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期末论文 三农问题初探
毛概论文《三农问题初探》
三农问题初探
“三农问题”概念:三农即指农民,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所反映出的现实:“三农”问题,原本不应该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村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农民是指在一个叫做农村的地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但是现在,“三农”,在中国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且难以破解。应该说这是非常特殊的世界历史现象。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复杂,也折射出我国社会结构的病态和扭曲;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极端和片面,也说明了我们社会是怎样难以矫正地背离了公平和正义的基本准则。
“三农问题”重不重要: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所以没有人说“三农”不重要。在各种涉农的会议上,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专家学者,都认为农业、农村、农民,对于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远不是这么回事。许多基层部门的领导干部,还没有把“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各项工作的战略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没有转变,“等、靠、要”思想还十分严重。虽然李昌平含泪发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真情警告以及“要给农民国民待遇”的呼吁,已经过去了五年多的时间,许多人并没有从对“三农”问题的冷漠和漫不经心中清醒和警觉起来。
农村和城市的关系:中国有13亿多人口,只有3亿多生活在城市。有9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广阔农村的存在,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人类居住地历史的演变表明,农村是本来就有的,而城市则起源于农村。是社会分工、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交换和贸易、人员的流动、资本的积聚、科学技术的进步、统治政权的需要,孕育、促使了城市以及城市文明的诞生。当城市日益成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日益集中在城市,城市的优势及强势地位和它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现如今,城市已经是统治者、决策者以及各个阶层的精英群体云集的地方,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充斥在城市的每一段马路和每一个空间,城市的规划、经营和管理者想法设法使城市洁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在我国,由于城乡两元结构所建构的壁垒,与城市的靓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农村的一片破败和凋敝:水、电、气、路、电视和电话信号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么没有投入,要么投入太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匮乏。许多农村的贫穷令人震惊!
毛概论文《三农问题初探》
问题的关键是,城市果真能够抛开农村,独自繁华和秀丽吗?显然不能!如果农村是贫穷、愚昧和落后的,城市的富裕、文明和先进,就显得没有基础、很单薄、很脆弱、很封闭、很虚假、很危险,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因为城市和农村只是相对的独立和自成一体,它们固有的内在联系、依赖、支撑和互动,如果被人为阻断,城市,就永远不能成为城市人幸福的乐园,农村的状况也不可能永远与城市无关。
农民的智慧给了中国发展的第一桶金: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迷雾重重的茫茫黑夜,是农民用“包产到户”,点亮了我国社会走向变革的第一座灯塔,较为充裕的粮食和品种日益繁多的农副产品,为后来市场化取向的一系列改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撑。在改革开放的岁月,我国农民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城市没有农民,城市人不好活:哪里有脏、累、险的活,哪里就有农民的身影,他们为我们送来煤气、牛奶和报纸,为我们维修和维护一些必须的生活设施;她们为我们带孩子、做家务。完全可以说,现在城市人的日常生活节奏和生活秩序,如果少了农民工,就会立刻乱套。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感觉并不明显,只有到了春节那些天,许多市民突然感到生活不方便了,原来每天都享有的生活服务,现在一下子中断了。因为奔波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工回农村老家过大年了。
引用新闻标题:1农民工回家过年多城市遇服务业用工荒——7000块留不住保 姆4000块招不到司机
2农民工返乡过年 中国城市遭遇“服务真空” 3没有民工的春节,城市表示很无奈 4春节民工荒 “慌了”城市人的生活 5春节三倍工资不好使,难找农民工
6农民工“暂别”城市 春节遭遇“用工荒”.........................................狠能说明问题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1.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的自主权和民主权利。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好文件精神,执行好相关政策,保证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真正、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2.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 “三农”问题的主要措 毛概论文《三农问题初探》
施。
3.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4、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5、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的时代风尚,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7、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8、认真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让这些不再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
9、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其中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
第一: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既是我们的人生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抓住“三农”问题所提供给你们的人生机遇。毛泽东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农村、农业迫切需要需要有现代知识的青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村和农业,提高农村、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困扰着国家,其主要原因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那个环境待遇不是太理想但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的农村,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呆在城市做一些不能让他们发展潜能而且为别人服务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自己到农村开辟自己事业的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现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更要有创新创业观念。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是学习农业还是工业,学习理工还是人文,什么专业在农村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不要错过。
第二:我们大学生要担当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历史责任。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默然视之,甚至有些人都不知何为三农问题,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大学生中可以来说百分之八十的来自农村。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三农的现状。可事实却是大部分同学却选择了抛弃农业、远离农村、脱离农民。“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去担当,现代“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现代大学生去担当。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也正在积极组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调研,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断努力着。
第二篇:毛概期末论文 三农问题初探
毛概论文《三农问题初探》
三农问题初探
“三农问题”概念:三农即指农民,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所反映出的现实:“三农”问题,原本不应该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村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农民是指在一个叫做农村的地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但是现在,“三农”,在中国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且难以破解。应该说这是非常特殊的世界历史现象。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复杂,也折射出我国社会结构的病态和扭曲;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极端和片面,也说明了我们社会是怎样难以矫正地背离了公平和正义的基本准则。
