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1:1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

第一篇: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

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

重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多,环境问题是其中之.近年来,城市环境的治理逐见成效,但是农村的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城乡共同参与,才能使城乡环境真正得到改善.只有加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才能最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长远目标.

1调整环境政策,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政策方针

政策是行为的先导,当前的环境政策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作出适当调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1.1统一规划城镇、乡村环保设施.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的环境保护,要根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科学规划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修建统一的垃圾中转处理站,对垃圾、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集中排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1.2修订生态功能区划.按照“一圈两翼”的生态特征,加快修订《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将城市和乡村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功能分区落实在空间图集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全市的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风景名胜区、引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1]充分发挥全市生态功能区划对发展的指导作用.1.3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建立合理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对生产中产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征收生产污染税.对浪费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水资源也应收取水资源费.2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1调整城乡环境资源配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导致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破坏者、受益者与受害者之间“权、责、利”不一致,保护者得不到应有回报、受害者得不到应有补偿,出现失去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地区的最大渴望.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在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区域,国家要加大补贴力度;对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发资源的企业,应当征收生态补偿费,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2]对重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国家则应在项目、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积极探索河流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2.2探索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环境管理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部门之间横向协调机制,形成“区(县)—镇—村”三级环保管理纵向协调机制.优化和完善环保部门机构设置,充实力量.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执法队伍的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严格依法办事,严格责任追究,改变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执法效率不高的状况。

2.3完善统筹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整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卫生、国土、气象等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建设一个统筹城乡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规范和引导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转移环保支付,加大农村环保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采用补贴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污染物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给予扶持.改变疏于和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倾向,尝试区内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实行补偿.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和社会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促进环保建设现代化.加大“一圈”对“两翼”地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补偿“两翼”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支持其保护环境.

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为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建立建全符合重庆实际,比较完备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快制定三峡库区环境的准入制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奖惩制度.尽快出台规范管理农村垃圾和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规范性文件,增加法律的覆盖面和针对性.5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减轻生态压力.[4]生态环境建设应当与城乡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并在发展中得到保护.一方面,用绿色技术大力改造城乡传统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推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在招商引资时,注重项目引进的质量,引进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培育新兴产业,转移当地劳动力,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资源保护和环境优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的建立农业生态体系,继续推进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建设.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大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在加强城市工业污染防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环保搬迁.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基础上,探索统筹城乡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统筹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6突破城乡分隔,开展城乡统筹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使农村成为调节城市生态的平衡区域,是城市工业化发展到现阶段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出的必然要求.

6.1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持.针对重庆市河流污染特征及其主要原因,结合河流水文状况、水力特征、河岸及当地生产生活规律等,运用生态学成果通过河流的自净作用,实现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目标,建立河流污染综合治理评价体系;整治消落带生态环境,对开县、云阳、忠县、奉节等重点区段重大生态整治工程开展可行性研究;加强长江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排污管道的规划和建设.[3]以长江船舶和漂浮物为重点,加强流动污染源治理.

6.2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城市环境整治着重实施城镇污染治理和生活污染治理.严格执行企业准入制度,三同时制度,对未达标的工业企业限期整改,整改未达标的责令停产.对城镇生活污染,重点加快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农村综合治理要切实将美化农村环境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来抓,通过“以奖促治”,在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建设一批环保型畜禽有机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花费和可降解农膜,减轻对农田、渔业水域和农产品的污染.同时,在农村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村”等活动,以点带面,尽快形成农村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7引入绿色GDP理念,着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绿色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对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统计.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等于GDP扣减具有中间消耗性质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降级成本后的净额.[4]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扣减,最终求得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在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引入绿色GDP的理念,迫使领导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8加大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思想观念是统筹城乡环保的根本.政府要高度重视环保宣传,以世界环保日等特殊时间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法律法规.[5]同时,要重视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积极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从而增强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和学生的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让环境教育进村屯、进企业、进农家、进课堂,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定期公布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曹光辉.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实现新跨域[J].环境保护,2007(08):6-37.[2]贾后明.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J].可持续发展,2006(11):29-33.[3]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回顾与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2):

[4]向定峰,蒲勇健.重庆市城乡统筹改革措施的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6).[5]周富春.中国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1)

[6]王蓦,黎智洪.加强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推进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J].南方农业,2007,1(6):80-83

第二篇:统筹城乡与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统筹城乡与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从统筹城乡就业说开去

张李娟

涪陵区委党校重庆市涪陵区408000

内容摘要:2010年8月,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庆,在全国率先提出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新生代为突破口,启动了农民工户籍改革。此举在全国引起巨大凡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入手,探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与统筹城乡发展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就业

作者简介:张李娟重庆南川1982年 涪陵区委党校讲师硕士

主要研究成果:

1、哈耶克与罗尔斯的正义论比较 法制与经济 2008.12、韦伯法律类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法制与社会2008.123、法律教育中的法律信念 学问—科教探索2008.1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总裁2009.75、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魅力中国2010.56、主持并参与的课题:“五个涪陵”建设、涪陵区非公有制经济建设研究、涪陵区“新社教”活动研究等相关课题。

