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黄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8: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炎陵县黄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炎陵县黄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炎陵县黄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炎陵县黄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黄桃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评估形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进工作,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于10月下旬,深入到平乐、龙溪、霞阳等乡镇的黄桃种植基地和黄桃合作社开展调研活动,分别与果农、村组领导、合作社代表、乡镇领导、科技人员等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我县目前黄桃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步工作建议。

一、产业发展现状

炎陵黄桃已有20多年栽培历史,从最初的87年从上海引进锦绣黄桃优良品种,种植10余亩起,先后经过九十年代初扩种观察,九十年代后期稳步扩种,21世纪全面推广三个阶段,到目前止,全县黄桃种植面积达2850亩,其中投产面积1550亩,主要集中分布在平乐、霞阳、下村、龙溪、十都等5个乡镇。2011年,全县黄桃总产量550吨,总产值1100万元。

炎陵黄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有一大批山区贫困农户,由于种了黄桃,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据调查,近3年来,全县黄桃产地均价20元╱公斤,高于上海、浙江等地黄桃价格的40%;单果大、品质好的优质黄桃达30元╱公斤; 全县投产黄桃园中,盛产期桃园亩平单产750公斤,亩纯收入1.05万元;管理水平高的亩产达1500~2000公斤,亩纯收入达3~5万元;幼龄投产园亩平单产300公斤,纯收入0.35万元。全县黄桃纯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达20余户;平乐乡洞子村,在黄桃大发展的2008年以前,全村农户在县农村商业银行平乐支行的存款余额只有80万元左右,最近4年,由于黄桃收入的大幅增加,该村农户的存款余额平均每年新增100万元。

炎陵黄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农业科技、市场开拓和炎陵人民勤劳进取共同取得的,已成为“产品特色鲜明、区域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精品农业产业,是新时期我县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突出代表,是炎陵特色农业产业最响亮的名片。黄桃已成为广大山区桃农安居乐业、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当前,我县的黄桃产业已经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做法与主要经验有:

一是科技服务强基础。多年来,在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为广大桃农做好技术服务,夯实产业基础。

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抓好科技项目实施、攻关和技术推广。不断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充分发掘良种资源的优势。建立了30亩良种母本园和种苗繁育圃及优质黄桃新品种中试示范园。促使炎陵黄桃多样化和系列化发展,形成以“锦绣”为主,其他特色黄桃品种为辅的良种体系。

一项技术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正是由于推广应用了以果实套袋为主要内容的黄桃优质高效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炎陵黄桃产业才在新世纪得以快速发展。

良种良法配套,为此,我县制定实施了炎陵县黄桃优势产区规模化生产发展规划,优化特色黄桃种植区域,建立了一个千亩黄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个百亩样板方、10个科技示范户,以户带片,全面提高果农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强了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了黄桃生产综合能力。同时,加大了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创建了9个农业综合服务站,指导桃农实行科学管理、配方施肥及安全用药。

依靠科技,力推产业发展。为此,农业部门还积极开展四季科普宣传活动,举办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下乡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发布行业信息,为广大桃农排忧解难。依靠科技支撑,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是提升质量促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是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按照行业标准和有关认证标志,落实多项措施,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实行规范化栽培技术管理,制定了炎陵黄桃产品标准、生产操作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手册。引导桃农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实行科学种桃,提高产品质量。

建立标准桃园,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广大桃农,提升黄桃生产科技含量。做到管理有目标、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进一步提高了黄桃生产科技化和产业化水平。

增强观念,提高安全意识,生产优质产品。通过发放安全生产告知书,宣传安全生产知识,指导安全用药,把握用药间隔期,同时建立了产品质量监管和安全追溯制度、入库包装验收制度等措施,确保生产优质安全卫生的绿色黄桃果品,让广大市民吃上“放心”桃,为促进黄桃产业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打造品牌拓市场

近年来,在推动黄桃产业发展中,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黄桃产业,全面提升黄桃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打造品牌推动销售。炎陵黄桃被誉为“湖南优质水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中国黄桃之乡”标志认证。品牌的提升,进一步拓展了黄桃销售渠道,为广大桃农创造了宽敞的畅销市场。

