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1日在岐山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1日在岐山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岐山县代县长 田来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一、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在应对危机中把握主动,在奋力攻坚中强化落实,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顺利完成了十一五和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示范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和国家卫生县城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实力不断壮大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抓投入,保增长,全县经济发展呈现总量扩张、增速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三农”基础进一步巩固。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2万亩,果业建园19.7万亩,建成养殖小区、大场131个,发展龙头企业108个,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96个。工业经济增速强劲。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着力提升传统骨干产业。陕汽通家30万辆微型车项目投产下线,配套零部件项目14个;众喜水泥年产200万吨生产线建成投产,全县水泥年产能达到600万吨,16户企业入驻建材工业园;五年来,全县新上百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6个,其中千万元以上18个。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编制了《周公庙风景名胜民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发凤凰山,建设周文化大景区,周公庙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岐山周文化艺术节;北郭民俗村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多措并举,搞活商贸,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第三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预计2010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3.87亿元,财政总收入4.5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75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1倍、1.8倍、6.18倍和1.4倍。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投入大幅增加,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投资拉动建设,以项目带动发展。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84个,完成投资1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末净增50.71亿元,年均增长43.9%。以建设大城市副中心为目标,全力加快蔡家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三角地带、西机公司等区域旧城改造,蔡家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成投用,龚刘、蔡阳渭河大桥竣工通车,一个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致力县城建设。实施了供热供气、道路改造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北环路开发,建设了华宇翡翠城等商住小区和凤鸣新区等保障性住房,建成了承载周文化内涵的礼乐广场、县城东西南大门、岐蔡路节点等标志性工程,县城文化底蕴日益深厚。以建设关中西部特色城镇群为目标,加快小城镇建设。益店、枣林等关中 2
百镇建设进程加快,五丈原、曹家镇区建设顺利推进,城镇聚集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实施了关中环线、周五路、岐青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新修通村水泥路731.5公里。编制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建成了岐星、太子等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北郭村被评为“宝鸡市十大最美乡村”。
——过去的五年,是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优化人居和发展环境。举县一致,城乡联动,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综合整治,精细管理,夺取了国家卫生县城桂冠。实施绿色图章制度,建成了13处景观林带和3大绿色屏障,造林绿化20.3万亩,绿化覆盖率35%,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园林县城分别通过了验收。发展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了11户小电镀企业和125个土法石灰窑,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4%,COD、SO2排放量分别下降15%、8%,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信访维稳,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和平安建设知晓率明显提高,创建为省级平安县。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发展。积极推进政府部门和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明确职能,县、乡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升。加快企业改革,完成了岐化公司等5户企业改制任务。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省市验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监管、投融资体制、粮食和金融等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多层 3
次、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五年累计引进项目396个,落实到位资金 124.8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氛围更加和谐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和省市“双高普九”过程督导检查。推进科技创新,荣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39项,申报专利57项。建成了一批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县乡村医疗机构设施不断改善,食品药品监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创建为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基本医疗、城乡低保、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任务。修编了《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灾后重建和民生八大工程顺利推进,政府承诺办实事项目全部兑现。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广播电视、民族宗教、物价、档案、外事、残疾人、慈善、老龄、体育、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自身建设日益加强,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维护政府形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重大决策,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监督,切实加强与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群团组织的联系与协商,积极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五年来,办理落实人大代表建议419条、政协委员提案645件。深入开展学习实践 4
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行风评议,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面临的挑战比预料的大,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县人民的和衷共济、真抓实干。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岐山跨越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给我们工作监督和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岐山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抢抓机遇,超前谋划,集中精力,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必须坚持团结奋进不动摇,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凝聚人心,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群策群力谋发展;必须坚持关注民生不动摇,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维护稳定不动摇,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有待增强,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有待大力推进;“三大战略”进展不够平衡,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增多,投资发展环境还需改善;城乡居民收入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还需加强;干部作风还不够深入扎实,政府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强工业壮农业、兴文化活旅游、强基础建城镇、重民生抓保障”的发展方略,深入实施突破蔡家坡、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促进东北片崛起“三大战略”,着力发展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新型建材、有机食品和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岐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增强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力争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把岐山建成宝鸡大城市副中心、中国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全市城镇一体化改革示范基地,努力建设富裕岐山、人文岐山、生态岐山、和谐岐山。
(二)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
——经济更加殷实。到2015年,力争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80亿元(其中蔡家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亿元,年均增长33%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262亿元、91亿元以上,年均增速分别为15%、36%、30%,结构比调整到7:69:24;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双翻番;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前列,人均指标达到全省上游水平。
——布局更加合理。到2015年,全县形成“一轴、两区、三极”(“一轴”即以关中环线为主轴,串联全县产业发展三大重点区域,使之成为县 6
域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城镇带、产业带、景观带;“两区”即以蔡家坡新城区和凤鸣周文化风景名胜民俗区为发展重点;“三极”即以祝家庄和蒲村、益店、雍川三个节点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空间架构,加快岐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和撤县设区步伐,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设施更加完善。到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8%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超过26万人,“五网”全面建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生态更加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建成国家生态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居住环境更加适宜。
——人民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更加和谐。全县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有较大发展,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进一步改善,基层民主建设持续加强。
(三)十二五时期的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业、有机食品工业、文化旅游业。为此,我们初步谋划了3大类238个项目,总投资约522.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59项,投资约42.2亿元;竞争性项目142项,投资约472.9亿元;社会事业类项目37项,投资约7.4亿元。
《岐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凝聚 7
了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全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和指南。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上来,把智慧凝聚到加快发展的各项举措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提速发展、加快赶超的关键之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科学研判,尽可能把各种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有利因素分析得透彻一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应对之策谋划得更加周全。2011年,我们必须抓住中央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政策机遇,抓住关天规划上升为国家部署的战略机遇,抓住蔡家坡建设宝鸡大城市副中心的机遇,充分发挥好多年努力积蓄的实力,调动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蓬勃人气,站在新的发展平台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升标杆,乘势而进,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突破蔡家坡、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促进东北片崛起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在经济提速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环境友好发展、民生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富裕岐山、人文岐山、生态岐山、和谐岐山,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108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3亿元,同口径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8
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增长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12吨标准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6990元,同比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今年要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强县
加速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实施通家公司30万辆微型车、通力公司3万辆工程车及5000辆特种车等项目。实施京泰集团30万吨车桥、金鼎公司15万吨铸件、鸿运公司30万根半轴等汽车零部件项目。扶持法士特集团、华强公司等企业发展壮大,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提高竞争力。抓好西北机器公司等离子显示器测试设备、渭河工模具厂精密冷冲模具及角度传感器、科达公司半透明纸、京泰集团10万锭精密纺纱等项目,壮大提升传统产业。全力实施建材园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天柱公司20万吨脱硫石粉、钢材加工、碳酸钙粉磨等项目。积极发展采掘、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做大建材产业。
壮大园区规模。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推进园区加快发展。加快实施汽车大道、110千伏北城变和建材大道、物流中心、排水管网等工程,完善园区功能,提升承载能力。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推进食品企业向园区集中,壮大园区规模。优化产业布局,统筹项目运作,加强协调服务,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健全促进园区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产业、项目、企业向园区集中,把建材园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使园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示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人才集聚的基地。
推进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通力公司、科达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坚持技术创新 9
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推动食品、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申请专利30项、科技创新型企业5户、高新技术企业3户,创建蔡家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强化三农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展现代农业。强化优质粮基地建设,粮食总产保持在26万吨以上。建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今年发展设施蔬菜5500亩。实行标准化生产,新栽果树1.5万亩。扩大养殖规模,抓好枣林得力康奶牛场、青化立源奶牛场等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以10大科技园区为引领,抓好7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形成川塬灌区优质粮、旱腰地带畜牧业、南北二山特色果和城镇郊区精细菜的产业格局。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重点扶持、培育一批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引进扶持粮油、蔬菜、奶畜、果品深加工项目,支持斯美特、天缘等企业发展,扩大食品工业规模。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产供销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大力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农资综合补贴水利项目、新增生产能力项目、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大营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切实抓好石头河治理、千集村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提高灌溉能力。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林业发展工程,改善生态条件。
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按照“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的原则,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做好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保证进城农村居民在上学、就医、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抓好蔡家 10
坡岐星村、水寨村和凤鸣镇城北村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做大第三产业
建设周文化大景区。坚持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突出节点、完善要素,加快开发古树祈福、润德泉水景、周公广场等旅游项目,打造周公庙朝拜观光区。策划包装中华姓氏园、周易馆、西周城墙遗址等项目,打造西周遗址观光区。建设周文化一条街、星级宾馆、休闲主题公园,打造凤鸣休闲娱乐区。更新理念,举办公祭周公、周文化论坛、文学笔会等活动,丰富旅游载体,铸强旅游品牌。全年接待游客19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4亿元。
做靓民俗文化品牌。挖掘民俗文化,开发民俗资源,做大民俗产业。开工建设集民俗展示、餐饮、会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西岐民俗园。规划建设西岐小吃产业园,展示臊子面、锅盔、香醋等制作工艺,展现饮食文化魅力,延伸产业链,扩大消费。开发剪纸、刺绣、脸谱、布艺等民间艺术品,开展以西府曲子、皮影、社火为内容的民俗展演活动,做靓“陕西民俗第一村”。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物流业和服务业,建设旋力购物广场、佳华采购配送中心。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鼓励下岗职工、农村进城人员开展社区服务。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勤武商贸祝家庄配送中心和故郡农贸市场,改善城乡消费环境。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特许经营、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
(四)开展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推进年活动,加快“两区”建设
