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型跨越发展论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文: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路径
转型跨越发展论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文:
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省经济结构偏重而且产业单一,消费内需相对不足,投资总量不大而且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科技教育经费投入较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更好地实践转型跨越发展,山西必须全面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方位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转型跨越发展,山西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9088.1亿元,仅占全国的2.28%,还没有进入“万亿俱乐部”(目前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达万亿元的有17个省),在中部及周边省份①中均居末位。2009年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1522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84.1%,在周边省份中居末位,仅相当于内蒙古人均水平的一半。“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各年gdp增长速度波动较大,2006年~2010年增速分别为12.8%、15.9%、8.5%、5.4%、13.9%,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相差达到10.5个百分点,而中部和周边其他省的增速波幅大都在1~
4个百分点。同时,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在增长速度上也有一定差距,山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1.2%,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分别低于内蒙古、陕西6.4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可见,发展不稳、总量不大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其中,转型发展是山西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跨越发展是山西省改变落后局面的自身发展需要,转型发展是基础和手段,跨越发展是目标和结果,转型跨越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省的具体实践,只有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才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山西经济结构偏重而且产业单一,带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比重仍然高达57.29%,在全国居第3位,在中部省份中仅次于河南居第2位,在周边省份中居首位。在第二产业中,轻工业比重还不达5%,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0年1~11月,山西省煤炭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29%,工业中“一煤独大”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而中部其他省份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单个行业比重均低于20%,最大值是湖北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仅为17.3%(见表1)。
从表1来看,山西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多为资源型产业,而中部其他省份除资源型产业外,装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已占到相当比重。经济结构偏重、产业单一的格局造成山西省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下降,同时也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山西省只有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形成更加科学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拉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
二、山西消费内需相对不足,拉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2010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48元,相当于全国的81.9%,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在周边省份中居末位。2010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36元,仅相当于全国的80.0%,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在周边省份中居第3位,仅高于陕西。2009年山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649元,相当于全国的87.5%,在周边省份中居第3位,仅高于河北。2009年,山西最终消费率为45.5%,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由此可见,山西省的居民收入、工资收入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而且全省的最终消费率偏低。通常来讲,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高度相关,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大。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实现消费投资外需协调拉动,必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既是全省扩大内需的基础,也是人民的期盼;这既是拉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也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只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形成合理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因此,拉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三、山西投资总量不大而且结构不尽合理,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2010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527亿元(不含跨省项目),在中部和周边省份中均居末位,安徽、河南、河北三省的投资总额均超过万亿元。2009年,在全社会投资中,山西省国有投资比重占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这在中部省份中居首位,高出第2位10.2个百分点;在周边省份中居第2位,仅次于陕西。山西省投资总量还不够大,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国有投资比重偏高,投资结构还不够合理。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许多事关未来发展及全省人民需求的问题需要通过投资加以解决,促进转型跨越发展更需要投资,短期内投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过度依赖于国家的投资格局,往往会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较大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社会投资。经验证明,只有创造良
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才能广泛吸引资金,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最终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四、山西资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
