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时间:2019-05-14 16:4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第一篇: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道德问题却日益凸显,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极大程度地损害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民族品质,从南京彭宇案老人“碰瓷”讹诈施救者,到小悦悦事件众人围观冷漠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不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更拷问着人性善恶应该何去何从。笔者将从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入手,结合传统哲学、伦理学思想探讨解决道德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道德;道德冷漠;成因;解决途径

一、道德冷漠的内涵

道德,辞海中释义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冷漠,辞海释义为:“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的态度。”

因此,道德冷漠从词义上可以认为是道德主体在社会行为中忽视基本“善”的概念的心理现象。万俊人先生在《再说道德冷漠》一书中解释为“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道德主体善恶观念的漠视,原有道德体系受到的挑战和曲解,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交通和城市急剧发展、扩张,导致原本由农村家家户户相联系为主体的熟人社会土崩瓦解,转而进入到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意识麻木的陌生人社会,因此道德冷漠现象的频频出现,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二、道德冷漠的案例分析

案例

一天,某市市民小张在公园散步,据其称被正在骑行的市民小杨撞倒,而小杨则称骑行经过的时候见老人摔倒,所以扶至旁边,并且在其亲属到来以后一起送该老人到医院,其中还垫付了医药费。当好心的小杨离开以后,却被告知要赔偿医药费用。后来,小张将小杨告上了法庭,判决的结果是小杨应该赔偿40%的损失费。

从这件事所引发和揭露的社会道德现象无论从中国法律维护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接受过基本道德教育的社会成员来看,都不应该出现这种否认道德良知存在意义的言论。荒谬的诉讼和荒谬的判罚可以暴露,我们在道德回馈机制上的不健全会引起奖罚混淆不清、荣辱观颠倒,最后人人畏于行善,社会正气荡然无存的严重后果。道德范畴很宽泛,每个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岗位和职业也都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高尚的道德并不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社会人,都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认真践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大家都这样做了,个人素质就高了,文明城市就有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有了希望。

三、道德冷漠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道德力量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被削弱

在传统的宗族社会中,道德的力量往往是大于法律的力量的维持社会秩序的第一选择,老人讲“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是由道德内在作用所左右的,传统儒家的道德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行善积德,福有攸归”的说法是普遍受到认同的,同时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得人们面对道德困境时,更是坚定守护自身的道德正义,往往会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而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距被人情所维系,不至于太过冷淡,减少了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

“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由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法简史》中首次提出,当今社会正经历一场“陌生化”的蜕变,而且这场蜕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子女越来越少,家庭和家族结构大大简化,家庭约束力越来越弱,离婚率不断攀升;人口大规模流动,年轻人纷纷离家,外出求学、工作,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独守空巢。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们在生活遇到的常常不仅是陌生人,而且是匿名者,人际交往范围广、程度浅、联系弱,接触的人越多,陌生人就越多,建立熟人关系的可能也越小。人与人之间联系松散,社会约束力也就随之减弱。社会的陌生化实质上就是 “失根”的过程,“失根”过程的加剧必然会导致传统道德的逐渐衰弱,道德力量的传承衰弱了,道德力量的适用环境缩小了,道德力量的约束作用衰减了,可以说,在陌生人社会中,甚至出现了彻底拒绝一切道德信仰,否定道德力量的社会调节作用的漠视道德、道德无用的观点和思潮。

(二)传统道德信仰的颠覆

在当前社会中,信仰仿佛变成了一种可笑的谈资,原有的道德模范如雷锋、张思德都不断受到质疑和攻讦,有人质疑雷锋的事迹是否真实存在,有人质疑张思德的死亡原因等等,但无论怎样的判断,都是基于当下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滑坡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臆想。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于道德是极为推崇的:“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他甚至把这句话作为他的墓志铭。这就是典型的道德信仰。一旦有了这种道德信仰,就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按照道德信念坚定地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和是非善恶的判断。经历过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人,往往是具备道德信仰支撑的,他们奉行着“舍己为人”、“先公后私”的原则,做出了具备崇高道德水准的事业,这样的信仰凝聚了坚定的信念和力量,成为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生产进步的源源动力。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思潮冲击动荡,旧有的道德信仰体系分崩离析,道德信仰没有了追随者,追逐利益最大化成为了道德体系青黄不接时代的主旋律,这成为了道德滑坡、冷漠现象的诱因之一。