突出抓好县城建设。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施六大工程,尽力改善县城面貌,建设宜居县城、人文县城。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抓好北二环、和运路、南环路、凤栖路建设,拉大城市骨架。实施城市扮靓工程,加强城市道路、单位庭院、背街小巷、住宅小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综合整治西门沟,营造宜居环境。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加快周原广场东侧、三民路、电力路等区域占压红线建筑物拆迁步伐,改善县城面貌。实施品位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周文化仿古一条街,建设医苑路、凤东路及北干渠两侧文化墙,彰显人文气息。实施温馨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施功能拓展工程,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天然气加气站和一级汽车站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加快蔡家坡建设。积极实施“东扩、南移、北上”战略,拉大城市框架,把蔡家坡建设成关天规划带上独具魅力的新型城市。以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支持西宝高速改扩建、西宝快速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建设,搞好环境保障。抓好渭北东路、西三路、创业路建设,优化城市交通架构。实施集中供热、天然气覆盖、综合管网改造工程,完善市政设施。加快旧城改造,改善城市形象。抓好凤凰现代城经济适用房、温馨园新区、惠民小区等住宅小区建设。加大绿化、亮化、美化力度,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现代都市新区。积极争取项目,规划建设岐蔡东线、打通岐蔡西线,沿岐蔡路布设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推进岐蔡一体化发展。
(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完成宝鸡电机厂等企业改制任务。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搞好部门预算、实行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抓好 12
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投融资体制,探索和推行多种融资方式,拓宽社会资本投融资领域。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化解粮食企业债务。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林业发展。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搞好土地流转。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各类社会保障有序衔接。
扩大招商引资。抢抓东部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筛选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大项目,重点宣传推介。聘请专家教授,策划、论证、包装项目,切实提高项目可行性,年内推出10个过亿元的对外招商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包装、争取工作,力争使更多的项目进入中央、省市项目库。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和项目推介会,加强项目推介,切实提高项目签约率和成功率。全年合同引资100亿元,到位资金35亿元。
(六)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狠抓项目建设。坚持一切要素向项目聚集,一切扶持政策向项目倾斜,一切工作力量向项目集中。以最快速度抓开工,推行并联审批,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新上项目早日开工。集中精力抓进度,聚合各方力量,排忧解难,建立项目会商制度,全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积聚发展实力。强化举措抓投产,保证项目如期竣工,早日投产,尽快达效。
加强项目储备。围绕五大主导产业,抓紧谋划和包装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增强投资吸引力,提高项目对接率,充实项目库。灵通各方信息,掌握政策动向,加大政府主导型项目争取力度,使更多的项目挤入中省盘子。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市场配置型项目争取力度,确保全县项目总量增加、质量提高、接替有序。
优化服务环境。高起点规划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以硬环境吸引投资。13
完善“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审批制度,建立健全改善投资环境工作的领导、监管、考核和评价机制。坚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领导包抓、现场办公、挂牌保护制度,真正做到客商服务零距离、工作零干扰、扶持零折扣,形成管理无缝隙、服务全方位、排忧不过夜的服务机制。
(七)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
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实施科技扶持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改善城乡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好乡镇公办幼儿园和蔡家坡省级示范幼儿园建设,多形式建设村级幼儿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抓好县文化馆综合楼改造工程。抓好县医院、中医医院住院楼建设。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行新农合村级卫生室门诊报销制度。开展全国药品安全示范县和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成石头河1260亩土地整理任务。建设县综合档案馆。实施县殡仪馆综合服务楼和凤鸣区域性敬老院建设。抓好县法院审判法庭和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任务。实施计生三大工程,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抓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关停3条水泥生产线。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加强人民群众信访调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和监管,建立失业保险保障、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规划建设创业园区,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做好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优抚安置工作,抓好老龄工作,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法律援助,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强化国防意识,抓 14
好民兵预备役和基层武装部建设。
实施民生工程,办好10件实事。坚持为民、利民、惠民的原则,投资2.8亿元,完成40个民生项目建设任务。尽心尽力办好10件实事:
1、投资1456万元,新增、恢复改善基本农田1.94万亩;
2、投资560万元,建设户用沼气池1200口;
3、投资1.52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11万平方米;
4、投资5000万元,建设县医院住院楼;
5、投资91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
6、投资580万元,实施农民安居工程500户;
7、投资3260万元,实施中小学温暖和校舍安全工程;
8、投资600万元,栽植优质苹果1万亩;
9、投资168万元,建成7个乡镇文化站;
10、投资280万元,建成19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八)加强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形象
建设高效政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高效率,做到简化程序、开短会议、轻车简从。健全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评估和竞争激励机制,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行政问责制。只争朝夕、突破常规抓落实,在潜心干事中创造业绩,在高效干事中体现价值。
建设务实政府。继续保持争先进位的锐气、自我加压的勇气、开拓奋进的志气,把精力集中到“想干事”上,把水平体现到“会干事”上,把目标瞄准到“干成事”上。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把本领用在促进发展上,把功夫下在狠抓落实上。
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深入推进政务、事务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和依法行 15
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做到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
建设廉洁政府。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监察、审计工作,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形象。
各位代表,形势催人奋进,任务光荣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兰州市城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2月27日兰州市城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
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攻坚克难,跨越推进,全力夯实率先科学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城关区情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自我加压,负重前行,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城关经济发展加速、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区性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由200.73亿元、153.33亿元、127亿元、3957亿元和4.4亿元,分别增长到370亿元、322亿元、225亿元、100亿元和10.5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3%、16%、12.12%、20.37%和19%。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增长水平。
“十一五”是城关项目建设带动势头强劲、产业结构调整最快的时期。累计实施重大项目32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
目104个,占项目总数的32%;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8亿元,年均增长12.12 %,高出“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的比例由0.6∶30.7∶68.7,调整优化为0.26∶20.28∶79.46,现代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38%和51.93%,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主导产业优势更加明显。
“十一五”是城关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加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累计投入资金13.23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十五”时期的3.4倍。新建和改造城乡道路14条,改造整治小街巷199条,新建标准化肉菜市场15个,新建改建公厕111座;开工和建成城中村改造安置房103万平方米。完成8个新农村试点建设任务,改造农村危旧房521户,解决了6500人安全饮水问题。森林覆盖率达到18%,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39平方米。建成西北首家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全面推行责任包干、对口帮扶、举报投诉、网格化监督和责任追究五大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十一五”是城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改善最快的时期。经济体制、财税体制、行政审批、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精简机构7个,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项。不断扩大对
外开放,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选择性,实现了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招大引强”的转变,引进项目386个、到位资金1861亿元,引进国内知名企业36家,分别是“十五”末的1.27、2.91和3.6倍。制定出台了《城关区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城关区项目建设服务承诺制度》等7个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重大项目指挥部推进机制,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十一五”是城关社会事业发展提速、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累计投入资金33.85亿元,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十五”时期的3.02倍。新建改建学校教学楼15栋,新开办学校4所。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3个。新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10个,人均体育用地达到0.54平方米。开工和建成保障性住房1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22.86平方米增加到24.63平方米。就业、社保、医保、养老和救助等多项民生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累计为民兴办实事50件,一大批老百姓关注的就业、上学、看病、住房和养老等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691元和7373元分别提高到14503元和12351元,年均增长10.79%和10.86%。
“十一五”是城关经受考验较多、执政理事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遏制了经济总量占省、市比重连续下滑的势头,保持了经济平
稳较快增长。成功处置了“5·16”石峡口和“9·14”小达坪等自然灾害事件。妥善解决了区属改制企业、街办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社会保险等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化解了一大批征地拆迁、涉法涉诉引起的矛盾纠纷。有效防治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的传播。圆满完成了奥运会期间的安保和奥运火炬传递工作。成功举办了喜迎新中国六十华诞、万人升国旗等12项重大社会活动。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经验启示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城关的发展定位,坚持“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123456”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准确把握城关的比较优势和阶段性特征,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引领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增强城关发展的竞争力;必须紧紧抓住城市管理这一重点,持之以恒地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增强城关发展的吸引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着力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不断增强城关发展的凝聚力;必须牢固树立“大城关”的理念,增强服务全省、全市发展的意识,营造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氛围环境,不断扩大城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这些启示和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今后工作中要一以贯之,不断发扬光大。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城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至为关键的一年。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再造兰州”战略,按照区委“156”工作布局,攻坚破难、真抓实干,全面或超额完成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增长创历史新高。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0亿元,同比增长13 %,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25亿元,同比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2亿元,同比增长20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亿元,同比增长21%,超收5000万元。项目支撑作用更加有力,实行项目包干和指挥部制度,完善了项目推进机制,区列102个打硬仗项目进展顺利,其中“5515”重大项目建设实现跨越式推进,庙滩子危旧房整体改造、国际会展中心配套区等5个百亿元项目取得实质性推进;大连万达商业广场、九州生态园等5个五十亿元项目启动实施;重离子治疗中心、九州主食厨房等10个十亿元项目和50个亿元项目,开工建设49项,开工率达到70%。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项目113个、实际到位资金59.29亿元。项目投资额、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推进速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92.15亿元,占全区GDP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城市形象改善显著。坚持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制定了《城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拆迁90万平方米,有力支持了兰渝铁路、南山路、北环路和雁滩地区规划道路等项目的顺利实施;投入资金1.46亿元,启动了“兰山人家”和“青石小镇”建设,改造城乡小街巷40条,新建标准化公厕40座,完成了雁儿湾路、盐什公路改造和小砂沟桥维修加固工程。开工和建成城中村改造安置房30.1万平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皋兰山面山森林景观绿化,深入推进“百万盆鲜花上街”、“大树进城”和“绿色雕塑扮金城”等十大环境美化工程,完成景观造林105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城区新增绿地168亩,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39平方米。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单位GDP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全面达标。城市管理水平快速提升,深入实施城市管理“一十百千万”工程;投资2212万元,新购置环卫作业车辆81台,推行沿街门店和生活垃圾全收集,启动道路清洗工作,推行农村道路专业化清扫保洁,实现小街巷专业化统一作业全覆盖,机械化清扫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35%。出台《城关区市容和环境卫生层级管理绩效考评办法》、《城关区违法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全面落实周末卫生大扫除、部门包街、临街店面责任公约等制度,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
善。注册资金1.3亿元,组建了区城投公司。
——社会事业发展提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加快教育最优化城区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教育基础设施优化配置等“七大工程”,投入119亿元完成11所学校新建扩建,实施30名优秀师范生选聘计划,公开招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23名,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步伐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跃上新台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三项经费达到1290万元。建成区级科技人才库、科技企业库和科研项目库。专利申报数量占到省、市申报总数的50%和70%。卫生事业跨越发展,投入7162万元,启动中医骨伤科医院改扩建项目,新建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10个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1所市级标准化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8%。建成30个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建全国社区中医特色先进单位评估验收。食品药品监管专项整治成效显著。人口和计生管理服务手段进一步创新,率先在全省建成人口信息全采集管理系统,计生工作在全市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制定出台《文化活区战略实施意见》。建成社区阅览室和农家书屋55个,新建体育健身广场1个、全民健身路径50条,推动20家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举办全国象棋名宿精英邀请赛等4项品牌赛事,开展第三届干部职工运动会等系列群众文体活