成立黄桃专业合作社,及时向农户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供求信息、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架起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了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举办“桃花节”和“黄桃节”,扩大品牌知名度,构筑黄桃销售平台。节庆活动,是树形象、拓市场、抓推介、促销售的有效举措。

开发标志品牌包装设计,促进黄桃销售。做到统一宣传广告、统一认证标志、统一标准质量、统一品牌包装,实现流通商品化、产品优质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使黄桃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推进“产品市场对接”工程,拓展黄桃销售渠道。通过“农超”、“农企”对接等方式和签协定购、团购直销及合作社购销、义卖、田头超市展销等方式,为产后服务提供了多方条件,确保黄桃销售顺畅。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黄桃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产业化进程的推进,目前黄桃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关键阶段,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1、思想不够统一,认识上存在差距。对发展黄桃产业的认识参差不齐,各级政府及农民群众中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的还持观望态度,有的单位和大户目标不明,举旗不定,发展受到影响。

2、品质、品牌意识淡薄。黄桃作为一种高档水果,特别是近年来黄桃作为炎陵特产,以高档礼品或旅游产品的形式,销往长株潭及周边地区,品质的好坏关系到产业的兴衰。农业主管部门在推广黄桃标准化栽培、绿色食品生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连续几年黄桃丰产丰收、绿色安全、果农增收。但是,目前黄桃市场供不应求,对产品质量缺乏监管,部分桃农不蔬果或留果量过多,只求产量不注重品质,甚至在黄桃还未成熟时提前采摘上市,品质、品牌意识淡薄,导致部分不达标的小果和味淡、色青的劣质果流入市场。

3、投入严重不足。黄桃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税收不多,但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缺乏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影响了黄桃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新术的推广、基地建设、市场开拓、品牌培育。

4、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目前,全县各合作社、大户、农户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关键性技术掌握不够,导致定植种苗质量差,栽植、肥水、整形、修剪、蔬果、套袋、病虫防治等关键环节把握不够。既影响了果实品质,经济效益也受到损失。

5、品种单一,集中上市。有待进一步加强黄桃优良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力度。

6、尚未建立稳定的营销体系。目前,全县销售渠道单一,营销体系不健全,缺乏稳定的营销市场体系,市场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7、产业发展有待政策引导。目前我县黄桃产业已进入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但在资金扶持、技术跟踪服务、政策导向等方面不明确;

龙头企业的引导能力不强,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配合、协调服务跟不上。因我县已种黄桃还有一半面积未进入盛果期,不少农户担心将来销售问题,有观望思想,应积极加以引导。

8、贮藏保鲜滞后。黄桃的货架期短,随着结果面积和产量的增加,销售压力将逐年加大。

三、加快黄桃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实践证明,特色产业的发展既依赖于区位、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发挥,更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与政策扶持。一要结合土地治理、农田水利、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完善黄桃生产基地的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有利条件。二要列出财政专项资金,对有规模的黄桃基地予以扶持,同时,按排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经费。

2、加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力度。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着上连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桥梁纽带作用。要鼓励种植大户和经纪人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要注重培养合作社与社员(会员)的守信、互信意识,提高订单的履约率。要加大项目争取和财政扶持力度,支持运行规范的合作组织申报项目,财政也应拿出适当的引导资金,解决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支持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

3、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我县黄桃产业之所以有今天的大发展,靠的是早期引进了锦绣黄桃品种,靠的是推广了套袋栽培新技术。可见,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潜力。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

研院所联系,聘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围绕业的发展,建立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进一步发挥县、乡两级农技部门的作用,加大对黄桃种植大户和示范户的培训力度,提高果农的科技水平。

4、主攻质量,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提高质量。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应由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牵头,与基地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按照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收购产品的模式予以推进。同时要加强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和产品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积极争创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注册商标,根据条件许可,申请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认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各类名优品牌。

5、立足农民增收,加大市场培育力度。要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和争取项目等多种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好黄桃专业市场以及黄桃分选、包装、贮运设施。要因地制宜,发展贮藏加工业。要加强炎陵黄桃的宣传与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举办“桃花节”、“黄桃节”和“桃农擂台赛”或优质农产品博览会“参展”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推价和展示炎陵黄桃,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培育品牌,尽快形成品牌优势。要实施炎陵黄桃“进超市工程”,可在大中城市建立直销连锁营销网络,使炎陵黄桃尽快进入大中城市销售市场。(执笔

