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精选)

时间:2019-05-14 08:3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精选)》。

第一篇: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精选)

一、论述题

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实践意义 :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5)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而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虽然还有待在实践中完善,但从总体上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适合我国国情和需要的民主模式。当然,对其他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有益方面,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借鉴,但绝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5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50多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功效,是由于它兼取了民主和效率之所长。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能够保障人民充分行使国家权力。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体。国家的根本性质决定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3亿人民当家做主,不可能都进行直接管理,需要有一个适当的组织形式。这个组织形式,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的产生和构成,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性质,保障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人民手中。正如有人所说的:“一个代表是一方百姓的缩影;一个代表议案往往是千百万人民的呼声。”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充分保障国家机关运转的效率。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都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它们的根本目标相同,只是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和执行、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支持和促进,可以使“一府两院”的工作以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依靠,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又可以把“一府两院”的工作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之下,防止权力滥用,避免重大失误。

实现民主和效率兼收,一直是人类社会长期争取的目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确保人民代表大会享有高度权力,又能使各级执行机关有效地处理事务。这样,就避免了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权力分立制衡制度,使得各国家机关之间经常摩擦、扯皮、互相牵制的弊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说,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有人说,人大代表就是“举举手,按按钮”,认为人民代表大会是“橡皮图章”。这种观点是不合事实的,是十分错误的。它完全忽视了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整个政权体系的基础这一基本事实。不可否认,在民主和法制被轻视时,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相对缓慢,人大的作用未得到很好发挥。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不断加强立法工作,改进监督工作,讨论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项,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由代表联名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和各级重要领导干部候选人越来越多,其当选率也越来越高;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报告未能在人大会上通过和干部任免遭人大否决等情况,也早已不是新闻。

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做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做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这一制度,当然不是说它已经尽善尽美了,而是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有法才能治国,无法就会祸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当前,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突出经济立法的重点,抓紧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法律。

“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法律还是远远不够的,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贪赃枉法、执法犯法,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增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和督促它们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要进一步密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要进一步规范人大代表的活动方式,为他们联系群众、开展活动、履行职责提供方便和条件,引导和调动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此外,制度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效。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形成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要优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行权利。

二、材料分析题

1.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答: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

2.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说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党的政治建设是政党为实现政治主张、确保政党的先进性、加强政党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科学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具体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正确处理和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使全党能够步调一致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进步。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对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政治建设重构了党的建设的整体布局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党的政治建设是推进伟大工程的战略定力与核心构成部分,它既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纪律建设等五大建设存在内在联系,也补充了五大建设的功能定位。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确保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它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原则和根本行动方向,在党的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与其它几项建设共同构成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

不同时期党的建设的重点各有不同。党在建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因此,重在从政治上建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党的建设重点也从政治建党转向思想建党。“文革”结束后,党的政治建设再次成为时代之所需,迫切需要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之后,鉴于“文革”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重视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内思想问题、作风问题、腐败问题等逐步突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纪律为重点的“五大建设”格局。

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面临的执政环境更为复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纷纷扰扰,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这一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建设布局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同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形成政治建党、思想立党、组织强党、作风正党、纪律规党、制度治党的新格局。因此,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调整成为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的应有之义。

政治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效果

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和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最终必须落实到政治建设上。政治建设对党的建设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党的十九大在党建方面最大的创新。

政治建设不是纸上谈兵,不能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而是要落实到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去。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党的政治建设面临的风险考验会越来越严峻,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政治高度上观察和处理问题,遇事多想政治要求,办事多想政治规矩,处事多想政治影响,自觉服从核心、维护核心,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将政治这根弦绷得越来越紧。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始终明白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生命线、不能逾越的红线、必须坚守的底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一定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党的政治建设需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来开展,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当前,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尤其需要加强党的政治能力、治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建设,把政治过硬与本领高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党进行全面领导和治理的体制机制,从而确保党和国家在正确航向上前进。因此,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政治建设厚植了党的建设的根基