动759场次,荣获“国家阳光体育先进县区”、“全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先进集体”称号。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省级文明县区标兵示范区” 通过验收,圆满完成了全市90%以上的国家“双测”迎检任务。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完成就业培训1.07万人,新增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725万元,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774人,率先在全省建成创业型示范城区。五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超额完成任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2 %。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支付标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遗留问题,将1864名职工纳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范围。率先在全省建成社保参保人员电子档案和养老金模拟计算系统。率先在全省推行城乡低保一体化,率先在全市实施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最高标准由8000元提高到3万元。广泛开展各类救助活动,累计发放各类补贴和救助金4559万元,惠及群众 22.3万人次。率先在全省建成虚拟养老院,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近1万人。启动了店子街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完成九州中心花园廉租住房建设,建成保障性住房6.2 万平方米。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年初确定的10件实事全部完成。
——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快速提升。[HT]基层基础不断
夯实,投入 7725万元,建设3个街道、18个社区、10个司法所、10个执法中队和2个派出所办公用房,建设面积达到 1.2万平方米。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力量,建立完善社区办公经费保障机制,将社区办公经费从1万元提高到1.5万元。实施社会管理“八百工程”,购置流动接警治安巡逻车88辆,招聘视频监控员、文明交通劝导员、城管协管员、地质灾害监测员、楼院长、交通协警和专职校园保安1026名。信访维稳工作全面加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287起,彻底解决信访积案41件,率先在全省建成医患纠纷调节室和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168起,破案率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集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投入资金4400万元,完成九州石峡口等18处地质灾害治理。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处置公共突发事件52起,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
——政府效能建设大力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11件,办复率均达到100%。办理市长专线投诉件642件,政务大厅办件量达到9万件,办结率均达到100%。加强审计监察工作,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核减工程决算973万元,节约政府采购资金542万元。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认真开展 “行政效能建
设年”和 “工作创新年”活动,全面推行“周安排、月计划、季调度”制度。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政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我们努力发挥中心城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成功举办了春节灯饰亮化、元宵音乐焰火晚会、兰洽会大型文艺演出和重大节庆氛围营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活动,不仅为提升兰州城市形象和品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有力地提升了城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年来,我们深入开展“争第一、创一流”活动,承办了全省社保工作等7个现场观摩会,成功打造了虚拟养老院等13项特色亮点工作,100多项工作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表彰奖励。不仅为省市发展创造了经验,而且充分展示了城关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更加坚定了全区上下率先发展的信心。
一年来,我们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预备役营房和民兵训练基地建设。全面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等各项社会工作,有效发挥群团组织和统战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营造了凝心聚力谋发展、只争朝夕抓建设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和区政协有效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和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区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城关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发展要素制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土地资源匮乏依然是制约我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然较多,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市形象与中心城区地位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依然艰巨;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还不够强,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把握机遇,科学谋划,创新完善率先科学发展思路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城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区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根据省委区域
发展战略、市委“1355”总体部署和“再造兰州”战略部署,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和“123456”的发展思路,按照 “南升北拓、整体推进,项目引领、产业支撑,组团布局、统筹发展,率先跨越、建设首善”的工作布局,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北城区开发建设;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城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把城关建设成全省全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特色旅游休闲中心,经济最发达、就业最充分、保障最完善、社会最安全、教育最优化、文化最繁荣、生态最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打造成引领全省和全市科学发展的“首善之区”。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一个拓展、三个高于、六个翻番、六个提升”的“1366”目标。“一个拓展”就是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建成区面积再造;“三个高于”就是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十一五”、全省和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区的平均水平,在省会城市中心区的排名提档升位;“六个翻番”就是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
基础上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努力向1000亿元迈进;“六个提升”就是产业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生态文明水平和市民素质水平全面提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发展空间、经济总量、产业体系、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六个再造”。
——发展空间再造。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原则,依托九州开发区增容扩区,整体规划建设黄河以北地区,加快土地整理开发,力争拓展空间60平方公里。
——经济总量再造。依托项目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人均GDP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 7万元以上。
——产业体系再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力争现代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每年提高3—5个百分点,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增势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
——城市形象再造。实施“121”现代化城区建设计划,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80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任务,打造五星级酒店5家以上、城市综合体7个以上、地标性建筑群12个以上。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城市功能再造。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构建立体城市路网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数字城关”建设。加强学校、医院、公厕、菜市场、停车场和便民超市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图书馆、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等综合性场馆,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再造。按照“显山、露水、透绿、通畅、靓丽”的要求,加快南北两山景观改造步伐,深入推进城市绿色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地质灾害避让和综合治理工程,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森林覆盖率达到19.5%;城区新增绿地750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48平方米;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减少35%。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率先科学发展进程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的工作至关重要。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区委确定的“1366”奋斗目标,以率先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拓空间、谋再造,抓项目、调结构,强管理、重提升,统城乡、共繁荣,保民生、促和谐,全力推动城关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2011年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达到
42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达到2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达到38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达到121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5%,达到16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142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5‰以内。
确定这样一个跨越发展的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判断。一是基于对发展机遇的新把握。从国家层面来看,明年国家宏观调控的主线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城关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有利。从全省、全市来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办《若干意见》和国家部委支持甘肃加快发展政策的全面落实,省、市委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政策叠加效应逐步显现,为城关率先跨越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自身来看,经过几年的发展,一大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相继实施,一系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为城关率先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基于省委“中心带动”和市委“再造兰州”战略的新要求。省、市 “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目标的确立,为城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城关必须发挥中心带动的“引擎”作用,在省、市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创造新经验、做出新贡献,发挥好带动和辐射作用。三是基于加快推进城关率先
跨越发展的新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城关进入了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城关发展要素制约突出、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观,城关更好地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还在于不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中实现跨越发展。四是基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新期盼。几年的快速发展,为城关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全区上下盼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一心齐劲足的发展局面,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为城关的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和要求,2011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结构调整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坚持以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带动力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着力实施北城区开发建设。按照“跳出老区建新区、建设新区带老区”的总体思路,以九州经济开发区增容扩区为契机,整体规划黄河以北九州、盐场和青白石地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将北城区纳入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之中,科学定位北城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北城区总体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区城投公司的融资平台,探索引入BT、BOT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北城区土地整理开发,力争年内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以上。争取将北城区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围,最大限度地争取省市支持。加快推进九州开发区道路、自来水和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一区两线三组团”的框架,优化产业布局。改造提升中央商务区功能,重点实施东方红广场综合改造,着力建设金融总部商圈。启动实施酒泉路武都路商务区建设,着力打造商业摩尔,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态。启动实施陇西路金城商业文化广场旧城改造,着力打造现代商务聚集区,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特色专卖、文化产业等业态。以皋兰山、徐家山和五一山“两线”为重点,积极培育城市生态观光、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产业,加快实施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二三期、头营村整村改造、九州生态园、徐家山公园改造提升等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南北两山旅游经济带。加快推进飞天文化产业大厦、创意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业态。加快推进大连万达商业广场等项目,积极发展商业综合体、研发中心、时尚地产等业态。加快推进庙滩子整体改
造、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电力调度通讯楼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贯彻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意见》,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设立2000万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加强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再注入资金1000万元,基金总额达到5000万元。积极支持兴办担保机构,不断拓展新的融资业务。扶持30家传统服务企业优化升级,扶持 10家现代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依托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重点引进城市综合体和总部经济体,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包装策划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型业态,力争引进 15家知名企业总部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新建和改建标准化菜市场10个、便民菜店50个,新建家政服务网点30个,培育家政服务企业2家。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产业形态特色化、空间布局集约化、服务领域区域化方向发展,使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 60 %以上。
(四)大力整治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清理整顿无证无照经营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继续开展“12315五进活动”。强化税收征收监管,开展税源清查工作,完善税收护税机制,严厉打击偷、逃、漏税违法行为,确保税收应收尽收、均衡足额入库。
加强物价监督检查,强化质量监督工作,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创建30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门店,打造20家规范化药房。
二、统筹城乡建设管理,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区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力配合市上做好元通黄河大桥、金雁黄河大桥和中山桥等3座桥梁的建设和维修加固,做好南山路、北环路和九州东南出口等重大项目拆迁工作,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庙滩子、伏龙坪、南砖瓦窑、红泥沟和徐家湾等五大片区旧城改造步伐,实施旧城及棚户区改造1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城中村改造村民安置房30万平方米,着力打造2个城市综合体和地标性建筑群。加大主城区人行道路面整治力度。改造城乡小街巷60条。
(二)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以城区三大出入口、居民院落为重点,集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成50个破旧楼院整治任务;以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为重点,集中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大力倡导文明交通;以夜市、马路市场为重点,集中开展乱摆摊点整治;以违法
建设和违法广告拆除为重点,集中开展城区立面整治。投入200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5座、公厕20座,推行公厕免费开放,改造垃圾收集点500个,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0%以上。创新环卫作业方式,推进主干道清洁方式由清扫向清洗转变,保洁区域由城区向城乡结合部延伸,保洁时间向全天候延伸,实现主城区垃圾流动收集全覆盖。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细化部门和街道、社区城市管理职责,完善权责统一的责任体系;整合部门、街道的执法和管理力量,全面推行两级执法、三级管理模式,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强化城市管理绩效和监督考核,整合数字城管、公安视频等信息资源,建立覆盖全区的数字城管信息二级平台,推进数字化管理向多领域、多层面延伸,健全城市管理监督体系。
(三)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区绿化水平,开展城区三大出口景观绿化活动,继续推进“大树进城”工程,实施雁滩公园改造提升,新建和改造城市小游园4个,设置绿色景观雕塑50组以上,积极开展园林化单位创建活动,城区新增公共绿地100亩,不断提升城区绿化、美化和艺术化水平。巩固南北两山绿化成果,继续实施皋兰山面山森林景观工程,完成1000亩林地景观改造任务。推行绿化承包流转机制,大力实施兰山公园、徐家山公园和五一山公园景观改造,启动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强生态环境
治理,实施3条河洪道综合整治,加快伏龙坪、九州、红山根、盐什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治理步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公共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完成30台燃煤锅炉和30家餐饮企业清洁能源改造任务,确保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四)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三个集中”的原则,加快青白石和皋兰山地区开发建设步伐,推进头营村、石沟村市级新农村试点建设,开发整理土地3000亩,开工建设476户农村新居,加快两村整村搬迁工作。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做优做精高原夏菜品牌,加大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非农现金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启动实施皋兰山电力提灌大型泵站改造项目,完成皋兰山地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和五一山上水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危旧房200户。
