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冯晓虎
为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开展了农村精神文明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我们感到,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农村面貌有很大改观,但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部分乡村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当前农村事务多、矛盾多,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征地征迁、处理矛盾纠纷、发展经济上,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效益,是软任务,无关大局,存在着应付抓、被动抓的现象,个别村镇负责人甚至不避讳地讲,对此项工作不感兴趣。在当前农村大量纷繁的行政事务、经济发展、矛盾调解等任务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2、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农民文体生活单调。据调查,在全市273个行政村中,虽然大多数有活动场地,但缺乏活动器材。同时许多村文化活动中心年久失修,长期不开展活动,有的是“一间房子,多块牌子”。所以,目前 1 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存在着数量少,条件差,活动缺乏的问题,与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同时,因为活动少、条件差,农村文化人才已出现后继乏人的断层现象。
3、陈规陋习一定程度存在。由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一些农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特别是个别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和体现真善美的做人准则比上一辈有所弱化。同时,现有的农村文化阵地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中作用不充分,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缺乏,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有一定市场,个别乡村占卜算命、烧香拜佛、赌博等不良习惯影响一些农民。农闲时节,有的村民时常聚在一起玩麻将、赌博,个别农民沉迷其中,造成对时政不闻不问,对生产生活得过且过。一些低俗的演出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对广大农民群众产生一定的精神毒害。
4、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近几年来,农民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农村的生活垃圾管理不到位,生活垃圾随处乱倒现象还比较普遍,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环境,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注重新农村建设的硬件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2 村镇面貌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要做到村容村貌整洁,首先要抓紧实施农村村庄规划,统一规划乡村布局,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其次是构筑城乡一体的垃圾集运机制。
(一)是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镇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负总责,各行政村负责村范围的垃圾清扫保洁。
(二)是分级承担经费,搞好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各镇要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各村要普遍建有垃圾池,实行村保洁收集,镇中转,市集中处理的工作机制。村镇环卫设施的建设实行分级负责。镇垃圾中转站建设费用,以乡镇办筹集为主,村垃圾池建设及人员、清运经费,以村筹集为主,各乡镇财政也要安排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三)是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入城乡环卫市场,推动城乡环卫工作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
(四)是由环卫部门尽快制定《乡村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做到有章可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必须从早谋划,从现在做起,加大力度,逐步推进,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市的村庄建设有一个根本的改善。
2、要突出乡风文明建设。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农村、树立新风尚,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迫 3 切需要。乡风文明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各乡镇、村要注意从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入手,通过约定俗成,农民用普遍认同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来规范行为形成乡风。各乡镇、各村要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风尚出发,制定出得到普遍认可的乡规民约,使农民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乡风。
3、建设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和文体设施。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迫切需要以思想文化阵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完善文体设施。一是要加快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目前,通过电视、电脑求知、求乐是农村精神生活的一个主渠道。目前农村有线电视,还不能适应农民对政策掌握、信息了解、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的需求。要进一步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信息。二是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化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下功夫建设好包括广播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篮球场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农民渗透,把教育农民的工作做实。三是突出特色,开展文化活动,4 农民对传统特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对本地文化喜爱有加,基层乡村干部感叹以前经常开展的群众歌咏比赛、体育活动、广场电影活动已很难见到。更为严重的是农村文化人才已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市文化部门要继续深化送文化下乡工程,重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取得寓教于乐的作用。另外,要加大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增强发掘培养农村文化特长户的工作力度,培育出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组建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占领农村文化市场,抵制低俗的演出进入农村文化市场。
4、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一是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开拓致富门路,提高致富本领,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上,通过求发展、闯市场,开拓思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二是抓住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根本,广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以“三三富民”工程为抓手,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为着力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落实到道德建设实践,加大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工作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思想、文明意识、道德修养,提高抵制和反对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的侵袭能力。三是通过倡导 5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开展告别陋习系列宣传活动。特别要通过改水、改厕、改善生活环境的“三改”活动,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提高。不断改善农村的饮水、卫生、医疗条件。四是加大以城带乡的力度。目前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存在较大差别,除了各级财政要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政策支持外,各单位,特别是各级文明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城乡共建的力度。组织城市的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共建,帮助共建农村思想教育阵地和文化活动场所,培养文化骨干和队伍,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进村,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四是完善机制,增强工作实效,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认识、在领导。要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制定具体细则,参照经济工作的考核办法,确定农村文明建设活动开展、阵地建设、群众参与度等指标,通过量化的工作指标,明确要求,切实改变精神文明建设讲起来重要,落实起来次要的局面,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