2009年,山西省单位gdp能耗为2.36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第3位,高于全国平均值(1.28吨标准煤/万元),在中部及周边省份中均居首位。
2009年山西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4.4万吨,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排放量的2.7%,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2009年山西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6.8万吨,居全国第4位,占全国排放量的5.7%,在中部省份中居第2位,仅低于河南;在周边省份中居第2位,仅低于内蒙古(见表2)。
从表2来看,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的资源环境压力更大,因此,未来山西经济发展必须加大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更加注重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走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
五、山西科技教育经费投入较小,支撑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2009年山西省教育经费总量为332.8亿元,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研究与开发试验的经费总量为57亿元,在中部
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人均研究与开发试验经费为167.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2009年山西省研究开发试验经费占gdp之比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2009年山西省拥有的研究开发机构有628家,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在周边省份中仅高于内蒙古;2009年山西省申请专利数为2629件,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在周边省份中仅高于内蒙古。科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往往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加快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具备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才能保证科技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从而支撑转型跨越发展。
六、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200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08,2010年升为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2),在中部省份中居首位,在周边省份中居第2位,仅低于陕西(见表3)。
从表3来看,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省不仅城乡收入水平低,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提高城乡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这是山西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也是加快城镇化的需要,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只有全力统筹城乡发
展,方能实现好转型跨越发展。
多年来,山西为全国经济社会建设作了巨大贡献,煤炭调出量占全国的75%,累计达到80亿吨;而一般预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却有所下降,2010年山西为53.6%,低于安徽(55.7%)、江西(63.5%)、湖南(57.2%)和内蒙古(61.7%),高于湖北(52.7%)、河北(52.8%)和陕西(53.2%)。面对着诸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我省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山西省发展的政策支持,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全力实践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将山西建设成为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示范区,实现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
注释:
第二篇:转型跨越发展的山西经济
转型跨越发展 再造一个新山西
——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
转型跨越的山西,正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因为山西省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独到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在已经批准的这九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主题都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山西省具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特色,是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这么大的范围中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他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这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这个省域里,紧紧围绕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全面的重大探索。他同时表示,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他国家曾经有一些经验,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休斯敦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都有一些转型经验,形成了一些转型模式。但是,在中国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所以,国家一方面将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这方面创造一些新的经验,同时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一些支持。
三、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四个方面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表示,资源型经济转型是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将从四方面推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第一,淘汰落后产能。山西的产业结构以煤、焦、冶、电四大行业为主,我们在煤炭领域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从过去的2600个矿,整合为现在的1000个矿;从平均一个矿30万吨的产能,提升为90万吨的产能。在焦炭行业,我们把2亿2千万吨的焦炭产能压缩为1亿2千万吨的产能。在冶金行业,全国近年来压缩钢铁产能1亿7千万吨,山西压缩了5千万吨。在电力行业,近几年来压缩10万千瓦以下的装机能力400万千瓦。
第二,在治理污染领域。在2004年国家环保部公布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山西就占3个。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的3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全部退出了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十位。
