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公立学校办复读班的重新思考
关于对公立学校办“复读班”的重新思考
自2009年教育部不再允许公立学校办“复读班”,搞素质教育,其理由(引自“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09/04/content_17644.htm)如下:
“笔者认为,公办高中利用公共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的危害性在于:一是其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民办学校的利益。二是利用国家资源敛财,容易滋生腐败。三是公办学校之间哄抢复读生,使薄弱学校更加薄弱,使教育发展更不平衡。四是挤占有限的高中教育资源,使部分初中生丧失高中入学机会,已被高校录取的学生回流复读也挤占了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录取指标,造成教育不公平。五是污染学生的心灵...六是公办高中往往把最好的教师安排到复读班代课,使其他年级的在校生享受不了应该享受的优质教育,使许多本来能够考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落榜,第二年不得不交高费去复读。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耽误了学生的青春时光。特别是示范性高中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的任务,因其大办复读班,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将来国家靠什么抢占科技制高点?教育的战略地位又如何落实?显而易见,公办高中大办复读班,不仅损害了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阻碍了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这些观点貌似公正,其实很可笑,如果被国家采纳是国家的悲剧。
回顾自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的中国,从60-70年代初中生高中生的稀罕到现在研究生的比比皆是,还不断地向发达国家输送人才,人们无可否认的认为是中国初高中普及教育的结果,是中国教育水平在提高,当年由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不合理性,师资力量和水平的不适应性,大批的有希望考到大学的学生选择了复读,并顺利如愿,据笔者统计,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中占一半以上有过复读的经历,这些学生目前在各行各业挑着大梁,有很大一部分在领导位置,是目前中国的脊梁。
众所周知,高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未受污染的较为公正的选拔方式之一。现在逐一驳斥以上胡言乱语:
“一是其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民办学校的利益。”无论公办、民办学校都应以提高我国青少年教育为目的,而不是逐利!中国初高中教育的任务不是充当逐利的裁判而是着眼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文化水平为自己的国家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复读生也是中国国籍,有享受择校教育的自由。民办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收费高,当然希望管理部门打压公办学校,公办高中招复读生正是利用国家的资源为国民服务有什么不对?当然一些学校收费高了,但可以规范不可以禁止,民办学校目前收费高是事实,但中国人目前所不能承担之重中在有两个:一是房子,一是教育,公办高中招复读生参与竞争正是利国利民。
“二是利用国家资源敛财,容易滋生腐败”,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学生愿意复读,学校有能力招生,是双方自愿的,对收费行为加以规范,合理,不能因噎废食。倒是听闻一些地方办起了贵族学校之类:高收费,高消费,攀比,毒害了一代。
“三是公办学校之间哄抢复读生,使薄弱学校更加薄弱,使教育发展更不平衡。”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了:
1、复读生的可再教育培养成才已被证明!
2、教育部门管理混乱,教育部应以此自责。
“四是挤占有限的高中教育资源,使部分初中生丧失高中入学机会,已被高校录取的学生回流复读也挤占了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录取指标,造成教育不公平。”长期以来,国家重视教育,每年投入几千亿,初高中教师工资和校舍器材教具堪称一流,有的乡镇政府机关发布下工资来也要保障教师的工资,然而,受计划生育影响。生源愈来愈少,从09年以来,我市中小学因生源撤销合并的不少,高中校舍闲臵,大批高中老师到初中、小学支教,好多年未到学校,高中为了存在不得不吸引多的生源!另外,据我所知,国家对大学生的录取并没有区分复读和应届,更没有定过“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录取指标”,我认为,以此为借口,枉顾事实,红口白牙,拒绝我国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用心十分险恶。
“五是污染学生的心灵”求学污染学生的心灵,我认为正是一些不正常社会现象在污染学生的心灵。
“六是公办高中往往把最好的教师安排到复读班代课,使其他年级的在校生享受不了应该享受的优质教育,使许多本来能够考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落榜,第二年不得不交高费去复读。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耽误了学生的青春时光。特别是示范性高中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的任务,因其大办复读班,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将来国家靠什么抢占科技制高点?教育的战略地位又如何落实?”
