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阿拉善左旗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3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 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 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概括。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所以“四书五经”的实质就是“道”,也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不一致。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只教授“六经”等儒家经典。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
C.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湖 海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 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选自《经典美文》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生存的环境只有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和仙灵的水上。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5.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①岳下之马祖’”。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7.下列对叶嘉莹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B.学贯中西文章。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B.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 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5分)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注】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
(2)杜牧《赤壁》中“,”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我们坐拥网络,信息信手拈来,把自己的问题发到微信朋友圈,几分钟就会有许多人....给你支招。
②导演对这部影片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们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一个个....被蒙在五里雾中。
③国庆长假期间的华山,游者甚众,大家都兴致勃勃,摩肩接踵,在陡峭的崖壁小路上....奋力攀登。
④“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这些时下腐败的病症,金融界也受到“感染”,其存在是不容置喙的。....⑤看敦煌,你必须抛弃杂念,亲临石窟,一天看七八个,极累,每个窟都充满魅力,令人感动得瞠目结舌。....⑥因为竞技要一次决定胜负,所以每个选手在登峰造极的比拼中,发挥必然难以稳定,....会出现意外,造成遗憾。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B.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 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B.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可是目前的教育却过分功利化,没有把受教育者当“人”,①
。这意味着教育被看成“制器”,是单纯的“投资”。对受教育者得家长来说,②
;而从主办教育的政府或单位来说,希望教育出成果,强国力、振国威。
③
,但没有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希望都将落空;即使实现了,人也难以感到幸福。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5分)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些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孩子发火,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做,父母不仅无法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使孩子走入歧途。反之,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控制情绪,并不是要父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养行为。父母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就一定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
①
对孩子发火不一定会使孩子走入歧途。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来,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好评如潮,专家们对每个汉字的解读生动有趣,激发了我们学习汉字的热情。汉字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它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参透汉字玄机,是学习为人处世,体悟人生之道,也是读懂中国文化。如:
路——就在各自的足下。
舒——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福——有衣穿有一口饭吃,就是福。
超——一个人只有在刀口上走过才能超越自我。夸——自大的人,最终要吃大亏。态——心,要大一点儿。
学了中国汉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上面六个汉字中的一两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阐述,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原文第一段:道就是古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可知,“仁义礼智信”是古代的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2.A(“证明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此判断错误,文中无此方面的论说)
3.C(A.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及其形成的传统。B.“韩愈持有这种教育理念”不当,原文无根据。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韩愈《师说》“师为道存”观点不是错误的,只是论证了师道关系的一个方面,是不完整的。)4.(3分)C(A.天湖的特异主要不是她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山和水,而是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这些才给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B.运用比喻手法。D.“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人喜欢长江黄河,这是为了说天湖具有另一种独特的美。)5.(5分)①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答对一点3分)6.(6分)①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②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③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烦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7.B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8.CD 题中C选项错在“这是独一无二的”。
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并不是“独一无二”的。D项错在“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文中并无此意。(评分标准:C3分,D2分)
9.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和建树。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
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 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一点1分,共4分)10.C 11.A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12.B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13.(1)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采分点:日:一天比一天;患:毛病;法:效法,句意2分)(2)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忮:刚愎;无:不管,不论,不分;回:改变,句意2分)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 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14.AC(A项,“儒雅谦恭”有误;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A项3分,C项2分)
15.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16.(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7.B(①信手拈来:表示写作者资料掌握丰富,随手而出都很得当,此处改用“触手可及”。②讳莫如深:将事情隐瞒得很深,唯恐暴露。③摩肩接踵: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多拥挤。④不容置喙:不允许插嘴。此处应改用“不容置疑”,表示肯定存在。⑤瞠目结舌:瞪着眼,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表示非常惊讶。⑥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最高境界,可改为“孤注一掷”。)
18.D(A“教育问题,是„„过程”搭配不当。B“防止余震再次发生”搭配不当,地震只能“防”不能“止”;“再次”赘余。C“本月中旬前后”表意不明。)19.D.解析:(本题考查用词得体。A项,“惠存”,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B项,“斧正”,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D项,“赐教”,敬辞,表示给予指教。)