首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定政治信仰,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知上,建立在对世情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开展工作,在政治原则、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其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平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增强政治意识,就要坚持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提高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避免随意化、娱乐化、庸俗化,要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设定和处理党内各种关系,决不能任性用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任务和崭新课题,要弘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以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内在精神,引导广大党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再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巩固党的建设的根基。政治路线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纲领,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和抵制,决不允许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妥协动摇,从而巩固党的建设的根基。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

2010—2011 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0级专科公共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答案要点(H)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1分),核心是以人为本(2分),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1分),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分)。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2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3分)

3.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1分),理论联系实际(1分),实事求是(1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分)。

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1分)、诚信友爱(1分)、充满活力(1分)、安定有序(1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分)。

5.我国现阶段的人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出在性质相同(2分);作用与职能相同(2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1分)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2分)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分)。

二、判断分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此命题正确。(3分)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1分)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3分)

2.此命题不正确。(3分)(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么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4分)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3分,共26分)

1.(1)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之所以不适合中国国情,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经济基础。第二,中国也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历史前提。所以,中国绝不能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6分)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7分)

2.(1)城乡发展不平衡。(1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2 分)

(2)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1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强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2分)

(3)材料Ⅲ中的数字充分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这必然影响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分)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驾驭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2分)

(4)解决这些问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4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3分)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分)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1分)

(2)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1分)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1分)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1分)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1分)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1分)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1分)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1分)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1分)

2.(答案要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分)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5分)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5分)

在答题要点的基础上展开论述。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题

(红色划线部分不确定是否要删掉)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答:

1、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

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4、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

6、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7、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格局形成

8、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大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并且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等等。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创新有: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用中国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论断的提出。该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对我们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 主要有四大理论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理论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理论(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理论(1)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主要是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目标是党政职能分开。

(2)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目标是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5)完善监督机制

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力为人民谋利。(6)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目标是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7)发展基层民主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

政治文明上指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主要体现在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

4、简述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答: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一)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必须秉持的首要态度,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尊重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责任。人的活动不要超出自然的承载范围,让自然能自我修复,这是人类活动的底线。

(二)采取行动,实行治理与发展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使用中,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保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身体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放在首位。三者是有机统一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整体谋划国土资源开发,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占用,促进市场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还要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保护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论断科学地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渊源正来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主义理论

马恩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科学研究,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决中国的新问题,实现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不断更新、充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

列宁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摒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经济政策,阐述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新思想。列宁关于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和无产阶级专政,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建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斯大林继承列宁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建成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三、毛泽东主张通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取得了辉煌成就。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标志,虽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判断的偏差及冒进的失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在探索基础上反思,开始了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注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共几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有着自己的相对完整的范畴体系。

2、结合所学内容与实际谈谈你对当前贫富差距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一、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成因及特点

(一)现状:贫富差距扩大可大致概括中国社会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及收入分配状况,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区、行业、阶层差距拉大。

(二)成因:自然、历史原因;市场体制转型的效应,国家政策导向的效应

(三)特点:贫富差距的区域化、集团化、社会化与政治化。

二、科学认识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 1.贫富差距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贫富差距问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历史合理性,具体表现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不可能归功于输入差距的拉开,但是贫富差距的拉大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先富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表现出其合理且有利的一面。

2.贫富差距扩大的危害性

虽然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现象的出现具有某种合理的成分,但是在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表现在容易导致需求不足,形成经济萎缩;严重挫伤大量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削弱社会发展的活力;增强民众的相对剥夺感。

3.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共同富裕的实现,而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解决社会主义前进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因而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首先,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其次,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是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二是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工作。再者,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最后,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差距。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答案(范文模版)

2014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以后,(B)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A.民主与进步 B.和平与发展 C.战争与革命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A)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

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4.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理论形态,(C)具有不可否认和不可替代的原创性、基础性,在此之后形成的理论成果都是其继承和发展。A.科学发展观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 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C)。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B)。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A)的思想路线。A.实事求是 B.以人为本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阶段B.我国还处在新民主主义阶段C.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B)。

A.实现社会主义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C.建成小康社会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

A.三位一体B.四位一体C.五位一体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是(B)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多项选择题

1.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是(BD)。

A.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发展趋向 B.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特征C.正确认识国际政治形势发展趋向D.正确认识时代特征

