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经验[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7:0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经验》。

第一篇:青岛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经验

青岛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经验汇编

青宣网

2007-12-04 09:23:49

未成年人社区教育“一一三”工作法

市南区湛山街道

近年来,我们努力研究探索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特点、新机制、新模式,不断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积极尝试实行未成年人社区教育“一一三”工作法,通过加强管区与学校、家庭的有效衔接,做到“学校放假、社区报到、家长放心”,形成了长效的教育管理机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打造了美好的社区乐园。

一、建立一套工作机制

一是教育领导机制。在街道成立了由社区工作者、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以及居住在社区的专家学者、驻街单位相关领导参加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相关工作。委员会每年都制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经常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委员会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委员会成员责任分工明确,各社区中都有专人负责这一工作,保证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落实。

二是多方联动机制。街道、社区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协调综治、公安、司法、教育、文化、劳动、工青妇、社区居委会、关工委和学校等相关方面共同参与,把社区各类人才和社会热心人士有组织地汇集起来,形成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人才结构多样的志愿者队伍,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营造了社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各社区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定期沟通情况,研究解决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互通、互助、互补”。

三是教育保障机制。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每年都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专项经费,购买了摄像机、照相机、音响等设备,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为保证未成年人有足够的活动场所,街道、社区整合资源,与管区单位共建了7处未成年人教育基地,3处广场活动基地,5处共藏书25000余册的未成年人图书阅览室,全部面向未成年人开放。对于未成年人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党工委承诺“需要什么给什么,需要多少给多少”,从活动场所、资金、物资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

四是成长评价机制。以落实“学校放假,社区报到”制度为抓手,创建了社区学生“文明诚信档案”。要求中小学生每到寒、暑假,必须先到社区报到,在“社区报到卡”上签到,然后采取“按照喜好、自愿报名、社区统筹”的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区未成年人自主教育队伍,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并及时建立完善个人“文明诚信档案”。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衡量,建立了自评、互评、社区评、家长评、学校评的多元道德行为评价体系。以心得体会的形式实现自评,以票选打分的形式实现互评;以“未成年人道德行为监管互报责任卡”的形式,实现家长评,即分别由社区和家长在同一期间内,详细考察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提出如何表扬、鼓励以及如何批评、管教的措施;以“社区报到卡”为手段,实现社区评,即社区认真记录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情况,在开学的时候,由社区统一填写每一位参加社区活动的未成年人的操行评语;操行评语由老师、学校按照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性活动的考核标准纳入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实现学校评,促进社区教育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健全一个自主教育组织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街道、社区按照就近就便和自主自愿的原则,在学生放假后,引导未成年人成立自主教育组织,命名为小公民理事会,设主席、副主席各一名,理事9名,均由中小学生竞选产生,实现社区未成年人的自主教育、自主参与、自主管理。小公民理事会下设雏鹰旅游小队、雏鹰文明礼仪宣传小队、护绿小队、爱心救助小队、情景剧团、手工艺社、小海洋读书社、小助理服务社、小记者团等9支队伍,队长由小队成员竞选产生。队长同时担任小公民理事会的理事,为各小队的发展献计献策,鼓励队伍自我管理,自主活动。

二是合理安排各项活动。未成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队伍,每次活动时队长与小队成员联系讨论,自主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队长负责提前与街道、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委员会联络员沟通,由社区帮助协调场地,张贴海报,吸引社区内更多的对活动感兴趣的未成年人加入,壮大活动队伍,增强活动效果。活动结束后,各小队负责对活动进行总结,材料整理完毕交给社区统一保管存档。如雏鹰文明礼仪宣传队队长认为,每位队员都需要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因此每次宣讲前,都由队员自己提出申请担任宣讲人,拟稿确定宣讲内容,轮流进行宣讲,以此鼓励每位队员都参与,极大地调动了未成年人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他们成为教育活动的真正设计者、主导者和成效的检验者。2007年暑假,小公民理事会组织了民主讨论,专门成立了“义工小分队”,与社区联系推出了“送奶小义工”活动,每天为空巢、独居老人上门送奶。

三是进行自我评定监督。小公民理事会作为未成年人的自治组织,是否得到未成年人的拥护,需要队员们的评定。作为一年活动的终结,在寒假活动结束时,小公民理事会都要组织一次年终评定,由队员们对小公民理事会的各项决定、活动、组织协调能力进行打分,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小公民理事会也积极邀请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委员会对自己的组织活动进行监督,由委员会做出监督意见。

三、推行三大教育模式

一是体验式道德教育模式。全面推广“道德银行”项目,让未成年人在身体力行中认同和遵守道德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展“争做诚信好少年”、“雏鹰假日行动”、“社区义工小导游”和“我当一天社区道德监督员”、“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迎奥运文明礼仪演示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全面强化未成年人对道德规范的体验与认同,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开展邻里互助、“一助一”帮困、义务劳动、志愿服务、道德评议等实践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社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提高未成年人的革命传统意识;以美德教育为主题歌,树立未成年人的文明助人意识;以法制教育为强音符,增强未成年人的法纪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以科普文体为协奏曲,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二是互动式兴趣教育模式。社区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从孩子关心的事、喜欢的事入手设计活动项目,使孩子们来了有兴趣,参加了不想走。奥运英语讲座、三维立体画创作、两代人书法绘画比赛、迎奥手工作品展、家庭小制作、社区才艺展、少儿摄影比赛、陶艺作品展、“我说身边小故事”等活动,已经成为社区未成年人保留的活动项目。社区教育志愿者参与组建的“关心下一代德育讲师团”讲授革命历史小典故、国防科技小知识、社会公德小故事等,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中国海洋大学志愿者和社区未成年人开展 “大手拉小手”系列教育活动,大学生与社区未成年人经过交流后设计活动项目,以游戏、竞赛等形式把未成年人引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拉近了大学生和未成年人的距离,使未成年人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在游戏中受到熏陶。

三是课堂式家庭教育模式。2006年,湛山社区开设“父母课堂”,聘请有责任心、有家教经验、乐于奉献的社区居民和退休教师组成讲课小组,每月一讲,采取与家长讨论、交流教育经验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课堂”成了家长与未成年人沟通的桥梁,家长们学会了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改善了与孩子的关系,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学会使用讲解说理法,摆事实,讲道理,帮孩子明辨是非;有的家长采用奖励、表扬激将法,使孩子在不断地激励中培养兴趣;有的家长实施幽默教育法,对强横的孩子借助幽默交流达到教育目的。

未成年人社区教育“一一三”工作法,依托丰富的社区人才优势、场地优势、区域优势,填补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空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有效的组织引导,未成年人把社区视为活动的乐园、学习的课堂,放学后、放假后,纷纷走进社区自主参加各类兴趣小组,真正远离了网吧。社区以独具特色的组织形式、生动活泼的实践教育、扎实有效的自我教育,把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方位的教育合力,全面提高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 成 长 护 航

——平度市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实施全程跟踪服务

平度市文明办

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离校后,大部分处于学校管不着、家庭管不好、社会管不到的“三不管”状态,其群体的违法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该群体的成长环境堪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平度市全面实施“为成长护航”工程,积极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工作合力,从登记管理、教育培训、就业安置等方面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建立完善了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激励等五个方面的机制,保证了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健康成长。

一、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由市文明办牵头组织协调,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公安、法院、劳动、民政等8个部门紧密协作,构建起“为成长护航”工作平台。主要是落实好“三个一”:

(一)建立一个信息网络。以镇、街道中学为依托,对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各责任部门联网建档,村、居建立文书档案,把管理对象的现状及动态信息全部纳入网络。相关责任部门司其职,跟踪管理,在工作环节上实现无缝隙联结,避免出现管理盲点。2005年以来,我市为历届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均建立个人档案,在这个网络的终端,责任部门可以随时浏览管理对象基本状况、日常表现、目前去向,各项信息一目了然,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条不紊、有的放矢。

(二)签订一份责任协约。各责任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和管理要求,层层签订“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服务协约”,第一级由市文明办与8个责任部门、32个镇(街道、园区)基层党委签定;第二级由镇(街道、园区)党委和村(居)委会、责任部门签约;第三级由村(居)委会和学生家长签订。协约主要分解任务指标与工作责任,包括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负责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职前教育和岗前培训等重点内容,管理工作绩效直接纳入部门、镇(街道)年终绩效考核体系。目前,全市签约率达到90%。

(三)配备一支工作队伍。市直8个责任部门和32个镇(街道、园区)以及49处中学、30处成教中心,均安排一名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分工负责,具体承办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服务工作,做到有职、有权、尽责。

二、多层复合的教育机制

教育是“为成长护航”工程的根本,加强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必须从落实教育工作入手。我们重点抓了“一会、一课、一例、一班”等“四个一”:

(一)“一会”,即学生、家长见面会。各中学建立“见面会”制度,每半年举办一次。校方与近三届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分头见面,让家长讲述学生的表现和建议要求,向家长讲述教育管理好孩子的社会责任,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现状和心理愿望,向学生讲述如何做人处事才能成为合格的成年人。

(二)“一课”,即团课。各基层团委、团支部将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列为团组织重点教育对象,定期上团课,传授团的基本知识,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正面引导,激励其健康成长。

(三)“一例”,即“教子有方”成才案例。市妇联总结“教子有方一百例”,作为家长学校必选教材广泛宣讲,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为孩子创立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四)“一班”,即思想道德专修班。各镇(街道、园区)成教中心结合职前教育和岗前培训,每年组织思想道德专修班,向未升学初中毕业生集中讲授法律法规、道德礼仪等内容。凡不参加思想道德专修班的不发给岗前培训合格证,不列为职业介绍范围,以激励和约束学生定时定期完成思想道德专修任务。

三、综合完善的培训机制

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急需的是生存所需的一技之长,“为成长护航”工程积极发挥教育、劳动两大部门的培训优势,整合全市培训资源,广泛拓展培训渠道,最大限度地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提供“菜单式”培训服务,形成了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专业、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一)政府主导。市政府将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岗前培训任务,明确划归市劳动技校、市职业高中和镇成教中心,向他们下达培训任务,帮助他们合理设置专业,定期举办短期专业培训班。每年都由各镇政府责成镇直有关职能部门,组织所属学员参加培训班,并将是否参加岗前培训、有无结业证书作为职业介绍的先决条件。

(二)财政支持。除了财政全额拨款支持各职业学校和镇成教中心外,我们还将各级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资金,向培训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倾斜,专款专用,保证培训工作正常运转。

(三)市场运作。鼓励学校运用市场手段,面向社会,突出特色,不定期举办各类短期专业培训班。目前,这些学校已设置机电、建筑、缝纫、市场营销和园艺、养殖等20多个专业,满足了学员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扩大了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培训的覆盖面。

各学校除了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开设门类齐全的专业培训,还开展了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礼仪教育,使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2004年以来,全市9450名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全部接受了培训。

四、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

有效管理是“为成长护航”工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手段,我市各职能部门牢记职责,同心协力做好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服务的各项管理工作。

(一)共青团组织。全市基层团委建立12处农村(社区)青年中心,把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全部纳入中心管理范围,定期开展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信息和资源服务,开展青年联络交流活动。同和办事处青年中心根据区内企业多、用工多的实际,积极发挥师资和培训优势,为广大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提供电子、计算机、韩国语、机械加工等技术培训,使他们较好地掌握知识技能,直接进入辖区企业工作。2006年,南村镇团委依托成教中心建设青年中心,将参加培训的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全部纳入管理,发展成为会员。

(二)妇联组织。在全市创建53个青岛市级社区(村庄)父母学堂,3个青岛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实施“和谐细胞”建设工程,开展以个人、家庭、邻里等个体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和”创建活动,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广泛开展“社会妈妈”爱心教育活动和“阳光家长”评选活动,使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始终处在家庭和社会的管教之中。

(三)公安机关。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预防犯罪工作作为创建平安社区”、“平安乡村”活动的重要内容,把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管理纳入基层公安派出机构的职责范围,以户籍管理为抓手,根据“定岗、定人、定职责”的要求,采取面对面交流、调查亲属邻居等方式,全面了解其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做好跟踪管理记录,防止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2006年全市未成年犯罪人数53名,2007年上半年21名,分别比前一年同期下降25.3%、30.7%。

五、保障成才的激励机制

“为成长护航”工程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建立完善激励、约束、监督、救助等鼓励和保障机制,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成才提供强大动力。

(一)激励自我成才。在全市范围内提高职校学生就业待遇,引导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从2004年开始,我市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在全市32个镇(街道、园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所,有7426名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办理了就业备案手续,纳入正规管理。通过系统培训,初中未升学毕业生一部分进入民营企业打工,一部分从事第三产业,还有一部分利用所学知识从事农业生产。在实施激励的同时加强约束,对未拿到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劳动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结业证书的,一律不纳入职业介绍范围,各类企业不得随意招收。同时实施监督,劳动监察部门对企业用工进行监察,违规招工责令企业退回、或由企业出资对不合格新工进行培训,持合格证上岗。

(二)保障相关权益。全力保障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民政部门把贫困家庭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列为社会扶贫助困的重点帮扶对象,凡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或无力升学的,给予必要的社会救助,使其重返校园或继续升学,凡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纳入最低保障范围。今年,在民政部门等的救助下,我市特困生全部重返校园和继续升学,有6名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家庭新纳入最低保障线。

“为成长护航”工程,为广大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搭建了学校之外的广阔舞台,使他们摆脱了“三不管”地段,锻炼成才,收到了学生满意、家庭放心、社会认可的多重效果。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实施、不断完善这一工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引好路、护好航。

发挥社区优势 整合社会资源

开辟家庭教育大课堂

青岛市妇联

近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我们主动担负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通过不断拓展家庭教育工作领域,着力创新家庭教育工作方法,逐步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社区家庭教育大课堂”,有效提高了社区家庭教育水平。目前,我市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文明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重点宣传报道。

一、发挥社区优势,构建家庭教育工作网络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工程,我们将各方面热心于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力量调动起来,建立四支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构建家庭教育工作网络。

一是家庭教育研究队伍。召开青岛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换届大会,调整充实了家庭教育研究队伍,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家庭教育“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指南》,将社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列入市家教会研究重点,先后开展了《青岛市家庭教育工作现状调查》、《社区未成年人活动状况调查》等专项调查研究,为做好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是家庭教育讲师团。针对基层家庭教育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组建了由45名家教、心理、法律等方面顶尖专家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编制下发了《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授课内容自助菜单》,社区可根据各自需求,自主选择授课讲师和授课内容。截止目前,我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已深入社区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70多场,1.2万余名家长参与,受到社区工作者和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三是社区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以952名基层妇联干部、社区教育助理和社区(村庄)“父母学堂”专兼职教师为骨干,组成涵盖所有社区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专门负责组织和开展社区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是我市社区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

四是社区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由社区内的各界热心人士、优秀家长、大学生等人员组成,主要协助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参与贫困家庭儿童结对帮扶、开展义务家教服务等活动。目前,全市社区家庭教育志愿者达1000多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开辟社区家庭教育阵地

我们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挖掘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开辟了一批开放式社区家庭教育大课堂。

一是创建社区(村庄)父母学堂。在全市创建了300个社区(村庄)父母学堂,要求达到“四有”:即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每个社区(村庄)“父母学堂”每年至少开课6次。为提高“父母学堂”的教学水平,我们举办了“父母学堂”师资培训班,为“父母学堂”配备了《现代家长应知应会》、《怎样做父母》等专用教材,与市文明办一起编印了《优秀母亲教子锦囊》一书供“父母学堂”教学参考,先后邀请卢勤、孙云晓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来青进行指导。评选表彰了12个示范社区(村庄)“父母学堂”,组织了示范“父母学堂”现场观摩活动。目前,全市“父母学堂”专兼职教师达到640余人,2004年以来,全市共举办社区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会3000多场,受益家长达20余万人次。