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深入实施教育最优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校安工程,投入15亿元,新建和改建兰州四十八中等10所学校教学楼。投入5000万元,完成教育信息化二、三期工程
建设。全面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入3500万元,新建和改建区保育院等4所公立幼儿园,扶持30所民办幼儿园,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名校长、名师政府津贴制度。推进教师结构优化工作,从北师大等部属师范类院校选聘优秀毕业生,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径与方法。设立1000万元教育发展基金,加快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和均衡发展。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启动城关区教育科研中心建设项目。
(二)深入实施“文化活区”战略。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建4个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招募300名文化服务志愿者和文化辅导员。启动市民特色文化广场改造项目,建成10个高标准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广场。设立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梧桐斋精品小剧场建设。建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补贴机制,推动10家以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加快推进市区联建体育中心项目,新建50条全民健身路径,打造5个精品体育社区,启动徐家山登山步道建设,建成国民体质流动监测站。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继续办好春节民俗文化庙会、金城社区艺术节,举办大学生、中学生艺术节和秦腔票友大赛,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辖区单位篮球邀
请赛。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力做好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创建迎检工作。
(三)深入实施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深化发展战略。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资金5000 万元,开工建设中医骨伤科医院改扩建工程,启动区医院改造项目,新建2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式发展,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推行“片医制”责任管理模式。打造30家示范性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补贴力度,建立经常性经费缺口补助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程,开展“生殖健康进家庭”服务活动,为万名育龄妇女提供生殖保健免费服务,对千名困难家庭妇女实施救助。深化计划生育“以房管人”模式,建成“数字人口”信息平台和人口文化网站。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带动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开展辖区科技资源调查摸底,制定《城关区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大力扶持符合城关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高附加值项目。探索建立区域性“规范化公司运营,专业化团队管理”的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强有力支持。投入200万元,创建国家级科普示范区。创新科普工作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开展“1112”就业行动计划,完成就业培训1万人,发放社保补贴1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新增就业再就业2万人以上。加快完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将进城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在全区18个村建立就业服务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全覆盖工程,建立全域城关的就业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城关民生就业服务品牌,建成国家级优质服务窗口。
(二)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加快解决区属企业及街道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全面建立医保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城乡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疗费用网络结算。加快劳
动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街道社区劳动监察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深入实施虚拟养老工程,建设虚拟养老餐厅20个、虚拟养老医疗服务站30家,注册老人达到7万人以上,享受养老服务人群达到1.5万人以上。加强残疾人保障工作,建成残疾人托养中心,将所有重度残疾人纳入虚拟养老院服务范围。
(三)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均等化。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深入实施诚信阳光低保,建立低保诚信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加大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力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推进社会救助向老残病贫、外来务工人员和突发事件受灾群体延伸,开展万户贫困家庭和300名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完善慈善救助体系,推进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
(四)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完善“大维稳”、“大调解”网络体系,依托民意调查机构,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全面推行“楼院长”管理,加快启动流动人员信息化管理。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全面推进“金盾工程”二期建设,建立完善技防体系。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行为,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从源头上加大毒品犯罪打
击力度,进一步加强社会帮教转化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创建6个平安街道,新建6个流动警务室。强化司法公证和法律援助工作,建成省级规范化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创建省市级规范化司法所。大力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开展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领域专项整治,加强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关心妇女儿童事业,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事务、侨务、人防、档案、保密和地方志等工作。
固本强基,提高效能,不断增强率先科学发展活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提高行政效能作为推进率先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一)夯实基础、强化管理,提高政府执政力。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基础作用,加大街道、社区办公用房标准化建设力度,实现街道、社区办公用房全面达标,全面建立社区服务工作站。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成“三维数字社区”,全面提高政务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逐步提高社区干部待遇,提高街道、社区经费保障水平。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着力打造10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完成社区、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大兴学习和调查研究之风,完善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和推行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制度,提高干部工作能力。健全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提高政府公信力。坚持把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向社会公用事业倾斜,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救助面倾斜。健全完善政府与辖区单位沟通协调机制,增强为辖区单位服务的主动性,引导辖区单位积极参与和支持城关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监督考核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政府”。强化便民服务,办好市长热线和行风热线,加大对群众反映问题的督办力度,为民兴办20件实事。
(三)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增
强公务员法治意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管,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对执法不公、越权执法、执法犯法等行为严查严办。
(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提高政府影响力。完善和规范政府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协调机制和内部监督程序,全面推行和完善“周安排、月计划、季调度”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简化审批程序,推行并联审批、集中审批和现场审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工作作风建设,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坚决治理政令不畅、落实不力、推诿扯皮等现象,对政府部门任务不落实、行政不作为、履行职责不认真、内部监督不到位进行问责,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
(五)强化责任、廉洁奉公,提高政府凝聚力。严格落实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将政府廉政工作向街道社区(村)、基层站所延伸。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部位、特殊岗位的监督管理,将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监督之下。认真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监管机制。严格干部教育监
督和管理,规范干部行政行为,以优良的政风和良好的形象凝聚人心。
各位代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期待,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机遇宝贵,失不再来,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不断形成新的共识,进一步创新思维,开拓奋进,埋头苦干,为城关的率先跨越发展积蓄力量,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有力的措施、务实的作风,奋力把城关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以优异成绩向党的90华诞献礼。
2011年为民兴办20件实事:
1 改造城乡小街巷60条。
2 新建和改造城市小游园4个,城区新增公共绿地100亩。
3 新建垃圾中转站5座、公厕20座。
4 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村民安置房30万平方米。
5 改造农村危旧房屋200户;开工建设头营村、石沟村476户农村新居。
6 全面推行“楼院长”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社会综合管理水平。
7 新建和改建标准化肉菜市场10个、便民店50个。
8 新建和改建10所学校教学楼;完成教育信息化二、三期工程建设。
9 新建和改建4所公办幼儿园幼教楼,扶持30所民办幼儿园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10 新建社区文化体育广场10个,推动10家以上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建成全民健身路径50条;建成国民体质流动监测站。
11开工建设中医骨伤科医院改扩建工程;打造30家示范性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2 继续开展“1112”就业行动计划,完成就业培训1万人,发放社保补贴1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新增就业再就业2万人以上。
13 解决区属企业及街道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遗留问题。
14 实施“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为万名育龄妇女提供生殖保健免费服务,对千名困难家庭妇女实施救助。
建成残疾人托养中心,将所有重度残疾人纳入虚拟养老院服务范围。
16 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开展万户贫困家庭和300名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
17 实施虚拟养老工程,建成虚拟养老餐厅20个、虚拟养老医疗服务站30个,享受养老服务人群达到15万
人以上。
18 建成“三维数字社区”,打造10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19 加大街道、社区办公用房标准化建设力度,实现街道、社区办公用房全面达标,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20 新建6个流动警务室,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名词解释:
1 “123456”发展思路:是区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即坚持以“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为目标,切实增强“大城关”这一理念,突出发展和管理两项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化、人文化和生态化“三化”进程,打好环境美化、拆迁改造、改善民生、项目建设四场攻坚战,实施产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塑区、文化活区、和谐安区“五大战略”,着力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六个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2省委区域发展战略:是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心带动指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两翼齐
飞指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组团发展指各市州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推进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与保护、扶贫攻坚、人力资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同步、整体推进实现新突破。
3 “再造兰州”战略:是市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战略构想。“再造兰州”战略的基本内涵是“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具体指在继续抓好老城区发展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容扩区,以及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使城区面积由现有170平方公里扩大到350平方公里以上,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由目前不到1000亿元和100亿元分别增长到2500亿元和200亿元以上。
4“156”工作布局:指区委九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2010年工作布局,即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着力打好环境美化、拆迁改造、民生改善、项目建设、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五场硬仗,大幅提升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社会事业发展、平安建设、科学建党六个水平。
5“5515”项目计划:指投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的重
点项目行动计划。即庙滩子整体改造等5个投资上百亿元项目,大连万达广场等5个投资上50亿元项目,重离子治疗中心等10个投资上10亿元项目,兰山山地生态公园等50个投资上亿元项目。
6“一十百千万工程”:五个“一”即打造一条精品街、一处精品游园、一个精品公园、一个精品夜市、一个城市窗口;五个“十”即新建十处生态绿地、新建十条精品景观路段、修整十处裸露绿地、打造十个精品市场、打造五十个精品楼院;五个“百”即整治百个废品收购站、新建百个景观型垃圾收集点、优化百家小餐饮门店、实现百栋楼宇夜景亮化、实现百条道路无三乱广告;七个“千”即实现破墙透绿千米以上、实现千棵大树进城关、实现千块店招换新颜、设置千个便民服务网点、设置千块门头电子显示屏、提高千条小街巷清扫标准、发动千名环境卫生志愿监督员;五个“万”即更新万米绿地护栏、落实万家店面签订责任公约、拆除万平方米违法建设、美化万平方米墙体立面、清除万米洪道垃圾。
7创业型示范城区:指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城区,其基本特点是政府推动创业的积极性高,创业环境和氛围好,创业服务体系健全。
8文明城市“双测”: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
9社会管理“八百工程”:指在社会管理方面,购置流动接警治安巡逻车88辆,招聘视频监控员165名、文明交通劝导员114名、城管协管员173名、地质灾害监测员95名、楼院长194名、交通协警100名和专职校园保安185名。
10教育最优化“七大工程”:按照《关于加快建设教育最优化城区的意见》,提出了重点实施基础设施优化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名校长培养、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提升、社区教育深化、教师安居等“七大工程”。
11“121”现代化城区建设计划:指每年完成拆迁任务100万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开工建设200万平方米左右,每年建设打造一批地标性建筑。
12北城区:指以九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盐场片区为重点,青白石片区为延伸,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每年开发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以上,到2015年达到60平方公里左右。
13商业摩尔:即超级购物中心,指在一个毗邻的建筑群中或一个大型建筑物中,由一个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和规划,把一系列的零售商店、服务机构组织在一起,提供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各种服务的一站式消费中心。
1412315五进活动:指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行动,即12315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商场、进企业。
15三个集中:指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16片医制:指根据地域大小,卫生行政部门将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包干区”,相应由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实行分片包干服务。
17楼院长:在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居民小区楼院管理者由一些热心社区公益工作,善于组织和引导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党员、志愿者、离退休等“五老”人员担任。
18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指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级火灾的能力、组织疏散逃生的能力、消防宣传教育的能力。
19“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指社区居民从居住地出发步行“一刻钟”即可办理日常政务服务,享受到快捷的公益服务和基本的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便民服务。
