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首长2010年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08:1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各省首长2010年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各省首长2010年工作报告》。

第一篇:各省首长2010年工作报告

2010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

蒋巨峰作2011年四川政府工作报告

蒋巨峰省长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举要

回眸“十一五”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洪涝灾害和低温雨雪冰冻、攀枝花-会理地震、遂宁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我们把握先机、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四川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从废墟中抢救群众83988名。

震后10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

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房屋损毁群众的过渡安置。

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如期实现。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启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交通枢纽骨干框架已经奠定。五年累计开工铁路项目25个,在建里程近3000公里,营运里程达到3547公里;开工高速公路项目34个,在建里程321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2681公里。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3.4倍;实现净利润是2005年的4倍。

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增产,肉类总产量比2005年增长30.7%。

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3%提高到40.3%。

五大经济区建设务实推进,启动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

在川落户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从111家增加到160家。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五年累计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85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大力推进民生工程,2010年“十项民生工程”投入940.1亿元,比计划增加157.5亿元。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9.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4.6万人。新农保试点县增至67个,参保人数达649.3万。实施百姓安居工程,改善7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改造城镇棚户区及危旧房44万余户、农村危房11万余户。五年共解决499万人的贫困问题。

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完成“普九”任务,整体实现“两基”目标。实施职教攻坚和“9+3”免费教育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五年新增5649.4万人,受益人次1.37亿。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所有乡镇通宽带。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软硬环境不断改善。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开放立法,共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9件,制定政府规章53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3427种(类)违法行为细化了9675条处罚标准。

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全面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州)、非重灾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

努力建设效能政府。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事项办理提速92.1%,现场办结率99.5%。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废止失效“红头文件”11.1万件。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122项减少为486项。

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建立问责制度,实施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强化行政监督。着力降低行政成本,行政成本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8个百分点。

2011年,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

进一步转变作风。展望“十二五”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基本形成。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0.8:39,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6%,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持续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初步建成。

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

2011年,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的部署,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集中财力办大事

省级财政拟安排超过100亿元资金用于新村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和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等重大民生、发展项目。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预算原则上零增长。

关键词: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万亿元。着力推进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成兰、成贵、成渝客专等铁路项目和成都地铁,力争开工雅安至康定、内江至毕节等铁路项目。推进成自泸赤、巴南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广陕、达陕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加快藏区“两路一隧”等国省干线改造,做好雅康、汶马等藏区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嘉陵江亭子口航电枢纽、渠江广安段航道和广安港、泸州港二期续建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岷江航电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成都航空枢纽和阿坝红原、稻城亚丁机场建设。大力实施一批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加大对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资。

关键词:扩大消费需求

继续实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积极培育汽车、住房、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全面完成“村村农家店”建设,强化城市便民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网购网销”工程。

关键词: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强价格监测。建立健全价格临时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着力做强做大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5785”战略工程

启动“5785”战略工程,加快推进我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成德绵内广遂电子信息及服务业、成德资内宜泸饮料食品、成眉乐雅自泸宜遂南广达化工及新材料、攀西钒钛钢铁和三江流域特色资源5条万亿元产业带。抓好一批投资上百亿的重大工业项目,着力构建7个增加值超千亿元产业。深入实施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着力打造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基地)。推进“两个带动”工程,着力打造50个主营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好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快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技术攻关与创新、产业化培育与示范、重大产业创新发展“三大工程”,启动实施“611”计划。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发展区域金融市场,加快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和现代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深入实施“新五大旅游行动”和“三年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旅游标准化示范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2100亿元。

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现代农业

大力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打造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区,深入推进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加强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2个牧区畜牧业试点县建设,努力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推进25个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建设。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

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加快推进30座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10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全面完成农村断头公路建设专项规划任务。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等。

关键词:新村建设

完成县域新村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村落。加强产业培育,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统筹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庭院环境整治。

关键词:城乡统筹

深化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级试点,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镇将供水供气、信息网络等设施向农村延伸。以教育、医疗、文化和养老为重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大力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四大城市群。将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整体布局,依托城镇发展产业、建设园区。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设保障性住房22万套左右,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2万户左右,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关键词: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围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加快编制并实施成都天府新区建设规划。加强川南经济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启动实施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加大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关键词: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全面实施藏区跨越式发展规划,继续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凉山彝区跨越式发展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推进大小凉山3.08万户贫困群众搬迁工程和100个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编制实施川东北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规划。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关键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加大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力度,积极开展省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试点。深化扩权强县试点,抓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有序推进水电开发补偿机制试点。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稳步推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制度。

关键词:民营经济

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

关键词:对外开放

统筹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做好配套企业引进工作。力争引进国内省外资金60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90亿美元以上。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加快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关键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突出工业节能,严格控制“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深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重点污染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工业集中区开展生态园区建设,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关键词:生态建设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着力打造环保模范区域和生态区域。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造林,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深入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治理沙化土地5万亩。

关键词: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推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模式,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

继续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推动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关键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严格按照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加快完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精神家园建设,着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

关键词: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修复

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治理规划、灾区生态恢复规划。尽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加快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修复工程。推进清平、映秀、龙池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汛期前全面完成重建规划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任务。

关键词:灾区发展振兴

加快灾区产业发展,突出抓好灾区产业园区建设。抓好就业促进,建设创业中心、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平台。加快推进重灾区2516个贫困村整村建设。全面落实对口长效合作协议。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十项民生工程”计划安排资金840.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24.8亿元。

关键词:就业和社会保障

新增城镇就业64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促进工作。加快推进新农保扩大试点,覆盖人数达到989万人,60周岁以上的农村低保对象免费纳入。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关键词:收入分配

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保证金等制度,确保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关键词:教育优先

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关键词:文化事业

加快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服务配送工程。新建8000个农家书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启动行政村通宽带工程。

关键词:医疗卫生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和疾病防控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完善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开展集中社会养老试点。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确保藏区、灾区和全省社会大局稳定。深化“大调解”工作。推进“平安四川”创建活动。

郭庚茂省长《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着力十

大重点

郭庚茂省长《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着力十大重点

2010,抢抓机遇持续发展好态势

郭庚茂省长在报告中指出,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大力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以“坚持三保、突出转型、强化态势”为着力点,以“落实完善、创新机制、提高能力”为关键环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胜利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着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2%左右。财政总收入2293亿元,增长1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3413亿元,分别增长22.6%和17.5%。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重点,全面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类惠农补贴达到154.6亿元。粮食总产达到1087.4亿斤,增产9.6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

——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局性举措和紧迫任务来抓。预计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9.5%,提高1.8个百分点。

——紧紧围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强力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2.4亿美元,增长30.2%;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743.4亿元,增长24.6%,是历年来招商规模最大、来豫客商和签约项目最多、合同金额最高、招商成效最好的一年。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初步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和10%左右。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8%。

郭庚茂指出,尤为令人鼓舞的是,我省审时度势、着眼全局,组织动员各界力量、汇集各方智慧,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在省内外形成广泛共识,产生重大深远影响。中原经济区总体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将激励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加速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②6 2011,“四个突出”“八策并举”

2011年是我省“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到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2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四个突出”:突出清醒与忧患,突出主题与主线,突出统筹与运作,突出民生与民心。在工作着力点上,针对今年形势特点,结合我省实际,以关键举措带动全局,做到“八策并举”:持续推进大招商活动,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争取扩大需求、稳定投资、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综合效果。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恪守为民之责

多办利民之事

【关键词】 为民

【报告要点】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谋划改革发展、实施项目建设一定要使人民群众成为现实受益者而不是受损者,树立勇于对人民负责、能够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终标准,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合法权益。

转变政府职能

提升行政效能

【关键词】 职能转变

【报告要点】 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注重调查研究,遵循客观规律,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做到不走错路、力争少走弯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启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深化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审批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

主动接受监督

【关键词】 依法行政

【报告要点】 各级政府及部门都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接受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和水平,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查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腐败,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效取信于民。

转变工作作风

注重求实求效

【关键词】 求实求效

【报告要点】 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突出运作,狠抓落实,说到做到、说好做好,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财政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等三项经费支出预算原则上实行零增长,坚决制止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精简会议、文件,减少不必要应酬和检查评比,凝神聚力、锲而不舍,谋大事、抓落实、求实效。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管理,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素质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开展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一 着力扩大需求 【关键词】 扩需求