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一、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谈及我国的户籍制度,现在网上各大论坛的帖子里最常说的就是:“户籍制度早该改了!”。然而,现在我国城市户籍管理的基础却仍然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城乡分割体制,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建立的流动人口暂住城市的管理框架,这些已经不能适应流动人口事实上长期居住城市的现实流动人口成为城市体系的边缘人,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随着城乡迁移和人口流动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迫切需要推进城乡户籍体制和相应的公共福利体制改革。地处西部的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为一体,全市共有3200万人口,80%在农村,800多万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4︰1。可以说,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缩影,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道路既是中央交给重庆的光荣使命,也是基于重庆市情的必然选择。2010年8月15日,重庆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并计划在2011年实现300万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1000万,城镇化率由现在的29%提高到60%改革目标。因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形成流动合理、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有利于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有利于打破城乡要素资源流动障碍,提升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等农村资源要素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顺利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户籍制度改革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而在三农问题中,如何实现农民的小康至关重要。要实现农民小康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实现农民的充分或较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来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减少农民,必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完善,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数千万的农民到城市就业时,只能作为“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在造成就业不稳定、影响农民眼前收入的同时,也使得技能培训等提高效率的措施,难以持续进行。“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逐步取消阻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城乡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健进社会政治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已成为关系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果说体制是导致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那么,户籍制度却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难题,户籍后面捆绑着利益的主体,农民工“城乡候鸟”的身份矛盾日益加剧的根源即在于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就要完善就业机制,消除对农民工就业歧视,实现就业均等,有关部门在就业制度设计上适当向农民工倾斜,并逐步开放包括公务员等岗位在内的吸收力度,因此户籍问题已经成为城乡统筹的突破口。事实上,户籍的改革不仅将直接改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就业期间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工作待遇,即农民工跟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还将成为启动内需、增加城市消费、增加市场拉动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长黄奇帆对户籍改革撬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效应还有另一番见解。他的定论是“农民工大量进城还会带来人口红利”。为此,他解释说,进城农民工大多是年轻人,会把城市的老龄化往后推移,使城市显得年轻。如果有些人认为农民大量进城瓜分了城里人已有的蛋糕,已有的利益,使城市生活水平下降了,那是鼠目寸光的。实际上农民工进城对城市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对城市的社会发展都是很好的。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重庆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7年6月,重庆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发展出题、改革求解、试验示范、带动西部”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创新试点在8.24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上拉开了序幕。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重庆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三条主线开展改革试验,启动了户籍、土地管理和使用、社会保障、公共财政、农村金融、行政体制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探索。而今,重庆统筹城乡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形成,随着这些制度的深入实施,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着力点在城,着眼点在乡”,这是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的核心发展思路。为贯彻这一思路,重庆提出了“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一圈”指以重庆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两翼”包括以万州为中心、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翼,涵盖重庆17个区县,集聚全市80%贫困人口、50%以上农村人口。肩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重任的重庆,将突破口放在“两翼”地区。2008年1

1月,重庆明确提出“振兴两翼”,并出台加快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实施千村整村脱贫、推进三峡库区后续工作等九条措施。“两翼”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从2010年开始,重庆市开始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计划通过农村承包地、林地等确权工作和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促使山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对农村土地实施确权改革,为农村要素流动创造条件;通过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建立地票、碳汇交易等机制,完善农林经济补贴等优惠政策,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创造条件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附加价值。为了加快“两翼”发展步伐,重庆市政府确定“一圈”21个区县对“两翼”17个区县实施结对帮扶,要求“一圈”帮扶区县每年按其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实物量支援受助区县。从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8个方面建立帮扶机制,努力实现“一圈”辐射带动“两翼”加快发展。圈翼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

自城乡统筹改革以来,重庆市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建设农村公路、饮水工程,农村公路乡、村通畅率分别达99%、55%。解决了8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重庆两年内投入3000亿元用于“十大民生工程”:推动农民危旧房改造,建设“巴渝新居”;财政投入了111亿元,免费义务教育从农村贫困学生扩展到所有中小学生;建立54亿元周转金启动户籍制度改革,让已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落户后同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153亿元助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落实28.7亿元念活“山”字经,实现“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投入25亿元补助31个远郊区县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社会事业……数据显示,短短3年多时间里,重庆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8万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2.3%。此外,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到30个区县即将实现全覆盖,250万老人享受养老待遇,建立48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关爱130万留守儿童……,城乡统筹,正在惠及千家万户。

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探索多种路径,但归根结底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民生情怀”,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参考文献:

1、肖铁等重庆市两种典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9(3)

2、祝志勇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土地流转的多边利益平衡问题思考探索 2008(1)

联系方式:

电话:***

E-mail:

邮寄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建涪路38号408000

第三篇:城乡统筹案例及对策

鄂托克前旗城乡统筹实践探索

一、案例背景

鄂托克前旗位于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全旗土地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内蒙古自治区确定鄂尔多斯市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10年鄂尔多斯市又将鄂前旗确定为试点。2011年6月17日,作为“点中点”的鄂前旗统筹城乡试点建设全面启动。

与鄂尔多斯其他旗县相比,鄂托克前旗城乡统筹最大的不同是以农牧区为重心,是覆盖全境的农牧民。因为这个地方是一个典型的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地区。近年来围绕‘三区规划’狠抓生态建设,鄂前旗目前40%的国土面积已建成生态恢复无人区,不住、不种、不养。所以这个地方“特别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转移户进城有事干,生活有保障,而且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可以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进行流转,不会造成失地农牧民。同时,注重对留居农牧区的,通过投资补贴等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案例过程