(三)道德回馈机制的缺失

道德回馈机制的作用就是让“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成为现实,从而建设一个赏罚分明、惩恶扬善的良效型社会,而当前的情况恰恰是这一制度的缺失,导致社会环境日益恶劣,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行善之人没有回报,反而受到惩罚,作伪作诈的人没有收到惩处,反而缄口放行,这就导致了老人倒地讹诈行人的事件越来越多,而愿意弯身救人的人越来越少,这是道德冷漠现象在制度上的诱因。

四、道德冷漠现象的解决途径

(一)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有力保障,但是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又是一种糟粕、精华并存的糅合体,我们处在当下道德信仰缺失、道德体系新老继替的阶段,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而应该积极弘扬,将其纳入到适用于社会主义阶段的价值体系中来。

儒家文化是将亲人、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推及到周边所有的人,这就是仁者。以此来自省自身,达到自身品德的修养,孟子则有“存心”“养气”“求放心”一系列的修养工夫论,主张刚毅宏大、仁义坚忍的气节节操,再到朱熹的“局敬穷理”,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这一切都是对人的自身德性修养上的反复锤炼,这才铸就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的脊梁,这种由个人道德行为推及到社会公共道德行为的体系,有利于从基础上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这两方面看,我们应当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弘扬美德精神,重新建立一个“公”“私”分明、以和谐为主导的群体关系的社会秩序。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道德回馈机制

道德回馈机制的构建应当是当前最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手来加强道德回报机制的建设。

一要建立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精神鼓励的道德回报方式,丰富道德回报手段,使道德回报机制成 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助推器。

二要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的制度和法律,为善行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要实现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必须建立善恶有报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道德作为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将道德义务纳入法律义务的范畴,保证道德规范的实施,为社会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建立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机制,同时对违背道德义务的行为进行惩治,对道德素质较低的人产生威慑和教育作用。

三要完善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发挥社会舆论对道德冷漠行为的监督作用,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把社会上的道德冷漠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送上道德法庭,更好地发挥道德舆论对人们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践行道德规范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大力加强公众道德伦理教育

传统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失败是导致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变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必须要依靠公众道德伦理教育的改善和加强。

首先,需要改变单

一、说教的教育模式,建立开放的受教制度,从点滴做起,从实践入手,针对不同阶层、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灌输到心灵中去,达到实实在在自我认同的目的。

其次,树立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将优秀的社会公德风气广泛传播,这就要大力发挥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对具有崇高道德水准的对象要表示尊重和关怀,对优秀事迹要大力弘扬,杜绝以私损公、冷漠围观的违反社会公德秩序的风气沉渣泛起。

最后,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活动,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参与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重新唤醒人们的良心、同情心,将公德意识重新归位,从而为消除道德冷漠提供保障。

五、总结

在当下社会的道德冷漠现象中,我们不光要看到现象的表面,更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种种道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一句“没素质”、“没同情心”等等就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有着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道德问题的应对之策,解决道德冷漠、道德缺失的途径也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第二篇: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模版)

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大学生自身及网络媒体技术作用四方面,透过原因分析出要从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创造良好的学校家庭小环境、塑造积极向善的个人道德形象、建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出发,有利于消除道德冷漠,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对策

最近,校园暴力、校园犯罪事件频频出现在新闻头条,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马加爵、丽江女大学生、药家鑫、复旦投毒等事件,手段残忍让人发指,心理扭曲令人恐惧。因此,在这种特殊形势之下,对大学生道德冷漠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解决途径,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道德冷漠概述