【报告要点】 扩大需求规模、优化需求结构,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实施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快启动实施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基础设施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积极扩大出口规模,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带动出口的主要途径,引进一批出口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加强出口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培育自有出口品牌。

继续搞好企业服务,省市县三级继续分别抓好100家重点企业,积极引导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积极扩大信贷规模,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②9

二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 调结构

【报告要点】 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企业,扩大优质产品,抓增量、补短板、增后劲,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1万亿元。

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万亿元。

培育发展四大先导产业,以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

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力推动400个服务业项目建设,重点培育100户高成长性服务企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

破解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突破先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②9

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 惠农强农

【报告要点】 落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

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5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抓好棉花、油料等农作物生产,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建设任务,继续实施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动种植业结构加快向园艺业调整、大农业结构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向农产品加工业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园艺产品和设施农业,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造县乡公路3500公里、通村公路2000公里,新建1.3万个村邮站。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②9

四 加快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城镇化

【报告要点】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产兴城、以城带乡,全面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为中心,以提高城市承载和服务能力为保障,深入推进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实施一批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中原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一小时交通圈”及核心城区与卫星城之间快速交通连接线建设,大力推进郑汴新区、洛阳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加快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住房合理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提高城市管理创新水平,完善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下大力气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真正变成市民,享有平等权益。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市建成区内城中村改造步伐,争取三年内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②9

五 增强跨越式发展支撑能力

【关键词】 “五网一系统”

【报告要点】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客专、城际、大能力运输通道等三大铁路重点领域建设和郑州东站、郑州新郑机场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国、省道干线公路网以及城际快速连接通道建设。

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争取南阳核电项目早日开工,继续推动火电机组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市级220千伏供电网架完善、老城区电网改造以及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煤矿矿井和天然气管网。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和一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出山店水库国家批复动工;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新一轮治淮项目;实现南水北调干线工程“黄河北贯通、黄河南连线”目标,开工建设配套工程。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及主要高速公路和风景区信号全覆盖,基本完成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

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省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②9

六 以开放带动全局

【关键词】 内陆开放高地

【报告要点】 着力承接产业转移。围绕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全面拓宽开放领域。扩大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大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现代农业等领域对外开放;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

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探索建立与央企对接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央企扩大投资规模,在我省建设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

提高招商实效。增强招商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继续抓好已签约重大招商项目跟踪推进,提高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

优化开放环境。加强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航空港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抓好产业配套、市场支撑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如期实现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完善联审联批制度和外来投资投诉处理机制。②9

七 破解发展瓶颈

【关键词】 改革创新

【报告要点】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省内国有骨干企业重组整合,在装备制造、煤炭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粮食等行业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大力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搞好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

加快水利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水价改革。

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力争直接融资不低于1200亿元。

探索完善土地开发利用“三项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节约集约用地和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发展用地需求;大力开展农用地和村庄整治,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八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节能环保

【报告要点】 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做到统筹协调、综合施治、合法合规、求实求效。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法规制度,使节能减排走上法制化轨道。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运用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等经济手段,促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

推进节能降耗。继续实施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八大节能工程,推进高耗能设备更新改造。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开展重大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产业示范。开展绿色建筑和低碳社区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

加强环境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生态省规划,切实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对重污染行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深入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修复。全面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继续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市县第二轮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②8

九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关键词】 软实力

【报告要点】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数字出版基地、精品剧目产业化等为抓手,壮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优势文化产业。以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和6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抓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文化创意、网络动漫、演艺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成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市县两级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现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三平”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扎实做好网络宣传管理,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②6

十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报告要点】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力争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00万人。

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和市级统筹,实现新农合跨区域即时结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

全面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规划,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9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以上。

组织实施教育、人才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加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稳定市场物价,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黄小晶作2011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福建人民政府网站

2011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二○一一年一月十三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3800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2056亿元,增长2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51亿元,增长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3亿元,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1088亿美元,增长36.6%,其中,出口715亿美元,增长34.1%;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1元,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实际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3.77%;人口自然增长率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1%、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0.2%的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乘势而上突破重点,“五大战役”成效明显

围绕推动跨越发展,认真落实全省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学习借鉴天津、广东、江西等省市先进经验,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形成比学赶超的热潮。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完成投资1936亿元,建成投产和开工项目分别达166个和177个。开工5条快速铁路,福厦动车组开通运营;开工13条高速公路,建成7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9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超过3000万吨,电力新增装机容量445万千瓦,机场扩能改造全面实施。新增长区域发展方面。完成投资2742亿元,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区域集聚效应显现。城市建设方面。完成投资252亿元,新增城市绿地2620公顷、公园22座,更新公交车2600辆,景观整治、立面再造、缆线下地、道路改造等取得阶段性成效。小城镇改革发展方面。试点镇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启动784个项目,完成投资308亿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加快建设,“三旧”改造有序推进,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实施。民生工程方面。在实施校安、医改、文化、养老、安居等工程基础上,新增10件惠民实事,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二)巩固应对危机成果,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662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大灾之年仍保持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五新”加快进村入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9.6%。实施土地整理31.5万亩,加固病险水库139座,除险加固海堤1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2850公里。新批和组建8家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建成,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继续完善。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8%,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建设21个成长型产业集群,抓好950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和300个重点技改项目,央企在闽新一轮投资洽谈项目超过8000亿元、其中签约5000多亿元。出台加快民营企业发展19条意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再担保机制。45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再融资,募集资金449亿元,上市企业总数达185家。物流、创意等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40%。全省旅游总收入增长17.8%。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23.4%,小企业贷款增量是全国5个超千亿的省份之一,金融服务发展更加有力。

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落实鼓励企业创新政策,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新增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4家。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加快建设,厦门、福州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新大陆物联网条码识别、瑞芯个人移动信息终端SOC、优讯光通讯用户端收发一体、联拓数字对讲机SOC基带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成功研制并产业化,标志着我省芯片设计研发能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戊肝疫苗、细菌农药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新增专利授权18063件。第八届“6·18”成功对接5358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村信息化等“数字福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电子政务外网覆盖所有乡镇。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成功举办。出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对外经贸快速回升。实施扶持外贸发展措施,建设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2.8%和25.8%。厦门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作,福州保税港区获批设立,武夷山“陆地港”投入试运行,电子口岸覆盖面扩大。新批项目合同外资平均规模达1064万美元,提高10%。闽港闽澳合作取得实效,加强金融、物流等服务推介,推动闽企通过港澳进入国际采购体系、拓展葡语国家市场。全年实际利用港澳资金增长15.8%,闽港闽澳贸易额增长30.8%。外事、侨务工作继续加强。世界投资论坛、“9·8”、“5·18”、世界闽商大会、泛珠大会、上海世博会福建展馆及活动周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环保监管责任制,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完成重点行业脱硫等重大工程。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设市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2%和92%,市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7%和83%。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全面完成,207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对皮革等行业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治理措施,妥善处置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集中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加快平潭开放开发,闽台合作先行先试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全面展开。赋予平潭设区市及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成立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平潭海峡大桥、渔平高速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福州至平潭快速铁路及跨海公铁大桥、长平高速公路、平潭海峡大桥复桥、环岛公路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1000万株植树任务。金井湾、幸福洋等组团开发先行启动。

闽台经贸合作纵深拓展。做好ECFA签署的跟进工作,主动对接两岸产业搭桥计划。海峡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运作,兴业银行等获准开展新台币兑换业务。闽台率先实现特殊监管区、电子商务对接。全年合同利用台资增长1.4倍,闽台贸易额增长48.7%。

闽台交流交往更加密切。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论坛。省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取得积极成效。闽台107对特色乡镇实现对接。启动闽台乡村游,经我省赴台旅游人数突破18万人次。新增福州、厦门两个空中货运直航航点,开通闽台邮政货运航线。“小三通”客运量达144.2万人次,闽台空中直航每周往返120个航班,全年运送旅客53.9万人次,泉州成为两岸空中直航新航点。率先在事业单位招聘台湾专才,闽台联合培养职教人才4000多人,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深化。