第三篇:在呼图壁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在呼图壁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2015年1月6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区、州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区、州党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争当全疆科学发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示范点”的目标,坚持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亿元,同比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9亿元,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7元,增长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48元,达到16718元。成功举办第三届新疆苗木花卉博览会、第三届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等重大节会 活动,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验收和“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初验,被评为全国县市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更高标准保障民生,投入14.3亿元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实施62个重点民生项目,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9.5%。十件惠民实事全部落实,乌伊路县城段改造、鸿福生态陵园、1476套保障性住房、1400户安居富民、520户牧民定居、7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2所乡镇卫生院项目全部完工,第四小学、乡镇幼儿园和第三水厂项目顺利推进。创新开展“小工程、大民生”活动,县财政投入1200万元,实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宁德新村外墙保温等32个惠民生项目,有效解决了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率先在全疆统一城乡低保发放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由月人均183元提高到370元,被确定为自治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序衔接试点县”。就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7个,成功承办自治区农村互助幸福院现场推进会。高度重视牧区发展,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定居兴牧任务,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衡骏化、中兴能源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统一食品、宇华纺织、恒有能源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顺利实施,特澳麦电动车、昊睿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了传统支柱产业集群集聚、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4家,达到57家,其 中亿元以上企业20家,实现县属工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38.7%,工业经济增速高于全州6.7个百分点。园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建成区达2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突破百家,园区承载产业转型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多措并举开展以商招商、招商选资和“走出去招商”,先后引进日新恒力橡塑、大元工贸生物柴油等65个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54.5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3个,全县尊商、重商、兴商的发展氛围更加浓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7个自治州重点项目、76个县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1.6亿元、85亿元,积极争取齐古水库、昌吉州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国家投资项目142个,落实项目资金9亿元,项目带动、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农牧业现代化提质增效。投入5.1亿元惠农资金,建成68个以首部为单元、5.5万亩规模连片种植示范区,开工建设13项重点水利工程,新增高效节水9.8万亩,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战胜春季大风、春夏连旱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实现丰产丰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率先在全疆开展“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草畜联营荣获“中国畜牧行业优秀养殖模式”称号,智慧农业、土地联营等集约化新型经营模式全面推广应用。现代畜牧业、苗木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呼图壁奶牛”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建 成14个肉牛肉羊繁育场和17个养殖示范场,完成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一期建设,成立自治区级苗木花卉园区管委会,被确定为全疆首批“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首个“国家花卉苗木出口基地”,建成13个精品苗木示范园,“中国牛乡”、“西部苗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创新成立三产发展办公室,高位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增限上企业8家,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增长16%,全面实现了“两个高于”目标。旅游业、餐饮业快速发展,填补新疆空白的兰花基地“兰花苑”、独具特色的“花香果居”等项目加快推进,吉祥园、西市南路美食街区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园户村镇三工湖村整村推进农家乐建设初具规模,全年共接待游客167.2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11.8亿元。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丽璟国际五星级酒店、富源四星级酒店等项目主体完工,天利再生资源交易等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全县物流企业达33家。信息产业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加大规划编制、执法和监察力度,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规划的权威性显著增强。投入12亿元实施城乡基础设施项目30个,如意生态公园二期建成向群众开放,西域春河景观改造一期顺利推进,“三水润城”城市布局初步形成。新老城区统筹发展,以南部新区商业综合体、体育主题公园和东部新区沙舟路、综合管网等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以呼芳路、安宁路等8 个棚户区、1500户旧城改造和18个老旧小区供热、供排水管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形成了“新城区提速、老城区提质”的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水务、供热、公交改革稳步推进,呼雀公路、东滩公路等85公里城乡道路建成通车,3个特色乡镇和5个中心村功能更加完善,集中供热、天然气已覆盖县城及周边乡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科学调整16个城镇社区区划,依法拆除违章建筑1700平方米、收回违法占地2万多平方米,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成教育投入4亿元,县二小教学楼、二中塑胶操场、3所农村学校教学楼等项目全部完工,高质量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验收,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新建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成功申报各类科技项目41个,争取资金1000万元。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图书馆、游泳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连续11年获得“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先进县”称号,被自治区确定为“新疆曲子传承地”和“扶持壮大基层文化带头人队伍,发展繁荣群众文化”改革试点县,现代文化引领发展、凝心聚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农合参合率达99.85%,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50元,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为全疆首家“平衡针灸临床治疗基地”,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援疆工作取得新成效,定居兴牧、安居富民等援疆项目顺 利实施,两地合作交流更加广泛。军地、兵地、油地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统计、档案、计生、残联、工青妇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打基础、谋长远、增后劲的重要抓手,以铁腕整治非法开荒和私挖乱采,退耕非法开垦土地6.5万亩,爆破回填非法机井128眼,清理砂厂15家、堆煤场32家,完成草原禁牧200万亩、草畜平衡547万亩,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投入1.9亿元完成20项“蓝天行动计划”项目,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5起,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万元GDP能耗下降2.16%,全县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州前列,绿色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得到充分彰显。
作为自治区党委张春贤书记党的群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聚焦“四风”顽疾对症下药,认真查摆、整改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实施了农村客运市场等四大专项整治活动,扎实开展“访惠聚”、领导干部“结穷亲”等活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1件、政协委员提案76件,办结率分别为84%和88.2%。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事项风险评估、重大决策法制审查等制度,取消行政审批26项,政府决策更加科学规范、行政审批更加高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三重一大”、“四个不直接分管”等制度,对腐败问题动真格、零容忍,抓正 风肃纪不松劲,在全县营造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付出艰辛努力的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关心和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援疆地区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考验:经济结构还不合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大项目还不多,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三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充分,财政持续大幅增收压力较大,城乡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一些干部的作风不细不实、执行力不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工作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201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区、州党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现代文化为 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以法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保障,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呼图壁,全力打造“三区一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自治区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发展示范区、自治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乌昌石城市群精品城镇圈),进一步打响“四张名片”(天山云谷、西部苗都、西域春城、中国牛乡),确保早日将呼图壁县建成全疆科学发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示范点。
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一产46亿元,增长5%;二产64.5亿元,增长17.3%;三产46.5亿元,增长1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亿元以上,增长12%。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8亿元。争取项目资金9亿元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增长1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亿元,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0元,增长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00元以上,达到18000元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第一任务、第一要求,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强源头治理,夯实基层基础,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呼图壁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二是坚持依法行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形成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浓厚氛围。三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最大的动力源,不断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形成一批既符合 上级政策导向、又立足我县实际的体制机制,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四是坚持把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呼图壁的重要途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扬长避短,统筹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五是坚持把项目带动、投资拉动作为第一引擎,加大国家投资项目争取力度,加快实施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投资项目,切实做到以项目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
2015年,我县将充分发挥机遇叠加优势,以50项重点工作、66个重点项目为抓手,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更实的措施推进维稳工作常态化、科学化,加快构建和谐平安呼图壁
二、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业转型、结构升级,着力打造自治区“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发展示范区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推进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促进经济质量、结构、效益同步提升,实现县属工业增加值27.9亿元,增长21.3%。
一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区、州对我县的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食品加工、纺织、精细化工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具有呼图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新疆重要的食品加工出口基地,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推进一产、二产融合发展,打好“绿色”牌,突出抓好天驼生物、开口香食品 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中高端食品加工,抢占内地、中亚两个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着力打造新疆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依托我县作为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被列入自治区纺织产业“三城七园一中心”的优势,抢抓自治区出台纺织服装产业“一揽子”支持政策的有利机遇,加快宇华纺织30台气流纺、经纬纺织10万锭环锭纺等项目建设,全县棉纺生产能力达到40万锭以上。着力打造昌吉州精细化工基地,依托呼图壁天然气储气库和今年开工建设的中石油战略物资储备库的优势,大力支持鸿新石化与中石油、中石化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中衡骏化、超源化工、天溪塑业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我县精细化工发展规模和层次。着力打造昌吉州新兴产业聚集基地,依托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节能环保设备、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天功低速电动车、中汇德鑫环保及电力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战略新兴产业竞争优势,让新芽长成大树。
二是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坚持把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主战场,统筹推进园区三大板块差异化发展,化工区突出配套提升、轻工区实现产城融合、新兴产业区注重打造精品,着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组团式发展。探索PPP融资模式,投入4亿元加快建设工业输水工程、园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充分发挥小微企 业创业孵化园的作用,确保年内入驻率达100%。更加注重园区管理和服务,强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用工等制度落实,把园区建设成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年内新增入园企业20家以上,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5家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
三是强力推动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加大项目前期费投入,及早科学论证储备项目,编制好“十三五”重大项目规划,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牢固树立“政府的诚信就是企业的信心、政府的服务就是企业的决心”理念,坚持和完善“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和县乡领导包扶企业等制度,着力打造招商引资最优服务和最佳环境。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充分发挥招商办及招商引资联络员的作用,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招商,在主动对接“大项目”的同时,着力抓好一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中小微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
三、在更深的层次推进农村改革、农民增收,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和持续大幅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以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为抓手,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行,推进水权、草场权、林权等为重点的交易服务工作,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着力构建现代农村产权运行体系。扎实推进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和国有农用地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和“井电双控”机制,引导中低产田退出农业生产,完成减水退耕3万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三权”抵押贷款和农业保险范围,积极探索农机、设施农业、养殖小区抵押贷款新模式,建立多元化、特色化、便捷化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稳粮调棉、优果兴畜”的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以高效节水首部为单元的规模化种植模式,新增三年期以上土地流转4万亩。进一步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层次,借助自治区农村信息化平台项目,加大苗木花卉科技园区建设力度,抓好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10万亩生态有机葡萄产业园、欣欣景胜园林花卉苗木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高标准承办第四届新疆苗木花卉博览会,不断扩大“西部苗都”影响力。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强力推介“呼图壁奶牛”品牌,大力发展牧草产业,着力抓好肉牛肉羊产业园、图腾牧业6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天康2万头种猪繁育等项目,打造全疆重要的以牛为主的畜产品商品基地,进一步打响“中国牛乡”名片。加快建设50万吨果蔬保鲜物流基地,新增保鲜库容3万立方米,把我县建成乌昌地区重要的“菜篮子”。
三是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加快齐古水库项目建设,确保年内下闸蓄水,全面推进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水利工程,提升改造高效节水8万亩以上。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生产服务模式,完成棉花机械化采收18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呼图壁教授工作站,加快推广智慧农业生产模式,建设国内一流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以上。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强化生产环节监管,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四是加快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延伸农业发展链条,深入挖掘农业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推进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科技展示等为一体的国家农业公园建设。扶持合作社向联合社、现代农业公司发展,新增区、州级示范社各10家。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建立“定向服务、订单培训、定点就业”一体化转移模式,不断完善有效衔接的劳务用工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抓好创业型、产业工人型、劳务合作社型等组织化程度高的转移方式,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用更高的标准推进城乡互动、提质扩容,打造自治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抓手,投入8.1亿元实施35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城镇化向城乡统筹、功能完善和建管并重方向发展,加快建设乌昌石城市群精品城镇圈。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不断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和执行效力,认真落实《呼图壁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产业、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规划有效衔接,建立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城乡规划体系。