我国教育的问题是对社会的反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国家对人才的渴望,也是当时广大考生的进取之心,有能力者愿奉献着奋力读书脱颖而出,或者是为了一个跳出农门也是一种无奈,公办高中为什么“往往把最好的教师安排到复读班代课”,因为这些人虽然当年因各种原因没被入取,或者分数够了学校不理想,或者仅差几分,第二年努把力就可以达到分数线,这些学生任学,老实,“许多本来能够考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落榜”落榜的原因不是“使其他年级的在校生享受不了应该享受的优质教育”而是应届毕业生素质不一般奇,笔者也是过来人,过去路过教室,有的教室自习时鸦雀无声,有的喧哗震耳甚至打起来的,那些喧哗震耳的教室肯定是应届毕业生的,1、我国历来就有复读的习惯,比如众所周知的****,子曰:“学而时习之” 可见复读是一种荣耀,存在就有其理由
2、复读的是我国几十年来延续的传统,并为国家培养了一些人才,简单否定很不妥
3、单纯依靠所谓西方“素质教育”,据我所知目前已被西方摒弃,的方式目前已使学生素质急剧退化,毕竟是没有自制力的小屁孩,老师不在,不管的情况下,学习水平何时会提高?,只有座下来的学生才能学习好,可见,教育质量下滑的原因不是“大办复读班”而是不办“复读班”,4、教育是全民享受的,其任务就是普遍提高青少年素质,为国家培养人才,在看我国的教育,清华北大号称中国第一学府,不也是每年培养了多少人才吗?这些人才其中80%在出国,为国外服务,已经沦为外国在中国的免费人才基地,看到这些,我们建议,不要剥夺青少年受教育的机会,那些自治学不好的自己会主动的放弃学习的,孩子们学好了,自然国家教育水平就上去了,国家就发展了,这些孩子才是国家的未来,因为重点高校已经沦为外国在中国的免费人才基地,寄希望靠精英“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将来国家靠什么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想法很搞笑。
(本文 曾作为政协提案)
第二篇:复读班班会
班会课主题:“苦一年,不苦一辈子”
高考失利原因分析
首先剖析复读生在高考中的失利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目标过高型
这类同学对自己的综合实力估计过高,致使志愿填报不当,高考成绩与期望值的差距过大,没能被理想的高校录龋
2.基础薄弱型
这类同学往往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偏科现象,造成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或者是在各个学科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漏洞,缺乏知识的完整性;或者是由于平时比较贪玩,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或者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思维不够灵活,接受知识迟钝,学习效果不佳等等。
3.考场失误型
这类同学在高考中失利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本人的心理素质不好,以及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正常学习水平的发挥,导致在高考中出现严重的失误,造成与平时的学习成绩相比差距悬殊。
复读生的优势
一是复读生对学过的全部课程,不可能什么都不会,需要复习的任务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而不是全部另起炉灶重新再来。
二是有以前的学习基础,重读时,会觉得从前感到有很大困难的知识点,现在学起来很容易。复习记忆一些概念和定义,总比新接触时省力得多,效果好,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是自己亲身经历过高考,再次参加不会有神秘感。并且,自己形成的考试经验,胜过别人的传教,可以使自己心情放松,增添考试成功的信心。
作为一名复读考生能否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很重要的。要认真面对现实,分析出自己在高考中失利的原因,找出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之所在,总结出自己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也要善于了解自己有哪些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复读时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复习方法,通过自己扎实的努力来取得好的成绩。
心理调试
很多复读生将自己复读的那一学年称为高四,认为这是高三生活的继续。一些老师分析,“高四”学生的心理压力要远远大于高三,对于他们来说,做好心理调节,十分必要。
低自卑
自卑的感觉很多人都有,但是复读生由于经历了高考失败的打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精力都产生了怀疑:在家庭中,他们感觉无法面对家长;在周围邻居眼中,感觉低人一等;在同学中间,觉得技不如人。
除了高考打击之外,起点低,基础差是部分低分考生自卑的另一个原因。实事求是地说,部分低分考生和其他同学并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这部分同学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自卑在所难免。在这方面,高分复读生相对好一些,因为他们虽然没有进入高校,但手里有一个比较好的高考成绩,感觉底气十足。
高焦虑
这几乎是所有复读生的“通病”。最大的表现是考试中的患得患失:复读期间,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考试,他们都非常敏感,一旦成绩不好,就会非常着急,而这种情况在普通高三班,并不是特别明显。
复读班学生这种普遍的高焦虑,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比普通高三学生更加明确:考个好学校,这几乎成了他们的惟一信念。越是这样,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而焦虑情绪也越重。
此外,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也加剧了复读生的焦虑。在复读班报名现场,家长问得比较多的是:一年能提高多少分?能不能保证明年上重点线?家长的心态,无形中就给复读生增加了压力:明年要比今年强,一年要长多少分。在这样心态下学习,对成绩患得患失,高度焦虑也就不奇怪了。
冷漠
复读班的整体气氛与普通班相比有很大不同。在入学后的前3个月,这里的人际关系非常冷淡,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同学们普遍缺乏集体观念,很难形成一个融洽的集体,几乎是“你干你的,我学我的”;在和老师的关系上,很多同学对老师缺乏信任,不主动与老师沟通。
另一个明显的表现是,部分复读班的学生轻视老师、对个别老师有抵触情绪,老师的建议根本听不进去。
据老师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属正常,毕竟复读班不同于普通高三,这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学校,不知道各自的水平与背景,老师也是新面孔。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同学们缺乏安全感,对谁都不信任,表现就会比较淡漠、自闭。
学习方法: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
1、复读生区别于高三,应集中于薄弱科目。
(1)复读生通过已参加的高考知道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提高弱势科目的分数是主要课题。弱项是因长期不重视或感到难学而产生的科目,必须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加以大幅提高。提高弱项是复读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从复读开始就要给弱势科目多分配时间。
