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山十一五规划4
佛山市“十一五”规划实施
中期评估报告
——2008年12月8日在市十三届人大
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市发展改革局副局长 李厚成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十一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全市各区、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各项发展战略,按照规划确立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任务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社会民生事业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总体上看,“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情况良好。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共提出28个主要发展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7个,预期性指标21个。到今年上半年,有23个指
56663公顷,比原先的目标有所降低,但完成任务的难度仍然较大。
(4)人口自然增长率:2006年和2007年,该指标分别为4.06‰和3.98‰,均控制在6‰的预期目标内。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我市从2007年7月1日起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轨,全面实施城乡一体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到今年上半年参保农村居民达194万人,应参保农村居民197万人,参保率为98.5%,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的目标。
(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2006年和2007年,该指标分别为80.74%和81.14 %,提前完成80%的预期目标。
(7)社会保险参保人数:2006年和2007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43.33万人和155.08万人,符合规划进度要求;同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6.91万人和157.09万人,提前完成145万人的预期目标。
2.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经济指标
(1)生产总值:2006年和2007年,该指标分别为2933.53亿元和3605.11亿元,年均增长19.25%;今年上半年为2119.98亿元,增长17%。增幅均高于12%的预期目标。
(2)人均GDP:2006年和2007年,该指标分别为50324元和61199元,年均增长18.1%,高于10%的预期目标。
(3)第三产业增加值:2006年和2007年,该指标分别为1010.15亿元和1195.22亿元,年均增长14.35%;今年上半年为
年均增长8.75%,高于6.5%的预期目标。
(12)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师人数:2006年和2007年,该指标分别为2.22人和2.76人,提前完成预期目标。
(13)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6年和2007年,该指标分别为10.89平方米和12.46平方米,提前完成预期目标。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落实情况 1.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液晶显示器件、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等行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涌现了南海奇美等一批龙头企业。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1813.4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22.4%。传统产业集聚和专业镇发展势头良好,对陶瓷、水泥、玻璃、纺织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拥有18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和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佛山(国际)物流合作洽谈会,2006年以来,共签约项目281项,签约金额达700多亿元。物流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三山国际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建成运作。物流企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服务转变,涌现出吉宝、普洛斯等综合型物流企业。城市商业网点日益成熟,国内外多家著名品牌连锁企业相继在佛山设点,“岭南天地”等一批重点商业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中高级批发市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建设步伐加快。会展经济蓬勃发展,培育了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等专业展会。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项配套服务项目陆续展开,业名都、名镇34个。实施标准化战略进展顺利,建立了陶瓷、不锈钢、汽配等国家级和省级检测基地,全面推动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3.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出台实施了《佛山市关于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33.79亿元,增长34.3%。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美的、志高、新中源、东鹏等已在境外设立企业24家,总投资2672万美元。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成效显著,共有联合国采购注册供应商587家,签订采购合同金额总计754万美元。招商选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前半期,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9.07亿美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7%。外资项目对新兴产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以来,通过引入本田变速箱、奇美等重大项目,有力促进了我市汽配、电子信息等行业提升发展。全市共有4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79个项目,77家中国500强企业投资115个项目。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前半期,一般贸易出口321.2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292.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2%和47.3%;机电产品出口392.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2.6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出口总值的63.6%和15%。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稳步增长,分别占同期进口总值的43.8%和22%。
4.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2+5”组团城市建设有序展开。中心组团建设的引领和示
管”战略稳步推进,现代化城市管理架构初步建立,城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
5.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建立了GDP能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的公报制度。到2007年底,单位GDP能耗下降已完成规划目标的40.73%。截至今年6月,共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共118家。清洁生产工作取得成效,拥有清洁生产企业23家,成为全省获得清洁生产认证企业最多的地区。循环经济顺利发展,南海工业园区和广东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村、省级生态示范区数量不断增加。水环境治理积极推进,汾江河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城市水源保护力度加大,集中式引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不断加强,垃圾处理工程加快建设,2007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66%,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利用率98.95%。造林绿化工作全面推进。城市道路六级标准化规划和绿化建设全面铺开,“一环”沿线等公路干线绿化初见成效。全民植树造林活动积极开展,2006年以来,全市种植各类树木741.2万株,营造各类主题林280个,森林覆盖率1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
6.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