(四)全力以赴抗灾救灾,恢复重建有力有效

去年我省连续遭受特大冰雹、强降雨灾害和五个强台风袭击。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前部署,周密组织,全面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机制,全省党政军民众志成城、奋力抗灾救灾,累计紧急转移群众222.6万人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对全球最强台风“鲇鱼”实现人员零伤亡。出台一系列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扶持政策,确定福州、厦门对口支援三明、南平,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重建户春节前可搬入新居。

(五)强化公共服务,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6万人。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138元。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实现设区市统筹,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跨市转移接续,医保实行异地就医和结算,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33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工作持续推进。

社会事业加快进步。基本建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72个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4%,实现每个设区市都有一所公办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新增床位6700张,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十大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开展。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福州中国温泉之都申报成功。中国航海日、全国特奥会、省运会、省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成功举办,我省运动员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援建彭州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新一轮援藏援疆工作扎实推进。人事、编制、民族、宗教、气象、防震、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继续加强。

社会保持安定稳定。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4.9%。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五位一体”长效机制,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信访总量明显下降。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各类事故发生起数下降5.3%。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反走私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积极采纳委员调研成果。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08件、省政协提案1083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加强政府立法,全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项,出台省政府规章6件。完成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清理任务。“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加强行政监察,深化效能建设。抓好纠风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开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审计和稽察。落实廉政准则,反腐倡廉工作得到加强。

2010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规划胜利实现。过去的五年,是发展思路拓展提升的五年,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西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平潭开放开发得到特殊扶持,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享受中西部优惠政策,国家部委在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福建进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是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克服各种灾害的不利影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贸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比2005年翻了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5年的3.5倍,特别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铁路新增快速干线里程504公里、在建里程和运营里程均突破20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超过1500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实现翻番、总里程达2403公里、在建里程超过2000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1.8亿吨、吞吐量由2005年的1.98亿吨增加到3.27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接近翻番,电力新增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累计达3480万千瓦,形成500千伏大环网;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三次产业比例从12.6∶48.5∶38.9调整为9.5∶51.3∶39.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2.1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五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9460元和2977元,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居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十一五”发展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公务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面临困难,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发展后劲还显不足,高水平的大项目落地还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够快,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较大挑战;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存在薄弱环节,城市管理问题仍然不少;政府职能需要加快转变,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和消极腐败现象。正视差距、改进不足,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以强烈的责任心做好工作。

二、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请大会审议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十二五”宏观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各项措施。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的部署,《规划(草案)》明确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规划(草案)》围绕主题、突出主线,提出经济发展、民生发展、科教发展、可持续发展四大类37项主要目标,其中约束性14项、预期性23项。明确到2015年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这些目标体现质量、效益、结构、速度的统一,体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统一,体现先行先试和可行可为的统一,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规划(草案)》分18个章节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二)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42%,推动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28%。培育产业群、扶持大企业,打造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或基地。

(三)着力扩大内需,形成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拓宽消费领域,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三大港口群,建设“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完善空港布局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设区市通快铁、有机场,县县通高速,较大自然村通达硬化道路。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数字福建”应用水平,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拓展以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培育环三都澳、闽江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湄洲湾(南北岸)、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等十大新增长区域。健全沿海与山区帮扶机制,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和水库库区的支持。深化跨省区域协作,促进互动联动。

(五)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探索“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构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文化交流重要基地、直接往来综合枢纽,打造吸引力更强、功能更完备的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为契机,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排头兵、窗口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外经贸强省。港澳侨始终是福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要密切闽港澳侨合作,努力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共同繁荣发展中争取更大作为。

(七)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人才、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力争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大幅度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力争人才资本贡献率达到33%。强化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八)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继续居全国首位,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九)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公共安全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三、开好局起好步,扎实做好2011年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促增长、调结构,统城乡、惠民生,深改革、大开放,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外贸出口增长8%,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低于80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

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526个,总投资19213亿元,年度投资2300亿元。同时,实施一批全省性的农林水利重大工程。产业方面,开工中化泉州1200万吨炼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翔安玻璃基板、中国移动厦门手机动漫基地、马尾船政重工造船、东南汽车三期扩建等60个以上项目,加快泉州海峡轨道客车、中国重汽永安汽车、龙工挖掘机、东南电化搬迁等项目建设,建成漳州腾龙芳烃PX、翔鹭石化PTA、鞍钢冷轧钢板、南铝板带三期等60个以上项目,突破福建联合石化乙烯“脱瓶颈”扩建、鞍钢宁德大型钢铁、宝钢与罗源德盛联合重组、中国化工三明装备及新材料基地等20个以上重大前期项目。交通、能源方面,开工16条高速公路和10个港口项目,力争5条铁路获批建设,加快核电、风电、火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增快速铁路干线运营里程14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6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45万千瓦。水利、渔港、耕地、造林方面,完成20个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60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加快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建设;开发复垦新增耕地12万亩,实施土地整理30万亩;完成植树造林650万亩。

打好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完善区域规划和开发布局,构建连接新增长区域的交通通道,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加快形成创业创新重要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年度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力争建成700个、新开工800个。

打好城市建设战役。做好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加强重要区域、重点地段设计。强化市容市貌整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建成一批公共停车场,改善城市综合交通。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和公园建设,做到步行10-15分钟就能看到绿地。加快供水、供气、排水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居民饮用水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归集率和处理率。加快城市架空缆线下地。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内河整治要有看得见的变化。创建一批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建设一批宜居城市综合体。

打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在继续抓好第一批22个试点的基础上,再增加20个试点镇。加快规划编制,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景观建设,合理布局城镇产业项目,力争投资增长高于全省投资增速。实施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合理划分县和镇财权与事权。探索户籍管理新模式。

打好民生工程战役。继续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比国家要求提前4年;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各类棚户区改造,推进养老服务“十百千”工程,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光明行动”、残疾人托养和残疾儿童康复等项目,扶持妇女、残疾人、计生家庭创业就业。医疗卫生方面,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为城乡居民提供10项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和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孕妇、城市低保孕妇免费产前筛查诊断,提高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和计生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加快医院项目建设。教育文化方面,逐步实施中职教育免费,今年对中职一年级学生免学杂费;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提高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加快幼儿园发展,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和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县(市)城区影院建设,新建2600个农民体育健身点,推进市、县两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抓好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一批项目建设。强农惠农方面,调整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设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饮水安全和造福工程,建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便民生活方面,抓好“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城乡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推进城乡绿化,加快公厕建设,实施城乡通信信息化提升工程。和谐平安方面,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避灾点,实施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整治与水源保护,深化平安创建,支持驻闽部队生产生活和科技拥军、文化拥军项目建设。防灾减灾方面,实施海洋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治两个“百千万工程”,完善气象灾害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增强重大灾害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我们要用实施战役的决心和工程化的运作办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二)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多种方式增加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民资、大户等社会投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贷款。

强化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中央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民生水利。抓好一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五江一溪”防洪工程建设,抓紧闽江北水南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现有渔港的改造、扩容、升级。

提高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统一经营服务的主体,引导农民积极组建合作社和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合作社与商贸、科技、金融、农资等机构紧密对接,实现生产销售组织一体化,让农产品从菜园子直达菜篮子。

加大“五新”成果推广力度。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把专场推介会开到农民家门口,抓好一批示范项目。继续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与农业部共建省级农作物良种培育引进中心,做强良种引进、提纯、繁育与推广基地,力争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2%以上。

形成覆盖整个农村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进一步整合驻村干部、农技员、下派科技干部、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乡镇农技站等方面力量,变零星分散服务为全方位、网络化服务。开展百万农民订单式、个性化大培训,抓好网络和远程教育。

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大产业来抓。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保障市场供给,又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大贴息、奖励、用地等政策扶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规模化加工,力争有5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

做好稳粮、储粮、调粮工作。重视“米袋子”工程建设,落实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30万亩。狠抓粮食关键增产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的示范推广,大力发展超级稻、再生稻,提高粮食单产和优质品率。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改进粮食补贴发放方式,切实做到有种有补、谁种补谁。完善储备粮食订单收购直接补贴政策,保持30万吨省级储备订单收购规模。抓好储备粮库建设和改造,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加强与粮食主产省的协作关系。