要想知道何为大学生道德冷漠?通常人们所理解的道德冷漠指的是具备基本道德认知的主体,面对他人的痛苦,表现出善的道德意识、情感的欠缺,并由之引起道德价值判断与选择上的迷惘,进而出现冷漠的道德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那么何为大学生道德冷漠?首先,限定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心,认识问题趋于客观。其次,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认知,最后,大学生道德冷漠是指行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自身之中知与行的冲突和欠缺,以及行为个体忽视在行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主体间性的人际关系,因而,造成的人际交往中的冷淡、孤僻、冲突、排斥等行为。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如果任由其迅速蔓延而不被重视,那么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将会对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不但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道德冷漠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负面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地不断深入推进,给大学生自身道德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吉登斯认为“现代组织能够以传统社会中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因素连接起来,而且通过两者的经常性连接,直接影响着千百万人的生活”。全球化使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信息交流频繁,面对不良文化的诱惑缺乏自制力,易冲动。市场经济法则的冷酷无情,使大学生被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物质利益衡量一切,当习惯用这种以金钱为价值取向的思维时,对待一切就会呈现出冷漠的状态。“我们的行动(或不行动)带来的后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道德想象的范围,我们不愿意为他人的幸福与不幸承担责任”。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消极、腐败的现象使大学生道德认知出现困境,从而形成道德冷漠。

(二)学校与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忽视

就目前部分学校及家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看,明显地存在着冷漠现象。从教育思想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希望这个容器越大越好,并让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容器,他们只需要装的越多越好。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总是把高学历看成是成功的标尺,当老师与家长们只看重越大越好的数字时,抑制了本性中所具有的善的发挥,学生还怎么能够生长出情感丰富的血肉来?

针对教育方法层面来讲,老师和家长的焦点都聚焦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成绩上,对于学生的教育通常是一味地说教,灌输书本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收与反馈,没有形成双向的对话,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同样都缺乏用爱教育、用爱沟通的方式,没有从他们的内心出发,只是冷漠地把老师或家长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在这种模式的教育下培养的不是真正的人才,而是冷漠的高速运转的机器。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与缺陷

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相对开放,使大学生必然会接触到一些低俗、不良的文化,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吃苦受累的生活,缺乏坚忍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品质,再加上大学生这个时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认为不对的观点是很难接受的,因此,一旦遇到挫折好走极端,这种不成熟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总的来说,大学整体的道德水平呈现良好的趋势,大学生具备了一定辨别是非等基本的道德认知基础,但是在道德实践上出现与道德认知不一致的情况,即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偏偏去做,对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缺乏道德勇气,致使发生道德冷漠行为。

(四)网络和媒体技术的负面影响

网络和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像化”走入大学生的生活,也是大学生道德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视新闻青睐灾难和人类悲剧,它唤起的不是净化或理解,而是很快会消失殆尽的滥情与怜悯情绪,以及对这些事件的伪仪式感和伪参与感。”网络和媒体报道世界各地的灾难和不幸,本应该使大学生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情,但是,日积月累,经过视觉与心灵不断受到电视画面的冲击、刺激,促使大学生对于灾难的感受能力逐渐降低,产生同情疲劳,最终导致大学生对电视媒体中报道的灾难和不幸变得越来越麻木、无动于衷,甚至把他人的灾难当做娱乐消遣,成为茶余饭后谈论的笑话。

三、大学生道德冷漠的措施

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是问题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治理整顿必非朝夕之功。应采取何种措施化解这一困境是当务之急?2016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本人认为尤其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他所?v的“环境”,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中公民的德育环境。要想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发挥好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方面建立健全道德机制,严厉打击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加强“硬约束”,适当提前刑责年龄,为受害者撑起法律保护伞。另一方面惩戒的同时还要树立榜样的引导示范作用,对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大学生给予赞扬与奖励,正义的道德行为要弘扬、认可,这样强化大学生辨别道德是非观念,促进其道德实践向善发展,同时,有利于他们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中,在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易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善的社会。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家庭小环境