(2)薄弱科目和单元是通过努力就能大幅提高分数的“金矿”。永远的拉分科目——数学就是投入精力即会涨分的科目。
2、成绩要在较短期内获得较大提高。
长时间的慢慢提高对大多数科目没有必要,且消磨锐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刻苦投入,在成绩开始提升时加把劲儿,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高成绩。
3、成绩提高用四大件——精华教育学习阶段论
学习是用屁股-> 手-> 脑袋 -> 心的过程。
第一阶段(屁股):态度决定一切
能长时间坐得住已经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检查一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固定在课桌的面前,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成绩大幅提高的学生第一个共同点是能用“屁股”学习,做到在座位上最少两个小时不挪窝(高考就是2-2.5小时)。两小时不动,慢慢习惯了再适当延长时间,随着时间增加再提高效率。
第二阶段(手):不能坐着空想
手在休息,只用眼睛做的学习就像用没有线的针缝衣服一样荒谬。随着动手写过的纸张的堆积会看到成绩上升。也许在自己都感觉不到的时候成绩已经进入了较高的分数段了。
第三阶段(头脑):跳出机械学习阶段
把自己的头脑动员起来,进入自我开拓的阶段。在了解高考出题原则后,从基础阶段开始,按各科特点自我开发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提速前进。
第四阶段(心):全心全意热情投入
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方法有效,大幅提高,能感觉到学有所成的喜悦、充实、满足、幸福……因而有可能获得预料之外的成绩。
4、用新教科书、新笔记本开始学习
(1)高三使用过的书和笔记本做过很多标记,会容易掌握和感到亲切。但是联想到失败的记忆也会对发掘新的意义成为障碍;
(2)复读是新的人生。不要迷恋过去,不要满足于高三掌握过的内容,要以开拓精神来更宽、更深地学习。
5、制定可行性计划
过高的计划不但不能完成,而且会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时间一长就会原谅自己,把完不成任务看成是应当的。无法实现的计划没有意义,自我计划是对自己的承诺,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实现。应该通过圆满完成计划树立必要的自信心。
6、以周为单位进行学习
学习计划以周为单位制定最为有效。一星期中只做6天的计划,把星期天空出来。学习计划一定要完成。每周六晚上睡觉前享受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和欣喜。
漫谈复读生的教学特点
复读生由于高考分数偏低,所报志愿偏高,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在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自我压力之下,他们经历了懊悔、痛苦、沮丧这一心理历程,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同时他们又坚信“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他们满怀希望,跨入复读的行列。面对这些力图东山再起,不甘居于人下的复读生,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他们,多给他们创造重塑自我的机会,因此多鼓励他们,使他们鼓起希望的风帆,建立“自我激励”机制,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重要的。2002年7月高考中多名同学语文取得130分以上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说明,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是多么的重要。其次,根据复读生起点低,基础差等特点,要想在一年里速成,就必须依靠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以《高考考试说明》为总纲,本着“查漏补缺,充实提高”的教学原则,分两大步进行。一是分点突破,二是综合强化。在第一步教学中依据考试要点,就其考试范围,难易程度,出题趋向,解题的思路、技巧、方法等要交代清楚,使复读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复习的方向,同时又有具体方法实施操作。“分点突破”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它见效快,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学生可以明显看到自己的训练效果,具有一种成就感,使之产生新的兴趣和动力;在第二步综合强化中,主要是,查漏补缺,强化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知识及能力上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补习,克服其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确实做到有的放矢,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再次,要随时纠正复读生本身所存在的毛病,如眼高手低,急躁情绪,对自己要求不严,打胜不打败等。眼高手低是复读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复读不是简单的重复,这里还有知识的更新,技巧方法的讲究,他们所学的知识要随时总结归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去认识。有的学生课上一学就会,一会儿就忘,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知识上的梳理归纳。复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他们前进的轨迹总是呈现波浪式前进。复读前,一个月在压力变成动力的情况下,锐气十足,学习刻苦认真,一个月后,环境、老师、同学都熟悉了,过去本身所存在的毛病开始抬头,所以应告诫学生要随时与自己的惰性做顽强的斗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要反复告诫他们,别人是打不败你的,只有自己打败自己,战胜自己就会一马平川,被自己打败就会出现荒芜的沙丘,所以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就在于时刻证明自己。所以过细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取得复读效果的第一要素。总之,复读生在复读过程中教师是他们有利的导师。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陷,战胜眼前困难,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重塑自我,为国家多培养优秀合格的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时间紧,任务重,一切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不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第三篇:复读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精)
复读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泾川县荔堡中学 许金龙