二是举办家庭教育广场。我们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利用“六一”、暑假等有利时机,先后举办了“ e网平安—爱童净网”家庭教育大课堂、社区家庭教育巡回报告会等专题教育活动,深入社区为家长举办报告会100多场,受益家长达2万多人。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辟免费家庭教育广场,建立“每月一讲”制度,先后举办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如何预防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等30多期有针对性的讲座,参加家长达2000多人。我们组织的“在社区举办100场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活动”,还被列为2006年青岛市十大重点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之一。

三是开办网络、媒体家长学校。我们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中的宣传优势,与市文明办、广电局、关工委、社科联等部门联合开办了青岛市“广播父母学堂”,根据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周制作播出一小时的专题节目。自今年5月13日开播以来,先后播出《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如何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等25期节目,节目的收听率不断提高,600多名家长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电子邮箱等方式直接参与节目交流。“广播父母学堂”被评为2007年青岛市十大重点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之一。我们还积极争取市委讲师团等单位的支持,利用青岛电视台《青岛讲坛》、《生命树》等栏目,制作播出《成长需要阳光》、《为了孩子的终生幸福》等40多期家庭教育电视专题节目,并将节目制作成光盘发放到“父母学堂”;与青岛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合作,利用网络播出农村“父母学堂”家庭教育课程;与青岛新闻网联合举办6次网上家庭教育对话活动,有效扩大了家庭教育知识的覆盖面。

三、创新教育活动,搭建亲子共同成长平台

以“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的“双合格”活动,是妇联组织发起开展的一项家庭教育创新实践活动。我们以社区为平台,以广大未成年人和家长为主体,广泛开展了“双合格”社区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先后开展了三届“岛城新苗”、两届“教子有方十大优秀母亲”等评选活动;举办了中外家庭教育论坛、“社区好家长好孩子”双评、“小公民”议事活动、“亲子同学习共成长”征文比赛、“共享蓝天,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活动,广泛宣传“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观念,有效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为扩大家庭教育活动的社会参与面,我们推出了以家长和儿童为主体,以学习科技、劳动锻炼、遵纪守法、心理素质、勤俭节约等十大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家长孩子共同参与为特色的“亲子1+1”道德实践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的普遍响应。基层妇联还组织家长和未成年人开展了“爱心奉献在社区”、“家庭劳动——旧衣物赶新潮大赛”、“母子携手网上行”、“我做奥运小主人”等丰富多彩的社区家庭道德实践活动,收到很好的成效。

目前,社区已经成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家长和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广大家长对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方法越来越趋于科学化,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创建“社区小伙伴家园”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市北区文明办 市北区教体局

市北区针对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全力打造社区未成年人工作平台,率先创建了“社区小伙伴家园”,为做好社区未成年人工作开辟了新途径,收到了可喜的社会效果。

一、以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目标,搭建活动平台

要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首先要解决好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活动场所和育人环境问题。我区以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目标,以打造“社区小伙伴家园”工作平台为抓手,促进未成年人在社区健康成长。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2006年,我区召开“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专题会议,区文明办、教体局、妇联、团委联合下发《关于社区未成年人阳光工程的实施意见》,把“社区小伙伴家园”各项教育活动纳入《市北区社区教育大课表》,做到季度有主题,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责任目标落实到部门单位,各部门单位再层层落实到人。将“社区小伙伴家园”工作纳入全区重点考核目标,健全督导检查制度,组织力量对建设活动情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并适时进行通报。

二是拓展活动空间。区文明办、教体局、妇联、团委、科协、司法局、计生局等部门与各街道积极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挖掘潜力,通过“建、腾、合、兼”等措施,不断拓展未成年人社区活动空间。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区共打造了400多个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基地,17个街道都建立完善了“社区小伙伴家园”,内容包括:“社区小伙伴协会”、“社区小伙伴之家”、“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驿站”、“社区早教指导中心”、“社区未成年人科技工作室”、“社区未成年人维权岗”和“社区青少年文体广场”等七个教育版块,未成年人走出校门、家门,就可以到自己喜爱的社区教育基地参加活动。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为充分发挥“社区小伙伴家园”的作用,全区统一制定了未成年人活动基地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活动规定。如对全区17个“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驿站”提出的建设标准,要求驿站设施必须达到“一站、三室、一场所”,即:心理咨询驿站,综合活动室、图书室、微机室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为加强“社区小伙伴之家”的规范管理,下发了《社区小伙伴之家管理意见》,公布了《社区小伙伴之家管理制度》和《社区小伙伴之家管理员职责》。全区各街道、社区都有专人负责“社区小伙伴家园”的活动安排和日常管理,使“社区小伙伴家园”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

二、以完善“小伙伴家园”功能为重点,丰富活动内涵

我区在建设“社区小伙伴家园”时,根据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特点,赋予这些基地不同的教育功能,来满足社区未成年人的各种需求。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育人功能。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始终贴近小伙伴实际,突出育人功能,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广泛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先后开展了“八荣八耻记心中、践行新风我先行”主题演讲和漫画比赛,启动了“学礼仪、讲文明、知荣辱、迎奥运”礼仪教育活动,开展了“劳动伴我行”、“童心向党”、“文明交通伴我行”、“我为创城作贡献”、“我当社区小主人”等活动,举办了“‘社区小伙伴’学习用品爱心交流大集”、“新市民社区小伙伴”爱心互动大集、“社区小伙伴巧手绘奥运”等活动,这些活动针对性较强,教育成效很好。

二是突出实用功能。七个教育板块的设置和建设都注重实用性和吸引力,保证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如“社区小伙伴之家”的主题是“分享快乐,一起成长”,口号是“社区小伙伴,相助+友爱”,通过发动社区小伙伴把家里闲置的书籍、玩具、文具和文体用品自愿捐献出来,供需要的小伙伴选择使用,达到更大范围发挥这些物品的作用,在小伙伴群体中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突出服务功能。“社区小伙伴家园”建设注重益智、健体、保护、疏导、互助等服务功能,使之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的良师益友。如在17个街道建立了未成年人“阳光维权站”,以未成年人维权热线为纽带,以遍布社区的各个未成年人“阳光维权站”为依托,构建起纵横交错、立体多维的未成年人维权联动服务网络,并建立了社区未成年人维权监督员制度,为未成年人提供普法教育、维权服务和无偿法律援助。

三、以提高未成年人整体素质为核心,增强活动实效

一是陶冶情操,培育未成年人树立共同理想。“社区小伙伴家园”工作平台,是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再学习、再实践的空间。小伙伴们经过在社区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学会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了和谐发展的个性品格,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优良情感、态度、习惯、审美、认知方法、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品质,培育了全面发展的共同理想追求。

二是保障权益,强化未成年人安全自护意识。积极完善社区未成年人维权网络,深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以“少年法庭”、“未成年人维权岗”、“未成年人自护学校”为载体,深入开展自护知识培训、普法维权宣传等活动,强化未成年人安全自护意识。铁山路社区的10余名小伙伴组成了“法治社区”研讨小组,依托社区的“红领巾长廊”,开办了“五进社区”大家谈栏目,小伙伴们在自己的园地上发表见解,表达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今年8月中旬的 “青少年维权专刊”上,小伙伴们根据实际调查,建议有关部门设立未成年人维权热线,便于未成年人被侵权时有顺畅的诉求渠道。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和区检察院采纳了小伙伴们的建议,专门设立辽宁路街道未成年人维权热线,保障社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维护。

三是心灵导航,塑造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品质。全区各街道依靠“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驿站”,全面实施“六项阳光工程”,开设了社区未成年人心理服务热线,开展了青春期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为驿站配备了专用微机,制作了心理宣传课件,编写了《心理问题解答》。开通了“心结一点开”网站,使他们在网上娱乐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障碍的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在网站中还设有“心灵导航信箱”,让社区小伙伴把自己心理困惑亮出来,通过心灵交流,实现互相教育。自驿站成立以来,心理专家、心理教师和社区志愿者共为未成年人举办心理健康讲座2000多场,举办心理咨询大集1000多次,座谈会30多次,热线咨询电话数千人次,深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四是发挥特长,培养未成年人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未成年人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社区建立“小伙伴科技工作室”,购买“五合一鲁班组合机床”,配备一批校外科技辅导员,在室内设立木工机械动手做、机械电子动手做、电脑网络应用三个活动区域和科普图书角,室外设置船模水道和四驱车跑道等设施,为社区未成年人提供了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小伙伴们开展与科学家通信、讲科学家故事、参观科研院所、生物与环境科学探索、小发明和创新实践作品征集活动,充分锻炼了未成年人的动手动脑能力。近年来,全区未成年人有近万人次参加了科技创新、航空、航天、航海模型和无线电测向等竞赛活动,各街道社区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小伙伴各类科技比赛和文艺活动,增强了未成年人的科技创新意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夯实未成年人快乐成长根基

胶州市文明办

2006年以来,我市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创造性地系统开展了 “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把握时代脉搏,找准影响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受学习竞争压力增大、单亲家庭增多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出现焦虑、任性、孤僻等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在学校,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起着绝对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工作仍是“软指标”。在家庭,重智轻德、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许多家庭亲子沟通越来越少,成为诱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速器”。在社会,主流舆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科学引导,人们尚未将其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予以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缺乏有效方法。

2006年10月—12月,我们文明办联合市教体局、卫生局、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对胶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随机选取城区、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的学生、老师、家庭等样本1470份、56份、85份,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模块,将全部原始数据资料输入计算机,运用测试程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再由专家组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客观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我市未成年人心理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存在过强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32.46%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63.73%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中等,需要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还有3.81%的未成年人属于亚健康或不健康人群,需要重点指导或心理治疗。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概率相当,学段分布差别不大,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区域差别不明显。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孤残儿童等几乎都存在心理问题。根据调查情况,结合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我们确定在全市广大未成年人中开展“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五个建设”,促进“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协调有效的教育运行机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有关市级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文明办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谋划统筹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牵头主导作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作用。将未成年人教育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纳入年终考核,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科学调整学校与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着力解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弱化问题。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或专题会议,通报教育开展情况,研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多方协作,增强工作合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人才。通过吸收、调整、整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一支数量适当、梯次明晰、功能齐备的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在教育系统,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数量,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已建成一支由12名专职教师和196名兼职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在卫生系统,以特殊个体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建立由心理康复医疗机构、各大医院、乡镇卫生院心理门诊专业医师组成的心理治疗队伍。在社区(农村),成立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主体的“五老”队伍,挖掘社区(农村)心理辅导志愿者队伍的潜力,以社区学校、村民学校等为载体,对未成年人开展免费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学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学校课堂是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层次,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课、示范教案、优秀论文评比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中,胶州二中被确定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单位会员学校。同时,统一编写适合于各年龄段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教育和咨询辅导中引进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远程会诊等方式方法,提高了教育的生动性与实效性。

(四)加强阵地建设,拓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空间。在中小学中开辟了89个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诊疗。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专刊、专题节目,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快乐成长的氛围,《心灵之窗》、《长青藤》等学校自办心理辅导读物深受学生喜爱。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相关职能部门挖掘自身教育阵地潜力,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市教体局、市妇联、市卫生局等部门开设的心理咨询热线,成为未成年人倾诉心声、解除困惑的重要媒介。团市委进一步完善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开辟新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引导青少年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健康向上的意志品格。

(五)加强网络建设,搭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借助“青岛市教育信息网”等网络媒体,开办各具特色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组织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交流释放内心情感。几年来,数十个这样的网站应运而生。如胶州三中的《心灵部落》网站,访问人数已超过150万人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心理网站。2006年7月,建立起胶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官方网站”——“胶州市青少年快乐成长网”,对以上网站实现链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三、彰显活动成效,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氛围初步形成

(一)人们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认知产生正确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人们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发生了根本转变。绝大部分家长们不再忌讳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不再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问题、精神病,实现了由不承认子女有心理问题到坦然接受再到有病就医的过程转变。家长们能够正确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不再只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考虑问题,而是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据统计,2007年3月份以来,我市主动接受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学生有1800余人次,到市心理康复医院进行心理就诊和咨询的有350多人次,占全市3000多名需重点指导和心理治疗总人数的70%以上,同比增加40多个百分点。

(二)统一协调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在市镇两级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层层进行工作责任分解,宣传、卫生、文化、民政、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分工得以细化,并明确规定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明办牵头负责全社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全局性的部署规划和良性发展。

(三)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逐渐优化。把整治社会环境作为保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基础环节来抓,净化了信息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三个方面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方面,开展了“e网平安,共建和谐网络”活动,安装网吧监控设备,实施身份验证与公安户籍管理对接等技术手段,基本杜绝了未成年人进入经营性网吧问题;文化环境方面,经常性开展“扫黄打非”治理活动,对书报音像销售场所进行检查清理,今年以来,查禁色情、暴力、迷信等非法出版物2.6万册,各类盗版违法音像制品1.8万件;在治安环境方面,公安、城管部门联合行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安管理,整顿学校周围占路经营、乱设摊点等现象,为未成年人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构建德育家园 托起明天太阳

四方区海伦路街道办事处海伦社区

近年来,四方区海伦社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教育的新规律,以创建未成年人社区“德育家园”为突破口,盘活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教育,形成了以“一条主线、两块阵地、三个重点”(以未成年人成长成才为主线,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阵地和活动阵地,抓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普教育)为核心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和“全国安全文明小区”。

一、提高认识,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组织保障

社区是未成年人成长不可或缺的环境,在社区生活中所获得的有益经验,将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海伦社区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任,由辖区派出所、学校等单位组成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委员会,定期分析、研究、部署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建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四方实验小学校长为组长的未成年人教育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工作站,具体负责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开展。社区党委结合实际制定了《海伦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大纲》、《海伦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领导分工制度》、《海伦社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规定》以及《海伦社区评选“五好少年”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社区党委重视未成年人的创造和建议,给他们创造献言进策的机会,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针对都市市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特点,社区党委采纳孙睿涵小朋友提出的举办“邻居节”的建议,于2004年举办了海伦社区首届“邻居节”。在此基础上,四方区于2005年举办了首届“邻居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邻居节的举办,增进了小区居民相互信任和了解,促进了社会和谐。据统计,2005年以来,海伦社区共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主题教育11次、法制讲座20场、科普教育及“科普周”15次、思想道德征文及演讲竞赛10次、主题文艺活动8次,共评选出各类未成年人先进个人29人次。

二、规范机制,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阵地和活动阵地

未成年人思想可塑性大,用正确的理论占领、巩固他们的思想阵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海伦社区多方联系,把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青岛市党支部旧址、海军博物馆等作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活动。海伦社区努力挖掘各类德育教育资源,利用国庆、建党日和建军节等各种纪念日和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爱国爱党主题教育,筑牢青少年思想阵地。社区连续四年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歌咏比赛,举办了“永远的母亲,永远的党”征文比赛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主题教育,组织未成年人参加在海伦广场举办的“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签名活动和图片资料展出。还定期组织社区未成年人观看《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等革命电影,让未成年人牢记革命战斗史,不断巩固未成年人思想阵地。