20.①而是当成材料(工具或“器”)。②要求儿女成大器、出大名、赚大钱。③愿望无可厚非。(意思对即可给分)
21.示例:②.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③不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就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22.略
第二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第Ⅰ卷 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
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
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之途。仁就来自人自己,无须外求于纯理,这是孔子儒 1 学的大智慧。
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所谓“始”,就是 “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本。此处之“情”,不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在于:从现实出发上是“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当代智慧之一。
(摘自2015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作者刘悦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其源头一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二是仁的“巫史传统”。
B.“巫”“礼”“仁”“乐”皆含深情,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基座,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始基。
C.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理”化之情,这种情感又被社会化,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D.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学”的心理动力,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理结构”中的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融为一体,因而使儒家“情理结构”的情感哲学不会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
B.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孔子则强调释礼归仁,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要每个人“依仁”而行。
C.儒学“情理结构”始终维持情理合一,其生理根基是源自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
D.孔子认为先要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使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这样仁自然而然就会来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性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
B.西方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虚幻,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 无须外求于纯理的智慧之途。
C.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在人性结构中,“情”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D.儒家情感哲学具体表述为“执两用中”,意思是说从现实出发上讲究“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颜乐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 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6.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多余一句话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说这话时,售票员姑娘连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姑娘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姑娘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姑娘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 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 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小姐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子,和她计较什么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充分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 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C. “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D. 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8、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 “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选文,然后完成10~14题。(22分)(甲)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日。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毙,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流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日。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日。和氏之壁。《韩非子》(乙)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耀。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韩非子·喻老》)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鉴定 B.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题:题字 C.吾人见先王之义则荣之 荣:敬仰 D.是以志之难也 志:立志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B其邻人之父亦云 C.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D自胜之谓强
1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4分)吾人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膿。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4分 译文
(2)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4分)译文
14、请简要概括这两则寓言的寓意。(各不超过20字)(4分)寓言一 寓言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一16题,(11分)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家:向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5.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词句分析。(5分)
16.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展现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 ______,______ ”(2)《论语·子路》里强调做事不要贪快,不要贪眼前小利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 ”。
(4)有人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 “ ______,______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第II卷 表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近日,彭丽媛来到贝尔格莱德西罗戈伊诺特殊教育学校观看舞蹈表演,期间她不时竖起大拇指,赞赏孩子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 ②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中国学子何江作为哈佛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表演讲,他搜索..枯肠写就的稿子赢得一片喝彩。
.. ③最近一两个月,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急剧减少,台湾的民宿、运输、餐饮、艺品店都呈现出一派惨淡经营的模样。
.... ④为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筑梦之路》,用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 ⑤近年来,止咳药水、新康泰克等处方药因为市场监管不善,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中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肆意横行,已然成为亚毒品。
....⑥直到5月9日成功移植志愿者捐献的心脏为止,美国小伙拉金已经依靠人工心脏生活了555天,这不禁让人感慨科技的一日千里。
....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在第三期《朗读者》节目中,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朗读了一封从未公开过的写给儿子的信件,被称为“2017最美家书”.
B.每年的高考状元总是能成为各方都“不放过”的热门对象,除了媒体的报道外,政府、企业、学校也都纷纷送上高额奖金.
C.兰考县不断增强贫困地方“造血”功能和已摘帽的贫困村的脱贫成果,确保贫困发生率在3%以下.
