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0522山东省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18-05-22 18-22-04]
关于印发《山东省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市卫生计生委、省疾控中心:
为深入推进《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工作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7〕76号)的贯彻实施,结合我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和“双创、双提、双满意”活动安排,切实规范全省预防接种工作管理,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益,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根据2018年全省疾控工作计划安排,我委制定了《山东省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山东省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进一步提高全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益,提高人民群众和免疫规划人员满意度,我委决定实施 “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根据国家和省级有关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卫生计生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和“双创、双提、双满意”活动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全面贯彻落实《条例》、《意见》和《规范》,以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核心,以预防接种单位规范管理为重点,以信息系统应用为支撑,进一步健全预防接种服务网络,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创建智慧预防接种品牌,提升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益,提高服务双方满意度,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全面贯彻预防接种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推动预防接种工作措施落实,大力提升预防接种服务水平,保证预防接种安全,消除工作薄弱环节,巩固人群免疫 屏障,努力降低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为“健康山东”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具体目标
1、接种率相关指标
⑴辖区适龄儿童建证率达到100%。
⑵辖区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到2018年、2019年、2020年以乡镇为单位分别达到以下目标:
①满3岁儿童,八苗17剂次全程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
②满5岁儿童,八苗20剂次全程接种率分别达到85%、88%、90%以上;
③满7岁儿童,八苗23剂次全程接种率分别达到80%、85%、90%以上。
⑶辖区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95%,第1、2、3剂次及时接种率分别达到90%;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0%。
⑷辖区到期3个月以上未种适龄儿童每月查漏补种率,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达到50%、55%、60%。
⑸辖区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机构查验率和儿童查验率均达到100%,补种率达到95%。
2、预防接种门诊规范管理
⑴辖区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过载率<5%。以市为单位,2018年、2019年、2020年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比例分别达到60%、65%、70%。
⑵以市为单位,2018年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数量1-2处,辖区含7个及以上县(市、区)的市建成2处,辖区含6个及以下县(市、区)的市建成1处,2019年、2020年建设比例分别达到3%、5%。
⑶以市为单位,2018年、2019年、2020年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比例分别达到30%、50%、80%;大中专院校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比例分别达到30%、40%、50%。
⑷辖区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证率、接种人员预防接种资质证和考核合格证持有率均达到100%。
⑸预防接种单位年度考核验收率以县(市、区)为单位达到100%,以市为单位≥30%。
⑹辖区预防接种门诊“妈妈课堂”月举办率,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达到50%、80%、100%。
3、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应用
⑴系统用户信息实名制登记率、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覆盖率、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纳入VPN管理率、适龄儿童和成人预防接种个案管理率、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数据上传率、适龄儿童和成人预防接种个案录入准确率和完整率均达到100%。⑵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适龄儿童接种记录修改率≤0.5%,补录率≤3%。
⑶2018年、2019年、2020年6岁内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含临时)重复率分别≤1‰、≤0.5‰、0。
⑷辖区无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家长投诉。
⑸辖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冷链温(湿)度监测系统数据上传及时率、手机APP安装率、数据查阅及时率、冷链设备档案完整率均达到100%。
⑹辖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生物制品信息系统使用率达到100%,疫苗出入库信息一致率达到100%,疫苗计划报告及时率≥95%。
4、预防接种安全管理
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不发生预防接种事故或差错。
⑵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覆盖率达到100%。
⑶以县(市、区)为单位,AEFI监测指标达到《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要求。
⑷辖区内无预防接种纠纷串访、闹访、集体上访等事件。
5、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
⑴维持无脊灰状态,以市为单位,15岁以下非脊灰急性 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⑵做好消除麻疹工作,以市为单位,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2/10万;以县为单位,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⑶不发生疫苗针对传染病暴发流行。
三、主要内容
㈠落实预防接种保障条件
县级以上政府将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本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稳定长效的预防接种工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统筹考虑第二类疫苗管理模式变化等因素,优先保障免疫预防人员经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免疫规划工作经费足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争取信息化和预防接种单位建设等项目经费支出。按照“钱随事走”的原则对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任务的接种单位进行补助,补助经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支出范围。要落实人员保障,优先将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的人员安排到免疫预防工作岗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条例》、《意见》和《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免疫规划各项工作措施落实。