邓臣辉)

第二篇:中国桃产业发展报告2015

《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2015》——桃

自2001年至2015年,我国桃产业规模逐年增加,市场快速发展并逐步趋于饱和,桃市场价格由快速增长(2009至2012)向减速、持平(2013-2014)甚至下降(2015)方向发展,尤其在2015年,桃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面积和产量继续增加,极早熟桃和早熟桃价格相对稳定,部分早熟和中熟桃价格下降明显,不少地区首次出现“销售难”的现象,晚熟桃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预计2015年桃农收益下降,桃产业步入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阵痛调整期。

(一)我国桃产业概况

1.产量与增速

中国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据2014年中国农业年鉴统计,2013年我国桃种植面积76.59万公顷,总产量1192.41万吨,总产量约占世界主要产桃国总产量的61.59%。2014年总产量达到1224.17万吨(预测值),到2015年末,预计全国桃总产量将达到1261.04万吨(预测值)左右。

2001至2015年,我国桃产量逐年增加,平均增长速度约为7.63%,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至2007年快速增长阶段,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2.15%,最高增速17.54%(2003),最低增速7.74%(2006);第二阶段:2008至2013年稳步增长阶段,平均增长速度约为4.07%,最高增速5.33%(2008),最低增速4.07%(2012);第三阶段2014至2015年缓慢增长或饱和阶段,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84%。

2.产业规模变化趋势

我国桃主要生产省份为:山东(10.4万公顷,246.48万吨)、河北(8.56万公顷,166.17万吨)、河南(7.64万公顷,110.12万吨)、湖北(5.33万公顷,72.49万吨),以上四个省份桃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41.69%和49.92%(中国农业年鉴2014)。根据2014年对全国13个桃主产省市的问卷调查,306户农户中,有123户愿意扩大桃面积,约占40.20%,有55.23%的农户选择保持现有桃面积,选择缩小桃面积的农户约占总农户的4.57%,据此判断,未来两年我国桃面积和产量仍有上升动力,桃市场价格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

3.经济效益

效益方面,2014年我国桃生产成本约为4139.25元,总收入为每亩9573.96元,净收益为5434.70元/亩。从不同省份的净收益的差别来看,净收益最高的地区为江苏,达到9946.17元,此外,净收益较高的地区还有安徽、上海、湖南等地。净收益最低的为云南省,约为879.51元,净收益差距约为9066.66元。江苏每亩净收益约为云南省的11.31倍,地区间净收益差别较大,此外,净收益较低的地区还有湖北、山西、河南、甘肃等地。与2012年(桃产业技术体系于2012年做了桃成本效益分析)相比,2014年平均价格比2012年低3.68%,但每亩产量比2012年(1966.96kg)增加6.91%,效益比2012年增加355.48元,基本与2012年持平。

4.成熟期结构

成熟期结构搭配方面,早、中熟桃品种产量相对过剩价格下降,尤以6月15至30日成熟的品种下降明显,根据2014年5月31日至7月2日对武汉桃批发市场的跟踪调查,早中熟品种平均价格约为1.51元/斤,平均批发价格区间0.5~4.6元/斤,其中6月15日至30日平均价格为1.29元/斤。另外,根据桃产业体系桃市场行情观测点反馈的信息显示,特早熟桃及晚熟桃价格高于早中熟桃,山东、北京、安徽、山西、河南、辽宁、江苏、上海等地区早熟桃也出现下降现象,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区早熟桃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河北、山西、甘肃早熟桃价格上升,而全国晚熟桃价格均好于去年。从新建桃园面积来看,特早熟桃和晚熟桃均有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目前应稳定面积和产量、提质增效、挖掘和拓展桃园功能,发展观光休闲自采,增加桃园附加值,引导扩大鲜桃消费。