2.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变化的主要表现是(ABD)。

A.世界开始了多极化的进程 B.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C.航天科技发展竞争成为焦点D.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ABC)。

A.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B.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C与党的八大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有密切历史关联D与党的九大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有密切历史关联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5.“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ABD)。

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D.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内容包(ABCD)

A.第一要义是发展B.核心是以人为本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是(ABCD)。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B.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C.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D.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ABCD)。

A.思想路线理论B.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理论和发展动力理论C.国家统一理论和外交战略理论D.依靠力量理论和领导核心理论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是(A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第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单项选择题

1.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

A.路线、方针、政策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C.认识方法 2.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A)

A.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B.确定自己指导理论的认识路线C.确定自己行动方向的认识路线

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命题,向全党提出了(C)。A.创建思想路线的任务B.创建指导中国革命理论的任务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4.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A.解放思想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5.1945年4月,党的(A)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七大 B.八大 C.九大

6.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8.邓小平多次强调,(A)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A.实践 B.群众 C.理论

9.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

A.创造 B.创新 C.创立

10.(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求真务实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早期使用“思想路线”这个概念是在(BC)

A.1927年写的一封信中B.1929年写的一封信中C.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D 1938年写的《论新阶段》中

2.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命题的含义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认为(ABCD)。

A.“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C.“求”就是我们去研究D.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个概念很好地揭示了(CD)。

A.党的思想路线的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B.党的思想路线的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C.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D.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下列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

A.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事实出发B.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出发C.从实际出发包括从群众出发D.从实际出发还包括从国情出发

6.应该辩证地看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BCD)。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B.实践标准不排斥逻辑标准C.实践标准不否认逻辑标准D.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7.实践检验真理也发展真理。因为(ABD)。

A.实践的发展推动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B.实践手段的进步促进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

C.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检验真理标准的多样性D.实践的过程无限性决定了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8.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BCD)。

A.解放思想是前提 B.与时俱进是品质C.求真务实是条件 D.实事求是是精髓

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ABCD)。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 D.蕴含实效性 10.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A)。

A.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B)

A.从新中国成立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B.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进入小康社会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A)的历史阶段。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C.达到发达国家水平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 6.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7.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8.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B)。A.四项基本原则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自力更生 9.四项基本原则是(A)。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基本国策 10.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三大(AB)。

A.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BCD)。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D.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历史过程 3.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在各方面,包括(ABC)。A.生产力 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 D.思想文化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CD)。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BC)。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C.基本政策 D.基本路线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8.十七大、十八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的内容是(CD)。

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C.社会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9.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ABC)

A.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B.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

A.对外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体现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是(C)

A.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B.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B)。A.党的十三大 B.1992南巡讲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在(C)。A.1975年 B.1978年 C.1988年 5.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

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6.党的(C)对“三步走”思想作了完整的阐述。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7.根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C)。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8.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C)。A.2010年 B.2020年 C.21世纪中叶 9.我国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成(A)。A.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 C.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社会

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A.邓小平B.胡锦涛 C.习近平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BD)。

A.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在1980年指出社会主义有两条压倒一切的标准是(AB)。A.发展生产力 B.提高人民收入 C.单一的公有制 D.是否按劳分配 3.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4.“三步走”的战略(ABCD)。

A.是对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的展开和具体化 B.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C.表明我们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 D.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

5.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A.科技 B.改革开放 C.阶级斗争 2.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在党的(A)。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3.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C)。A.革命 B.建设 C.改革开放

5.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B.打破铁饭碗 C.政企分开 6.在全面改革中,(C)是重点。

A.文化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C.实用主义的标准

8.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B)。A.全方位、宽层次、多领域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C.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

9.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B)。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有(ABCD)。

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ABC)。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ABD)。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强调两点,即(AB)。

A.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B.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D.将可以为“资”服务又可以为“社” 服务的东西,判定为姓“资”,不予吸收

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是指(ABCD)。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立足点B.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D.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条件 6.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指(BC)。

A.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C.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D.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

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C.安全高效D.对内改革 8.把握多元平衡的战略方针,要求(CD)。

