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案例及对策(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7:0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统筹案例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统筹案例及对策》。

第一篇:城乡统筹案例及对策

鄂托克前旗城乡统筹实践探索

一、案例背景

鄂托克前旗位于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全旗土地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内蒙古自治区确定鄂尔多斯市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10年鄂尔多斯市又将鄂前旗确定为试点。2011年6月17日,作为“点中点”的鄂前旗统筹城乡试点建设全面启动。

与鄂尔多斯其他旗县相比,鄂托克前旗城乡统筹最大的不同是以农牧区为重心,是覆盖全境的农牧民。因为这个地方是一个典型的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地区。近年来围绕‘三区规划’狠抓生态建设,鄂前旗目前40%的国土面积已建成生态恢复无人区,不住、不种、不养。所以这个地方“特别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转移户进城有事干,生活有保障,而且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可以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进行流转,不会造成失地农牧民。同时,注重对留居农牧区的,通过投资补贴等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案例过程

(一)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难点

从鄂托克前旗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城乡居民收入、资源配置差距较大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实施,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农村牧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薄弱

鄂托克前旗地广人稀,农村牧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存在着基础教育薄弱、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科技水平较低、人畜饮水困难、农牧民出行不畅等问题。

第二,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就业任务重、难度大

由于转移人口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人无一技之长,转移后安置工作难度较大,给就业造成很大压力。

第三,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任务艰巨

由于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困难大,给农村牧区土地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带来了一定困难,短期内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推进产业化发展任务艰巨。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增强城市和农村相互促动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为此鄂托克前旗对转移农牧民“居民证”发放和管理、住房分配、生活补贴、创业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教育奖励及补贴等八个方面政策,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实施《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转移农牧民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试行)》,对转移农牧民实施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享受一份教育奖励、领取一份土地收益“六个一”配套工程。

认真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将全旗68个嘎查村整合为14个中心村,构筑“226”发展布局。“2”即以敖镇、上海庙镇2个重点镇为吸纳人口转移重点地区,敖镇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吸纳转移人口的重点,集中建设现代草原生态型小城镇;上海庙镇要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四宜”旅游文化名镇。“2”即以城川镇、昂素镇为居民聚集区,城川镇要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业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建设蒙陕宁三省区最具现代化、产业化的大型生态集镇;昂素镇要以现代畜牧业为发展方向,打造畜牧业大镇。“6”即以三段地村、特布德嘎查、二道川村、大沟湾村、珠和嘎查及玛拉迪6个嘎查为中心居民点,综合运用生态转移、扶贫转移、产业转移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向中心居民点集聚,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

坚定不移抓好人口转移。坚持把转移人口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突破口,以优化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继续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计划转移农牧民3481户10302人,其中2007年至2009年建设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内转移3015户8743

人,2010年新转移466户1559人。截止去年底,全旗已累计转移农牧民5749户。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建转移农牧民安居住房5048套,其中,敖镇1859套,上海庙3189套。用两年时间,全部解决全旗转移农牧民的住房问题。(鄂托克前旗财政局乌日斯哈拉)

三、启示

启示一:城乡统筹需移得出、稳得住

农牧民移的出,稳得住,需要政府政策宣传到位,让农牧民了解惠民政策,了解现有的发展困境,改变以往的传统发展方式,朝着农牧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鄂托克前旗在人口转移的过程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设置专题栏目,对统筹城乡试点建设的意义、目标、实施步骤等进行宣传,同时在农村牧区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社员大会进行广泛动员,并组织镇、村干部深入每家每户、田间地头,介绍各项惠民政策,解答农牧民提出的问题,消除他们的疑惑,引导广大农牧民自愿转移、积极参与试点建设。