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金融发展3项计划积极推进,推进。到今年上半年,参加养老保险16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73万人,失业保险136万人,工伤保险185万人,参保人数均达到每年增长8%的要求。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有效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成为省教育现代化试点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基本解决,扶贫助学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载体加快建立,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创新。文化名城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祖庙全面修缮工程稳步推进。竞技体育水平跃上新台阶,成功承办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和第五届省残运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卫生和人口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健全,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三级网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农产品卫生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免费婚检和产检服务全面推行。人口计生工作进展良好,2007年底,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分别592.33万人和361.08万人,年均增长率均控制在预期目标内。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2007年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6.67%,五个区均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工程全面启动,新增双特困
1工程施工全面铺开,AFC、牵引、车辆等招标工作基本完成。二期附属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3.能源工程
电网电源工程方面:110千伏、220千伏和500千伏变电站建设顺利推进。德胜电厂二期项目2×30万千瓦燃煤发电一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成功,南海发电一厂2×30万千瓦、三水恒益电厂2×60万千瓦等电源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液化天然气工程方面:液化天然气转换工程顺利推进,禅城、高明、三水区管道燃气资源实现整合。天然气高压管网项目取得进展,完成南庄门站等6个站场和西线阀室,占工作量的59.3%;完成管线工程49.58公里,占工作量的44.5%。
4.生态环保工程
污水处理厂方面:列入规划的47项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已建成29项,在建10多家。水道整治方面:全面启动了汾江河(佛山水道)综合整治二期28项工程,已完成4项,正在实施10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污染企业搬迁、沿岸景观整治等重点工程得到了推进。秀丽河整治工程等河涌整治动工实施。固废处臵设施建设方面:佛山市白石坳医疗废物处臵中心、高明苗村白石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禅城区固废流转中心已经投入运行,中心城区垃圾中转站等项目按步推进。
5.水利工程
堤防工程方面:规划内的重点项目“西南涌、芦苞涌”堤防加固达标工程、罗格围加固达标等工程已完工,共完成投资8.3亿元。排涝工程方面:规划内的重点项目五沙三村水利枢纽
3园、美国普洛斯汽车工业物流园、华南物流钢铁交易中心、宝供物流基地、高明沧江工业园物流中心和三水工业园物流中心等物流基地建成运作,重点建设的三山国际物流园区目前已经完成了投资5亿多元的三山港工程建设。
8.文化名城工程
市新闻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世纪莲体育中心、城区联合图书馆、禅城区博物馆、顺德演艺中心、顺德博物馆新馆、顺德新城区体育公园等重点文体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00亿的祖庙东华里改造首项工程“岭南天地” 动工兴建,二期拆迁工作抓紧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市公共卫生大楼、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和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加快落实,佛山一中校园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各区中小学改造项目实施顺利。西樵山、南风古灶、荷花世界等一批重点景区得到改造和提升。
9.信息化工程
全面开展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创意产业园启动了“无线佛山”试点工作,在南海区建立市信息化示范基地。阿里巴巴集团在我市设立分公司,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发展。教育信息化一期工程全面开展,“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成果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开展了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推进信息化便民工程,促进了广佛交通卡发展,开展区域性市民卡试点推广应用,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二、“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5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带来挑战。
(二)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一是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任务存在不确定因素。在“十一五”的后半段时间里,一方面顺德德胜电厂、南海发电一厂、三水恒益电厂等一批重点大型电源项目将陆续投产,我市的能耗总量将随之飙升;另一方面尚有很大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需要关停。因此,这两方面都会对GDP能耗指标考核构成较大的压力
二是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难度增大。经省环保局调整修订,我市化学需氧量的控制目标增加由原来的3.7万吨到4.1万吨,变为9.2万吨到6.0万吨,控制目标由增排10.8%变为减排34.8%,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同时,从近两年推进的情况来看,污水处理厂建设受征地、管网规划滞后等影响,整体工作相对推迟,进一步增强污水日处理能力存在着较大难度。
三是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仍然艰难。经省环保局调整修订,我市的二氧化硫控制目标虽然增加了1万吨,但削减率仍达36.2%,任务依然繁重。由于资金、法规等方面的原因,我市通过锅炉建设脱硫工程并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来实现工程减排的量相对有限;天然气等可替代清洁能源供应不足,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进展不够理想;此外,要全面完成陶瓷行业的改造提升、关停转移工作难度比较大。
(三)城乡协调发展力度还需加大
一是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我市的城市规划配套政策措施还不是很完善,部分规划推进落实力度不够,城市管理水平有待
(一)千方百计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十一五” 规划的后两年,国际经济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我市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用世界眼光审视和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坚定信心,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二是要有效落实《佛山市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建设,力争按期完工。另一方面,要抓紧做好具体的投资项目额度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和操作办法,加大自主创新、基础设施、扶持企业发展、“三农”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就业与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可经营项目。
(二)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步伐
一是制造业发展方面,要大力引进大型高端产业项目和优质项目,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借力“双转移”,引导和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现代化,打造现代制造基地。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要加快金融业三项计划的落实,加快建立现代物流工业园区,加大对创意产业园资金支持力度,全力打造世界陶瓷中心,培育国际专业会展,全力构建产业服务中心,实现以服务业配套制造业。
9市场驱动、民间互动”,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区域行政分割,拓展两地经济社会的合作领域,加快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治安等领域的合作进程。
