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 :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这一唯物辩证法去解决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矛盾。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设想及目的: 在放假期间,我在株洲做了一个关于环保的问卷调查,如今环保是人人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更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调查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发展观是理论,环境保护是一种行为,理论是要和行为相结合的,既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坚持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密切的关联。
正文: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些地方风景宜人,可有些地方却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人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可是在行为上却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有的人知道乱扔垃圾是错的,可是还是会不经意的随处乱扔。很多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乱扔生活废物和排放生活污水,我问过一位将垃圾倒在河旁的一位大伯,问他为什么要把垃圾倒在这里,他回答说,倒在这里方便而且可以做肥料。可见,很多居民的对环保,科学发展,和谐这些字眼是很陌生的。很
多工厂没有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工业废水和废气没经过处理的排放屡见不鲜,一些新闻记者曾报道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消息,在株洲的空气一直以来都不好,尤其是在人多车辆多的工业地段,我们路过时都很无奈的捂住鼻子。那些工厂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回避了人与环境的矛盾,更别谈坚持科学发展观了。我想如果没有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关系是可悲的,因为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只会让矛盾激发,让我们或者是后代过上不安的生活,而且也是导致我国绿色GDP降低的直接原因。为了发展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我们想要的一切东西,却从未想过回报过它,一旦它大怒了,带来了酸雨,泥石流,沙尘暴··· ···人们到底又反省了多少呢?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了解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试想,我们不坚持科学发展观会怎样?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人用一次性餐具,却从没想过其中的危害与后果,问卷调查中显示,人们大部分都是在向大自然索取却从没想过要去报答给自然。当我们在用一次性筷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毁掉一棵大树,或者更严重的是毁掉一片森林,让很多的人承受着大自然给与 的惩罚,而且这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种树就是为了可以用木材为我们自己服务的。是的,没错,可是我国是一个大国,如果13亿人口都用一次性餐具,那么很难想象我们的环境会破坏成什么样子。因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近几年由于环境的恶化人们也吃了不少的苦,比如水质变坏,越来越少的水可供人们饮用,泥石流的突袭,空气质量的恶化,人类所承受的种种怪病等等的都是人们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没有环保的结果。这些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就坚持了环境保护,即有了环保的意识,坚持环境保护也就体现了科学发展
观的理念。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不过在很多地区出现了“长寿村”,在这个村里有很多高龄的老人,在这些地区都有个共同点:在这里有青山绿水,空气质量好,远离工业区没有受到什么污染,是个世外桃源。而且大家的环保意识也很强,是个典型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地区,可见好的环境能给人类造福。
其二、我们还要注意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其三、要大胆探索,寻求发展新途径新方式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思想理论是一观二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行为是万物的开端。以人为本,不是历史上的以人为中心主义,以人为中心主义是博弈的自我,自私又会成为博弈失败的幻觉,这不是物理学家的结构,而是政治家的发现。人是一切事物成败的开端,人的聚集有创造新世界和改变旧世界的义务,人是万物的创造者。人的博弈行为是个人的第一生产力,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是主题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文明的创造者,因此把以人为本列为问题之首。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和行为开发新的技术,并应用这些智力的成果,重新组织人们的活动。
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
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都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概念。科学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发展就是增长,是连续性的自然特征;观念是所有文化的中心。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发现它是从马克思革命斗争思想演化过来的一套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文明模式,这种演化是时代的文化开放。科学发展观会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智力、知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是自然的概念。我们呼唤科学,追求科学,其实我们就是走在科学的文化进程中。如果想从中找到自己,必须依赖自我创造的文明,才能被感知、被遗存。
三、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及其他行业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
创新是二特性对局,对局中间有一个创新的第三空地。创新是博弈中的常数,常数是人的创新潜能的价值体现。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 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好不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都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第四,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国国际形象,同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好 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还会影响我国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要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积极参加有关全球环境问题公约和议定书的谈判和相关项目的合作。国际交往中需要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人类21 世纪的基本任务。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要发展,就不能不提经济。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首先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毁林开荒、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正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要求我们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做起。同时要发挥群众的力量,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
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政府部门应当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还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 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顺应自然是我国千年来的文化思想精华,科学发展观是对其的升华与补充。只有尊重自然,争取与其和谐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才能长久得,稳定得发展下去,这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看到,在城市的建设中,已经开始注重对原有植被的保护、对资源的回收以及对污染物的处理,环境问题也有所改善。虽然不能过分乐观,而且有些地区的环境问题还在日趋严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并使越来越多的人致力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一定会有得以解决的一天。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几个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历史渊源看,几十年前的世界环境运动产生了国际三大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依据之一。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政治关系 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就是政府从主抓经济、主抓企业向主抓公共事务转变。这个转变牵涉到党政关系调整和干部体制改革。先不谈党政关系,只谈几句干部考核。我们绝不能按实的gdp和虚的口号来提拔干部,应尽快为科学发展观设计一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此表明,坚持推行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鼓励,不执行科学发展观有什么惩罚,前段时间研究的“绿色gdp”目的就在于此。按照中国传统政治生态,中国官员相对于国外官员位高权重,示范意义更大,把官的事情解决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行政体制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下去了。行政体制改革首要一条就是降低行政成本。古今中外无论谁执政,都没有必要加重自己的执政成本,都没有必要养那么多冗员设那么多相互交叉的机构。比如,管国有资产有九个部门,管生产流通的有六个部门,而管一头猪也有九个部门,至今这头猪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