启示二:城乡统筹需让农牧民安居乐业

减少农牧民必须致富农牧民。要想富得起,需要增加农牧民收入。鄂前旗特别是把解决就业作为统筹城乡试点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加强培训促进就业、资金扶持鼓励就业、搭建平台提供就业等多种渠道,确保转移农牧民的收入不降低。通过以下渠道安置转移农牧民:一是加强培训,鼓励企业吸纳转移农牧民。重点对20岁至50岁的转移农牧民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农牧民就业。对吸纳鄂前旗转移农牧民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企业,5年内每吸纳1人每年财政给予3000元奖励,用于企业所承担该转移农牧民社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的补贴。二是鼓励自主择业。凡是稳定就业的农牧民,5年内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的奖励。对就业难度较大的转移农牧民以季节工、小时工等多种方式就业的,5年内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奖励。三是鼓励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转移农牧民,5年内实行“零税”,形成一定经营规模、收入稳定的,5年内每年予以4000元奖励。四是引导从事第三产业。对政府出资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农畜产品加工园、农贸市场、旅游设施,拿出部分营业用房,优惠租赁给愿意自主经营的部分转移

农牧民。鼓励转移农牧民优先购买上述几类营业用房,安排购房贷款,5年内予以贴息。五是扶持从事设施农业。在敖镇和上海庙镇近郊统一规划建设蔬菜基地,优惠提供给转移农牧民。日光温室面积每1亩为1个标准栋,每栋市财政补贴15000元;塑料大棚面积每1亩为1个标准栋,每栋市财政补贴4000元。六是优先帮助转移农牧民子女就业。对转移农牧民子女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且取得学士学位以上,以及煤炭、化工、医疗卫生、师范类等专科以上毕业生,聘用在旗内相应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对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在参加旗内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时优先录用;对高考落榜生,免费安排到职业技术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转移农牧民5216人,实现稳定就业2405人,灵活就业6946人。

启示三:统筹全局,科学规划

鄂前旗按照将其敖镇建成西部极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名镇和将上海庙镇建成西部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工业重镇的发展定位,根据农区城川镇和牧区昂素镇两类实际,按“大集中、小聚集”和“依水、傍电、靠路”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二十多项规划。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规划(2011-2015年)正在建设和落实之中。并且进一步细化,按照“符合地区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各大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明确村庄布点和人口转移推进方式、批次,延伸新农村新牧区和重点城镇建设各项单列规划,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

启示四:统筹城乡社保政策惠民暖民心

在自愿基础上, 鄂前旗争取将转移进城农牧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养老保险方面,转移进城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养老保险待遇,2015年前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养老保险金领取年龄可提前到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提前年限的缴费由财政补足。医疗保险方面,转移农牧民可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或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就医在全旗范围内实行 “一卡通”,可在旗内自由择院就医,就医时只缴纳个人应承担部分。城镇低保方面,转移进城农牧民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纳入城镇低保。因智障、病残、年龄偏大等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统一纳入综合福利中心管理。

日前累计鄂前旗为转移农牧民2824户、8284人发放生活补贴5469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保险 “三保合一”体系已经建立,农牧民就医出院即时报销在全旗12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现;将4530名转移农牧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康巴什新区力争打造城乡统筹的典范

案例背景:康巴什新区辖哈巴格希一个农村街道,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544人,耕地面积70000多亩。5个行政村多数属于禁止开发区,农业人口亟待转移进城,实现农民的“转业”、“转居”、“转型”,在全面分析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新区把落实“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部署的着力点定位在:依托新区的开发建设,以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为重点,集中人力资源、集中就业信息、集中就业培训,集中劳务输出,加快人口转移和农民变市民步伐。这一举措的实施,迅速支撑起了新区统筹城乡发展框架,为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过程:

康巴什新区抓住我市被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为 “全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 改革实验区”的契机,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新途径,加快农村人口转移进城,以城镇化、工业化拉动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我国西北地区一流的城乡统筹示范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保证“四有”。