第二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1、农民观念呈现复杂。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环保卫生、民主法律意识以及少生快富等一批良性观念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村民观念更新上仍有很大局限性,道德观念新旧交织,价值取向更趋显示。调查显示,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1%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而在创业致富问题上,52.3%的受访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自信不足、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2%的村民选择了“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2、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各地村级文体俱乐部创建数量明显增多,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如一些村购买了建设路径等已于器材,却往往选择在进村入口、村办公楼边等场所,由于偏离农民居住集中地,使用率不高,甚至被一些群众认为是形象工程。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相当不逢属于东平西凑的陈旧报刊杂志,缺少农民需求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实用书籍,吸引力不强。同时,各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内化缺乏积极性,在投入和管理上不能坚持,如在参加政府主导的一些重大活动后,一些民间团队的服装与道具往往收进仓库,相关人员也各自解散,群众参与度和认同度并不高。
3、基层组织弱化。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难以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个别班子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有些村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使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缺乏说服力,无法深入到群众中去。加之个别村集体经济难于发展,村财相对匮乏,村干部没人愿意担当,也造成工作相对被动,工作方法简单,精神文明建设无人关心。
4、社会风气不容乐观。一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习依然存在。重男轻女、测字卜卦等现象在农村尤其年长农民中仍较为普遍,农民宗族意识依然浓厚,不少农民喜欢盲目跟风。同时一些陈规陋习在农村有所抬头并滋长蔓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早婚早育、聚众赌博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思想意识难跟时代发展。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普遍存在“怕难、怕险、怕冒”和“等、靠、要”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缺乏创业精神,甚至有的年纪轻轻就等着准备吃“低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如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有很多人只顾享受眼前利益,将补偿款中的一部分用于买摩托车、手机等时尚用品,错误地认为这样就是进入“小康”了,对于即将改变的生活方式以及今后的生活保障等问题缺乏设想。三是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消极影响在农村显现出来。有的农民在通过苦干致富后“为富不仁”、“富而变坏”,有的在求富的心理驱使下做出于情于理甚至于法不容的行为。因宅基地纠纷邻里反目、房产分割弟兄成仇、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并不鲜。
5、村镇卫生状况差距明显。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地新村建设的不配套,使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城市差距明显。村与村间差距也集中显现,少数整治试点村有质的改变,环境面貌堪比城市,但仍有相当部分村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改水改厕还未完全达标;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横溢,垃圾没人管理。问卷调查显示,有56%的村民认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分析上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但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庞杂浩繁的系统工程,且不如物质文明那样易于见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停留在年初忙计划、忙布置,年终忙总结、忙评比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浅层次上;还有的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没有硬性指标,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抓了也是白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布置的多、督促的少。
(二)工作方法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许多场所因年久失修已被废弃,有的地方文化活动场所被挪作他用。此外,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未能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思考出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缺乏特色,只停留在上级布置上。对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办法研究不多,载体选择和设计上缺乏可操作性。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时代环境相脱节。
(三)主动性激发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效果较难实现统一,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其工作的抓手通常靠“组织”推动,有时容易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的状态,把群众束缚在完全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广大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被动状态,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效果难以达到,而且也容易让群众反感。
(四)组织领导不到位。有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基层组织存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的现象,习惯于为应付精神文明检查突击应付了事。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党委责任制,实际上往往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以排上议事日程,不分工抓这项工作的党委成员基本上不去过问或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五)资金投入不到位。乡镇村财力普遍困难,乡镇普遍存在“实实在在干事业”的想法,尽量挤出经费搞基础建设,上项目。“此消彼长”,安排用于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研究不出有效的集资机制和方法,也无法多渠道多途径创造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相对减少,出现了“无钱打仗”的现象。
三、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提高农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突出德治抓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方略,突出思想道德教育,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功常抓不懈,结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营造“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道德氛围和良好的村风民风。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
2.突出典型促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要通过选树助人为乐典型、勤劳致富典型、移风易俗典型、热心公益事业典型等各类典型,并在村民中广泛宣传表彰,在农村中营造一种见贤思齐、追求上进的浓厚氛围,进而影响村民的思想、观念、情绪和行为。村民们找到了身边可信可学的榜样,榜样本身也从中受到鼓舞,更加努力,通过相互促进,使农村呈现出“村风正、民心淳、百事兴”的局面。
(二)注重提升农村发展服务功能。
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当前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科技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要顺应这一新的形势特点,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步伐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实效的切入点。一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各类培训,组织农民参加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农技电波入户工程,使大多数农民掌握一两项致富本领,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的优质率;二要适应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分层次培养“乡土人才”,支持培养乡土人才担当文明建设的生力军,由本村村民自己为村里提供资金、技术、科技、信息和发展门路,提高农村文明的自我发展能力。
2.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用好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信息后援保障。
3.深化城乡共建同促发展。用好结对资源支持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引导结对村明确自身的创建主体地位,把握当前开展的“双百结对、共建文明”、“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平台,主动与结对部门、单位沟通对接回访,把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反映给对方;另一方面要组织结对双方座谈会、走访活动,为结对活动升升温,引导结对单位逐步扩展“帮送”内容:送戏、送电影、送书籍、送讲座、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送设施、送规划进村入户,促进城市文明、文体设施、文化服务向坎底村辐射延伸覆盖。同时注重推动“送”向“送种”结合相转化,不仅“送文明”,更要“种文明”。