A.我国同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B.从注重规模速度向讲求质量效益转型 C.不仅要重视引资来源多元化,也要强调走出去市场多元化D.不仅要重视出口市场多元化,也要强调进口市场多元化

9.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ABCD)。A.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B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

C 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D 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10.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A)方针。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B.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党的(C)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3.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政府,政府主要运用(A)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A.经济 B.行政 C.法律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A.市场和法制 B.计划和市场 C.计划和法制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C)。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党的(A)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7.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其中,一个“统一”是指(B)。A.统一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B.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C.统一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

8.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9.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目标是(B)。A.解放生产力 B.共同富裕 C.改革开放 10.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贫富分配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按(C)分配。A.资金 B.提地 C.生产要素

1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A)。

A.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同时富裕C.同等富裕

13.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B)。

A.效率 B.公平C.发展

14.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C.城乡发展一体化 1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A)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A.科技创新 B.人才创新 C.体制创新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2.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AB)决定的。

A.社会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C.所有制形式 D.分配制度 3.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BCD)。

A.我国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B.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C.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C)。A.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C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5.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6.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7.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8.下列哪些属于生产要素的范畴?(ABCD)A.土地 B.设备C.技术 D.管理

9.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其中“四个着力”是指(ABCD)。

A.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B.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C.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D.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10.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包括(ABCD)。A.改善需求结构 B.优化产业结构C.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D.推进城镇化 1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ABCD)。A.生活富裕 B.乡风文明C.村容整洁 D.管理民主

12.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邓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A.人民当家作主 B.政治文明 C.社会和谐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C)。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科教兴国

4.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B)。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6.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A.依法治国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人民当家作主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8.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9.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0.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中国宪法是在(A)。A.1982年 B.1954年 C.2002年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BCD)。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名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BCD)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A.乡镇选举委员会 B.农村村民委员会C.城市居民委员会 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5.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ABCD)。A.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C.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6.依法治国是(ABC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7.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二者(ABC)。

A.性质相同 B.作用、职能相同 C.历史使命相同 D.时代背景相同 8.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BC)。A.参政 B.团结 C.民主 D.议政 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CD)。

A.政治协商 B.团结合作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10.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包括(ABCD)。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D.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B)的文化。A.人才创新 B.进步潮流 C.经济发展

2.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A.文化 B.文明 C.经济

3.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C)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A.物质文明 B.经济发展 C.先进文化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A),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A.思想基础 B.进步潮流 C.思想保证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A.硬实力 B.软实力 C.吸引力

6.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先进文化 B.民族文化 C.经济发展

7.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B)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A.无产阶级道德 B.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C.世界各民族传统道德 8.(B)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A.文化 B.教育 C.经济

9.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A.体育 B.文化 C.道德

10.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C)优势。A.社会 B.文化 C.政治

二、多项选择题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是指(BC)。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唯一内容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ABCD)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民族意识 B.民族心理C.民族品格 D.民族气质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的要求是(ABCD)。

A.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B.重在实际行动C.重在持之以恒 D.重在形成机制

5.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ABCD)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促进人际和谐。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 D.个人美德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包括(BCD)。A.加快政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B.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C.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D.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7.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要构建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包括(ABC)。A.党委领导 B.政府管理C.行业自律 D.政府监督

8.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按照(ABCD)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A.公益性 B.基本性C.均等性 D.便利性

9.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 D.百家争鸣

1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要努力开创(ABCD)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A.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B.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C.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D.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孔子曾说过的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B)。A.“兼相爱” B.“和为贵” C.“爱无差”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存在是(A)。

A.严重的 B.不严重的 C.比较严重的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C)。A.形式属性 B.表面属性 C.本质属性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

A.以人为本 B.以学为本 C.以物为本

5.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位置的工作是维护社会(A)。A.公平B.效率 C.经济

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B)。A.和平发展 B.改革开放 C.民主法制

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B)。A.辅助条件 B.重要条件 C.次要条件

8.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目标是围绕小康社会的全面(C)。A.建立 B.建设 C.建成

9.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B)。

A.基础建设 B.保障和改善民生 C.生产效率 10.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A)。A.基石 B.动力 C.渠道