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对待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密不可分。要创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环境,消除大学生冷漠心理、行为。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改善培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通过教育方法促使学生的内心信念得到更加深刻地巩固。教育方法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道德选择与道德判断能力,学会创新,将正确的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建设高尚的校园文化,寓德育于高雅的校园文化之中,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对转变大学生冷漠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引导要到位,多关注孩子的内心,用爱来矫正孩子走偏的价值观,并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塑造积极向善的个人道德形象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反映了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大学生的道德形象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形象。

其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伦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向善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向社会生活中优秀的道德模范学习、看齐,活生生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摆在学生面前,自身感受更强烈、真实。其二,大学生还要敢于、乐于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养成积极帮助他人的习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如加入志愿者组织、支教、义工等有意义的活动,大学生主体与社会客体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坚忍不拔的意识品质,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行为方式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有利于发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激发服务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建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表现出人言可畏,舆论的影响力之强之大。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极易受各?N言论所影响。因此,要传播积极的新闻信息,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对社会中的真善美要褒扬,对假恶丑要贬抑;对积极的舆论要支持,对消极的舆论要谴责,使大学生认识到孰对孰错,有了正确的道德标准,进而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实践。在价值多样化时代,要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正义。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功能离不开大学生自身道德信念的支持,消除道德冷漠,促进社会和谐。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道德冷漠的关注,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忧虑:我们民族的真正强盛需要大学生,他们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希望,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出现了冷漠的现象,那么我们的民族将来会怎么样?有这样忧虑之心的人是友善之人,我们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摆脱大学生道德冷漠之困境,其最终效果不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会明显提高,而且我们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也会大大地提高。解决大学生道德冷漠,各方都应当齐心协力、主动伸手,我们再也不能冷漠旁观了。

第三篇: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姚蕴蕴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尤其是道德冷漠现象问题比较突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目前,道德冷漠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在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道德冷漠”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解释。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它与一般的感情冷淡不同,在道德个体具备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道德生活中表现一种麻木、怀疑的心理,对道德行为漠不关心,甚至相互排斥。具体表现为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第二部分: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生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道德主体因素、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转型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造成了人们追求利益化而忽视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次,在见义勇为事件之后,一些救助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保障,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机制还不完善;再次,在某些道德事件背后,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上的矛盾冲突也是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对策。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提高个人的公德意识水平;社会机制中完善奖罚机制,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制度。在道德心理方面应当加强公民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修养。

最后,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实施开放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培养道德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篇: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

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其次,社会榜样示范的缺失。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榜样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榜样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由于传统道德榜样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榜样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其观念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很多家长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学校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一切的重任。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利益,对他人漠视甚至无视的人格。其次,一些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会给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家长或者其他长辈的道德素质如果不高,就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道德典范。再次,特殊家庭问题造就的道德冷漠,在社会中也越来越突出。

1.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培养方面的缺少也是产生道德冷漠现象的主因之一。

首先,学校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并且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对道德教育课程进行考试,用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以此作为评奖和升学的依据。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生活是道德施行的场所,也是产生道德的源泉,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也就无所谓道德了。

其次,功利主义的教育心理 J。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大有蔓延之势,中高考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德育便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点缀。受这种评价标准的驱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完全围绕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主题之下。学校、家长、学生完全被当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所羁绊,失去了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并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独立判断能力,这必然使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4 自身素质的因素

人对道德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我们对道德认识达到了分清善恶、是非,但我们未必能够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人类虽然在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脱离了动物界,但是本质上,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动物性。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因此,在遇到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或者损害的情况时,受本能驱使,很多人选择袖手旁观。其次,心理挫折的影响。这是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由于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导致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道德冷漠。再次,从众心理导致了“看客”行为,造成道德冷漠。解决道德冷漠的对策

