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11:1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我国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相当少。西部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民族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特征集于一体的特殊地区。因此,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联合与协作”等方面实现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顺利实施。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问题与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之后,中国首次在西部地区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批准重庆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是中央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两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显著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收入差距、城市化滞后、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农民市民化缓慢、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严重阻碍着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笔者紧紧围绕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在全面把握西部地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格局的条件下,详细剖析阻碍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体系。

一、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

从历史上看,各国在发展初期都经历了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和城市经济领域。然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及其区域二元社会经济文化结构问题的研究则集中在较广泛的领域和视野展开。其中,刘易斯(W.A.Lewis)(1954)提出的“二元经济论”、费景汉、拉尼斯(John C.H.Fei、Gustav Ranis)(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乔根森(D.W.Jorgensen)(1968)提出的“二元结构模型”、哈里斯、托达罗(Harris、Todaro)(1970)提出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957)提出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等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把城乡关系成为其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他们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城乡关系、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技术选择、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口增长极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霍华德(E.Howard)(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E.Saarinen)(1910)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932)提出的“广亩城理论”、芒福德(L.Mumford)(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城乡发展观”、麦基(T.G.Mcgee)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20世纪开始的“城乡边缘区理论”、岸根卓郎(岸の根卓の男)提出的“城乡融合设计”概念等从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的城乡关系论对计划经济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骆子程等学者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本线索,系统分析了城乡矛盾的特殊性、演变过程、体制原因及影响后果,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接着,周叔莲(1996)、郭

克莎(1996)、金碚(1996)、王建(1996)、王积业(1996)、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1998)等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21世纪初期,曾菊新(2002)、张平军(2004)、周一星、石忆邵和张翔、柴彦威、金艳、曾磊、鲁奇(2002—2005)等学者从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城乡统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对学术界提出了重大的研究课题。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学者们对其中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其一,国外学者研究的理论大多是在发达国家城乡关系问题并不明显的条件下创立的,且一般把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研究,这对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针对性明显不足;其二,国内学者多数集中在宏观层面,围绕社会热点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展开应对性和政策式讨论,紧紧围绕城乡关系问题展开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一般散见于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之中,而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进行重点研究的更不多见;其三,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问题进行研究,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问题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其原因,运用投资学、运筹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来研究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符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政策建议。

二、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存在阻碍着城乡统筹战略的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思想观念上的制约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观念思想制约是限制城乡进一步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一,“等靠要”、“为搞实验区而搞实验区”等消极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不利于重庆市在制度上进行自主创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第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必须要做好近期与远期目标想结合的战略规划,戒除一蹴而就式的改革观念。第三,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人为地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

(二)城市化进程滞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对工业、农村对城市的依存关系日趋增强。但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滞后,使得城市负担不断加重,削弱了城市的先头带动作用。表现在:第一,整体城市化水平偏低,决定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处于较低的水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低,2006年仅26.9%。第二,区域差异显著。2006年都市城市化率达到61.5%,而其他地区城市化率分别只有20.8%。第三,城镇体系建设不合理。城市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中等规模城市出现断层,影响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及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城市化进程减弱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利于统筹城乡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

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问题的根本所在。表现在:第一,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较弱。目前,西部地区城市优势产业培育不足,导致城市劳动承载能力的不强,已经成为城乡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三,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不匹配,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而影响到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不平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严重制约着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约着西部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表现在:第一,基础建设投入的不平衡,城市投入的总量高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平衡,2006年,西部地区城市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为农村的14.29倍。第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不能分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三,医疗卫生水平的不平衡,不健全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第四,科技文化的不平衡,科技文化的投入、应用推广等城市大大超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阻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城乡间发展差距,对统筹城乡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五)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收入分配不合理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协调,而且从长远来看关系统筹城乡的成败。表现在:第一,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要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5 302元上升到2006年11 5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 692元增长到2006年的2 8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18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1.69倍。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扩大的趋势。199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3.13倍,到了2006年达到了直辖以来的最大程度,收入差距扩大了4.03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隐性收入,其城乡居民的实际差距将会更大。第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总体小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30年间的绝大多数年份中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要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而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变动态势极不稳定,不利于差距的缩小。

(六)农民市民化缓慢

农民变市民速度的缓慢,不仅不利于农民增收,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是影响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主要障碍。表现在:第一,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目前仍然有5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非农就业的适应能力差和就业及收入的不稳定制约农民转化为市民。第二,农民市民化障碍重重,在体制制度及意识观念等方面的阻力较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二元体制下的户籍政策,农村的土地制度,不平等的教育体制,歧视的就业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以及法律意识、思想观念等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将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