5.鲜桃与加工品进出口贸易

我国鲜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2014年,我国鲜桃出口量约为5万吨左右,出口额约为5600万美元左右。出口对象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香港、越南、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2014年我国无鲜桃进口,对外鲜桃贸易为净出口。自2008年开始,我国鲜桃贸易停止进口,其中2010年及2011年有极少量进口(2010年0.5吨,2011年0.06吨),原因是我国桃产量扩大,品质提升,能够满足国内鲜桃需求。2008年比2007年产量增加48.26万吨,其后每年稳定增长,平均年增长量为47.57万吨。

加工品方面,从世界主要产桃国看,桃产品主要用于鲜食,加工品较少,贸易量低,我国加工桃产量约占鲜食桃产量的2%左右。与鲜食桃对外贸易相比,随着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桃加工品(桃罐头、桃汁、制干、果脯蜜饯等)的对外贸易较活跃,产品以桃罐头为主。2013年我国桃罐头出口量达到15.60万吨,出口额18000万美元,约为2003年的1.84倍。进口量1.23万吨,进口额1520.63万美元,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12.68倍。

(二)今年上半年我国桃产业形势 1.气候条件

总体上看,2015年上半年天气对桃产业影响较大,是造成部分地区“卖果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体表现为:3-4月份花期全国多数产区天气条件良好,有助于开花坐果,产量增加,但5~6月份桃果成熟期频繁阴天或多雨,造成桃果实品质下降,病虫害增加。产量增加和品质下降导致的需求减少相叠加,明显的增大了市场销售压力。

2.面积和产量

桃产量与过去2-3年新增果园面积密切相关,2012~2013年,桃批发价格上涨幅度较大(2012年平均批发价格2.56元/斤,比2010年增加15.15%,2013年与2012年批发价格基本持平),新增果园面积随之扩大,至2014年,新建桃园面积继续扩大。由于近几年桃的市场价格和效益相对稳定,加上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预计2015年我国桃产业规模还将有小幅扩大,产量比2014年增加约3%。

3.市场行情

2015年上半年,我国多个桃主产区出现价格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卖桃难”,陕西周至县、眉县,山西新绛县、平陆县,福建宁德市,山东威远市、济南市、青岛青西区,安徽砀山县、黟县,河南太康县等多地桃果滞销事件见诸报端。“卖桃难”主要出现在北方产区,南方产区如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批发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据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调研结果,2015年上半年,特早熟桃和早熟桃价格与2014年基本持平,6月15日至6月30日价格下降明显,全国平均下降幅度约20%~40%左右,其中,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河南、福建、湖北等省份下降幅度较大,降幅约为30%~50%,南方产区降幅低于北方产区,约5%~25%。

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2015年上半年最突出的特征是6月中下旬桃降价严重,以陕西周至县6月下旬调查结果为例:该县桃品种主要是艳光、中油桃4号、中油桃5号,尤以艳光与中油桃4号为主,艳光市场平均批发价0.5~1.2元/kg;中油桃4号平均批发价0.6~1.6元/kg,中油桃4号比艳光平均批发价格高出0.2~0.4元/kg,原因是中油桃4号品质更好、外观更漂亮。中油桃5号批发价格与艳光基本相同或略高。沙红桃刚上市,成熟度约6~7成左右,一般先采摘果个较大的果实,平均单果重200g以上,由于量少,多采用零售方式,批发价约2.4~3.2元/kg,零售价5~6元/kg。

据实际调查,当地桃2015年平均批发售价明显低于2014年,下降幅度约70%~75%(150g左右果实),早熟油桃成熟前期价位下滑不明显,但到6月下旬价格下滑迅速,150g左右果实价格虽低,但不影响销售,100g左右及以下果实销售乏力,多数被超低价格倾销或倾倒。

产出方面:按照2015年6月下旬平均批发价格1.0元/kg,平均亩产2500公斤计算,早中熟品种每亩平均收入2500元;成本方面:当地每亩农药成本约300元,化肥约450元,农家肥约300元,其他物质成本暂不计算,平均每亩物质成本约为1050元,劳动力成本约为1620元,总成本合计2670元,每亩纯收入-170元,处于亏损状态。陕西周至县是2015出现“卖桃难”程度较重的地区之一,山西新绛县、安徽砀山县等也出现“卖桃难”,效益也比2014年有明显下降。

