第一篇:有效搞好2018年思想品德课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推荐]
有效搞好2018年思想品德课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怎样才能有效地搞好思想品德课中考复习,让学生从容面对中考,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成绩呢?下面,请允许我结合我们学校2018年思想品德课中考复习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各位领导老师们进行共同探讨和交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关注四市同城中考《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最新动向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了考试范围、内容、形式、试题结构等。并辅以样题和综合训练题,或许还会附上头一年的中考试题。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四市教研室共同编写的思想品德《考试说明》。新课改之后,考试范围扩展为七年级下、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下册、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的内容和涉及上年度5月至当年4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背景资料。这样就增加了复习的内容,加大了复习的难度。
二、制定各阶段复习计划,依据考试说明针对性复习,直面中考
进入复习之后,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月或周复习计划,一般建议做好三轮复习安排:
第一轮复习(12年3月——4月下旬):这一轮复习要抓“面”,大约需一个半月时间。主要是回扣教材,目标是夯实基础,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一阶段,我们要全面掌握教材中涉及的考试范围内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思想品德课中考强调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能力考查实际上是对知识记忆和运用的双重考查。因此,我们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做全面、系统的梳理。首先可从目录开始,从宏观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全面、系统、牢固、准确地掌握教材,只有做到“心中有书”,在考场上答题时才会得心应手。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全体性、层次性是老师在教学上坚持的原则,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兼顾能力渗透。讲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要讲求效果,克服简单重复。在学法上,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主,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树,要求学生看书与练习相结合,练习也以中低档题为主。同时,由于新课改形势下的中考,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试题侧重于对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的联系,所以,这一阶段,在复习回顾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渗透与课本知识相关、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时政材料。对于时政材料的整理和使用,应主要依靠省教研室编写的《中考时事》,要告诉学生,就象学习课本一样认真研读《中考时事》,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指导等外,里面的时政热点材料与大量考试题目密切相关,对我们日常练习和中考应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轮复习中,上课不只是简单回顾课本基础知识,最好每节课都要用综合性的题目来引领复习,用联系时政材料的题目进行练习,并注重在练习中掌握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第一轮复习的关键是落实,要求学生结合《经典》等已有的学习资料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除认真研究做好《考试说明》中的题目之外,老师也要根据复习需要自己搜集训练题目,题要精而少,且具有综合性。做到一边复习课本内容,一边进行中低档题的考试训练。
第二轮复习(4月下旬——5月中旬):这一轮复习要抓“专题”,大约需要20多天的时间。目标是提升能力,主要是专题讲座形式。这一阶段复习的目的是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从4 月下旬开始,我们进入一个综合复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的界限,将相关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进行归纳复习,这就是连“线”的过程。经过第一轮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如果说我们对教材有了宏观的把握,在头脑中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下一步就需要进一步深入教材,进行微观上的细致掌握,也就是说进一步突出重难点,初步形成灵活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找“点”的过程。我们在复习时应把“点”和“线”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要归类复习,又要重难点突出。在这一轮中,更要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复习。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并不单纯直接考查学生对时政问题的了解和记忆,多数是以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为背景进行命题。所以在这一阶段复习中,结合热点问题,灵活运用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就自然成为此阶段复习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环节的复习中,我们引导学生做一些典型题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选择做什么样的题目这个问题上,我们就需要有一双“慧眼”,科 学利用练习题,增强复习的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做大量的题,搞题海战术。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都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从试题内容上看,几乎年年都注重对重点知识、重大主题、重要热点的考查。因此,我们也要把这些内容分类归纳,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第二轮复习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要求做到能力训练步步提高,专题训练层层落实,综合训练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5月中旬——5月底):这一轮复习要抓强化训练,大约20天左右的时间。目标是强化能力训练,也是中考前的冲刺训练,是从知识到能力到心态的全面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测试的临考模拟综合训练,并密切注意中考相关信息及走向。要多训练符合中考理念的习题,以使自己尽快适应中考的要求。在选择材料时,各地历年的中考试题应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往年的中考试题对我们而言是难得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要让学生加强模拟训练,明确并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考试形式。我们在平时练习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每套中考试卷,把每次训练都作为一次实实在在的中考。之后,我们应帮助学生,对失分较多的题目和内容,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把问题解决在中考之前。除强化训练之外,最后10多天,还要留出一周时间回归课本,强调重要基础知识,加强重点时政掌握,尤其解决重要的时政客观题。这一周以学生为主,但不要完全放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前两轮基础知识和专题复习及第三轮前十天的练兵考试情况,领着学生回扣课本,找出重点基础知识和时政热点中的重点,也就是说,要尽量领着学生猜出中考中可能要考的问题,具有猜题性质。最后两天,可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复习,自行疏理复习内容,查漏补缺。这两天的作用不可小看,各类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查漏补缺中获得收益,取得主动权。同时也让学生从紧张的复习中稍微放松一下,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轻松面对中考。这一阶段主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并加强考感,在做题程序,审题、书写规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前面复习情况,反思、整理思路,寻求更好的方法,使知识横纵联系起来,做好充分准备,直面中考。
三、培养能力、掌握技巧,激活中考