(七)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制度障碍,削弱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表现在:第一,户籍制度不统一,制约城乡二元制结构的改变。第二,土地制度不健全,农村宅基地还在增长,没有实现居住性转移。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全市还没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劳动和社保局分支机构在全市覆盖不广。第四,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不彻底,基层财政转移支付面临诸多问题。第五,农村金融制度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成,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水平较低,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是造成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主要原因,导致政府政策向城市倾斜,形成了封闭的城乡关系,造成了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的缺失,不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规划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这必然要求制定详细的战略实施规划。战略实施规划主要包括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目标包括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近期目标: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成有西部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形

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远期目标:努力把两个地区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懈奋斗。建成有适度差异的具有新型城乡特点的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二)深化思想认识,破除落后观念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统筹,同样也是思想观念的统筹。第一,破除旧有的城乡差别观念。传统的城乡差别、收入差别、工农差别等观念严重阻碍城乡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因此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观念,以新观念促进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以新观念引导新发展。第二,破除改革中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于体制制度的改革,打破旧有的体制束缚与制度障碍,进行体制创新,从制度与体制中释放出新的生产力,并以新型城乡一体化制度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第三,避免改革一蹴而就的心态。“急于求成”、“为搞实验区而搞实验区”等心态不仅不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且将会加大统筹城乡改革的难度。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的战略规划,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第四,破除改革“避重就轻,求稳怕乱”的思想。统筹城乡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旧体制,在于某些统筹土地、户籍及社保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只有破除改革“避重就轻,求稳怕乱”的思想,树立积极进取、敢闯敢冒、超前思维等观念才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三)加快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先要做大城市经济圈,扩展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和容纳能力,逐步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城市经济圈的壮大一方面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撑和科技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发展优势产业以及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等方面。

1.突出城市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带动作用主要依靠产业的带动作用来实现,通过城乡产业的链接与融合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这两个地区是传统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但目前应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一方面对现有产业进行整理和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主动将产业链向郊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城镇地区延伸,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来促进当地城市化建设和农民市民化进城。

2.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城市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将有利于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发展统筹城乡战略的顺利实施。

3.探索农民变市民的创新模式。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农民变市民,目前农民变市民进程主要是受到现有体制与机制的制约,因此,加快农民市民化必须进行模式上的创新,打破旧有的体制和制度。尤其是在城乡结合地区,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市民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可以优先考虑在城乡结合部率先进行农民市民化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四)加快农村自身发展,提高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快农村自身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发展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任务。

1.加大农业发展支持力度。现有农业投入水平较低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瓶颈。因此,稳定提高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增加支农投入的总量,是促进农村、农业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

2.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3/4,而且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出现大规模的劳务输出现象,发展劳务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而且发展劳务经济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来源,也使进城农民提前适应了城市工作与生活节奏,增强了城市适应能力,为农民市民化创造了有力条件。因此,劳务经济可以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组织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第二,突出企业优势,创新就业模式。第三,发挥政府作用,做好就业服务。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第一,建议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失地农民以土地换住房、社保等制度。按照总量不变、占补平衡原则,合理调剂区域建设用地指标;通过互建工业园、财税分成等方式,与库区的对口支援区县及其他地区协调建设用地指标,保证统筹城乡发展用地需要。第二,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方法,明确流转程序,配套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照“承包地换社会保障、宅基地换住房”的原则,采取置换或回购土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第三,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民集资、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区修建标准厂房或职工公寓出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村收入,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基地)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从而实现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4.加快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基础,包括资本、人力、技术等。目前困扰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和技术,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现有农村财政金融体制较为落后,对城乡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不够突出。同时也不能发挥出对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资金支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而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粗放式经营,技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又加剧了其他生产要素的耗用。主要措施为:第一,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第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尝试土地入股、以地换资等资本筹措方式;第三,尝试建立农村银行,激活农民或农村自有资金;第四,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博彩业”在内的政府或私人的现代融资渠道;第五,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力度,着重解决关系农业发展的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突出问题。

(五)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乡协调互动作用

1.确立战略工程地位。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明确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顺利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先导和根本。

2.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消除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在工资、社保等方面的差别。

3.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

4.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改革是完善政府职能,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第一,加强政府在统筹城乡进程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5.构建开放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实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还要以一种开放型思维,将重庆市、成都市更好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全球经济的合作中去。加强相互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鼓励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支持外地优势产业、企业“引进来”。

6.建立健全预警监控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触动和涉及到各组织、各部门以及个人的利益与矛盾,存在着潜在的改革风险与挑战。因此,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流转等风险监控机制,建立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利益诉求和保障机制,建立各项改革措施的信息披露机制将能有效规避各种创新的潜在风险和降低各项改革的制度成本。

