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议论文修辞手法及作文
在分析辅导议论文部分以前,先作以下总体的的说明。
语文知识包括作者作品知识、语言知识。作者作品知识,包括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与作品本身有关的诸如文体之类的一些信息。语言知识,以教材中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为依据,要求能够解释10篇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对于文言虚词,则重点掌握“之、其、以、于、而、则、乃”等的含义和作用,此外还需要理解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以及被动句式、倒序句式等。对于24篇现代白话文则重点解释
其中的疑难词语。
课文阅读分析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在考纲中规定有以下要求:
(2)对于议论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
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2)对于说明文,要求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简要说明
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3)对于记叙文,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送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z
(4)对于诗词单元,要求熟读《归园田居(其一)》、《春江花月夜》,背诵其它18首诗词;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希望考生结合考纲要求,正确使用本书,在“串讲及指导”部分重点掌握以下内容:课文所属文体,作者姓名,字号,所属朝代、国别,作家的主要思想倾向、成果、地位、作品特色;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大意;写作技巧和方法,诸如对比、烘托等等,议论文的各种论证或驳论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记叙文的各种记叙方式;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文章的中心
和写作特色;诗词的熟读或者背诵。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议论文的复习问题。
一、单元内容概括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学习议论文一章,应当熟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论据类别、论证及驳论方法。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1.论点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中所阐明的思想观点。就数量而言,可以是一个(如(科学的春天》),也可以是几个(如(散文创作谈》);就位置而言,可在文章的开头(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D,可在中间(如《咬文嚼字》),可在结尾(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即为文章标题(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需要概括(如《论气节》)。一篇议论文,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新颖。在我们在阅读时应重点把握,以收
到提纲挈领之效。
2.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前者如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和感受等,后者如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谚语和俗语、科学公理和定律等。论据的使用要以论点的证明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力争
做到论据确凿、典型并与论点相统一。
3.论证是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分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立论从正面人手,以充足的论据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驳论则反驳别人论点的错误。
立论和驳论均为论证方式,采用任何一种论证方式都需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类比法和对比法)。
(1)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分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一般为不完全归纳,使用完全归纳法的较少,如《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一文。归纳法按照举例的先后可分为两种:先列事例后归纳,或得出结论再举例说明。后者被称为“例证法”。
(2)演绎法:这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就形式而言有以下几种: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主要为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化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大、小前提有时可为一项。
(3)比较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分两类,一类是类比法,一类是对比法。前者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进而引出结论,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后者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如《朋党论》。
驳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反驳论点:直接反驳对方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此种方法最常见。如《答
司马谏议书》。
(2)反驳论据: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然引出错误的论点。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3)反驳论证: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议论文单元常考知识要点总括
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属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设问的修
辞方法。
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这篇社论,运用完全归纳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3.《科学的春天》是一篇讲话稿,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其次是比较法和演绎法,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一篇著名的杂文,运用了对比法、归纳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观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人,有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
手法。
5.《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一文属议论文,运用了演绎法,归纳法,立论新颖,分析深刻,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等修辞手法也是本文的特色。
6.《论气节》是一篇演讲稿,主要运用了归纳法来说理,体现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同时具有哲理与浅显的口语相结合的特点。
7.《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是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归纳法说理、较多地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行文平易流畅,体现为一种朴实的文风。
8.《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专论,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常先说结论,再举实例。作者广征博引,实例充分。本文行文流畅,勾琬紧密,风格亲切自然。
9.《散文创作谈》是一篇文艺专论,运用了比较、归纳、演绎等论证方法。运用最多的是比较法,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贴切,绚丽多彩,行文引人
人胜而且有文采。
1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观点,在论述时,观点与材料联系紧密,叙述与议论融为一体。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十则》相当口语化,通俗生动,还运用了比
喻、对偶、反法等修辞手法。
1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采取了归纳、演绎、对比等论证方法,运用了排比、反法等修辞手法。
13.《谏太宗十思疏》是议论文中的奏疏,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和比喻、排比、对偶等
修辞手法。
14.《朋党论》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15.《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的议论文,也是以反驳论点为主的议论文,具有柔中寓
刚的风格。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尾是一篇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文中的位置虽然没有开头那样显赫,但也不容忽视。俗话说:“头难起,尾难结”,议论文的结尾更“难结”。那么,如何使一篇议论文的结尾能够收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呢?