“三农问题”重不重要: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所以没有人说“三农”不重要。在各种涉农的会议上,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专家学者,都认为农业、农村、农民,对于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远不是这么回事。许多基层部门的领导干部,还没有把“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各项工作的战略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没有转变,“等、靠、要”思想还十分严重。虽然李昌平含泪发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真情警告以及“要给农民国民待遇”的呼吁,已经过去了五年多的时间,许多人并没有从对“三农”问题的冷漠和漫不经心中清醒和警觉起来。农村和城市的关系:中国有13亿多人口,只有3亿多生活在城市。有9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广阔农村的存在,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人类居住地历史的演变表明,农村是本来就有的,而城市则起源于农村。是社会分工、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交换和贸易、人员的流动、资本的积聚、科学技术的进步、统治政权的需要,孕育、促使了城市以及城市文明的诞生。当城市日益成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日益集中在城市,城市的优势及强势地位和它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现如今,城市已经是统治者、决策者以及各个阶层的精英群体云集的地方,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充斥在城市的每一段马路和每一个空间,城市的规划、经营和管理者想法设法使城市洁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在我国,由于城乡两元结构所建构的壁垒,与城市的靓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农村的一片破败和凋敝:水、电、气、路、电视和电话信号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么没有投入,要么投入太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匮乏。许多农村的贫穷令人震惊!
问题的关键是,城市果真能够抛开农村,独自繁华和秀丽吗?显然不能!如果
农村是贫穷、愚昧和落后的,城市的富裕、文明和先进,就显得没有基础、很单
薄、很脆弱、很封闭、很虚假、很危险,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因为城市和农村只
是相对的独立和自成一体,它们固有的内在联系、依赖、支撑和互动,如果被人
为阻断,城市,就永远不能成为城市人幸福的乐园,农村的状况也不可能永远与
城市无关。
农民的智慧给了中国发展的第一桶金: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迷雾重重的茫
茫黑夜,是农民用“包产到户”,点亮了我国社会走向变革的第一座灯塔,较为
充裕的粮食和品种日益繁多的农副产品,为后来市场化取向的一系列改革,提供
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撑。在改革开放的岁月,我国农民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繁荣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城市没有农民,城市人不好活:哪里有脏、累、险的活,哪里就有农民的身影,他们为我们送来煤气、牛奶和报纸,为我们维修和维护一些必须的生活设施;她
们为我们带孩子、做家务。完全可以说,现在城市人的日常生活节奏和生活秩序,如果少了农民工,就会立刻乱套。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感觉并不明显,只有到
了春节那些天,许多市民突然感到生活不方便了,原来每天都享有的生活服务,现在一下子中断了。因为奔波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工回农村老家过大年了。
引用新闻标题:1农民工回家过年多城市遇服务业用工荒——7000块留不住保姆4000块招不到司机2农民工返乡过年 中国城市遭遇“服务真空”
3没有民工的春节,城市表示很无奈4春节民工荒 “慌了”城市人的生活
5春节三倍工资不好使,难找农民工
6农民工“暂别”城市 春节遭遇“用工荒”
.............狠能说明问题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
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
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
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1.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完善农村土地
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的自主权和民主权利。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
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
年更积极、实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好文件精神,执行好相关政策,保证各种
扶农政策和措施真正、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
2.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
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
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
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举措。
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 “三农”问题的主要措
施。
3.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4、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5、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的时代风尚,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7、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8、认真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让这些不再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
9、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其中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
第一: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既是我们的人生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抓住“三农”问题所提供给你们的人生机遇。毛泽东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农村、农业迫切需要需要有现代知识的青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村和农业,提高农村、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困扰着国家,其主要原因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那个环境待遇不是太理想但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的农村,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呆在城市做一些不能让他们发展潜能而且为别人服务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自己到农村开辟自己事业的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现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更要有创新创业观念。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是学习农业还是工业,学习理工还是人文,什么专业在农村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不要错过。
第二:我们大学生要担当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历史责任。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默然视之,甚至有些人都不知何为三农问题,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大学生中可以来说百分之八十的来自农村。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三农的现状。可事实却是大部分同学却选择了抛弃农业、远离农村、脱离农民。“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去担当,现代“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现代大学生去担当。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也正在积极组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调研,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断努力着。
第三篇:毛概论文—论三农问题
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关于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臵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而关于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
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臵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最后是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为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到2009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7%,2012年底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基层官员的一定抵制,在“对上蒙混过关,对下糊弄、收钱”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有钱就叫你生,要生就要有钱”的怪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性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最后想谈谈对三农问题的三点对策。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
在重中之重的位臵。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
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篇:毛概“三农问题”
一、经济纲领中提出的三农问题是什么? 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统称即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占我国总人口近70%。非指自然意义上居住在农村,并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业劳动者。其划分的标准并非产业,而是以父母的户籍为唯一标准划分的群体。
农业:是指以土地、水面、草场、山林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产业群的总称。与其它产业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其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二是产业链条中断,农业只指其中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则不属农业范畴。它是二、三次产业的基础产业,居民生存的原产业,农民的主产业,20世纪末,其创造的GDP占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15%以下。