二是统筹新老城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启动县城客运站搬迁,完成沙舟路和吉祥大道特色景观改造等重点项目,完善如意生态公园配套基础设施,拉动新区提质扩容。坚持从群众关注和身边着眼,不断优化老城区功能,加快9个重点棚户区改造进度,完成2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善老城区供排水、供热管网和公交站点、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条件。
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呼芳公路、独山子公路向石门水库贯通等道路建设,新建城乡道路79公里,形成高效便捷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改革城乡供水、供热服务机制,组建水务集团和供热总公司,完成第三水厂、供热二网改造等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加快3个特色乡镇和5个中心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供热、供水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覆盖率。积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完善相关保障体系,让城乡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启动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及时办理城建热线群众反映的问题,推动城市管理向常态化、精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规范保障性住房管理,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不断扩大住房困难家庭保障覆盖面。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规范化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0%以上。建立城市管理一体化协调议事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设立3条城市严管街,大力整治私搭乱建、乱停乱靠等行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五、以更高的水平推进三产发展、增添活力,打造乌昌地区“生态园林城市、绿色休闲之都”
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的加速器,高位推动三产发展,做精旅游业、做活商贸流通业、做大信息、金融等产业,完成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增长20%。
一是打造乌昌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围绕南部观光探险、中部休闲度假、北部沙漠体验三大旅游板块,全面启动国家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设,加快丹霞地质公园创建5A级景区步伐,把呼图壁“百里丹霞”等景区、景点积极融入新疆旅游全局,打造“一日游”、“两日游”等多条旅游线路,不断提升对周边游客的吸引力。按照“休闲、度假、体验”的旅游定位,大力发展生态观光、采摘体验等乡村旅游,打造一批高品质休闲度假示范点,抓好“天山第一漂”、“花香果居”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建一批高标准采摘园和林果生态休闲庄园,着力构建“点 线面”有机结合、联动发展的旅游产业格局,力争早日建成新疆西部旅游环线重要驿站。
二是打造北疆重要的商贸流通基地。以繁荣城乡消费市场、构建全疆大物流服务节点为目标,重点抓好煤炭铁路专线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以皇城财富广场、嘉泰三星级酒店为核心的一批高端商务区,以及昌润果蔬批发、自治区供销社再生资源交易等专业市场建设,启动锦博源物流中心、万得利国际商贸城、宏通物流服务园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以精品商业圈、专业化市场为核心、物流园为支撑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体系。
三是打造“天山云谷”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中兴能源绿色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争取新疆联通“云计算基地”落地,将我县“天山云谷”信息产业基地纳入新疆信息产业园分区,建立特色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不断推进“数字呼图壁”和“智慧型城市”建设。
四是统筹抓好金融、养老、家政等产业发展。创建自治区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县,完成农信社商业银行改制,积极鼓励村镇银行、商业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公司、金融投资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地方能力。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建设“新疆颐养之城”。支持发展本地化专业家政、物业服务公司,打响“呼图壁家政”服务品牌。
六、在更宽的领域推进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各族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扎实开展第六个“民生建设年”活动,投入12.9亿元实施72个重点民生项目,确保全县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重点实施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切的小工程、小项目,真正使改善民生成为凝聚民心的过程。
一是大力推进科教事业发展。以建设创新型呼图壁、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围绕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和“自治区教育强县”的目标,继续加大教育投入,重点抓好昌吉州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第四小学和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建设,扎实开展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城区教师支教农村学校活动,让各族学生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完成订单式技能型人才培训1万人次,确保县中职校顺利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验收。重视校园安全和德育教育,切实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村卫生室运行费用补助机制,逐步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一够三化”目标,夯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推进县医院信息化建设,确保县医院急诊综合楼投入使用,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工程,不断提高全县医疗服务 水平。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体制,加大监管力度,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是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目标,坚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结合,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教育,切实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自治区文化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确保“一场六馆三院”如期建成使用,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作用,加大优秀民间文艺团体扶持培育力度,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积极挖掘本土文化元素,继续办好第四届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和“新疆曲子”两大文化品牌影响力。
四是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和产业带动就业工程,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不断巩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果。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老年人、残疾人各项优待政策,完善和落实好领导干部“结穷亲”、城乡解困等困难群众帮扶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理念,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对环境污染行为“零容忍”,深入实施“蓝天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继 续开展非法开荒、河道无序采砂、非法盗采煤炭资源等专项整治工作,确保“两个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走出一条符合呼图壁实际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子。
六是加快区域融合发展。高度重视牧区发展,重点完善牧民定居点配套设施,加大对牧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拓宽牧民增收途径,推动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紧抓新一轮援疆工作机遇,加快编制援疆工作“十三五”规划,积极做好产业合作、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不断扩大我县与援疆省市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兵团、油田公司、驻县单位的融合发展。
2015年,我代表县十六届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将全力办好以下惠民实事:
1.完成西域春河景观带一期建设,年内向群众开放。2.建设北环路跨河大桥,完成县二中与县医院之间人行天桥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安全出行的问题。
3.建设1054户保障性住房、890户安居富民工程,进一步改善各族群众住房条件。
4.新建、改造20公里排水管网,重点解决水利局小区、绿世纪小区等老旧小区下水不畅的问题。
5.完成9所乡镇(村)双语幼儿园建设。
6.完成1所乡镇卫生院和14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7.建设老年养护楼,完成1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
8.完成6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9.完成5个社区便民蔬菜直销店建设。10.全面建成县城南部新区体育主题公园。
七、以更大的气魄推进作风改进、职能转变,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务实、高效、公正、廉政”的要求,全力推进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一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始终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扎实推进法治“六进”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咨询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规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优化审批流程,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疆“行政审批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县市之一。加强政务公开,强化执法监督,着力营造公平、高效、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是加快建设高效政府。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继续保持整治“四风”高压态势,紧紧盯住作风领域新变化、新问题,抓小抓早抓苗头,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继续开展“小工程、大民生”等活动,及时 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围绕确定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建立定期督查、网上督办、每月公开机制,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责任追究力度,确保部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三是加快建设廉洁政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大法治反腐力度,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织密和筑牢制度的笼子,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全面治理“吃空饷”行为,节约一切财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严格执行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优化资金审批流程,重点完善惠民资金发放、政府重大项目采购、国有资产交易等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我县正处于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光荣的使命激励我们奋勇争先,人民的期盼鼓舞我们加速前进。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法治旗帜,高扬奋斗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开拓创新、奋勇拼搏,为早日建成全疆科学发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示范点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369工作机制:即3个小时内发现流动人口并报告,6个小时内将流动人口登记到“流动人口平台”或“警综平台”,9个小时内与所在辖区警务室民警见面。
三权抵押贷款:主要采取三贷一模式,即必须具备产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或流转合同、农产品收购订单)、对抵押资产价值进行协商或评估、经抵押登记并签订抵押担保或合同后方可贷款。
两个高于:第三产业增速必须高于GDP的增速,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须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速。
PPP模式: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一够三化:一够,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和抗震设防标准要够;三化,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道路硬化、绿化面积达标、环境美化。
第四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黄鹿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镇长 陈福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代表们予以审议,并请特邀代表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黄鹿镇政府在中江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重点核心、实施城乡统筹、推进全面进步。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发图强,成绩斐然。
(一)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十一五”期间,黄鹿镇GDP由1.5亿元增加到4.1亿元,增长173%;财政收入由52.3万元增加到250万元,增长37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76元增加到6422元,增长2946元。
2010年,全年完成GDP4.0282亿元,占全年目标数3.41亿元的118.13%,较去年增加20.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40万元,占全年目标数18000万元的123%,较去年减少24.1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5.5万元,占全年目标数10530万元的135%,较去年增加22.55%;完成工业总产值50589.5万元,占全年目标数45250万元的111.8%,较去年增加25.4%;实现农
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夫果园、庆丰山庄等景点生意兴隆,前往黄鹿考察并计划投资兴建农家乐的商家络绎不绝。同时鉴于黄鹿水库旅游开发投资大,周期长,目前尚不具备整体开发条件的现实,我镇对黄鹿水库的水体、山体、植被、建筑、周边环境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为黄鹿水库的全方位、高起点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标准完成灾后重建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我镇创新工作方法、狠抓落实,于2009年5月全面完成1054户农房重建任务,2009年底完成4497户危房加固任务。至2010年底,黄鹿镇总共104个公共设施重建项目中,开工率达100%,黄鹿敬老院等102个项目已全面竣工,竣工率达98%,顺利完成“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我镇灾后重建工作体现了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一是实施“人盯人、人盯项目、环环紧扣”的工作方法。即党委主要领导盯项目进度、盯责任人,明确项目进度,限时办结;主要责任人盯项目,随时跟踪项目流程,第一时间完善资料,第一时间申报审批,一个程序之后,主要责任人及时总结汇报,并同时上报下阶段工作计划及要点,分析症结,提出办理时限及方式,根据主要领导安排着手下阶段准备工作。这些做法,使黄鹿镇重建项目在一环一环的解扣中快速进展。
二是群众参与,质量优先。黄鹿镇项目管理办公室认真履行质量监管职能,与工程质量监理、村社质量监管小组一道,形成了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共同负责对工程质量的监管。确保了所有
4况,明确涉稳个案包案领导,落实个案化解责任。我镇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主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促进了各类重点问题的化解。在奥运期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每年“两会”期间等重要时期,我镇无一例进京到省的非正常访事件。
同时,我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治安管理和治安防范,依法有效打击和惩治各类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狠抓防邪工作,加大对边界地区的防控力度,强化对干部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学生、中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密切监控网络、通信、广电等传媒运行情况,引导干部群众反对迷信、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识邪、防邪、主动抵御邪教的能力。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我镇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加大源头治理力度,积极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对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和监控工作,完善了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预案,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几年来,我镇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五)行政效能建设实现新突破。我镇在完善机制下功夫,设立了“驻村干部日志制度”、“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规范干部行为,促进行政效能建设;把握重点,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如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合理使用、农村财务电算化及委托代理、农民负担管理等;对全面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任务逐层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分解到人头,强化进程监控和督查督办,采取行政合同、目标责任制等多种方式予以落实,保证了高效率、高
约了我镇的快速发展,尽管通过灾后重建项目基础设施在逐步改善,在仍显力度不够,进度不快。
(二)财政状况紧张。虽然我镇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摊子大、事情多,财政开支仍然捉襟见肘。
(三)政策扶持不明。德阳市区域重点镇的政策扶持不明朗,区域重点镇建设意味着较以前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意味着更大的经济、人事等管理权限,但市上的配套政策迟迟没有出台,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部门工作的协调。