二、多项选择题

1.未来理想社会是(AC)。

A.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B.人与人竞争的社会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D.人与自然斗争的社会

2.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ABCD)。

A.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B.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C.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D.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和谐社会就是(A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先后制约的社会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上下约束的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ABD)。

A.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B.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

C.充分发挥国内外华人华侨的积极作用D.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6.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应该考虑的方面是(ABC)。A.从法律上 B.从制度上 C.从政策上 D.从关系上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AB)。

A.加强党的领导 B.改善党的领导 C.增加党的领导 D.改变党的领导 8.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

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9.劳动者就业的方针是(ABCD)。

A.自主就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鼓励创业 10.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要素是(ACD)。

A.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B.道德保障C.法治保障 D.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B)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A.自然 B.社会 C.人类

2.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A)下的共存关系。A.人类被动的服从自然状态B.人类主动的适应自然状态C.人类与自然平等 3.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性讨论由1962年(A)一书出版开始。A.《寂静的春天》B.《《人类环境宣言》C.《增长的极限》

4.“生态文明”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因(C)日益尖锐化的产物,是人类对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导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A.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社会的矛盾B.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人矛盾C.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资源环境矛盾

5.1973年中国召开了(B),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战略方针。

A.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 C.国务院全体会议

6.2007年,(B)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7.(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大

8.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五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C)的全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中国改革开放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9.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B)的共同努力。A.发达国家 B.全世界 C.发展中国家

10.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C)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A.人工造林 B.科学技术 C.自然力

二、多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ABCD)。

A.资源约束加大 B.环境污染严重C.生态系统退化 D.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3.坚持(AB)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A.节约资源 B.保护环境C.自然恢复 D.节能减排 4.坚持(ABC)为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A.节约优先 B.保护优先C.自然恢复 D.节能减排 5.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C.低碳发展 D.经济发展 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ABD)。

A.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B.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C.推动经济快速发展D.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7.有些生态环境问题无国界,需要全球合作共同面对,比如(ABCD)。A.应对气候变化 B.臭氧层破坏C.核污染 D.海洋生态系统

8.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A.改革开放B.文化建设C.社会建设D.科技创新

第十章 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祖国大陆完成统一,可以(B)为标志。

A.海南岛获得解放 B.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C.广州获得解放

2.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澳门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C)不平等条约霸占的。

A.《南京条约》(1842年)B.《北京条约》(1860年)C.《中葡北京条约》(1887年)

3.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B),割占我国台湾的。A.《北京条约》(1860年)B.《马关条约》(1895年)C.《二十一》(1915年)

4.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是(C)的遗留问题。A.抗战胜利后 B.土地革命后 C.解放战争后

5.1945年8月,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被迫接受(A)相关条款,将台湾归还中国。

A.《波茨坦公告》 B.《尼布楚条约》 C.《马关条约》

6.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

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收复香港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九二共识”是指(B)。A.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8.当今时代的主题是(C)。

A.战争与革命 B.民族解放 C.和平与发展

9.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C)。A.1997年12月01日和1999年07月20日 B.1997年02月01日和1999年07月12日 C.1997年07月0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10.2007年10月,党的(B)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文献,并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历史遗留问题,香港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ABD)不平等条约霸占的。

A.《南京条约》(1842年)B.《北京条约》(1860年)C.《马关条约》(1895年)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ABC)。A.提出阶段 B.成熟阶段C.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 D.构思、成熟与发展阶段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B)。A.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B.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1979年1月, 中美建交D.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BCD)。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B.“邓六条”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是(ABC)。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C.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和平统一

6.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美国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即(ABD)。

A.与台湾断交B.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C.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D.废除美国同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是(AC)。

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

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8.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表明了在坚持既定原则的前提下的对台方针政策,主要是(ABCD)。A.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C.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D.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9.中国一向秉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条,坚持(ABC)。A.不干涉别国内政 B.永远不称霸C.永远不搞扩张 D.支持世界一切革命运动