第三,进行生态修复。全省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每年达400万亩,同时推出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为龙头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汾河本来是山西的母亲河,后来变成了干涸的河流,现在实行了全线复流,现在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全面回升了3米以上。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安全生产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比如2009年,全省因为安全生产死亡的人数比上年少1018人,2010年1-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万吨死亡率在2005年是0.9人,到2010年的1-11月,下降为0.19。根据国家对资源型转型试验的要求,根据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的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一产、二产、三产,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的部署是,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另外,近几年来国家对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推出了三个大的政策:一是国务院在2006年确定山西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二是国家把山西确定为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省;三是国家把山西作为生态建设试点省,从各个方面支持山西省的经济转型进程。
四、做好“再造新山西”的文章
“再造一个新山西”,除了要有新的产业结构,山西还要实现工业的新型化,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和生态化。在工业新型化方面,主要是做好“地下”和“地上”两篇文章:“地下”的文章就是要清洁挖煤,安全挖煤,延长相关产业链,走好循环经济之路。尽量给生态带来的破坏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文章,一是拓展山西的旅游资源,做旅游景点,拉动旅游,把旅游变为一大产业,去年山西的旅游产业总的收入突破一千亿。二是可以做一篇物流的大文章。我们现在山西是全国第一物流大省,去年光是来回的物流量11亿吨,第三篇文章就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打造世界级的煤炭装备基地。比如山西现在有很大的市场,我要挖媒就得要机械,要信息管理,那么现在我们既然有市场需求,我们就应该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机械的基地。这就是新山西的第一个——绿色山西。第二个应该是一个平安的山西,我认为对于山西来讲,安全生产同样是第一要务,没有安全什么做不成。第三个是富裕的山西,老百姓富裕起来,让村民都住进楼房,生活水平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最后就是现代山西。我们由挖掘文明到制造文明,这属于现代的范畴。在现代第一就是工业要新型化,包括循环经济,以科技来支撑。第二农业现代化,农业要走现代化的路子。第三,就是要市域城镇化。
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任务,而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和资源成本,推进绿色经济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从2011年到2015年,经过5年的实践,山西将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初步建立以煤和煤炭加工转化为基础,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60%。在煤炭开采领域建立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逐步向其他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覆盖,生态环境基本改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典型示范区。远期目标就是,再经过20~30年的努力,真正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全面转型,使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发达、产业多元、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新的生态环境,是新山西的体现之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过去只是挖煤卖煤,是黑经济,现在山西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路子,发展“绿”经济。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的理念,把实施生态兴省和推动富民强省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王君说,山西提出“绿化山西、生态立省,建设„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十大工程,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均1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每年造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6%。
五、国家对于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
如果说到国家就这项改革试验还给一些什么优惠的政策:第一个政策,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因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不是说哪一个地区随随便便都可以推动的,我们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在这个大的概念下,赋予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权,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政策。
第二个政策,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政策,可以优先在山西这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进行移植和推广。包括在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政策,这些都可以大面积优先向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和移植
山西在近几年已经在国家的支持下对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源型经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必须顾及到它的复杂性、长期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比如,在市场好的时候,煤、焦、冶、电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价格也很好,因此效益也很好,在这个时候要让企业进行转型是很困难的。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比如在2009年和再早之前的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市场很不好,山西经济遇到了最困难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要求企业去转型,它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因此,这就需要中央进行总体设计,全面把握,总体布局,从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做出安排。相信在国家的要求下,有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山西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做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篇大文章,在全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山西省的探索展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围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治理修复生态环境、转移安置采空区百姓,形成了一套综合体系,把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结合,降低了转型带来的波动。半个世纪前,一首山西民歌曾经传遍大江南北,歌词里唱到,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我们期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这首歌里描绘的美丽山西,又能重新出现在三晋大地上。