㈡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1、完善辖区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各地要根据服务人口数量和服务地域范围,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方便群众,规范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辖区内的预防接种服务 体系。城区预防接种门诊年服务人口不超过1000人,农村预防接种门诊年服务人口不超过500人,预防接种站年服务人口不超过200人(原建设标准为100人,考虑到近年来出生人口增多,适度增加年服务人口)。服务人口超载的预防接种单位辖区需考虑增设预防接种门诊/站,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预防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县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合理划分辖区预防接种单位责任区域,避免出现服务空白和交叉。市级负责对县级规划设置的指导,并协调市辖区之间预防接种单位设置。
2、开展预防接种资质认证和审核工作。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参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证管理的通知》(鲁卫疾控字〔2006〕34号)有关规定,对新设置的预防接种单位和新上岗的预防接种人员进行资质认证,通过认证的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方可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现有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资质认证和审核实行属地化管理,每3年进行1次。
3、组织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考核验收工作。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我委下发的《山东省预防接种单位考核验收标准》(鲁卫疾控发〔2017〕 号),定期组织对辖区新申报预防接种单位和现有预防接种单位进行考核验收或复核。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每年要对辖区所有预防接种单位进行考核验收,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每年对辖区预防接种单 位复核比例不低于30%。
4、加大数字化及智慧预防接种工作推进力度。继续加大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力度,实现预防接种预检、登记、候诊、接种、留观等全过程的自动化流程管理。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性建设智慧预防接种门诊,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受种者服务体验和满意度,减少预防接种操作差错,确保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序、安全、高效。
㈢规范预防接种工作管理
1、规范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人员要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补充免疫接种方案等要求开展接种工作。预防接种单位要建立健全统一的工作管理制度,要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使用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及第二类疫苗的价格和接种服务收费标准。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依法告知受种者或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如实记录预检登记和知情同意书,由受种者或监护人签字确认。
2、规范预防接种信息管理。预防接种单位要全面启动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及时建立成人和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基本信息和接种信息录入完整。严格按照“首针负责建卡”、“谁发现、谁建卡”、“谁接种、谁录入”的原则,保证适龄儿童无漏卡、漏录。严格流动儿童接种个案管理,对长 期居住儿童及时迁入个案。至少每季度对辖区适龄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进行一次全面核查和清理,加强卡片动态管理。预防接种证和信息系统个案记录要保持一致,不得弄虚作假。要保护受种者信息安全,严禁非法从预防接种相关信息系统中获取或外传受种者个人信息。
3、规范疫苗和冷链管理。各级疾控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疫苗的接收、购进、储存和运输管理。接收或购进疫苗时要按规定索取相关资料和运输过程的疫苗运输温度记录。实行疫苗和注射器专人负责和专帐管理,确保苗帐相符。加强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的计划、供应和使用管理,节约使用、避免浪费。要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并对设施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记录。疫苗运输过程要填写“疫苗运输温度记录表”,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至少为下级单位免费运送1次第一类疫苗。要全面启用生物制品信息管理系统和冷链温(湿)度监测系统进行疫苗和冷链管理,保证系统正确使用和正常运转。
4、规范第二类疫苗采购和使用管理。县级疾控机构要严格按照《条例》和省级规定,做好第二类疫苗计划制定、网上采购和储运工作,确保辖区内第二类疫苗供应充足、质量合格、收费规范。第二类疫苗要按照知情、自愿、有偿的原则接种,科学、合理推广和应用。要优先保证第一类疫苗接种,严谨违规诱导使用第二类疫苗,严禁将治疗性非疫苗生物制品作为疫苗推荐使用,乡村医生不得私自开展疫苗接 9 种业务。要严格执行第二类疫苗收费管理制度,加强收费管理。
㈣巩固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要扎实做好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工作,坚持查漏补种月月抓、天天抓,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到期未种和查漏补种功能,定期开展未种儿童随访。要认真落实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及时为入托、入学儿童提供疫苗补种,并开具预防接种证明;要指导和协助学校和托幼机构在儿童入托、入学前后做好接种证查验通知和查验工作,督促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的儿童进行补种。要定期利用信息系统对辖区接种情况进行评估,对接种情况较差地区开展针对性督导检查,必要时要组织免疫规划疫苗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多措并举,巩固并提高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㈤规范预防接种安全管理
预防接种人员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做好预防接种前的“三查七对”,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要按照全国监测方案要求,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置工作,各项监测指标达到监测方案要求。对于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和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由市级以上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要落实国家和省级关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的政 策措施,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原则,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积极妥善做好辖区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及纠纷处理工作。
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信平台、手机APP等新媒体作用,强化法律法规和预防接种知识普及宣传。预防接种门诊要每月甚至每周举办“妈妈课堂”,普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程序和作用,突出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安全性、有效性,引导儿童家长和广大群众支持、参与预防接种工作。接种单位不得张贴、播放或变相协助企业进行产品广告宣传。指导预防接种单位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群众提供预约接种、信息查询、健康教育等精细化、便捷化服务,改善群众对预防接种工作认知和感受,提高群众满意度。
㈦强化考核评估和技术指导
各级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加大督查力度,依法有序做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规范管理。要定期开展综合考核,市级针对县级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针对乡级每年至少组织2次。各级疾控机构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建立免疫预防人员培训制度,实行省到县、市到乡、县到村的跨级培训。要完成山东省免疫预防人员在线学习考试系统培训和 普及应用。
