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8:3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

第一篇: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分析社会道德冷漠现象

法学C122班 张峰 128509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对策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越来越不懂感恩。例如现在较为常见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对于那些社会各界资助过他们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当然,并没有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大学生对于父母也没有一种感恩和孝顺的意识。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我们不难看到一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现今的社会里人性冷漠,曾经被我们所称颂的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少。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在这几年中,中国灾难不断,面对灾难,我们看到了同胞们团结起来度过难关的信心以及行动。但是,我们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5.邻里冷漠。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随着那一道道冰冷的铁门,锁住了都市人的心灵,更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邻居之间变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而也正由于邻里之间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会引发诸多的矛盾。

6.职场冷漠。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道德冷漠”源于对“道德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误解。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一直故意夸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于道德的功利性被隐而不谈。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否认利的存在和价值,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断章取义,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让人误以为要道德就不能谈利益。也正因为此,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尽管说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道德本质上还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适宜的道德品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些负面影响扩散开来,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当前,社会道德呈现必然的冷峭现象,也与公家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当前,在社会公共糊口中,一个凸起问题就是部门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规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视,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觉。有人认为,社会公共轨则给自己的行为带来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视为对自己的不需要约束,从而不愿意自觉遵守。这样一来,原本是约束所有人的轨则最后却可能成为只约束自觉遵守公德的人的轨则。从人的成长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虽然逃避了在某种奸细作形面前自己应尽的道义与责任,避免了个体可能承担的风险与道德成本,可是,从久远来看,必然会使白己酿成具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热情、爱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冷峭心态的人。

2.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说,非论什么国家、什么处所,城市有见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临危不惧者。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因为思惟境界分歧,价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养的水准分歧,他们在措置碰着的问题时的立场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会上呈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异。我们没有需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工具,就对社会失踪去抉择信念,对社会公德的培植失踪去抉择信念。

3.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处所,在践行根基社会公德方面也经常呈现令人失踪望的现象。面临现实,正确的立场理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用极悲不美观,积极介入社会公德培植,鼎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五.对策

1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每一年,央视的《感动中国》不错,但是,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在社会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2.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会的问题,更加不能再做“马后炮”必须在事情未发生使进行约束和管制,使其防患于未然。并且必须加强严惩,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造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强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有道理和依据的。所以,党员、国家官员必须首先加强自己的个人品德的修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就要要求国家在选拨人才的时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国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强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孟子曾说,性本善。中国多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尊老爱幼、爱国主义等方面的还是可以的,但是,在社会大浪潮的冲击下,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下,不少人已经开始动摇曾经的价值体系,开始出现动摇。所以,国家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公民辨别是非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从根本上,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4.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个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丢弃不得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为我所用。用传统的力量从源泉上净化社会不良的风气。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化,国家在教育方面必须统筹考虑。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方面引领好祖国的下一代,至此,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才会具有凝聚力,才会不断进步。只有少年强了,我国才会强 六.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剧变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地受到社会变更产生的冲击,原有的道德系统可以在一夜间土崩崩溃,新的道德系统的建立却不能一挥而就,或是建立没多久就又被冲垮。失去强有力的道德束缚,各方利益冲突频发,社会抵触不时有激化的表现,令人担心全部社会能否持续发展。法律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有力举动,然而由于法律体制远未健全,况且总有法律所不能触及的角落,更基本地说,法律的制定又是要先叩问道德,所以,合理的道德系统的建立对社会具有基本性意义。

第二篇: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对策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越来越不懂感恩。例如现在较为常见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对于那些社会各界资助过他们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当然,并没有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大学生对于父母也没有一种感恩和孝顺的意识。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我们不难看到一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3.英雄缺失。现今的社会里人性冷漠,曾经被我们所称颂的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少。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在这几年中,中国灾难不断,面对灾难,我们看到了同胞们团结起来度过难关的信心以及行动。但是,我们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5.邻里冷漠。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随着那一道道冰冷的铁门,锁住了都市人的心灵,更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邻居之间变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曾经做过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市民手机里存了一百多个号码,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也有很多社会新闻中,报道许多人几乎不串门,更有甚者,住了几年都不知道邻居是谁。