逐步推行农业用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合理流转。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引导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承包农户经营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切实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探索土地股份化和合作化的办法。

深化农村改革。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首要目标,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增强各方面的工作合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发证到户进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按照国家部署,完成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任务。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经纪人等,为农民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重点突破。把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等作为主攻重点,加快物联网识别系统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抓好“智慧厦门”产业基地、福州友顺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霞浦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一批研发和转化项目。二是应用示范。在消费升级、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等方面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扩大政府采购,支持商业模式创新。三是政策引导。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新认定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争取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等资金支持,建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和科技保险,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着力壮大产业群。要通过现代产业的增量集聚,带动存量优化,促进总量提升。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延伸10条产业链,实现30个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央企项目落地建设,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继续实施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抓好300个技改重点项目,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大型民企和港澳台企业的合作,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组建战略联盟等途径快速扩张。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链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强化煤电油气运调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加大财税扶持,强化要素供给,增加引导资金,优先保障用地,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现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水电气热基本同价,加快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多层次、宽领域、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一是现代物流业。实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提升物流节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引进和培育若干跨国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建立以港口为核心、与制造模式相适应、信息化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供应链服务体系。二是金融业。争取扩大信贷规模,促进我省成为各家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区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规范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促进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省外金融机构来闽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发展企业债券,鼓励发展私募基金。三是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抓好研发设计、技术交易、成果应用,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行业标准制订。推进“三网融合”,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有效落实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培育高水平的骨干企业,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四是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经纪等服务,鼓励发展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五是服务外包业。吸引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向我省转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和专业企业。六是现代商贸业。拓展电子商务、专业集散市场、特许经营和仓储超市,加快培育新型业态,强化营销联盟。七是文化及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进动漫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创意产业园建设。八是社区服务业。以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为重点,支持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九是农村服务业。加快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贸、农资经营中的主渠道作用,拓展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十是旅游业。整合和保护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项目,延伸特色旅游产业链,打造海峡旅游品牌。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作为,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深化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高标准抓好一批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渔业等重点项目,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开发、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支持海洋碳汇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

(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有效增长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是鼓励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大力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种养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务工收入。确保强农惠农的政策补贴和项目补助及时足额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合法收益。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办法。三是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加强城乡困难家庭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改善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待遇。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补贴。四是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五是推进实施公务员规范津贴补贴方案,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落实绩效工资制度。我们必须千方百计采取开源、减负、补贴、托底等各种增收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加强集贸市场、街头早市、宽带网络等消费硬件设施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抓好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改造和新建300个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强化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调节和价格监管,稳定社会预期。提高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房比重,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营造有利于大项目生成落地的环境条件。管好用好政府投资,加强与各类投资主体的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在注重结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扩大投资规模。

(五)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拓展闽台交流合作

高起点推进平潭开放开发。全面实施即将批复的总体规划,推进“五个共同”模式,力求突破投资贸易便利化等特殊政策,争取设立平潭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力争开通平潭至台湾客货运滚装航线,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合作伙伴,落地一批高层次项目,着力发展旅游、物流和科技产业,加快两岸教育、医疗合作园区建设。

推动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实施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扩大我省优势产品出口,增加台湾产品进口。争取服务贸易合作先行先试,开展口岸业务和电子商务合作,推动台商在闽设立独资医疗机构。争取不同阶段的闽台合作先行先试内容列入ECFA后续协议。

深化闽台产业对接。主动衔接台湾六大产业振兴方案和四项智能型产业计划,深化闽台石化、汽车、精密机械、LED、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对接,拓展太阳能、生物科技、创意等新兴产业合作。推动闽台金融机构双向互设和业务合作,建设厦门、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加强闽台农业、林业合作,扶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

拓展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办好第三届海峡论坛,开展妈祖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抓好福州、厦门两岸教育合作项目,加强闽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文化创意等领域合作。扩大对台海空直航,促进空中直航航线延伸,推动实施我省居民赴台个人游。

(六)着力外经贸转型升级,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继续实施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承担等扶持政策,推进重点商品出口基地、“陆地港”和“飞地港”建设,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确保出口稳定增长。推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动、向内地山区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贸易,加快建设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优化口岸大通关环境,扩大直通放行和区域通关覆盖范围。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工作,支持企业有序开展国际化经营。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结构优化。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健全协调服务机制,集中抓好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在谈项目,促进345项重点跟踪项目落地。创新“9·8”、“5·18”等重大经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引资引智并重,抓好一批产业链关键项目、服务业配套项目和企业并购重组项目。强化境外联合招商,加强对东盟的服务贸易引资,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回闽投资。建立意向客商、意向项目信息库,形成各设区市协同招商机制,推动项目有效集聚和合理布局。

密切闽港澳侨合作。发挥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吸引港澳资金等生产要素、服务体系和大型企业。联合开发两岸四地“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推进闽港台物流合作项目,引进香港金融机构参与两岸贸易结算等金融服务。依托闽港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赴海外开展并购、赴港上市融资。落实一批闽澳商务、中小企业和旅游文化合作项目。多渠道加强与闽籍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新生代、新华侨华人及重点社团的联系。有效利用外事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七)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抓好新一轮节能减排。认真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加强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环保“三同时”。严格节能减排责任,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200个项目。全面淘汰水泥、造纸、皮革、火电、冶炼等“五小”落后产能。推进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脱硫脱硝及污染深度治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五个一百”工程。支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低碳发展实验区。

抓好新一轮环境整治。深化“六江两溪”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重点流域网箱养殖,治理畜禽养殖、石板材和工矿业污染。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三清”示范工程。强化陆海一体化联动,实施重要港湾、重点海域和海岛的生态整治工程,着力治理渔业用海环境。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抓好新一轮生态优化。实施生态省建设五年规划,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推进“四绿”工程,增加森林碳储量。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河道、海域采砂监管,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保护力度。推进重点流域、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生态修复。污染环境,祸在当代、害及子孙,我们要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抓环保,一届接着一届干,兑现建设生态省的承诺,誓把青山绿水保护好。

(八)加强城乡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突出发展城市群。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城市联盟进程和同城化步伐,推进轨道交通、机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拉开中心城市建设框架,推进福州东部新城和马尾新区、厦门岛外新城、泉州环湾组合城区等城市新区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提升县域统筹发展能力。创新支持县域发展的政策,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省对市县区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扶持县域重点产业集中区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深化山海联动和区域合作。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里扶持政策,强化资金投入,促进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启动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做好福州、厦门对口支援三明、南平灾后重建工作并形成协作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全省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兄弟省市区的经济联系,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宁夏、三峡库区等工作。

(九)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在动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命脉,我们要全力扶持各类科技成果,精心呵护一切创新苗头,让科技创新不断迸发出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劲能量。进一步整合和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6·18”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功能,完善研发协作、资源共享等创新机制。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建设,推进与国家大院大所的合作。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科研管理方式,健全成果评价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强科学普及,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

强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开发力度,重点引进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创造研发成果中试和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体现创新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更多高端人才来闽创业。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年内基本完成权属企业改制,试编资本经营预算,健全风险控制和投资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36条政策和我省贯彻措施,实施民资“回归工程”,拓宽投资领域,加大融资等扶持力度,做好品牌和商标的培育,筹办福建省大型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与行政区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改革,强化税收征管,健全财政资金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推进投资体制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扩大网上并联审批试点。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十)坚持民生优先,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启动重大教育改革试点和发展项目。加快“双高普九”进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规模,推进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支持民办教育,扶持发展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建设,扩大医疗资源总量。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县乡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扩大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推进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试点,提高重大疾病大额医疗费用补偿水平。提供医疗救助,让得大病、出不起钱的困难群众得到救治。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三级康复体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药品销售零差率改革。强化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加快建设重点文化设施,挖掘八闽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重视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发展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强文化市场和互联网管理,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老年体育活动,发挥老体协作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壮大体育产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解决城镇无收入居民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县以下集体企业职工等困难群众参加医保问题。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将孤儿基本生活费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鼓励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妥善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加强各领域各行业安全管理,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强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海防、人防能力。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四、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提高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

我们要牢记政府前面顶天立地的“人民”二字,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要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试、爱拼会赢的优良传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旧的路径依赖,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增强发展活力。把握历史机遇,用好用足政策,有效集聚生产要素,在突破瓶颈制约中加快转型升级。学习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从做得不够的地方去追赶,从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去超越,在拓展思路和作为中开辟发展的新天地。

