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生本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生本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
摘要:我国著名学者郭思乐教授在不断地对小学教学开展深入研究后,创建了‘生本教育’。所谓‘生本教育’。是一种可以使学生好学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方式。此外,生本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代表着一种以‘一切为学生、高度尊重、全面依靠’作为教学宗旨的优秀教育理念,其出发点回归教育的本源。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本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在生本教育教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教育;有效策略
新课标曾明确表示,人类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特征的生物,与有生命特征的植物以及无生命特征的事物,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正是人类生命这种‘主动性’的特征,能够使人类不断完成自我的更新,超越自我,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期间,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可以有效发挥、保护小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积极意义角度来讲,学生所具备的‘未完成型’指的是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丰富潜能以及发展空间,蕴藏着复兴中华的人力资源,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将自身潜能充分发挥,是这次新课改的重要使命。作为传统‘师本教育’所对应的新型教育,‘生本教育’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课堂内即以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对学生予以高度的尊重,将学生的无限潜能充分挖掘,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综合性的进步。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生本教育理念的些许思考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生本教育理念的五大策略。
一、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有效实施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要求前置性作业简单、根本、开放。所谓简单就是指前置性作业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要做到低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都能解决,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将圆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可以有效让学生从低层面的学习、通过了解的方式把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受与预学,当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有所知晓、有所研究、那么在后期的学习中必然充满动力与自信。所谓根本就是前置性作业要围绕学习目标而确定,要提炼出教材中的核心根本内容,如在《圆的周长》前置性作业中利用设计的表格,促使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的周长、直径分别测量出来,同时将二者的比值进行计算,到了课堂上,数学教师便可以直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独立探究的相关交流、发言,实践证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发现这一问题的规律,即圆的周长和直径相除,其商约等于3,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标识圆的周长难以测量。随后,教师以学生的探究结果开展圆周率的教学,并将学生寻找圆周长计算方式的欲望有效激发出来,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就为课堂中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研究、体验和感悟,在课堂中通过有效交流和分享,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开放,就是指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多面性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阶段,就是要对新课程开展深入的研究,以新课程为基础,提出新的教学目标、策略目标、学习目标以及评价目标,需要布置具备开放性的作业。
对教材资源合理开发,深入挖掘学生的智力潜力,积极运用发散思维为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将发散思维有效地运用到为学生布置的作业中,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概念的重要手段。此外针对不同的年级前置性作业要有差异性,低年级的小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因此在开展自学习惯培养期间,不能够为他们留过多的作业,每天只要巩固2到3个知识点,并附带少量的习题便可,其他的内容可以在课堂期间,由教师组织进行班级、小组交流,此举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学生也会乐于自学。对低年级的学生布置前置作业,可以使学生找到生活中、身边的数学例子,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随后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谈一谈看到什么、明白了什么、有何问题、不理解什么以及学生自己的看法,只要学生对其认真思考就可以。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布置前置作业期间,可以将教学要求进行全面体现,例如设计一些包含手动操作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利用操作的过程充分掌握知识点,随后再于课堂上将资深掌握的内容与同学、教师相互反馈、交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彻底交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兴趣感和成就感。例如教师在开展《反比例的意义》课程教学期间,就可为学生布置前置作业:(1)哪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2)若长方形面积固定,那么长方形的宽、长是否成反比例?讲述为什么?(3)若长方形有固定的周长,则长方形的宽、长是否成反比例?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大幅度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逻辑能力、探究能力,对以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二、生生、师生交流释疑,扎实有效实施生本教育
课堂上的交流展示活动,通常分为三种形式,即小组、个人班内、小组班内交流展示。在交流期间,需要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开展交流活动。首先,在开展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因为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交流活动要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不要顾及耗费时间的问题。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对于学生来说,交流是对所学到知识的一个汇报的形式,对汇报者来说是一种知识的提高,而对于倾听者来说,则是一种学习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将问题有效的解决,高效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其次,交流的方式,需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制,针对难度较小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直接进入全班性的交流,而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对于?y度很高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当指引学生一些方法,随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单位的交流,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多元化的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思想。
与此同时,学生在开展交流期间内容需要围绕前置性作业开展交流,从而有效突破教材中的难点。
三、适时引导为孩子的疑惑“拨云见日”,有效实施生本教育
孔子曾经表示,若不到一个人努力想搞清楚,但是仍然搞不清楚的程度,不要去对其进行开导,若没有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那么就不要对他进行启发,倘若这个人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为其反复举例。
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期间,教师要及时捕捉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在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明确知识点,技能、思想方法、思维水平、感情态度得到提升和熏陶。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期间,要做到精简,首先是精,在生本课堂教育中,有一项原则,那就是所有的问题,并非老师提出,而是学生通过不断的研究自己得出结论,这一原则要求老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要精,并非对学生直观的讲述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探究的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另外一点是简,就是要坚持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坚决不讲,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的坚决不讲,讲也讲不清楚的问题干脆不讲,将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进行探讨,并有所收获。
四、在巩固提升中举一反三,有效实施生本教育
若想有效的对生本教育加以实施,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让所有学生将教材中的练习题全部完成,那些基本的题目和练习题,都是数学教学保底的内容,是每一名学生必须掌握90%以上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综合性思维难度的题目,对题目的设计,教师要认真设计确保技题目中具备能训练点,核心知识点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点,提供题目的量要适当确保让学生可以在课内全部完成,尽量避免出现比较奇特的偏难题,同时也不可以展开机械化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海量的课题训练,要确保练习新颖有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训练题方面,教师可以在教材中提炼,也可以采纳学生所提供的题目,或是教师围绕知识点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