第三篇: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 跨越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 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镇发展纪实
辽西美丽小镇——朱碌科,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绵绵流长,乾隆年间的弥陀寺、青云庵给小镇的佛教文化和旅游带来勃勃生机,辽西朱碌科黄河会和杨杖子辽西撒灯给小镇的传统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朱碌科镇位于北纬41。39ˊ,东经119。55ˊ,地处建平县东南部,东距朝阳市65公里,西离县城40公里,南到锦州港180公里,“老宽线”、“朱馒线”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朱碌科镇辖12个行政村,人口2.618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余万亩。有杂粮加工企业280多家,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该镇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突出贡献奖”、“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有: 白云石、白粘土、大理石、硅石粉、石灰石等。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以小杂粮深加工为依托 建设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主题和“文化立镇、工业兴镇、杂粮名镇”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朱碌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朱碌科镇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进入了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2014年,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重点工作推动全局发展为主旋律,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1500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500万元。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1、积极开展各种载体活动。一是深入开展了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党组织”和“五个好”村党组织争创活动。我们按照争创先进党组织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并在工作中狠抓落实。二是组织开展了“双培双带”、“一句话承诺”、“设岗定责”等载体活动。全镇779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党员申报了岗位并进行了承诺,完成率达100%,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各个党组织按照基层党建的具体要求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实行“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党支部联系群众”等各项制度。各村党组织全面开展了“一制三化”活动,加强“五个好”村党组织建设,先后有7个村被县委组织部命名为“五个好”村党组织,1名村书记被评为“十佳”农民党员。
2.集中力量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治。今年我镇集中力量整顿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指导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抓好“两委”班子建设、找准软弱涣散的原因、明确发展思路、健全发展机制、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抓好培训党员干部等工作,联系部分企业为为软弱涣散村购置了图书、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还为软弱涣散村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清单,明确了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时限。为软弱涣散村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持久动力,为整改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为民服务代办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年为民办理事项1200余件,各村组或自然屯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站(点),办理粮食直补、新农合、户口、移动电话等3000余件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4.在发展党员方面,我镇大胆创新、严把入口关,将党员发展与做好事、办实事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发展对象必须做2件以上好事或实事,鼓励发展对象积极参与到群众路线“联村帮户”活动中来,为帮扶对象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使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党员意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行动上入党。今年我镇共发展党员12名,预备党员转正16名。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名,每个村保持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常数。我镇还创新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做到了底数清、流入地清、作用发挥明显。
5.全面加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各村工作室牌匾、公开栏、意见薄、资料库、工作制度、工作台帐健全到位,促进了“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履职尽责。年初党委对党代表、人大主席团、政协工作进行研究,分别都做出工作计划。召开座谈会3次,检查、视察、调查4次。为党委工作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工作实行了有效监督,促进了政府工作和推进了法治镇进程。6.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镇党委加强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茁壮成长。今年 我镇选派了12名中层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使干部得到了锻炼,为各村增强了战斗力与活力。镇党委还培养了36名村级后备干部,为村党组织后继有人奠定了基础。
7.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党员标准化活动室建设得到加强,全镇12个村都达到了“六化十有”标准,实现了村干部办公、党员活动、远程教育、为民代办、文体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设置。
8、镇党委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狠抓党建项目化管理;对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高标准谋划和指导。重视非公企党建工作,有条件的,都建立了党组织,逐渐实现非公企党组织全覆盖。
二、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梯次推进,稳步提升