四、组织实施
㈠动员部署(2018年6月)
省卫生计生委制发行动计划,动员部署全省预防接种规范管理行动。各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行动计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行动计划(可增加内容,扩大范围),并组织实施。
㈡学习培训(2018年6-7月)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免疫预防人员认真学习《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工作的意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工作规范》(2017年版)和《山东省预防接种单位建设标准(试行)》、《山东省预防接种单位考核验收标准》等文件,逐级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综合技术培训。
㈢自查自纠(每年8月)
预防接种单位按照行动计划和《山东省预防接种规范管理行动考评标准》(另发,下称考评标准),认真对照本单位工作,查找存在问题,逐项落实整改措施,明确责任,限期整改。
㈣督查考评(每年9-10月)
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考评标准和当地行 动计划,组织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对辖区预防接种门诊自查自纠情况进行督查,指导接种单位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组织对接种门诊工作进行考评,同时完成辖区接种门诊的资质审核和考核验收工作。督查考评和审核验收工作完成后形成书面报告,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㈤考核验收(每年10-11月)
各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考评标准和当地行动计划,根据各县(市、区)督查考评报告,组织对本辖区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同时完成辖区预防接种门诊的市级考核验收工作。各市考核评估后形成书面报告,报省卫生计生委疾控处。
㈥检查评估(每年11-12月)
省卫生计生委根据考评标准和各市考核报告,组织省级评估组对各地规范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对行动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对预防接种门诊进行省级考核验收,评估结果通报全省,并适时在全省继续组织开展“群众最满意接种门诊”评选活动。
五、保障措施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做好“预防接种规范管理”行动作为促进我省预防接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实。各地要成立领 13 导小组,明确行动负责人,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㈡完善措施,确保质量。各地要紧密围绕行动主题,完善各项措施和制度,广泛动员部署。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部门落实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和预防接种劳务补助经费,为行动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和保障。各级疾控机构要加强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成立技术指导小组,为规范管理行动提高技术支持。
㈢加强督导,扎实推进。各地要采取日常督导和专项督查相结合的形式,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全过程、多方位的督导检查,并对工作薄弱地区进行重点督导。各级督导结束后,应出具书面反馈意见,完成督导报告并留档备查。被查单位要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落实整改,及时上报整改情况。各地预防接种规范管理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将列入年度疾病控制与爱国卫生工作考核内容;预防接种门诊规范管理情况将列入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内容,并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经费挂钩。
第二篇:山东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山东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教基二„2014‟9号),巩固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强化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社会参与,扩大资源总量,健全保障机制,提高幼儿园的覆盖率,新增资源重点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提高办园水平和保育教育质量,保障城乡适龄儿童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经费投入体制、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二、主要目标
到2017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东部地区达到95%以上,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残疾儿童入园率和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率达到90%以上。
——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覆盖。每年新建、改扩建2000所公办幼儿园,每年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省普惠性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分别占总数80%以上。
——学前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举办者投入、家长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做到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保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幼儿园办园条件明显改善。每年为1000所公办幼儿园配备保育教育设施,全省7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
——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师数量得到有效补充,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比例逐步提高,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待遇得到基本保障。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60%以上,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0%以上,幼儿园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办园行为,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1.合理规划公办幼儿园布局。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和本地区教育专项规划,结合人口密度及变化趋势,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等因素,严格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以县为单位编制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布局,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盘活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因各种原因停办、闲置、改变用途的学前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2.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幼儿园配套建设工程。按照《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要求,抓好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社区幼儿园、小学附设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建设。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并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3000人以上的社区建设1所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幼儿园。充分利用农村定点中小学的网点优势,按照“园舍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教学独立”的原则附设幼儿园。