二要强化责任。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李彬等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激发比学赶超的创业热情,增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全天候运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五年规划分解细化到年度,具体化到项目,逐季逐月抓好落实。严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治庸治懒力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进一步形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政风。

三要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提高政府立法质量,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做好行政复议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便民利民。尽心办好群众生活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修修补补等有的看似细微却须臾不可或缺的事情,不可因事小而不为,不可因事难而不作为,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着力解决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安危的问题,最大限度予以保障,让老百姓生活更安稳;主动顺应群众改善物质条件、提高健康水平、追求精神生活、维护基本权益等新期待,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让老百姓生活更有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福建已经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正在奋力开拓全面惠及全省人民的美好前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各方面力量,凝心聚力,心无旁骛,真抓实干,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http://)

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一

昨天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代表市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了政府工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最前面。全市上下将以更高的标准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回眸2010

(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消费、投资强劲拉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

●消费品零售超6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近5500亿元

组织开展系列主题促销活动,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等工作,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完成土地储备开发投资14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5500亿元,超额实现两年政府投资14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目标。

●中关村“1+6”系列政策获批,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突破1.5万亿元

发布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股权激励试点单位达到350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51.5亿元。成立中关村发展集团,推动6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海聚工程”、“高聚工程”,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79亿元、增长27.8%。

●产业结构深化调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40%

积极推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首钢冶炼热轧全面停产,关闭所有小煤窑。制定实施加快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设计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出台促进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较快增长。

●城南行动计划103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70%农户

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加快,河道景观恢复和生态环境修复初见成效。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5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城乡结合部24个重点村完成拆迁任务。

(二)加强城乡建设、服务与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生态环境切实改善,城市服务管理得到强化,社会服务管理持续创新。

●5条地铁新线开通,公交出行比例增至40.1%

本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8公里,总里程达到336公里。3条城市快速路通车,完成110项疏堵工程,公交线网继续优化。建成陕京天然气三线,完成第九水厂改造,实现230个老旧小区管网供热。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至96%,二级及二级以上好天率78.4%

生活垃圾产生量继续下降,日处理能力达到1.7万吨,全市再生水利用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81%。优化能源结构,治理燃煤污染,加快淘汰高排放车辆,控制机动车污染,空气质量连续12年改善。

●28项综合治堵措施出台,总结推广村庄社区化管理模式

完善城六区交通管理体制,实施错时上下班等一揽子措施,维持了城区路网基本通行能力。积极探索村庄社区化等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9+1”管控模式,逐步形成实有人口趋同服务管理的新体系。

●1000个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300个

出台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建成1294个农村社区服务站。选聘2958名大学生到社区工作,较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新建16支专业化志愿者队伍。

(三)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维护首都和谐稳定

全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高度重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

●减轻群众医疗负担25亿元,发放养老助残服务券4.3亿元

整合“一老一小”、无业居民大病医保,制定统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提高门诊报销比例等8项医保惠民政策,减轻群众负担25亿元。1779家定点医院实现即时结算。全面落实“九养政策”和老年优待办法,发放养老助残服务券4.3亿元。

●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三级医院开展双休日全天门诊

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启动预约转诊试点,26家三级医院开展双休日全天门诊,延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时间。

●新建收购政策性住房22.5万套,5月份以来房价同比涨幅逐月回落

政策性住房实际供地1332公顷,占全市住宅供地的52.8%。新建和收购政策性住房22.5万套,占全市住宅新开工套数的61.5%。严格执行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推广信访代理等成功经验,着力化解历史积案,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化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大力净化治安环境,社会秩序保持良好。

(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发展合作与对口支援。

●城四区合并平稳有序,新增9家要素市场

崇文区与东城区、宣武区与西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平稳有序,建立海淀区和昌平区产业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发展。成立全国首家消费金融公司,争取多项国家金融创新试点,新增9家要素市场。成立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实施药品统一集中采购。

●地区出口55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6亿美元

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首都机场口岸和天竺综合保税区实现大通关。健全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落实服务外包政策。新增涉外驻京代表机构654家,对外协议投资增长2.5倍,成功举办世界旅行旅游大会等国际活动。

●与14家中央单位开展战略合作,累计投资70亿元圆满完成什邡援建

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和对接服务,推进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项目落地。整合组建市级领导机构,统筹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先后与河北等省区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区域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认真落实对口支援西藏拉萨、青海玉树等任务。

(五)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成功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系列活动,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日”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整治网络低俗之风,积极推动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完成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五五”普法任务,推进法律服务领域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国防和后备应急力量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

展望2011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3.5%、水耗下降4%

(一)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深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价格调控和市场监管,为改善民生、调整结构、提升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左右

本市将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老龄、健康、网络等新兴消费;塑造“北京服务”品牌,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扩大北京商贸全球影响力。

●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拟安排347亿元

本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将集中力量、分阶段、有重点、系统性地解决一批创新驱动、城市功能完善、民生改善和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核心区安排投资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重点投向交通疏堵和人口疏解领域。

●必要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

本市将加强价格监测,及时启动相关补贴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体生活;研究制定价格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完善政府储备,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增基本菜田5万亩,提倡“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场店对接”,降低中间成本,实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二)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不断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与核心竞争力。

●设立全国场外交易市场

在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设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在全国科技金融领域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打造金融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支持白塔寺地区、西单商业商贸区融入金融街功能区,做好月坛南街等6个拓展项目,积极建设好广安产业园和闹市口地区,实现金融街适度拓展、南北连片。同时,促进商务中心区功能聚集,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增强服务国家金融决策、管理的功能。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老旧机动车更新淘汰长效机制,新增公交车提前实现第五阶段国家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启动建设市、区县、用能单位三级能耗在线监测体系。

(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努力办好惠民实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

就业关系着每个市民的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今年本市将加大对“三高”退出企业分流职工、从事“绿色就业”的城乡劳动力帮扶力度;实施精细化就业援助,确保就业特困人员托底安置,实现城乡无“零就业家庭”,“纯农就业家庭”至少一名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目标。

●启动市级公费医疗与医保并轨

积极稳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现公费医疗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范围,形成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

●政策性住房力争竣工10万套

加大政策性住房建设力度,确保新开工建设和收购20万套、力争竣工10万套;合理调整保障性住房租售比例,确保公共租赁房建设不低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60%。

●新增幼儿园入园名额2万个

今年本市将通过新建、改扩建、开办小学附属幼儿园、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公办园办分园、分址、分部以及鼓励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办小规模幼儿园等方式扩大招生规模。

●加快建设健康城市

本市将增加群众体育活动设施、场地,加快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步伐,推动区县、乡镇体育中心建设实现达标“全覆盖”,为群众提供方便、经济的锻炼身体的场所,让广大市民身心健康、不得病、少得病。

(四)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力度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发展格局。

●完成1230个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本市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1993年始于丰台区。今年将完成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强化乡镇政府对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能,全面完成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基本完成50个重点村拆迁任务

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将部分项目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全力确保50个重点村城市化改造任务按进度开展。目前,已有24个村拆迁顺利完成。

●做好新机场开工建设准备

本市将集中力量,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置,加快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努力争取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

(五)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

立足做好“四个服务”,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交通拥堵,加强人口调控管理,提升城市运行保障水平,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切实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争取中心城两条新线分段开通

优先发展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加快6号线、S1号线、8号线二期等轨道交通建设,争取中心城两条新线分段开通。研究建设中心城地下交通干道,开工建设东西二环等地下隧道。

●研究实施居住证制度

提高流动人口服务水平,研究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强人防工程使用管理,规范房屋出租行为,推广农民出租房屋集中管理新模式,实现居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信息化。

●采暖费“暗补变明补”

建成东南热电中心,启动东北、西北热电中心建设,试点推进重点镇集中供热工程,积极推进供热计量收费改革,研究制定采暖费“暗补变明补”和困难群体采暖保障措施。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工作。

●精简规范审批事项下放行政审批权限

完善市级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加强相关领域“窗口”机构建设,增强首都科学发展的效率和水平。完善投资审批大厅运行机制,强化审批后续监管。