D.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5%,但还存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20.下面这段文字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许停下来侧耳倾听,铺满地的落叶。
②人们为了迎接她而把一切首饰得整整齐齐,粮仓也因此变得满满当当。③割下一片片稻谷,搞下一架架丝瓜,将红透的苹果采下,把雪白的棉花收集。
④人们享受着奔波,享受着忙碌。
⑤一脚踩上去清脆的脆裂声让耳朵也变得十分享受。
⑥秋是高贵的,所有人们为她的到来变得格外繁忙。
⑦布谷鸟的声音格外悦耳,谷中的山歌也格外嘹亮。
A.①③⑤⑦⑥②④
B.⑥③②④⑦①⑤
C.⑥②③④①⑦⑤
D②④③⑦⑥①⑤
21.年轻的生物学教授张重最近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关注和好评。某报实习记者闻讯后前去采访他,其间多次说话不得体,使采访最后不欢而散。下面是采访的片断,请指出其中记者说话不得体的地方(只标序号),并简要说明不得体的原因。(6分)记者:听说你最近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张教授,你真是好样的!我代表全国人民向你表示衷心祝贺!①
张重:谢谢。
记者:你这么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真是不可思议啊!请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②
张重:实际上,在读大学本科时,我就开始关注这一课题。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我感到非常欣慰。
记者:你一定有许多话对你的家人说吧?③ 张重: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记者:听说国际生物学会给你一笔很丰厚的资金?④ 张重:有这回事。
记者:这笔钱你准备怎么处理呢?是不是要捐献给希望工程?⑤ 张重:抱歉,我没有考虑。
四、写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乘飞机的人常有这样的经验当飞机在一定高度之上飞行,俯望是一片铅灰的云层,下面的世界倾注着大雨,而舷窗之外却是伸手可触的蓝天,碧空如洗,纤尘不染。
永远要记住在某个高度上,就没有风雨云层。如果你生命中的云层遮蔽了阳光,那是因为你的心灵飞得还不够高。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是去抗拒问题,他们试图消灭云层。正确的 做法是使你的心灵飞到云层之上的高度,那里的天空永远是碧蓝的。
请以“让心灵飞到云层之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第三篇: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发言稿
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发言稿
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受刘主任委派让我在此发言谈一下我带班的经验,真的是诚惶诚恐,在坐的每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无论从哪个方面将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所以在此不敢谈什么经验,只是把我带班的一些个人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算上这一届这是我到同升湖8年来带的第四轮高三了,也是第三次带文科应届普通班,在坐的都知道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底子薄,成绩差,纪律差,好的一面就是:很感性,很重感情。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我也在不断思考探索管理这类班级的办法,总结下来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条:
一.
重视鼓励。
高二接班当时看到分班成绩,简直想哭,真的太差了!成绩差还不要紧,关键是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破罐子破摔,反正成绩差又考不上大学,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就是混日子。针对这种情况,当时只有一种想法就是坚决不能让这部分人形成气候,必须让所有人看到希望,第一步就是分流,成绩差的尽量让他们学专业,成绩稍好一点的就瘸子里面挑将军,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时不时给他们讲一些我带过的往届应届普通班的高考情况,逐渐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这批人抱成团,带动全班去学习,总之,就是让他们每个人觉得自己稍微努努力就能考上大学,不断地鼓励他们,还记得在今年高三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专门让我所带的14届应届普通班里面考上中南大学的文化生周珊,以及考上清华美院的艺术生陈思雨发视频过来鼓励全班的同学,要对自己有信心,用他们的切身事例告诉大家不管你原来成绩多差,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当时看的每位同学都热血沸腾,再次燃起他们新的学习激情。通过这种做法,保证了每个人都能看到希望,每个人都有了目标,每个人也都有了学习的动力,管理难度也减轻了不少!
二.
重视日常纪律
刚刚提到过,文科应届生学生纪律观念真的很差,时不时会有同学违纪,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就是,逢犯必查,逢查必究,德育办每天公布的学生违纪反馈我一定会看,而且提醒自己必须做到及时处理,落实到人,绝不手软。因为这帮学生,他们都在相互看,如果今天的事不及时处理,同样的违纪很可能明天会再次发生,照此下去真的会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必须及时处置,以儆效尤!我经常跟学生讲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要为你的违纪付出代价,不然你就不长记性。比如,这次月考我班有4名学生考试睡觉,考完当天晚上我就让他们站到教室走廊上停课反省,他们知道我的脾气,这件事不可能就此罢了,硬是找到刘姐主动要求把文科楼3个公共考试从头到尾打扫一遍布置一新,并且连续站着听了两天的课。通过这些做法就是让所有同学都时刻提醒自己掂量自己违纪的后果和代价!