没有定点小学的村,特别是省定贫困村,要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覆盖人口3000-5000人”的原则,通过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形式建设村办幼儿园,构建起全覆盖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3.实施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程。城镇专项规划中涉及学前教育布局的,应当事先征求教育行政部门意见,确保配套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按照每5000人口居住区设置1所6个班以上规模幼儿园的标准,加快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属于政府划拨教育用地建设的配套幼儿园,要确保办成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改变其用途,不得擅自向幼儿园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严禁开发商私自将配套幼儿园出售、转让或租赁给单位和个人。通过竞拍取得土地建成的配套幼儿园,应按照同等类别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标准招收规划范围内的小区业主子女。2015年年底前,省教育厅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办法,各市、县(市、区)要对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作出具体规定,对没有配套幼儿园建设规划、应建未建、建后闲置、挪作他用的居住区进行彻底清查。201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清理整顿工作,并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
4.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举办幼儿园。各市、县(市、区)要参照公办幼儿园财政投入和教职工管理政策,出台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和街道集体办园的具体措施,通过拨付生均公用经费、补贴教师工资、教师职称评优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等方式,提高其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1.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落实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捐助学前教育或出资举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建设涉及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性、服务性收费及供电、供水、供气等方面收费,均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
2.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开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园长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对通过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以参照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适当补贴。鼓励民办幼儿园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满足家长不同需求。
(三)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
各市、县(市、区)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对辖区内幼儿园房屋建设等进行全面彻底排查,对经排查需要鉴定的园舍,委托有相应资质或资格的单位进行房屋安全鉴定和抗震鉴定,对存在危房和达不到相应建设标准的幼儿园,要分期分批进行改造,按要求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确保幼儿园园舍安全,彻底消除危房和各种安全隐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配足配齐幼儿园办公设备、玩教具及图书等,不断改善办园条件,满足保教活动的需求。
(四)保障弱势群体接受学前教育。
1.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扩大适龄残疾儿童接受学前3年教育规模,鼓励举办特殊教育幼儿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举办幼儿园或学前教育部。积极开展随园保教工作,每个县(市、区)选择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园保教试点。随园就读残疾儿童8人以上的幼儿园要设置资源教室,并配备特殊教育指导教师。
2.满足随迁儿童和留守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建立完善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申报登记制度,提前公布入园条件和有关手续办理流程,有序开展入园申报和登记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在公办幼儿园予以安置。公办幼儿园学位不足的,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民办幼儿园予以安置,保证符合入园条件的随迁子女都能按时入园。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工作,确保所有留守儿童按时入园。
3.健全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资助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资助标准。落实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免费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其伙食费等予以补助。
(五)完善幼儿园管理和保教质量监管机制。1.加强幼儿园动态监管。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政府和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严格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检制度,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办园行为、保教质量、收费管理等实施动态监管,并作为幼儿园类别评定的重要依据。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幼儿园基本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实行学前教育机构统一标识制度。
2.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安全预警机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把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监督指导幼儿园膳食营养、健康检查、疾病防控等工作。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定期自查自纠制度,对卫生、消防、园舍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消除,要主动接受公安、卫生计生、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安全监督指导。幼儿园所在乡镇(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3.加强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的管理。幼儿园原则上不使用车辆集中接送幼儿,应当由监护人或者其委托的成年人接送。确需使用车辆集中接送的,要经县级政府校车管理部门批准。县级政府要将审核批准的公办幼儿园(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接送幼儿专用车的购置、运行与维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对批准使用车辆集中接送幼儿的民办幼儿园给予适当财政补贴。要严格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对幼儿园接送儿童车辆进行管理。
4.加强对非法办园的治理。按照《中央综治办 教育部 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公通字„2010‟38号)要求,加强政府统一领导,落实部门职责,加大对非法办园清理整顿力度。2015年年底前,各市完成非法举办幼儿园的摸底工作,并出台相应治理整顿政策措施。