而也正由于邻里之间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会引发诸多的矛盾。6.职场冷漠。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道德冷漠”源于对“道德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误解。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一直故意夸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于道德的功利性被隐而不谈。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否认利的存在和价值,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断章取义,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让人误以为要道德就不能谈利益。也正因为此,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尽管说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道德本质上还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适宜的道德品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些负面影响扩散开来,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当前,社会道德呈现必然的冷峭现象,也与公家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当前,在社会公共糊口中,一个凸起问题就是部门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规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视,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觉。有人认为,社会公共轨则给自己的行为带来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视为对自己的不需要约束,从而不愿意自觉遵守。这样一来,原本是约束所有人的轨则最后却可能成为只约束自觉遵守公德的人的轨则。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既然是社会公共糊口中人们选择行为时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规范,那么,当道德冷峭成为某个事务当事人及其目击者普遍心态的时辰,我们小我即使不情愿看到这样的现象发生,也会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则,主持正义者就可能要承担全数的风险和道德成本。从人的成长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虽然逃避了在某种奸细作形面前自己应尽的道义与责任,避免了个体可能承担的风险与道德成本,可是,从久远来看,必然会使白己酿成具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热情、爱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冷峭心态的人。

2.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说,非论什么国家、什么处所,城市有见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临危不惧者。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因为思惟境界分歧,价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养的水准分歧,他们在措臵碰着的问题时的立场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会上呈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异。我们没有需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工具,就对社会失踪去抉择信念,对社会公德的培植失踪去抉择信念。3.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处所,在践行根基社会公德方面也经常呈现令人失踪望的现象。面临现实,正确的立场理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用极悲不美观,积极介入社会公德培植,鼎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五.对策

1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们蒙上了怀疑的面纱。我们已经“被冷漠”。每一年,央视的《感动中国》不错,但是,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在社会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

2.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会的问题,更加不能再做“马后炮”必须在事情未发生使进行约束和管制,使其防患于未然。并且必须加强严惩,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造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强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有道理和依据的。所以,党员、国家官员必须首先加强自己的个人品德的修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就要要求国家在选拨人才的时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国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强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孟子曾说,性本善。中国多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尊老爱幼、爱国主义等方面的还是可以的,但是,在社会大浪潮的冲击下,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下,不少人已经开始动摇曾经的价值体系,开始出现动摇。所以,国家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公民辨别是非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从根本上,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4.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之前闹出的端午节之争,让我们看到,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个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丢弃不得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为我所用。用传统的力量从源泉上净化社会不良的风气。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化,国家在教育方面必须统筹考虑。学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来教育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前段时间,就鲁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书闹得纷纷扬扬,于我看来,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样适用于这个社会。鲁迅对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样警惕着我们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鲁迅关于国民革命的批判和经验总结,同样告诉我们要懂得群众的重要性。鲁迅是在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方面引领好祖国的下一代,至此,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才会具有凝聚力,才会不断进步。只有少年强了,我国才会强

六.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篇:道德冷漠实践报告

道德冷漠实践报告

从多起“彭宇案”到广东“小悦悦”事件,社会道德冷漠症渐入公众视野,成了街头巷尾竞相议论的话题,“当前社会还有没有公德?”这一问题徘徊在国人心中。近期,报刊、网络等媒体对于社会失信、公德缺乏的现象进行了密集报道,似乎给人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印象,媒体的报道难免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社会不良风气和隐约社会道德冷漠症的出现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什么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表现又是什么?