7.优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城乡统筹中的资源配置不是资源的平均配置或均等化配置,而是需要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同需要和特点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源的优先配置,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资源配置采取有针对性的倾斜。

参考文献:

[1] Davidson.E.H.etal.Time-Income series Econometric Modeling of the Aggre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 Expenditure and in the United Kingdom[J].Economic Journal,1998(80):205-227.[2] Lammas.Prem.S.Wealth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 a Developing Economy[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Vol.14.No2.Spring,1992.[3] Harvard.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234-245.[4] Holly R.Baucus.Urban-rural Migration in the USA:A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J].Regional Studies,2004,38(6):643-657.[5] William.P.Brolone.The Failure of National Rural Policy[J].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6(7):123-156.[6] 白雪秋.党的一代领导核心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之演进[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3):111-114.[7] 顾益康.统筹城乡经济利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3(4):9-14.[8] 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即扩大[J].管理世界,2004(4):30-39.

第二篇: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莆田市为例

朱勇东1,2,邱荣祖1,王祖荣2(1,福建农林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校 福州 350002;2,莆田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莆田 351100)摘要:论文从城乡公交运营模式、智能信息化对城乡公交经营模式进行了探讨。从经营主体整合上提出几种置换方式提供参考;在城乡公交运营方面实行公车公营、车辆运力投放规律、对城乡公交管理和服务水平进行具体的规范。

关键词:城乡公交;一体化;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U492.4+1 文献标识码:A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example in Putian

Zhu Yong-dong12,Qiu Rong-zu1,Wang Zu-rong2,(1.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civil engineeri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2.putian bus transport incorporated company, Putian 351100,china)Abstract: 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operating management mode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Some reform solutions of integration operating management mode of enterprises were proposed.Furthermore, the operation ways of implement public bus, configuration of vehicle capaci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and services level were studied.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Integration;operating mode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乡道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客流量的不断增大,城乡居民出行难的问题逐步体现出来[1]。在目前城乡居民出行中,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各有不同,其中,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比,具有占用道路空间小,客运能力大,消耗能源小,环境污染低等优点,是今后城乡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2-4]。

建设部建城[2004]38号文件《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指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符合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办发[2005]4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 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公共交通行业,完善支持政策,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5]。要充分发挥公共交通运量大、价格低廉的优势,引导群众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6]。

尽管城乡公共交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经营模式不适应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客运企业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市场经

[7]营主体多、规模比较小、资金比较短缺的状态,缺少处于主导地位大而强的企业。因此,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高校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K2010017 作者简介:朱勇东(1988—),男,江西景德镇人,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公交一体化研究;邱荣祖(1961—),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流技术,3S技术应用;王祖荣(1960—),男,福建莆田,莆田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经营模式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城乡公交经营现状分析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在城乡道路客运十分通畅、场站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的条件下,城乡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争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以达到城乡道路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客运模式。随着莆田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莆田市城市内与农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日益密切,城乡道路客运的发展迅速,道路客运和公共交通之间越来越模糊,给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基础。经过政府和企业的努力,道路客运班线现在已经覆盖到各个乡镇,至2011年末,实现100%建制村通客车。由于莆田市各区以及各镇之间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集聚能力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差异,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和经济结构,不同区和镇之间的流动性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的镇客流量非常大,如湄洲岛是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又是妈祖圣徒朝拜地;但是有的镇客流量非常的小,平时运力浪费。莆田目前有客运主体21家,客运企业的良莠不齐,在经营管理方面各有差异。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客运建立多层次的交通网络结构系统。当前在莆田市城乡客运中主要存在两种运输形式,一种是公交经营,另一种是道路客运。

莆田市现有道路客运企业21家,市内道路客运班线共147条,班车889辆,其中县际客运班线56条,班车548辆;县境内客运班线91条,班车341辆。

莆田市公交客运企业共有2家,分别是市公交公司和仙游县公交公司,均属于国有企业。市公交公司经营市中心城区以及中心城区至部分乡镇22条公交线路,共有公交车349辆,年客运量达3678.8万人次,公交分担率为4.83%,公交线路基本覆盖到中心城区的各个主要功能区以及平原8个镇政府所在地。1.1运力供应能力低与群众需求不适应