5.创新幼儿园管理模式。鼓励示范性幼儿园通过举办分园、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合作办园、结对帮扶、支教轮岗等形式,输出先进教育与管理理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行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社区、农村幼儿园由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使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成为当地学前教育管理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教育研究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家长指导服务中心和儿童活动基地,带动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6.加强保育教育管理和指导。以县为单位划分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安排专职教研员,加强对幼儿园业务指导。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及时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切实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以县为单位逐级编制二期行动计划,科学确定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确保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二期行动计划的编制审核、调度实施、督促检查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积极参与支持二期行动计划的编制与落实。
(二)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1.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市、区)政府要落实学前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省财政统筹中央和省本级资金,支持各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各级政府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幼儿园基本建设、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配备、师资培训、扶持企事业单位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要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省定贫困村幼儿园建设要优先列入项目并加大资金支持。
2.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县级以上政府应当确保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对利用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以及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予以支持。建立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规定程序调整保教费收费标准,将家庭负担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的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要核定其基本办园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各市要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3.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幼儿园财务制度的指导和监管,杜绝乱收费和乱摊派。
(三)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幼儿园师资培养。制定幼儿园教师培养规划,扩大高校学前教育本专科培养规模,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支持开展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和七年制本科试点,鼓励师范类(高等)院校在校生辅修学前教育第二专业。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注重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优化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
2.完善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及人员补充机制。按照《山东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建立公办幼儿园编制动态管理制度,落实进人计划,及时补充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落实到乡镇和农村幼儿园任教的高校毕业生学费代偿制度,鼓励具有幼儿园教师资格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要优先招聘具有幼儿园教师资格、工作优秀的在岗教师。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满足公办幼儿园正常保育教育需求。民办幼儿园要参照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并实行自主聘用、合同管理。
3.完善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实行5年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强化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能力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加大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各市、县(市、区)要制定幼儿园教师培训规划,加强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和对未取得教师资格人员的专项培训。各乡镇和幼儿园要建立园本培训制度,加强教研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4.严格教师资格制度。要认真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幼儿园园长、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新招聘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已经在岗但尚未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教师,要通过培训限期取得。转岗到幼儿园的中小学教师须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5.依法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对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各地要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解决好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引导和监督民办幼儿园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足额足项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四)强化督导检查。
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将对各地行动计划编制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各级政府要建立督导检查和问责机制,把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向社会公示。
(五)加强宣传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扎实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学前教育法规政策、学前教育规律、科学育儿知识、学前教育先进经验等,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各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经市政府审定后,于2015年3月31日前报省教育厅(纸质版一式2份,附电子版)。
第三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三年行动计划
关于***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系统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以党章为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准则》为尺子,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严明党的纪律、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贯穿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始终,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2020年,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进一步落实,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加快推进全区***工作迈上新水平,推动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建设提供过硬的作风保证。