(一)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难点

从鄂托克前旗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城乡居民收入、资源配置差距较大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实施,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农村牧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薄弱

鄂托克前旗地广人稀,农村牧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存在着基础教育薄弱、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科技水平较低、人畜饮水困难、农牧民出行不畅等问题。

第二,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就业任务重、难度大

由于转移人口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人无一技之长,转移后安置工作难度较大,给就业造成很大压力。

第三,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任务艰巨

由于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困难大,给农村牧区土地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带来了一定困难,短期内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推进产业化发展任务艰巨。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增强城市和农村相互促动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为此鄂托克前旗对转移农牧民“居民证”发放和管理、住房分配、生活补贴、创业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教育奖励及补贴等八个方面政策,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实施《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转移农牧民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试行)》,对转移农牧民实施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享受一份教育奖励、领取一份土地收益“六个一”配套工程。

认真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将全旗68个嘎查村整合为14个中心村,构筑“226”发展布局。“2”即以敖镇、上海庙镇2个重点镇为吸纳人口转移重点地区,敖镇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吸纳转移人口的重点,集中建设现代草原生态型小城镇;上海庙镇要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四宜”旅游文化名镇。“2”即以城川镇、昂素镇为居民聚集区,城川镇要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业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建设蒙陕宁三省区最具现代化、产业化的大型生态集镇;昂素镇要以现代畜牧业为发展方向,打造畜牧业大镇。“6”即以三段地村、特布德嘎查、二道川村、大沟湾村、珠和嘎查及玛拉迪6个嘎查为中心居民点,综合运用生态转移、扶贫转移、产业转移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向中心居民点集聚,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

坚定不移抓好人口转移。坚持把转移人口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突破口,以优化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继续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计划转移农牧民3481户10302人,其中2007年至2009年建设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内转移3015户8743

人,2010年新转移466户1559人。截止去年底,全旗已累计转移农牧民5749户。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建转移农牧民安居住房5048套,其中,敖镇1859套,上海庙3189套。用两年时间,全部解决全旗转移农牧民的住房问题。(鄂托克前旗财政局乌日斯哈拉)

三、启示

启示一:城乡统筹需移得出、稳得住

农牧民移的出,稳得住,需要政府政策宣传到位,让农牧民了解惠民政策,了解现有的发展困境,改变以往的传统发展方式,朝着农牧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鄂托克前旗在人口转移的过程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设置专题栏目,对统筹城乡试点建设的意义、目标、实施步骤等进行宣传,同时在农村牧区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社员大会进行广泛动员,并组织镇、村干部深入每家每户、田间地头,介绍各项惠民政策,解答农牧民提出的问题,消除他们的疑惑,引导广大农牧民自愿转移、积极参与试点建设。

启示二:城乡统筹需让农牧民安居乐业

减少农牧民必须致富农牧民。要想富得起,需要增加农牧民收入。鄂前旗特别是把解决就业作为统筹城乡试点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加强培训促进就业、资金扶持鼓励就业、搭建平台提供就业等多种渠道,确保转移农牧民的收入不降低。通过以下渠道安置转移农牧民:一是加强培训,鼓励企业吸纳转移农牧民。重点对20岁至50岁的转移农牧民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农牧民就业。对吸纳鄂前旗转移农牧民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企业,5年内每吸纳1人每年财政给予3000元奖励,用于企业所承担该转移农牧民社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的补贴。二是鼓励自主择业。凡是稳定就业的农牧民,5年内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的奖励。对就业难度较大的转移农牧民以季节工、小时工等多种方式就业的,5年内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奖励。三是鼓励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转移农牧民,5年内实行“零税”,形成一定经营规模、收入稳定的,5年内每年予以4000元奖励。四是引导从事第三产业。对政府出资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农畜产品加工园、农贸市场、旅游设施,拿出部分营业用房,优惠租赁给愿意自主经营的部分转移

农牧民。鼓励转移农牧民优先购买上述几类营业用房,安排购房贷款,5年内予以贴息。五是扶持从事设施农业。在敖镇和上海庙镇近郊统一规划建设蔬菜基地,优惠提供给转移农牧民。日光温室面积每1亩为1个标准栋,每栋市财政补贴15000元;塑料大棚面积每1亩为1个标准栋,每栋市财政补贴4000元。六是优先帮助转移农牧民子女就业。对转移农牧民子女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且取得学士学位以上,以及煤炭、化工、医疗卫生、师范类等专科以上毕业生,聘用在旗内相应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对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在参加旗内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时优先录用;对高考落榜生,免费安排到职业技术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转移农牧民5216人,实现稳定就业2405人,灵活就业6946人。

启示三:统筹全局,科学规划

鄂前旗按照将其敖镇建成西部极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名镇和将上海庙镇建成西部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工业重镇的发展定位,根据农区城川镇和牧区昂素镇两类实际,按“大集中、小聚集”和“依水、傍电、靠路”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二十多项规划。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规划(2011-2015年)正在建设和落实之中。并且进一步细化,按照“符合地区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各大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明确村庄布点和人口转移推进方式、批次,延伸新农村新牧区和重点城镇建设各项单列规划,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