由于城乡道路客运有冷热线之分,且居民出行与运力供应不够平衡。平时城乡居民出行比较少,运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一到节假日、妈祖节、农村孩子进城上下学、农民工早上进城和傍晚返乡等客流高峰时期,运力又不足。导致超载、“黑车”等问题油然而生。由于现在道路客运市场首末班车不规范,一到没有客运车辆时候,很多黑车就出现来宰客。1.2道路客运企业经营模式不尽相同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客运企业的经营模式大体可分为3种形式,即:以挂靠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以自主投资自主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和挂靠与自主经营并存兼营的经营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企业实行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所占比重较大,对于高速客运线路的经营多为自主经营的方式,三级企业在选择自主经营与挂靠经营的比例上也相对较高。1.3客运组织秩序不利运输网络形成

由于运输经营主体众多、分散,利益主体很难统一,不利于运输组织的统一调度,给公路客运特别是快速客运的高效组织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外,由于经营行为的不规范和不平等竞争,造成了对客源的垄断和对废本地区企业在本地区范围开展经营的限制,人为地将统一的客运系统进行分割,妨碍了运输网络的形成,无法体现出公路客运应有的品质、档次和效益。

2城乡公交经营存在的问题

2.1道路客运主体多、平均规模小

目前城乡道路客运经营主体有22家,其中仅有三家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余规模都比较小,并且客运企业的经营状况普遍不高,道路客运班线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经营行为不规范,以及车辆技术状况参差不齐,班次运行时间不准时,导致服务质量差。由于多家客运主体为争夺有限客源,不把旅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行恶性竞争。一到节假日,客运运输企业经常抬高票价和载客等问题。

2.2运营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莆田市道路客运企业依然沿袭多年的经营方式,即挂靠经营模式和责任承包经营为主,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约束有限,直接经营、差异化经营(控股经营)多种经营方式。道路客运运输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很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对群众服务意识不强,其职业道德素养低,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经营者违规经营时有发生,表现在运营过程中超速、超载、随意涨价等行为,为此,运输主管部门加大力度对经营者的监督,发现违规行为的给予警告或惩罚。2.3车型结构不合理、车辆技术较低

目前,城乡道路客运主体多,且各自经营,在主干线、次干线和支线运行的车辆结构不合理。莆田市农村客运车辆合计159辆。按照车等级分:高级车6辆、中级车3辆、普通车150辆;按照车长分:中型车6辆、小型车153辆,以中小型车辆偏多,部分城乡道路客运主体为追求利益,在车辆更新上投入成本较小,造成城乡道路车辆技术状况不一,从而使城乡道路客运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客运安全和乘坐舒适性。

3发展对策

3.1城乡公交经营主体整合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是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服务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应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指引和企业参与的组合措施,强化立法保障、明确资金扶持、完善设施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安全监管等关键性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分步推进原则,组建市公交集团和市级公交企业,有利于建立适度竞争市场机制,提高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构建城市公交优先、城乡客运一体化格局,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现有道路客运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通过出资收购、经营权置换、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城乡客运班线资源整合,进而推进城乡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8],公交化运作,彻底解决城乡居民出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整合。3.1.1出资收购

鼓励有一定规模的道路客运企业收购较小的客运企业班车,被收购方的班车班线经营权由行业管理部门直接许可收购企业,收购方根据车辆评估价值和经营权预期收益,给予原车辆经营者一次性经济补偿,在规定期限之前,被收购企业与收购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收购企业可给予适当奖励。3.1.2经营权置换

根据自愿原则,现有经营出租车的客运企业可将获得新增出租车经营权,同其他道路客运企业置换拟公交化改造的县际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可按一个县际道路客运班车经营权置换一个出租车经营权(每个经营权只能配置一辆出租汽车,经营权期限为5年,经营期限届满后由政府收回,车辆过户或报销的相关手续由所属企业负责办理)。3.1.3股份合作

在符合交通运输部《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的许可条件下,不同道路客运企业可采取自愿联合方式,依法组建新的股份制客运企业,将分属于不同企业的道路客运线路经营权主体变更为新股份公司所有,以线路经营权数和新投入的资金作为新成立股份公司的股比,其经营道路客运线路改造为公交线路,并实行公车公营。3.2改革城乡公交运营模式 3.2.1推行公车公营经营方式

公车公营是指经营单位将产权明晰、具有完全处分权利的营运车辆,在与运输生产中直接关联的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经营。

新成立的公交公司实行公车公营,废除以前挂靠经营责任承包经营的落后模式。对投放的车辆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车型、统一服装,稳步推进城乡公交行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公司化改造和公车公营的步伐。

城乡公交公司对投放的车辆实行统一的车辆管理标准,统一驾驶员考核和工资福利,与驾驶员依法签订用工合同,落实驾驶员培训教育,按照规定为驾驶员缴纳基本社会保险,切实维护驾驶员的劳动薪酬权,休息休假权、继续教育权和社会保险权等权益[9]。3.2.2遵循运力投放规律