10.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现实依据是(ABCD)。

A.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向和潮流B.从我国的现实出发 C.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国内建设对中国外交策略提出的客观要求D.我国的和平发展会有力增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B)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A.工人阶级 B.人民群众 C.广大农民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知识分子是(C)A.小资产阶级 B.中产阶级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在新时期要实现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继续坚定地实行(A)。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4.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B.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5.现阶段我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我们实行的是(C)。A.多党制 B.一党制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6.现阶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B)。

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B.中国人民解放军C.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7.江泽民在新的条件下对人民军队建设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A)”的总要求。A.保障有力 B.思想统一 C.保家为国 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A)党的领导。

A.改善 B.服从 C.统一

9.(A)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A.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 B.坚持科学发展观C.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10.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A),全面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A.《中共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B.《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C.《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定》

11.新形势下建设(B)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A.科学型 B.服务型 C.学习型

12.在当代中国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是以(B)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ABCD)。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2.现阶段巩固和发展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性包括:(ABCD)A.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B.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

C.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存在,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民族大团结。

D.由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和历史上遗留的某些民族隔阂的存在,必须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

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这是因为:(AB)

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ACD)这条主线。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D.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5.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有:(BCD)。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题目以及答案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答: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两霸争斗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在邓小平提出这一论断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科学判断上述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时代条件,要求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以世界眼光去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内容是什么?

答: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联系中国近30年的改革与实践,谈中国模式的八个特

点。

答:中国模式八大特点:

1、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也就是实事求是。

2、强势政府,我们有比较中性、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政府,它能制定并执行符合自己民族长远利益的政策。

3、稳定优先,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跨越式发展。

4、民生为大,我们坚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5、渐进改革,实践证明“共产党+市场经济”比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更有作为。

6、顺序差异,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讲究轻重缓急。我们大致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

7、混合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求把市场优势和宏观调控优势结合起来。

8、对外开放,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但以我为主,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学习别人的经验。中国模式有极强的竞争力,因为它源于激烈的国际竞争。

四、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特点。

答:中国“文明型国家”八个特征:

1、超大型的人口规模,我们有占世界1/5的人口。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学习+ 创新 + 巨大人口产生的规模效应 + 影响中国和世界。

2、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这使我们具有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我们可以在超大规模的范围内进行空间战略布局,推动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

3、超悠久的历史传统。

4、超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内源性,在人类主要知识领域内都有自成体系的东西,如政治、哲学、宗教、语言、建筑、文学、美术、音乐、军事、教育、体育、医学、饮食等都是这样。

5、独特的语言,我们使用的是历史悠久、生生不息的汉语。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认同的利器。

6、独特的政治,中国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民心”,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指的不是一时一刻的“民意”,而是指实现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7、独特的社会,我们创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照搬的苏联模式。

8、独特的经济,我们不仅掌握了西方的“数目字管理”,并在这个方面有所创新和超越,同时我们还发展了自己的“宏观整合力”。

9、五、七个途径:

1、丰富建设主体:国家、社会、民众。

2、加强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

3、优化社会结构:橄榄球型社会。

4、加强党的建设与民主法治:为促公平正义。

5、转变发展观念:藏富于民。

6、加强心灵与道德建设:心的安顿。

7、落实以人为本:从理念到实践。

六、结合实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2)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3)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七、中美关系的实质与未来。

答:中美关系的实质就是民主与集中之关系,中美两国的根本不同和分歧就在这儿、其他一切的不同和分歧(贸易、人权等等的不同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不同和分歧而派生出来的。

中美是两个有世界影响的重要大国。两国既有日益增多的共同点,也有不少复杂的分歧点。中美之间在广泛领域里具有共同的或并行不悖的利益,但也存在一些实际利益的冲突。利益需求决定双方的积极合作与协调,分歧和矛盾导致相互斗争与摩擦,这使中美关系必然带有双重性。当双方强调合作,并致力于拓展两国利益的最佳汇合点时,中美关系就能够顺利和平稳;而当突出分歧时,中美关系就出现麻烦和波折。合作与协调是中美关系的主导方面,分歧与摩擦是次要方面。但次要方面如处理不当,也会成为主要矛盾,在一个时期给中美关系带来严重损害。

中美关系从来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而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局势演变带来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是中美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双方国际责任加重,利害相关,更需要加强合作。良好的中美关系既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中美合作,对双方和世界都有利,中美对抗,对谁都没有好处。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这就是中美关系的大局。