2014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党代会、人代会及镇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全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截止10月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2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80万元。预计到年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34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招商引资实现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90%,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杂粮种植、畜牧养殖、经济林栽植等特色产业,调结构、扩规模、促转型。2014年杂粮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新增有机认证品种5个,建设国家级杂粮示范基地一处,谷子新品种谷子400亩,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新品种谷子300亩,完成玉米螟防治4万亩;栽植经济林3140亩,其中栽植山杏树1740亩,栽植文冠果1300亩,栽植南国梨100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达15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00户,全镇禽、羊、猪、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2万只、1.5万只、3.4万头、2700头。
——加强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投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年来,新打农田灌溉井15眼,维修和改造机电井50眼,新增节水滴灌面积10000亩;新打人畜饮水井6眼;完成草原围栏工程18193亩,完成种草面积1840亩;完成春季节水滴灌面积10300亩,挖埋管路6万余延长米;实施了二道河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达1200余万元,治理河流10公里,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另外,又分别争取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节水滴灌工程6500亩、5000亩,目前打井配套、管路铺设、安装等工程正在施工。总之,通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提升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节水滴灌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抗旱减灾能力,为实现我镇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年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镇的万亩节水滴灌玉米喜获丰收,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年初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铁精粉等产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在抓铁精粉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围绕项目建设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力度,采取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服务优质、环境优化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和科技含量。今年全镇共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3.7亿元,其中新建3个,计划投资 3.2 亿元,分别为金利源矿业轻烧白云石项目、建平荣盛石材有限公司理石加工项目和怀志米业的杂粮即食食品加工项目;续建和改扩建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分别为华业鑫河铁精粉加工项目和源丰杂粮有限公司项目。产业不断壮大,从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朱碌科镇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年是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年,朱碌科镇按照省、市、县的要求,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投资350万元,在西梁村、二道河子村、七台营子村新修水泥路10.3公里;新建垃圾池和垃圾箱45个;新配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在12个村安装路灯180盏;在主要街路开展环境整治10余次,累计动用购机、铲车、运输车30余台次,清理垃圾近万方,有5个环境整治村通过了验收,有4个村纳入了明年县级环境整治,同时政府所在地的两个村建立了垃圾清运制度,成立了专门组织,基本实现了垃圾日清理,使村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以杂粮产业为依托,着力打造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招商开发建设的中德新村小区现已入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可容纳240户居民入住,五栋多层建筑,东一号和西一号楼1-2层为商网,楼体全面采用框架结构,先进的飘窗设计,地热取暖,24小时供水,施工全部使用新型环保建材,设有庭院式独立游园。小区整体协调,布局完善,空间优美,户型合理,安全舒适,绿色环保,邻里和谐,是集餐饮、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加工仓储物流园区、杂粮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和杂粮种植合作社,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朱碌科镇以中德新村为示范,以点带面,面向周边农村逐步延伸,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使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此居住,打造具有城乡特色的辽西靓丽宜居小城镇。
(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民政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始终以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活条件为目标,全力做好扶贫解困工作。今年全镇发放各类帮扶款物100万余元,为贫困户、伤残军人和低保户改造危房10户,新建房屋5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今年对全镇低保户进行了全面核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进行了重新认定,农村低保由原来的457户,850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88户,270口人;城市低保由原来的22户,45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0户,11口人,彻底消除了维稳保、人情保、关系保现象。新农保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全镇参加新农保人数达11840人,参保率达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实名制就业150人,劳务输出3500人,镇内安排就业3000人。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镇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粮食直补、公益林补贴、草原沙化治理补贴、扶贫资金等重点惠农项目,成立了由业务部门牵头,纪检、财政部门参与的资金发放组织,制定了具体的发放办法,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规范操作,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另外,实施玉米保险5.3万亩、大棚保险1.4万延长米,针对节水滴灌新技术的实施,春季印发《致全体村民一封信》2000于份,培训农民500多人次,农机手105人次,提高了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知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坚持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信息网络,形成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村抓好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纠纷78起,调处75起,排查信访案件38起,办理市民投诉6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到目前,开展全镇范围的安全检查21次,共发现安全隐患78处,整改了75处,同时对没有整改到位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保证了今年全镇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全镇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率为99%,全镇初中升入高中、中专的比率均高于往年。电化教育、科技培训已进千家万户,文化、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进入百姓农家,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讯在全镇得以普及,为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方便。