复读班语文的教学,与应届生不相同,不能简单重复的操作,又要将所讲授的知识点落到实处,在教学形式的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从复读生的角度来看,经受高考的挫折以后,大多数复读生心理状况极不稳定,情绪低落,短期内难以恢复学习状态,接受新一轮的高考复习和挑战;与此同时,经过一年高考的复习以后,复读生对于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拥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思想也相对成熟,对于故有的复习方式不会普遍产生兴趣,这给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容忽视。从教学者的角度来看,如何在短期内恢复考生的心理与学习状态,调动复读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每一个高三复读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要想真正解决好上述有关问题,复读班的语文教学要在原有的应届班复习模式上作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复读班语文教学的需要。
一、弥补高考心灵的创伤。
复读生陆续报到的时间里,选择合情理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程序,姑且称之为“补心”。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若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恰到好处的考虑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急功近利地灌输知识,“补脑”而不“补心”,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不妨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可以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又能够学到一定学科知识,渐入佳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一段时间适宜让学生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如关于怎样面对挫折,怎样看待成败等短小隽永有关人生的诗歌散文作品或者格言,引导学生从失败中站起来,恢复自信——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这一时期的阅读可与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一谈自我的认识和看法,以作文的形式相互交流。对于学生的作文,要认真批改,及时评价,可采取“面批面改”的形式,与学生当面交流,也可以选择一定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进行详细的修改与讲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方法,评价上侧重于激励。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思考与写作的能力,又与学生进行了恰当的沟通,可谓一举两得。
二、明确努力奋斗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是相当关键的,它是学生行动的先导。同样可以分阶段进行,既明确自己奋斗的阶段目标,又确立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这样一步一步迈向最终的目标,从而赢得高考的胜利。许多学生复习起来盲无目的,漫不经心,无所适从,就是心中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目标的制定可以与学生的学习计划相结合,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三、夯筑稳固扎实的基础。
复读生高考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许多纯粹考查识记的知识点没有落到实处,失分严重。语文学科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内容也十分广泛,记忆起来有很大难度,不可能靠一次性记忆一劳永逸。在大量需要识记的知识信息面前,学生的表现往往格外浮躁,怕吃苦,贪图安逸,不愿耗时用心去收集整理,更不愿日复一日地去背诵记忆一些单调枯燥泛味短期内难以收到实效的语言基础知识。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养成每天坚持积累的良好习惯。教学者可以每天布置少许的积累任务,让学生易于完成,便于掌握,并在规定的时间里检查落实,督促学生完成。
比如从暑假补课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每天积累一定量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等内容。在这方面笔者曾经做过有益的尝试,效果较好。笔者要求学生坚持落实“三个三计划”,即每天积累三个生僻字的正确读音,三个生僻字的正确写法,三个现代汉语词汇(实词、虚词、熟语各一例。这样一直坚持到高考,学生将能够掌握约1000个字音/字形/词语。另外,每天给学生收集整理语文课本(含读本 上出现过的一个作家作品的资料,过好文学常识关。这些知识都将在晨读分配一定的时间反复记忆和消化。对于大纲规定要求背诵的篇目,要求学生一个晨读力求拿下一篇,并针对学生背诵的内容命题考查,命题要求符合高考常见的名句默写题型的要求。
四、填补学科知识的漏洞。
经过一轮的梳理,复读生对考点知识的掌握大体上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对各考点的主干部分比较熟悉,但这种认识还不够深入,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同时也还存在许多漏洞和许多薄弱的环节。因而复读班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像应届生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需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具体就来,就是通过一定的练习,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答题技巧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对这些考点的认识得到强化,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做到“细化”与“深化”。所谓“细化”,是选点要细,不能粗线条的操作,留有死角;所谓深化,是指在学生原先所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反复训练,提高能力与认知,加深印象。
比如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学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在文言文翻译一块,需要进行强化训练来总结得失,积累经验。文言文翻译实际上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包含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实词活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均有涉及。而实词活用又包括三种词性(动词、名词、形容词 的活用与转换,其活用的方式也较为丰富,有针对性的就某一点进行训练,扫清死角,才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充分的提高,如果一味重复,不但学生丝毫不感兴趣,老师提升学生能力的核心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夺取心理防御的胜利。