城乡公交的运力投放是由线路客流量、运输距离、道路通行条件、公交车型大小、发车间隔时间决定。城乡公交线路的运力投放采用城市公交的车辆配置。该条线路的高峰小时客流量的q,配置W辆车,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W=2(L+t0)n

(3-1)vy式中:L为线路长度,单位为Km;n为发车频率,单位为车次/h;vy为车辆在线路行驶的平均速度,单位为Km/h;t0为单程站点的停车时间,单位为h。

根据运力的配置原则,计算出来的运送能力不能小于高峰小时线路客流量,即Uq。其中U为运送能力(Umn:m为车辆的额定载客数,n为发车频率。

根据各乡镇至市区往返客流在同一天不同时段出行“高峰”和“低谷”的特点,可以得出在早上进城比较多和下午返乡比较多的特点,在早上和下午可以加大发班车次数,在其他时间采用定时发班,增加发班间隔时间。

对于莆田市区政府为了让区内居民出行更方便开通的线路,可以采用每天开定时班线,这样线路的开通主要是社会公益性质。因此,在班车的运行时间主要跟服务片区的居民出行时间相吻合,灵活的使用线路车辆资源,做到车辆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基于当前道路通行条件不同,为了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程,可以在这样的线路上根据当前的乡镇居民出行特征和群众的需求,在满足通过条件的前提下,采用符合城乡公交技术标准的大小不同的车辆进行营运。在城乡公交线路规划时候,应满足当地群众的出行需要,核定线路,采用固定班次、隔日班、周班、赶集班,采用滚动发班、定线循环运行和预约叫车等多种方式,与其他线路衔接,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3.2.3规范城乡公交管理

一是城乡公交应文明驾驶,遵章守纪,严格遵守和执行交通法规、服务规范以及乘车规定,自觉维护乘车秩序,确保交通安全;二是城乡公交应按照“六定”,(即定线路、定站点、定班次、定票价、定首末班时间、定车型标识)方式组织营运;三是城乡公交公司应按照物价局核准的运价标准收费,不行随意乱涨价;四是城乡公交司机必须在规定的站点让乘客上下车,用公交智能化进行准确语言报站;五是城乡公交司机有义务维持公交车厢内的乘车秩序,当发现有老、幼、病、残、孕妇及怀抱婴儿的乘客时,应该提供专座;六是公交车不能在公交站点内长时间滞留,公交司机不得将公交车辆交给不具备驾驶公交车资格的人员营运。

3.2.4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落后的服务水平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对

[10]城乡公交服务质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必要提升城乡公交的服务质量以及做出以下规范:

一是检查公交从业人员统一着装、持证上岗、服务态度、文明驾驶等情况,对在营运过程中未统一着装、服务态度不热情的公交从业人员,分别进行现场教育,及时纠正,并实施适当的惩罚;二是检查公交车车容车貌情况,对车身外表破损、卫生环境较差、未在车身外部规定位置喷涂经营企业名称和监督机关及投诉电话的车辆,督促企业限期整改,确保做到车容整洁,漆膜完好;三是检查公交规范经营情况,对公交车在营运过程中在规定站点范围外上下客、擅自改变运行路线、无正当理由拒载、中途逐客、滞站揽客等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直至进行必要的惩罚。3.3推进城乡公交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

通过对城乡公交管理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公交调度系统和发布信息实时化,提高城乡公交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公交调度管理系统将根据采集来的实时动态公交信息,即线路上公交车辆的位置、前后车状况、载客率等信息,综合分析、评估公交系统的整体运营状况和乘客的需求情况,以此作为车辆调度的决策依据,完成对公交车辆的实时调度。在实际调度中,公交调度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车辆在线路上的动态调度管理问题,系统会根据预计的行程时间,再结合未来各站点的乘客候车情况,合理的动态的安排公交车辆的班次,减少公交出行乘客的等车时间,进而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通过调度管理系统来提高城乡公交的提高公交运行效率,提升应急营运水平,方便市民乘车结算,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辅助.全面提升智能化公交综合服务能力。

信息发布中心通过信息采集中心的信息,可以将信息及时公布。乘客可以在家里获取公交线路,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出行线路;乘客可以在中途站站台的LED显示屏获取最近站台的车辆到离信息,进行更快出行;公交司机可以通过车载语音系统获取下班发车时间。通过信息发布中心可以及时快速的对城乡公交车辆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城乡公交的管理水平。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学者对城乡公交如何制定票价和公交线路的网络规划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对城乡道路客运经营主体的整合、城乡公交如何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城乡公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设论文进行阐述,对中小城市进行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给以参考和建议。在当今信息时代,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应用如何与实际相匹配尚待深入研究。参考文献:

[1] 孟祥龙,张卫华,徐华兵.城乡公交一体化中常见问题与相关建议[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3),51-54.