环保体制也是如此。以太湖治理为例,造成20xx年太湖蓝藻爆发的最大原因是网箱养殖,按规定只能养两万亩,结果养了19.5万亩。但是水产养殖不归环保部门管,归农业部门管。而排入太湖的生活污水归建设部门管。治理水的技术资金归科技部和发改委管。调长江水冲释污水归水利部管。那环保局能管什么?管工业污染,基本上也只能管大厂,因为小厂子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管不住。可太湖一出了污染事故,全国人民都把焦点集中在环保部门。
横向说完了再说纵向。这主要体现在上下分离的执法与监测体制。地方环保局的票子、帽子、位子全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他们执法时下不了手,甚至连说清楚也不能完全做到。全国的环境监测体制并不统一垂直,各地监测站长都归地方环保局任命,因此数据有没有水分不敢打保票。
权和责应该是对应的,既然担负了责任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力。如果有一天环保总局改名叫环境保护部,但仍然只拥有现在的权能,那么就更加被动。因为社会公众不了解,以为叫“部”了,“入阁”了,理应有更大的实权了,环保问题就能解决了,其实不然。相应的监管职能不并入,环保体制问题仍和过去一样。如果说很多部门从前都是为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设立,今后应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设机构。因而推行大部委制非常重要,其进展快慢成败关乎行政体制改革的结果,行政体制改革的结果又关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行政体制改革和环保的关系还应该体现在执政方式的转变上,特别是环保执政方式的转变上。政府职能向主抓公共事务转变,环境保护正是公共事务里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应成为更具有透明性、更具有公共性、更具有现代性的部门。因此更要注重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要与人大、政协、媒体、社团、学界等方面加强联系,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能性质所决定的。
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经济关系
首先讲环境经济政策。大家知道,经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稀缺资源的科学配置。古时候稀缺资源是人口与土地;工业化时代是能源;未来是洁净的水和空气。传统经济学假设地球资源是无限的,资源在开采之前是零成本的,清洁的水和空气、生物多样性也是零成本的。何时当一系列生态危机使这些资源变得稀缺,从而使这些稀缺资源价格体系被确定的那一天,就是经济学发生重大革命的那一天。世界将产生一种新的可持续经济学派,推行环境经济双赢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新能源,二是循环经济,三是绿色消费。为此,环保总局主动联系其他部委全力推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税收、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
任何一个全新的理念都需要制度支撑,科学发展观需要环境经济政策的支撑。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一旦成功,会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积下一桩大功德。不仅符合总理“环保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也关系环保部门的重新定位。如今,国际上环境经济政策从理论到技术都比较成熟,有人认为,直接引进来用不就可以吗?不那么容易。因为发达国家实行环境经济政策是在人均gdp8000美元阶段,而当我国人均不到3000美元时,严峻的环境危机将迫使我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提前实行环境经济政策。这需要尽快算好两笔账。
第四篇:用科学发展观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
要用科学发展观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以工兴市”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福民强市的第一战略,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千方百计加快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我市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等大局,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严执法,强化管理,全面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做为一个资源性城市,主要资源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排污总量大大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能源、原材料紧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按照目前的产业结构和能耗水平,我市的环境、能源和资源将难以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摆脱这一困境,真正解决经济与环境的矛盾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摈弃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一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仅不矛盾,而且,还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环保是科学发展的保证,离开了环保,发展就偏离了方向;发展是环保的重要基础,离开了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更要靠发展去解决。基于这一认识和判断,市环保局从环保工作实际出发,对全市环保工作进行了科学定位,即:通过积极作为、科学作为,使环保工作成为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政府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抓手,使环保部门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得力助手;牢固树立环保为民理念,使环保工作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成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途径,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六大关系促进科学发展。
(一)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优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切实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收效,实现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优化发展。
(二)正确处理严把源头与强化整治的关系,促进健康发展。严把源头与强化整治,都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并行则快,悖行则慢。严把源头是防“病”,强化整治是治“病”。从当前看,要“立足于防、着力于治,防治并重”;从长远看,要“着力于防、辅之于治,以防为主”。无论当前还是长远,都要坚持控制新污染,治理老污染,削减总污染。在防的问题上,要着眼长远、未雨绸缪,严把发展决策关、环境准入关、项目实施关、验收考核关,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在治的问题上,要因企施策,对症处方,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有效治理和恢复,坚持做到“多还旧账”,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促进健康发展。
(三)正确处理容量总量控制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促进协调发展。
(四)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有序发展。把合理开发资源与加强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任务。要牢固树立资源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开发观,既谋求经济价值的实现,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切实做到“两个扭转、三个防止”。扭转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恢复的状况;扭转重视当前,忽视长远的观念;防止边开发边破坏,防止不规划就开发,防止只开发不保护。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统一规划,集中开发,有序开发,防止资源浪费,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促进有序发展。
(五)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当前是基础、长远是目标。现实基础决定实现目标,实现目标取决于现实基础。在推进阶段发展上,要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最现实的问题。在推进战略发展上,要注重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防止“吃子孙饭、造祖宗孽”,做到当前与长远“舒筋活血”,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环保关系着发展,发展关系着全局。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不能片面地看待环境保护,不能单纯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要注重算好“三本账”,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算好“经济账”,做到同等的资源消耗、相同的环境容量创造最大的财富。算好“社会账”,创造同等的经济效益,实现就业人口最多、社会成本最低,发展效益最优。算好“环境账”,做到等量的经济利益,造成的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最小化,以小谋大。必须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把环境保护作为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高度重视群众的环境诉求,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认真解决各类环境问题,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定位作出了科学的阐释,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的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根本和实质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 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它全面回答和正确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