——理论武装更加有效。推动本单位党员干部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意识进一步牢固,“四个自信”明显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治理论学习考核制度体系构建完成。
——党的纪律更加严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化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的自觉性明显提升。
——用人导向更加明确。好干部标准进一步确立,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得到充分褒奖和重用,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为干事者撑腰、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的干事创业环境进一步巩固。
——组织生活更加规范。党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三会一课”制度严格落实,批评与自我批评氛围更加浓厚,组织生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制度建设更加健全。系统梳理、修订、补充、完善与落实《准则》要求相关的制度规范,积极推进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初步形成与《准则》精神内在统一的配套制度体系。
——表率作用更加突出。本单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带头弘扬优良作风、带头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带头守住纪律底线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示范作用充分发挥。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一项根本政治任务,完成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健全党内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分析研究和情况通报制度,重点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研究和宣传阐释,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完善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动态分析和政治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中层以上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党组决策咨询听证制度,探索邀请人民群众代表列席党组会制度。健全民意调查制度,每年梳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单位重点解决的民生实事。建立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同干部群众谈心等工作纪实和报备机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仪式感。通过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组织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设立主题党日、亮明党员身份、每月亲自缴纳党费等形式,推动各党支部以固定的时间、规范的流程、明确的主题开展组织生活,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到增江街大埔围村的“新时代增城红色文化讲习所”参观学习,增强党员干部党的意识、党性观念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四)建立党员干部思想状况调研分析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要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谈心谈话等方式,调研分析党员干部思想状态,分类建立分析档案,同时围绕重点、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开展专项调研,找准问题,释疑解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五)加强党建队伍职业化建设。构建基层党务工作制度规范、资格准入、教育培训、职级评定、选聘管理、专职人才建设体系,打造“专业、专心、专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三、严明党的纪律
(六)增强纪律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开展廉洁广州党员随身微教育,督促党员干部坚持学习,形成纪律教育学习常态化机制。推进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继续办好纪律教育学习月、新提任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等活动,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通过引入测试考评等方式,探索建立纪律教育效果评估机制,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和纪律自觉。
(七)强化纪律执行。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和党章党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建立纪律执行情况常态化监督机制,开展重要节点暗访检查、重点部门专题督查、群众举报信访核查、集中考查。把握“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加大谈话提醒、约谈函询工作力度,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挺在前面。推动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织行使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聚焦政治巡察定位,将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执行情况作为巡察重点。
(八)锲而不舍正风反腐。持之以恒改进作风,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作自觉行动。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深化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研究建立专项治理长效机制,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遏增减存”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确保腐败增量问题线索零暂存。推进标本兼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九)落实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责任。牵住主体责任“牛鼻子”,严格执行问责制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管党治党责任落到实处。建立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受处分人员所在单位协调联动机制,规范和细化纪律处分决定执行工作。把党员领导干部执行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情况纳入个人廉政档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对政治不合格的坚决不用,已在领导岗位的坚决调整,情节严重的严肃处理。
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十)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严格组织程序,突出政治标准,强化党组、分管领导、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的建议权重和考察识别责任。每年对相关单位落实选人用人情况进行抽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干部政策法规,认真落实“一报告两评议”,加强规范管理。
(十一)严把“党风廉洁意见回复关”。落实廉政意见双签字制度,细化“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的实施办法。定期梳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和后备干部遵守政治纪律、廉洁纪律情况,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建立及时受理和快速办理反映拟提拔考察党员干部违反党规党纪问题的处置机制,对政治上有问题的一票否决、廉洁上有硬伤的坚决排除。
(十二)精准科学选人用人。健全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接触干部制度,通过民主生活会、干部培训、谈心谈话、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突出政治标准,多途径考察识别干部。建立干部监督信息档案,综合运用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巡察、督导、专项整治、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方面信息,运用大数据和电子化管理模式,实现干部监督信息收集汇总、动态更新、分析研判、共享利用一体化。健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分析研判机制,探索实行实名推荐干部制度。完善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建立在基层一线储备、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机制。