[2] 吕兰明.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5),121-122. [3] 章辉.城乡公交发展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12(10),69-73.

[4] 张瑾,邹毅.中小城市公交发展规划[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20),6-10. [5] 师桂兰,李燕.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策略探讨[J].城市公共交通,2012(1),21-23. [6] 顾尚华.实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策略 [J].交通与运输,2012(4),19-23.

[7] 陈宗明,李美英.温岭市公交城乡一体化运营机制探索[J].城乡建设,2013(1),33-35. [8] 王亚其.如何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 [J].运输经理世界,2012(15),82-83.

[9] 金伟忠,严浩.十堰市竹溪县开通沿305省道城乡公交[J].人民公交,2013(3),42-46. [10] 戴文俊,沈梅梅.晋江:力解出行难题[J].人民政坛,2012(12),32-36.

附:朱勇东,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506935660@qq.com,***;朱勇东(1988—),男,江西景德镇人,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公交一体化研究;邱荣祖(1961—),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流技术,3S技术应用;王祖荣(1960—),男,福建莆田,莆田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工作。

第三篇:城乡统筹与涪陵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与涪陵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可以增加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加快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分析重庆市涪陵区城乡统筹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快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共同结合、互为辅补的政策建议,解决涪陵区城镇农业基础设备薄弱、城乡消费差距大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落实好城乡统筹与涪陵新型工业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型工业化,社会效益,涪陵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格局

现今我国已由城乡二元分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施行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但就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城乡统筹的关键是城市带乡村,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使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农村。目前我国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正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提出,让城乡统筹的得以具体化,使城乡统筹得到更好的实施、辅助。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更好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的共同发展是我们党从全国大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加快推进工业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必然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涪陵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涪陵区城乡依旧存在“三农”问题,并且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分治的二元政策,引起了城乡结构失衡,导致严重的“三农”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得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这一根本途径又是通过“三化”带“三农”来具体实现的,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为了进一步助推涪陵城乡统筹,加快涪陵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1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要求涪陵加快推进城市化,早日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城市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即“双百”大城市,以此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的“418”战略部署和涪陵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李渡新区是涪陵“双百”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和重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的核心区。自2007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李渡新区按照“工业化支撑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实现城市与工业互促互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大力招商引资,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新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但目前涪陵城乡消费、收入差距依旧很大,为此涪陵区政府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着力增强反哺和带动能力,以扩大开放为第一动力,有效汇聚国际国内生产要素,作为当前涪陵统筹城乡发展亟须解决的首要任务。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涪陵区精心谋划全区新型工业化推进路径。进入“十二五”后,涪陵区深化重点发展战略和“工业涪陵”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2012年5月,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实施“十百千万”工业强基工程的决定》(涪陵委发〔2012〕12号),提出了今后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00亿元,到201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力争实现“十百千万”(即培育十亿元级骨干企业80个以上,发展百亿元级龙头企业10个以上,建成千亿元级涪陵工业园区,工业领域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达到1万名)的目标,为全区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中央和市上要求,区经信委今年初提请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通知》(涪陵府发〔2013〕 16号),确立了发展壮大“7+2+1”现代化百亿元级产业链(集群)(即中小型特种船舶、高端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石油化纤纺、天然气化工、PA和PU化工、物联网等7大百亿级产业链,医药、食品等2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能源基础产业)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路径。当前,区经信委正在积极谋划百亿级龙头企业发展范围、实现途径、政策扶持措施等。

三、涪陵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

(一)村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阻碍农业发展,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瓶颈’。”涪陵农委主任洪又亮说。从宏观角度而言,目前涪陵城乡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广大农村地区电力、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是全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也致使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速度慢。因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采取了先东部后中西部,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战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要自筹相当一部分资金解决即“人民办”,发展很慢。尽管进行了村村通公路等一些基础建设投资,但其发展仍旧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中央政策对“三农”的倾斜,目前国家对乡村的投入力度加大,但实际用到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资金却依旧很少。

(二)城乡消费、收入差距大

虽然涪陵区政府已实施多项引资政策,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方面,由于人均耕地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慢,限制了农民扩大购买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能力。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势必会影响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城乡消费绝对差额上升的速度基本上是逐步加快的,而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额并不稳定,徘徊在4~10%之间。城乡社会保障方面发展不太协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用土地数量越来越少,土地的保障功能持续下滑。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家庭为单位农民投入收入减少,家庭的保障功能也日趋降低。虽然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