4.上半年产销形势分析

已如前述,2015年上半年,我国桃产业整体上呈现出量增加跌,特别是早中熟品种跌幅较大,局部出现“卖桃难”,具体分析原因有四:一是近年来桃产业效益稳定,收入可观,加上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桃的面积持续增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二是今年春季花期,主要产区气候条件有利于桃坐果,产量增加,早中熟品种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三是今年早中熟品种发育后期降雨多、光照不足,导致病虫严重,品质下降,消费者购买欲和消费量降低;四是西瓜、苹果、火龙果等相关产业价格下滑、走低,也拖累了桃果实价格。

(三)今年下半年我国桃产业形势预测 1.今年7月份市场行情

2015年下半年,受上半年产业形势影响,7月初桃市场价格比往年下降10~20%,但降幅已明显缩小,表现出回升态势,至7月中旬至下旬,桃市场批发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果个大,品质高的毛桃品种价格略高于去年。

2.今年下半年桃产业形势预测

从天气情况看,6月份全国平均降雨量偏多,全国共有57站日降雨量突破6月历史记录,主要分布在江淮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东部、东北等地,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7月份全国平均降雨量依然偏多,具体统计数据未公布。较多的降雨量仍将影响南方产区桃果品质,但中晚熟品种以北方产区为主,对南方产区影响不大。北方地区降雨量不大,对桃果实品质改善有帮助,但前期阴雨天气过多已经造成晚熟桃病虫害加剧,根据桃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调查,预计晚熟桃产量比2014年降低5%~10%,对于晚熟桃价格回升提供了利好。

综合天气因素、病虫害及产量表现,预计2015年下半年晚熟桃经济效益可观,有助于提振桃果品市场。从往年中秋节、国庆节桃市场行情推断,今年晚熟桃品种需求依然会比较旺盛,晚熟桃价格将与2014年基本持平或略高。

(四)我国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1.苗木市场混乱

我国桃品种数量众多,目前可检索到的桃品种共有1000多个,其中地方品种500多个,育成品种500个,未正式命名、更名、多名品种不可胜数,造成苗木市场品种杂乱,另一方面,桃树品种苗木繁育技术简单,技术门槛低,造成育苗户泛滥成灾,大大小小的育苗单位、组织或个体户遍地开花层出不穷,其对桃苗木市场的恶劣影响表现为:一是:老品种更名变身为新品种,以次充好;二是:编造品种代号进行误导;三是:随意编造“优系”、“芽变”品种,欺骗种植户;四是:自命名某某果树研究所冒充科研单位,或号称与科研单位合作,借机盈利;五是:用普通桃做砧木,成本低廉,低价销售。以上行为严重扰乱市场,往往造成品种杂乱、低质、同质化严重,易引发桃苗及桃果的恶性竞争。

2.管理观念落后,滥用除草剂

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处理杂草的方式一般为人工除草或除草剂除草,随着农作物除草剂的广泛应用,桃园应用除草剂造成严重危害的案例层出不穷,受除草剂危害的桃树果实偏小,品质下降。

3.化肥多灌水多,产量高、品质低

目前,我国桃园普遍存在有机肥施用量不足,化肥施用量偏多的问题,使用化肥的同时增加灌溉,造成前期桃树旺长,修剪量大,后期大量喷施生长调节剂,坐果率高,产量高,但品质低,根据2014年对湖北鲜桃市场的长期跟踪监测,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91%。因此,我国桃市场普遍存在低质果充斥市场的现象。

4.规模化桃园管理方式尚需改善

近几年,受土地流转政策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大种植户参与桃生产,出现越来越多的规模化桃园,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形式:一是企业或大种植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比较以上三种形式,通过走访调查,以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形式最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次之、企业或大种植户模式存在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1)企业或大种植户往往由其他行业转业而来,缺乏桃树管理专业知识,在田间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偏听偏信,聘用的技术人员缺乏管理大规模桃园的经验。(2)管理成本高,不注意节约劳动力用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正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多数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生产与管理的合作,缺乏产后销售的合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需要探索及示范引导。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效果最好,不但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积极性,而且乡镇或村重视地方名片的宣传及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各级政府的政策及财政支持,又有一家一户的积极配合,能够充分发挥生产效率,提高收益。