启示四:统筹城乡社保政策惠民暖民心

在自愿基础上, 鄂前旗争取将转移进城农牧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养老保险方面,转移进城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养老保险待遇,2015年前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养老保险金领取年龄可提前到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提前年限的缴费由财政补足。医疗保险方面,转移农牧民可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或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就医在全旗范围内实行 “一卡通”,可在旗内自由择院就医,就医时只缴纳个人应承担部分。城镇低保方面,转移进城农牧民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纳入城镇低保。因智障、病残、年龄偏大等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统一纳入综合福利中心管理。

日前累计鄂前旗为转移农牧民2824户、8284人发放生活补贴5469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保险 “三保合一”体系已经建立,农牧民就医出院即时报销在全旗12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现;将4530名转移农牧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康巴什新区力争打造城乡统筹的典范

案例背景:康巴什新区辖哈巴格希一个农村街道,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544人,耕地面积70000多亩。5个行政村多数属于禁止开发区,农业人口亟待转移进城,实现农民的“转业”、“转居”、“转型”,在全面分析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新区把落实“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部署的着力点定位在:依托新区的开发建设,以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为重点,集中人力资源、集中就业信息、集中就业培训,集中劳务输出,加快人口转移和农民变市民步伐。这一举措的实施,迅速支撑起了新区统筹城乡发展框架,为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过程:

康巴什新区抓住我市被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为 “全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 改革实验区”的契机,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新途径,加快农村人口转移进城,以城镇化、工业化拉动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我国西北地区一流的城乡统筹示范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保证“四有”。

按照“宽马路、大绿地、低密度、低容积率、现代建筑风格、花园式人居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理念,在新区北区,高起点规划建设集旅游休闲、舒适居住、特色产业为一体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园区总投资 7 亿元,总占地面积 1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14万平方米,总容积率为 0.57。规划布局移民安 置、副食品加工和批发交易、特色餐饮、商务办公、公益配套等功能区。其中,园区内规划住宅建筑面积 66.3 万平方米、食品加工园区建

筑面积 9.67 万平方米,批发交易区 20.3 万平方米,中心配套商务办公区建筑面积 5.3 万平方米。学校、社区服务 中心、商业经营网点、农家乐等小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步进行。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之尽快成为转移人口安置就业的集聚地、本地区副食品供应的集散地,让居者有其屋、业者有其职、商者有其所、学者有其师。

惠民政策需安心,加大财政补贴,解决后顾之忧。建设总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容积率0.71的精品移民小区,限价安置转移进城农民;加大补贴范围,在基本生活补贴方面转移农民以户计算每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的,按人补足5000元;转移农民按规定享受80%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补贴;转移农民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政府补贴比例等。

五项保障,让农民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推进全民转移进城对于转移农民,新区实施了集住房、就业、社保、产权及配套保障于一体的五项保障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对转移农民住房拆迁给予合理补偿,在统筹城乡示范区内建设精 品住宅,并以优惠的价格向农民提供。同时,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让进城农民均能有 合适的住房。——在就业保障方面,一是抓培训。根据产业和城市发展方向,委托就业企业按照不同 行业、不同工种直接对农民进行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对取得劳动部门认可的结业证或相关 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二是出政策。一方面结合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副食品加 工园区建设,对有意从事副食品加工行业的农民,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办理相关手续、统一提供经营场所,并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另一方面,为转移农民搭 建融资平台,切实解决转移进城农民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拓岗位。通过组建基建劳务公 司、家政公司、保安公司等形式,大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辅助性岗位,有序组织农民进城 务工,最大范围的安置农民就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农村向城区转移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转移进城在业农民 可参照企业职工养老标准交纳养老保险金,转移农民交足个人部分,新区财政补贴剩余部分。制

定出台转移进城农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其子女的教育补贴力度。——在配套保障方面,在城乡统筹示范区内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医务室、幼儿园等 相关设施,完善小区物业管理,让进城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在产权保障方面,以农民一次性转移进城为突破口,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确权为基 础的土地政策,除计划征用范围以外的土地,在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的基础上,建立 健全土地权利确认台账,并发放土地确权卡,为日后土地流转、征用补偿提供依据。最终建 立归档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征用顺畅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农民生产生活转变,为推进城乡统筹创造条件。目前,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和农民转移工作正在快速有序地推进,首期 18 万平方米的 1800 户生态移民住宅小区将建成使用,转移人口 将陆续入住。计划到 2012 年 6 月 30 日前,将周边 5 村、7400 多名农 村居民全部转移进城,最终实现城郊生态自然恢复、农民变市民、生活上水平的目标。

启示一:康巴什新区党建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城乡党建工作思路,使党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保障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以“统筹城乡架设连心桥,服务百姓争做贴心人”的活动载体,实施“三级包扶、四进基层、五项保障”的“三四五”工程,推进新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党员上下互动和区域联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开展“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活动,加大在创业能手、致富大户和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开展以“送政策、送技能、送理论、提素质”的“三送一提”活动,进行“菜单式”巡回宣讲,切实转变农民观念,引导农民积极融入到新区建设中,主动支持城乡统筹战略。

启示二:找到根本,让进城农民富得起来。新区的劳务经济在发展之初就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方向定位,5个村党支部结合辖区人口就业需求,分别组建了符合群众自身实际的劳务输出型组织。发展劳务经济,农民收获很大,一是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截至