(六)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创新“三农”新体制。要充分利用我市作为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点市的优势,深化改革,锐意创新,重点探索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村股份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机制体制创新。二是统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
(七)完善各项机制体制
一是建立市级的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城市规划建设不够完善常常是因为城乡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或与当地经济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规划没有严格实施落实,建议建立市级的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对每年市、区及镇的项目建设从规划层面予以落实和把关,并逐年对我市的城乡规划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查和评估,提出意见。二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科技、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事业的发展较缓、以及人才引进不力等问题,均与财税体制不够完善有较大关系,要加大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建立政府财政对上述领域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财政的保障能力和
122-
第二篇: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百科名片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目 录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
规划相关
“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它为我国2006年-2010年这五年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但严格来说,从“规划”的意义方面,它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
[编辑本段]
发展与演变
1953年开始,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到2005年,共编制了十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第三篇:“十一五”规划
第二讲 辉煌的“十一五”规划
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回顾。(PPT)我们要回顾过去五年当中,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回顾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回顾过去五年当中,我们的计划完成情况。
翻开教材,P8第一段: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这里的“不平凡”涵义是很丰富的。大家可以好好地品味一下。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惊涛骇浪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淬不及防地重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最突出表现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行动力,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指挥,还有媒体的透明度等等)大幅度提升,(换句话说,中国应对这一系列地事件当中,是沉着从容,同时中国前进的脚步并未受到阻挡。)
同时,在这五年当中,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奥会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回想一下,仿佛就在昨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当时是在天津读研究生,所以地理上的优势,我是凑了北京奥运会的热闹,当时亲自去鸟巢里看了比赛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当时的阅兵典礼,别说男孩子们群情激昂,就连女生们都看得是心潮澎湃。)、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惠民工程系列)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十一五”规划成绩斐然。“十一五”规划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再开始讲之前,大家能告诉我“什么是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我们开始第一个“回顾”,回顾从1953年开始的前十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
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1973年7月国家计委修订“四五”计划。《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0年)
“五五”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
“十五”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以上简单地回顾了一下前十个“五年计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和讯新闻网” 专栏:国家脚印)。接下来,我们认真地回顾“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我们在前面已经明确了,“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重点看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上,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实现得较好,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保障水平也是明显提高。最突出的表现是:
一、人均GDP增幅高于预期。(PPT)
第四篇:十一五规划
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
图书馆是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全院师生提供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所需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资源的任务。本馆紧密配合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以读者为中心,以创办体育大学和创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一流的体育特色图书馆为目标,从长远的、宏观战略上考虑,制定本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绩
1、馆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图书馆对内、外墙进行了翻修,正面外墙贴上了色彩明快的釉面砖,内墙也用白色乳漆重新粉刷,显得宽敞明亮;同时更换了破旧的门墙,换上了崭新的窗帘。图书馆老化的电线也全部更换,照明系统重新布设。经过一系列的翻新改造,图书馆的面貌大大改观,为读者创造了良好的借阅环境。
2、硬件设施大大改善
近年来,学院加大了对图书馆现代化方面的投入。2002年底,总投资达到80万元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正式动工,2003年初建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拥有60台高性能的多媒体电脑,以及投影机、视频展台、DVD机、控制中心等设备,可以为读者提供上网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服务。电子阅览室开放2年多以来,深受读者们欢迎。与此同时,图书馆升级了服务器,添置了新复印机和多台工作电脑,大大改善了图书馆的设备状况。
3、藏书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为了迎接教育部2008年对我院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近年来,图书馆狠抓藏书建设。据统计,2001年至今,图书馆共采购图书13万多册。其中体育类中外文图书、报刊的收藏量华南地区最多、最全,省内高校、国内体育馆校以及港澳台甚至东南亚地区都有读者前来我院查找、利用文献资源。
4、开拓文献资源采购业务
本馆执行国家政策和学院规定,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文献资源的招标工作,使文献资源的采购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使本馆文献采购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5、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图书馆在管理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坚持考勤制度,使图书馆成为全学院考勤工作做得最好的单位之一;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党务、行政、业务、科研方面的管理制度,编制了《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有章遁。