议论文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文体特点,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其一,技巧一:首尾呼应,全文贯通一气,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如果在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那么结尾再次反复,就可以呼应开头,首尾勾联,加强了论证的力度。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开头,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结尾。结尾在内容和语言风格上都应该考虑与开头和谐一致。这种结尾方式能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
(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其二,总结全文,再现中心论点。在结尾常见字眼有“总之“、”总而言之“、””因此”等表示结束性的词语。如:
综上所述,自强自立在个人成长和成材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雏鹰经过风和雨的洗礼,终究能成为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靠的是自强自立的信念。――《说“自强“》
其三,提出希望,发出呼吁号召。此类结尾可用“愿”字领起自己的希望的内容,也可用“让我们”、“请大家”等向某一群体发出呼吁,引起读者对所论述问题的重视。如:
①愿我们的社会在爱心和奉献里温暖亲密得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我”都在这个大家庭里自由自在地幸福成长、生活、歌唱……
--《论小与大的关系》
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努力,努力,再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夺取成功!
--《说“毅力”》
其四,妙用修辞,尽显文采飞扬。修辞手法各有千秋,各有优势。如果想使观点更有说服力,引用名言警句则可提升你的表达分量;如果你的文章语言华美,生动的比喻会使文章读起来如诗如画;如果文章风格气势磅礴,不妨使用排比、反问和反复,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果抒情味道较浓,感慨颇深,则不妨试试呼告的修辞。相信它们会给你的文章带来别种风情。如:
①高尔基曾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只要我们勤奋不懈,勇于探求,那就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就能在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做一个勤奋者。
《说“勤”》
②“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辫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小议“慎独”》
关于议论文结尾的多种多样,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够深化主题,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严谨,表达有力,什么样的方式都可运用。
第二篇:修辞手法
一.修辞手法
设问示例:①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②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 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二.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②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③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答题范式:①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②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案: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三.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①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③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答题范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例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①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范式: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说明】是对已知情感的分析。例题: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答题范式:①同意。理由是:„②不同意。理由是:„
【公式】词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炼字(动词):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案: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
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六.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①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②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③这两首诗分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答题范式: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例题:
禾熟
孔平仲
病牛
李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答案: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七.意象赏析
设问示例:①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②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 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例题: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八.意境品评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解说相关诗句;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答题范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例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九.字词推敲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③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④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分析。
答题步骤: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
十.诗眼赏析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②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答题步骤: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
作用。
例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①“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十一.语言风格
设问示例: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按层次顺序解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意境体味及效果。
例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答案:《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十二.人物形象
设问示例: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②“„(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②概括形象的特征。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题范式: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公式】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例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答案:全诗通过描写了一位将军狩猎和归猎的过程,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第三篇: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系统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能辨别各种修辞手法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并且在写作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一、修辞手法的定义: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方式或方法。
二、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引用、设问、反问、顶真、回环。注意:有些句子,不单单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比喻(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事物。两者必须是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不同的事物。·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柔情似水、冷若冰霜、胆小如鼠、力大如牛、如花似玉、如胶似漆、恩重如山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比拟:把一个事物当做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和说明,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拟人)
·我不想说我很清洁, 我不想说我很安全, 可是我不能拒绝人们的误解, 看看紧闭的圈数数刚下的蛋, 等待被扑杀的危险.吃我的肉我没意见, 拿我的蛋我也情愿, 可是我不能容忍被当作污染, 想想命运的苦擦擦含泪的眼, 人的心情我能理解。(拟人)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跟开花。(拟物)·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拟物)
拟人的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排比: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艰辛。·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4、夸张: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夸大或缩小,突出印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一手遮天、一步登天、壮志凌云、垂涎三尺、怒发冲冠、沉鱼落雁、胆大包天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5、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句子中连续出现2个或以上的词语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十里长街送总理》
作用:强调某种意思,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引用(用典):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爱国是什么?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记得“满招损,谦收益”,你可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就骄傲得忘了学习!作用:增强说理的说服力,增加文采。
8、设问:先提问题,再回答案,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59·独具特色的北京胡同在新世界还存在多少?经过调查,北京日报的记者得出的答案是:条。
·《英雄需要什么?》有人问,英雄需要什么?有人答:能力?机遇?朋友?而我说:英雄,需要对手!