目前,各村劳务公司累计实现劳务收入185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8%,部分村已占到50%以上,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二是群众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劳务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新区劳动力价格,一些行业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来吸引劳动力,从而使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如今,新区待转移农户也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了电脑、汽车等现代文明成果。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大批农村劳动力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城市文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享受到了现代文明,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公德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故土难离、穷家难舍”已成为过去,走入城市创业致富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加快鄂尔多斯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鄂尔多斯市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推进东西部旗区协调共进,加快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显然是统筹城乡发展在鄂尔多斯实践的具体化。

鄂尔多斯统筹城乡的近期目标是:全面加快“一核、一圈、一带”建设。“一核”就是构筑总面积340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区,东胜、康巴什和阿镇组团式相向发展,继续做大做强东胜,推进阿康一体化;“一圈”就是围绕核心区220公里的外环路,建设3公里宽的城市防护林生态圈;“一带”就是在东胜与阿康之间打造城市产业带,统筹布局装备制造、金融物流、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和研发基地。由此可见,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方向,找准突破点,加强基础建设、惠民政策解民忧、提升农牧民素质,转变观念,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科学规划、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立足点。“思路决定出路”,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一定要理清总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旗情,创新发展模式,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为切入

点,以盘活农牧区土地资源、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旗域经济,科学编制高起点、全方位的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并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逐步构建“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培植产业,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点

坚持以工促农,大力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牧业现代化的互动过程。近年来,鄂尔多斯各个旗县依托各地丰富的资源、区位、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旅游和物流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为促进一产、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和三产对人口的吸纳带动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以产业积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发展繁荣城镇经济、带动人口转移,以城乡产业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二是突出以工哺农,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依托、东胜、康巴什、阿镇现代装备制造及各大园区,通过积聚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形成大规模、多元化、长链条、大循环的新型产业格局,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三是注重发挥三产的吸纳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以康巴什发展劳务经济的成功经验,在各旗区依托自身优势值得借鉴。依托各旗县旗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和便捷的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发展大旅游,全力打造以成吉思汗陵、恩格贝、秦直道、九成宫、响沙湾等地的旅游品牌;坚定不移发展大物流,全力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坚定不移发展以休闲娱乐、餐饮、家政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大旅游、大物流、现代服务业的构筑,为城乡统筹提供产业支撑。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功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提供产业支撑。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对转移农牧民的吸纳能力和原驻地农牧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扩大完善校舍建设,并保证城乡学生按居住区域就近入学,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同等的就学待遇,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二要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范围,让农牧民与城镇居民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给农牧民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三要加大对转

移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的建设,实现转移农牧民有房住、有好房住、而且住房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都很优越。

(四)扎实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惠民政策,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要按照保障就业、提高收入、措施到户、落实到人的原则,不折不扣的兑现统筹城乡的各项惠民政策,保证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要给所有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免费提供一套住房,实现住有所居。二要通过加强培训、鼓励企业吸纳转移农牧民、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择业、优先帮助转移农牧民子女就业等措施,帮助转移农牧民创业就业。三要把转移进城的农牧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对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纳入城镇低保。四要保证转移进城农牧民的土地草牧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通过转包、租赁、出租等形式进行流转。

(五)提升素质,培育新型农牧民,激发统筹城乡发展新活力。农牧民是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主体,实现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通过加强农村牧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就业能力和致富本领,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为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重庆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和谐重庆

转载日期:2012-7-18 22:51:00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摘 要:该文分析了重庆市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要构建和谐重庆,必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统筹城乡,和谐重庆

“农业兴,重庆兴;农民富,重庆富;农村稳,重庆稳”。重庆直辖近10年来,城市发展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重庆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另一方面,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大农村”的主要所在地“三峡库区”的发展更是不容乐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些都是建设和谐重庆进程中绕不过的坎。建设和谐重庆,首先要实行城乡平等,实现城乡互通,促进城乡和谐,统筹城乡发展。

1.重庆城乡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

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1.1.1纵向比较:1996年,重庆城市人均收入464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435元;2005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09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由1996年的3200元增加到2005年的7435元,城乡收入比率由1996年的3.2 :1扩大到2005年的3.6:1。9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加大。

1.1.2横向比较:2005年,重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7435元,而同期全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7238元,西部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6345元;2005年,重庆城乡收入比率3.6 :1,全国城乡收入比率平均水平3.2:1。重庆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平均水平。

1.1.3区域发展不平衡:2005年人均GDP,都市发达经济圈20266元,渝西经济走廊10345元,三峡库区仅6885元;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发达经济圈3813元,渝西经济走廊3459元,三峡库区仅2398元;2005年城镇化率,都市发达经济圈86.2%,渝西经济走廊39.4%,三峡库区仅28.8%。

1.1.4农民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平均数,但在平均数下面掩盖了很多问题。以2005年为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09元,其中在平均数以下的约占60%,还有约10%的农民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农民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重。

1.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2005年,重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0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00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为城市居民的27%;农村居民肉、蛋、奶、水产品、食用油的人均年消费量仅为城市居民消费量的20%左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8%,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城镇居民已经步入富裕阶层,而农村居民仅仅处于温饱阶段①。

1.3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加大

2005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约776万人,全市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100万亩,平均每个劳动力不到3亩,而美国平均每个劳动力600亩,发展中国家巴西平均每个劳动力50亩;每百亩耕地田间作业机械动力不到两个千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农业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7.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2005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463亿元,劳动生产率不到6000元/人年,而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7511元/人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13倍。

1.4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仍然十分突出。200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9.6万,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有35万;城市居民享受低保人数为75万,而农村仅有1.3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城市。