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新课标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试考活考好。在此,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指导学生更新学习观念,准确把握答题方法。在平时的小测试、模拟考试中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重视学生审题方面的训练。
(2)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向教材寻找观点。如今,思想品德中考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在教学和复习中引导学生用教材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勿离开教材,随心所欲,不切实际地漫谈、乱谈、空谈。训练在平时,运用在考中。
(3)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的答案比较灵活,允许多元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答题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主张,特别是联系社会实际或学生实际的问题,一定要思路开阔,观点新颖独到,有创新理念。
(4)指导学生在平时练习,测评考试中训练语言组织能力,理顺答题思路,归纳答案要点,运用政治术语,掌握答题方法、格式,注意卷面书写等小节。(5)帮助学生探索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技巧,改变传统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问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例题开展讨论,大胆提问,让学生做到自圆其说,也可以采用师生共同编写案例的做法,让学生全程参与,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俗话说,熟能生巧,如此反复训练,学生解题技巧自然提高,答题自然得心应手。
第二篇:如何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何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陈会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以参与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创新意识,打破以往思想品德课留给学生们的印象,即内容枯燥、乏味、空洞,在学法上只要能死记硬背,就能应付考试,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无法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特别是现在,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许多学生更是不加重视,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我认为,为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下功夫,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兴趣
自信
时政
案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在课前备透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要点,不能照本宣科一课堂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所要掌握的知识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甚至让学生给学生提出问题,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教师最好采取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以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这样把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课堂中,让他们充分去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最终的观点。
比如,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就应该以学生身边的一些事迹,结合我们的课本知识,提出一系列连贯的问题,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参加思考,主动的去探究,最终形成共识。如:关于青少年应该怎样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身边、以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出现过的一些问题来进行设问,当我们受到他人的强行勒索时,到底该怎么办?这是学生们就可能各抒己见,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有的同学就可能会提出,事后纠集几个人去找他算账,有的同学就可能会说迅速到公安机关以及学校等报案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来帮助同学们讲明我们为什么要知法、守法、用法等,阐明法律对我们的作用。这样学生们想要表达的看法以及他们的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应用古人的一句话来概括:“授人以鱼仅供一饭只需,而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他们探索求职的热情,必须要教会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源于对生活的爱,教师在组织思想品德课时,就要充分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选用精彩的动人事迹、趣闻轶事、名家名人事迹,但这一方式的内容必须与课堂知识相关。比如涉及到七年级教材“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一课题,就选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四颗糖果”的故事,周总理在一次理发中由于咳嗽使理发师不小心把自己的头划出血,并主动向理发师说明是自己造成的,这样既缓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气氛,又体现了尊重人的内涵。
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讲述相关的故事,悟出其中的道理,比如,请学生讲“晏子使楚”的故事,讲完后,请同学们去分析出其中的寓意,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时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搞几分钟的演讲或者分组布置任务,形成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等,但对任务完成不是很理想的组不能批评,只能诱导,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觉得既学了知识又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实现从不学、厌学到想学的过渡。是同学们意识到读书的意义,从而为自己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
三、精选案例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所以我们在探究课本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选准经典案例,而案例也必须符合或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中案例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究,让他们从案例中去悟出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观点以及根据案例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七年级教材“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教师就可以根据2010年春季后的一天,浙江天台县蔡氏兄弟一家五名儿童溺水身亡事件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集体溺水身亡?他们的家长对自己的保护到不到位?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从中受到什么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既帮助了他们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时政教育
时政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的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不仅能使学生透过这扇“窗口”了解国内外大事,而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和现实性,更能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重大的时政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材料生动具体,时代特色鲜明,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使用时政教育法及能增强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要搞好这一教育,教师首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把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最热点的、最关乎民生的问题把它列出来。如:2010年云南的干旱,玉树的大地震,上海世博会等等,然后利用课堂时间5—8分钟向学生介绍,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时,老师可通过直接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我们教材中的哪些观点,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在课堂讨论中,既激发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他们运用时政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关键在于有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相应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