高考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之外,心理因素与临场发挥也是相当重要的,因而临考前,打好学生迎考的心理战,巩固学生的心理防线,给学生炖一碗“心灵鸡汤”,是非常必要的。复读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与应届生相比,“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心态比较突出。同时,上届高考失利的阴影会因高考的来临在部分学生心中“复活”,让学生产生临考前的畏惧心理,一时不能恢复常态。要注意引导学生忘记过去,抛开阴云,迎接阳光,调整心态,自信自强。可以召开班会表决心,激励学生的斗志,让学生士气高昂。
当然,复读班的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其它的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如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自主合作,集体探究意识的培养等问题,这里都没有一一解析,笔者仅仅从宏观的角度,粗笔刻画,未尽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四篇:高三复读班工作总结
高三复读班工作总结1
一、教学工作
1、狠抓集体备课,形成资源共享的团体作战意识。本学期根据教务处安排,狠抓了集体备课。实现“六定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办公室、会议室)、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参与年级领导、定检查年级领导,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练习、统一课时、统一作业,检查结果在每周年级会上公布,
2、积极推行课堂改革。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破传统的以教辅为本的复习模式,除英语学科外,各科都实行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对导学案的实行我们做了以下几点:
①强制实行。
②各组之间介绍经验,相互学习。
③年级进行检查评比。
④推广优秀的导学案,如文科政治、理科物理。
3、重视练习。对每周的常规作业及时检查,间周进行的定时练习要交分数。检查结果每周公布,期末汇总,与教师量化进行结合。
4、重视辅导。培优补弱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辅导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一个有效办法。
对于优等生:要求以扩充与提高为主,完善课内打好基础,丰富课余提升能力,重视激励知难而进,加强辅导脱颖而出。
对于中等生:要求以补充与转化为主,促进向优生转化。丰富课内强化基础,适当扩充有利提高,及时鼓励重在推进。
对于学困生:要做到多关心、多接触、多面批、多鼓励。要重视其特长发挥,多增加他们成功的体验,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对于边缘生:实行承包制,分包到相关教师,促使他们顺利完成向优生的转化,提高考试的有效入围数量和质量。
5、切实加强考练、考试管理,发挥质量分析的导向作用。在每次考试后我们都要认真进行考后的学情分析:
(1)学生分析,这既是对老师教的评价,对学生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2)教师分析,分析到人,分析到题,找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出教与学中的薄弱环节。
(3)备课组分析,寻找教与学的衔接环节问题,找出平行班级的群体差异。
(4)年级组分析,重点解决学生各学科学习上的不平衡性,各班级在质量上的不平衡性,教师教学上的不均衡性。
存在的不足:
1、导学案还不够完善。
2、教师工作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责任心有待加强。
3、尖子生、后进生的分层教学和培养还有待加强。
4、集体备课个别教研组组织不到位,教师观念有待转变。除了检查外,还应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备得有质量,更要注重平时备课组交流。
二、政教工作
1、按照学校安排,狠抓“三操”建设。尤其重点做好晨文化建设。
2、重视德育。按照政教处统一部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
3、狠抓学生纪律,打造无迟到、零抬头率、零违纪班级活动。
4、狠抓卫生工作,重点做好了卫生区保洁。
5、认真搞好班主任经验交流。组织班主任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6、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加强年级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加强后进生转化工作。走近学生,加强沟通,释困解疑。
8、强化了安全宣传教育。
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还有不细致的地方
2、学生思想工作方法还需改进,需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工作创新少,思想疲惫化,有时遇事不冷静,工作被动。
4、在全员做好学生的教育方面,教师的重视程度还需提高,对教师的德育工作抓的不够。
三、今后工作思路
1、加强班主任的思想学习和培训,及时召开班主任经验工作交流会,转变观念,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2、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改革完善班级量化考核办法,制度化,精细化,经常化。各项管理有制度就有实施,善始善终。建立学生文明行为监督制度,管好用好学生会,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三复读班工作总结2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组织下,我们高三复读班在学校老例治理反省评比、各项角逐运动及学习风俗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造诣。现将一学期的如下:
一、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好品质,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我在班级开展了寻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哪些行为我们应该鄙弃或改正、你最崇敬的人是谁?你以为人胜利的最症结因素是什么?等运动。
应用班会课要求学生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赓续地讨论,通过讨论赓续地澄清学生思想上的模糊意识,进步学生的思想境界。我还充分应用校会、校内或校外的偶发变乱实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导。
二、增强班级治理、深入了解学生,全面深入地做好班级工作
我班是温习班,学生的文化根基对照差,他们来自全县十多个学校思想异常繁杂、学生思想压力也异常大,没有形成优越的班风。为了使学生放下思想负担,一方面我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娱乐运动,以此放松学生重要的心情。
另一方面我还常常应用课间、中午、晚饭后等光阴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排优解难。为了进步学生的学习后果,我还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由于仆从勤、治理措施得力,班级风俗很快步入正规。
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治理反省评比中,我班的造诣总是名列前茅。
三、积极开展好两课、两操、两运动,掩护学生视力、加强学生体质,进步学习效率
高三学生课业包袱重,精神压力大,适当的体育运动势在必行。为了包管运动后果,霉畚运动我总是亲临现场与学生一起进行运动。
为了进步学生介入的积极性,霉畚运动我总是加入一些竞技、游戏等内容,使学生既熬炼了身体又享受了乐趣、陶冶了情操,使思想获得充分地放松。由于包管了学生的体育活动量,学生广泛认为心情放松,讲堂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