●适时开展天然气价格和阶梯水价改革

本市在能耗方面,超额完成了万元GDP能耗降低20%的“十一五”规划调控目标。在水耗方面,节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今年本市将继续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适时开展天然气价格、阶梯水价改革。

(七)全力维护首都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培育和塑造北京精神

认真办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实践活动,实施公共文明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区县、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按照一流标准加强警务、消防能力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突发事件综合防范水平,努力营造社会安定、百姓安宁的良好局面。

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陕南特大洪灾等不利影响,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012亿元、增长14.8%,完成财政总收入1800.85亿元、增长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95元和4105元,增长11.1%和1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回顾“十一五”,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提前两年或一年实现,陕西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去年经济总量是2005年的2.5倍,人均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的3.4和3.2倍,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21位前移到18位,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缓解。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2亿元,增长30.7%,总量相当于“十五”的1.29倍。五年累计投资2.6万亿元,在交通、水利、电力、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的大项目,郑西客运专线、“引乾济石”、750千伏输电线路和西安地铁等标志性工程已经或即将投运,“气化陕西”稳步推进,新增电力装机1228万千瓦,新建铁路2600公里、高速公路2158公里,咸阳国际机场进入世界百强行列,长期困扰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为竞争的新优势。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崛起。骨干产业支柱作用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新增石油产能1000万吨、煤炭产能1亿吨,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8%,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从691亿元跃升到260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文化产业增加值去年达到226.6亿元、增长22%,旅游接待量1.45亿人次、总收入983亿元,分别增长26.1%和28.1%,其中入境游客增长46.3%。去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3%,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50项。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3家,其中延长集团突破千亿元大关。新起步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已达120亿元,建成风电装机15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12兆瓦,标志着我省能源结构的新变化。

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去年总产1165万吨,创十二年来最高水平。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苹果面积、产量、质量稳居全国第一。县域工业步入园区化发展新阶段,去年增速高于全省工业1.3个百分点,11个县跻身西部百强,3个县跨入全国百强行列。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五年在水电路和沼气等方面的投入达3260亿元,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电通话,除陕南重灾区外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视,提高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政策,明确了户籍办理、就业培训、社保关系接续、保障性住房申请等具体办法,52万农村居民已按新政策进城落户。出台了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措施,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去年完成重点镇建设投资30多亿元,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5%,五年提高9.3个百分点。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陕西航空、航天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区分别升格为国家级,陕南开始步入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陕北探索出依托资源深度开发实现快速增长的新模式。

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以退耕还林、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整治为主的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五年造林绿化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植被覆盖度达到71.10%。淘汰小火电155万千瓦、落后产能5596万吨标准煤,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94个、垃圾处理场90个。渭河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秦岭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全省万元GDP能耗由1.42吨下降到1.136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4%和11.9%,西安等市城区良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绿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和政策性破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43。3%提高到49:5%。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提前一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县区不同的医改模式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2.6万个村卫2.6万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全面完成,435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到免费体检,药品“三统一”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单位,群众看病费用明显下降。省市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改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地方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长安银行成功组建、运行良好。上市公司由2005年的25家增加到36家、总市值与经济总量的比值由6.18%提高到30%。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外资70亿美元、省外资金5740亿元,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4000家。去年引进内资2410亿元、外资18.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120.8亿美元,分别增长59.9%、20.4%和43.7%。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五年来,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格局,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最大的亮点是实施民生八大工程,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是“十五”的3.5倍,加快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最突出的特征是养老和医疗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以及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开始实施,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221%、600%、99%、156%和129%,近百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已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明显的标志是群众住房状况有了较大改善,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安居工程、扶贫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26万农户搬进新居,建设廉租房750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30.2万户,解决了40万户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04平方米。最显著的成效是就业基本稳定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20万人,325万人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2倍,尤为可喜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1:1缩小未为3.82:1。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陕西建设迈出新步伐。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两基”在西部率先达标,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稳步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资助困难学生515万人次,“蛋奶工程”惠及203万寄宿中小学生。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开放,西安鼓乐、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外赛事中获35枚金牌、22枚银牌和27枚铜牌。社会管理不断强化,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健全,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平安陕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住前所未有的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驻陕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二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扭转,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三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制约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顺应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政府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此外,“十一五”规划中个别指标完成还有差距,去年物价涨幅超过预期。对此,我们都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发展机遇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同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大事实事,确保经济较长时间又好又快增长,确保城乡居民财富有较大幅度增加,确保全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未来五年的基本目标是: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2015年进入全国中等发达省份行列,2020年建成西部强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二五”的主要任务是:

坚持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取向,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按照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的原则,处理好现有经济结构和新增产业项目的关系,突破环境容量承载有限的制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优化结构基础上继续发挥投资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基本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扶持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促进钢铁、建筑、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到“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能源化工产业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装备制造业实现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的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5%和42%,形成21个产业集群和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上千亿的企业。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大幅度提升保障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网、“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和“一主多辅”航空运输网,把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到“十二五”末,新增铁路2500公里,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形成全省铁路三小时经济圈。新增高速公路2000公里,通车里程突破55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近200条航线连通国内外90座城市。城际交通和西安大都市轨道交通形成框架。建设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引汉济渭”主体工程、渭河全线治理基本完工,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加快骨干电源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外送电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以建设国家低碳示范省为架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完成国家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长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保护大秦岭,建设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打造公路、铁路千里绿色长廊,让三秦大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在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打造关中·城市群和南北交通干线、陕北长城沿线、陕南汉江沿岸城镇带,实现大中城市建设生态化、管理精细化,县城提高承载、扩大容量、宜居乐业,集镇人气聚集、设施齐全、管理有序,社区组织健全、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7%。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推进城乡统筹,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全面落实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各项政策,力争600万农村居民到城镇安居创业。创新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后五年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做到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两年实现城乡全覆盖,并建立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以及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五年解决254万户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和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实施秦巴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整体搬迁工程,十年搬迁避灾和贫困人口280万,促进扶贫工作重心由县向乡村转变。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充分激活科技教育潜能,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到“十二五”末,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先进、引领西北的创新型区域。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专利年申请量超过5万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00亿元,知识产权产业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实现“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的转变。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大幅提升非公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消除有碍于体现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拓展对外合作领域,提升经济外向度。到2015年,累计吸引外资185亿美元、内资2万亿元,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以上,到,境外投资的企业大幅增加,经济外向度达到15%以上。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根据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制定的,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经过本次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我们将逐年分解实施,逐年报告执行情况。

三、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实现稳健起步、首战取胜,对于巩固和延续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至关重要,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困难,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二是要运用好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综合施策,重点治理,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5%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一)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势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万亿,比上年增长25%,安排省级重点项目430个,其中续建项目190个,新开工项目50个,前期项目190个,年度投资2300亿元。加快推进西成、大西客运专线和阳安复线等9个铁路建设项目,在建里程1500公里,开工建设西安北客站至咸阳机场、西安至临潼的轨道交通,开通西安到延安、榆林的动车。新建续建榆林至绥德、安康至平利等15个高速公路项目,在建里程1500公里以上,建成400公里,新建改造干线公路600公里。建成西安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加快延安、汉中、安康新机场建设,积极开展府谷、定边、宝鸡等机场的前期工作。确保西安地铁2号线如期运营,加快1号线、3号线建设进度。开工建设户县、旬阳等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展1000千伏陕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继续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围绕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加快实施神华陶氏、延长煤油气综合利用、延安100万吨乙烯、陕煤蒲城煤制烯烃、彬长新民塬电厂、华能铜川电厂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进镇巴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进程,大力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大功率风电机组、石油冶金煤炭成套设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抓好陕汽25万辆重卡及30万辆微型车、比亚迪70万辆轿车、法士特90万台重型变速器等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支持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在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上率先突破,形成以西安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太阳能电池及硅片加工产业集群为龙头,商洛、咸阳、榆林、渭南等产业聚集区为支撑的基本布局,启动建设兆瓦级光伏发电项目,今年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同时,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建设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抓好100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技改项目。与国家特大钢铁集团合作,重点发展板材加工项目,促进钢铁行业向国内先进水平转型。支持有色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建设宝鸡钛、锆和渭南钼产业基地,生产规模达到世界前列。以做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增强建筑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水泥行业全面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打造食品知名品牌,扩大果品加工、乳品、地方特色食品的生产规模。以西安纺织城搬迁改造为示范,推动纺织行业全面提升,争取国内先进技术装备的比重达到80%,服装生产比例提高到25%。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提升服务质量、建设精品景区和加大促销力度为重点,进一步壮大旅游业规模,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会展、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产业,做大做强以出版、影视、动漫为主的文化产业,支持西安搞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金融商务区,形成若干服务业聚集区,将我省打造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物流中心。