2.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2.1农业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缓慢

1996年,全市总人口3023万,其中农业人口2446万,占81%;2005年末总人口3170万,其中农业人口2350万,占74%。9年间,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减少不到100万。1996年到2002年,全市城市化率从27.1%提高到36.4%,平均每年仅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较慢。特别是三峡库区,2005年城镇化率仅为28.8%,要达到城市化率50%以上(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还任重而道远。

2.2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偏低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06.32亿元,其中农村投资167.9亿元,占总投资的8%,而投入第一产业的仅占2.2%。2005年,农业发展资金仅4.4亿元,仅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95亿元的1.1%;2006年,农业发展资金增加到5亿元,比2005年增长14%,但仍远低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严重不足。

2.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2808元。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从家庭经营(包括种植、养殖)中获得的纯收入为1541元,占其全部纯收入的55%,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089元,占38%,但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真正在本地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非常少。农村人口从本地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由此可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2.4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现行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好:高收入的城市居民享受着政府提供的电力、自来水、道路等公共设施,享受着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而低收入的农民由于基层政府无力提供公共产品,只能是修路农民集资、拉电农民掏钱,绝大多数农民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全市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只有20%;农村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经费只有城市的30%左右;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城市的20%左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以及现行城乡分离的制度安排,如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城乡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及流转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城乡分离的劳动力市场、非均等的教育机会、城乡分块的社会保障、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不合理等等。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方针,统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都市发达经济圈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的关系,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1构建“五大体系”

3.1.1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能力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并不是要用政府代替市场,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供给和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要彻底打破“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强化政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职能,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3.1.2建立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重,提高农发资金比例。二是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在继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3.1.3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

一是政府要承担起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起相应的负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合理制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划。三是要坚持城乡平等的非歧视原则,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孤寡老人社会赡养制度。

3.1.4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城市与乡村功能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各有侧重和不同。当前我市农村工业不但实力弱小,而且存在产品结构同质化和产业布局分散化的问题。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一是抓好产业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编制体现城乡统筹理念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布局。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和交流,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的互动与共赢。四是鼓励农村中小企业联合、重组,通过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把企业做大做强。

3.1.5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已达到人均纯收入的38%,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一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平等待遇,实行居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三是要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四是要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2实施“五大推进”

3.2.1全面推进现代农业。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发展,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现代农业,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二是拓展农业功能。在提升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拓宽农业观光旅游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和能源功能,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文化休闲农业和能源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体系。三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结合郊区农业科技园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学习美国各州县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单位赠地的办法,每个县(区)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科研推广用地,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吸引农业科研、教育院所在郊区建农业研究示范推广基地。四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五是要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扶持和发展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3.2.2扎实推进农村工业。

针对当前我市农村工业实力弱、产品结构同质化和产业布局分散化的问题,切实加快农村工业发展。一是要确立“拉动传统农业、支撑城市工业”的农村工业发展定位。农村工业不但要承担起吸收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任,而且要为城市工业升级换代提供支持。二是要利用城市工业“退二进三”的机遇,努力让城市中让渡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地区焕发生机。三是要要继续加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工业的经济效益。四是要大力发展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流和信息沟通,降低城乡间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五是要提高工业用地效率,实现工业集约用地,优先在农村地区的县城附近摆放工业项目。在农村地区摆放的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县、中心镇两级工业园区。

3.2.3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据资料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农业人口平均比重为45%,低收入国家农业人口比重略低于70%。目前我市农业人口比重超过70%,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一是要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结合、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完善就业制度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全力发展工业经济,突出支持兴办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发挥二、三产业在促进农村劳动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三是要加速小城镇与中小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四是要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五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观光旅游农业,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六是要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3.2.4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大中城市发展的依托。县域是联结、沟通城乡的中枢和桥梁,壮大县域经济,促使县域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在县域内,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供给为基础,以培育农村中介组织为手段,以自然形成的规模集贸中心为纽带,配以县乡政府的调控措施,发展多元化县域工商业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

化联动,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

3.2.5稳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曾说,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民,也就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业。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我市城乡居民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差距和户籍区别,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素质的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培养现代农民。一是要加快建设农村新文化。农村新文化应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时,农村新文化也将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基本道德规范,在引导农民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三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要依托农校、农广校等培训机构,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为契机,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四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广泛开展民主、道德和法治宣传教育,让农民学法、懂法、守法。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认真总结实施村民自治以来的经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重庆农业年报2000,2002,2004,2005.[2]重庆经济年鉴1996,1997,2000,2002,2004,2005.[3]黄爱东.壮大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4]姜作培.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J].福建论坛.[5]潘泽江等.壮大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发展互动机制[J]新疆农垦经济.[6]肖志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纵横.①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恩格尔系数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第五篇: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公共管理院(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学 号 200931060135 姓 名 王艳莉 指导教师 张举国 成 绩

完成时间 年 月

目录

一、我国医疗保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第一-三页

二、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必要性与现实阻力------------------------第三-五页

三、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方向------------------------第五-六页

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的意义------------------------第六-七页

参考文献---------------------------第七页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王艳莉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之下,城乡医疗保障一直处于制度分设、部门分割的状态,医保制度不统一、不协调、不衔接,而且经办管理服务体系造成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重复参保以及财政重复补贴,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和管理成本。尽管党中央早就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主管医疗保障的人设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也都充分认识到其必要性并积极开展推动统筹城乡医保的探索与发展,理论界和社会舆论也在不断呼吁统筹城乡医保,但多年来在统筹城乡医保方面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关键词]城乡统筹 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医疗保险 二元经济