(三)注重创新文明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明生活。
1.加强精神文明活动载体建设。实践证明,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就必须精心设计和选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载体,以“新、奇、特”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开。农民是最为实际的,只有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实惠,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才能吸引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因此,要加强调查访问,了解农民需求与口味,做到有的放矢,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引入科技、教育、扶贫、普法、计生等人文学科、构筑“大文化”框架,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多举办开发一些符合当地实际、兼顾乡土气息与时代新风的活动载体,才能有效解决农民的参与问题。如:戏曲是村民乐于接受并喜爱的活动形式,则可以提倡老戏新唱,将时代理念、创富经验融入其中,双管齐下。
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巩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宣传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下工夫建设好村民文明学校、农民夜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同时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力保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效益,投入增效成正比。
(四)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完善。
1.完善领导组织机制,强组织。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建目标,落实各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各级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以文明办为主体的工作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要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不搞“大突击”、“一阵风”,兴师动众,无实际内容的检查,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和突击应付的被动状况。
2.依靠总结量化指标,定依据。针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考核标准本身很难量化的现实,提倡创新思维寻求突破口。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道德管理、道德基础、道德环境、道德修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制定衡量农村地区农民道德建设水平的量化指标,既可使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有据可依,也方便农民群众在平时的行为中能够有所对照,实现自我约束。要鼓励配合开展以“议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风尚评议活动。发挥村“两委”、村民小组、共青团、老年协会作用,公开征选乡风评议员,组成评议小组、乡风纠查队,建立“村风文明评议会”。通过组织村民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活动,对村内的人和事进行“一月一评议”和“一事一评议”,查找存在的不良习俗,评议身边的不文明事例。并将历次评议结果与“孝敬户”、“文明户”、“和睦户”等评选活动挂钩,通过加分扣分制促成评比工作的量化操作,由此规范村民的行为。
3.建立考核机制,抓落实。当前各地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软任务没有强措施,工作上弹性太大,相应约束考核机制亟待建立,以激励机制保障各项工作落实,成效得以体现。如在考核机制上,可考虑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成果综合评价地区一把手和其他主要领导的工作,其中将村风民风的改善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加大所占比例,从而引起当地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
第三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近日,XX县组织有关单位,设计了“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问卷”,组织人员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XX县位于XX市东北部,辖33个镇乡,315个村,农户总数23.4万户,农业人口80.2万人,占总人口的90.67%,面积1892平方公里。近年来,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目前,XX县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25个,安全文明村18个,评选“三户”161998户,信用户171623户。几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XX市文化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XX市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教育培训,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是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利用镇(乡)党校、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通过科技宣传月、宣传周、科技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去年以来,共组织村民培训160次,散发资料3万余份,黑板报、宣传专栏165期,培训转移劳动力8353人,962名青年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村两委干部251人。三是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下发文件、印发《纲要》学习简行本,举办《纲要》知识竞赛、设置“宣传栏”,书写固定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各乡镇还相应制定有乡村特色、适合农村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四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2、加强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一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据调查统计,近年来XX县农村共投入74.61万元用于文化建设。目前,全县农村拥有宣传文化站2个,广播电视站30个,村文化活动室39个,农民演出队伍(含锣鼓队)134个,体育场所127个。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XX县梁山灯戏、XX年画、XX癞子锣鼓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全县130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含锣鼓队)常年活跃在农村。今年,XX县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乡村文化节先进县”。三是每年组织县文广新局、科委、卫生局等10多个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逐步实现“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3、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XX县在前几年的探索中,坚持走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收到了较好效果。几年来,XX县33个乡镇、315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农村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纳入镇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一部署,把“村校”建成融基础教育、科技教育、政治学习、信息传播、文化活动基地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通过学生这个纽带,连接学校和家庭,学生把在学校养成的文明行为,带回到家庭,帮助家长树立文明新风,监督家长克服不良行为。如云龙镇云龙村2组有一村民,前几年爱好打麻将、搞赌博。其女儿在该村小学读四年级,经老师教育,回到家里监督父亲,帮助父戒掉了赌博恶习。村民在村校通过文明教育的潜移默化和学生这个纽带,思想政治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自觉戒掉恶习、摈弃陋习,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该做法曾被中央和市级主要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受到好评。
4、开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活动,促进农村创建整体水平上档次。近年来,县文明委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25个和县级文明单位132个与全县151个村结成对子,开展同创共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城乡共建活动,各级文明单位引进资金5753.6万元,帮扶资金404.371万元,资助1630户贫困户子女入学,建村民学校47所,办培训班234期,培训学员19694人次,化解矛盾1226件。