冷漠字面上的含义一般是指缺乏情感,无动于衷。道德冷漠是一种善的缺乏,表现为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要求漠不关心,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无动于衷、消极麻木的心理状态。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种负面道德现象。它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而道德冷漠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有的学者认为,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具体体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道德冷漠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德敏感缺失。道德敏感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包括对善的领悟和发现,也包括对恶的反应和感知。道德敏感通过对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行为爱憎分明的心理体念,发挥道德对社会的调节和引导功能,维护正常的道德秩序。

道德冷漠症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个体遇到困难,需要救助时,其他社会成员不予施救,其重要原因在于其他成员担忧受到被施救者反诬。被施救者反诬施救者的现象在当前社会上较为普遍,其发生原因主要在于被施救者将反诬视为获得利益的捷径,这种利益获取的价值超过了其所承担的道德风险。被施救者寻求获利捷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财富、机会等要素分配的体制性影响,特别是当前财富分配中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现象渐多,通过不良手段获取财富的现象普遍。这与我国政治体制中大量特权空问和体制漏洞的存在关系密切,并在根源上归咎于地方官员政治权力自下而上产生、对下负责和实际上官员权力由上级赋予、对上负责的矛盾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状态实际上内涵了道德态度、道德品质以及道德人格追求之整个精神面貌,表现为个体道德精神的缺乏,这从人的整个心理状态揭示了:道德冷漠虽然不是一种一般性的心理病态,却是一种道德上的病态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为什么又会出现道德冷漠这一问题呢?

一. 道德冷漠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利益冲突:

道德冷漠的重要表现是弱者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甚至主动提出帮助时,其他社会成员或组织不予关心,拒绝帮助,甚至予以嘲讽。道德冷漠症表面上看是个人或社会单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则是双方和多方在互动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较为典型的案例是社会上偶见的“要不要扶摔倒的老年人”问题,老年人摔倒后,只见到围了一圈人旁观,但无人愿意上前施救,甚至产生“谁救谁是傻子”,“谁救谁惹麻烦”的怪论。究其直接或浅表性原因,主要在于旁观者认为其本人所得到的“利益”(精神的或物质的)小于所承担的风险。旁观者担心自身利益的受损,更担心惹祸上身。尤为重要的当前社会上充斥了反面教材,施救者不得善终,动辄被栽赃陷害,媒体竞相报道一批批所谓的“彭宇案”,原本是见义勇为的施救者,行善后却被“反咬一口”,不仅

使施救者承担了道德损失①,又使其产生了经济损失,同时也破坏了既有社会公正体系,泯灭了社会公德和人类良知。可见,利益冲突是道德冷漠的直接原因。

二.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发人们价值观的冲突:

自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来,社会进入了转型期,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了冲击,原先为我们所熟悉的结构秩序和角色规范受到不断地冲击,原先的价值观念逐步动摇。然而另一方面适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却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念没有建立,造成了新旧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价值的冲突。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中,社会导向的不确定性以及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这往往会造成社会的道德失范。在社会转型期中,文化也出现商品化,社会对于文化市场的管理控制会出现失调的状况,这将造成反主流文化的失控与泛滥。对于社会文化有着不良影响的各种音像制品充斥市场,网吧与游戏厅与学校的教育展开竞争,年轻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思想的冲击。受拜金主义影响,造成人们缺乏理想,只追求个人利益,没有了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毫不犹豫的挺而走险。在道德思想观念上,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减弱,对社会的责任感也逐渐淡漠。再加上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社会上很多人将出现于公共视野中的见义不为的现象归结于市场经济。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确实存在很多的不好现象,比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等。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的精神生活环境受到了污染,因为市场经济带来了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人们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并且人们都为了自己的生活,凡事多以考虑个人利益为主,使我们失掉了传统美德中的一些优良的传统。人们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大多选择的漠然视之,置之不理,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带有传统美德的价值观都被一些人逐渐的抛弃,再加上社会中“见义不为”现象和见义勇为者血的代价等事例的大量存在和广泛传播,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有了激烈的冲突,这为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有了一个基本的社会基础。

三. 市场竞争激烈引发人们的趋利性意识加强

在道德出现变化的时期,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道德观念存在变化和模糊,道德的准则失去了规范,道德的理想不复存在,道德指导下的行为就没有控制可言,这些造成道德危机的一系列变化最终会加重社会的矛盾,让人际关系更加的复杂,会使人们不再有信任,社会的和谐受到了影响,伦理道德也没有了能力来协调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紧张,社会上的人们就会感到人情的淡薄和世态炎凉。

面对道德冷漠的现状应如何矫正,解决这种现象呢?