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1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相统一, 是对人类发展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
1.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中的统筹,就是全盘考虑,整体规划, 全局统揽。兼顾,就是照顾到全盘、全局、整体中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作了全面论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3、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第2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4、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以人为本,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问题是对于“以人为本”这一高度抽象的命题,要有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理解。在阐述科学发展观,尤其在强调“以人为本” 时,要把“以人为本” 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起来,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形成两者的逻辑矛盾。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挥人的作用,才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关系,构建一个现代的和谐社会。发展为了人民大众,发展要依靠人民大众, 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人民大众,也要依靠人民大众,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5、科学发展观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冲突和混乱,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科技进步与环境恶化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枯竭之间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观是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和谐发展。
6、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核心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见,搞好社会的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6.1 坚持全面发展,奠定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尽心竭力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我们要创造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发展是经
第3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三个文明”一起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6.2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有机统一,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有机统一才能有效维持自身结构稳定,并朝着符合人类利益的方向前进。
6.3 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结合起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7、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体布局成为四位一体, 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的建设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要落实到经济发展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才能逐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以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强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处在一种良性的平衡之中。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社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诸种矛盾相互作用和影响达到有序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的发展之上的,但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多个方面有力地推动和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第4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9、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所谓协调,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把“五个统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那么“五个统筹”自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总之,经过统筹达到协调,实现和谐,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道路。
10、实现落实科学发展,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必备的前提条件,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特征, 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我们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1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1 激活社会创造活力,推进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比较富裕的基础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社会的创造力。
11.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这个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
11.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本来是不应当出现冲突和矛
第5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盾的,但处理不好和不及时,也可能使矛盾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矛盾尤其复杂,所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都要十分注重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使本应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旦发现矛盾激化的苗头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好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对已激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并勇于纠正错误,促使发现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防止小错拖成大错。
12、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主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的建设之中。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 逐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1).[2] 张敬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改革与战略, 2005.[3] 李君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发展前景[J].当代贵州, 2007,(4).[4]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5] 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M].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6] 叶南客.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态[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 王兆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17-21.[8]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1).[9]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42.[10]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 红旗出版社, 2005.66.第6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 scientific socialist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People-oriented is the core and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lso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the soul and the core of develop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Only by adhering to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unswervingly follows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order to win a well-off society of a great victory.Key words :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unit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