三.
重视班会课
我个人认为开好班会课对我们这样的班级真的尤为重要,因为这帮学生本身就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待学习更是忽冷忽热,动不动就想放弃,所以就要我们不断地敲打他们,鼓励他们,时不时要找一下他们学习的兴奋点,而班会课恰好落实了这一点,当她们想放松想放弃的时候利用班会课恰如其分的给他们一剂兴奋剂,持续一周再打一剂,如此不断,就要搞得你天天嗷嗷叫,每天充满学习激情。比如前两天遇到我班一个走读生的家长,这个女孩子成绩也很差,家长说高三以来孩子真的很下功夫,每天回去都会学习到很晚,但连续两次考试考得都不好,这次考完,头三天情绪都很不好,回去也不想搞学习,而且跟她妈妈讲自己坚持不下去了,这位妈妈也跟女儿讲了很多鼓励的话也没什么效果,但到了第四天晚上,孩子又突然兴致勃勃的搞学习到凌晨,这位妈妈很奇怪:这是怎么了,一下子有这么有信心,这位不同学说;唉,今天班会课老岳又给我们打了一针兴奋剂,我感觉自己还是蛮有希望的,坚持就是胜利!后来,同样的话我也在这位同学的周记中看到!我认为班会就是一剂兴奋剂,就是周期性鞭打鼓励他们的鞭子,只有时不时的抽一下,他们才有可做到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才有更多的动力去搞学习!
四.
重视交流
就是多找学生谈话,我个人认为谈话不仅仅对学生方方面面的总结提醒,更重要的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久而久之,能达到一种什么境界最好呢?就是能让这类学生觉得就是为你去学的,考不好最对不起的是老师你,文科生特别是文科应届生,大多数人还是很感性的,你对她好,她一定会记住的!比如前不久刚发生的一件事很是让我感动了一把!记得那天是教师节也刚好是我农历生日,学生不知从哪儿都得到了这个消息,当时记得很清楚,从餐厅聚餐回来刚到文科楼门口刘姐就跟我说,你快上去吧你们班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我记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肯定又有哪个学生出事了违纪了,我忐忑不安的爬上楼走进教室一看,学生精心布置的:老岳,生日快乐!几个彩色大字赫然写在黑板上,周边还贴满了全班同学用便利贴写的祝福的话语,并且他们还精心准备了鲜花,蛋糕,专门委派了一名家长赶在下晚自习前送到班上,利用下晚自习的时间给我开了一个特别的生日party!那一刻我感动不已,深感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总之,带文科应届普通班,确实有苦又有泪,但也有快乐体味!再好的班级也离不开整个团队对你的鼎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我们这样班级更是如此,在这儿借此机会特别感谢我们班的各位任课老师汪明汪妹妹,曦曦,勇哥,发哥,建哥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感谢我们的组长刘姐对我工作的指导和帮助(找学生谈话,问题目)。总之,现实是严峻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不会泄气,更不会放弃,只会一如既往地更加刻苦努力,多向在坐的各位取经学习,只要有一分的希望也会做百倍的努力,争取能为我校XX届高考添砖加瓦!为此,我们将勇往直前!不好意思,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第四篇:高三第一次月考总结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作为一个代文科班班主任的理科老师,听了前面几位班主任的分析总结,我倍感压力。我的分析总结明显要比几位老师少了许多文采,可能也少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任务,也是一个机会,我也把355班高三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与各位代课老师对我们班级付出的努力作一简要的汇报。-、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参加高考学生共52人。文史类考生42人,其中祁中学籍考生34人,二高学籍考生3人,文水学籍或无学籍考生5人。文科艺术类考生共9人(美术考生3人,为文水学籍或无学籍考生;音乐考生2人,为本校学籍;播音主持及编导4人,2人为祁中学籍,2人为文水学籍或无学籍考生),体育类考生1 人为本校学籍。进入9月份以来,美术与音乐学生先后外出进行专业强化,因此班内现在座学生47人。
二、高三以来学情分析
1、从班级学生思想表现看,进入高三以来学生明显具有紧迫感,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高涨,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完成老师的要求,对高考充满信心。这部分学生有的成绩比较稳定(例如邓丰敏,张畅,孟丽丽等),也有处于中等但不断努力并进步的学生(例如李楠,刘鑫鑫,孟庆广等)。也有一部分学生有升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基础欠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不稳定,导致思想波动大,当成绩下降时,表现消极(例如11月月考时,就有一位同学就因心理影响而请假缺考,也有一些学生考前生病,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因此我们不但需要做好日常教学还要对这类学生做好心理辅导,让学生坚定信心)。还有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基础太差,偏科现象严重,思想进入升学没有希望的误区,以致于成绩每况愈下,甚至自暴自弃。对于我们文科普通班来说,这部分学生还不在少数。有的学生为了有一个出路而走了艺术与体育这条路,这部分学生通过另找出路也找到目标,同时对班集的学习也起到了安定作用。