(四)稳定压力较大。黄鹿水库移民养老保险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使移民稳定充满变数,存在较大隐患。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镇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特色农业示范镇、休闲旅游重点镇”建设,实现率先科学发展的关键之年。明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特色农业立镇、休闲旅游兴镇”的总体取向,以项目作引领,以民生为优先、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抓“特色农业立镇”这个核心。坚持“一中心、两园区、三层次、三基地”的农业发展路径。即以增产增效增收为中心。培育壮大利兴粮油高产示范和铜音生态农业两个园区。三层次指高效农业循三个层次扩展推广,第一层次为利兴粮油高产示范片利兴村核心区域、第二层次为利兴粮油高产示范片全境(含景观村、宝塘村)、第三层次为黄鹿镇全域。三基地指以群力村为中心的制种水稻生产基地、以梨三村为中心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以思源村为中心的晒烟生产基地。
抓住粮食生产“两极、三化”的发展提升重心。即抓粮食生产两个增长极,一是产量增长极,今年,在利兴粮油高产示范片建成高产水稻核心示范片300亩,以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亩产突破700公斤,向800公斤目标奋斗。二是品质增长极,建成优质水稻示范片50亩,以质量、口感、市场单价为导向进行品种选优。一旦技术成熟,2012年循上述三个层次进行“两极”拓展推广。抓住“三化”关键环节,即提高“市场化、现代化、机械化”程度。要加大粮食产品营销力度,发挥利兴粮食生产协会的作用,利用已有的“会丰”、“玉香”大米品牌,对黄鹿产大米进行整体包装及品牌营销,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要在今年推广商品化集中育秧,以保证秧苗品质。要充分利用利兴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利用生物技术,降低药害、病虫害;要全面实施农业保险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综合保障能力。要加大农机购臵补贴力度,广泛使用农业机械,降低生产成本。
(二)把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这个重点。黄鹿镇作为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治理工作不断引向纵深,推向新的高度。目前,车辆乱停乱放,摊位占道经营是影响黄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的最大两个问题,我镇下一步的措施是:
上报、下访、处臵、结案、跟踪回访等一整套程序、责任落实等工作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大接访工作,真正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继续加大对困难人群的帮扶力度,整合项目资源,着力解决部分极端困难人群住房、医疗、生活问题。在加大输血力度的同时,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强化其造血功能。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已经明确。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镇人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奋力争先,为推进我镇经济社会科学率先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1月11日在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杨省世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紧扣主题主线,深入实施沿海开发,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 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0亿元,增长13%左右。完成财政总收入46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分别增长31.2%和27.4%。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分别增长24.7%、17.3%、42.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 16%。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沿海开发深入推进
以港口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按照沿海开发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港口航道、码头和集疏运体系建设。30万吨级航道完成投资14.2亿元,连云港区具备20万吨级船舶通航条件,徐圩港区5万吨级航道主体完工。连云港区氧化铝、散化肥泊位具备投产条件,徐圩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完成工可 报告,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开工,燕尾港3万吨级码头竣工。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铁路电力机车直通进港,东疏港道路建成通车。全面推进交通、水利、电 力等基础设施建设,204国道、242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蔷薇河下游清淤、大型泵站改造加快实施,500千伏伊芦、220千伏灌河输变电 工程建成使用,沿海开发的硬件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开发园区产业承载功能有效提升。引导开发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市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 果转化示范园加快建设,恒瑞研发中心建成使用,康缘、豪森等一批医药产业园完成主体工程,中日纳米研究院揭牌成立。徐圩新区基本形成“四纵四横”路网框 架,珠江钢管、宝通镍业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产业服务中心等功能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东海硅材料、赣榆海洋产业、灌南船舶、灌云农业机械等特色 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省级共建园区增至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16.2个百分点。
重大事项取得进展。经过努力,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首个国家级区域合作示范区。积极参与省沿海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工作,编制完成省级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规划。徐圩新区规划环评通过审核。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中德中小企业园申报取得进展。国家交通电子口岸 分中心挂牌运营,全国焦炭期货交割库获批设立。两翼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大力争取炼化一体化、液化天然气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市成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产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工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动基础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支柱产业做强。完成工业投资75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 1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8个百分点。组建江苏沿海钢铁集团,硅材料、盐化工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临 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着力增强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实施“百企培育工程”,规模企业达到1228家,过10亿元、100亿元企业分别达 到48家和3家。加大扶持力度,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新增中小企业贷款8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达到60.4%。坚持把节能减排 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抓手,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40项、重点污染减排项目37项,申报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28个,港口船用岸电系 统成为全国水运节能减排推广项目。
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港口新开加密集装箱航线14条,新辟霍尔果斯、喀什过境通道2条,新增内陆物流场站1家,铁水联运成为国家首批示范项目,完成吞吐量1.66亿吨、集装箱运量485万标箱,港口服务中西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航新辟航线2条,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大力拓展旅游市场,游客 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和23%。加快商贸设施建设,沃尔玛、家乐福超市和义乌小商品城、华东物料城一期等建成开业。启动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新 改建平价商店45家、农家店209家。浦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开业,实现金融生态县全覆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取得新成效。
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克服冬春连旱不利影响,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新增高效农业 31万亩、高效渔业10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扶持特色农业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水果、苗木花卉、泥鳅养殖等规模不断扩大,东海县获得 “中国花木之乡”称号,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全国领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4家、龙头企业5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5万亩。完成农产品出口3.4亿美元,增长14.5%。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乡镇全覆 盖。
三、城乡统筹加快推进
城市形象稳步提升。协调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3%。东部城区展现新的海滨风貌,连 云新城新增陆域面积10平方公里。新海城区加速互联东进,科教创业园区等新区开发稳步推进。实施南极北路、陇海东路等旧城改造项目57个,完成拆迁改造面 积60万平方米。昌圩湖、玉带河等景观工程基本完成,新增城市绿地520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城管开通运行。“四城同创”扎实推进,园林城 市创建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金海大厦、金港湾大厦竣工使用,润科现代服务业中心基本建成。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海湾路、汇海路 大桥等一批道路桥梁工程完工,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南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行,新建改建自来水管道40公里、污水管网20公里,污水处理率82%。完善与 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修建便民道路30条,整治人行道板2万平方米,新增人防工程16万平方米,新开优化公交线路16条,城市对人口、产业的承载 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强化城乡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县县城彰显个性魅力,加快向中等城市迈进。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一 批具有特色规模的小城镇加快形成,新增省级康居示范村4个、新农村建设先进村15个。积极兴办农村实事,建成农村公路884公里,城乡客运一体化率 85%,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车率99.5%。解决了3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完成119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258条县乡河道 疏浚,完成绿化造林13.7万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3.4。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获批,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681平方公里。
四、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加快推进投融 资体制改革,12家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化为特殊类贷款公司,新组建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公司,重组交通建设、城市建设和润财投资公司,对公共项目的支撑能力得到 提升。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发行短期融资券15亿元,3家企业进入证监会发审程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7万亩,新增农民合作组织483 家,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影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城市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外资6.6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525亿 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0亿美元。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加强外派劳务市场管理和应急处置。推进区域交流合 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南北共建机制,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海关、海事、国检、边检等单位加强整体联动,口岸服务进一步优化。外事、侨务、台湾事务 等部门积极发挥促进开放作用,与韩国群山市、光阳市缔结友好城市。
创新要素加快汇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跨越发展,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加大创新政策 支持力度,财政科技投入增长45%。加强重大研发平台建设,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建成东海硅材料等国家和省质量检测中心3个,新增科技 公共服务平台18个。高校创新载体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70%以上大中型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国 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获批项目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恒瑞伊立替康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的注射液,“康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增长45%。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引进硕士以上人才749名,27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79名高层次人才获得专项资助,落实人才安置房100套。
五、民生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创业就业带动富民,实施全民创业助推行动、就业再就业援助行动,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人,城 镇新增就业7.5万人。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7.7%,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31元,城乡低保人均月提高到300 元和210元。持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公共财力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达66.7%。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6万人以 上,覆盖率达95%以上。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均达99.5%。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9899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917户。实施 脱贫攻坚工程,提前一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完善社会救助网络,提高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比例,健全价格动态补贴机制,开展慈善助困,特殊困难群众基本 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6%以上。中小学校舍 安全工程有序推进,连云港高级中学建成使用,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完成迁建,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挂牌招生。加强基本医疗卫生 体系建设,新增三级综合医院2家,组建市级医疗集团3个,卫生监督机构全部达到省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在第七届城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全面做好人口管理服务,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及民族宗教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档案、地方志、气象、防震减灾、老区开发事业不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显著。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行动,市革命纪念馆建成开馆,“开山岛夫妻哨”入选2011年“感动中国”候选名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县乡换届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不 断深化“平安连云港、法治连云港”创建活动,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信访维稳协调处置机制,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达到90%以上。加强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地沟油等专项整治,顺利通过省食品安全考核评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校车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 势保持稳定。实施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示范工程,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得到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 冠。
一年来,我们认真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建 议,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43件、政协委员提案427件。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努力提升决策水平。全面推进 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改革公文办理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坚持勤政廉政,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促进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共连云港市 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 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驻连部省属单位,向热心支持连云港建设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 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矛 盾较为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利用外资难度增加;城市功能还不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城乡居民 持续增收压力加大,改善群众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投资发展环境仍需改善,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少数部门和单位服务发展的主动性、执行制度的严肃性还不够 强,政府整体执行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2012年工作意见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战略部署、实现沿海开发三年突破的决战之年,也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开启基 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经济发展面临 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带来的挑战和考验不可低估,但就连云港而言,总体上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的机遇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国家 已经释放出对宏观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积极信号,宏观政策环境将进一步趋好;我市拥有的四个国家战略聚焦叠加的效应不断释放,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 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我们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全市上下抓转型、促发展的干劲更加高昂,加快崛起振兴 的基础更加坚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克难奋进的顽强斗志,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奋起争先,昂扬前 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新跨越,夺取新胜利!