农村:是指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即人口集居远低于城镇的乡村,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的地域。问题:是指系统中不相匹配的环节或子系统。即与其它环节和子系统在运动中不相匹配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系统中某一环节或子系统存在状态与其他子系统或环节差距的描述。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农民生活贫困,土地掌握在地主、官僚手中并且剥削农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当家做主,成为土地的拥有者。(但土地本身是国家所有)
三、现阶段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1、城镇化: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2、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3、减税: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 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4、政府措施: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第五篇:毛概期末论文
风华正茂好文章
姓名:陈杰
学号:1503090118
学院: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班级:材料教改1
51任课教师:于庆峰
论文标题: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带给我们的启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行道路、尽管在成功道路上历经了波澜,但在各个时期及时矫正,并在后来取得了伟大硕果。在这两个重要思想当中,均告诉我们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当中的思想地位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与各种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中在逐步形成了这一思想。
关键词:实事求是 重要性 思想地位 螺旋上升
☆指导教师评阅及成绩:
一、前途是光明的
我们始终围绕实事求是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为了走向美好的光明做出前提,因此理解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其思想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1、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1)背离实事求是的代价:
1976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但自1977年华国锋在提纲中提出了“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必须维护,不能违反;凡是损害毛主席的言行,都必须坚决制止,不能容忍”的语句,同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明确提出把“两个凡是”作为实施“抓纲治国”的指导方针。“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堵塞了实事求是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之路,使得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实际上不可能进行1。2)实事求是的功勋成就:
党在围绕以实事求是为中心,取得成功的例子实在是太多,毛泽东思想切合中国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国情,带领着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来,邓小平在会议上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实事求是要作为前提,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实际剖析了,纠正了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希望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急于求成、企图越过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仍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这使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让中国的发展又回归到了正途。
2、实事求是的思想地位:
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优良传统。在风雷激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与各种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在这一过程
2中逐步形成了这—优良传统。并坚持至今,始终作为党的思想路线。
2)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核心: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而实事求是是贯串于三个方面的精神实质,是核心,是灵魂。实
事求是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最根本方面,渗透在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表现在毛泽东的一系列著作中。3例如1930年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说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言论,文中鲜明地提出和阐明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伟大真理。1942年毛泽东还曾在延安党校题下“实事求是”四个大字。3)是邓小平理论的的精髓: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时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对会议作了重要总结。这个讲话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讲话的中心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2)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3)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4)号召全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讲话着重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4)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倘若提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那又怎能少得了马克思主义、它们相互相辅相成、而它们其中的共同点之一就有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局面。这就要敢于打破一切陈旧的过时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随着时代的步伐,确立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就是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道路是曲折的
首先一个党的思想是来之不易的,其次要想坚守这个思想不发生遗忘,疏忽同样是不容易的。但发展是做着不断否定自我、反复、螺旋式的上升。而中国坚持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总体呈上升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继续拥护这一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来之不易
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之不易,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而逐步认识和形成的。我们党提出和解决思想路线问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因为一直到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才被中国共产党认可,成为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在此之前,毛泽东思想一直受到打压。都是以苏联的10月革命作为教条,来指导中国的革命方
法,导致中国革命受到挫折。
2、党的思想路线历经波澜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的。但是,从1957年以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条思想路线受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围绕着是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是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8年,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坚决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障碍,开始了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结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都因违背客观规律,偏离实际,使得党付出来惨痛的代价,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相信历经了种种失败,党早已吸取了昨日的教训,牢牢的将实事求是烙在心里,现如今,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是平坦的,是波澜曲折的,但只要我们紧紧贴合实际出发,纵使前方道路艰难,我们仍可以一一克服。在中国当前发展中,将实事求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保障。
当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以党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逐渐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日后在学习方面、工作方面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在学习上的不严谨、在工作上的经济损失,在不断成长中慢慢理解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注释:
1、杨春贵主编,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74页
2、卢良梅,杨元华等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07月第1版,第5页
3、张磊,钟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学习出版社,1999年02月第1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卢良梅,杨元华等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7年版
2、张磊,钟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走自己的路 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学习出版社 , 1999年版。
3、陈荻,《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北京出版社 ,1991年版
4、杨春贵,《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