2、从班级学生成绩情况来看,进入高三以来,进行了三次月考,总体成绩9月份的月考总体成绩还可以,但是近两次的成绩不尽人意,进入前100名的学生人数不多,并且学生成绩也不稳定,起伏较大的学生比较多,其中邓丰敏,孟丽丽,张畅,刘晓倩,李茹成绩相对比较能稳定,桑国岩,崔振星成绩有明显进步。梁晋华,郭美辰,申杜娟,杜康,渠仪莉,霍瑞芳,孟庆广成绩有明显下滑。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各代课教师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对照学生各科成绩及年级组下发的不吻合学生名单,进行一对一谈话,并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3、从班级各代教师来看,虽然与我共事不是很长,但各老师都认真负责,不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在班级工作上也积极参与,分析解决班内存在的问题,帮助我做好班主任工作。比如政治赵老师积极与学生沟通,解决学心理问题并加以疏导,历史冯老师引导提议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学生维,语文杨老师要求学生每天背写唐诗宋词,并积极与学生交流,给学生紧张的高三生活排忧解难,地理李老师年经阳光,以个人魅力影响学生,英语闫老师也积极关心学生,她们尽心尽责,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作为355班团队的引路人会更加关心关注学生。
三、高三以来存在的问题
1、从学习方法方面:对语文与政史地学科来讲,我们班的同学学习用时还是比较多的,成绩也相对较好,而数学、英语,我们班最头疼的2个科目,每次考试对于成绩都不理想,所以我也专门深入学生当中找原因,得到的反馈如下:第一是学生的原来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数学,我曾问过学生是因主文科好学的文科,还是理科不好学的文科,结果学生大多是因数学不好选择了文科。第二是学生有严重的偏科思想,认为认真学和不认真学最终考得的成绩都差不多,进入高三以来9月月考数学较难,学生成绩没有太大的区分,使文科好的学分成绩比较领先,导致学生忽视了数学。第三是由于学生上课不愿意做笔记,课后不愿意多花时间去复习和预习,使得新复习的知识没有有效地巩固。第四,没有做错题收集,不懂得对应的版块的高考考点,学习较盲目。第五,不会利用零碎时间,对于课前、自习前的时间不能抓住,经常在说闲话中度过。
2、从思想态度方面
班内的许多同学学习态度还是很端正,并能积极主动完成每天的学习计划,但一部分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缺乏上进心,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信心不足,没有必胜的勇气和信心。
②、缺乏自觉性,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抄袭、交空本子、或只是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缺乏深入研究难题的习惯。
③、缺乏自主复习的习惯,大部分同学只是在等老师引导进行一轮复习,而不能够自己动手搞好提前复习,表现在考试(或作业)中遇到了没有复习的试题时,显得毫无办法。
④、缺乏动手能力及动手习惯,对复习过的知识不能及时的进行巩固、练习,所发的讲义、练习卷等不能够及时、认真填写,导致对复习过的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
四 应对措施与工作方向:
1.在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树立积极学习榜样调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较好的学习风气,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增强竞争意识;
2.扩大班级成绩较好学生的范围;提高中等学生学习的成绩,关心她们的学习状况,和她们及时作出对学习方法的分析和时间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关注她们的情绪变化;端正后进生的学习态度;
3.对偏科同学进行有效的个性化辅导,使得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自己的弱势科目;
五 具体工作措施:目标教育:结合三次月考的成绩引导学生修订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出下次考试的学习目标,并具体写出在考试中自己想要取得成绩和名次; 信心教育:通过励志短文与树立学生典型使学生获取自信心,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教育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对各个阶层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谈话,让其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对学习主动性的认识改变,帮其树立切实目标,促其逐步进步;及时和思想波动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发现有厌学情绪的或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鼓励其对待学习成绩要有平常心,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多对后进生做思想工作,稳定后进生的思想情绪; 吸取工作中的教训,及时总结,与本班的任课老师共同协作,与学生家长多沟通,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每门功课的学习成绩。
6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议各位老师多找学生谈话,尤其是咱们的目标生与偏科生做思想工作,多鼓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总之,希望通过下一阶段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355班一定会向着更加积极,更加上进的方向前进。
谢谢大家!不足之多我指导!