按照“宽马路、大绿地、低密度、低容积率、现代建筑风格、花园式人居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理念,在新区北区,高起点规划建设集旅游休闲、舒适居住、特色产业为一体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园区总投资 7 亿元,总占地面积 1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14万平方米,总容积率为 0.57。规划布局移民安 置、副食品加工和批发交易、特色餐饮、商务办公、公益配套等功能区。其中,园区内规划住宅建筑面积 66.3 万平方米、食品加工园区建

筑面积 9.67 万平方米,批发交易区 20.3 万平方米,中心配套商务办公区建筑面积 5.3 万平方米。学校、社区服务 中心、商业经营网点、农家乐等小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步进行。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之尽快成为转移人口安置就业的集聚地、本地区副食品供应的集散地,让居者有其屋、业者有其职、商者有其所、学者有其师。

惠民政策需安心,加大财政补贴,解决后顾之忧。建设总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容积率0.71的精品移民小区,限价安置转移进城农民;加大补贴范围,在基本生活补贴方面转移农民以户计算每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的,按人补足5000元;转移农民按规定享受80%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补贴;转移农民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政府补贴比例等。

五项保障,让农民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推进全民转移进城对于转移农民,新区实施了集住房、就业、社保、产权及配套保障于一体的五项保障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对转移农民住房拆迁给予合理补偿,在统筹城乡示范区内建设精 品住宅,并以优惠的价格向农民提供。同时,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让进城农民均能有 合适的住房。——在就业保障方面,一是抓培训。根据产业和城市发展方向,委托就业企业按照不同 行业、不同工种直接对农民进行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对取得劳动部门认可的结业证或相关 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二是出政策。一方面结合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副食品加 工园区建设,对有意从事副食品加工行业的农民,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办理相关手续、统一提供经营场所,并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另一方面,为转移农民搭 建融资平台,切实解决转移进城农民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拓岗位。通过组建基建劳务公 司、家政公司、保安公司等形式,大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辅助性岗位,有序组织农民进城 务工,最大范围的安置农民就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农村向城区转移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转移进城在业农民 可参照企业职工养老标准交纳养老保险金,转移农民交足个人部分,新区财政补贴剩余部分。制

定出台转移进城农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其子女的教育补贴力度。——在配套保障方面,在城乡统筹示范区内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医务室、幼儿园等 相关设施,完善小区物业管理,让进城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在产权保障方面,以农民一次性转移进城为突破口,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确权为基 础的土地政策,除计划征用范围以外的土地,在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的基础上,建立 健全土地权利确认台账,并发放土地确权卡,为日后土地流转、征用补偿提供依据。最终建 立归档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征用顺畅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农民生产生活转变,为推进城乡统筹创造条件。目前,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和农民转移工作正在快速有序地推进,首期 18 万平方米的 1800 户生态移民住宅小区将建成使用,转移人口 将陆续入住。计划到 2012 年 6 月 30 日前,将周边 5 村、7400 多名农 村居民全部转移进城,最终实现城郊生态自然恢复、农民变市民、生活上水平的目标。

启示一:康巴什新区党建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城乡党建工作思路,使党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保障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以“统筹城乡架设连心桥,服务百姓争做贴心人”的活动载体,实施“三级包扶、四进基层、五项保障”的“三四五”工程,推进新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党员上下互动和区域联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开展“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活动,加大在创业能手、致富大户和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开展以“送政策、送技能、送理论、提素质”的“三送一提”活动,进行“菜单式”巡回宣讲,切实转变农民观念,引导农民积极融入到新区建设中,主动支持城乡统筹战略。

启示二:找到根本,让进城农民富得起来。新区的劳务经济在发展之初就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方向定位,5个村党支部结合辖区人口就业需求,分别组建了符合群众自身实际的劳务输出型组织。发展劳务经济,农民收获很大,一是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截至