Study on the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NG Yanli

Abstract:Long-term si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of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health care system, has been split into the State Department,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is not unified, lack of coordination, not cohesion, but also the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caused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migrant workers insured repeat repeat and fiscal subsidies, increased the burde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st of management.Although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clearly put forward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the competent health care from the departments and some local governments also are fully aware of the necessity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theory and social public opinion has been called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over the years, but in the urban and rural health insurance difficult, slow progress.Keywords:urban and rural;social security system;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two yuan in economic

一、我国医疗保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主要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一)我国医疗保障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居民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推进。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老年、失业、患病、工伤以及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然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保障待遇不合理,特别是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不衔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2009-2012的三年,中共中央共出台医改文件14个,主要部门共出台重要配套文件50多个,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改政策体系。三年来,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四大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提高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三年间,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医保覆盖率提升到95%以上。三年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的现象开始改变,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达30%左右。

(二)面临的问题

1、医疗保障覆盖面小

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和城乡社会医疗保障出现的巨大差别,使全国社会医疗保障覆盖面比率变小。城镇实行的是高就业、高补贴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和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享受社会医疗保障。农村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但是在具体的报销审核过程中,落实不到位且支付水平相对较低。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还未能实现无缝对接。具体表现为“四难现象”:一是三项制度在待遇设计上没有进行全局统筹规划,缺乏必要的衔接性。二是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未并网,重复参保难避免。三是在三项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和经办过程中存在交叉现象,因经办机构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管理范围、管理办法、管理程序各不相同,增加了协调难度和成本。四是经办机构分开设,资源配置难优化。

3、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正在成为经济社会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表现:第一类风险表现为参保人的过度消费。第二类风险表现为医疗服

务提供者的诱导需求和过度供给。第三类风险表现为医患合谋。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因为机会主义倾向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其后果不仅是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它对诚信建设和信任系统的破坏。这在事实上导致了医患之间严重的信任缺失和关系恶化。

4、到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医疗保险预警机制。所谓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医疗保险管理方对市场的风险进行监视、分析、评价、推断、预测,根据风险程度事先发出警报信息,提示决策者警惕市场风险,并采取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防范。

5、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集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由于享受人数的增加,老年职工的增多,疾病的变化,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品和各项医疗费用的调整,各种高技术医疗设备的引进,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使医疗费用开支不断增加。同时医疗费提取比例低于实际开支,使得个人实际支付医疗费用比例过高,负担过重。

二、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必要性与现实阻力

(一)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必要性

1、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从保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农村与城镇居民保障相差甚远。城市和农村对卫生总医疗费用所占比重,1992年为41.5%和58.5%。到2004年则为65.1%和34.9%。

2008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8.14亿,占农村人口的91.5%。但是“新农合”基金筹资仅为710.02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占82.7%.筹资渠道多元化程度不够;基金支出为429.1亿元保障力度较低,加之医药费用上涨导致农民很难享受“新农合”带来的保障。城乡之间医疗保障的差距严重违背了医疗保险的公平原则。

2、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需要

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新农合补偿力度不足,不能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极易导致农民贫困,城乡收入差距悬殊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医保缺陷和待遇低下加剧了本来就紧张的医患矛盾、医保部门与医疗供需矛盾等。

3、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农民工是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但是由于城乡分割,城镇职工参加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而绝大部分农民工只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使可以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实行的也是与城镇职工有差别的医疗保险。因此农民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进城,延缓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可以加快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现实阻力

1、对统筹城乡医保尚未形成共识

统筹城乡医保首先涉及到新农合是否属于医疗保险,以及应当由哪个部门负责的问题。多年来,尽管新农合的制度模式在筹资方式、运行机制、待遇支付等方面都具有医疗保险的基本特征,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依托集体经济建立起来的“老农合”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不再具有“合作医疗”的性质,但有些相关部门不愿承认新农合的医疗保险属性,并对近年来在农村为广大农民建立的社会医疗保险戴上“新农合”的帽子,以显示这是“合作医疗”而不是“医疗保险”,并以此与医疗保险划清界限。

2、卫生部门不愿放弃对新农合的管理权

新农合是2003年由卫生部门开始试点并推广建立的(比2007年才启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提前了4年)。在卫生部门的积极努力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末全国农村参合人数就已经达到8.15亿人,基本实现全覆盖。2011年末全国参合人数达到8.32亿人。因此,卫生部门不可能轻易放弃对新农合的管理权和工作成果。在城乡医保制度分设、部门分割的状态下,在国务院没有对统筹城乡医保的归属部门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如何统筹城乡医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以及权利之争。通过管理新农合所获得的大量财政补贴,使卫生部门管理的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受益匪浅。如果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并移交给人社部门,卫生部门及其下属医疗机构的利益将会受到制约和影响,因而卫生部门及其下属医疗机构也不愿主动放弃既得利益。