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的春风使小镇一片生机,思路明晰的朱碌科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打造了一支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干部队伍。放眼过去,着眼未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径
农村信用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径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历史起点,省委袁纯清书记发出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的重要号召,为全省“十二五”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宏伟亮丽、波澜壮阔的转型跨越发展新蓝图、新画卷。省信用联社提出了“三个转变”重要经营理念和“强服务、促转型、谋跨越”的改革发展“九字方针”,成为指导全省农信社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方法论。那么,作为全省业务规模最大、机构人员最多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如何发挥其重要的金融支撑作用,在支持服务转型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笔者就此,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些浅见认识。
一、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营造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新环境
转型跨越,思想先行。省委袁纯清书记讲到,思想的大门打不开,发展的大门也打不开。思想不解放,思想不转型,转型跨越的步子就迈不开。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从农信社来讲,不仅是支持服务地方经济转型跨越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农信社自身新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融入到支持服务转型跨越的大潮中去。要突破思维定势,切实转变和纠正满足现状、得过且过、按部就班、闯劲不足等陈旧思想,支持敢想、敢干、敢冒、敢闯,提倡先行先试、创新发展。要在理念上创新跟进,进一步拓展延伸“三个转变”经营理念,由被动转型向主动转型转变,由以自身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要通过思想转型、理念创新,在内部营造一个敢想敢干谋发展、敢闯敢试谋发展、超常加力谋发展、真抓实干谋发展的新氛围、新环境。
二、紧贴需求,调整投向,瞄准支持转型、服务跨越的新方向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转型跨越发展工作重点,是农信社金融服务的范围与重点。对此,要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重点,积极调整信贷投向,选准五个支持重点:一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全省制定的建设三大农业经济区、十大农产品基地、六大优势产业的发展目标,持续实施“支农惠民行动计划”,支持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特别是重点支持一批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普惠增收。二是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发展绿色信贷,扶持低碳经济。重点支持全省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县。三是支持生态环保建设。重点支持“一市一河”环境整治工程,支持县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建设,促进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四是支持民生领域发展。重点支持省政府“513”工程企业和“三农”基础客户,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青年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民营小企业发展等,巩固农信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五是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突出三项支持重点:一要支持建设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和黄河文化五大特色产业区;二要支持振兴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艺术品与工艺美术等九大行业。要全力支持“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古建瑰宝、边塞风情、关公故里、抗战文化”八大文化品牌,重点支持晋商文化、关公文化和五台山佛教文化三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三要支持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三、突出重点,找准支点,开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支点之一:加快体制机制转型。一是推进体制转型。股份制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要制订股份制改革推进梯队计划,支持符合农商行准入条件的县级信用联社直接改制组建农商行,暂不符合农商行准入条件的要帮助改制组建为股份制农村信用社。二是推进机制转型。①建立分职授权的经营制度。通过层层授权,构建起权利明确、责任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相匹配、相制约的权力保障运行机制。②完善信贷营销服务机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制度,向优质中小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贷款服务。③建立利益驱动的考核分配机制。把经营管理目标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实现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同时,构建激励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机构、员工“一切围绕效益干,一切围绕效益算”。④建立权责对等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符合授权经营需要的层次分明、责任分明、奖惩分明的内控体系;健全 “权责相随”、“层层监督”、“相互制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支点之二:加快服务转型。以提升客户体验为切入点,农信社至少要在两项服务上寻求转型突破:一是提升基础性金融服务。①利用农信社发行银行卡、运营ATM机和POS机业务、开发应用理财产品和即将开办网上银行等有利条件,设立客户体验中心,让客户体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黄金买卖等产品的办理流程和自助设备办理业务的快捷,提高客户依存度。②开通贵宾通道服务,让客户享受到贵宾式服务。③分类指导,统一农信社网点硬件服务设施配置。④统一柜面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质量。⑤改进贷款审批、咨询、发放等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标准、高效、快捷、透明的优质信贷服务。二是提升创新性金融服务。首先要推进信贷产品创新。①充分借鉴国有商行、股份制商行现有的运营成功的信贷产品经验,结合实际,及时研发开办一系列新的贷款业务。②注重做好农信社的 “农字号”特色信贷品牌——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这项业务不仅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明确要求,而且是农信社的基础信贷产品。因此要大力推进、延伸这一业务,通过开发小额信贷系列产品,惠及“三农”。③紧密结合各级政府产业调整战略,做到贷款新产品开发应用上的 “一县一品”,推出独树一帜的特色信贷产品。④开发小企业融资产品,缓解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其次是推进中间业务创新。加快推进多元化理财产品的研发应用;强化银保合作,开辟代理保险业务新领域;利用全省农信社发行银行卡的优势,推出社保一卡通业务。