第五篇:高三英语第一次月考[推荐]
A
Can trees talk? Yes—but not in words.Scientists have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trees d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Not long ago, researchers learned some surprising things.First a willow tree(柳树)attacked in the woods by caterpillars(毛毛虫)changed the chemistry of its leaves and made them taste so terrible that the caterpillars got tired of the leaves and stopped eating them.The even more astonishing, the tree sent out a special vapour — a signal causing its neighbours to change the chemistry of their own leaves and make them less tasty.Communication, of course, doesn’t need to be always in words.We can talk to each other by smiling, raising our shoulders and moving our hands.We know that birds and animals use a whole vocabulary of songs, sounds, and movements.Bees dance their signals, flying in certain patterns that tell other bees where to find nectar(花蜜)for honey.So why shouldn’t trees have ways of sending messages?
56.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caterpillars _______.A.like willow trees
C.can talk to other caterpillarsB.enjoy eating fallen leaves D.can send out a special vapour
57.Caterpillars will stop eating willow tree leaves which _______.A.have a chemical change and become tastelessB.have a pleasant taste
C.are being attackedD.are communicating
58.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bee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y _______.A.talking
B.making unusual soundsD.flying in certain patterns C.singing songs
AAD
B The interview had been going on for about 20 minutes and everything seems to be going well.Then,suddenly,the interviewer asks an unexpected question,“Which is more important,law or love?” Job applicants in the West increasingly find themselves asked strange questions like this.And the signs are that this is beginning to happen in China.Employers want people skilled,enthusiastic and devoted.So these are the qualities that any reasonably intelligent job applicants will try to show no matter what his or her actual feelings are.In response,employers are increasingly using questions which try and show the applicant's true personality.The question in the first paragraph comes from a test called the Keirsey Personality Sorter.It i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how people solve problems,rather than what they know.This is often called an aptitude test(能力倾向测验).
According to Mark Baldwin many job applicants in China are finding this type of questions difficult.When a Chinese person fills out an aptitude test he or she will think there is a right answer and they may fail because they try to guess what the examiner wants to see.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prisoner's dilemma.Applicants are trying to act cleverly in their own interest.But they fail because they don't understand what the interviewer is looking for.Remember that in an aptitude test,the correct answer is always the honest answer.59.The writer wrote the passage to ________.
A.give a piece of advice for job interviewees
B.tell you how to meet a job interviewer
C.describe the aptitude test
D.advice you how to find a job
60.Why do the interviewers ask such questions?
A.They want to discover what the interviewees know.B.They are curious about the answers.C.They try to discover the ability of the interviewees' solving problems.D.They just ask questions without thinking much.61.According to the writer,in an aptitude test,Chinese job applicants should ________.
A.not tell the truth
B.learn to tell what they really think
C.be more enthusiastic
D.try to find out what the examiner really wants to know
62.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________.