活动阵地是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的载体,社区积极加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满足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求。社区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投资10多万元,建立了“未成年人德育基地”、“未成年人读书俱乐部”、“未成年人活动广场”以及“未成年人科技成果展示室”、开办“迎奥运英语大课堂”和“迎奥运英语角”等,组织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满足社区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社区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团委共同成立了“心灵绿洲·情系未来”海伦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立了社区心理咨询室。2006年,社区开展“知荣辱,促和谐,共建温馨家园,海伦社区青少年社区体验行动”系列活动,倡导未成年人文明行路、健康上网、快乐读书。社区团支部开展的青年联谊活动、“邻里情”趣味活动、小区纳凉晚会、义卖募捐活动、社区未成年人风筝比赛、“美丽的岛城,可爱的家园”未成年人书画、摄影比赛,都得到了社区广大未成年人的大力支持,参与人次高达6000多人次。平时,我们组织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争取做到“天天有读书声、月月有歌声、季季有赛事”,努力发挥活动阵地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实效,努力抓好未成年人道德、法制和科普教育

一是构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防线。海伦社区利用社区居民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以讲座、展览、黑板报比赛、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思想道德工作。社区举办了“大手拉小手、共建文明城—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签名活动,“诚信大篷车”系列教育活动、家庭趣味运动会、捐款救助失学儿童、评选“青年文明楼”、植树护绿、回收废旧电池等活动,得到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积极响应,仅在开展“诚信大篷车”系列教育活动中,就有未成年人1300多人次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社区团支部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了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包括针对孤寡老人的“爱心敲门”活动,针对盲人的“光明使者”活动以及“环保先锋”、“结队帮扶”等志愿者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社区荣获了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

二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海伦社区实行中小学聘任法制副校长制度,建立了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构筑了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社区团支部把未成年人参加法制教育基地的培训,作为新团员和18岁中学生预备期教育的必修内容。为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维权岗”创建活动,社区在海伦路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联合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系统共同开展了“未成年人维权岗”创建活动,成立了社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评比标准和审报考核制度,组织开展了大型法律咨询宣传活动。近年来,先后在社区开展了以“遵守秩序,懂法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安全行”、“远离毒品,从学生做起”教育,以“勤奋自立,勇于创新”为主题的“道德主题设计赛”,以及做“小小税务宣传员”、站好“小小民警值勤岗”、“我做合格小公民”等活动。今年,四方法院组织实验小学学生开展了主题为“热爱祖国、学法守纪”的夏令营活动,海伦路派出所组织四方实验小学学生开展了主题为“远离毒品”夏令营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三是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海伦社区组织四方实验小学开展科技培训和动手能力比赛,先后举办了海模、空模、建筑模型、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头脑奥林匹克、环境英语小品与演讲比赛等科普教育系列活动。社区党委还在海伦广场建立了科普宣传画廊,重点宣传未成年人科普和法律知识,营造了未成年人科普教育的浓厚氛围。

让红领巾飘起来

李沧区文明办

李沧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以创建“让红领巾飘起来”德育品牌为抓手,积极开展了“红领巾在校园”、“红领巾在社区”、“红领巾在家庭”活动,着力探索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扎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营造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抓龙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树教师良好形象,创教育服务名牌”为主题,深入开展“争做岗位先锋”、“党员在岗位上闪光、巾帼在岗位上闪光、师爱在岗位上闪光”等活动,倡导“育人为本、师德为范”的教育观。启动了班主任培训工程,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沟通思想,统一认识,发挥班主任队伍的骨干作用,推动德育工作上水平。

二是改进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把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青少年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寓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德育的总体目标和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各年级)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行为方面形成梯次结构。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学习,使《守则》、《规范》入脑、入心,为未来成为良好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重视良好校风对学生的影响,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了队旗、队礼、入队仪式和知识竞赛及演讲比赛、歌曲传唱及“奥运来到我的家,我为奥运做点啥”金点子征集、评选表彰“十佳少先队员”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创建规范化学校、星级学校、绿色校园、健康校园为契机,通过举办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组织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书画展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彰显个性、展示才华、锻炼才干的舞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二、强基础,巩固家庭教育的第一阵地

一是逐步实施“家长素质教育工程”。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成年的健康成长。为此,成立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家庭教育志愿者、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员三支队伍,坚持家庭教育“每季一讲”制度,举办由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互动式讲座,与家长、亲友、邻居签订“文明在我家”共勉协议书;组织了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母亲课堂”、电脑设计作品比赛等系列活动,在123个社区建立社区“父母学堂”,在11个街道开通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在有线台开辟了家庭教育栏目,为未成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参与空间,让未成年人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通过举办家庭诵读比赛、家庭才艺展示大赛、评选书香家庭、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大集”、“素质教育开放周”,以及举办“教子有方”、“教子一得”征文等活动,将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是实施“保护未成年人爱心计划”。通过“希望工程”、“送温暖工程”、“春蕾计划”、建设红领巾爱心家园,慈善捐助、结对帮扶等形式,对困难家庭子女及孤、残儿童进行救助;先后为800多个困难家庭解决了就学、就医等问题,每年为20名孤儿每人发放1000元补助金,并办理低保手续,享受低保待遇,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还启动了“慈善医疗项目”,为低保家庭中符合条件的困难学生家庭建立健康档案,每户发放“慈善医疗卡”,持卡到指定医院将享受免收普通挂号费及30%的检查费的优惠政策;为2600名进城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免除借读费,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爱心助学行动”中,积极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感受,使其进一步明白做人的道理,养成健全的人格。针对我区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的问题,开展了“同一蓝天下,素质共提高”活动,设立热线电话、联系信箱,接受他们的咨询,召开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会、恳谈会,加强对外来务工家庭教育现状的课题研究,并在市第五届家庭教育年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三、搭平台,突出社区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是加强机制建设。以社区为依托,建立了服务、帮扶、监护相衔接的未成年人事务管理机制,健全了未成年人维权体系,开通了维权热线,建立了区、街、居三级未成年人维权受理中心,在区法院设立了“自新学校”、在区检察院开办了“三班一庭”(未成年人家长培训班、法制培训班、阳光培训班、未成年人法庭),对各种“问题”青少年,开展“一助一”、“多助一”帮扶,确保他们学习生活有人问、教育工作有人做、发生问题有人管、遇到困难有人帮;在部分社区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将“平安校园建设”、创“优秀未成年人维权岗”、加强学校周边治安整治及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纳入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和社区民警工作职责;利用社区学校等阵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外语、计算机网络知识、科普知识、实用科技等培训活动;广泛举行广场文化、楼道和家庭文化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了“青少年网络文明大行动”,利用“青岛市青少年信息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网页及李沧在线网、教育信息网、校园网、班班通,使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进入社区和家庭,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网络意识和文明上网习惯;充实了区图书馆、各社区图书室的少儿读物,在学校、社区设立未成年人读书室(角),为未成年人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开展了“万名学生进社区,千名教师访万家”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注重环境育人。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少儿活动中心、文物古迹等阵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功能,先后由市区投资约2000万元,建起了青岛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了区少儿活动中心,建起了2700平方米的全市唯一的区级天文科普馆;投资240万元改建李沧图书馆,专门开辟了200多平方米的未成年人阅览室,藏书达10000多册;结合李沧文化公园改造,我区投资490万元,建设李沧区科技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科普知识,这些教育场所的建设改善了未成年人教育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学校还普遍与驻区单位建立共建关系,相继建立了“红领巾一条街”、“社区读书屋”、“迎奥运英语角”等校外德育基地,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们的社区文化生活。

几年来,通过开展“让红领巾飘起来”活动,不仅在未成年人中产生了良好教育效果,也增强了社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联系,形成了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氛围,打造了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特色品牌。

打造“四熟知”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实践品牌

崂山区文明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崂山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全区广大未成年人开展“熟知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我国国情、青岛市市情、崂山区区情;熟知历史英雄人物、革命先烈、先进人物的事迹;熟知中华传统美德、公民道德规范和日常文明礼仪;熟知近年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重大成果”的“四熟知”活动。从2006年开始,以此为抓手在学校、社区、家庭开展一系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初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一、立足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四熟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一是开展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诵千古美文,做文明少年”活动,鼓励学生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佳作;学唱“八荣八耻”三字歌、拍手歌、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开辟宣传栏、办手抄报、评“优秀升旗手”、办合唱节和在走廊张贴名人宣传画、警句名言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

二是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活动。各个中小学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编写《八荣八耻拍手歌》,举办主题班会、开办黑板报、手抄报。让“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交通三让、迎接2008青岛奥帆赛和正在开展的“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形势政策教育等主题活动中去,真正走入学生们的心中。

三是加强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编写出版了《崂山区市民素质教育读本—未成年人卷》,得到家长老师的一致好评。各级学校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加大对十佳少先队员、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优秀典型宣传力度;组织开展“文明礼仪进校园”、“新世纪我能行”、“中学生形象讨论”、“永远跟党走”、“平安校园”、“青少年文明修身计划”等活动,倡导健康的成长观,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四是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到茶园、果园进行农业实践,体验茶叶、果树的种植过程,增长农业科技知识;组织中小学生免费参观奥帆基地、科技馆、博物馆,深切感受青岛市、崂山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果。

五是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品牌。崂山第八中学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高科园二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抓手,率先成立了业余团校,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系列活动,连续数年组织夏令营参观卢沟桥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崂山聋校努力培养特殊学生各项能力,排演手语迎奥舞蹈、制作福娃漆画为奥运献礼;凤凰台小学开展了“走入奥帆,走入海洋”活动,学生们参观了海洋世界,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弘扬了人文奥运精神;林蔚小学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开设亲情电话、配置“编外家长”、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子女、临时监护人及“编外家长”座谈会、实行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子女“谈心日”制度。

二、立足家庭,使“四熟知”道德教育入脑入心

一是成立家长学校研究会。在各街道建立家长学校教研组,在社区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向家长普及科学教子知识,使广大家长能够掌握科学教子方法,避免打骂责备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是以家校合一、校校联动、资源共享的方式成立讲师团。讲师团就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家庭教育规律、家庭教育法规建设等,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纠正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子观。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互动活动。将中华传统美德、英烈人物故事等相关教育知识,通过有线电视频道电视妇女学校“父母学堂”栏目播出,扩大了家长的受教育面,引导广大家长树立了“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教育新观念,极大地提高了家庭教育质量。在寒、暑假期间,金家岭、西韩等社区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亲子游戏”,创作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优秀格言、剪纸作品,在楼道、学校内展示,使少年儿童在动手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四熟知”教育影响面

一方面,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保护。为全面开展“四熟知”教育,为未成年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营造和谐安定的环境,崂山区以严厉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违规网吧的处罚力度,有力地打击了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强化日常监管,组织专项检查1000余次,收缴大量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卡通图书和盗版图书、教材、教辅、VCD,取缔无证摊点,有效净化了崂山区的文化市场。编写出版了《崂山区文明新风故事集萃》等教育书籍,用未成年人身边的实例和故事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另一方面,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烈士陵园、仰口日军登陆处、区档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寻访遗迹,铭刻历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全区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个、科普活动阵地20个、社区阳光图书室64个、电子图书室23个、先后投入近400万元建成达标型社区宣传文化活动中心72个,使未成年人无论在学校、家庭或在社区均能有好书读、有受教育场所。中韩街道金家岭社区投入600余万元为未成年人建立了完善的校外活动场所,被确定为崂山区未成年人社区活动基地,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四熟知”为主题的课外读书、兴趣小组、征文比赛等活动。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四熟知”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崂山区各部门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建立切实可行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四熟知”教育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得到鼓舞,从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使他们在广泛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道德熏陶的基础上,自觉遵守青少年日常行为准则、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成年人中蔚然成风。

以“四型校园”创建为抓手

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城阳区文明办

2007年以来,城阳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以创建“文明型、平安型、健康型、节约型”四型校园为抓手,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系列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为全区师生创建了文明、平安、健康、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保证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加大素质教育力度,积极创建文明型校园

一是抓好学校教育这个主体工程,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能力。通过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逐步建立德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和监测制度。在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了“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万名教师访万家”等为主题的师德建设系列教育活动,引导教师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是扎实开展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了“真诚地问一声您好,标准地敬一个队礼”、“庆六一”表彰大会暨少先队文明礼仪风采大赛、“奥帆赛文明礼仪志愿推广”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充分发挥小小生力军作用,参与特色化新城阳建设,为促进城市文明进步、提升全区市民整体素质、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是针对学生在校和在家表现有差异的实际,开展了文明礼仪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了“把道德习惯带回家”、“感恩父母,畅想奥运”书信大赛、“争做文明使者,共创优美环境”、“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等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与子女沟通的桥梁,让广大中小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积极倡导“真心、爱心、孝心”,营造温馨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共建文明城市。

二、提高安全教育意识,科学构建平安型校园

将创建“平安校园”,确保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打造教育现代化品牌的重要保证。

一是把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学校”活动的实施意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详细部署了2007年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任务,明确要求,落实措施。坚持定期专题研究综合治理工作,并做到与行政业务工作和教育改革措施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二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通知》、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有关制度汇集成册,组织广大干部教师学习和讨论,使广大师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创建“平安学校”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位、到人。

三是加强对师生安全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以及开展讲座、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周、11.9消防日、禁毒宣传教育及放学前“一分钟教育”等活动,对师生进行交通、消防、饮食卫生、人身、毒品等多方面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自救能力,减少意外伤亡及其他事件的发生。认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网络文化中的腐朽、消极内容的能力。

四是对校园安全进行定期自查。加强了对校舍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严防房屋垮塌伤人及踩踏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消防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对容易引发火灾、存放危险品及人员集中的场所作重点检查,对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更换,确保消防器材的完好。加强对实验室、机房等重点部位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严格剧毒品、易燃易爆品的管理。

三、加大软硬环境建设,大力建设健康型校园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校园硬环境建设和教育引导作为推进健康型校园的突破口。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确保硬件上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增加了体育健身活动设施和各类物品,为校园体育健身活动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设施基础。目前,全区学校体育场馆达到287个,其中田径场71个(400米环形跑道16个、300米环形跑道4个、250米环形跑道4个、200米环形跑道44个、150米环形跑道3个)、篮球场162个、排球场42个、网球场3个、体育训练馆9个;体育场地塑胶化的学校达到22所,进一步提升了体育健身设施档次。

二是充分发挥体育的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推进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2+1”项目实验工作,普及、推广跳绳、踢毽、跳皮筋等游戏项目;通过课间集体舞、健身操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的以点带面、示范引导作用,有效推进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今年,10处学校通过了青岛市学生体育传统项目验收。

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课纳入教学计划,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教育,聘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对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疑、疏导,增强学生掌握健康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远离病源,确保心理、生理健康;通过定期、不定期进行座谈、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进一步完善学生与家长、教师真诚交流、真诚交心的平台;同时,各级各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健康检测,定期对每名学生进行身体检查,健全体检档案,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四、弘扬传统美德教育,着力培育节约型校园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把培育节约型校园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各学校按照要求严格落实责任制,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辖区内的各级各学校已详细制定了《节约工作实施细则》,把节约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教职工,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把工作落在实处。

二是广泛开展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意识,形成绿色节约型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重点组织“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度电、节省每一张纸、不浪费每一粒粮、不乱花每一分钱” 以及节能小窍门、小发明展示和“变废为宝”小制作比赛活动,倡导节约之风,建设节约文化,有效带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

三是培养学生的环保节约意识。关不紧的水龙头、白天亮着的电灯、整个被扔掉的馒头、只用一张纸就扔掉的作业本等等,以前学生不觉得是浪费,现在都主动发现,积极自我纠正,并互相提醒,使节约意识从被动接收变为自觉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牢固树立节约意识,使节约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做到“四个到位”