5.贮藏与加工产业落后

随着桃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规模化桃园的逐年增加,桃果销售问题日趋严重,作为鲜桃市场的后盾,贮藏与加工产业目前仍需大力发展,当前,桃鲜果贮藏问题尚未解决,冷藏后往往出现病果率高和品质下降问题,加工企业只采购加工专用品种,缺乏普通桃的加工产品,难以成为普通桃的后盾力量。

(五)对我国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1.从政策、法律方面规范苗木市场

建议建立苗木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彻查无证、违法经营,防止部分投机商通过夸张宣传、以次充好、更换名称等不法手段欺骗种植户的现象发生,以免对种植户造成损失。

2.加强宏观引导,发布产业预警

按照我国桃产业规模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桃产量1261万吨,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早中熟桃在部分地区出现下降态势,桃产量趋近饱和,正在转向供过于求的方向,应开展产业预警研究,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种植户提质增效。

3.加强品种技术推广的引导

加强桃园自然生草、人工生草的栽培技术新模式,改变人工除草、除草剂除草的落后观念;引导种植户提质增效,生产高品质、标准化果品;依托产业技术体系提出各主产区主推品种,避免人为炒作,盲目发展;继续组织桃评优活动,加快新优品种推广速度,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加大育种力度,推出更多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耐储运品种。

4.适当扶持采后储运和加工企业

在桃主产区建设鲜桃加工企业,促进加工转化升值,生产桃罐头、果汁、果脯、研制果酒、鲜果速冻品等。重点扶持以普通桃为加工对象的加工企业,让加工企业切实成为桃产业的坚强后盾。

5.支持电商平台参与鲜果产业

目前鲜桃电商平台飞速发展,但规模较小,正处于初始探索阶段,电商平台以销售鲜果为主,客户下单后由生产商及时采摘,快递发货。电商平台是解决桃销售的突破点,桃具有不耐储运的特点,货架期约2~15天,最新的永不变软品种货架期约30天左右,生产中为了延长货架期采用早采果方式提前上市,上市时平均约7成熟左右,不能充分发挥鲜桃味美香甜的特点。电商平台不仅能减少销售环节,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而且能使消费者食用到最新鲜味美的桃子。建议建立大型电商平台,整合生产资源,按照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在全国主产区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合理的质量指标及分级标准,带动农户参与,借助快递物流网络就近运输配送,最大程度的实现大市场、大流通。

(中国农业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王志强 崔国朝)

第三篇: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组 2011年10月14日

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和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2011年10月13日至14日,县委办、县委政研室、县蚕桑办和相关单位组成课题调研组,以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深入部分乡镇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蚕茧核心基地县”的战略机遇,严格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技术求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种养质量,不断巩固提升老桑园,稳步拓展新桑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一)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亩,涉及****个乡镇****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户农户;累计新建大蚕房****

—1— 座****平方米,改建大蚕房****座****平方米,新建小蚕房****3座****平方米;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场次****人次,发放资料121827份;率先实现生产技术“四个100%”,即100%栽植嫁接苗和地膜覆盖,100%实现黑暗袋收蚁,100%实现小蚕共育,100%使用纸板方格蔟具上蔟;预计全年可完成养蚕****张,实现产茧量****吨,实现农业产业****万元。其中分发展情况为:

2008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产茧量151.5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11190亩、占计划任务的111.9%,累计养蚕2503张、实现产茧量95.46吨、占计划任务的63.01%,蚕茧综合均价达20.31元/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万元。

2009年,全县计划新植面****亩,产茧量267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25036亩、占计划任务的100.14%,累计养蚕4504张、实现产茧量158吨、占计划任务的58.18%,蚕茧综合均价达20.82元/公斤、比上年增加0.51元/公斤、同比增长2.51%,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0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量****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亩、占计划任务的125.27%,完成低产桑园改造****亩、占计划任务的105.3%,累计养蚕9127.66张,实现产茧316.8吨、占计划任务的52.8%,蚕茧综合均价达24.06元/公斤、比上年增加3.24元/公斤、同比增长15.56%,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1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