·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绝对不会!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9、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答案在问句之中。
·花木兰代父从军,决战沙场的飒爽英姿又岂是一般男子可以相提并论的? ·你自己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作用:加强语气
10、顶针: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看我作我,我看我,我也作我装谁像谁,谁像谁,谁就像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作用:结构严密,气势连贯,步步推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
11、回环(回文):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近而顺序不同的语句,来表现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弟弟很贪玩,每天在阳台那里跑上跑下,跑下跑上,玩得不亦乐乎。·“有困难找民警”岂能变成“找民警有困难”?
作用:揭示事物内在联系,表示动作行为的来回往复,具有讽刺效果。
第四篇:常用修辞手法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拈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记》(2)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十里长街送总理》(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
6、移就
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7、转品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活用为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荔枝》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荔枝》(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8、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9、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长生果”》
(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 ※
10、回环
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桂林山水》(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
《青山不老》
(3)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11、层递
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层次之效果是层层强化,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1)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走遍天下书为旅》
(2)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落花生》
(3)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可爱的草塘》
12、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你想四周为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白杨》 ※
13、婉曲
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西门豹》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
(3)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用心灵去倾听》
14、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1)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少年闰土》(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15、对照
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1)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和时间赛跑》
(2)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使楚》
(3)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
16、迭现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少年闰土》
(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鸟的天堂》
(3)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黄河魂》 ※
17、摹绘
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1)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笋芽》(2)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笋芽》(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山雨》
18、反复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3)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
19、设问 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钟》
(2)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桃花心木》
(3)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假如没有灰尘》 20、反问
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1)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再见了,亲人》(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3)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穷人》 ※
21、舛互
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草原》
(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开国大典》
22、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 引(直接引用)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3、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第五篇:修辞手法专题
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主要使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
(2)借代:
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
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3)拟人:
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4)夸张:
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5)双关: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
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7)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对偶:
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①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②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③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9)反问:
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
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10)设问:
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
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1)顶真:
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
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①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②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12)互文:
指古代诗文上下文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①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
②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
(13)反复:
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①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②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
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4)排比:
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①句子成分的排比:
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②句子或分句的排比:
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
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
(15)引用:
指人们在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时,引用名言、典故。
例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说得很有道理。
(16)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修辞种类及作用: 我们掌握修辞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外还应该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试题的考验: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拟人、拟物)(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及作用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
(1)反问的特点: 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含修辞的成语来源: 比喻:
冷若冰霜
呆若木鸡
浩如烟海
轻如鸿毛
如胶似漆
挥金如土
味同嚼蜡
归心似箭
坚如磐石
气喘如牛
胆小如鼠
如花似玉
如履薄冰
如坐针毡
如狼似虎
从善如流
繁花似锦
视死如归
小肚鸡肠
多如牛毛
势如破竹
拟人:
狐朋狗友
鸟语花香
百花争妍
兔死狐悲
莺歌燕舞
龙飞风舞
春风得意 鬼哭狼嚎
黔驴技穷
山欢海笑
狗仗人势
狐假虎威
龙争虎斗
鸟哭猿啼
夸张:
一手遮天
度日如年
一毛不拔
垂涎三尺
口若悬河
排山倒海
日理万机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一步登天
震耳欲聋
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 一落千丈
一目十行
人木三分
胆大包天
气吞山河
恨之入骨
挥汗如雨 火冒三丈
一尘不染
泪如雨下
偷天换日
咫尺天涯
多如牛毛
弹丸之地
借代:
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迫在眉睫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汗马功劳
名落孙山
梁上君子
片甲不留
两袖清风
千钧一发
巾帼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