搞好“未成年人之家”建设

开发区文明办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之家”创建工作,做到工作机制、阵地建设、活动开展、服务保障“四个到位”,健全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工作机制到位,切实把“未成年人之家”创建活动摆到重要位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开发区工委、管委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区文明办及时下发《关于抓好“未成年人之家”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创建标准,要求各创建单位在抓好“硬件设施好、功能作用强、安全有保障”等共同标准的同时,针对各中小学校、各法制教育基地、各街道社区的不同特点,提出“未成年人之家”创建的分类标准,并明确了创建时限,使全区“未成年人之家”的创建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大型公益广告牌、大型电子屏幕等宣传媒介,开辟了一定数量的“未成年人之家”建设公益广告和宣传栏目,引导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创建”未成年人之家”的重要意义。共制作公益广告牌60余块,发放明白纸50000余份,播出专题节目20余期,组织宣讲活动70余场次,为搞好全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营造了浓厚氛围。

为加强“未成年人之家”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督促落实,专门成立了“未成年人之家”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文明办),负责研究、督查、协调全区“未成年人之家”创建工作。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中小学校也把“未成年人之家”创建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明确专职领导主抓此项工作。作为综合协调指导部门,区文明办对各单位“未成年人之家”创建活动适时进行督查。

二、阵地建设到位,大力拓展未成年人活动空间

创建“未成年人之家”,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有效形成全面覆盖的教育阵地网络。通过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合投入机制,对“未成年人之家”建设工作给予财力保障。2007年,区财政拿出200多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专门用于“未成年人之家”创建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各街道、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以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构筑未成年人文化活动阵地网络。利用各级各类文化设施陆续开建的有利机遇,将“未成年人之家”与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活动进行捆绑设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目前,区级文化活动中心已开设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区情展馆、文物展馆、黄岛民俗展馆、艺术展馆以及文艺培训中心等功能室。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都建有包括未成年人活动室、未成年人图书室等功能室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203个社区采取自建或联建的形式,普遍建起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三级文化活动中心均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成为我区未成年人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

二是以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为依托,构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阵地网络。成立了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中心,建立了街道、社区、流动人口家长学校160余所,聘请了8名家庭教育专家及230余名家庭教育志愿者组建了社区家庭教育知识宣讲团以及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巡回讲座,面向社区家长、儿童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今年以来,3所学校创建为市优秀家长学校,1所学校受邀参加市家长学校第六届年会并作典型发言。

三是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构筑特色教育阵地网络。我区充分发挥海尔、海信、前湾港等一批名牌企业的教育功能,建立了现代工业教育基地;在环保局建立了环保教育基地;在看守所建立了未成年人警示教育基地;在交警支队建立了文明交通教育基地;在部队建立了学军基地;在司法系统建立了学法用法基地等。通过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并利用这些基地的作用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化、有形化。

三、活动开展到位,努力打造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平台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区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开展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建党纪念日等重要节庆纪念日前后,组织开展了“五月的花海”社区巡演、“高举团旗跟党走”征文比赛、“喜迎十七大”党团知识竞赛,激发了广大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的热情。今年“八一”前后,为纪念建军80周年,区崇明岛路小学少年军校小学员们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接受了中央军委和团中央领导的检阅,分获分列式队列、军事技能、科普知识、艺术节等四项比赛团体一等奖,35名队员获得了军事技能大赛金牌。

二是适时利用假期和休息日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两个长假,组织未成年人学生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广大未成年人的爱国精神;积极利用休息日组织未成年人深入社区、农村、敬老院等,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敬老助老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提供义务劳动、文艺演出等服务,使广大未成年人在服务社会中磨练意志,锤炼品格。通过启动“文明修身”系列活动,开展未成年人日常礼仪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等多项内容。暑假期间,区图书馆组织了《社交礼仪》、《论语心得》、《老子》等系列视频讲座,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注重利用各类教育基地“开放日”进行活动。主动与各类教育基地搞好协调沟通,充分利用“开放日”开展活动。依托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以家庭美德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以“五小”(小帮手、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为内容的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争做合格“小公民”;发挥未成年人警示教育基地、学法用法基地的作用,通过组织未成年人与在押未成年人犯面对面交流以及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少年法庭”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利用文明交通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文明交通意识培训,并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在区内主要路段(路口)设立“文明监督岗”,劝导市民文明交通。

四、服务保障到位,切实使未成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贵在经常,也难在经常。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地抓好服务工作,使“未成年人之家”成为广大未成年人无比向往的活动场所。

一是实行“未成年人之家”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制度。区文明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命名表彰的首批全区22处“未成年人之家”,全部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并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要求,制定各项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增强自身活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媒体,或在设施、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以及免费或优惠开放的详细情况,便于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了解、参观、使用和监督,提高了活动场所的利用率。

二是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精神食粮。为加强“未成年人之家”创建工作,区财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购买了一批国家“五个一”精品工程少儿作品,建成了30多个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区图书馆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少儿版网站,电子阅览室每星期六免费绿色上网,并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开展网络知识讲座和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区电影公司开展了百部优秀影片展映活动,推选播放适合学生观摩的10余部优秀影片50余场次,达到学生人均观片2部,丰富了广大未成年人的课外文化生活。

三是切实维护好未成年人权益。在各中小学校普遍设立了法制副校长,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均建立起未成年人法律学校和未成年人法律服务站、未成年人维权工作站,并开通了维权热线、维权信箱,积极开展法制启蒙教育和维权工作。目前,我区有2个未成年人维权岗被评为省级优秀未成年人维权岗、4个被评为市级优秀未成年人维权岗。区未成年人警示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为了明天-全国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基地”。

创建平安校园

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胶南市文明办

今年以来,胶南市围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进一步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深化内涵,积极探索和实践未成年人平安成长的新途径、新方法,逐步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开创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局面。

一、完善机制,加强教育,确保未成年人“学习习近平安”

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全面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了和谐、平安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明确教育主体,重视学生法制教育。一是把学生法制教育作为重点纳入依法治校教学计划,每周上一堂法制课,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工作座谈会。深入开展“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月”活动,强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二是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文化长廊、宣传栏等方式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坚持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三是组织各中小学与交警大队、辖区派出所、驻军部队结成军警学共建对子,同时配备了172名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每月给学生上一次法制教育课,每年举办一到两次法制专题报告会,让治安防范、交通、消防安全知识和法制宣传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法律水平。认真组织教职工开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及时组织教职工参加普法考试,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管理和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言传身教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三)重视阵地建设,突出法制教育实用性。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律学校”、“青少年法律基地”建设,在各中小学校配套完善了爱心图书室、电教室、体育室、卫生室,在胶南电大建立了青少年法律培训基地,在人民路小学建立了“少年法律学校”和“青少年模拟法庭”,在职业中专、实验小学等8所学校设立了“未成年人矫正基地”,大力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法律实践活动,增强了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深化拓展“胶南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以主题活动、音像、漫画、宣传材料等有效载体,大力开展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保护少年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活动。

(四)抓好教育维权,保护未成年合法权益。在各中小学校设立了“校园法律援助联络站”和“校园法律援助联络箱”,使校园法律援助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做好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工作。市法律援助中心对未成年人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及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二是开通了“148”法律服务热线。利用市“148”法律服务专线平台,解答未成年人的法律咨询,提供法律帮助。三是开展“法律援助进校园”活动。通过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援助知识和法制宣传教育,畅通了师生申请法律援助的渠道。

二、创新载体,注重疏导,确保未成年人“心理平安”

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文明上网引导,切实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保证心理健康。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把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课程计划,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努力把因学生心理缺陷而造成的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组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室),吸引2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义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把脉会诊,积极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心理和学习上的困惑。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开办,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开启了一扇温暖的关爱之门,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广泛支持和普遍欢迎。积极发挥“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和咨询热线的作用,不断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向深入。

(三)强化文明上网教育。对全市118家网吧发放了“文明办网”倡议书,积极开展“文明网吧”、“放心网吧”创建活动;在社区开展“社区网络文明行”和“做孩子文明上网‘引路人’”宣讲活动,教育学生家长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上网时不做有违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的网上活动,引导孩子上健康、文明、有益的网站;对胶南市青少年信息网进行了改版、扩容,深入开展“文明上网、从我做起”、“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活动,组织开展了“远离非法网吧,健康文明上网”青少年网络文明签字仪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远离不良网吧,增强网络文明意识,提高网络文明素质。

三、整治秩序,净化环境,确保未成年人“人身平安”

全面开展校园周边秩序和区域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初步形成了辖区派出所“管点”、交警消防部门“管片”、治安大队“管面”的工作格局,创造了文明、安全的校园周边环境。

(一)建立民警巡逻制度。成立驻校民警队伍,在学校设立警务点,配备专门的办公室。驻校民警每天到学校巡视检查一次,尤其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采取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重点区域的巡逻,对影响教学秩序的无证商贩、娱乐活动及时清理和取缔,对扰乱校园秩序、强抢学生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目前,胶南市驻校民警总数达120多人,其中在警务点常年值勤的52人。

(二)建立“六不准”制度。建立并严格抓好“六不准”制度的落实。“六不准”制度是指在校园周边不准乱设摊点、不准开设游戏厅、不准噪音干扰、不准聚集打牌下棋、不准滋扰闹事侵害学生、不准违法停车。全面抓好网吧“四个必须”,在全市118家网吧安装专用服务器118台、监控摄像头520个,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从全市聘请100名有爱心、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老军人担当义务监督员,不定期地对网吧进行巡查;积极开展治理自行车被盗问题专项行动、净化出版物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和打击雇佣童工的专项行动,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今年来,全市共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10起,关闭2家“黑网吧”,停业整顿5家;取缔无证经营摊点56个,收缴非法出版书刊8422册,盗版VCD光盘7848盘;抓获盗窃学生自行车嫌疑人14名,追缴并返还自行车22辆。

(三)建立定期消防检查制度。定期对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充分利用学校师生们的课余时间,深入校内组织开展融知识性、科学性、使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防火、灭火和自救逃生知识宣传。胶南市连续多年未发生因消防隐患引起的学生伤亡事件。

(四)建立校园秩序联系制度。属地派出所每月到学校走访一次,现场解决存在的治安问题;与学校开通专线电话,随时保障派出所与学校之间的信息畅通;与学校周边网吧和娱乐服务场所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随时掌握、控制学生出入网吧和娱乐场所情况。

(五)建立工作日志制度。驻校民警将每天的检查、收集信息、帮教学生、处理案件等情况如实记录到工作日志中,以便及时掌握最新治安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驻校民警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根据日志内容,分析阶段性工作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研究制定下一步具体工作措施。

组织开展“走进文化大院”活动

开创农村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新局面

即墨市文明办

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假日校外教育,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今年以来,即墨市文明办联合市关工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整合农村文化大院和退休老教师两方面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走进文化大院”活动,探索出了以村文化大院为载体,以集中组织活动为运行模式的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新路子。

一、深入调研,确立校外教育新路子

每逢假期,学校教育处于中断状态,中小学生脱离学校回归家庭和社会,出现了社会各阶层均无法集中顾及的中小学生失管现象。如何提升社会教育功能,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活动场所和设施相对匮乏的农村,中小学生假期的校外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今年6月份,我们即墨市文明办与市关工委抽调人员成立联合调研小组,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深入镇村、学校、单位,就如何改善和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假日教育质量进行了专题调研。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中小学生假日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存在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生活单调枯燥。因为条件较差缺乏统一组织,大多数农村孩子在漫长假日里仅靠一些像跳绳、捉迷藏等比较原始的娱乐方式打发日子,生活单调枯燥。二是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因家长们多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在孩子监管上出现“真空”,加之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弱,溺水、车祸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三是社会组织功能亟待提高。在农村,每逢假日,孩子们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外,基本上无所事事,不像城里孩子那样可以参加社会上开办的音乐班、美术班等各类素质教育培训班,社会组织功能弱是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要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活动状况,关键是要在解决活动场所和组织形式上有所作为。就活动场所而言,自2005年以来,随着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即墨已累计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对920个村庄的文化大院进行了改扩建,增加室内公益文化设施面积4万平方米,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观,为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校外教育提供了基本保证。从组织形式来看,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影响,以有偿形式开办的各类培训班,难以得到家长们的普遍接受,只有在提高社会公益化教育程度上用力,才能寻求到新的突破点。经过综合分析梳理,我们提出了整合村庄文化大院和“五老”队伍两方面资源,以集中组织中小学生活动为运行模式的校外教育新思路。

二、整合资源,扎实搞好集中活动试点

为论证思路的可行性、实效性,今年暑假,我们在本市龙山街道西程村进行了试点。西程村是龙山街道一个拥有670户人家的村庄,村中青壮年大多在企业上班或外出务工,全村有中小学生120多名,退休教师15名。2006年,在市、镇两级扶持下,村庄投资建起了达省级标准的文化大院,室内外活动面积近7000平方米,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备配套完善。试点中重点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村庄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将其做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专门成立了由村支书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聘请了本村8名退休教师,将村关工委人数充实到了11人,由村关工委主任、退休教师江敦仁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各项学习管理制度,制定了活动计划,为活动扎实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二是合理设置活动内容。为增强活动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他们根据教师特长和文化大院设施情况,成立了书画组、乒乓球和台球组、棋牌组、篮球组、阅览组等5个活动小组。西程村委出资购买了篮球、台球、象棋等娱乐器材,为书画组配备了笔、墨和练习本,并新添了5000余册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进一步满足了活动需求。

三是加强宣传发动。为做好组织发动工作,村委在利用广播、宣传栏进行宣传的基础上,专门召开联户组长会,委托联户组长告知每家每户,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由于宣传到位,加之家长和学生都很接茬,暑假开始后仅三天时间,村里120名中小学生就全部报了名,村关工委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把他们编入五个活动小组中,每组由两名教师具体负责辅导、组织工作,并根据需要适时调整。

四是精心组织活动。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又不耽误学习,村关工委对活动日程进行了科学安排,确定每周一、三、五进行集中活动,并严格考勤制度。在集中活动过程中,除组织学生开展既定的五大类文体活动外,还特别注重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每周五定为“思想道德教育日”,通过教育讲座、竞赛演讲等形式,加强对中小学生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道德法制和文明礼仪教育,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了活动效果。假期将近结束时,还以各活动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了比赛,每个活动小组决出了前三名,专门举行表彰会,对比赛的获胜者进行表彰奖励,并为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颁发了纪念品。

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教育组织模式,西程村中小学生从此在假日里告别了枯燥无聊,下棋、打球、练字、画画、做游戏、搞比赛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将他们的假日生活装点得多彩多姿,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集中组织活动时有专人负责对孩子进行管护,从而有效地堵塞了家庭监管出现的漏洞,既确保了孩子的安全,又避免了他们因受社会不文明现象影响而学坏、变坏,解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对此,村民于瑞平深有体会,她说:“咱这儿是农村,不像城里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孩子放个假整天上树下河的到处乱跑,真叫人放心不下。现在好了,有村里帮俺看着孩子,俺这心里也踏实了!”由于负责活动组织、辅导的全部是退休教师,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带到文化大院请教老师,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达到了让学生开心、家长安心、学校放心的“三心”目标。

三、抓好延伸,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

试点工作结束后,我们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了纵向、横向“两个延伸”。纵向延伸,是将集中组织学生活动的模式,由假期延伸到双休日,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的纵向覆盖面,确保了校外教育不留“盲点”。横向延伸,是将试点的成功经验向其它有条件的村庄横向延伸、普及。今年寒假期间,我们将在龙山街道32个村庄全面普及推广西程村加强中小学生假日校外教育的经验做法,不断扩大横向覆盖面。为扎实做好推广工作,龙山街道专门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从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并召开了部分村庄支部书记座谈会。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下大力在全市农村进行普及推广,并将其列为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力争使这一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新举措在80%以上的村庄得到落实,开创农村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新局面。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