另外,习题训练期间要将学生的层次明确划分,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确保其完成基本题目,而对于成绩较好,尚有余力的同学,要为其提供可以有效提高成绩的练习题,确保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都明确感知到自身在训练中的进步。
最后,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处理,课堂上产生的问题要当堂处理,对学生布置前置作业期间,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评价,例如学生小组内相互批改作业,小组与小组互换批改作业或是组长负责对组员的作业进行批改等等,相对简单的习题要在课内就完成批改,而对于提高性的题目,教师需要灵活对题目进行处理,做好作业的反馈,让学生在互相批改中进行自我反思,与他人对比。总而言之,不论用什么方式对作业进行处理,都必须要保证每一个学生训练到位,练习质量得到保障,反馈信息确保真实性和及时性。
五、多元化、弹性化的评价,有效实施生本教育
新课程明确指出,在对学生授课期间,教师应该将课堂表现,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如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同伴之间的合作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过程等等,具体来讲,指关注学生如何学习、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方式、合作方式、思考方式、讨论方式等一系列的行为,评价教师对学生教学的成败。作为向学生反映学习情况的形式,评价并非对学生的定位,而是为了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在对教学进行评价期间,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充分注重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展,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具体需求,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充分认知自我。
对学生开展多元化评价,其主要评价方式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口头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小组评价、组际之间的评价
2.文字评价,在口头表扬基础上,通过在练习册、作业本批注鼓励的评语方式,如“真棒”“再接再厉”等等。
3.弹性评价:对于第一次完成得好的作业直接评为A+,对于完成的不太好的作业评为B,只要正确改正错题,成绩B就可以变成A,四次A+换一颗星,五次A换一颗星,五颗星?Q一面小旗,学期末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评价方法一改变,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也完全变了。得到教师的赞赏与喜爱,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的荣誉,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生本教育期间,需要充分抓住学生内心的渴望,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弹性评价以及深层次的鼓励,从而大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潜能。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凸显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性的新课程理念,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好学、自主、创新、质疑、探究的精神,是真正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只有将人的求知、诸方面思维能力发展建立在学生的自身需求基础之上的教育才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无疑生本教育符合这一出发点,其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饥饿感”,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2]常华锋,朱莉.生本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作者简介:
王军,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小学。
第二篇: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认识。人具有学习的天性。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结果。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感悟者、阅读者、计算者和思考者。人往高处走,进取是人的本性。
第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当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学生的学习最后发生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中,教育建筑在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育行为的本质是推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保护和依托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第三,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的三个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区别于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郭教授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是师本教育。
第四,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要把“主要依靠教”的教学转变为“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郭教授提出生本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二、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1.个人先学。郭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
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2.4人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3.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溶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4.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在个人先学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交流,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全班交流,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并且,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生本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尽管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生本实验班的学生更加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的领悟能力强。正如生本实验学校的一位学生说的:“别的班的同学是靠老师教的,我们是在老师帮助下靠自己学的”。
(二)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关于“前置性学习”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我们看到,实验班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体现出以下特点:
(1)生本教育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编写了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学科教材。
(2)前置性作业有知识的层次性,“差生可以跳舞,好生可以跳高”。
(3)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教学,生本教学要求知识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上尤为突出。例如,一般的概念学习,学生可以从书上找、或照抄书上的语言。但是,知识的应用一定要有“我的例子”“我的理解”。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也一定要谈“我的感受”。
(4)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郭教授说,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三)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语文的“前置性作业”不仅是课文学习的要点,而且以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以读引读”。比如,我们听课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脱稿讲一个感人的父爱故事,不超过一分钟,并将你讲的故事内容写下来”。一般来说,语文的“前置性作业”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等,去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类似文章阅读。在高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然后在小组中与同学分享。通过大量阅读,带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郭教授说,阅读、积累、思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四)用评研代替考试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目,希望把同学考倒。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第三篇:生本教育在小学英语中
这几次讲座,老师们都提到广州目前开展的“生本教育”,今天在网上找一了下,发现这位老师写的生本教育挺适合操作,于是转载于此,学习之,实践之。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以生为本”?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遵循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其中,就包含了“先学”的概念,即前置性预习。所谓前置性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
具体到小学英语教学,“先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借助磁带、光盘和课本里的中文翻译来理解课本剧情并试着学习。在这个方面,我一般按以下几个要点去做:(1)时间的安排:我大概提前三天左右布置下一课的预习,并尽量选在星期五,以便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预习。(2)对知识的初步感知:一般会在学生学完前一课的那节课上,留出一点时间播放下一课的录像给学生看,或用演哑剧、小品表演、放映相关课件等方式,让学生对新课有一个初步的感知。(3)先学的具体要求:让学生通篇听几次,学会他们最喜欢的句子;或者让他们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来学习;或者让他们把自己最难学会的句子找出来,并努力学会等。