面对日益普遍的道德冷漠现象,我们要加以重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来重构社会道德体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全社会道德风尚建设

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行为主体更容易感受到崇高德行的正能量,这样的环境氛围的构建对纠正道德冷漠显然十分重要。

首先,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重视媒体道德舆论建设。媒体对于路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救人反被讹等事件的报道,固然符合新闻价值的选择原则,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正义的现实作用。事实上,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众媒体应该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宣传报道,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中高尚德行的正能量。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宣扬美好的现象而隐瞒忽略丑陋的失德行为。因此,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尤其要引导影视、广播、报刊等舆论传播媒体,使之充分发挥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从而为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要树立道德榜样,使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社会应鼓励表扬道德模范,宣扬榜样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为他人服务的队伍中来,进而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j1。再次,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奖惩和保障机制,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强道德监督、健全道德规范和制度是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对人们的善恶标准进行重新构建,就必须对善恶进行区分与奖惩 J。为此,政府机构必须对见义勇为、救死扶伤者给予奖励和保障,避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对社会当中发生的类似见义不为或者见义勇为者遭诬陷这样的道德冷漠行为进行惩罚。政府还应该广泛听取民众对于整治社会当中的道德沦丧行为的处理办法,从而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2.2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场所,转变道德冷漠现象,家庭德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一些父母在“重智轻德”思想的指导下,认为只要子女学好了专业技术,就掌握了生存的本领,于是非常重视子女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德育,则认为是子女成长中的小事,忽视对子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会培养出自私自利、道德冷漠的人。家长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认识到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教育、全面规范,才能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身为家长,在子女面前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言行举止、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全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再次,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长辈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本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与挫折,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家庭矛盾不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子女道德情感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3 完善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是集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完善学校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对于扭转道德冷漠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完善教学内容,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活是伦理道德的源泉,也是道德得以存在的支柱,失去了生活,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教师除了在课堂讲授之外,还要多组织课外活动特别是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并提高道德责任感。开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道德原则内化为道德信念,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迅速成长。其次,摆脱功利性教育思想,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氛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者要逐渐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4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整个社会,而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由无数个道德水平低下的个体集合在一起共同造成的。所以,注重个体道德的培养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培养道德自律意识,努力创造自我。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克己修德。这就要求人们在道德培养过程中努力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要有正确的理念、顽强的意志、持久的耐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要求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守德、倡德,努力成为道德典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质疑与嘲笑,就丧失积极性,也不要因为他人的自私冷漠,就盲目从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严以律己,倡导德行,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有显着的提升。其次,增强个人道德责任意识。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我们应当自觉践行的社会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敢于同不良道德现象作斗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结论

目前,道德冷漠现象已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谐社会拒绝冷漠,当我们每个人把行为内化为道德信念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第五篇:道德冷漠实践报告

道德冷漠实践报告

从多起“彭宇案”到广东“小悦悦”事件,社会道德冷漠症渐入公众视野,成了街头巷尾竞相议论的话题,“当前社会还有没有公德?”这一问题徘徊在国人心中。近期,报刊、网络等媒体对于社会失信、公德缺乏的现象进行了密集报道,似乎给人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印象,媒体的报道难免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社会不良风气和隐约社会道德冷漠症的出现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什么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表现又是什么?