莱西市文明办

近年来,莱西市将经典诵读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建立完善了“学校倡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教育活动机制,配合开展了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经典国学在增强未成年人爱国情感、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规范他们自身行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2004年11月,首先在滨河小学进行了国学经典诵读试点活动。在试点成功后,陆续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继续深入开展“读圣贤书、写规范字、说普通话、做有德人”活动的意见》两个文件,将诵读范围扩大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文件规范了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提出了经典诵读的三个原则:不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没有考核目标;不给教师增加工作负担,每天只需带领学生诵读两次,每次20分钟以内;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诵读材料由教体局免费提供。

二是针对国学经典中部分内容缺乏时代精神的情况,组织国学经典教材编辑工作。聘请专家和一线资深教师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等24部经典篇目进行深入研究,将那些体现爱国思想、民本思想,反映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经典语句,汇编成一套六册《国学启蒙经典系列读本》。《读本》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配上拼音、插图、注解、评语,并制作成教学光盘,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喜爱。同时,编印10万余份“中华国学经典诵读卡”,免费向全市所有中小学生发放,人手一份。在莱西教育网上制作诵读卡电子版和音频,供师生随时下载使用。

三是针对国学经典难理解、难记忆的特点,不断创新和丰富诵读的方式方法。在确保每天集体诵读的情况下,将经典诵读融进传统的丢手绢、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击鼓传花等十几种游戏中。还将学生做游戏的童谣改成了有节奏的国学经典名句,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快乐诵读。很多师生还自发成立了诗社,共同探讨儒家经典的深厚内涵和人生感悟,进一步推进了活动的开展。从2005年开始,莱西市将“国学启蒙经典诵读”列入小学校本课程,将经典诵读纳入了小学的课程管理;学生诵读范围也由小学扩展到了初中,并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确定了不同年级的诵读重点,经典诵读已成为学校和师生的每日常规活动。

二、扩展范畴,不断深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莱西市大力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浓厚文化氛围,坚持国学经典诵读经常化、制度化,创新性地开展国学教育道德实践活动,逐步扩展经典诵读活动范畴。

一是以孝心教育为核心,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针对经典中承载的传统道德对于当前独生子女思想、行为的教育意义,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同步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对照国学经典,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孝敬父母开始,感恩老师和同学、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小学中开展了“自立自强,父母为先”活动,要求小学生做到学会自己整理书包,按时起床自己穿衣,出门进门与父母打招呼,可口的东西让长辈先吃、先尝等。在中学和职业学校开展了“算亲情帐、说温馨话、写感恩信、做孝心事”系列活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部分学校还编辑印发了《二十四孝古今鉴》、《孝心故事选编》、《我是怎样孝敬父母的》等孝心教育教材,推动了孝心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是围绕学生日常礼仪,通过经典诵读弘扬传统礼仪道德。摘选传统经典中涉及礼仪的内容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组织编写了《传统美德伴我行》,在中小学开设礼仪修养课,组织学校结合经典诵读加强礼仪常规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是在教师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优化教书育人环境。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教职员工中开展“诵读国学经典,醇化道德人格”活动的意见》,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广到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教师。每周五下午,教体局机关带头组织集中学习经典活动、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假期对全市干部教师进行经典学习培训,学习经典,提高教师教授经典的能力。不定期举办“做有道德教师、育有道德新人”论坛研讨活动,让干部教师深刻理解传统经典中蕴涵的为人处事、教书育人的深刻哲理,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自身道德和文化修养,促进了教育系统文明行业创建工作。

四是将经典诵读活动推向社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体系。为了把经典诵读系统工程推向家庭和社会,组织学校定期开展“素质教育开放日”和“家庭教育咨询日”活动,架起与家长和社区沟通的桥梁。同时,让学生把经典带回家庭、带到社区,通过组织“经典文化进家庭”、“我与父母比孝心”、“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推进了家庭及社区诵读经典活动,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经典诵读活动体系。

三、常抓不懈,经典诵读活动效果显著

3年来,我们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坚持常抓不懈,并结合实际赋予活动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成为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提高了未成年人的文明素质。经过近3年的经典诵读活动实践,广大未成年人从国学经典中接受了熏陶,陶冶了心灵,丰厚了文化底蕴,修正了人格品行,学会了宽容,学会了谦让,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礼貌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已经成为广大未成年人的普遍共识和行为准则。

二是优化了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同步改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诵读经典的过程,不仅提高自身思想境界与文化品格,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也推动学校管理理念的改变,学校各项工作在和谐中走向规范和成熟。通过“经典进家庭”、“一家三口背经典”等活动的开展,组织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不仅提高家长参与经典诵读活动的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家长也受到了熏陶和教育,经典中蕴涵的传统道德也逐步地转化为家长、孩子的自觉行动,弘扬了家庭美德。通过一系列经典诵读活动的扎实开展,由师生带动家庭,由家庭带动社区,不仅提高了参与者的道德文化素养,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和谐融洽。

三是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通过在全市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逐步提升市民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道德状况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影响,普遍形成了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成长环境的共识。近年来,莱西市家长对孩子的精神文化投资呈上升趋势,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儿童益智丛书等少年儿童读物销售出现快速增长势头,参加舞蹈、乒乓球、跆拳道及各种乐器培训班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人数是三年前近2倍。社会各界参与未成年人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莱西市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大赛”、“首届中华母亲节启动仪式”、“经典文化进家庭”、“我与父母比孝心”、“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都出现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企业热心赞助的动人场景。截至今年9月份,社会各界捐赠学校用于未成年人开展活动的钱物达89万元,是2004年的2倍多。社会各界对家庭贫困未成年人献爱心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通过“春蕾女童”、“希望工程”等途径得到社会各界捐助的贫困未成年人达3660人,接收捐款119多万元,分别比三年前增长22%和184%。

奥运教育进校园

青岛市教育局

青岛市作为北京2008奥运会的协办城市,打开了向世界全面展示城市风采的窗口,迎奥运也给学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青岛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创造性地进行了“奥运教育进校园”活动。

一、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全民迎奥的社会氛围

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帆赛的号召,市教育局迅速动员全市教育工作者,抢抓机遇、借力造势、自觉融入、主动服务,在全市3600处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开展了奥林匹克教育,形成了一套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全市教育部门层层建立了奥运教育领导小组,各处室分工负责,加强对奥运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督查。各区市、各学校也都把推进奥运教育作为大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资源整合,强化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

二是建立分项目推进的实施运行机制。在全市迎奥的大框架内,提出具体的系列活动项目。如突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这一主题,教育部门启动了“文明修身工程”;围绕全市人文奥运动员会精神,积极启动“优雅行动-文明礼仪教育、普及行动-奥运知识培训、微笑行动-迎奥文明示范窗口、志愿行动-社会志愿服务、清洁行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大活动,分别由不同的处室和项目人牵头,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进行责任分解后分头实施。

三是建立了拓展资源的互动交流机制。联系奥帆委,为学校赠送《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大纲》、《奥林匹克知识读本》、挂图以及配套光盘等课程资源,为学校搭建奥林匹克教学的平台;与新闻媒体联合开辟奥林匹克示范学校专栏,为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搭建舆论宣传的平台;在青岛市教育信息网上,建立“奥帆快递”、“活动聚焦”栏目,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行动网页,扩大奥林匹克教育网络资源,成为地区间、校际间奥林匹克教育互动交流的平台;每月一次的德育校长例会、不定期的现场会、汇报交流会、专题论坛,更是各单位奥林匹克教育成果的展示平台和研究平台。

四是建立促进发展的激励评价机制。在全市评选表彰10所“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命名16所“帆船运动特色学校”,带动全市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工作;每一个单项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结束,都有总结和表彰激励;学生参与奥林匹克教育和实践活动,都记入了《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各中小学校都广泛开展了“我做健康小福娃,争当校园文明星”、“星级学生”评选活动。由于全方位发动,全力推进教育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领导有力、部门配合、城乡联动、全员参与的奥林匹克教育工作格局。

二、结合课程,将奥林匹克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

奥林匹克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我市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各学科中丰富的奥林匹克教育内容,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奥运元素,把与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奥林匹克教育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教学内容,把他们关心的奥林匹克运动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内容,把学生喜欢的奥林匹克文化引入教学内容,使奥林匹克教育可触可摸,真实感人。

一是体育课程突出奥林匹克教育。全市中小学开齐开全体育课,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比赛项目规则以及观赛礼仪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各学校常年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节、各种小型竞赛是学生们公平竞赛的大舞台,激发了学生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2006年,市教育局、奥帆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青岛市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2006-2010年)》,推广普及帆船运动。召开了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现场观摩会,将帆船知识普及教育、帆船校本课程、帆船实践不断引向深入。举办了首届市帆船特色学校训练营和青少年帆船比赛,为帆船运动的开展提供了骨干和师资力量。实施帆船运动“双千计划”工程(培养1000名青少年帆船运动人才,社会为中小学校捐赠1000条帆船),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帆船运动的兴趣,培养后备人才。

二是地方课程开发奥林匹克教育。结合2008年奥运会和奥帆赛,我市奥帆委和教育局于2002年共同编写了《我的2008》教育读本,分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奥组委、中国与奥林匹克、北京与奥林匹克、青岛与奥林匹克、我与奥林匹克五部分,在小学六年级使用。目前已有50余万中小学生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市教育局组织开发的地方性课程《蓝色的家园》,有着浓厚的海洋特色,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增强海洋意识,其中也编入了奥帆赛的内容,目前已通过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我市广泛应用。

三是学校课程彰显奥林匹克教育特色。北仲一小以篮球为切入点和抓手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编写了《篮球》校本课程。把奥林匹克运动的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寓于课程和日常教学之中,实现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强志,以球养性,以球会友,以球兴校的目标。平安二小设立了足球课,成立班级足球队,校级足球队,在各年级间开展“奥运与足球”的研究性学习。四流中路一小有两名柔道专职教师,配备了专门的柔道教室,购入了训练器材,开设了《柔道》校本课程,学生参与面达85%。不少学校还开设了国际象棋、OP帆船、太极剑、跆拳道等20余门学校课程,形成奥运教育元素的选修课系列,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创新实践,不断增强奥林匹克教育实效

传承奥运精神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把人文奥运的实践变成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能否实现奥运教育乃至德育效应最大化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参与中提升,努力把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意识,外化为服务集体的行为。

一是开展奥林匹克主题教育。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百万中小学生迎奥运”、“我做奥运小主人”主题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进行“文明修身”,积极投入“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宣传和行动中,加强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广大中小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培养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保护环境、文明礼仪、学习进取的“五色意识”。市教育局与奥帆委、团市委等五部门还联合开展了以“奥运与我同行,科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青岛市百万学生迎奥运”科普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制作的500余件迎奥运动手做作品在市机关会议中心大厅展出。

二是开展奥运进社区实践活动。学生们教社区居民用“中国结”制作奥运展板,邀请民间剪纸艺术家用剪纸表现奥运,将奥运知识、礼仪知识、常用英语、普通话知识编成喜闻乐见的快板、诗歌、绘画、手抄报,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喜爱。市北区教体局在浮山后服务中心开展了“学礼仪、知荣辱、讲文明、迎奥运”礼仪规范展示竞赛活动,通过学生们展示个人礼仪、邻里礼仪、公共场合礼仪、乘车礼仪、购物礼仪、观光礼仪、宴请礼仪等18个主题礼仪,掀起了居民“学礼仪、知荣辱、讲文明、迎奥运”的新高潮。

三是开展感受奥运的探究活动。四方区将“五环连世界”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区级中心课题,指导全区29所小学自主开展每一届奥运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制作了29块展板,在各校巡回展出。许多学校开展了“六个一”活动:了解一个奥运举办国、了解一个比赛项目、学习一位奥运健儿的事迹、制作一个奥运网页,介绍一位奥运冠军或一个奥运城市、将自己的收获汇编成一份手册或手抄报参与展评,并开展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传递中国青少年的和平意愿。

通过广泛开展“奥运教育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活跃了中小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们认知能力与情感体验过程,让德育教育变得鲜活起来。目前,奥林匹克教育正以观察、思考、讨论、实践、探究、体验等方式,引导着我市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使德育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

弘扬民族精神 造就时代少年

青岛市少工委

为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青岛市少工委以创新为工作的根本推动力,以实践教育制度化、经常化、课堂化为工作思路和努力方向,深入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因时而动,坚持持久规范,推进实践教育制度化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是思想教育的突出特性和必然要求。市少工委以每年的固定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为契机,明确规定在不同的时机分别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四大板块的集中主题教育,使“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是集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每年清明节,以主题队会和体验实践为主要途径,组织广大少年儿童通过开展寻访老战士、慰问军烈属、参观纪念场馆、祭扫烈士陵墓、瞻仰历史遗址等实践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和理解,寻找、发现和感受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2006年清明节期间,举行了青岛市“中学生新团员宣誓仪式暨少先队员革命传统教育主题队会”,让团员和少先队员互相观摩,共同受到深刻的教育。2007年清明节期间,举行了“重走长征路”活动,把学校到烈士陵园的路途按长征路线划定,设置遵义、大渡河、红军会师地等三个有代表性的地点,途中设立了长征有奖知识问答和重温长征故事等环节,激励全体少先队员徒步走完全程,重温长征精神。同时,各区市少工委也发动各校少先队组织广泛举行主题队会,掀起“民族精神代代传”第一阶段活动的高潮。

二是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以“感受祖国建设成果、寻找青岛光荣事件、我做身边点滴小事”为主要内容,引导少年儿童组成各类“红领巾特色寻访团”,寻找青岛建设中的重大事件、优秀人物,寻找青岛的优美风光、风土人情,寻找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和文明行为,让广大少年儿童在寻访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近两年,先后举行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快乐少年家乡行”主题队会、“快乐少年家乡行”图片展、“民族精神在我心,我做和谐红领巾”主题队会等活动,集中展示了少先队员参与“民族精神代代传”社会主义教育的成果。

三是集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以引导少年儿童学习感受党的历史和丰功伟绩,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从小树立“永远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每年举行青岛市“民族精神代代传”理想信念教育主题队会,少先队员通过精彩的节目,展示他们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四是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庆祝国庆为主要内容,各级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主题队会、少年论坛、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让少年儿童了解祖国历史,展望祖国未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2006年10月16日,举行了“畅想——青岛少年总动员”少年论坛,展示了少年儿童以研究性学习、调查研究等方式,对祖国和青岛发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鼓励和激发了少年儿童参与祖国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以纪念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主要内容,举办了“雏鹰奏和谐,喜迎十七大”鼓号操大赛,还组织少先队通过座谈会、征文、演讲、歌咏等形式,广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了解党的历史,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二、因地制宜,童眼看青岛,推动实践教育经常化

参与实践活动,是少年儿童锤炼思想的大课堂。市少工委策划开展了“童眼看青岛”主题活动。

一是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少年儿童开展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雏鹰小队、红领巾小社团等活动,了解青岛的发展成就,寻找青岛发展的不足,围绕青岛建设的各个方面献计献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关注社会。活动中,广大少先队员共提出各类意见建议近千条,内容涉及道德教育、学习生活、城市建设、环保、维权、社会公益、奥帆赛等多个领域和类别,充分体现了少年儿童作为城市小主人的爱心、热情和责任。市少工委将优秀建议汇编成册,呈送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得到了高度评价。