(三)涪陵城乡统筹中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障碍

涪陵努力推动城乡工业的发展,对城镇的投资量也逐年增大,可仅有投资量是远远不足的,涪陵区的工业产业结构依旧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生产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四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除此之外还有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工工业水平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居高不下等发展障碍。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新农村基础建设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利益为目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体察民情,了解民生,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缩小村民和市民各方面差异,培育新型农民。需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将是今后农民增产增收的方向。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农民从单纯的种植业发展到养殖、水产、加工业上来。对一些质量好、信誉优的农产品、农户进行价格补贴奖励。利用市场信号,引导农民进行反季节生产销售,增加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此外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帮助农民选项目,鼓励农民创业,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各级政府要在资金、政策方面鼓励农村旅游业、农家乐以及农村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

(二)保护农民利益,拉近城乡消费、收入差距

想达到减少城乡的消费、收入差距,就必须要明确城乡统筹中谁是动力和主体,谁受益谁就是动力和主体。现在讲城乡统筹,过去也讲城乡统筹或城乡兼顾,不同的是过去的城乡统筹,其内涵是以农补工、以乡帮城。说是统筹,实际上是农民的利益被完全放在了从属的地位,兼得上了才顾,兼不上了就不顾。现在讲的城乡统筹,其内涵是要将以农补工、以乡补城的基本国策变成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的基本国策。

在这个新基本国策里农民的利益是被放在第一位的,从而结束农民长期为工业、为城市做贡献、做牺牲的历史。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农业和农民是受益者,是动力、是主体。这就需要工业、城市和市民的利益在一定时期做出一定的牺牲。从长远来看,这种牺牲是值得的。没有农村的加快发展,没有城乡差距的缩小,城市的繁荣、工业的发展就难以持久。这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民与市民都是受益者。必须看到,改革发展到今天,社会各方面都受益、都叫好的改革可以说已经基本做完了。要深化改革必须要有某一方面做出牺牲,改革才能推进,社会才能前进。

(三)优化新化产业结构,加强城乡统筹与新型工业化的互促互动

工业是涪陵的优势,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涪陵已基本形成了化工、医药、食品、装备制造、材料、纺织、电子电器七大支柱产业,并且各支柱产业都聚集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重庆市及相关行业内都具有一定竞争力和知名度。涪陵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重点搞好这些支柱产业的承接,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延伸上下游链条,努力形成产业关联度高、专业分工细、协作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在产业调整中,以区位优势为前提,以现代物流业为基础和目标,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周转基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和旅游业,加快实现第三产业由经济增长点走向经济增长极。重点培育商贸流通服务的龙头企业集团,特别要注重物业管理、信息化服务等新兴产业龙头的培育,形成龙头性的产业区块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中的饮食服务业,可根据规划进行调整,打造区域性饮食中心和知名品牌,通过重组、改造或限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流通体系、提升涪陵商贸的影响力;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涪陵商贸的影响力;努力扩大消费,促进商贸经济快速增长。努力构建区域性教育中心,按照“资源共享、相对集中、丰富门类、提高质量、树立形象”的要求,优化涪陵教育结构,整合周边区市县教育资源,发展涪陵教育产业。

从宏观角度而言,为了更好的使城乡统筹和新型工业化互促互动,科学的规划、优化和差别化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项首要的发展策略。可采取在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上,按照“一城一线两片”的总体部署,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块状经济”发展带。“一城”片区:依托城市建设和园区产业配套,突出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筑房地产业、城郊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加快建设现代城市风貌、新型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核心区。“一线”片区:依托水陆交通,突出发展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物流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密集带、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和农业主导产业基地。“两片”片区:依托优质农产品及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建设优质稻基地、山区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和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

参考文献:

[1]赵晨.涪陵城乡统筹破解农业发展“四大难题”[N].重庆日报.[2]重庆市涪陵区2006年至2013年统计年鉴[Z].涪陵区人民政府网

[3]重庆市涪陵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大任务[Z].中国产业信息网

[4]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抉择[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许志峰.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方法[J].农家科技:城乡统筹.重庆出版社.[6]叶连松.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

[7]绉秋元.对新兴工业化发展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理论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

第四篇: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 键 词〕 城乡发展 研究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和地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一、六盘水市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同众多“大三线”资源富集的城市一样,在国家的开发和支持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规划不统筹,主要注重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渐拉大,严重影响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就六盘水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形势而言,必须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市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必然选择。“三线建设”初期,六盘水总人口135.5万,工农业总产值约1.2亿元,工农业比重分别占24%和76%,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1978年建市时,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42%。到2009年,全市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60%以上。六盘水市作为全国资源富集地区城市,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二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加快新型工业化、加速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六盘水众多工厂和城镇都在山区,又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数且分散经营的山区型城镇组合,“三农”问题是个大头,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确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既要使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建立在自身产业门类齐全且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要使各产业门类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才能建立起城乡、工农之间互助和谐的平等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顺利“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速六盘水全面建小康进程,实现六盘水新发展、新跨越。