姜凤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
业务自传
陈会军,男,汉,1975年2月出生,云南彝良县人,现在柳溪中学任教。2000年7月昭通师专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同年8月被分配到柳溪中学任教,2002年至2005年在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政治教育本科,修完全部课程,2003年被评为中教二级教师。,2010年初任命为柳溪中学教科室主任,负责指导教学科研工作,至今本人已工作10余年,在这10年工作中,本人淡薄各种功名利禄,克勤克俭,扎根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可谓有喜有悲。
一、在政治思想上,本人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来严格要求自己,决不沾染各种不良习气,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良诱惑,积极配合学校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书育人为自己的人生信念,保持清醒的头脑音节各项工作。
二、工作实践上,认真学习各项教育理论,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活动,参加各项继续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在教学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主,以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主,教育学生及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能适应社会生活,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每周一次班会,强调学生的安全管理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管理,在教学中,即重点引导优等生又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注重中等生的思想指导工作,始终把握住教学的几大环节,课堂上既突出教学的重点由化解了教学的难点,深受学生的欢迎,荣获2006年彝良县中考班级第六名。
三、在教学科研中,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为主,认真落实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组织本校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教研工作,在这一工作中,以培养骨干教师为主,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实行每周听课和评课活动,定时组织各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邀请在教学上有经验的教师为我们指导工作,增强同事间的交流与沟通,把学校的教研工作纳入正常的轨道。在班级指导中,逐步开展参与式教学实验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四、不足之处,本人虽然已经工作了十余年,但经验缺乏,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学习先进经验,多吸取先进管理。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从2006年9月秋学期始,初中思想品德课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 “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1.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3.音乐感动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4.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5.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XX—XX学第二学期)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这样。教师和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课堂中,如何在课堂上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构建高效课堂,进而提升师生生命价值.我的做法是:
一、课前“小动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关注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发挥课堂的价值,而课前来个“小动员”,应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做课前“小动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积极的、善良的心态精心设计课前“小动员”。“小动员”内容以肯定、鼓励、鞭策的话语为主,这样会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2)课前“小动员”一定要精练。短则一两句话,长则三五句话。
(3)避免重复,每一次课前“小动员”都要有新意。当然,课堂并非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如果教师善于抓住随机发生的“契机”,进行“小动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课堂充满激情
如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好做法。如果老师带着一份愉悦、积极的情绪走进教室授课,教学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对教学内容的阐述就恰到好处。相反,如果教师带着忧郁、烦躁、愤懑等消极情绪授课,即使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也会出现思路、思维会出现凝滞等现象,让学生感到老师不知所云,难以接受,这又如何谈得上提高教学效率。
1.面带微笑进课堂
教师是一份极为特殊的职业,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向往未来与充满憧憬的学生,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一个微笑,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心与他们的心相连。教师带着微笑进课堂,能给学生一种强大的亲和力,而这种亲和力一定使教师的魅力倍增,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课堂质量将可能得到提高。
2.语言要极富感染力
九年级生情感丰富,有时,教师幽默、风趣、对学生充满爱意的情感语言,还可以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九(3)有几位学生,许多老师都认为他是“双差生”,即思想品德和学习都差的学生,老师们都不愿管他,他也不听老师的话。可我把他和其他学生一样看待,上课时我用鼓励激发他,他从来没有和我闹过别扭,也很愿意上我的课,学习也较积极。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长期以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直陷入一个“怪圈”:上课时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出现了学生厌学的情绪,教学效果欠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提出如下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一、阅读教学法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是我上好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方法。我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阅读法进行教学,依据所要学习的内容的要点先列出简明易懂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结果,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回答有关问题。因为目的性明确,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观点,熟悉教材,重难点就容易突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二、小组讨论法
课堂小组讨论是我上好思想品德课常用的一种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某一个或几个能够引发不同意见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表各自见解,进行自由交流讨论,相互学习。比如我在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这一内容时,设计“因为读书是我们的权利,所以我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对吗?”这一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通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基本上统一了认识,也加深了对难点问题的理解。