支点之三:加快人才转型。首先,要健全人才成长机制,完善员工使用、培训、交流、晋升等方面制度,不拘一格用好用足人才,对于一些业务能力强、学历高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破格提拔。其次,要健全人才培养挖掘机制。第一,要注重挖掘系统人才,要为优秀员工提供展示能力、业绩的平台、机会,要采取逐级推荐、审核的方式,建立全省农信社人才库,分类储备管理,规划职业生涯,实施“学院培养计划”,以提高各类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第二,要注重从外部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弥补现有人员结构的不足。
支点之四:加快科技转型。要围绕“科技融入业务、科技成就业务”的目标,紧紧抓住金融电子化趋势,实施“科技兴社”创新战略,加强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加快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步伐,建立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功能完善、集中统一的电子银行体系,为管理决策建立数据基础、搭建信息平台,构建安全高效的信息科技系统,实现信息技术在各业务条线、部门岗位的全覆盖、全控制,促进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提高全省农信社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支点之五:加快文化转型。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信社要进一步构建以人为本、诚信立业、发展为先、管理合规的企业文化,倡导领导之间讲了解、讲和谐,中层干部比团结、比协作,员工之间比业绩、比奉献。农信社是一个信合大家庭,领导是家长,员工是家庭成员,各级领导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关心员工,关注员工的精神物质诉求,做到集体以员工为中心,千方百计为员工排忧解难办实事,这是农村信用社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制胜法宝。(作者系忻州市信用联社党组书记、理事长)
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综合实力的逐步壮大,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地方经济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金融市场的同质化使农村信用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具有传统地缘优势的农村信用社,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下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凸显自身优势,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每个信合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农村信用社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金融环境竞争激烈。农业银行高调重归“三农”定位,邮储银行定位于农户、中小企业等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继成立,招商、华夏等私人银行甚至是外资银行的介入,农村金融竞争局势已处于白热化状态,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在产品上,各大银行信贷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对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利率上,国有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一些优质贷款利率比农村信用社还要优惠,贷款市场遭遇“两面夹击”;在机制上,农村信用社传统灵活运作机制也面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挑战。
(三)部分业务缺乏竞争优势。一方面,商业银行的服务门槛降低,市场竞争加剧,小企业服务满意度有所下降,导致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等;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自身的中间业务缺乏新的增长点,仍然以代收代付为主,远远落后于其它金融机构,为转型跨越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应把握的三大原则
(一)坚持业务发展与构建特色并重的原则。要在建立“三农”银行、社区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特色方面狠下功夫,继续探索和实践“增户扩面、支农支小”战略转型,突出“小额、流动、分散”特色,把小额零售业务打造成农村信用社最有竞争优势和服务特色的主营业务。
(二)坚持防范风险与改革发展并举的原则。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经营创新力度,推进经营机制改革,不断优化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信贷结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真正建立起经济资本管理和更加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坚持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本着对社员、员工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建立健全优秀员工脱颖而出的机制,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社员带来稳定长期的回报,为员工创造实现价值的空间,不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对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特色经营增添发展优势,推动业务经营转型升级
一是坚定“支农支小”经营方向不动摇,按照“四个面向”的市场定位,继续调整信贷行业投向,限制大额贷款和项目贷款,严控“两高一剩”贷款、环保不达标企业贷款,鼓励发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确保支农贷款“三个高于”的投放目标,实现业务结构调整升级。
二是按照“余额做小,比例做大”的要求,不断加强同业竞争对手的分析和研究,积极采取增户扩面、建档立案、信用评定等有效措施,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变化、消费习性、风险偏好、品牌认同,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抢占优质客户资源,建立庞大的、牢固的目标客户群体,从而实现客户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
(二)以人才战略积聚发展力量,强化队伍建设转型升级。
一是实施全员整体素质提升工程,进行分层针对培训,推进基层岗位实用人才、业务拔尖人才、复合管理人才的培育,实现广大员工整体素质的跨越,在建立中层干部、会计主管、客户经理后备库的基础上,保证干部员工能够源源不断产生动力,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引进一批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人才,做到公开招聘、公正考核、公平录用,真正将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吸引进来,从源头上保证优良的人力资源。
三是坚持民主、公开的竞聘上岗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逐步推行干部和专业人才上挂下派机制,强化岗位学习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发现、培养、锻炼干部人才队伍,形成强大的人才梯队,为“人才战略”提供队伍基础保障。
(三)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力,加快产品服务转型升级。
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改进,以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改革实现升级突破,形成品牌效应。积极开办在外乐商贷款、商贷通贷款、小企业主贷款等,满足农户、个人和企业的多样化、差异化金融需求。不断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完善农房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存货、仓单、定单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二是以发展特约商户为重点,认真权衡辖内商户交易量和持卡消费需求情况等因素,优先发展商场、超市、农资销售、房地产、汽车类等其他持卡消费需求大的商户,积极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继续完善银行卡功能,拓宽用卡渠道,争取发行联名卡,不断提升中间业务市场份额。