目前,各村劳务公司累计实现劳务收入185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8%,部分村已占到50%以上,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二是群众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劳务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新区劳动力价格,一些行业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来吸引劳动力,从而使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如今,新区待转移农户也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了电脑、汽车等现代文明成果。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大批农村劳动力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城市文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享受到了现代文明,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公德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故土难离、穷家难舍”已成为过去,走入城市创业致富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加快鄂尔多斯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鄂尔多斯市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推进东西部旗区协调共进,加快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显然是统筹城乡发展在鄂尔多斯实践的具体化。

鄂尔多斯统筹城乡的近期目标是:全面加快“一核、一圈、一带”建设。“一核”就是构筑总面积340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区,东胜、康巴什和阿镇组团式相向发展,继续做大做强东胜,推进阿康一体化;“一圈”就是围绕核心区220公里的外环路,建设3公里宽的城市防护林生态圈;“一带”就是在东胜与阿康之间打造城市产业带,统筹布局装备制造、金融物流、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和研发基地。由此可见,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方向,找准突破点,加强基础建设、惠民政策解民忧、提升农牧民素质,转变观念,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科学规划、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立足点。“思路决定出路”,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一定要理清总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旗情,创新发展模式,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为切入

点,以盘活农牧区土地资源、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旗域经济,科学编制高起点、全方位的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并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逐步构建“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培植产业,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点

坚持以工促农,大力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牧业现代化的互动过程。近年来,鄂尔多斯各个旗县依托各地丰富的资源、区位、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旅游和物流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为促进一产、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和三产对人口的吸纳带动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以产业积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发展繁荣城镇经济、带动人口转移,以城乡产业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二是突出以工哺农,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依托、东胜、康巴什、阿镇现代装备制造及各大园区,通过积聚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形成大规模、多元化、长链条、大循环的新型产业格局,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三是注重发挥三产的吸纳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以康巴什发展劳务经济的成功经验,在各旗区依托自身优势值得借鉴。依托各旗县旗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和便捷的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发展大旅游,全力打造以成吉思汗陵、恩格贝、秦直道、九成宫、响沙湾等地的旅游品牌;坚定不移发展大物流,全力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坚定不移发展以休闲娱乐、餐饮、家政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大旅游、大物流、现代服务业的构筑,为城乡统筹提供产业支撑。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功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提供产业支撑。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对转移农牧民的吸纳能力和原驻地农牧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扩大完善校舍建设,并保证城乡学生按居住区域就近入学,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同等的就学待遇,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二要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范围,让农牧民与城镇居民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给农牧民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三要加大对转

移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的建设,实现转移农牧民有房住、有好房住、而且住房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都很优越。

(四)扎实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惠民政策,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要按照保障就业、提高收入、措施到户、落实到人的原则,不折不扣的兑现统筹城乡的各项惠民政策,保证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要给所有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免费提供一套住房,实现住有所居。二要通过加强培训、鼓励企业吸纳转移农牧民、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择业、优先帮助转移农牧民子女就业等措施,帮助转移农牧民创业就业。三要把转移进城的农牧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对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纳入城镇低保。四要保证转移进城农牧民的土地草牧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通过转包、租赁、出租等形式进行流转。

(五)提升素质,培育新型农牧民,激发统筹城乡发展新活力。农牧民是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主体,实现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通过加强农村牧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就业能力和致富本领,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为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二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12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12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12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12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2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三篇: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2009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强调指出,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

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来源:考试大-公务员

第四篇:加强城乡统筹

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同城化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受灾群众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建任务,全县的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的发展,使城市建设向前迈进了20余年。

目前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接踵而至的后重建时代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同城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如何在后重建时代变援建资源为发展优势,变外部的政策优势为内部的潜在动力,取得持续的发展动力是置于安县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城乡统筹,推动产业调整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强县,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进程。