(十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和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经常性监督检查。推进干部“带病提拔”倒查工作常态化,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下查一级,原则上每年开展1次集中倒查,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个别倒查。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五、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
(十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开展基层单位设置党支部情况专项检查,研究提出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制定机关党组织书记和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计划,按照区委的部署,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员开展培训工作;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行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联系服务工作机制。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十五)推动传统组织生活方式推陈出新。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坚决防止“三会一课”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规范组织生活记录,分类建立党员干部组织生活档案。把落实组织生活情况纳入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范畴,将整改情况作为下一述职评议内容。试点推行“组织生活定制计划”,结合党员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鼓励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总结推广“微课堂、微党课、微课本”学习方法。
(十六)发挥批评和自我批评利器作用。健全上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定期、随机参加指导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促进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和组织生活规范化。研究建立民主生活会问题台账,把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落实领导班子成员接受上级函询情况通报制度,在民主生活会上公开说明情况。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十七)建立谈心谈话制度。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制度,细化谈话时机、内容、效果等具体要求。推动领导干部接受党员、干部约谈常态化,构建经常性双向约谈工作机制。建立派驻纪检组组长对同级领导班子成员谈话提醒制度。建立谈心谈话落实反馈、评估机制,提升谈心谈话实效。
(十八)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完善我局民主评议党员实施细则。强化评议过程规范和结果运用,评议前对党员队伍现状进行调查摸底,评议中督促党员对照党员标准、对照入党誓词、联系个人实际进行党性分析,评议后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视情分类妥善处置。
(十九)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间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防止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塑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组织开展多样多元的家风主题活动,带动形成风清气正良好行业风尚。
六、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
(二十)加强重点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对现有制度规范进行梳理、修订、补充、完善。健全各级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探索“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过程同步录音、全程纪实工作机制。落实《申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在各个层级探索党务公开新形式。
(二十一)提升制度执行力。把《准则》确定的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执行情况纳入纪律审查、监督重点,坚决纠正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组织生活不健全等问题。建立考核评估工作机制,对各级党组织落实《准则》情况进行检查并抓好整改。建立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行为查处机制,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通报曝光典型案例,防止出现“破窗效应”。
(二十二)发挥“关键少数”的表率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局机关及各单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带头执行《准则》及相关规定,把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日常中去。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十项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增强一把手接受监督的示范效应。制定党组织委员管理工作规程,推动普遍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深化述责述廉述德工作,将“三述”对象拓展至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除外)。
七、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领导
(二十三)落实领导责任。本行动计划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局机关党委负责日常督导落实,各级党组织具体组织实施。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周密部署,推动形成组织健全、责任明确、领导有为、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尤其是要针对本单位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努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强化主体意识,负起领导责任,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十四)统筹协调推进。局党政办根据区委、区委组织部有关文件要求,指导各基层党组织于8月底前制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加强指导督促。
(二十五)强化责任追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工作纳入述职考评机制,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党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对《准则》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问责机制,确保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
第四篇:预防接种规范管理自查报告
2015年是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为做好规范年管理活动,不断提升全乡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根据《《XX市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活动方案》》要求,为不断提升全乡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巩固人群免疫屏障,努力降低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情况
1、加强接种管理,规范接种服务