6、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多年来,图书馆坚持“读者至上”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从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周开放时间达到81小时,中午、周六、周日部分室(部)正常开放;其次,图书馆建立了图书馆网站,通过访问网站,在家中也可以检索图书馆的藏书资料,进行借书查询和图书预约、续借操作,可以向图书馆荐购图书,对图书馆的工作提交意见或建议。此外,图书馆还调整了借书权限,使读者的借书范围更广,借阅权限更大。通过购买数据库和加入广东高校网络图书馆,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10多种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和下载服务,深受读者欢迎。
7、科研成果丰富
贯彻“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工作”的方针,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图书馆员工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据统计,“十五”期间,图书馆共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四项,院级科研课题30多项,编撰出版书籍数册,在各类型专业刊物发表文章120多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获奖和交流的论文达30余篇。
(二)不足与问题
1、“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的观念未完全落实。个别工作人员对读者的服务态度有时不够友好,未能切身处地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2、爱岗敬业思想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串岗、离岗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足,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
3、服务方式和范围未能完全满足读者要求。服务方式和范围还主要停留在阅览和借还书阶段,参考咨询工作虽已开展起来,深层次的服务还需继续加大、加强力度。
4、办馆条件严重不足。
(1)馆舍面积仅为3150平方米,以2004-2005学在校学生4842人计算,生均仅0.65平方米。
(2)阅览座位仅为350个,按座位数与学生之比为1:4计算,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应为1200个。
(3)电脑设备不足。电子阅览室仅有60个机位,经常出现读者排队上机现象;图书馆有近半的工作人员还没配备电脑,有些日常工作无法开展;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不足。
5、电子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没有自己的特色资源。
三、机遇和挑战
踏入新的五年,图书馆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学院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迎接2008年教育部对我院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准备工作,为了实现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测评指标达到优良标准,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在可见的将来,建筑面积20552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将拔地而起,新图书馆实行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借阅环境,更多元化的服务。此外,学院提出要在2015年创办体育大学的目标,这对图书馆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当然,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学院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必须抓住这些机遇,从管理、藏书、服务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四、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图书馆工作和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图书馆的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我院的教学、科研和训练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大力加强藏书建设、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人员素质,扩大服务范围,为实现学院创办“广东体育大学”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院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发展目标是:改善办馆条件,充实馆藏资料,优化藏书结构,加强现代化建设,为我院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资源保障,为我院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创办体育大学的目标提供应有保障。
发展目标:我院图书馆在2008年之前应建设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左右的新馆,并配备先进设施;馆藏纸质文献总量将达到50万册以上(电子图书约10万册),馆藏资料满足我院各专业、各学科用书的需要;电子阅览室机位达到100个以上,公共检索机位20个以上;建立博硕士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平台,建设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和体育专家数据库,提供电子图书、全文期刊和各类特色数据库的检索服务。
六、主要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学院新图书馆将于2006年5月动工兴建,新图书馆要建成校园标志性建筑,充分体现“功能需要”、“技术领先”和“以人文本”的三项原则。“功能需要”是指能够满足现代化图书馆各种功能的要求;“技术领先”是指能够收藏和利用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满足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给读者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新馆的建筑面积将达到20552M2,阅览座位1300多个。新馆在功能设计上采用藏、借、阅、检、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具有突出的高等院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品位与风格,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采用灵活的开放式服务模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集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于一体的新一代图书馆。其总体设计目标和基本要求为:
1、新图书馆大楼的建设要按“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建设、一流质量”的要求,按照一流的标准去规划设计,建成校园标志性建筑。
2、新图书馆要建成学院的文献服务和信息网络中心、检索咨询中心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美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研究条件,成为读者学习研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3、新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既要满足藏书的需要,又要满足服务的需要,同时随着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还要满足网络文献信息的检索和获取、学术报告、展览宣传、读者休息等多功能的需要,为读者、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条件。
4、新图书馆建筑要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紧密结合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为运行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提供灵活性强、适应性高的空间。满足藏、阅、借、检、研一体和空间布局灵活使用的要求。
5、新馆大楼整体设计理念是:开放式、多功能、人文化。要突出文化品味,注重智能设计,节约资源,健康环保,将新图书馆建设成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文化气息,既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种使用功能,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既符合图书馆建筑规范,又能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要求,造型美观,匠心独具,与整个校园风格协调一致的图书馆。
6、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设计以人为本,处处为读者着想,力求人文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提供人性化的阅读空间,努力营造求知、创新、高雅、自由的学术氛围,使之能吸引读者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满足个性化服务。
7、具备外向型高等学府学术殿堂的品味,以适应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需求。
8、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应有灵活性和发展余地,新图书馆要参考智能大厦得的综合布线要求来设计建筑,要具有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能力。