四、密切课任教师间的关系、配合做勤学生的思想工作
为了做勤学生的思想工作,我常常主动地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讲堂表现,分外注意了解学生的提高环境,以便课后实时地做勤学生的思想工作。
为了加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实效性,我常常与课任教师一起探讨教导学生的措施,并邀请课任教师配合完成教导学生的重任。
第五篇: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的重新思考
[摘要]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是理论上的一个失误,它导致了民法学理论的冲突和认识的混乱,也违背了逻辑规则。应该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重新认识。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必备要素和成立要件,只能把合法性作为国家对当事人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评价和法律控制的生效要件来对待。意思表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强调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要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激发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而取消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要件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相统一的必然结果。[关键词]民法通则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性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学理论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联结权利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这三大民法理论的纽带;是客观权利义务向主观权利义务跨越的桥梁;是法制度向法现实转化的接口。民事法律行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人们应商品经济发展规范化、简约化的要求,而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具体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进行的抽象和概括。可以说每一项民法基本精神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无一不依赖于民事法律行为作用的发挥。所以对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根本特征人手,来探讨民事法律行为的确切含义。
一、现行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立法的误区 考察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历史沿革,可以知道,民事法律行为原称为法律行为,起源于德国法学家贺古(又译胡果)所著的《日耳曼普通法》一书中。法律行为在德语中是Rechtsgeschäft,由“Recht”和“Geschäft”组合而成,其中“Geschäft”是“行为”的意思,“Recht”指“法”、“法律”,同时兼有“公平”、“合法”之意,只是日本学者借用汉字中的“法律”和“行为”二词,将“Rechtsgeschäft”译为了”法律行为”。[1]因此,法律行为原有意义含有合法性。既为合法表意行为,这在逻辑上显然存在着矛盾,于是引起了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以合法性为要件的争论,学说理论莫衷一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在立法上,一方面肯定了民事法律行为专指合法行为,一方面特创“民事行为”这一新概念,从而结束了争论。《民法通则》的这些规定,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上的矛盾,但从另外的角度,又制造了新的矛盾和混乱,使民法学理论处于潜在的困境之中。第一,在理论上,引起理论的冲突和认识的混乱,导致民法学理论整体上的不协调。首先,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这一规定与具体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理论产生了冲突。例如: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而无效合同也是合同,也应是民事法律行为,但无效合同却是不合法的法律行为。同样在婚姻关系中存在“无效婚姻”,在继承关系中存在“无效遗嘱”等不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本来法律行为是从合同、遗嘱、婚姻等行为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理应反映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一般本质,从逻辑学上讲,其外延应比合同等下位概念要大,所以仅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违反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其次,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与法理学关于法律行为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法理学认为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或能够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2],并不仅指合法行为。因而,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在整个法学系统中也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再次,民事行为的独创,由于《民法通则》未作明文规定,使得人们在对其含义的理解上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属概念;有人认为,民事行为是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或具有民事法律意义的行为;甚至有人认为,民事行为是“统率民法上所有行为的总概念”[3],从而造成对民事法律事实理论内部结构认识上的混乱。[!--empirenews.page--] 第二,在立法技术上,有悖于形式逻辑基本规则的要求。首先,通过对《民法通则》具体法条的分析,可以知道民事行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其中有效的民事行为就是《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一个种概念,而民事行为是一个属概念。然而从《民法通则》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及其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这种立题,以及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下作出关于民事行为的规定来看,根据形式逻辑的概括规则,“民事法律行为”倒成了属概念,而“民事行为”反而变成了种概念。