三是加强服务创新,着力推进网点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标杆网点、精品网点建设,按照“农村网点城镇化,城镇网点功能化”的网点建设要求,设计标准化网点装饰、服务手册,打造现代银行网点形象,更好加强网点文明规范服务,引入管理顾问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增进客户的认同度。
(四)以和谐文化提升发展内涵,实现品牌形象转型升级。
一是以创建先进组织、争当优秀员工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领导班子好、员工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客户反映好”五好组织建设,带动员工“比学习、比落实、比提升、比服务、比团结”,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单位和谐,推动科学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党团工妇各级组织作用,为员工搭建多种成长、交流平台,成立各类文体兴趣组织,鼓励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展示企业和员工面貌,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注重发挥员工关爱基金、内部管理奖励机制作用,尊重员工劳动和智慧,倡导主人翁精神,打造员工家园文化。
三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合作,积极寻求载体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促进品牌形象升级。立足“三农”,真情回馈,不断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加大农村欠发达地区扶贫贴息贷款发放力度,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提升农村经济生活水平。
第五篇: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摘 要)
转载日期:2012-7-17 22:56:00 来源:互联网
一、山西改革开放30年的反思与启示
●巨大的成绩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7000亿元、9000亿元,今年将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年均增速达13%左右;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将突破2000亿元。山西人民始终顾全大局,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能源服务,原煤产量由9825万吨增加到7.4亿吨;发电量由106.6亿度增加到2121亿度;外运煤、外送电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外运煤炭近70多亿吨,外送电5000多亿度。
●沉重的代价
由于持续、大规模的对煤炭工业的巨大投资,严重挤占了对其他产业的投入,使许多相对在山西有较好发展基础、投入少、产出高的行业丧失了发展的机会,逐步走向衰退和消亡,历史上的辉煌已经不在。如曾在全国尚有一定地位的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仪器仪表、机车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制药等行业,骨干企业大量倒闭破产,纺织、服装、造纸、陶瓷、皮革等行业,如今已经基本不存在骨干企业和骨干产品,甚至全行业已经垮掉。由此造成山西支柱产业单一,接续产业匮乏,基本沦落成为全国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正在走向“资源陷阱”,受到 “资源诅咒”的困扰。
●深刻的启示
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不顾资源环境生态代价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永续发展。
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决革除妨碍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建设新山西提供不竭动力、注入旺盛活力,努力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出发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调动全省人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转型与机遇
●资源型经济的困惑与挑战
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山西经济再次暴露出资源型经济大气大落的弱点。
2、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坚持把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相结合,静下心、沉住气进行结构调整,化危为机,进一步做好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逆境转型、调整中转型,受到来山西考察指导工作的习近平副主席的充分肯定,为我省争取国家支持抓住了机遇。
●中财办山西调研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提出
调研报告建议,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将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给予体制机制上的“先行先试”,并辅之财政、金融、环保等政策的支持,在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同时,促进山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为其他资源型经济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
三、关于推进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建议
●基本内涵重点任务
树立“体制机制创新权”胜于“资金和优惠政策”的推进理念;凝练和明确综改试验的主题和任务。
●制订指南及早启动
制定总体方案和制定“专项改革方案”,编制配套专项规划,及早启动改革试点、示范和先导工作。
●加强领导扎实推进
1、成立综改试验推进委员会,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全面有序地推进改革试验。
2、举办转型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国家智囊机构开展专题调研,参与制订“综改试验”规划和方案。
3、组建高素质规划编制团队,高质量完成规划方案制定任务。
4、积极主动与国家相关部委、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沟通联系,深入开展省部共建活动,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机会。
5、建立激励机制,为改革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6、重视培训宣传和地方立法,为综改试验提供舆论支持和法律保障。
四、转型发展的案例与建议
●案 例
1、孝义转型跨越百强升位的成功实践
第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筑多元化产业体系;
第二、实施市区拓展和区域融合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三、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力推进“绿色转型”。
2、孝义转型跨越发展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一、解放思想、提振信心是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提;
第二、善待民资、做强民营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本;
第三、资源为王、项目带动是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的保证;
第四、深度挖潜、加速流转是解除转型发展土地掣肘的关键;
第五、铁腕治污、重塑生态是提升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重点。
●建 议
1、推进“扩权强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制定区域协调共建政策,促进城镇组群聚合发展;
3、强化政策执行力度,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
4、实施县域经济分类指导,合理布局转型先行区;
5、鼓励敢为人先,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