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时间:2019-05-14 08:1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第一篇: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在这个章程中,提出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概念和目标,这是新中国第 一个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1960年,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讨论时,再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这次会议之后,党的好多关于农村 建设的文件都提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可是困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彼时的新农村建设只是表达了新中国的一种愿望和努力的方向,没有列入党和国家的 具体工作日程。

2005年10月,中共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 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 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中共在认真 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情况下,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所确定的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 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第二篇: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将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增加财政投入力度

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 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城市应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向农村延伸,动员城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 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实行并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应当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基本建设占地,坚决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努 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让广大农村丰富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活力竞相迸发;鼓励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 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

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农民监督;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三篇: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

1.英国革命

英王查理一世于1640年冬召开会议,企图通过征收新税,以讨伐苏格兰起义,遭到议会反对,议会反而要求限制王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清教徒克伦威尔率议会军打败王党,成立共和国。1688年,辉格党人联系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赶走詹姆斯二世,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威廉三世和玛丽共同继位,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2.美国独立

1773年,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导火索,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交火,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告独立。1777年,美国取得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法国大革命

1789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调集军队准备镇压,激起了巴黎人民武装起义。同年7月14日,革命群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1792年推翻君主制,建立吉伦特派当权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5月至6月,实行雅各宾派的革命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发生,大革命中断,1799年“雾月政变”,拿破仑执政,担负起扫荡欧洲封建势力,巩固大革命的历史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此后的革命树立了榜样。4.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的,它使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是最早的机器,因此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是这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使整个社会生产面貌有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把人们带入了“蒸汽时代”。

5.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一向奉行“锁国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和外国侵略者勾结的幕府。农民和市民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倒幕派取得胜利后,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明治天皇废藩置县,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自此以后,由明治天皇主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日本历史上称“明治维新”。

6.巴黎公社

1871年春,法国工人阶级推翻梯也尔反动政府,成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方面,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1871年5月底,巴黎公社失败。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7.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投降而告终。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导致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8.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阶级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攻下冬宫,起义胜利。

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有:

①余粮征集制;

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新经济政策

①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②实施:1921年3月第十次代表大会,党内通过了废止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③内容:农业上,以粮食税制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上,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方面,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

10.“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11.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

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1933年罗斯福通过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进程

新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3年—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3)主要内容

a.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

b.恢复工农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

c.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d.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

e.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颁布了《社会保险法》。

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

(4)评价

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12.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秋,德意日组成法西斯集团。德军进攻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二战的局势。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篇: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行政复议申请人

黑龙江华图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行政复议申请人》,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行政复议申请人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第一,享有行政复议申请权的只能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不能作为行政复议的申请人;第二,申请人必须是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依法提出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合伙企业申请行政复议的,应当以核准登记的企业为申请人,由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代表该企业参加行政复议;其他合伙组织申请行政复议的,由合伙人共同申请行政复议。合伙企业之外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的,由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代表该组织参加行政复议;没有主要负责人的,由共同推选的其他成员代表该组织参加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同时规定,对于股份制企业,并非只有法定代表人有权以企业名义申请复议,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也可以以企业的名义申请行政复议,事实上赋予了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行使申请行政复议权利的地位。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社会背景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位列中央对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体现了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那么,现在为什么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与三种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是时代背景,二是中国现实背景,三是知识背景。

一、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也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或者说,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延续和深入的大背景之中。现代化让我们生活在一种混合状态中:既不能跟着大众文化的趋势走,又对我们的私人生活十分依恋。现代化既是一种持续过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农村发展是这一过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传统专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实质就是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与时具进,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市场化是自由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作用不断确立和巩固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视为市场化过程的重要步骤,也可以看做是市场化过程的结果。但是,市场体制对于现代经济活动来说,是一项不断推广、影响越来越大的经济制度。所以,市场化无论是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之中。

与现代化、市场化一起,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伴随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扩展,经济、社会与文化联系已经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全球领域。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但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那么,中国众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分散经营的农村,该以何种方式来适应这一大背景的变迁呢?从纯粹理想型的角度来看,建设新农村似乎就能和新时代特征相一致。

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后的客观要求。

(一)、基于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在农业的大力支持下甚至可以说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已经取得很大成就。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二)、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举措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讲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为什么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2005年末,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为低收入的标准计算,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以上两项加起来就是6432万人。另外全国还有两千多万人,随时可能因疾病、天灾、子女教育等原因从小康、温饱返贫。我们原来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点在东部,落脚点在西部”,现在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点在城市和郊区,落脚点在农村。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四)、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缓解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的需要。

就中国社会现实背景而言,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与社会在快速增长和转型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隔离的格局越来越突出和固化。近些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缓解,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政策倾斜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2)、相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方面的重要途。

“三农”问题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则是,尽管为解决此问题而有较多惠农政策出台,而问题没有实质的改变。进入21世纪,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旨在以此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过去我们强调“三农”问题的解决应在“三农”之外,所以要推进城市化以减少农民。毫无疑问,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但限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即使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仍然会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着一定的知识背景。

某种意义行说,它是学术或知识话语转换为政策话语的结果。从有关农村建设的学术或知识传统来看,早在1930年代,一些知识分子就已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为这一实践而艰苦地工作。如梁漱溟提出,中国的发展要靠乡村建设运动,培养乡村的力量,促进组织,形成自治,认为“新制度之运用实有资与新习惯”,倡导通过教育和训练,让人民养成政治新习惯。宴阳初认为,中国问题关键在农村,“中国之所以贫弱,主要的原因是‘忘本’,‘本’是什么?‘本’就是‘民’,民为邦本„„”农村建设就是固本工作。为推进农村建设,他们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河北省安定县翟城村为试点,推进乡村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

早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认为乡村是落后的因而是改造的对象这一基本之上,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乡村建设,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教育。

当今学术界,学者在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中,试图对传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资源加以动员和再利用,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内生力量的衰落,而中国又不可能走完全城市化道路,于是,他们主张通过新的乡村建设,来提高农村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而且,他们在早期乡村建设的实验点定县翟城村,恢复了乡村建设学院,试图延续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实际上我们仅仅是改良主义者,和当年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者一样,是主张社会改良的。

在以上所述背景之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毋庸置疑,将成为我们规划未来五年农村发展战略的一个新路线图。

一、背景第一、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历史的机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必然要求。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在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第二、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城乡之间反差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迫切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提高。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和市场约束、体制障碍等严重问题,成为三次产业中效益最低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一个很难解决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直接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结合起来,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迫切要求,而且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第三、近年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明确回答了新时期为什么要重视“三农”、怎样重视“三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一贯高度重视“三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和政策的集成、完善和发展;第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伴随。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随后不久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无论是在盲目冒进的“大跃进”时代,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无论是“文化大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阶段,党和国家一直不断地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现阶段党中央再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是在几十年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坚持党在农村一贯的奋斗目标,是坚持党始终不渝的农村工作方向。当然,我们必须看到鲜明的时代特征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老题目以崭新的内容。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推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进”,重点在“建设”,核心是“社会主义”,亮点是“新”;第五、无论欧洲,还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而且有着各自的特点。韩国农村建设经历了新乡村运动、到农村地区综合开发、再到农村定居生活圈开发三个阶段。起初“新农村运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援助的,不太具有可持续性,随之开展了农村地区综合开发战略。其出发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其落脚点就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基础建设,稳定农村社会。韩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强有力的组织者,而且是直接的参与者。他们以国家投资为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的地区开发项目,带动农民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对我们颇有启发。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农村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这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考。

二、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下载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