A.job applicants are always asked such questions
B.more Chinese applicants fail to find a job
C.applicants should not act as reasonably as a prisoner
D.the aptitude test is becoming popular worldwide
ACBD
C
Walt Whitman was born in 1819 in New York City.During his long life,he watched America grow from a young nation to the strongest industrial power in the world.Whitman was influenced by events around him.But his poetry spoke of the inner self.He celebrated great people like 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He also celebrated common people.As a young man,Whitman worked as a school teacher,a printer and a newspaper reporter.He was thirty-six years old when his first book of poetry was published.He called it Leaves of Grass.It has only twelve poems.The poems are written in free verse.The lines do not follow any set form.Some lines are short and some are long.The words at the end of each line do not have a similar sound.They do not rhyme.One of America’s greatest thinkers and writers immediately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Leaves of Grass.Ralph Waldo Emerson praised Whitman’s work.But most other poets and writers said nothing or denounced it.The American Civil War began in 1861.During the war,Whitman worked without pay at army hospitals.He helped care for the wounded and dying soldiers.He sat beside these men for hours.He brought them food and wrote letters for them.After the Civil War,Whitman worked for government agencies.He watched the United States try to heal itself and increase democracy.To Walt Whitman,democracy was more than a political system or idea.It was a natural form of government for free people.Whitman believed democracy was meant to honor the rights of every person and the equality of all people.In 1873,Walt Whitman suffered a stroke.He spent the last few years of his life in Camden,New Jersey and wrote more poems.Whitman was poor and weak during the
last few years of his life.He died in 1892.63.Walt Whitman expressed his feelings by________.A.singing songs
C.writing poemsB.celebrating great people D.praising common people
64.Leaves of Grass was published in________.A.1855B.1819C.1861D.1873
65.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fourth paragraph that Whitman was________.A.a brave soldier
C.an honest officialB.a man of devotion D.a great politician
6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right order of Whitman’s life?
a.His first collection of poetry was published.b.He taught in a school as a teacher when he was young.c.He helped the wounded soldiers in the war.d.He passed away in Camden,New Jersey.e.He was born in New York City in 1819.A.e,c,b,a,d
C.e,b,c,d,a
CABD
D
Sitting across from a German couple and a Chinese mother and her child,we were waiting at the Guilin airport for our delayed flight to Shanghai.In this last week of our travel-study tour,my husband and I were savoring this short break by reading.I tuned out the languages I couldn’t understand.But it was an American accent that pulled my attention from my book.It also pulled the attention of three rows of people seated around us as the American barked,“Coming through!Coming through!”
At the same time,an oversized man pulling an oversized carry-on passed our row.His wheeled bag caught the German’s feet.Turning to see what,the American fellow yanked his bag so hard that it crossed over the man’s feet.It was then that my horror struck.There was no “I’m sorry”,no “Excuse me” and no “Pardon me” coming from this countryman of mine.B.e,b,c,a,d D.e,b,a,c,d
While this wasn’t the first or last incident where I sighted discourteous,ill-mannered,rude Americans in China,each produced similar feelings.First,I was embarrassed that someone from my country was creating a negative impression of Americans.My second reaction was a desire to apologize.I wanted them to explain to the Chinese woman and her child,the German couple next to them,and everyone nearby that this was not typical American behavior.I wanted them to know “we” were all not like that.I never got to explain,or to apologize.Language differences made that option impossible,and rational thinking made it inappropriate.And it turned out not to be a need.The German caught my eyes with a bit of head-shaking,smiling and eye rolling,which I returned,and it was clear that he knew we were Americans and was expressing that there was “no need” to apologize for “universal idiot behavior”.
67.In the airport the author and her husband ________.A.were talking with a German couple
B.were having a good time
C.were enjoying reading together
D.were worrying about their flight
68.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man with an American accent was________.A.strongB.impoliteC.humorousD.generous
69.The underlined word “snagged”(in Paragraph 3)means________.A.stoppedB.coveredC.touchedD.pushed
70.Every time the author saw Americans’ bad behavior in China she always felt________.A.uneasy and apologetic
B.scared and disappointed D.nervous and miserable C.proud and comfortable
C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