(4)家庭教育的配合:老师要尽可能争取家长的配合,可以让有能力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表演课文。由于教材内容多是孩子们喜欢的中外童话、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改编的课本剧,所以孩子们非常乐于去学习。
“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许有老师会问:一二年级的孩子这么小,能养成这个习惯吗?他们能坚持下来吗?让我引用魏书生老师的一段话来回答吧:“你只是喊要自学、预习,这样不行,只是认识到自学、预习重要,这样不行,只是感觉到自学、预习很好,也不行,一定要真的去自学,去预习。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如今,我们小学三年级实验班的许多孩子已养成了良好的“先学”习惯,也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小小的年纪,就可以在老师不布置作业的时候,知道自己该在家里学什么了;也可以在老师教第六课的时间段里,自学到第七课、第八课、甚至第十课。
课堂前“先学”,课堂中则需要“以学定教”。所谓“以学定教”,是指教师要先检查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那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需要教师反复地讲,而是可以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内互学互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教而教”。教学真正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放在大部分学生自学、预习时觉得困难的地方。而不是教师备课时自己认为困难的地方。
所以“以学定教”的另一个要求是:教师要更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而不是课前的预设。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可以设计一间房子,可以设计一件衣服,但我们无法设计有思想有生命的人。
记得有一次,在一年级第二册的Unit Five《Use Your Head》进入第三课时的教学时,第四小组的学生主动要求表演。他们用吸管模仿小乌鸦的嘴,吸一口,数一个数,one,two,three,four......真是既生动又传神。
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契机一下子被我抓住了,我鼓励其他小组也想想别的办法让小乌鸦喝水,结果“百花齐放”。有的小组表演:乌鸦把瓶子的上半部分用石头砸碎,瓶子变短了,于是喝到了水;有的小组把故事改成:在瓶子下部钻个洞,水喷出来,最后喝到了水……他们那灵动的思维让我惊讶,他们都超出了我的预设,创造了预想不到的精彩,同时也表现出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这就是生本教育方法论的魅力。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
走进生本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也许有老师会说,这不新颖嘛,全国都这样做。但问题是,有多少老师敢于、或者是善于把小组合作的方式一直用于日常教学中呢?事实上,要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作用,是需要老师动一些脑筋的。
首先,要建立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操练英语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Part A部分的课本剧排练和表演就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Part B的单词竞赛,Part D的游戏和解决难点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当中。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我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互演;或者在课堂上,利用每个unit的最后一个课时,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表演完了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交换角色表演或拓展表演。
其次,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
我对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成员作了明确分工: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三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
但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是一周、两周或一个月一次),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纪律员的下次当记录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且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同时,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评价也有很大的不同。我的做法是,将个人间的学习竞争变为小组间的学习竞争,以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遵循“大表演——小认识——勤熟悉”的教学途径
生本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生为本
“大表演”指小学的生本英语以课本剧的学习和表演为中心。在前置性预习时,学生先学课本剧,为表演作好准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自由组合小组、大组竞赛等形式,学习和表演课本剧;在学完一课之后,又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改编、表演,或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对课本剧进行整合和拓展表演;课后,学生还可以和自己的朋友或亲人表演课本剧。
这一系列步骤,每个都和表演息息相关。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学生自然地学会英语、熟悉英语。实际上,“大表演”给学生创造了一种不断重复、不断运用的语言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勤熟悉”了。
在“大表演”和“勤熟悉”的基础之上,课本里的语言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本剧中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子,而且大多能脱口而出,并在日常的活动中去运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认识”。
记得在一次研讨中,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没学语法,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吗?”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有一天,当我在操场上看到孩子们无须排练、熟悉地运用学过的英语去玩“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时,我被震撼了,同时我也懂得了: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我们无须担心,孩子的潜力无穷无尽,当你放开扶他的双手,当你给他自主学习的权利,当你相信他们,并给他们机会时,你会发现,他能行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教育初探
□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下罗小学 吴 干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0025-02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转变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理念的研究中去。有效教育,即EEPO,是一种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强、操作性强以及实用性强。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更加迎合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心态,更加符合新课改的标准与要求,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教育。
一、利用要素组合,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七种要素的不同组合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是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以上七种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看”这个要素进行学习时,学习效率仅为20%;而“听”“看”“讲”“想”四种要素相结合时,学习效率可以提升到50%,因此,授课教师如果充分利用七种要素的排列组合,将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而学生的学习也能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学习和思考,了解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有关情况,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将“想”“做”“看”“动”等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发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团队合作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总是以个人学习为主,只有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问题时,才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样的学习方式将每个学生孤立起来,不利于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也很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有效教育的学习组织形式中,则特别强调小组合作与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小组学习方式被看作是学习方式的最关键因素。所谓小组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一般为2到6人,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背景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关注、互相倾听,共同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团队合作则是在小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模式。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有效教育的合作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思路,请学生上台扮演教师的角色讲解课文,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章,而每个小组又可以根据组内成员各自的兴趣和能力,负责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上台进行讲解,文字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撰写演讲稿等。这样,则把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还给他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则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加强技能训练,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掌舵人。教学中,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有效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有效教育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有着众多创新之处,如备课方式、课堂模式、评价方式等,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余应当加强有计划的技能训练。有效教育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有效教育的备课方式、教学课型方式、项目评价方式等,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可以按照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基本技能的模拟课程训练,由一名教师授课,其他教师扮演学生配合技能练习,在训练结束之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教师每次结束教学活动之后,应当主动总结本次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将实践和反思结合起来,这些对于提高有效教育的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式