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西安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园区,加快宝鸡、渭南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积极争取榆林高新区、汉中开发区升格,继续支持其他园区、产业基地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引导新建项目和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向2015年9个园区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目标迈进。搞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矿产品加工企业、大工业配套企业为重点的县域工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力争年内新增中小企业2万户。

(三)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现代农业建设

从今年起,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以提高农业高效灌溉能力为目标,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灌区改造步伐。主要抓好大型灌区和34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并在陕北大力推进坝地建设,年内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二是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搞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引汉济渭”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加快咸阳亭口、延安南沟门、榆林王圪堵等水库建设进度,抓紧东庄水库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为目标,加快实施重点河流治理工程。对渭南南山支流、安康东坝和汉江汉中平川段进行治理,启动渭河流域全线治理工程,力争五年内在防洪保安、污染防治和两岸生态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

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的要求,以园区建设为基本模式,以粮果畜菜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建设榆林沙丘地区、安康月河川道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立足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建立持续稳定发展长效机制,启动实施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今年粮食播种面积4700万亩,总产1150万吨。实施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产地冷藏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其他时令水果和干杂果。发展3个百万头生猪大县和154个万头生猪养殖村,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展设施蔬菜,新增面积25万亩,丰富全省的“菜园子”。

(四)全面启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今年起省级科技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重大项目产业化,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要确保销售收入的3%以上用于研发。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支持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合作,鼓励各工研院将研发团队、资产和成果整体孵化为科技企业。建立科研攻关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投资招标机制,与中科院共建产业转化园区,促进应用研究和成果就地转化。加快建设省科技

资源中心,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省内装备、技术等科技要素开放流动共享。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军民融合“双百”工程,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优先供地、减免税费等措施,引导军工企业与地方建立股份制的民品企业、参与地方国有企业改制或合作,开发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民品。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地方单位参与军工企业改制和军品研发生产的各项政策。

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按照“百人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抓好陕西“科技新星”青年人才的培养。建立省政府科技专家组,设立首席科学家,规范政府部门专业技术类领导职位设置,改革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和职业资格评定办法,积极推行技术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成果期权制,鼓励和选派科技人员到中小企业兼职指导,实行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五)切实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

综合运用工程节能、技术节能、合同能源管理三大措施,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继续抓好200家耗能大户和100个节能项目。实施新一轮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6月底前将全省煤矿企业从522家减少到120家。城镇新建筑全面实行强制性节能设计标准,积极推行城镇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供热分户计量。完善节水激励政策,加快电力、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技术改造,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道路绿化等重点行业强制使用再生水。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搞好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各级政府机关要带头节约能源,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切实抓好治污减排工作,年内所有县城的污水处理厂都要建成投运,全面实施燃煤火电机组脱硫提升和脱硝改造工程。加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继续实施汉丹江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试点,在商洛建设全国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县镇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造林绿化420万亩。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运用市场手段推进环境保护。

加快实施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支持铜川搞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切实抓好汉中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铜川董家河煤电铝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建设以低碳和循环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园区。推进资源再生和大宗工业废旧产品再制造产业发展,扶持10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大力实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发展新型环保产业。

(六)全力推动城镇化加速发展

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加快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大省市共建力度,推进西安、咸阳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构建主城区和卫星城相协调的组团式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沣渭、泾渭新区,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渭河生态景观带,打造体现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新地标。

支持宝鸡建设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促进渭南、榆林、汉中建设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鼓励铜川、安康、商洛等市增强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推进杨凌建设城乡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用五年时间在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积极扩大试点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先行先试。

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农村居民进城创业和提高生活质量搭建平台。支持县城和30个重点镇从扩大规模、强化功能、提升管理三个层次入手,实施以城带镇、村庄整合、园区示范、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强化服务六大工程,到2015年,形成10个20万人以上、33个10万人以上的县城和30个超过5万人的镇,提供就业岗位160万个。

鼓励和支持基础薄弱、人口持续减少的村庄合并,优化居民点布局,发展新型社区,建设农民幸福家园。按照五年基本实现农村电气化的要求,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全年实现60万人脱贫。

(七)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坚持把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摆在首位。从今年起,逐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促进消费的比重,重点用于增加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工程,木力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以工资指导线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主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尤其要加快实施初次分配改革,提高纺织、食品、森工等行业的职工工资,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以绩效工资为重点,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重点向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和科技人员倾斜。继续增加农村优抚对象、生活困难群众的补助,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特殊群体的收入问题。

通过培育消费热点与优化环境并举,拉动消费进一步增长。举全省之力办一届有创意、有特色、水平高、影响大的世园会,全面展示陕西现代化建设成就和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办好西洽会、农高会等品牌展会和各种节会,促进会展、旅游、文化消费联动发展。积极开发休闲、体育、保健等新型消费业态,稳步扩大住房、汽车等消费,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价格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组织好生活必需品供给,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搞好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健全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体系,今年重点建设乡镇超市和20个县级农贸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900亿元,增长19%以上。

(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十二五”开局之年,必须在改善民生方面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今年新增财力的80%主要用于民生;重点抓好七件事。

一是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今年将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扩大到70个,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分别提高80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60%,门诊统筹扩大到90个县。实行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制度,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济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规范临时救助制度,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

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今年省财政安排30亿元,并积极争取发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债券,统筹用于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扶贫开发整体搬迁。其中新建廉租房5.54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3.1万套、棚户区改造1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7万户,尤其要尽早使11.9万户群众告别土窑洞和地坑窑。支持县和重点镇建设经济适用房,解决基层公益性服务人员和进城落户农村居民的住房困难。

三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综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服务,引导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面完成市、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任务,继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促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农村退伍军人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0万人。

四是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两年普及教育,力争三年内每个县城至少有两所、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搞好校舍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学校取暖设施建设,坚决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下大力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今年按小学400元、初中600元的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分类管理和指导,重点支持国家“985”、“211”大学和省属研究型大学建设,省属高校生均经费今年达到9000元、明年达到12000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理顺职业教育体制,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今年省财政增加教育支出24.8亿元,占新增投入的20%,比上年提高48.2%。

五是着力增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药品“三统一”制度并延伸到县级,合理调整补偿标准,确保及时足额到位。积极推进宝鸡的市级和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36个县医院、57个乡镇中心卫生院、49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抓好省妇女儿童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省肿瘤医院建设。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建设,动员城市医院支援农村,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继续对65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健康检查,搞好地方病、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普查和治疗。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加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项目,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搞好农村育龄妇女免费健康检查和孕前筛查,在农村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的基础上,三年内实现产前免费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是创新公共文化生产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启动汉长安城和秦都城大遗址保护、西安文艺路改造、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等项目,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加强重点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好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建设工作,加强县镇文化馆、图书馆、农家书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推进全民健身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七是深化平安陕西建设。加强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建设,实施监狱布局调整和搬迁改造工程,逐步增加警力,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搞好安全生产,加强道路交通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工程治理和素质教育并举,切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重点,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长期以来,驻陕部队和武警官兵对陕西的改革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建设西部强省进程中,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支持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民兵预备役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进行国防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第二篇:2018各省分数线

一本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浙江重庆二本理科文科理科文科***57643248849055******764435*********国家专项计划539/579自主招生602/65551*********1256***005*********28528***965*********60蒙授理368/298/120蒙授文390/307/***3524*********5***/160345/160本科401自招502艺术261体育******6艺术理264艺术文283体育理391体育文387445/327460/375335/278355/320注:汉/少46750034*********24428434140140 三本/艺考/高职理科文科200200300340

第三篇:2018各省诗歌整理

(全国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老路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遏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14、D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14.A 15.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1)A(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二)(8分)19.(2分)