—2— ****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面积****亩、占计划任务的99.26%,完成低产桑园改造4038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5%,预计可100%完成计划产茧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养蚕12170.66张,收购蚕茧403.13吨,实现农业产值1390.17万元。其中,实现张产茧****公斤,张产值达****元,上茧均价****元/公斤。

(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是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东桑西移”、“浙商入滇”等发展战略背景下,到我县投资开发建设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业的首家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茧丝绸加工销售一体化、全县唯一具有鲜茧收购资格的公司。该公司位于****,于2008年7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2007年11月26日成立的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驻****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0万元,在册股东2人,其中,自然人股东****,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法人股东为****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办公室、质检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和生产技术部,拥有蚕桑基地5.05万亩,职工70人,建成中心茧站1座,占地面积9330.36㎡,建筑面积7500㎡,建成投产自动烘茧设备1套。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企农“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不打白条”的收购政策,认真与农户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明确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为每公斤鲜

—3— 上茧23元,有效保障蚕农的实际利益。2010年,鲜上茧实际收购价为26.20元/公斤;2011年,春茧实际收购价为36元/公斤。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按照“重点建设蚕桑核心乡镇、走蚕桑生产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原则,2011年,全县共打造****个蚕桑生产核心乡镇,建设****等蚕桑生产重点村28个,成立****酒药蚕桑专业合作社等蚕桑专业合作社6个,建立蚕桑生产记账户28户。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山区面积97.05%,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大部分桑园都建在坡陡谷深的山地中,生产、灌溉等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高优桑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二是产业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各乡镇产业较多,产业生产时间、生产要素大体趋同,导致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现象十分突出。产业规划布局未能较好落实,桑园新植时间与小春种植时间冲突,多数桑园只能向“两荒三边”、山边水尾地块发展,连片种植规划难,种桑不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蚕桑产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群众普遍难以承受。以2011年为例,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当年投入成本大约需700元,而每亩养蚕可产生效益1000元,扣除成本后直接收入仅300元,虽

—4— 然以后的投入成本逐步减少、效益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年的对比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是桑园面积不实。老桑园统计面积与养蚕面积差距较大,养蚕户与种植户不配套,部分地块有效桑株严重不足,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挖桑弃管现象。实际调研中发现,全县统计面积43710.8亩,现存有效面积26800.4亩,仅占61.3%;养蚕面积为22268.7亩,占50.9%;低产桑园10103.4亩,占23.1%;不养蚕及毁桑面积面积16910.4亩,占38.7%。

四是桑园管理不到位。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桑树修剪、肥培和病虫害防治,只求产出、不重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褐斑病,还有部分乡镇发生红蜘蛛病,导致桑园桑树长势差、产叶量低、质量差,影响养蚕量的增长。根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肥不当,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以及修剪不及时、枝条过密等管理措施不到位。

五是科技措施不力。部分蚕农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淡薄,技术落实不到位,养蚕批次较密、消毒意识差、重治不重防、消毒不彻底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蚕的抗病能力较弱、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公司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大多是半路出家,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技术更新缓慢,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是基础建设滞后。由于大蚕房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导致农户投入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地火龙、对流窗

—5— 等必备设施。此外,蚕室条件差,蚕具不配套,导致蚕房面积不足,难以做到规模养殖,产值效益提高速度较慢。

七是小蚕共育户积极性差。由于蚕茧价格上涨,蚕用物资价格上调,小蚕共育技术性要求较高、任务繁重,但小蚕共育费用收取标准不变,而且小蚕共育室补助不能一次性兑付,造成大部分小蚕共育户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小蚕抚育质量参差不齐。

八是企业服务不到位。公司主要开展原料收购、销售和桑苗、蚕种供应等服务,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不足,整体上对蚕桑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调研中还发现,公司在桑蚕生产技术指导和鲜茧收购过程中存在服务态度较差、收购价格不统一、随意上调蚕用物资价格等问题,蚕桑办、乡镇农技站、蚕农对公司意见较大,影响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

九是奖惩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乡镇农技站、村组干部在产业发展中付出较多,但缺乏工作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作用发挥不明显,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实行的风险抵押金制度取消了对乡镇农技站站长、村级领导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2009年以后公司聘请技术辅导员的待遇低、经费得不到保障,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部分乡镇2009年第四季度蚕桑辅导员的考核工资还没有兑现。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各乡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把宣传工作做到位,引导广大蚕农正视困难,立