冷漠字面上的含义一般是指缺乏情感,无动于衷。道德冷漠是一种善的缺乏,表现为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要求漠不关心,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无动于衷、消极麻木的心理状态。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种负面道德现象。它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而道德冷漠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有的学者认为,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具体体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道德冷漠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德敏感缺失。道德敏感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包括对善的领悟和发现,也包括对恶的反应和感知。道德敏感通过对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行为爱憎分明的心理体念,发挥道德对社会的调节和引导功能,维护正常的道德秩序。

道德冷漠症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个体遇到困难,需要救助时,其他社会成员不予施救,其重要原因在于其他成员担忧受到被施救者反诬。被施救者反诬施救者的现象在当前社会上较为普遍,其发生原因主要在于被施救者将反诬视为获得利益的捷径,这种利益获取的价值超过了其所承担的道德风险。被施救者寻求获利捷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财富、机会等要素分配的体制性影响,特别是当前财富分配中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现象渐多,通过不良手段获取财富的现象普遍。这与我国政治体制中大量特权空问和体制漏洞的存在关系密切,并在根源上归咎于地方官员政治权力自下而上产生、对下负责和实际上官员权力由上级赋予、对上负责的矛盾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状态实际上内涵了道德态度、道德品质以及道德人格追求之整个精神面貌,表现为个体道德精神的缺乏,这从人的整个心理状态揭示了:道德冷漠虽然不是一种一般性的心理病态,却是一种道德上的病态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为什么又会出现道德冷漠这一问题呢?

一. 道德冷漠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利益冲突:

道德冷漠的重要表现是弱者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甚至主动提出帮助时,其他社会成员或组织不予关心,拒绝帮助,甚至予以嘲讽。道德冷漠症表面上看是个人或社会单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则是双方和多方在互动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较为典型的案例是社会上偶见的“要不要扶摔倒的老年人”问题,老年人摔倒后,只见到围了一圈人旁观,但无人愿意上前施救,甚至产生“谁救谁是傻子”,“谁救谁惹麻烦”的怪论。究其直接或浅表性原因,主要在于旁观者认为其本人所得到的“利益”(精神的或物质的)小于所承担的风险。旁观者担心自身利益的受损,更担心惹祸上身。尤为重要的当前社会上充斥了反面教材,施救者不得善终,动辄被栽赃陷害,媒体竞相报道一批批所谓的“彭宇案”,原本是见义勇为的施救者,行善后却被“反咬一口”,不仅

使施救者承担了道德损失①,又使其产生了经济损失,同时也破坏了既有社会公正体系,泯灭了社会公德和人类良知。可见,利益冲突是道德冷漠的直接原因。

二.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发人们价值观的冲突:

自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来,社会进入了转型期,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了冲击,原先为我们所熟悉的结构秩序和角色规范受到不断地冲击,原先的价值观念逐步动摇。然而另一方面适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却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念没有建立,造成了新旧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价值的冲突。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中,社会导向的不确定性以及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这往往会造成社会的道德失范。在社会转型期中,文化也出现商品化,社会对于文化市场的管理控制会出现失调的状况,这将造成反主流文化的失控与泛滥。对于社会文化有着不良影响的各种音像制品充斥市场,网吧与游戏厅与学校的教育展开竞争,年轻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思想的冲击。受拜金主义影响,造成人们缺乏理想,只追求个人利益,没有了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毫不犹豫的挺而走险。在道德思想观念上,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减弱,对社会的责任感也逐渐淡漠。再加上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社会上很多人将出现于公共视野中的见义不为的现象归结于市场经济。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确实存在很多的不好现象,比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等。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的精神生活环境受到了污染,因为市场经济带来了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人们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并且人们都为了自己的生活,凡事多以考虑个人利益为主,使我们失掉了传统美德中的一些优良的传统。人们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大多选择的漠然视之,置之不理,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带有传统美德的价值观都被一些人逐渐的抛弃,再加上社会中“见义不为”现象和见义勇为者血的代价等事例的大量存在和广泛传播,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有了激烈的冲突,这为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有了一个基本的社会基础。

三. 市场竞争激烈引发人们的趋利性意识加强

在道德出现变化的时期,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道德观念存在变化和模糊,道德的准则失去了规范,道德的理想不复存在,道德指导下的行为就没有控制可言,这些造成道德危机的一系列变化最终会加重社会的矛盾,让人际关系更加的复杂,会使人们不再有信任,社会的和谐受到了影响,伦理道德也没有了能力来协调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紧张,社会上的人们就会感到人情的淡薄和世态炎凉。

面对道德冷漠的现状应如何矫正,解决这种现象呢?