(一)狠抓科学规划,有力促进城乡统筹

立足于全域规划,加强城乡统筹研究。根据自然条件和现状城镇的发展条件,结合县域重点交通建设,发挥“全域谋划、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对安县进行全域谋划,确定生态农业发展区、重点城市化地区的相应发展策略。进而落实中心城市、重点城镇、新农村的规划对策。

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优势,结合重点交通调整县域重点镇的发展战略,突出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一般集镇三个层面的重点,狠抓城乡统筹规划,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加强农村集体资金、集体资源管理,搞好新农村建

设。

做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回应发展渴求三个维度加以审视,确定安县城市定位、城市拓展方向和功能分区。

(二)优化产业格局,调整产业布局

2006年前全县的产业格局为“一、二、三”,目前已逐步过度为“二、三、一”。按照“整合、提升、一体”的发展理念,立足安县自身的优势资源,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以产业体系研究为突破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健康之路。

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这一格局,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备,产业支撑力强,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结合成绵高速复线、成兰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等级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严格控制入驻企业的种类,遴选优质一类、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同县城配套发展,园区融合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可进行工业园区扩区,能有效节约公共资源配置的成本。在工业园扩区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生活商业服务业的配套,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产业培育和城镇建设为基础动力,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通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引导产业布局,遵循资源禀赋型和产业承接型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寻求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匹配度,以产业来引导人口向重点城镇区集中,带动城镇发展,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县城的发展更应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充分定位。把县城作为都市区西部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来打造。找准引领县城建设的战略,明确核心定位,建设成为绵阳都市区中高新技术价值链集群的重要功能环,以滨水休闲为吸引点的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在吸引县城以外的择业者的同时,营造一个舒适的有归属感的良好氛围。

(四)区域交通一体化

伴随着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区域重大交通设施一体化还应加强。增强互通性。在现有的道路骨架上,还应加强火车站、高速出口等的对接和道路等级升级。

二、为适应同城化发展的需要,做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城规划的同时,还应协助做好区域大规划的编制,积极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包括轨道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等专业规划的对接编制,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协调两地政府的行政关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为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协调机制最为重要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就要强化“区域经济”或“经济区经济”的概念,淡化“行政区经济”的概念,切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基础设施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寻找两地经济交往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篇: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同时,还成立了对各类专项规划的专门审查机构。目前,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

(二)认真修改总体方案。11月11日,区统筹办相关工作人员到市统筹办听取了对总体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并向市统筹办报告了我区总体方案编制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为充分突出元坝特色,提高总体方案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区域率先重点突破,11月14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了市统筹办和市级各部门对我区总体方案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目标、措施,明确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11月15日,区统筹办结合市上的反馈意见开始对总体实施方案进行认真修改。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结合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区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专项改革和社会事业设施一体化专项改革任务,区国土资源分局、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向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区经济和商务局、招商局,积极与省、市发改委协调沟通,上报了有关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项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业项目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还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影响了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进度;

(二)各专项规划编制进度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规划已经编制完毕,但个别规划要按期完成编制工作还有一定困难;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层次,加之该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和协调的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推进机制,确保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组织精干力量,加快总体方案的修改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步伐,着力在提高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统筹办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下载城乡统筹案例及对策(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统筹案例及对策(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

    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范文大全]

    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重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多,环境问题是其中之.近年来,城市环境的治理逐见成效,但是农村的环境问......

    2010统筹城乡工作总结

    重庆市****管委会关于报送2010年度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工作总结的报告区城乡统筹办:2010年,***管委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实施方案

    围绕“一促两推三提升”六大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20项目工作的落实 (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结合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二、三期项目建设,打造文化、生态、休闲一体化发展的“大兰山......

    城乡统筹总结(定稿)

    我县自2007年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以来,全县上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先行先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城乡统筹专题规划

    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任务 1、 规划背景 (1) 政策背景 (2) 理论研究背景(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集聚要素(村镇体系的 优化调整、城市和乡村双向互动......

    统筹城乡学习心得

    统筹城乡学习心得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发展城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