一. 增强道德赏罚,建立道德保障机制

建立道德赏罚机制不是对人性的怀疑,只是想为个体道德意识和情感的培育提供必要的催化剂。道德没有强制性,但建立相应的国家权力机制保障,赏善罚恶,就能对不具有“自律”精神的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外在约束,有助于公民树立崇高美德、唾弃失德意识,形成一定程度的道德良知。罗素曾指出道德赏罚对德行形成的作用,“在不具备刑法的情况,我将去偷,但对监狱的恐惧,使我保持了诚实;如果我乐意被赞扬,不喜欢被谴责,我部人的道德情感就有着同刑法一样的效果;在理性盘算的基础上,相信来世永恒的报答和惩罚,将构成一种甚至是更为有扮的樵行保护机制。

二. 完善大众人格的塑造

道德冷漠现象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众心理,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人们的从众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为政者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在当代指的就是领导干部。要避免消极的从众心理对道德示范的影响,加强领导干部的社会公德教育,为人民群众作出表率。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道德示范影响对于改变道德冷漠现象中的消极的从众心理和不明确态

度,促使他们由他人意识发展到关心集体,塑造完善的大众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意识

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精心呵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信守诺言,敬业爱岗,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从我做起告别陋习,努力为提升文明形象尽职尽责,应当成为每个公民自觉践行的准则。实践证明,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必须从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入手。自我提升是关键。首先,努力学习提升自身文明修养。文明源自心生,学习使人进步。通过学习文明礼仪、文化知识,提升文明修养,进而美化心灵,提高境界,文明做事,文明共处,文明做人。其次,积极投身社会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科普宣传、义务劳动、文明创建、志愿者等活动,接受文明的启迪和熏陶,净化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再之,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自觉告别陋习,成为文明的践行者。最后,选树文明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激励人们把对文明的渴望变为具体的追求。强化教育是根本。一是以开展“全民阅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载体,挖掘弘扬富有时代意义、体现当地特色的人文精神,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二是加强礼仪教育,通过大力普及礼仪知识,提升广大公民的文明素质,使讲文明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强法制教育,大力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增强市民民主法制观念,增强市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律己意识,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四是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广大公民民在广泛的参与中接受启迪和熏陶,形成与现代和谐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

第四篇:社会冷漠 发言提纲

毛邓主题讨论(社会冷漠现象)发言提纲

最近佛山市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小悦悦两次被车碾压而18个路人无人出手相救的悲剧,让人心灵受到巨大冲击。我们应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要忍着揭开疮疤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全社会的“小悦悦事件”折射出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冷漠现象。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形成固然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但是,一些司法案例的不当判决无疑对这种社会冷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4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所以再提“彭宇案”,是因为在“小悦悦事件”中,人们从18个冷漠路人的身上,再次看到“彭宇案”投射的阴影。

4年前,“彭宇案”的审理法官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依据“常理”和“社会情理”推断彭宇撞人,一审判定彭宇赔偿4万余元,引起舆论哗然。“彭宇案”虽然最终通过调解“案结事了”,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却在社会上迅速扩散。在此之后,江苏、福建、天津、湖北等地都曾发生类似案件。如果说在此之前的见死不救还属于道义范畴,那么,不当的判例更使助人为乐的成本、风险和恐惧感骤然提升,给救助他人设置了巨大的心理障碍。

事实上,“彭宇案”属于一般的民事案件,法官应该依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进行审理。而法官根据所谓“常理”和“社会情理”对彭宇的过失进行了可能性分析,实际上把举证责任推给了被告。这种思路显然是有悖法理的,也是公众无法接受的。