按照《x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办法(试行)》加强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准入管理,对辖区内接种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对从事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核发接种人员资格证,无接种资质人员不得从事预防接种工作。要求接种单位严格按照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的要求规范实施接种,在实施疫苗接种前先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告知一类苗免费政策,二类苗知情、自愿的前提下,不以任何理由强迫接种二类疫苗,不撤擅自用二类疫苗替代一类疫苗,不擅自开展群体性疫苗接种。
2、加强疫苗管理和冷链运转
县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能按照国家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做好疫苗出入库登记,保障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各个环节的冷链运转,保证疫苗质量。指定专人对疫苗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接收、分发、供应等记录,妥善处理好报废疫苗。
县卫生局加大监督管理,对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一类疫苗分发和二类疫苗购买的情况进行督查。县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依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制订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实行统一采购,并做好疫苗生产、疫苗批发企业的资质查验,索取疫苗批号合格证明等工作。同时,加大对疫苗储存、运输及接种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做好储存、运输疫苗记录。
3、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与处置工作
认真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监测和报告管理。县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县疾控中心及时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专家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调查处理和确诊鉴定。对确属异常反应的病例,应按有关规定上报相关材料,落实补偿资金。对于因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而引起相关上访人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妥善处理。
4、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加强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的沟通,大力宣传预防接种对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加大今年“4.25全国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力度,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和国家扩免政策,倡导社会各界重视、关心支持、理解预防接种工作,消除社会对扩免工作误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接种单位冷链运转运输记录不全,没有途中及到达时温度记录;
2、少数接种单位疫苗接种知情告知内容填写不全,未告知疫苗预防疾病,无监护人鉴名等;
3、部分乡镇防保站未设立生物制品帐目,出入库帐目与冰箱疫苗实物不符、未做到日清月结。
4、少数乡镇防保站存在一、二类苗捆绑接种现象,违背了二类疫苗自费自愿原则。
5、少数乡镇疫苗报废未按《一类疫苗报废管理办法》进行报废手续。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
1、加强生物制品疫苗管理,做好疫苗储存、运输冷链运转及温度监测工作,确保疫苗质量;
2、认真做好受种者或监护人接种疫苗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知情告知工作,告知后监护人签名。
3、进一步做好常规免疫工作管理,优先确保一类疫苗接种,接种二类疫苗要受种人或其监护人知情、自愿的前提下接种,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迫接种二类疫苗;
4、加强疫苗管理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接收、分发、供应等记录,做到日清月结,帐物相符;
5、报废疫苗严格按《一类疫苗报废管理办法》完善报废手续,不得任意处理。
6、认真组织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重点工作
按照省厅统一布置,5月份将对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第三针补种,对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在校学生乙肝疫苗补种强化;下半年在全县开展麻苗强化活动。这些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制订工作计划和方案落实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层层分解任务和责任,确保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措施落实。
第五篇:办公室规范管理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实施“制度化、流程化、精细化、品牌化、”管理,全面加强办公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和充满活力的工作运行体系,使全体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得到新的提升,更好地为建设发展服务。
二、行动举措
1.实施“制度化”管理
针对办公室文字、信息、办文、办会、保障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全面梳理已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管委会改革后的处室职能调整和相关规定,按照新的形势、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修改完善固定资产、政府采购、保密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公室内部管理各项制度、制订管委会办文办会办事各项工作规范,优化工作流程,在充分讨论和征求意见后制定出台,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制度体系。同时强化制度落实,严格履行保密要求,提高执行力,在实践工作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真正管用。
2.实施“流程化”规范
建立和完善流程管理体系,强化办公室工作规范,把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分解、设置、整理、归类,建立起从始到终、环环紧扣、无缝衔接的工作流程。深入总结办文、办会、督查、接待等各项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优化工作流程,严格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文字材料严格核稿、领导层层把关要求;及时处理公文、函件,严格公文传阅,限时办理完毕;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规范采购、盘点、转移、登记等工作;加强档案管理,做好保密工作。
3.实施“精细化”分工
办公室工作无小事,提高办公室管理水平,必须始终做到举轻若重、精心安排、精心协作、精心服务。结合机构人员调整,细化岗位管理,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对办公室及内部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职责权限、任务目标、工作量和失职处理等进行科学设定,使每名工作人员对所担负的每项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事事都干好。细化工作目标,紧密联系实际,按照日常工作抓“实”、重点工作抓“精”、特色工作抓“亮”的要求,对工作任务实行量化分解,落实责任人,使工作人员都明确各自的重点工作、日常工作和创新任务。
4.实施“品牌化”建设
结合文明素质提升要求,全面谋划全年活动。组织篮球赛、运动会、演讲比赛、联欢会、摄影比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丰富企业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凝聚职工,增进感情,塑造健康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经常性组织垃圾捡拾、道路执勤等志愿活动,推动公益文化建设,强化企业职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升社会声誉和知名度;开展各种读书活动,通过好书推荐、知识竞赛、读书演讲、征文比赛、经典诵读等各具特色的职工读书活动形式,进一步培育职工读书习惯、激发职工阅读热情、提升职工素质水平;开展职工劳动安全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和“七五”普法宣传,继续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和职工技术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技术创新活动;以各类创建为契机,进一步夯实群团工作基础,发挥引领职工、凝聚职工、服务职工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