其次,从《民法通则》第四章具体条文的表述来看,有些条文是从民事法律行为的角度出发来要求一般民事行为,俨然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行为的上位概念。例如,《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第62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才生效”。难道只有合法的民事行为才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才可以“附条件”吗? 以上两点实际上也恰恰反映了立法者内心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引进了“民事行为”概念,概括一切合法、不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以解决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却无效”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不舍得放弃民事法律行为的统率性,因为它具有很丰富的历史传统和对所有意思自治领域民事活动强大的示范力量。同时这也向我们的民法学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今后对于民事主体意思表示行为的一般模式研究,是从民事法律行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民事行为的角度出发? 第三,在立法价值上,没有必要独创一个民事行为。首先,分析《民法通则》中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民事法律行为只是一种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作为民事行为的一个分类概念来取代民事法律行为。正如人可以分为正常人和病人,却没有必要将正常人用一个莫名其妙的概念,来代替“正常人”概念,然而用取消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代价来解决“合法却无效”的矛盾却也并非我们的本意。其次,在《民法通则》颁布之前,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以合法性为要件是存在争论的,有的学者早已指出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必备要件。如:“法律行为,是权利主体所从事的,旨在规定、变更和废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4]法律行为,指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5]。由此可见,为了解决“合法却无效”的矛盾,学者们并未仅仅把眼光局限于“法律行为是合法表意行为”上来考虑独创一个新的概念,而开始考虑“合法性”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地位了。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将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有效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认为合法性只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6]。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将民事法律行为划分为成立和生效两个阶段,将合法性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中剔除,从而解决“合法却无效”的矛盾。实际上,《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民事行为,只不过是包括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状态的换种说法而已。至此可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特别地创立“民事行为”这一新概念。而应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进行重新改造,取消其合法性。[!--empirenews.page--]
二、取消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性要件的理论依据 第一,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1][2]下一页 所谓特征乃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然而考察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关系时,可以知道,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具有产生、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只是客观上由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事实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合法行为,“例如遗失物之拾得、标的物之交付等”,它们都属于民事合法行为,“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效果”。合法性并不能将民事法律行为同与其相对应的事实行为区分开。相反,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存在意思表示,也即要看法律后果的产生是由当事人的主观意思表示,还是法律的客观规定。“可见,《民法通则》第54条为民事法律行为所下定义,未能正确揭示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及其内涵和外延。”[7] 第二,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必备要件。任何一项法律制度都要通过当事人的法律行为和国家的法律评价来落实,这是应当予以区别对待的两个不同阶段。民事法律行为首先是民事主体的行为,而不是国家的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自主自愿而为的,以影响一定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应集中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至于该行为本身合法与否,行为产生何种法律效果,是国家对其进行的法律评价,不是当事人所能随便确定的。在实际生活中,当事人也往往不可能对一切意思表示都有正确的法律观念,意思表示也不可能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能发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合法性只是在确定已经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时才有意义。所以,合法性是国家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外在评价。并不是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内在要求。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是病人而否认其为人一样,也不能因为一项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要求,而否认其为民事法律行为。