当前,法院作为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承担的压力很大。就“彭宇案”而言,如果当初法官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进行审理,原告无疑会败诉,极有可能引起涉诉上访。而通过法官的推理和劝导,使双方当事人最终接受法官的调解意见,实现了“案结事了”。“彭宇案”作为个案,消除了信访隐患,但是,该案对社会产生的负面作用和蝴蝶效应,恐怕是主审法官始料不及的。公德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触动大众敏感的神经。如果在一种社会氛围里和一种社会机制下,好人不敢做好事,那该是多么可悲!这种社会关切和焦虑,折射出人们对美德和善良风俗的认可和向往,这是社会走向和谐的动力。缓解这种社会集体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道德焦虑,既要靠公共权力的正当作为,也要靠社会力量的自发维护。司法,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对社会风俗的导向作用不可低估。期待真理愈辩愈明,司法在关注下更加公正,道德在围观下更加彰显!

第五篇:冷漠新闻的道德思考

冷漠新闻的道德思考 广播电视史 张立军 摘 要

冷漠新闻是近年来学术界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揭示了新闻记者报道新闻的冷漠心态而涉及到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问题。冷漠新闻的产生有新闻管理体制、新闻媒介以及记者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只要在报道新闻时把握好几个原则就可以得到有效避免。关键词: 冷漠新闻 原因 原则

一、解读冷漠新闻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记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话题引起了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这些话题涉及了有偿新闻、制造事实、新闻敲诈、媒介审判和自我推销等等诸多方面。而“冷漠新闻”因其涉及更高层面的人本精神和人性道德,成为最近一段时间里人们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只要浏览一下近年来的媒体,很容易找到像下面这样的冷漠报道:

——2005年5月9日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某记者明知路上有大坑而在路边守候,抓拍路人摔跤的惨照,以引起路人和有关部门注意。这些照片虽然忠实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视觉冲击力强,也达到了警示的效果,但记者的冷漠心态也暴露无遗。

——2004年9月4日,某电视台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有奖问答竟然是猜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还列出具体的死亡人数让观众去选择。无独有偶,2004年6月,阿富汗发生中国工人遇袭事件,11人遇难,4人受伤,某电视台在节目播出中打出滚动字幕:发送短信竞猜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是基地组织还是东突分子或是当地势力。在这里别人的苦难成了媒体的游戏资料,其冷漠的态度令人难以接受。

——2003年1月,长沙等地记者以漠视人性的角度来报道人乳宴的事件,在报道中抛开人性与道德大论题不理,倒去反复追问“经过食品检疫了吗?”极具讽刺意味。

——2004年9月6日,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今日“中头彩”》的标题,题目是够鲜活,但媒体的人性何在,怜悯何存?

——03年11月3日上午,一外省男子站在广州市广园西路通通酒店旁边的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尿液导电,该男子当场毙命。而记者关注的是,“幸好铁路职工对事故处理及时,没有对在京广铁路上奔驰的列车造成较大的影响。”记者把一条因意外而逝去的生命说成是“烧焦的烤鸭”。记者的冷漠之心可谓毫不掩饰,直抒胸臆。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所谓的冷漠新闻是指记者或编辑在采访或报道中,无视被采访报道对象的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采用冷漠的和不尊重的方式进行传播报道的新闻。这种新闻从对社会冷漠心态的揭示上,不同于我们似乎司空见惯“冷漠”的新闻。“冷漠”的新闻是对社会冷漠事件或冷漠人格的直接报道,诸如“冷血医生见死不救”,和“流浪汉冻死在救助站门前”等。在这些报道中,记者编辑以批判报道的形式揭露社会丑恶,倡导道德正义,扮演了媒体作为道德的卫士和人性的倡导者的正确角色。这种新闻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揭示和批评也是显性的和直截了当的。而冷漠新闻或冷血报道恰恰相反,通过新闻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正是记者、编辑在报道中所表露出的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泯灭。这种冷漠表现是隐性的,需要读者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和解读才能感受到。“冷漠”的新闻是对道德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的维护和宣扬,冷漠新闻恰恰是对社会公德和人性道德的诋毁和挑战,是和公民正常的道德体验所格格不入的。也就是说冷漠新闻已经扭曲了新闻媒介“社会守望者”和“公众良心”的角色形象,从而对公民道德建设和舆论导向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对正常的社会生活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冷漠新闻的原因探讨