2013年6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教育评价的重点从原来重视学生学业水平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育的评价方式,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丰富了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经典性评价、项目性评价、学科性评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五种评价方式,几乎覆盖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极为丰富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可以综合有效教育评价方式中的部分内容,摆脱传统的知识性评价方式。例如,在有效教育经典性课程评价中,包含了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性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就与传统评价方式中的知识性评价不同。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有效教育经典性课程评价中的知识性评价仅仅是其六个评价指标中的一个,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还要参考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否积极与学生互动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不能仅仅把讲授文字知识作为授课的唯一目的,还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有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效教育作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富含大量的创新性教学技巧和教学思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汲取有效教育中的创新性思想,完善课堂教学工作,开创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未来。
第五篇:生本教育课堂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生本教育课堂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大两间房学校
尹志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歩,我们的教育教学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生本教育理念已逐步深入课堂,怎样才能让这种理念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才是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这一方面本文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从教师对课的设计准备、前置性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几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生本教育
有效教学策略
前置性学习
自主探究
交流展示 正文:生本教育课堂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无非也是离不开两个字“有效”。那么生本教育课堂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又该如何进行呢?下面我结合近期的学习和自身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1、合理安排、备课充分。
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是实施生本课堂下有效教学的基础。好的设计要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将数学的思想、知识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安排来迎合学生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备教材:要充分解读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逻辑推理、信息层次。第二,备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情,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形成特点及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三,备目标: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给他们留下发挥主体作用的时间和空间。第四,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有序。不仅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逐层深入,还要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巧妙的赋予学生实际的问题之中。第五,教学流程要精心设计、合理操作。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还要做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要时教师要辅以点拨、讲解、演示、表演等手段。第六,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生本教育为本”的教学思想,营造积极、和谐、欢愉的课堂气氛。力求使学生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行为。
2、前置得当,针对性强。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若能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精心的设计前置性学习,通过提出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之中,为学生的独立前置学习创造资源。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探索研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的接收。下面展示两种前置性学习的设计类型。
(1)创设悬念性前置,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乘法”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前置性问题:“请你任意想一个数,再把这个数连续加上8次,你能一秒钟内说出答案吗?”看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做了不能的回答,但我告诉他们能。学生这时很惊奇,迫切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出来的。当我把算式a+a+a+a+a+a+a+a变成得到8a,并利用乘法口诀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则发出阵阵感叹,原来奥妙就在于此。同时学生也知道了乘法使计算简便,就会认识到乘法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型问题前置,展现数学魅力。
对于任何知识,学生若感到有用,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很浓。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3、自主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探究活动和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实现的。在学习中,要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展示,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现。比如教授“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时,出示小松树、蝴蝶、囍字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共同特性。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线两侧正好能够完全相等„„”学生自己得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物体等。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反思、合作交流和应用等,亲自发现和验证数学性质,有助于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学生验证推理的能力。
(3)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展现自己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课堂展示,把组内交流学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形成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样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共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成长的舞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本教育课堂下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它更加要求我们教师把握准课标、吃透教材、备好学情,问题精心设计符合逻辑、符合实际,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能更轻松、更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版《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主编:余文森
(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数学》和五年级下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