二是组织主题鲜明的评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的了不起”出发,寻找和感受发生在青岛和身边的了不起的人和事,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亲人、老师、同学、邻居及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身上,感受优良品德和精神境界,从青岛发展的重大事件中,感受城市精神和时代风尚。组织少年儿童评出“青岛了不起的十件事”和“青岛了不起的十个人”,以此为榜样,激励少年儿童刻苦学习、奋发成才。

三是组织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动员少年儿童伸出双手,积极参与青岛发展和建设的实践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增强创建文明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托各级社区少工委和红领巾理事会,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以雏鹰争章活动为依托,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充分发挥少年儿童小小生力军作用,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广泛参与到社区建设、护绿植绿、扶老助残、公益宣传等各种活动中来,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影响身边的人,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在少年儿童的生动实践中发扬光大。

四是广泛开展迎奥运主题教育。围绕奥帆赛的举办,我们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奥帆旗帜在传递”活动。从年初至今,先后在全市20余所学校校园中开展了“奥帆旗帜在传递”活动,广大少先队员结合各自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奥帆志愿活动。旗帜所到之处,不断掀起传播践行奥运精神和志愿精神的一个个高潮。围绕文明城市建设,我们开展了奥帆赛文明礼仪推广活动,先后开展少先队、中学生文明礼仪风采大赛,向全社会展示了青少年学生的文明形象,推广文明礼仪知识,并选拔出一批高水平的文明礼仪志愿推广队伍。举行红领巾奥帆赛文明礼仪推广雏鹰小队出征仪式,以雏鹰假日小队、文明宣讲团等形式,向社区、学校进行全方位覆盖的文明礼仪推广,把文明礼仪宣传到千家万户。

三、因人施教,开发少先队校本课程,推动实践教育课堂化

市少工委结合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的蓬勃开展,大力拓展工作载体,以学校综合实践课为平台,开发设计民族精神教育少先队校本课程,使“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有了有形的载体和平台。组织少年儿童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实施“民族精神代代传与综合实践课牵手”实验计划,把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贯穿于综合实践课中,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关的课题研究。在研究基础上,将少先队员的研究成果提炼、总结为少先队校本课程,并以此作为综合实践课的重要课程内容,对少先队员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目前,青岛市各学校少先队组织普遍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少先队校本课程开发和编撰工作,并涌现出了莱西市洙河小学的《弘扬剪纸艺术》、青岛天山小学的《知我民族、爱我中华》、青岛市永安路小学的《茶文化研究》等一批优秀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设立以后,学校各级少先队组织以此为载体,以雏鹰争章为主要方式,开展“民族精神章”的推广普及。围绕校本课程内容,设立多个层次和类别的“民族精神章”,并细化章目的获章标准,使定章、争章、考章、颁章各个环节更加具有操作性,更加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使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在少年儿童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过程。

发挥“五老”优势 培育“心雨”品牌

积极打造关心下一代工作新亮点

青岛市关工委

近年来,市关工委在抓创新、求突破、树亮点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品牌战略,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目前,“老有所为,如播心雨”的关心下一代品牌已经产生较为深远广泛的社会影响,广大老同志将爱的“心雨”播在青少年心田,为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新贡献。

一、发挥“五老”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牢固树立荣辱观中的示范作用,播洒理想信念的“心雨”

在“心雨”品牌建设过程中,我们从研究、探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入手,抓好融合、注重协调,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结合形势,把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人文奥运相结合,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在征求教育、宣传部门意见基础上,制定宣讲计划,组织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为主体的千名“五老”,巡回社区、学校和企业举行千场报告活动。活动以其主题突出,说服力强,贴近实际,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倡导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过程中,组织“五老”报告团在教育示范上下功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下一代做表率。报告团成员编写歌谣、自费编印宣传资料,深入学校、社区与学生们一起宣传、倡导荣辱观,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

为宣传奥运精神,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明素养,我们以“弘扬奥运精神,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先后开展了“团结友爱共建和谐社会”主题教育、“携手童心”两代人书画笔会等文化活动,深化民族精神教育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活动。目前,全市已建立革命传统报告团646个,做报告13958场,受教育者达371万人次。其中在江苏、辽宁、重庆和济南等省市作报告200多场,千名“五老”千场报告的“双千”活动已成为“心雨”主打品牌,并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内容之一。

二、发挥“五老”在帮教失足青少年中的感化教育作用,播洒亲情关爱的“心雨”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和共同努力。关工委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和组织,联手市政法、劳动、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实施教育、防范、维权、服务和帮扶“五线联动”,与基层法院联手率先推出了未成年人犯罪人格调查和社区矫正做法,成立阳光学校社区义工矫正工作站,将庭审、改造同教育转化紧密结合,拓展未成年人犯罪帮教途径。通过老同志与司法部门的配合,40余名未成年人罪犯通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深刻反思失足原因,增强了自我改造的自觉性。全市建立以老法官、老公安、老司法为主体的“关爱工作团”470个,有4000多名“关爱使者”,1277名老同志与后进青少年结成对子,成立“关爱小组”2000余个,2632名老同志担任帮教员,945名老同志担任网吧监督员。“关爱工作团”老同志定期到劳教所和监狱开展亲情规劝帮教活动,在劳教学员和服刑人员中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内容的读书活动及健康文化娱乐活动,以强化教育挽救作用的亲情规劝和心理疏导,增强了监管和教育改造的效果。

近年来,各级关工委开展帮教活动5548次,送去的书籍和文化生活用品价值7万余元,帮教失足青少年6828名,配合安置刑释人员2495人。市关工委法制教育指导组成员、88岁的离休干部刘芳英,热心“两释”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使56名刑释人员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被誉为“两释”人员的再生母亲。今年,市关工委法制教育指导组,结合“五五”普法和实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编写了近7万字的法制教育宣讲材料。各级关工委老同志、法制副校长深入学校宣讲1.2万余场,受教育青少年近50万人次。

三、发挥“五老”在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中的引导作用,播洒和谐快乐的“心雨”

在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中,“五老”队伍注重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今年,我们开展了“关爱行动进家庭”活动,以强化家庭教育为重点,突出关爱留守儿童、特困家庭、外来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孤残儿童等特殊青少年群体成长,先后建立了社区流动“父母茶室”、公益讲堂,命名了50个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中心,100个社区家庭示范点,成立了500多个家庭教育道德实践站。

为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与市妇联、文明办、市广电局一起,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广播“父母学堂”,由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卢琴担任顾问,成立了以我市家庭、心理、营养、儿科等顶尖老专家组成的讲师团,通过访谈、讲座、热线等形式传播科学教育方法,指导家长破解家教难题。为配合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了“岛城好家长、好儿童”、“教子有方—十大优秀母亲”、“同学习、共成长”征文等活动,编辑出版《孩子是鸟》等多本家教书刊免费发给家长学习。

在特殊子女教育中,专门成立30多个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站,以区市老年大学为依托建立书画义务辅导站,免费培训特困学生80余名。针对日渐突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市关工委专门成立以老专家为主体的青岛市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团,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研,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站,并与媒体共同开设“为您解心结”咨询热线,组织专家20多次做客青岛新闻网为青少年解异释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四、发挥“五老”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的积极作用,播洒温暖幸福的“心雨”

突出重点,抓好效果好影响大的实事好事,是关工委实现有位有为的重要途径。市关工委以“五老”为主体,将“心雨”志愿者组织起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课外读物贫乏等问题,已捐书10万余册、捐款15万元,为偏远的农村学校建立爱心图书室、爱心电教室、爱心体育室、爱心卫生室、爱心广播室195个,老同志在家中自办“爱心书屋”16个。倡导建立了“特困大学生资助基金”、“优秀高中生希望之星救助基金”,救助5600多名贫寒学子,全市老同志共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21500多件。为救助贫困先心病患者,即墨市关工委在全市率先倡导开展了“心连心”免费医治工程。莱西市离休干部庄晓田出资10万余元,在家中办起“道德书屋”,为青少年建起一座精神乐园。市关工委与市慈善总会、共青团市委共同开展了“培育爱心花蕾,争做爱心小天使”活动,老少同施爱心,救助贫困学生。在老同志积极努力下,市关工委先后在曾呈奎纪念馆、青岛党支部旧址等场所建立“关心下一代示范基地”12处、“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14处,其中8处命名为全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五、推进品牌战略,彰显老有所为的社会影响力

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我们从工作内容上进行整合,形成体系完整、脉络清晰、特色突出的关工委工作格局,使“五老”队伍在未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是挖掘品牌文化内涵。编写了以“老有所为,如播心雨”为内容的诗歌、歌曲文集,编印反映老同志工作的文化手册,举办书画笔会、文艺演出、体育等活动,形成系列“心雨”文化活动。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我们通过实施复合式管理机制,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市委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办公室建设的意见》,解决了编制定员、车辆、经费等问题,建立起长效机制,并制定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十一五规划》,坚持用制度考量工作,实行规范运行。其次,建立评先创优体系,通过创建基层关工委示范单位,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正规化建设和整体发展。

三是加大调研和宣传力度。每年专门制定调研课题,由老主任带队分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及时了解和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改革的精神加以研究分析,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多次组织开展《社区儿童活动状况调查》、《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未成人犯罪成因》等多项专题调查研究。在宣传方面,不断提高总结提炼典型和推广运用典型的能力,加强与宣传新闻部门的配合,拓宽宣传渠道,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全面发展。

四是建立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作指导团和工作站。市关工委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了一批以老同志为主体的指导团和工作站。与市老教协、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合作,建立了“校外教育指导团”、“青少年科技教育指导团”;以老法官报告团、少年法庭、法律援助中心为基础,在市中级法院建立了青岛市“法制教育指导团”;协调青岛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卫生学会和心理健康研究会,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团”,实现了资源共享。

举办科技创新大赛

提高未成年人科技创新水平

青岛市青少年科技中心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青岛市科协等单位创新主办,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和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承办的一项重要活动。自1982年开赛以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举办了22届。近年来,特别是在《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后,市科协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大赛活动内容和运行机制等,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大胆创新,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为面向在校中小学生的较大规模科技教育活动载体和优秀成果集中展示形式,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过去我们在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时,只是单纯地就比赛举办“大赛”,学校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影响力比较小。市科协努力扩大社会参与范围,变过去的“闭门办大赛”为“开门办活动”,尽可能提高比赛的社会知名度。从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比赛形式由单纯的评审活动转变为评审暨展示活动,同时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和“青少年科普广场活动”,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加科技教育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优秀成果,科技创新大赛也成为我市青少年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日和科技盛会。

二、整合资源,准确定位

随着科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科技创新大赛的重新定位是一个关键问题。经过实践和探索,市科协逐渐形成了以“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等四个系列活动为支撑,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的科教活动构架。“四个支撑、一个平台”的构架,使各项活动条理清晰、互相呼应,使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比赛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邀请科技专家到学校举办科技创新讲座,并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创新成果展览。2000年以来,我市中小学举办科技创新讲座近百场,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8次,观众人数超过7万人次。

通过举办讲座和展览,激发了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传播了科技创新方法,增强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信心,促进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普遍开展,保证了每年在科技创新大赛中都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作品。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随着科技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总结每届大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一是组织更加规范,内容更加丰富。近年来,我们逐步制定并完善了大赛规则,评审办法、管理办法等。在规则和评审办法中,尤其注重对申报的科学研究论文和发明制作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作出明确要求,使大赛的申报、评审和评奖有章可循,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项目也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竞赛、教育工作者发明、科教制作展评活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少儿科幻画展览、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等项目,成为全市青少年和科技教师提高创新水平和能力、展示自我素质的平台。从2007年第22届比赛开始,我们每年确立一个主题(第22届大赛的主题是节能、创新、发展),以后每年大赛都将确定主题,力争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形成品牌,办出实效。

二是不断塑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环境。在参赛作品评审过程中,专家们既要确定项目的创新性,又要评定它的科学性,还要认定它的真实性,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将优秀项目漏报,将挫伤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在组织“大赛”时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大赛前广泛宣传大赛的竞赛规则,使所有的参赛学校和选手都详细了解竞赛规则;将大赛的项目评审过程向公众开放,特别是在终审决赛时举行公开展示活动,让关心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公众深入了解项目评审过程;在参赛项目的评审中,我们不徇私情,公正对待每一个参赛项目。我们在多年的大赛组织工作中,总结出了“初评‘背靠背’(即每一个项目至少有两名专家各自独立评审并进行量化打分),终评‘面对面’(即评审专家与参赛选手进行面谈,全面了解参赛项目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的评审办法,保证了竞赛更加公平,过程更加公开,结果更加公正。由于我们严格把好“人情”关,客观公正的对待全部参赛项目,我们的大赛组织和评审工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也推动了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22届大赛中,我们狠抓科技创新成果的创新性、真实性,以保证大赛的严肃性,提高大赛的质量。在规则中及时调整,作出明确要求,所有申报的高中级别创新成果项目,均须提交由具有专利查新资质的第三方提供的查新报告,申报者本人还须提供研究过程中的日志、图片等资料,保证成果系其本人的真实研究创造。在评审过程中,加大对参赛选手的现场问辩力度,由专家评委针对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进行问辩,对问辩不过关的项目进行淘汰,充分保证了评选结果的真实性,赢得了广大青少年和指导教师们的肯定。

三是进一步完善申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以往比赛时,申报工作单纯依靠人工笔录、登记、分类,工作量大、效率低。近年来,经过全体组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电子版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模的逐步扩大,参加比赛的青少年人数逐年增加,获奖作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比赛,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红黄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区预警机制

中共青岛市南区委

近年来,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方针,创新建立了“红黄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区预警机制。即以未成年人日常行为表现为主要判别依据,把社区未成年人划分为“红黄绿”三种类型:“红色”指触犯《刑法》和《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未成年人;“黄色”包括: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和存在打架斗殴、逃课逃学等劣迹的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倾向的未成年人;“绿色”是指除以上情形以外的正常未成年人。通过建立多支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帮教小组,开展摸底排查,采取灵活多样的预防教育和帮教措施,对社区未成年人进行动态管理,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工作经验数次在全国有关会议上介绍。

一、零距离辅导,全方面关怀,引导“红色”未成年人走上健康人生路

“红色”未成年人主要是被法院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这部分人数量不多,大多是在校期间被判刑,青春期叛逆心里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甘堕落,报复社会的想法,区预防办谨慎周密地制定工作方案,专门针对他们开展温情帮教工作。

(一)审前延伸,实行人格调查制度。一是委托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工作积极性很高、责任心很强,具备多年领导或未成年人工作经验的离退休老干部、工青妇以及教育工作者作为调查员。二是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生活环境,确定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精神状态、知识水平、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几个方面为主的人格调查内容。三是制定《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关于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人格调查的若干规定(试行)》,确保人格调查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进行。调查员把经过认真调研形成的调查报告提交少年法庭,作为法官裁定参考。

(二)温情帮扶,成立“阳光学校”社会矫正工作站。依托市南法院少年法庭“阳光学校”,在临近的湛山街道成立了“阳光学校”社会矫正工作站,把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罪犯作为固定学员,定期集中对他们进行法律、道德教育,社会义工工作站定期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环境卫生和治安维护等社区劳动,让他们参加有社区居民参加的公益性活动,使“红色”未成年人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自社会义工工作站成立以来,先后有近30名未成年罪犯进站教育,他们累计向社会提供服务2000多小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截至目前,没有一人再出现违法犯罪。通过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社会关爱和法院监督相结合,社会义工和正常学习相结合,达到了法情统一,挽救育人。