新闻媒介种种的“冷血”表现引起读者受众的愤慨,也令业内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和遗憾。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冷漠新闻屡屡出现呢?

(一)社会意识中对个体利益的认识偏差是造成冷漠新闻的社会心理基础 一直以来人们在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理解上就有所偏差,往往认为群体利益是至上的,只要是为了群体利益就可以牺牲个体利益,个人利益任何时候都要服从整体利益。而这一似是而非的社会心理,为一些冷漠新闻的产生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使得记者编辑往往会在警示大众的“高尚”理由下,毫无忌讳地报道个人的灾难和不幸。有些记者甚至在不幸与灾难即将来临之际“守株待兔”、“乐观其成”。例如厦门骑车人雨中摔跤连续动作的新闻照片,记者和编辑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后来者不再摔跤为了路上的坑尽快能够填平,而通过几张精彩照片来警示其他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即是典型的以牺牲个别利益来维护整体利益的思想。这里有一个概念的涵盖问题,整体利益的实现必须是正当的、公正的不以个体利益为代价的,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整体利益。如果这个所谓的整体利益必须要以损害个体利益为手段而实现,那从长远来看这必然是不符合整体利益的,因为它会引起每个群体中的个体的感情排斥和道德审判而不会被社会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应该维持一种公平和正义的平衡,不能牺牲受众一方的利益来满足第三方、第四方的利益,那怕看起来这个利益要远远大于牺牲的。不应该故意或不作为来使本可避免的事故成为鲜活的反面教材,而去教益其他大多数人。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要通过不神圣手段才能达到的目的,就必然不是神圣的目的。警示大众的冷漠新闻正是违背了这一规律,才受到社会公众的抨击,最终吃力不讨好。

(二)业界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力,使冷漠新闻缺少了制度约束 新闻道德的培养和形成显然并非仅仅是记者或编辑个人的事,整个新闻界在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监督上可以说是责无旁贷。任何人都是潜在制度中的人,任何道德都是制度环境中的道德。道德的基本主题是恒定的,但是道德制约和规范必定受制度环境的影响。①当前的新闻道德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发达、不配套、不到位、不彻底所造成的。②对整个新闻界来说虽然有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显然没有得到认真的学习和有效的贯彻。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全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过一次职业道德意识的调查。2003年,再次进行了同类调查。结果发现,六年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意识竟然没有任何进步!③道德水准的建立当然离不开劝导和教育,但如果把道德的建设和规范的工作仅仅停留在规劝上,而没有规范化的学习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和处罚措施,在竞争压力和经济利益的双重作用下,新闻媒介出现种种道德偏失和冷漠无聊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三)新闻媒介只要新闻价值而忽略了新闻的社会价值

社会伦理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④ 一些冷漠新闻的出现恰恰是道德让位于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记者和编辑对新闻价值有了全新的、积极的理解,记者对新闻价值积极地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要忘记在新闻价值更高层面的社会价值和人性原则。不能片面追求新闻的刺激度和轰动效应而忽视了对被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因为社会公众通过接触新闻,不仅仅是要了解真相,还要从中验证自己的感情体验,完善各自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在新闻报道中必须首先符合社会价值而后才有新闻价值。而一些报道之所以被斥为冷血,恰恰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把新闻价值置于道德与人性之上了。例如1997年台湾媒体对影星白冰冰女儿白晓燕遭绑架后的追踪报道,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严重错误,媒介为了抢第一时间也为了满足一些受众的“兴趣”而置女孩的生死安危于不顾,将一些重要信息过早披露出来,使犯罪分子掌握了重要情报。一些记者还不计后果地追踪绑架犯罪嫌疑人,引起犯罪嫌疑人的惶恐,与白晓燕最终被“撕票”有很大的责任关系。最后白的尸体被找到后,媒体还将其双手反缚,全身赤裸的照片发表出来,不仅无视死者的尊严,而且对死者家属造成再次伤害。