5、抓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一是开展文明、卫生村镇创建。各乡镇、村按照文明村镇、卫生场镇条件积极开展创建活动,2005年创市级卫生镇1个,县级文明村镇25个,县级卫生镇2个。二是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及“三户”、“好婆媳”等各种创评活动。三是狠抓“信用工程”建设创建活动。在全县315个村聘请农民客户经理319名,为农民建立经济档案,颁发《贷款证》,评定信用等级,评出了715户农民特级信用户,增加授信1430万元,已建成信用镇乡12个,信用村154个,信用农户171623户。四是今年又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联创活动,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一些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二是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上去,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三是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同志觉得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2、阵地建设滞后。目前,阵地建设在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虽有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调查显示,目前XX县农村镇乡无正规专门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占78.77%,12.38%的村有文化活动室,但设施不齐、设备老化占绝大多数,且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3、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存的现实,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1、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是打破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瓶颈”的关键。要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2、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二是加强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重点抓好“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
3、加快阵地建设,推进文化活动。求富、求知、求乐、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平台。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宣传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下工夫建设好村民文明学校、农民夜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效益。三是优化载体,活跃文化生活。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4、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一是抓好村镇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道路建设、村落建设、房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二是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引导农民改厕、改圈、改舍、改灶,改善居住环境。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大力实施“村镇清洁工程”,加快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一方面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集中整治,积极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改变农村的卫生状况。
5、突出“乡风文明”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应立足现实、深入生活、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创建”活动为龙头和载体,不断深化创建成效,同时,切实抓好城乡共建活动,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在各种创评活动中,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确保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到人,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
6、强化意识,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统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提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其次,应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当全社会处在一种功利化、物欲化的社会氛围的时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必须从什么是真假、美丑、善恶入手,构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与市场经济体系相融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向前发展。
第四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马占潮
内容提要:本文叙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建议
作者简介:马占潮,三门峡市文明委主任科员。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根据市委党校课题调研安排,结合自己平时工作情况,现将当前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谈几点初浅看法。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辖62个镇乡,1232个村,农业人口230余万人,占总人口的90.67%,面积10400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市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129个,信用户171623户。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教育培训,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是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利用镇(乡)党校、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通过科技宣传月、宣传周、科技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去年以来,共组织村民培训160次,散发资料3万余份,黑板报、宣传专栏165期,培训转移劳动力8353人,962名青年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村两委干部251人。三是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下发文件、印发《纲要》学习简行本,举办《纲要》知识竞赛、设置“宣传栏”,书写固定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各乡镇还相应制定有乡村特色、适合农村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四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治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2、加强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
一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据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市农村共投入2874.61万元用于文化建设。目前,全市农村拥有宣传文化站18个,广播电视站150个,村文化活动室280个,农民演出队伍(含锣鼓队)1340个,体育场所1270个。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我市皮影戏、剪纸、年画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全市130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含锣鼓队)常年活跃在农村。三是每年组织市直单位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逐步实现“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3、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市在前几年的探索中,坚持走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收到了较好效果。几年来,我市6个县(市)区、62个乡镇、1232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治理纳入镇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一部署,把“村校”建成融基础教育、科技教育、政治学习、信息传播、文化活动基地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通过学生这个纽带,连接学校和家庭,学生把在学校养成的文明行为,带回到家庭,帮助家长树立文明新风,监督家长克服不良行为。
4、开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活动,促进农村创建整体水平上档次
近年来,我市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358个与全市189个村结成对子,开展同创共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城乡共建活动,各级文明单位弓l进资金5753.6万元,帮扶资金404.371万元,资助1630户贫困户子女入学,建村民学校47所,办培训班234期,培训学员19694人次,化解矛盾1226件。
5、抓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
一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各乡镇、村按照文明村镇、卫生场镇条件积极开展创建活动,2007年创市级文明村镇20个。二是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及“三户”、“好婆媳”等各种创评活动。三是狠抓“信用工程”建设创建活动。在全市1232个村聘请农民客户经理6219名,为农民建立经济档案,颁发《贷款证》,评定信用等级,评出了715户农民特级信用户,增加授信1430万元,已建成信用镇乡12个,信用村154个,信用农户17162.3户。四是今年又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联创活动,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熟悉不到位
一是一些干部存在熟悉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二是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上去,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三是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同志觉得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2、阵地建设滞后