(三)心理指导,“心灵绿洲”打开心扉。“心灵绿洲”是市南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品牌,有10名获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专业志愿者,开展群体和个人心理指导,在取得面向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的初步成果后,及时把心理辅导引入到矫正工作中,联合市南法院少年审判庭,于2005年4月,成立了“心灵绿洲”少年法庭心理辅导中心,由心理咨询志愿者专家对未成年人罪犯及其家庭开展个体、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未成年罪犯敞开心扉,加强同家人的交流联系。辅导中心成立以来,效果显著,经过心理引导,很多帮教对象开始懂得体贴父母,愿意同周围同学交流。去年年底,辅导中心接待了区政协社会政法组委员的视察,从辅导中心毕业的孩子们用自身经历,向现场委员讲述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灵产生的深刻影响,感染了在场的听众。最高人民法院沈德泳院长带领全国各级法院院长参观视察了针对“红色”未成年人的“心灵绿洲”少年法庭心里辅导中心工作情况,给予高度评价。

二、针对性辅导,无声的关怀,确保“黄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黄色”未成年人数量比较多,情况多有不同,有的逃学旷课,有的学习成绩不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因为家庭原因学习生活困难,还有的从“红色”转化而来。市南区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黄色”未成年人放在各自居住的社区当中,进行关爱帮扶。

一是配备队伍,提供组织保障。依托法律援助、关爱帮扶、心理辅导、未成年人帮教、权威监督员、群众监督员等六支以关爱教育督查为工作内容的志愿者队伍,成立了法律帮教组、生活困难帮教组、学习困难帮教组、心理咨询帮教组等四个帮教组。六支队伍、四个帮教组根据工作实际,结合社区未成年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多方面地开展预防教育和帮教工作。

二是人性帮教,确保顺利实施。对“黄色”未成年人,帮教人员严格把握两条原则:不能引起家长反感,不能导致孩子抵触。某社区“黄色”少年张某接连几天出现逃课情况,社区居委会主任给其家长打电话,委婉地询问家长这几天孩子是否放假或者早放学,很自然地告知张某在社区中游逛的情况。帮教人员在社区碰到张某的时候,不是斥责而是以闲谈的方式给他讲道理。在帮教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张某及时回到学校正常上课。帮扶人员经常说,帮教犯了错误的孩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耐心和不露痕迹地关心是完成工作的关键。按照有关规定,帮教人员每月要进行几次回访,他们通常不会生硬突兀地登门,而是利用在社区中遇见或者串门的时候,利用闲聊的方式了解情况。

三是多方协调,提供最需要的帮助。对刑释解教的未成年人,社区及时掌握情况,接手管理,开展工作,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生活。中山路某社区的学生张某,因为家庭收入甚微,影响了小张的学业,一度想辍学回家。帮教组的志愿者在排查中发现小张家的情况,第一时间为小张联系办理了低保,同时,协调办事处为小张的家长找到一份工作,解决家庭困难,学习帮教小组还为小张补上拉下的功课,小张现在已经回到学校。

三、普法教育为主,丰富活动为辅,实现社区未成年人管理全防护

面对社区广大“绿色”未成年人,采取经常性与普及性道德法制教育模式,实现对社区未成年人管理全防护。

一是利用节假日开展未成年人广泛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结合“四五”普法教育,聘请专家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开设“未成年人模拟法庭”,聘请市南区法院少年庭法官对模拟法庭进行专业指导,培养广大未成年人法律意识。举办革命英雄事迹报告会,邀请市关工委校外指导老师为社区未成年人做报告。组织管区内未成年人观看“反对邪教、幸福安康”系列教育片等。

二是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法律进社区”活动。通过与青岛大学积极联系,共同开展“大学生社区春晖志愿服务计划”,成立包括法制宣讲在内的多支学生队伍。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有纠纷时志愿者积极参与调解,为社区的法制教育、法律宣传、民事调解充实了力量,从而推进了社区的法制建设。

三是利用社区未成年人阵地,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和科普活动。例如,在金门路馨欣青年中心,街道团工委定期组织管区未成年人开展“学科技知识,长动手能力”系列活动。邀请管区科技工作者为大家讲解科普基础知识,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科普动手做”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了车模、船模拼装及表演赛、动手创意、环保制作等活动。

四、关注重点环节,抓好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今年4月份以来,区预防办重点加大了对服刑人员子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孤儿、流浪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及无业、辍学、失管的闲散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探索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一方面,由区综治办、团区委、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残联等部门联合,严厉打击强迫、诱骗未成年人流浪乞讨和强迫、拐骗聋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有效救助和保护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和被拐骗聋哑未成年人,加强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法制道德教育,对加大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组织成立了志愿服务巡逻队,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进行劝导,送救助站接受救助。另一方面,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服务工作,积极推广八大峡街道“温馨情”服务创意,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入托入学、医疗卫生、参与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帮助,有效促进了和谐城区建设。

积极开展“小公民议事厅”活动

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

青岛市文明办、青岛市妇联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我们在全市建立“小公民议事厅”,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关切自身成长,大大激发了未成年人的进取精神、公德意识、小公民意识和责任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国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选中,“小公民议事厅”活动荣获一等奖。

一、“小公民议事厅”的成因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有效地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未成年人理想偏废、精神空虚、责任淡漠、行为失范等问题比较突出,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措施加以解决。

当代未成年人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更强调自我实现、民主精神、参与性和开放性,对于传统的正面教育灌输则有所排斥。经过反复的调查论证,我们设计建立了符合未成年人特点要求、便于未成年人广泛参与的“小公民议事厅”。

“小公民议事厅”面向全市未成年人,以事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为议题,通过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等不同的“议事厅”开厅议事,培养和锻炼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和进取态度,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保护,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积极为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

二、“小公民议事厅”的组织形式

“小公民议事厅”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牵头组织,日常事务由其理事会负责管理。“小公民议事厅”理事会经选举产生,每校2名同学担任理事,再从中选举产生常务理事班子。平时,小理事们按照《理事会章程》和《活动制度》要求,在德育老师和学校少先队(团)组织的大力协助下,向同学们宣传参与“小公民议事厅”的意义,组织大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对同学们反映比较集中的议题,进行收集整理,提交每月一次的理事会会议研究,根据需要,或组织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形成建议议案提交相关部门解决,或直接提交相关部门处理。这种组织形式,为学生们表达心声提供了便捷渠道,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关注自我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心。

为提高“小公民议事厅”活动的水平,成立了由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市政协、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相关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小公民议事厅”顾问团。顾问团定期对小理事们进行系统培训,就“小公民议事厅”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运转方式等与同学们交流,对活动进行全程指导。为规范活动的内容程序,还请市人大、市政协等部门的专家深入各学校,就我国的政治体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方式、怎样提报建议提案等问题,举办专题讲座。

三、“小公民议事厅”的活动方式

组织未成年人开展课外特别是校外活动,往往受到时间、内容、场所、载体以及学生自身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们结合学生学科特点和课外活动规律,积极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载体,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社区、家庭等社会资源,在不多占用学生课业时间,不组织大规模校外活动的前提下,围绕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核心话题,开展“小公民议事厅”活动。

(一)定期收集“儿童心愿卡”。统一设计制作“儿童心愿卡”发到孩子们手里,通过学校和“小理事会”进行发动,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在“心愿卡”上,然后由“理事会”及时对“心愿卡”进行收集分类。活动开展一年来,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踊跃写出心得,表达参与社会实践的强烈愿望。各学校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心愿卡”张贴在宣传栏中,供同学们学习借鉴,同时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优秀“心愿卡”活动。“心愿卡”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了倾诉的平台和表达的机会。

(二)组织建议提案征集活动。参照人大、政协正式建议提案的形式,专门设计了符合儿童特点的建议提案纸,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建议提案征集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提出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建议提案。为保证活动基础更广泛,参与面更广,我们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指导,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活动中只引导不干涉,只帮助不包办,让儿童自己做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建议提案征集过程中,学生们非常踊跃,所写的建议提案内容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中关于安全、教育、道德、奥运、环保等问题的方方面面。“议事厅”还专门请人大、政协的专家对建议提案进行审阅、点评,极大地鼓舞了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信心,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举办“我关注、我参与、我表达”儿童论坛。为展示少年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水平和成果,2006年7月,举办了“我关注、我参与、我表达”儿童论坛。许多学校专门组织成立了“论坛”活动小组,引导少年儿童通过网络、社会实践等手段搜集信息、数据,撰写小论文、小考察报告。孩子们通过亲历社会,对教育、环境、交通、社会文明等方面进行考察调研,认真撰写考察报告。经过层层评选,16个议题被推荐参加了儿童论坛。在论坛上,孩子们通过多媒体公布调查报告,以现场对话、小品表演等灵活的形式反映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自己的态度、意见。市文明办、青岛大学、青岛教育学院的3位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引导少年儿童全面认知社会现象,学会正确处理各类社会问题。

(四)开展“小公民与人代会同行”活动。为使少年儿童更深刻地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会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社会责任,组织开展了“小公民与人代会同行”活动。在学校开展“人代会我知道”主题教育,组织学生收集人代会相关知识、新闻、图片等资料,建立人代会信息本、剪报本;在社区开通“人代会每日快讯广播站”,建立“人代会流动宣传站”,召开“人代会信息讨论会”,让广大少年儿童及时了解、交流人代会信息、动态、感受。“议事厅”还组建了由30名学生代表组成的“小公民建议团”,在今年“两会”之前,将精选自学生的60余条意见建议呈送给市人大常委会,向人代会建言献策。市人大副主任王永生亲切接见了“建议团”成员,市人大主任徐长聚专门做出批示,肯定“小公民与人代会同行”活动很有意义,要求人大的同志认真研究办理小公民所提建议,共同办好“小公民议事厅。”

(五)举办“奥帆之都少儿夏令营价格模拟听证会”。去年6月份,我们举办“奥帆之都少儿夏令营价格模拟听证会”。为达到听证会的真实效果,小理事们请人大和物价局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培训,组织到景点、旅行社及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倾听家长、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按照分工从不同领域搜集信息,多角度分析问题。听证会上,小理事们分别代表活动组织单位、旅游局、学校、家长和儿童自己等不同方面,就虚拟夏令营进行价格听证,虽然过程摆脱不了稚气,但小理事们态度认真,阐述观点明确,引用政策依据详实,整个程序规范,感觉确实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听证会。市人大、政协、市委办公厅、文明办、物价局、妇联的领导同志专门到现场观摩指导,物价局局长进行现场点评,给了“小公民”极大的鼓舞。

(六)开通“你说我说”议事咨询热线。心理健康是儿童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前提,倾诉和倾听同等重要。为此,“议事厅”开通了“你说我说”议事咨询热线,诚邀社会各界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每周日下午1:30——5:30到“议事厅”接听儿童电话,帮孩子们答疑释惑和疏导思想。广大少年儿童纷纷拿起电话进行沟通,对生存环境、家庭教育发表自己的看法,反映自己成长的烦恼。

四、“小公民议事厅”产生的社会成效

一是增强了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公民议事厅”引导鼓励少年儿童自主观察、自我体验,通过参与一系列实践活动,少年儿童认清了自己的权利、义务,明确了自身肩负的责任,过去普遍存在的对万事概不关心、漠然处之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积极主动地为和谐社会建设进言献策。在青岛市“市民月”活动中,“小公民”主动与“大市民”一起行动,积极调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共有700余份小意见建议通过政务网、“小公民议事厅”等渠道,报送到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市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是促进了对未成年人内心世界的了解,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提供了依据。“小公民议事厅”为少年儿童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和倾诉的平台,使孩子们有机会表达心声,畅谈意见建议。社会各界通过不断倾听儿童诉求,更加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力所能及地解决培养教育中的问题,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出力。在组织开展“小公民议事厅”活动中,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了与少年儿童的思想沟通,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从而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三是调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合力。“小公民议事厅”活动得到了全市各中小学校的一致欢迎和普遍关注,各学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和分工,指定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和大队辅导员等人全面负责,并对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辅导和培训。各校还开展了“我想对您说”、“说说心里话”等配合性活动,开辟了小公民议事专栏,制作了宣传展牌,建立了校园议事区、议事播音台,经常召开各种议事会议研究活动进展情况。家长对“小公民议事厅”活动非常支持,许多家长不但与孩子一起参加“议事厅”活动,还积极参与孩子们关于社会选题的调查研究,并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启发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发表意见建议。“小公民议事厅”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议事厅”接到大量的社会咨询电话,关注活动的进程和参与的方式,并提出意见建议。中央、省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予以宣传报道,促进了“小公民议事厅”活动的深入发展。

第二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活动,全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历来被我校所重视.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着力整合德育资源,精心搭建教育平台,不断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德育工作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德育制度健全完善;以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为载体,在常规管理、德育活动开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校师生共建德馨飘香校园;在德育教育队伍建设上勇于探索规律,大大提升了工作实效;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渗透学科育人理念;全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现将我校所做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以“管理”为基础,形成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学校领导把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各项工作之首。

1、组织落实、计划先行

学校成立以校长、学生主管、团队干部组成的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年级组长为主、班主任为骨干、全体任课教师为基础、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年级常规管理网络。每学期开学前按照上级德育工作要点和有关文件,结合本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区域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小组除在开学前研究计划外,还做到了每学期期中、期末重点研究德育工作。狠抓计划的落实,及时调控反馈。

2、全员德育、建岗立制

学校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包括家庭生活环境等)、家长结构、学校周边环境等,按照新时期社会、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工作的要求,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德育为首,各育协调发展的大德育观”的工作方向。不断完善并落实德育工作常规管理、分层目标签订和责任落实制度。将德育工作纳入处室、教师教育教学考核和学生发展评价之中,形成了上下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学校和教师真正把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首位。

3、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学生一日常规》、《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班级量化考核办法》《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午间静校制度》等10多个德育管理条例,使德育教育规范化;坚持召开好德育工作会议,明确目标和任务,总结得失,交流经验,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商讨对策,研究措施。二是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和坚持每学期开展德育工作交流会、研讨会,不断提高了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坚持班主任月考核制度。每月的班主任绩效考核中,尽量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出班主任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之效;每学期开展“模范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 评比表彰活动,激发了管理者的活力。四是坚持学生先进评比制度,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张扬,真正把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抓出了实效。

二、以学校为主阵地,共建德馨飘香校园

(一)常规方面:

1、我校确立开学第一个月为行为规范训练月,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三十六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违纪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约束了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学期开学初期,狠抓学生仪表、清洁卫生管理。开展“行为规范月”“垃圾不落地,校园真美丽”、“有礼,从问好开始” ”告别陋习,争创文明”等主题教育。认真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和团委工作计划,并严格落实各项计划的开展情况。

2、进一步加强对班级常规管理量化的考核。我校坚持对全校所有班级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评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每个学期评出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

3、对学生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评价。班主任操行评语和学生品德考核每学期一次,通过考核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记载齐全。每年年底,校团委要对全校团员进行考核,增强团员意识。

4、坚持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和每天晨会制度,根据学校的中心工作,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精心准备,切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

信念教育、励志教育等。

5、加强对黑板报的出刊和评比管理制度,由团委负责每月评比一次黑板报(或手抄报),发挥黑板报的德育功能。每期主题均在开学初就已确定,每次评比结果及时公布。

6、抓好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发挥环境教育人、熏陶人的作用。坚持每学期一次班级文化检查评比,班级名片打造评比活动。

7、健康教育

学校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传染病预防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是:勤奋、卫生、健康、快乐。设置心理咨询室,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