这样为了追求新闻的感官冲击力和所谓现场感而对采访对象,甚至是死者极其不尊重。甚至由于记者的鲁莽介入造成新闻当事者或采访对象陷入更大困境,最终造成死亡,而从始至终记者对可能的危险置之不顾,显示了媒介令人恐怖的极端冷漠。媒介这样做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却因违反了道德标准而与受众的感情和人生体验格格不入,从而引起受众的反感,影响其感召力和信誉度,不利于媒介的长期发展。

(四)记者编辑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的不足 记者本人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严重不足,致使在对灾难性新闻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中不能自觉从人性的角度和道德的高度来审视新闻现象,用令人信服的报道思想来指导报道行为和价值取舍。例如在对一些地方新出现的“人乳宴”,记者的敏感使其知道新事物的新闻价值,却无法挖掘事实真正的内涵和最重要的价值,表现出在道德观念上令人遗憾的缺失。而另一些记者在这方面缺陷尤为不足,甚至已经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例如把黑的死者形容为“烤鸭”的报道,和“中头彩”的报道,和另外一则车祸报道中强调一女乘客被甩出车外时仅穿内衣等。⑤暴露出的不仅仅是记者的冷漠,更是一种无视生命尊严的无聊调侃和兴灾乐祸。新闻从业者从事新闻传播时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职责,需要有基本的职业精神的底线。但由于诱惑太多,以及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一些记者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想干什么,缺少职业意识,发生冷漠和调侃也只不过是“厚积而薄发”而已。

三、避免出现冷漠新闻的几条原则

先来看一篇广受业界人士关注的文章:《一名新记者的困惑》,作者是上海《新闻晚报》的记者李宁源。文中叙述了他采访一位在阿富汗牺牲的某民工家属时遇到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从而在良心上受到了拷问。牺牲民工的老母亲已经88岁,家里人为了不让老人知道儿子的噩耗,拒绝了该记者的采访,正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却发现村主任陪同某一上级领导和一群记者声势浩大地闯进民工家中,并粗暴突破家里人的一再阻拦,让老人知道了真相,记者们一哄而上抢抓老太太哭天喊地的镜头,并在得到满意的新闻素材后扬长而去,显示出记者为了新闻而不惜手段的残忍与冷血。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疑问:职业与道德面前,我们记者应当如何选择?

其实这也是许多有良心记者经常要自问的问题。应该说,道德是新闻的立足之本,整个新闻行业蕴含着丰厚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属性,记者和编辑并非全是麻木不仁者,相反他们往往正是道德和人性的富有者,只是因为种种的原因使他们一时迷失在一些利益表象中。道德思想的提高和道德制度的建立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前人的失误却正为后人的行程照亮了道路,从这些反面事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报道原则,用以指导后者的实践却相对快捷有效。

(一)救人第一、新闻第二的原则

对于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来说,当新闻当事人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应该自觉地要求自己首先应该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救助责任,再去履行自己作为记者的职责,去拍照、摄像和去访问。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这一原则逐渐深入到新闻从业者的内心,许多记者在实际中也都是这么做的。例如江西电视台五套新闻栏目《第五社区》两名记者采访一起火灾事故现场过程中,看到受灾者的女儿因为损失惨重一时想不开,爬上了窗台,想要跳楼,紧急情况下记者抛下摄像机冲上去把人救了下来。这个过程中记者已经不是客观的记录者,而是抢救者,很好地遵守了这一原则。