第三,意思表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一方面,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和必备要件,无意思表示不足以成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或终止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表示行为,集中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史尚宽先生曾经反复说过,“法律行为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之法律要件,无意思表示不得成立法律行为也”,“意思表示以外的事实虽亦得为法律行为之要件,然不得有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之法律行为。”[8]另一方面,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区别于其他民事法律事实的根本特征。无论是事件中的自然事件、社会事件,还是行为中的行政行为、司法行为、事实行为都不具有意思表示。由此,我们可以围绕意见表示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民事主体旨在以设立、变更、持续、终止一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表示行为。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以民事主体的身份或资格实施的行为,并且必须按照民事活动的准则进行,以此区别于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此为民事法体行为构成的人的要素;其次,民事法律行为是有目的行为,无目的行为和精神病患者所为的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主体行为的目的旨在设立、变更、持续或终止一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此为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目的要素;再次,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无意思表示则不为民事法律行为,以此区别于事实行为,此为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意思表示要素。[!--empirenews.page--]
三、民事法律行为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不以合法性为要件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所谓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9]由此可见,概念是发展的,而且制约概念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发展程度;另一是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程度。前文中已说明,民事法律行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人们应商品经济发展规范化、简约化的要求,面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的抽象和概括。所以,一方面我们从概念随所反映的对象的发展而发展的角度来看,民事法律行为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也必然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考察民事法律行为的原初意义知道其含有合法性,这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尚不普遍,国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的控制比较严格,因而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行为,而在现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是具有自觉性、自主性、自为性、自律性的主体,“经济和社会则要求民法给予民事主体以充分的自主权,因此,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包括不合法的表示行为”[10]。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见表示,这将有利于激发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在私法自治原则渐受肯认和尊崇的时代,强调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了。另一方面,我们从概念随着人们对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应该深化。作为科学研究,理应深入探究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实际上,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法律”是中性词语,只是表明具有法律性而已。所谓法律性主要指民事法律行为是受民法调整并由民法规定的行为,是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行为,是民事法律现象的组成部分。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性并不表明其必须是合法行为。过去人们认为民事法律行为含有合法性,是囿于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现实,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反映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之本质特征的认识自应有所深化。对于概念的这一发展过程,有学者指出:“概念是从凝固、僵化客观事物的运动,到突破凝固、僵化,在自身的往返流动,这就是概念运动的基本特点,„„概念所以是运动的,因为它们是流转的变化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也就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性质,人类就是在概念的辩证过程中无限接近客观事物本身,在概念和它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11]对于民事法律行为不以合法性为要件这一发展,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相统一的必然结果。[注释] [1]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29页。[2]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的一般理论》一书的见解,辽宁大学出版社。[3]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208页。[!--empirenews.page--][4]中国人民大学教材《民法概论》,第52页。[5]《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第102页。[6]史尚宽著《民法总论》第291—312页,291页,275页 [7]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第259页。[8]史尚宽著《民法总论》第291—312页,291页,275页。[9]见《辞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019页。[10]史际春:《民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他》,《法学研究》1989年第4期,第44页。[11]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人民出版社,第3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