一. 增强道德赏罚,建立道德保障机制

建立道德赏罚机制不是对人性的怀疑,只是想为个体道德意识和情感的培育提供必要的催化剂。道德没有强制性,但建立相应的国家权力机制保障,赏善罚恶,就能对不具有“自律”精神的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外在约束,有助于公民树立崇高美德、唾弃失德意识,形成一定程度的道德良知。罗素曾指出道德赏罚对德行形成的作用,“在不具备刑法的情况,我将去偷,但对监狱的恐惧,使我保持了诚实;如果我乐意被赞扬,不喜欢被谴责,我部人的道德情感就有着同刑法一样的效果;在理性盘算的基础上,相信来世永恒的报答和惩罚,将构成一种甚至是更为有扮的樵行保护机制。

二. 完善大众人格的塑造

道德冷漠现象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众心理,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人们的从众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为政者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在当代指的就是领导干部。要避免消极的从众心理对道德示范的影响,加强领导干部的社会公德教育,为人民群众作出表率。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道德示范影响对于改变道德冷漠现象中的消极的从众心理和不明确态

度,促使他们由他人意识发展到关心集体,塑造完善的大众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意识

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精心呵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信守诺言,敬业爱岗,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从我做起告别陋习,努力为提升文明形象尽职尽责,应当成为每个公民自觉践行的准则。实践证明,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必须从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入手。自我提升是关键。首先,努力学习提升自身文明修养。文明源自心生,学习使人进步。通过学习文明礼仪、文化知识,提升文明修养,进而美化心灵,提高境界,文明做事,文明共处,文明做人。其次,积极投身社会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科普宣传、义务劳动、文明创建、志愿者等活动,接受文明的启迪和熏陶,净化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再之,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自觉告别陋习,成为文明的践行者。最后,选树文明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激励人们把对文明的渴望变为具体的追求。强化教育是根本。一是以开展“全民阅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载体,挖掘弘扬富有时代意义、体现当地特色的人文精神,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二是加强礼仪教育,通过大力普及礼仪知识,提升广大公民的文明素质,使讲文明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强法制教育,大力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增强市民民主法制观念,增强市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律己意识,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四是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广大公民民在广泛的参与中接受启迪和熏陶,形成与现代和谐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

下载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道德冷漠的成因与矫治进行研究论文(五篇模版)

    近年来道德冷漠事件频频发生,例如: 南京“彭宇案”的后续事件、佛山“小悦悦事件”、上海田林街事件、苏州人跪狗事件。这些事件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道德冷漠已成为当前我国......

    冷漠新闻的道德思考

    冷漠新闻的道德思考 广播电视史 张立军 摘 要 冷漠新闻是近年来学术界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揭示了新闻记者报道新闻的冷漠心态而涉及到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问题。......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

    大学生道德现象

    班级:日语102姓名:苗璐学号:10022213 大学生的道德 现象: 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呈良好发展趋势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

    中学生网瘾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关于《 中学生网瘾的成因和解决方法》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张 洪 强 调查时间 2010.3.1——2010.5.10 一、调查起因 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成了现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对于网络......

    大学生时事冷漠现象浅析——毛概论文

    大学生时事冷漠现象浅析 摘要:大学生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中国繁荣富强的见证者,更应该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

    当前社会冷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合集五篇)

    当前社会冷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从“彭宇案”、“小悦悦案”谈起 我是一个相信缘分的人,我相信因果报应,天理循环,就如《无间道》教会大家的一句:出来行,迟早要还的。如果将这句......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小编推荐)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