(二)人本主义原则 新闻报道应该体现人本精神,在实际采访报道中不仅要关注新闻事件,更要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考虑人在新闻事件中的喜怒哀愁。把记者自己的感情体验投射到新闻当事人的身上,进行感情上的换位思考,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冷血的新闻语言和新闻镜头,而且往往可以探索到人性中坚强、乐观和宽容的一面,使反面事例有了更为深刻的正面意义。比如在选择图片时,应尽可能从保护所有当事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纯只是从做新闻强调视觉刺激的角度出发。

(三)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新闻分为不同的题材,适用于不同的内容,一定的内容要求一定的形式。报道形式,包括文章的标题,结构,语言,语气一定要服务于报道的内容。不应产生太大的落差,而使读者受众感到难以接受。在一些娱乐新闻和无伤大雅的社会新闻可以使用一些轻佻的标题以吸引眼球,用调侃的语气来放松神经。但对一些严肃的话题,一些悲惨的场面,还是尽量保持庄重和严谨,还生活以原貌,给受难者以同情和尊重。这样将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让能吸引眼球的新闻去吸引眼球,让有警示意义的新闻发挥其足够的警示作用,在满足公众了解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能够有所教益。

(四)适可而止与持续关注原则 作为负责任的媒体,绝对不可只求完成自己的报道任务,而不考虑社会公德和被报道者的感受和生活境遇,要注意把握报道的度,着眼于揭露事实但又要谨慎地保护新闻当事人的尊严和利益,切忌不顾后果地一味穷追猛打,而要适可而止。另一方面,对陷入困境的人们或曾经遭受苦难群体的悲惨状态恰当地报道之后,也不应报完即完,应该尽可能地给以后续关注,具体何时当止,何时当续应根据事态的走向审慎把握。结 论 总之,作为冷漠新闻既有道德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毕竟不是新闻报道的主流只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报道中运用道德的标准和人文精神来加以衡量,遵循既定原则,就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①④ 罗以澄 詹绪武 转型期新闻道德问题的制度环境分析现代传播 2005 年1期 ②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职业道德》 新华出版社 1996版 219页 ③ 陈力丹 传媒应有更多的自律 中华传媒网

⑤(成都天府大道怡丰路口5月初某日凌晨发生车祸,造成1死7伤。当地一家报纸以《面包“拥吻” 一女飞出车外只剩内衣》为标题,并在文中还特别提到“由于强大的冲击力,其中一名女乘客身上只剩下一条内裤。” 如此悲惨之事,这家报纸竟然用谐虐调侃的语气称之为“拥吻”,并津津乐道于女乘客只剩下一条内裤。)

下载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道德问题却日益凸显,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极大程度地损害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

    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模版)

    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大学生自身及网络媒体技术作用四方面,透过原因分析出要从......

    对道德冷漠的成因与矫治进行研究论文(五篇模版)

    近年来道德冷漠事件频频发生,例如: 南京“彭宇案”的后续事件、佛山“小悦悦事件”、上海田林街事件、苏州人跪狗事件。这些事件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道德冷漠已成为当前我国......

    当前社会冷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合集五篇)

    当前社会冷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从“彭宇案”、“小悦悦案”谈起 我是一个相信缘分的人,我相信因果报应,天理循环,就如《无间道》教会大家的一句:出来行,迟早要还的。如果将这句......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小编推荐)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

    对如今社会冷漠现象的分析

    对如今社会冷漠现象的分析 一个心理学家说过的另一件事:他说,一个歹徒,在一个偏僻地方,看到一个妇人,想打劫,但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个人,他不敢下手。这个歹徒就跟随着这个妇人,准备下......

    对社会出现冷漠现象的调查报告

    目录引言 ..........2分析调查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人与社会的关系 .............3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影响 .........4学校教育 ..........4总结......

    道德论文

    考场:23 姓名:李一鸣 准考证号:2010710672 学校序号:125 报名序号:44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 一、格的含义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