久留(逗留)

20.(6分)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三)(6分)21.(2分)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22.(4分)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依依不舍

第四篇:二号首长读后感

读《二号首长》有感

由于徐老师的推荐,我得以有幸一览这本给人以深刻思想的冶炼,理论的探究、政治的启迪的精彩小说,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非常贴切地诠释了一句俗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管理文秘的角度上来看,这句话是很有意义的。正如书中所言,当好秘书的十六字方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小心为上、谨言慎行”。

这本书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无奇、简单明了地讲述了唐小舟人生历程中的一小部分,即主人公唐小舟出身农村,在成为省委书记秘书之前是一位在报社郁郁不得志的记者,偶然的一次机会,他成为了省委书记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桥梁——“二号首长”,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潘多拉的盒子骤然打开,扑面而来的除了优越的社会地位还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艰险复杂的人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作者以细节为点,由点到线,织成了一张官网,官场中的种种现象都在其间。作者的写作水平非常之让人钦佩,通过故事情节的转换以及相关人物性格的描写,间接而清晰地描写出了中国官场之内幕以及当今现实社会的现状,又从唐小舟的日常行为的描写中可见他的世界观存大同及小异;从唐小舟的工作事业的叙述中可见他的价值观稳中求胜;从与其他人物的接触描写中可见他的人生观柔而不弱,并且性格色彩浓郁。

书中,你可以见到很多官场之中某些普通人不常见的潜规则,也可学到人情世故方面的处理技巧及知识。举个例子,在唐小舟当了省委书记赵德良的秘书之后,常务副省长彭清源打电话对他说,“怎么样?哪天有时间,一起去钓鱼?”

“当上赵德良的秘书之后,钓鱼的时间,绝对不会有了。彭清源能够将电话打到这间办公室,说明他对自己的新职务是非常清楚的,也对他将来的工作情况十分清楚,既然清楚,却说出一起去钓鱼的话,就绝对不会是一种假客套。以他常务副省长的身份,完全没必要和他这样一个小秘书玩客套,这只说明一点。彭清源其实是向他示好,自然更是向赵德良示好。” 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本身为高官的人在官场中重新站队排位时的处理技巧。再来看唐小舟的回答“太好了,首长哪天有兴趣,告诉我一声,我一定奉陪。”

这个回答相当有学问,他既明白首长本身是没有时间去钓鱼的,也非常清楚自己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时间去钓鱼。对方抛出的橄榄枝要怎么去接,而且又不伤到自己及对方。作为二号首长的文秘,必须学会抓重点,抓主要矛盾。“身处官场,其实就是身处一堆矛盾之中,有些矛盾,你根本解不开,有些矛盾,你根本不需要去解。但你必须学会一种本事,那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只要这个主要矛盾抓住并且解决了,其余的矛盾,或者迎刃而解,或者不值一解。”抓主要矛盾,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一号首长和二号首长是被服务者和服务者的关系,一号首长的一切对二号首长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和最最主要的事。说白了,只要听一号首长就行了,别人都可以不管。我们生活里就有好多例子。紧紧盯住咬住抱住老大,不斜视不松口不撒手,走到哪跟到哪,帮助老大成就一番事业同时,他本人也收获了美差。我们好多人最不会处理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之所以搞不好这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是因为他一直在努力地想搞好同所有人的关系,结果是一个都没有搞好。如果用矛盾论的方法论来分析,所有关系,都是次要关系,只有其中一个人,才是主要关系。也就是说,你只要搞好这个主要关系,其余所有次要关系,全都解决了。

文秘,是领导的下属,如何向领导汇报,这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做好的功课。唐小舟的经验是这样的:“第一,你必须是一部内存强大的记忆库,随时准备首长的检索。就像百度知道一样,首长问到任何问题,你都得给出一个客观的答案。首长不需要的时候,你不仅什么都不知道,而且根本就不存在。第二,你必须是一台超卓的智能过滤器。首长也是人,也有人的弱点,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看到想到,所以,许多时候,首长还是需要别人对他说

些什么的。到底说什么,学问就大了,你不仅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那些首长可能感兴趣的话题,还要认真组织语言,做到不多说一句不少说一句。第三,你必须是一台高配置的处理器。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你可能希望告诉首长一些东西,甚至影响首长对某件事的看法。但对这类事,首长往往异常警惕,稍不留神,首长可能对你产生反感。你只能对这类信息小心处理,然后夹带在一些首长需要的其他信息中,极其隐蔽地输送给首长。”是的,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说话看颜色、看眼色,说话说半句的同事,他们提升的也很快,也深受领导信任。在领导面前,言多必失!

如何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大是大非前稳操胜券,就看一个人的思想智慧。省委书记赵德良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思想智慧是一个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承担重大职责的必备条件。对于文秘而已也是如此,只有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看问题才能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处理问题也才能比别人更加高明、更加科学、更加到位。当然,一名成功的文秘,还需要深谙官场之道。规则有明有暗。明规则不必细说,法令、政策、制度,白纸黑字写在那里;暗规则更需要体会,当然也可以向同行、上司、朋友学习。当不管明暗,长尊之序、级别之差的关系是必须要明了的。当下属的,不是不能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的精明和聪明,但一定要表现得恰到好处,切忌让领导认为你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谙熟了这些规则,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就有了超前的预见性,就会洞若观火、心如明镜了。

第五篇:部门首长问责制

部门首长问责制

一、本制度是指对中心各科室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依照本制度追究部门行政首长责任的制度。

二、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实行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合法、客观、公正地进行。

三、中心各科室、行政首长应当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各项职责,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行政首长问责:

(一)瞒报、谎报、迟报突发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的;

(二)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及时、妥善、有效处理的;

(三)未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者对重大公共事件隐患发现后不依法采取措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对涉及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者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截留、滞留、挤占或者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

(六)对本科室、本单位的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包庇、袒护、纵容的;

(七)指使、授意本科室、本单位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

(八)授意、指使、纵容本科室、本单位工作人员阻挠、干预、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或对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

(九)因管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其他情形。

(十)在公共场合发表有损人事部门形象的言论的;

(十一)违反规定泄漏国家秘密或者所掌握的工作秘密的;

(十二)利用工作之便掌握的未公开信息为自己或者亲属牟取利益的;

(十三)对配偶、子女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知情不管,或包庇、纵容的;

(十四)其他因失于检点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十五)中心各科室、行政首长有本制度之外的其他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应当对行政首长问责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五、部门行政首长被问责的,采取下列方式追究责任

(一)责令限期整改;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责令公开道歉;

(四)内部通报批评;

(五)责令辞职;

(六)免职。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下载各省首长2010年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各省首长2010年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拟制首长讲话稿

    如何拟制首长讲话稿 拟制首长讲话稿,是秘书人员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拟制讲话稿的能力。是秘书人员必备的基本功。明确拟制首长讲话稿的基本要求,以及对秘书人员的素质要求和提......

    军训首长讲话稿

    首长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春意盎然,万象更新的季节里,我们欣喜地迎来了京香集团员工军训成......

    值班首长职责

    值班首长职责 值班首长,由本级首长轮流担任,受上级值班首长领导。其 一般职责: (一)掌握敌情动向和本部队(分队)的战备状态。 (二)督促检查指挥、通信系统,使其处于规定的状态, 保证不......

    行政首长考核办法

    龙沙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 行政首长绩效工资考核办法 (试行)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

    军训首长讲话范文合集

    部队首长开训典礼讲话 尊敬的校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很高兴参加***二○一○年军训开训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54875部队二大队全体官兵向贵校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诚挚的......

    二号首长经典语录

    二号首长经典语录 1、以嘴巴的尖利掩盖智慧的贫乏,是那些市井小人常干的事。 2、以粗俗表现智商,以低劣表现风度,以无知表现内涵,你不仅是在替党报党刊丢脸,也是在替整个新闻界......

    行政首长问责制

    丰满区林业局行政首长问责制第一条 为督促行政首长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更好地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制定本暂行办法。第二条 行政首长有履行法......

    《首长秘书》读书笔记

    《首长秘书》读书笔记 一. 他本能地把目光泼到了李汉一脸上。(泼用的特别极致) .. 二.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快不富。 三.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 官场说白了就是权力与利益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