3、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不愿接管新农合

近年来,为早日实现全民医保的发展目标,各级人社部门不断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征缴的力度,使参保人数逐年猛增。特别是在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立并迅速推广之后,城镇医保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2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1亿人,两者合计4.73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共计5468.3亿元,基金总支出4380.9亿元;城镇医保经办机构服务总人次达到17亿人次。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机构、人员编制以及财政预算拨款经费的限制,地方人社部门特别是医保经办机构人手少、任务重、经费不足、信息管理系统承载能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处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新农合的经办管理能力建设比较落后,特别是在乡镇、村等基层单位从事新农合管理服务的人员编制更少、整体素质较差、工作经费不足、信息系统落后等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交由人社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将使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不堪重负。因此,不少地方人社部门对于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并由人社部门归口管理之事并不积极,表示力不从心或时机不成熟,不愿接收管理新农合的业务工作。

三、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方向

(一)如何摆脱困境,克服阻力

1、要统一有关各方对统筹城乡医保的认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使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新农保的医疗保险性质,遵循医疗保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统筹城乡医保的基本内涵和必要性以及紧迫性,为统筹城乡医保奠定思想基础。

2、由国务院对统筹城乡医保尽早作出决策和统一部署

统筹城乡医保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应当由国务院对统筹城乡医保问题尽快作出统一的决策,并进行相关的顶层设计,首先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方面加紧实现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制度,并由人社部门对城乡医保实行统一管理。只有国务院出面协调并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克服有关部门的本位主义,解决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利之争,从根本上改变医保领域的城乡制度分设和部门割据的状况,消除相关部门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行统筹城乡医保,促进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

3、要充分肯定卫生部门在创办新农合以及解决广大农民医疗保障问题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历史贡献,妥善处理新农合的行政管理和经办机构以及相关人员的调整、安置和权益保障以及与人社部门及其所属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整合等方面的问题。

4、要进一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费投入,确保县(区)、乡镇卫生院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统筹城乡医保之后继续保持逐步加强和改善的发展态势。

5、要大力加强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基层经办服务平台的支持和投入,加快推进县(区)及以下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以适应统筹城乡医保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改革方向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全国已有6个省级地区和另外30多个地市、150多个县实行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整合制度,统一管理,在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医保,其中的主流趋势是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为城乡居民医保,并统一由人社部门负责管理,促进城乡居民医保在制度模式、经办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等方面实现统一。现阶段我国城乡医疗保险人均基金支出水平、卫生支出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对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1、大部分地区应在“十二五”期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10-2015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需的财政投入占全部财政收入不到1.24%,并且在财政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财政投入需要不断地提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财政支付风险最小。但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经济较不发达、地方财政收入较少,中央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分东中西部提供不同的补贴,统筹区域发展,帮助相对落后地区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2015前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定位为省级统筹,在努力实现城乡公平的同时,考虑区域发展的平衡,实现区域公平。

2、选择帕累托改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达到大致相同的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

在财政可承受能力的范围内,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选择帕累托改进,快速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水平,但同时不降低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水平,农村保障水平的提高速度快于城市,这样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随着城乡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大致相同的保障水平。

3、明确政府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体地位

我国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时应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设计公平合理的制度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并提供财政支持,使人们享受较高水平且相对均等的医疗保障。

4、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首先要统一经办机构,整合两种制度基金共同运行以抵抗风险,其次,要不断扩大覆盖范围,以达到制度的全覆盖,第三是提升统筹层次,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公平性,第四是设计合理的缴费标准和补偿水平。

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医疗保障作为能够让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安排,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与社会和谐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客观上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

(二)有利于推动生产力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黄金时期,各方面的变化都比较大。通过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城乡二元医疗保障体制,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就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医疗保障通过对劳动者的保障,促进了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进而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口转移,我国现在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对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特别是要针对城镇

化、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制定城乡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合理有序流动。

(四)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面对经济不够发达而人口老龄化却迅速提升的未富先老问题的挑战,如何保障老龄人口的健康权益已经成为迫切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以缓解、转移、分散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高额医疗负担。

(五)有利于体现医疗保障公平的本质,维护社会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障制度并没有有效公正的发挥其再分配职能,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差距,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容易引起社会的紧张和冲突。统筹城乡医疗保障把关心农村人、尊重农村人、发展农村人作为主要目的,使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保障权利,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六)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实践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

通过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可以认清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差距和发展方向,不断加以改革完善,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参 考 文 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第一卷(总第十三卷)[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王保真“十二五”规划推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p198-199.[2]袁建恒.中国社会保障网.论坛专家访谈:专访金维刚.[N].2012.12.10.[3]蒋徳理.中国社会保障网.论坛专家访谈:专访仇雨临.[N].2011.02.15.[4]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答记者问.[R].金黔在线.2013.03.15.[5]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求是.2013.02.05.[6]卫生部长:医改已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N].人民日报.2012.04.12.[7]盖锐、杨光.社会保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2.p197-216.[8]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5.p161-183.[9]陈虹、李晶、陈立影.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战略与实证研究:基于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的视角.[C].中国社会保险学会.2011.04.[10]徐玮.关于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9.01.第12卷第1期.[11]常红.医改三年 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N].北京.人民网.2013.02.21.1

下载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 键 词〕 城乡发展 研究 推进统......

    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

    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加强城乡统筹

    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同城化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受灾群众的住房、......

    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

    重庆城乡统筹——探路中国农村第三次变革

    重庆城乡统筹——探路中国农村第三次变革 建国前后的农村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消除了封建社会的制度基础。19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丁怀鹏 2010级 工商管理系 营销与策划 A1004班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