在 “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框题的教学中,我先采用故事教学法导入新课:从前有一位叫吴孝的人,由于他母亲在86岁这一年患了中风,只能吃,不能做,需要人照顾,于是他就叫儿子和他一起将他母亲抬去很远的地方甩了。正要甩时,他儿子说:“不要把单架一起甩了,今后我和儿子还要用来抬你的”,吴孝听了这话又将他母亲抬回家中。然后我又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吴孝为什么作出了将母亲抬回的决定?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学生在讨论时把人与人之间所有的爱都纳入了讨论,积极性很高。这样一来
本单元中的两课“爱在屋檐下,我与父母交朋友”中的知识,被学生一下就领悟了,而且学生还联想到怎样与长辈、与老师相处。
三、趣味故事教学法
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如在学习“诚信是金”一课中,我讲了一故事:某村一夫妇俩吵架,妻子拿起一瓶农药就喝,本想一死了之,丈夫大怕失色,可是妻子却没有什么事,原来这瓶以酱油为原料的假农药倒是立了大功,救了一条人命,这位农民兄弟为了感谢厂家的救命之恩,特送锦旗一面,上面写道:假农药可救人命,但救不了农作物。这一实贬虚褒的幽默,看似表扬,实为嘲讽,无情地讽刺那些缺乏诚实信用,搞搀杂制假和兜售假药的人,学生听了情绪兴奋,脸上挂笑,一个道理很快被接受了。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地集中在这一内容上来。同时借助这一故事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利用人们的善心行骗,从而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要注意分辨,真正做到与人为善。
在讲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框时,结合青少年学生常为一些小事争吵,甚至打架斗殴,我就讲“六尺巷”的小故事:“说古代有位大士名叫张英,虽然权势很大,但为人善良,待人宽厚。他在朝廷作官时,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打通关系,打胜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又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的意思是自己不赞成家人为了一点小事和邻居斤斤计较。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形成了„六尺巷‟。”学生听了这故事后,觉得同学之间要相互礼让,为自己过去的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感到羞愧脸红。故事富有教育意义且有趣,在快乐的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得到了提升。
四、实验教学法
实践证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果能在思品课中适当设置学生动手实验的环节,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学生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要获得的信息,提高对知识的接受、消化效率。
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时,为了突出“创建新的集体需要共同目标——团结一致”这一知识点时,我引入物理学中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个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通过细心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只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又如,学生通过将一根筷子折断,而一把筷子不易折断的实验,可以得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实验虽然结束了,可进一步的思索深深地留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同时还使学生发现了各个学科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五、“辩论赛”教学法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他们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和巩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锻炼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就感。
在讲授 “身边的诱惑”这一框时,我采用了“辩论赛”教学法,设计了“上网有利还是有弊”的辩题,先引导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不分白昼和黑夜上网的现象进行辩论,再让学生辩论上网是否有利这个话题,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的弊和利。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上网的危害性: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使青少年无心向学。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上网也有利的一面:通过上网,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可以查资料、上网求诊等,六、“小品”教学法
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我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表演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必须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责任。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如在讲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我从小品表演开始,以法律家族集会的方式,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宪法、民法、刑法等,然后再说出各自的职责,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这样穿插了小品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七、角色体验法
对一些涉及各种人物或人际关系等知识时,我主要采用角色体验法,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去体验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从而加深认识、解决问题。例如:讲述《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我让几个学生分成两组:A组和B组,每组两人。先让A组的同学扮演相互尊重的角色,他们一上来就相互握手,有说有笑,礼貌相对,两人都显得很高兴。而让B组的同学扮演反面角色,他们一上来就恶话相对,互不相让,互相指责,两人都气得面红耳赤。他们两都显得很不开心。通过了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从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明白了只有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尊重的道理。这样的“角色体验”教学法,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
八、案例教学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设计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要有典型性和说服力,难易适中。
可直接从课本中选取案例,方便适用。如我在教学初中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时我选用课本中的案例:王教授有一儿一女,自己单过。老伴去世后,得到女儿、女婿精心的照料。儿子、儿媳则显得十分冷淡。王教授对于女儿、女婿数年如一日的关爱十分感激,于是立了一份遗嘱,将自己购买、居住的两居室楼房留给女儿,并作了公证。王教授病故后,姐弟俩为继承父亲的遗产发生了争执。姐姐坚持按父亲的遗嘱处理遗产,弟弟不同意,起诉到法院,要求与姐姐均分。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我国继承法的两种继承方式和有效遗嘱必须具备的条件。
也可根据课本内容自己编写案例,事半功倍。在教学《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时,我编写了这样一了案例:15岁的留守儿童小新,刚读初三因上课纪律差,不做作业,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于是他经常旷课,父亲让他辍学随父亲外出打工。但他大多数时间沉迷于打电子游戏,还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钱物,殴打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一记者为抢新闻,将他的姓名、年龄、学校、住址及表现在报纸上进行了登载。让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折,有哪些内容涉及到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通过这一案例设计,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自我保护串在一起,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明白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自我保护。
教学有法,教不定法,贵在得法。今后我将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成为课堂的主体。切实改变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局面,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