三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六盘水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在300多万人口中有200多万农民;农业发展水平低,城乡产业融合度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3︰1(2007年城乡收入比曾高达

4.7:1),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只有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工农互动、城乡协调的新局面,才能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进程,实现六盘水新发展、新跨越。

四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然选择。“三线建设”以来,六盘水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形成了大工业、大发展、大城市、大繁荣的发展格局,但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城乡关系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种种矛盾尚未化解,而且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凸显出来,如城乡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市场结构与城乡资源配置,城乡就业结构与城乡非农产业,城乡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等问题。根本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针对六盘水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最为突出、最具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大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才能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六盘水现代化进程,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二、六盘水市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市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大企业、大项目相对集中等优势,紧紧围绕“统筹城乡、跨越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切实抓住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等机遇,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

(一)实施“三化”带动战略,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根本动力

1、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按照“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壮大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按照“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工企业为龙头、产业发展为支撑、技术投入为手段、规模化生产经营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3、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坚持“以大城市带动大物流,以大物流带动大服务”的发展思路,按照增量扩容和生态、宜居、高效的原则,在第三论城市修编的整体框架下,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

1、构建城乡统一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按照构建“大物流”的要求,优先推进出境大通道建设,不断改善物流条件。加快形成以水盘高速公路、大水昭高速公路、晴六纳高速公路、市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红果次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两横两纵两环线”高速公路网,积极推进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水城段建设。加快推进六沾复线、贵昆铁路专线、水城至红果轻轨和一批铁路专用货场建设,加快建设六盘水月照机场。积极建设北盘江等重点流域航运基础设施。通过公路、铁路、机场、航运等建设构建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实现“1小时市内、2小时临省、4—8小时通达各发达经济区”的交通格局,进一步提升区位优势,更好更快地融入泛珠三角、对接长三角。

2、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抓好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扭转供电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互联网接入能力和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城镇饮水和城乡防洪安全问题,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双桥、白河沟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烟水配套”和“三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实现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5亩的目标。推广节水灌溉,搞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统筹抓好生态、广播、电视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工程,整合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危房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特色农居,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3、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体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将城乡基础设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联网共享。增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效能。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筑牢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

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筑牢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

1、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兴市战略,树立“大人才”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力争“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7%以上,基本实现乡乡有幼儿园,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50%左右。加大城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均等化建设力度。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按照立足本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目标,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重点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健全协作培养、分段培养等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力争2年内实现对全市所有初中、高中阶段毕业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进行1—2门实用技术培训。

2、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支持重点市级医院现代化建设,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预防控制能力,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政策。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立快速、科学的人口信息采集和监测机制。

3、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全民社保”为目标,通过接轨社保体系,广泛建立健全“可接轨、可流转”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从“城乡统筹”走向“城乡统一”。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筹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做到即征即保和应保尽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大力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动态管理。提高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水平。

(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推进城乡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减排工作机制,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新的污染。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办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大型沼气池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加快形成节约环保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2、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以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为重点,加强对城乡污染的综合防治。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落实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营。加强对污水处理、火电脱硫设施建设进度及运行情况的日常性督查,有效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有机肥推广示范工程,促进养殖废弃物向有机肥料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改善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环境。

3、积极推进城乡生态文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加快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等生态环境工程,研究建

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管理,争取每个县区规划建设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

三、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强化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创新农工商合作、联营、一体化经营体制,建立紧密型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力争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引导,积极推动农民向工人、市民转化,企业家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向农村转移,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化产业集中。

(二)建立推进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证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开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将农村土地整理和拆并宅院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经批准后等量挂钩到城镇规划区有偿使用,所获得收益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化指标的规划管理。

(三)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金融体制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规范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创建村镇银行、各类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民间金融,加快组建政府担保公司和地方保险公司,积极探索赋予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权的实现方式。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程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三农”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搭建好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大量引进外来资本、有实力的大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城乡开发、建设和经营。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统一市场、有序外出、就近转移、扶持返乡创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和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劳务品牌建设,促进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省(区、市)劳务合作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齐抓共管的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管理格局。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公益性和营利性分开。积极培育各类服务性民间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

入开展平安六盘水创建活动。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五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下载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

    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 路桥自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研究综述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研究综述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以来,学术界对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了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