目前,阵地建设在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虽有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熟悉上存在偏差,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农村镇乡无正规专门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占67.77%,12.38%的村有文化活动室,但设施不齐、设备老化占绝大多数,且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3、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
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熟悉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存的现实,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要求,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1、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是打破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瓶颈”的要害
要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2、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二是加强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重点抓好“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
3、加快阵地建设,推进文化活动
求富、求知、求乐、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平台。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宣传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下工夫建设好村民文明学校、农民夜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治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治理、有效益。三是优化载体,活跃文化生活。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4、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
一是抓好村镇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道路建设、村落建设、房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二是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引导农民改厕、改圈、改舍、改灶,改善居住环境。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大力实施“村镇清洁工程”,加快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一方面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集中整治,积极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改变农村的卫生状况。
5、突出“乡风文明”工作重点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应立足现实、深入生活、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轻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文明户、文明院、文明组、文明村、文明镇“五大创建”活动为龙头和载体,不断深化创建成效,同时,切实抓好城乡共建活动,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在各种创评活动中,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确保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到人,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
6、强化意识,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
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解决好熟悉问题。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统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提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熟悉,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其次,应积极构建社会主流评价体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当全社会处在一种功利化、物欲化的社会氛围的时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必须从什么是真假、美丑、善恶入手,构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与市场经济体系相融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向前发展。
第五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根据市文明办课题调研安排,我们设计了“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问卷”,组织人员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XX县位于XX市东北部,辖33个镇乡,315个村,农户总数23.4万户,农业人口80.2万人,占总人口的90.67%,面积1892平方公里。近年来,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目前,XX县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25个,安全文明村18个,评选“三户”161998户,信用户171623户。几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XX市文化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XX市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1、抓教育培训,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是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利用镇(乡)党校、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通过科技宣传月、宣传周、科技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去年以来,共组织村民培训160次,散发资料3万余份,黑板报、宣传专栏165期,培训转移劳动力8353人,962名青年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村两委干部251人。三是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下发文件、印发《纲要》学习简行本,举办《纲要》知识竞赛、设置“宣传栏”,书写固定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各乡镇还相应制定有乡村特色、适合农村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四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2、加强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一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据调查统计,近年来XX县农村共投入74.61万元用于文化建设。目前,全县农村拥有宣传文化站2个,广播电视站30个,村文化活动室39个,农民演出队伍(含锣鼓队)134个,体育场所127个。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XX县梁山灯戏、XX年画、XX癞子锣鼓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全县130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含锣鼓队)常年活跃在农村。今年,XX县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乡村文化节先进县”。三是每年组织县文广新局、科委、卫生局等10多个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逐步实现“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3、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XX县在前几年的探索中,坚持走以“村校”为基地,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收到了较好效果。几年来,XX县33个乡镇、315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农村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纳入镇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一部署,把“村校”建成融基础教育、科技教育、政治学习、信息传播、文化活动基地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通过学生这个纽带,连接学校和家庭,学生把在学校养成的文明行为,带回到家庭,帮助家长树立文明新风,监督家长克服不良行为。如云龙镇云龙村2组有一村民,前几年爱好打麻将、搞赌博。其女儿在该村小学读四年级,经老师教育,回到家里监督父亲,帮助父戒掉了赌博恶习。村民在村校通过文明教育的潜移默化和学生这个纽带,思想政治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自觉戒掉恶习、摈弃陋习,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该做法曾被中央和市级主要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受到好评。[本文转载于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
4、开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活动,促进农村创建整体水平上档次。近年来,县文明委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25个和县级文明单位132个与全县151个村结成对子,开展同创共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城乡共建活动,各级文明单位引进资金5753.6万元,帮扶资金404.371万元,资助1630户贫困户子女入学,建村民学校47所,办培训班234期,培训学员19694人次,化解矛盾1226件。
5、抓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