—6— 足长远,增强信心,逐步消除“重栽植,轻管理”、毁桑改种现象。同时,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打造专业村组,建设示范样板,用比较效益和典型引导、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蚕桑产业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增收的认识上来。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遵循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各产业之间存在的矛盾,科学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蚕桑生产基地,妥善解决好种桑养蚕与发展粮食、烤烟、茶叶、甘蔗等争地的问题,做到互为补充,各自形成规模。

三是提升改造,补实面积。适当减少新植任务,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力度,每年由县财政安排老桑园提升改造专项资金。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坚持把低产桑园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力度,不断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四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以高优桑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蚕桑基地建设、蚕房建设和小蚕共育费用的扶持和补助力度,力争将大蚕房补助由40元/平方提高到60元/平方,推动蚕房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扶持和补助政策,积极推广联村联户种桑养蚕,培养种养大村大户,推动规模化发展。

五是落实科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加强科技人员力量配备,每个蚕桑重点村确保配备1至2名蚕桑科技人员。以县蚕桑站和乡镇农技中心蚕桑科技人员为主,进一步加大桑叶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重点做好桑叶褐斑病、红蜘蛛病的防治工作。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大蚕饲育批次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落

—7— 实蚕房消毒防病措施,全面做好蚕前、蚕期消毒防病工作。

六要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健全完善蚕桑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密切企业与政府、蚕桑站和村委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能职责,落实各项服务措施,着力构建“统一指挥、同力推进”的良好格局,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七是强化考核,健全机制。改进考核办法,加大奖惩力度,坚持以规划连片区块为新植任务数对乡镇进行产业任务考核,凡补植和零星栽培均不纳入统计,坚决杜绝以发苗数作为新植任务数完成标准进行考核。坚持把生产一线技术员和辅导员的工资与技术培训的绩效考核挂钩,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适当安排乡镇农技站、村组干部蚕桑工作经费,将乡镇农技站长、重点村支书纳入风险抵押金考核,做到技术联产承包,工作责任到人,强化考核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进产业发展。

—8—

第四篇: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2010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12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12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06年的3倍;据预测,2015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12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5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3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3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2011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12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最大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2015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2017年,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2012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2017年“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2015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抓保障强化,进一步增强后劲。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从组织领导、税费扶持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把农业制造打造成百亿级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组建农机产业园议事协调机构,落实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从信贷、资金帮扶、税费减免返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造投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创新思路,探索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平衡产业园区资金瓶颈。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组建主要开展农机融资服务的金融租赁公司。制定农机产品输出物流补贴政策,全力争取将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市级农机补贴目录。三是抓好向上衔接。我县的农机产业园是得到市级层面认可的,已明确由市经信委、市农委对该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并评估验收。要主动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亿元农机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东风,真正把我县产业园打造成“市级基地”。

实事求是地讲,我县的农机产业是“凭空”造就的陌生产业,此前毫无相关产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凡事都需摸着石头过河,加之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发展壮大之路注定艰辛而漫长。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其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需要全县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共同努力,培育其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崛起武陵、走向全国”。

第五篇: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下载炎陵县黄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炎陵县黄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全乡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这段时间,我通过整理工作两年来积累的有关资料,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对全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日常包村下队的过程中我先后在*......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681 更新时间:2009-3-30 23:33:18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

    新能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对XX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石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石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石材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1.产业总体运营情况 云浮是全国四大石材加工生产基地之一,石材生产能力、年销售量均列全国前列,石材品种95%以上来自国内外各地,......

    制种产业发展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制种产业规范化发展的 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制种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全镇制种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镇党委政府安排对制种产业进行调研。通过采取深入农户了解、......

    物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物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物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物流产业是国家“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业是海南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我市各产业之间的重要纽带,是......

    发展水电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水电产业的思考在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国内环境下,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奋斗目标,**县人民政......

    葡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乡镇葡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一个重要的棉花种植基地,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由于农产品市场不稳定等各种因素,极大地阻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