8、安全法制教育

(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专题影片。(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定《教师安全工作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年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3)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邀请法制辅导员开展法制讲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4)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向家长发放有关安全方面的书面材料(5)积极开展消防、地震等演练工作,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二)德育活动开展情况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寓教育于活动中,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1、积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四有新人”主题教育。学校每年把3月3日到3月9日确定为“学雷锋活动周”,把三月份确定为“学雷锋活动月”,通过广泛宣传雷锋精神,用雷锋助人为乐,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和鼓励学生,学校团委要求各班团支部制定学雷锋活动计划,确立学雷锋活动小组,通过学雷锋活动,进一步塑造了学生乐于助人,为人和善的优秀品质。

2、坚持开展以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为主题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坚持开展珍爱生命、礼貌待人、感恩父母、师恩难忘、心中有祖国等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了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学会感恩父

母、感恩老师、自然、社会,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2011年3月组织全体师生及家长观看邹越老师的感恩教育演讲视频《让生命充满爱》。2013年举办《让世界充满爱》现场励志教育活动。2016年4月举办的“圆爱•中国梦”大型体验式学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全体师生及其家长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进一步体会了生命的价值。

3、开展庆五四系列活动和校园体育文化节以及其他文体活动 每年五月份,结合五四青年节,校团委积极组织开展庆五四系列活动,如团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团员纳新、五四表彰、团校学习培训等,充分加强对团员学生的团员意识教育;每年五月份,学校精心组织校园体育文化节活动。

4、学校还充分利用国庆节,中秋节、公民道德宣传日等节庆、重大纪念日,开展一系列活动。每年九月底举办迎国庆唱红歌比赛等,让学生感受亲情和友情,感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渗透学科育人理念

学校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作用,抓好学科育德教育,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各学科教师都通过教学活动以高尚的人格感染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德育的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而不断增强道德素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效果显著

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工作上取得了许多成绩,获得了许多荣誉。

我校团委连续多年荣获市、区级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荣获区学校德育总之,我校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 工作先进单位、区“爱心助学”工作先进集体、平安建设先进校园等荣誉。

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项重要工作做实做好。

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

二〇一六年五月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活动,全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 二〇一六年五月

第三篇:妇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件)和省、市有关精神,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妇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抓住迎“十六运”、庆“六一”有利契机,集中宣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

八荣八耻”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家教讲师团成员深入县市区学校、社区、企业及农村等家长学校讲课,传递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引导带动更多的家长和未成年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为儿童作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作贡献。4月初,市妇联、教育局、关工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家长学校中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道德实践活动的通知》,在社区、企业、学校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中,广泛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4月15日,××市妇联、教育局联合召开了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推进会现场会。无论是市模范家长学校××市第三中学家长学校的“坚持社会主义荣辱家长孩子同签名”、“知荣辱、树新风,培养学生责任感”亲子论坛等活动观摩,还是××市天星湖中学、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等5所家长学校特色工作多媒体演示交流,都给各县(市)区妇联、教育的分管领导、儿童部长和××市模范家长学校、争创模范家长学校负责人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坚定的信心。

今年的“六一”庆祝活动,我们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为儿童做好事、办实事为落脚点,结合××市委关于“举市一致办十六运”的号召和通文明办〔2006〕12号文件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情系十六运、小主人大行动”系列活动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庆祝活动,使广大儿童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

在市文明办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庆‘六一’精彩十六运我体验”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等主题活动。5月27日在××市环西文化广场,开展了“情系十六运、欢乐六一节”少儿现场绘画展示活动,来自市区二十余家幼儿园的130名小朋友参加了活动。小朋友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心中的美好愿望,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六一期间,百米画作品将在濠河边展出。5月30日举办了“迎‘十六运’、庆‘六一’幼儿趣味运动会”,来自市区10个幼儿园的400名小朋友表演了团体操。131名小选手进行了“袋鼠跳”、“同手同脚爬行”、“亲子跳绳”、“踩高跷竞走”、“火车跑”5个趣味项目的竞赛。活动充分表达小朋友迎接省十六运在我们××召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喜悦之情,充分展示小朋友们从小热爱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的小主人风采,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而又难忘的“六一”儿童节。我们还开展了社会妈妈助“春蕾”送温暖及“六一节送知识、送快乐”家庭教育广场咨询活动,让孩子们在充分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受到启发和教育。

××市获得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项目支持,在市崇川区、港闸区、开发区和通州建立了20个社区儿童德育中心,配备了电脑、dvd、大彩电和有关家庭教育光碟等,“六一”节前全部挂牌,安排好定期为社区未成年人及家长开放的时间和内容,活动内容涵盖亲子、伦理道德、法制、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

我们特别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关爱贫困家庭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调研,并撰写“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及干预”参加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并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九圩港小学(外来船民子女占学生总数95)、钟秀小学(流动儿童占学生总数90)等成立新市民家长学校,主动出面呼吁协调,为九圩港小学解决扩建经费10万元,大大改善了寄宿学生的生活条件。六一期间,还开展了慰问、送温暖活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真正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第四篇:1-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做好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几年来,我校以学生的德育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依托各学科教学,加以各项活动的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实现培养合格中学生的总目标,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机构。

领导重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作用。要求领导小组切实负起责任,发挥作用,把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加强主题活动。

1、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我校在区领导的支持和领导下,将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重视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创建教育氛围,使校园处处有教育。加大德育网络覆盖面积,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作用,让社会人人做教育。

2、我校开展的活动。

(1)感恩教育活动:三月份,组织学生开展了学雷锋系列活动;母亲节,要求学生把一直想对妈妈说的话,以信的形式写下来;九九重阳节,号召学生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为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刷一次碗,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一个拥抱等,然后把整个事件及感想记录下来,并以班为单位上交政教处。

(2)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今年“七一”和“中秋”时,我校开展了以诵读中华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在活动中选手们精神饱满、声情并茂,或深情满怀,或铿锵有力,或荡气回肠,将中华经典的意韵之美充分展现了出来,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3)才艺展演活动开展情况:我校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前都进行艺术作品征集活动,软笔书法、手抄报、美术绘画、剪纸作品都张贴在教学楼的长廊中,组 织好“阳光体育运动”,举行跳绳、踢毽子比赛,还组织了“科技小制作”比赛。

(4)结合文明城建设,我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还举办了教师和学生道德讲堂活动,区文明办将我校的道德讲堂流程作为典范进行全区推广;还进行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十大教育活动,内容有网上祭英烈、“认星争优 做美德少年”、“日行一善” 教育实践活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洒扫应对”主题教育、做 “乌马河一中文明小博客”、“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写寄语、中华古诗文传诵、“学雷锋、在行动”、《 童心向党 》歌咏比赛共十项。

3、养成教育。习惯成自然,自然铸品质,作为基础教育基地的我校特别注重养成教育。具体做法是:

(1)注重学校班级的常规教育。每学期开学时学校要求各班都要进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育他们按要求规范日常行为,以达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营造校园良好环境氛围。只要进入校园的全体师生,都要做到着装整洁,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走文明路。

(3)不定期举办讲座。教育学生明理守信、诚实勇敢,学会做人从小开始,学校每年都评选乡“文明学生”,树身边的榜样。

4、关心关爱贫困和留守儿童。

近年来,我校存在大量的贫困和留守学生,这些贫困和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何让这些贫困和留守孩子,能安心在校学习,能健康成长?学校花费了大量的心血,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1)摸清底细,了解情况。每个学期开学,学校就要求班主任摸清班级贫困和留守学生的人数、生活方式、学习和教育情况,通过师生谈话形式,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关爱贫困和留守儿童,制定一系列措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2)结对帮扶成长。学校组织号召全体教职工,关心帮扶贫困和留守学生。从生活上,在学习上,在情感上,更是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给予一点爱心的呵护!

我校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关爱贫困学生,我区曾率先减免学杂费,又免除了教科书款,学生上学没有任何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仍关爱学生成长,没有忘记贫困学生,多次拿出物品帮助贫困生,发放学生用作业本;去年学校多方求助,积极申请,与省设计院联系,帮扶了文天宝、赵振琪、韩玮、郎子群四名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今年又与市福彩中心联系对特困生苏莹(父亲于2008年肺癌去世,母亲先天双目失明)进行帮扶;以校团总支书记何春艳为首的党员爱心小组,多年如一日,帮扶贫困生徐彦青完成初高中学业;爱心教师捐衣捐物,对贫困生不断地给予特殊关爱,不仅从物资上给予帮助,更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扫除内心的卑微,他们虽无法选择家境,却可受到特殊的关爱,尽享公平的待遇,感受到教育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益处,感到社会的温暖,学生无一是因贫困而辍学的。2011年撤并的锦山学校七名学生仍在享受乘车补助和不让他们做早晚值日的优待。让学生体会到国家、社会给与的资助,教育学生将来要感恩国家、感恩社会。

我校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平时繁忙的工作同时,坚持帮扶一名留守孩子做他们的“代理妈妈”,与这些“个性学生”及时交流,教育、感化转变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能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健康成长,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离各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继续履行好职责,认真把握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文体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

立足实际以文化人不断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不久,省委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抓好我省未

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最近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此文体局立即组织进行学习贯彻,好范文原创专题研究如何立足实际、发挥职能优势,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近几年来,文体系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我们常年举办中小学生书法美术、征文、演讲、南音新秀演唱、校园谜手竞猜、航模制作及竞赛、舞蹈、少儿器乐大赛和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游泳、田径等比赛和活动,不仅丰富了未成年人校外文体生活,而且以内容鲜活、形成新颖、吸引力强等特点,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同时,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少儿文艺创作的指导,先后创作了《纽妞看飞机》、《蝴蝶、蝴蝶,你飞吧》、《财童献宝》、《妈妈再爱我一次》等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少儿文艺精品,今年又排练选送少儿舞蹈《点灯红》申报全国群星奖,一批格调健康、意味深远的优秀少儿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涌现。

二、以阵地为依托,宣教并重,进一步拓展未成年人校外活动空间。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常年展出“晋江历史风景线”和以“新时代·新晋江”为主题的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工业精品展等两个主题展览。并先后举办了“晋江市勤政廉政板报展”、“教师书画展”、“冰心生平文学作品展”、“秦始皇兵马俑·古长安文化展”、“八闽文物摄影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展”企业风采书画摄影展等专题展览,传播了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了优秀文化和科学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到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近2万人次。体育中心、少体校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设篮球、游泳、围棋类等培训班,并利用国家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在我市集训的时机,组织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获奖学生现场观看国家队训练,不仅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让他们现场感受国家队运动员刻苦训练、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使他们从中得到教育。二是为贯彻中央《若干意见》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精神,从5月1日起,我市博物馆、纪念馆和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

三、以“扫黄打非”为抓手,打防并举,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一是“扫黄打非”工作成果显著。上半年,市文体局通过采取集中行动和日常监控相结合办法,重点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清理整顿音像市场。并针对学校周边的文化经营场所秩序混乱等问题,加大打击力度,重点查处盗版教材、教辅读物和“网吧”等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尤其是对日本淫秽卡通画册和64开“口袋本”图书进行重点清理。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月底,我们共收缴淫秽色情的卡通本3万多册,收缴盗版光盘5万张,关闭违规和“地下”电子游戏经营场所47家,收缴销毁各类电子游戏机以及游戏主板356多台(块),取缔非法“黑网吧”147家,查处证照齐全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13家,责令停业整顿3家,执行扣分制度和罚款的10家。整治录像投影厅73家,取缔无证经营书刊、音像制品店、游商、地摊132家,进一步净化了文化市场,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体局连续两年被泉州市评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二是积极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集中整治工作。为贯彻中央《若干意见》精神,今年7月份我们组织了“网吧”集中整治活动,坚决取缔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非法网吧,尤其是中小学周边的“黑网吧”,严厉打击以电脑学校、劳动职业技术培训班、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等名义变相经营网吧的行为,严肃查处网吧或以家庭宽带网形式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等违法行为。据统计,在7月12日—16日短短的5天时间内,市联合执法小组共出动8次,在青阳、陈埭、磁灶、西园、英林、新塘、深沪、安海等镇(办事处)的积极配合下,查处无证非法网吧经营场所15家,查扣电脑441台(套),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非法经营单位4家,联合执法小组对其违法、非法的经营单位给予严格的处罚,有力地打击了网吧非法、违法经营行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市文体局将充分发挥文体工作在培育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陶

冶美好心灵的优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立足本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以更高的工作热情,努力为我市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和更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突出落实好三大方面的举措:

一、努力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1、制定《晋江市少儿文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文体系统各单位的作用,精心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类文体活动,努力满足广大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馆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大力加强对少儿文艺创作的指导,充分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和各种纪念日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其中,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图书馆要继续开设少儿阅览部和“流动图书馆”,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电影公司、大剧院要组织放映优秀爱国主义和科教影片,同时积极探索学校电影的新途径,要与教育部门一道,定期组织为学校学生、为校外未成年人放映一定数量的爱国主义影片和集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影片。高甲剧团要加大公民道德和廉政等专题剧目的下乡回演出力度。木偶剧团精心排演少儿木偶剧和动画剧,积极推进木偶进校园活动。体育中心、少体校要继续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的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

2、加强农村儿童文化工作。未成年人的文化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特别是农村。要把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抓好农村儿童文化阵地的建设。文体局将继续加强对农村儿童文化园的工作指导,做好这些文化设施的巩固和提高工作,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少儿文化设施和场所,资助公益性少儿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3、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对全市少儿文艺创作的管理和指导,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贴进未成年人,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品力作。同时鼓励和支持艺术表演团体定期组织排演一批适合未成年人的文艺作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今年主要做好少儿舞蹈《点灯红》申评全国群星奖的编排和报送工作。要在总结几年来文化下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扩大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化活动,及时为农村未成年人配送一定数量的文化科普类图书。

二、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指导镇村加强文体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文化阵地的建设,敦促各镇文体活动中心开辟专门的少儿活动场所。重点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的建设,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改善现有服务设施和设备,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保障,提高大型文体场馆面向未成年人的开放率。在贯彻落实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精神的同时,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努力从内容、形式、服务等方面加以改进,举办学术性、专业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紧密结合的陈列和展览,力求主题突出,效果突显,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真正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精神乐园。下半年,主要做好华侨史馆、泉州外销窑陶瓷陈列布展工作。同时加强博物馆讲解员队伍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讲解服务水平,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参观条件。

三、着力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1、把取缔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内容的出版物列为“扫黄打非”斗争的主要目标之一,尤其要查处色情口袋书、黄色卡通画、暴力游戏软件等。

2、开展查处盗版教材教辅读物的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查处印刷、销售盗版教材教辅读物的单位和责任人,坚决堵住盗版教材教辅读物流入校园的渠道。

3、重点加强对中小学周边的出版物市场进行集中整治,坚决制止向中小学生兜售劣质出版物的行为。下半年学生秋季入学时要专门开展一次检查行动。

4、在文体系统继续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5、有针对性地加强文化市场整治工作,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净化中小学校周边的文化环境。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开设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经营性娱乐场所的规定。积极协同公安、工商等部门,抓好网吧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接待未成年人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网上传播有害文化信息的行为。引导建设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加强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的文化产品的内容审查,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等各类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努力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文化服务环境。

下载青岛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经验[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经验[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体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

    文体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不断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文体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

    立足实际以文化人不断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召开全国加强和改......

    崇阳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强化德育管理 提高德育实效 ——崇阳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湖北崇阳县教育局 崇阳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全国民间文化艺术(提琴戏)之乡,素有尊师重教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总结(合集五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总结 我校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为重点,以创建......

    张掖五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全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张掖五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妇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5篇范例)

    妇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件)和省、市有关精神,深入贯彻胡......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充分认识开展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荐)

    附件2 兰州市创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迎检测评材料格式要求一、纸质材料 1.报送的各类纸质文件,一律使用A4纸型印制。文件材料应字迹工整清晰,纸张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