(二)文献资源建设
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调整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为教学、科研、训练和竞赛做好文献资源服务,制订并逐步完善采访工作细则,全面加快馆藏资源建设,在现在33万册馆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2006年要达到纸质图书37万册,2008评估前达到纸质图书42万余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的规模。争取2009年馆藏图书馆总量达到50万册以上,2010年达到60万册,与学校的发展和办学规模相适应。报刊订购将达到1000种的规模,并根据学院学科建设的需要,注意核心期刊和重点期刊的订购。并注重奥科会、全科会等一系列的体育论文集的收藏,拟成立体育特色的特藏库。
其间,需要在全校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并完善藏书体系,加强体育类和相关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数据库的订购工作,使之形成更显著的我院藏书特色。
(三)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图书馆新馆将采用全新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稳定、高效、使用方便为目标。在硬件设施方面,采用国际名牌的服务器和交换机,配置高性能、大容量的存贮设备,满足电子图书、随书光盘、论文提交和其它特色数据库的存储要求;新图书馆大楼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提供高速、完善的网络信息接入点,同时具有语音广播、消防监控、闭路电视监控功能。在软件方面,鉴于目前使用的SULCMIS III在功能、稳定性方面存在缺陷,新馆将考虑采用更成熟、更先进的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在数据库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网络图书馆的合作,为读者提供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万方电子资源、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检索和下载服务;同时,购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报刊数据库、体育咨讯网;建设本馆的特色数据库,包括博硕士生论文数据库、学院科研成果数据库、院内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专家数据库,以及各体育大项(例如篮球、足球、田径等)的多媒体数据库;电子图书方面,在购买10万册电子图书的基础上,以后每年将新增1—2万册。
(四)图书馆管理
在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与各系、部选派相应学科的教授建立联系;成立广州体育学院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文献信息工作的协调机构,负责各学科文献资源以及数据库建设的咨询、规划和监督工作。
采用先进的全面办公自动化系统,降低办公成本,增强各种事务的透明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水平。
(五)员工队伍建设
加强图书馆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教育工作。
继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图书馆员工敬业爱岗的自觉性,挖掘全体馆员的潜力,充分提高馆员积极性、创造性和服务热情,以人为本,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做图书馆人的自豪感。
通过岗位聘任和业务培训,进行图书馆业务人员的合理分工;通过引进人才和继续教育,改善图书馆的专业结构,力争到2010年使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数比例达到规定要求。
(六)图书馆服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办馆指导思想,全面更新服务观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在做好图书馆基本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高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设立咨询台,编制推荐书目,开展在线咨询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主动承担教师所主持的各级别课题所需要查找的文献资料,提供各级别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等情报,实行定题跟踪服务,为学院的教师从事高水平课题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学院的科研建设做贡献。加快图书馆网页建设,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导航,实现快速获取资源功能;在图书馆网页开辟“新书通报”、“新书点评”和“读者荐书”栏目,加大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宣传力度。
以新生培训,文献检索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七、主要措施
(一)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图书馆的事业的建设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赖于上级领导的支持,图书馆是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保障的重要部门,我们应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努力改善办馆条件,争取在2007年建成新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方便、舒适的借阅环境。
(二)加大经费的投入。2010年预计图书馆藏达到60万册,希望财务部门作好经费计划,保障对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投入。
(三)加强图书馆的硬件设施。
图书馆计划将进行一系列数据库的建设,购进电子图书等都需要硬件设备的投入,还有目前图书相匹配的光盘也需要购置相应的硬件设施,才能达到图书与光盘同时能与读者见面,更好地使文献资源得到利用。从现代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读者借还书处需采用双显示系统,更好地方便读者。
(四)强化管理,提高办馆水平。
在认真贯彻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制度,使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有章可循。继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其它制度。
(五)提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六)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业务发展。
人才是办馆之本。要通过引进人才和加强对现有人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促进图书馆各项业务上新台阶。
第五篇: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原则 《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纲要》最鲜明的特点,也是贯穿于《纲要》指导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的一条红线。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六个必须”的指导原则。这就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明确“六个立足”的政策导向。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真正做到“六个必须”,《纲要》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到“六个立足”,以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代背景
《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这是在深入分析“十一五”时期国内外环境,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纵观“十一五”时期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诸多有利条件。从国内看,“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实保障;比较雄厚的产业、科技和教育基础,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从国际环境看,“十一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
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
《纲要》在分析“十一五”时期国内国际环境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技术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公平与效率、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现;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从国际看,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各国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十一五”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只要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