根据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委“八项工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围绕“推进沿海开发、加快转型升级”工作主题,坚持稳 中求进、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原则,加快港口建设,做大做强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三农”工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不断增进民生幸 福,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 : 47.8 : 3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 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不高于省控标准,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市政府将坚持把增进民生幸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70%以上的公共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扎实推进城市快速公交、饮用水保障、棚户区 改造、保障房建设、校舍安全、农贸市场改造、专类公园、卫生信息平台、全民健身、社会福利中心等十大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 民上。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突破沿海开发,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示范区建设为带动、以政策项目为推动,着力突破沿海开发,加快把政策支持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
加速“一体两翼”港口建设。启动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建成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和徐圩、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建成灌河港区口门 2万吨级航道主体工程。连云港区旗台防波堤投入使用,大堤作业区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开工建设。加快徐圩港区防波堤、2个10万吨级散货码头建设。基 本建成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并开港运营。建成连云港区中云内河港29个泊位。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全面加快北疏港道路、矿石输送机隧道工程建设,基 本建成30万吨级矿石码头配套铁路专用线。加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临海高等级公路及310等国省道建设改造,完成盐河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基本 完成连盐铁路征地拆迁,争取全线开工建设。加快500千伏临海、220千伏洋桥、110千伏中云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保障生产生活用 电需求。
加快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编制建设行动方案,突出抓好先导区建设。强势推进徐圩新区重大产业、功能平台、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启 动建设大陆桥合作论坛永久会馆、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全线开工建设徐新公路,贯通港前大道路基。开工建设热电中心。建成徐圩送水工程、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 一期工程。编制现代物流、产业合作、商务服务、科技人才和生态功能区专项规划,统筹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中西部需求分析,强化要素资源对接,积 极探索区域合作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国家层面建立部省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陇海兰新铁路建立运输协调服务机制,推动陆桥物流、沿线地区口岸查验单位一体 化发展。
加大政策和项目落实推进力度。围绕重大产业、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园区载体和组织保障等五大类50个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积极对接争取。深入推 进大型石化、钢铁基地、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产业园、沿海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一批重大项目和事项,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力推动徐连客 运专线、连淮扬镇铁路前期工作,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争取新机场立项、开通日韩航线和两翼港区开放,做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导区争取工作。
二、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提升并重,壮大新兴产业与发展临港产业并举,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
推动工业集中集聚发展。实施“双千双百”工程,重点打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石化、冶金等千亿支柱产业,培育市开发区、徐圩新 区、赣榆临港产业区、灌云临港产业区、灌南临港产业区、东海经济开发区等千亿园区,引导县区培育百亿特色产业、百亿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4 家。突出高端引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三新”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和技术领先优势,培育壮大新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海洋产业,注重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产值达到1300亿元。加快推进基础性、基地型临港工 业集聚,抓好环球铜业、新海石化三期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石化、冶金产业产值均增长30%以上。开展“千企升级”行动,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 子,重点实施100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完成工业投资92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
加快服务业扩张升级。重点抓好核心商圈、区域性专业市场、消费市场、特色街区建设,实施49个服务业项目,打造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 务业扩量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以培育千亿物流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启动航运中心集聚区建设,增辟6条集装 箱航线,新增2条五定班列、1个内陆“无水港”,完善口岸服务平台和铁水联运等公共信息网络,完成港口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运量560万标箱。民航客 运量增长10%以上。积极构建临港物流集聚区,加快金港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培育煤炭、矿砂、粮食等大宗物资中转配送基地,做大做强木材贸易加工等特色物 流园区,完善两翼港区物流体系。推进区域性商务中心建设,提升中央核心区商务功能。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市广电、报业、演艺集团等组建工作,扎实推进西游记文化产业园、广播影视城、联创酷歌动漫产业园建设,打造水晶文化、徐福文化 创意产业园。深度开发山海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城市旅游策划和形象推广,推动花果山5A级景区创建,提升景区配套设施功能,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 15%和20%。突出打造城区商贸集聚区,建设苏宁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城区商业布局。加快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态发展,强化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鼓励扩大文化、娱乐、健身等多样化服务消费,切实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引导农业高效规模发展。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提升科技兴农水平,开展特色产业基地、粮食高产增效、一村一品、规模养殖、农业园区五大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万亩高产增效示范片50个。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发 展优质林果茶基地4.5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建设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打造海州湾百亿现代综合渔业园区。推进食用菌、鲜切花、设施 蔬菜等产业做强做优,争取四县各培育1个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每个乡镇争创1家市级农业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集聚,新办规模以上龙头企 业100家,农产品出口增长15%。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45%。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 售率达到66%。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三、强化功能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把控建设时序,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注重规划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编制完善城市控规、修规和城市设计,细化城市组团及功能片区的建筑风格、色彩、结构形 态、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优化深化连云新城商务中心区、科教创业园区、徐圩新区、滨河组团、盐河组团、龙河核心商业区等区域的城市设计。加强规划管理,发挥 导向作用,建立城市规划分层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土地、岸线等要素资源,提升城市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
推进城市组团开发。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片区,推进各个组团快速形成规模。东部城区着重彰显海滨特色,加快集聚商务、金融、航运、休闲度假等 功能,为大港口、大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新海城区着重提升功能品质,增强面向居民生活的商业、文化、科教等宜居功能。花果山大道沿线重点拓展科研教育、文化 旅游、商务办公等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明确市、区共建城市的分工定位。市级层面,东部城区重点突破连云 新城,抓好5平方公里的新城商务区建设,实施7个陆域形成项目、36个市政工程和2个公用建筑项目;新海城区统筹规划建设科教创业园区、行政中心片区、凤 凰片区,实施34项道路桥梁工程,开工建设卡迪亚国际广场等重点项目,集中精力打造一片新城;徐圩新区适应产业发展配套需要,着力打造集商务服务、科技研 发、生活居住、旅游文化四大功能为一体的高端配套服务区。区级层面,重点推进滨河组团、盐河组团、连云国际商务中心组团建设。中心城市完成城建投入283 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5%。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围绕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实施路网改造、刘湾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等81个重点城建项 目。推进城市快速公交体系建设,建成快速公交1号线,促进新海城区与东部城区融合发展。实施郁州路下穿等城市主次干道和桥梁工程100项,畅通城市道路 “微循环”。开工建设市第三水厂扩建工程,新建改建城区供水管网30公里,新增城市污水管网5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3%。提高配套设施便民程度,整 治老旧道路、背街小巷30条,新建街头游园20个,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3%。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供电、供热、管道燃气、通讯、民防等设施建 设。实施市档案馆新馆、公共卫生中心等文教卫配套项目15项,建成康达学院和全民健身中心。
提升城市特色和品质。充分挖掘城市内涵,做好海州古城、南城古镇、连云古镇等综合保护利用,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延伸城市文 脉,留住城市记忆。彰显生态宜居城市魅力,加快推进山海景观轴、云湖公园、孔望山公园二期、临洪河口湿地等一批生态公园建设,新增城市绿地300万平方 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深入推进“四城同创”,抓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重点道路的整治出新,加快推进黄海度假村、连盐铁路周边等改造项目,加大禁 违拆违力度,完成旧城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卫保洁水平,加大对道路抛洒、乱涂乱贴乱放等重点问题的整治力度,实现全市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规范配置停车场、街巷路灯、交通标识,下大力气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违章行驶、占道经营等状况。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推动 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和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四、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用开放创新的办法,汇聚优质要素资源,破解发展难题,为科学发展注入活力、拓展空间、增强后劲。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进步贡 献率达到45%。推进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国家口岸药品检验所。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连 兴办研究院,建设5个专业化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七一六研究所与地方互动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600 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30家。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争创自主品牌,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3000件和 1600件。积极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名、领军人才10名,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推进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力争东海县进入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浓厚招商氛围,全面打响招商引资攻坚战,境外招商主攻日韩港台、巩固拓展欧美,重点强化专题招商,充分利用承办第十二届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等大型活动,提高招商活动针对性和组织化程度。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优势产业、临港基础产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抓好72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争取早落户早投产。优化外企服务,促进增资扩股。直接利用外资8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560亿元。培育壮大机电产品和科技兴贸出口基地,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5%。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推进中小企业园建设。编制开发园区产业发展 及空间布局规划,建立健全园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引导关联企业集中布局,提高投资强度。制定园区建设标准,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功能,搭建物流、科 技、人才等公共服务平台,合理布点工业邻里中心。争取一批开发园区扩容升格,做好中德中小企业园、盐化科技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工作。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柘汪镇、安峰镇争创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 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径。稳步推进水电气价格改革,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阶梯式计价。争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引进和组建金融机构10家以 上,实现四县村镇银行和农商行全覆盖。推进“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争取发行企业债券2支。推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新增上市公司2家。规范融资市场秩 序,强化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00亿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开展农村产权改革,每个县区选择1—2个乡 镇进行试点,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自有住房抵押贷款等配套政策。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
五、促进绿色增长,加快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彰显连云港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绿色之美。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审查、区域限批等制度,把住源头,严控增量,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 的产业体系。开展冶金、电力等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40个、重点减排项目30项,创 建节能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10项。加大节能减排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日常监管,健全监测预警、统计和考核体系,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清水蓝天”工程,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按照“双源双线双湖”城市饮用水保 障体系规划,实施蔷薇河沿线控污、治污等工程,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9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全面实施农村河道疏 浚,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建2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完成20%的村庄整治任务。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抓好秸秆禁烧、废气污染等重点问题整治,增强对大气中细颗粒物的监测预警能力,控制灰霾等空气污染,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加强化工行业、重点园区等关键领域 环境问题管控,保障环境安全。
强化生态建设。围绕创建生态市目标,切实加强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东西连岛、秦山岛的生态保护性开发,扎实推进沿海滩涂、破损山体、工矿 废弃地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加大森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力度,新增造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全面启动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规划建设,加强 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5万亩。严格土地管理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健全依法用地长效机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建5家 国家级生态乡镇和10家省级生态乡镇。
六、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实施“一个计划”、构建“六大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实现新提升。
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大财税、信贷等政策对创业就业的支持,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 万人以上,确保登记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城乡职业培训25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4万人,对农民创业培训辅导全免费。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落实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500元和9300元。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推动民生持续改善。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 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持淮海工学院做好硕士点建设,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社区大 学。推动职业教育提升水平、创出特色,连云港中专投入使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创建9个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进一步完善各项 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6万人以上,适时提高失业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被征地农 民社会保障覆盖率9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和98%以上。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科医生队伍,创建三星级以上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35家,建成市县一体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加强住房保障,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5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50户,确保分配管理公开公平公正。推进锦屏磷矿、金桥盐化棚户区改造,分别建成住宅1600套和2200套。加强社会养老体系 建设,保障老年人权益,大力发展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70%以上。
推进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各县在全省进位争先。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实施科教文卫 等“十大下乡工程”,完成农业“三资”投入100亿元以上。提高四县县城规划建设水平和集聚带动能力,确保新区开发见成效、旧城改造出形象。实施中心镇提 升工程,稳妥推进镇村区划调整,重点打造一批工业强镇、沿海重镇、现代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加快建设美好城乡,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要求,每个县重点建设2个重点中心镇和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和评价考核工作,确保各项小康指标按序时进度推进并不断巩固提 升,赣榆、东海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建设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娱乐新业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 文化惠民工程,巩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建设成果,广泛开展“和谐文化进万家”活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城市十分钟健身圈”。打 造文化精品,深入挖掘山海、淮盐、西游和民俗等地方文化内涵,策划、包装一批特色文化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文化品牌、文化名人,增强地域文化影响力。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 机制,落实信访责任制,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形成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管理,推进“世代服 务”提质工程全覆盖。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创建国家和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隐患治理制度化,加强中小学 校舍、校车投入和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稳控物价水平,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新增10家“菜 篮子”生产基地、20家平价商店,完成10个农贸市场改造,着力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的问题。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引导工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家 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主题教育。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 “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升“法治连云港”建设水平。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提高双拥工作水平。继续发展妇女儿童事 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推动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地方志、气象、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红十字、慈善、光彩事业再创新成绩。
八、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更加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增强狠抓落实、服务发展的能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进一步增强制度约束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又快又好地推进工作落实。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对规范性文件实施 情况加强跟踪检查和评估反馈。严格执行规划管理、土地储备与出让、重大资金使用集体会办等制度和机制,提升规范管理和整合利用水平。完善目标管理,明确工 作标准,量化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解,加强绩效考核。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坚持勤政为民,优化政务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跟踪服务,积极主动地为 基层和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切实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健全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充分发挥12345服务热线作用,及时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大 力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努力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始终保持清廉务实的良好形象。健全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新闻发布等制度,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自觉接受人 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责任制,健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对 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严控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于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的关键时期,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