当务之急,是中美双方都能以大局为重,站在战略的高度,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妥善处置双方的分歧,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同时与世界各国一起“塑造21世纪”。

八、日本政坛“右”转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答: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宣布解散国会、提前大选后,日本政坛再次进入动荡期。不论政权如何组合,未来的日本政权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极其浓厚的右翼色彩,当前的军国主义言论和宣示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引领日本发展的国策。届时,日本将成为亚洲动荡之源,不仅

周边国家安全面临挑战,整个亚洲和平及战后国际秩序将面临严峻威胁。

日本政坛右倾化植根于当前畸形发展的社会。在日本国内,经济已持续二十年在低谷徘徊,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人们不满情绪的日积月累,催生一种以民族主义、排外主义为特征的畸形爱国主义。在中国迅速崛起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这种不健康的情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恐惧与不安、羡慕与嫉妒复杂心态驱使下,日本民众把不满迁怒于外界,在虚无的强国梦支撑下,企图通过对外强硬寻回久违的自尊,主张扩大自卫队作用及修改宪法第九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

日本整个国家将会在未来更加积极得向右走,突出强调安全保障,也就是我们中国常说的军事问题。更重要的是,日本会强化同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日本也将会更积极地迎合国内民众的心理,强硬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岛屿争端。接下来这段时间,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还有可能持续升温,我们必须做好积极应对的准备。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中国外交坚定服务大局,妥善应对乱局,积极开创新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和平发展与科学发展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积极运筹大国外交,全力推动大国间双边和多边合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

九、两岸“走向双赢”的内涵及实现的基础是什么?

答:两岸同胞一起携手,共同争取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景,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要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坚持这条务实道路,保持这一正确方向,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建设。这一观点,是对过去60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总结,进一步阐明了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历史经验。

和平统一,共创双赢,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企盼。目前,海峡两岸在政治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和平统一祖国的道路也会有许多曲折,但海峡两岸关系的曙光已经出现。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箴言,充分发挥两岸同胞的聪明才智,为实现和平统一,共创双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十、为什么说“分裂无稳定,台独无和平”?

答:台湾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是绝对无法容忍台湾从中国中分离出去的。中国政府虽然承诺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但针对台湾岛内少数政治势力企图分裂台湾的图谋和一些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的动向,中国也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因为这涉及中国的主权问题,中国政府有权决定采用自己认为必要的手段包括军事手段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没有义务对台湾的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作出承诺,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一个独立的台湾将极大地恶化中国的安全环境和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台湾如果独立,将不可避免地充当国际反华阵线的不沉的航空母舰。这样,世世代代都为中国领土的宝岛不仅不能有益于中国,相反它却会变成插在中国心脏上的一把匕首。台独一旦成为事实,还有可能引发中华民族分裂的多米罗骨牌,导致中国的全面解体,酿成空前浩劫,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到时候西藏、新疆、内蒙古都有可能会闹独立。所以大陆当局如果不能贯彻这一意志,将难逃政权覆灭的危险。能否阻止台独事关正在崛起中的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伟大复兴大业。如果成功,中国就会以更大的自信心勇往直前;如果失败,中国大陆可能从此沉沦下去。在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后,台湾能否回到中国的怀抱,是中国维护国土完整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考验。中国如果失去台湾,不仅中国的民族

感情不能接受,中国的民族利益更不允许!台湾如果不能回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是一场梦而已。

十一、东西方的传统观念为什么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

答:完整的资本主义体系起源并形成于西方,基础是重商主义、产业革命后的市场经济,统治阶级既是管理者,也是市场参与者,这种状况长期形成了一种观念——市场对于经济的绝对调节是理所当然的,而政府的作用仅限于仲裁、征税等基础功能。

而马克思主义出现,将其归纳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最重要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批判并提出了人类社会的第五个形态设想,即社会主义,在社会矛盾激烈的时代,出现了大批的追随者,并且最终开始组建国家,同资本主义进行对抗。饯行这种理论设想,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是由政府对市场资源进行调控,即计划经济。

所以传统观念将两种意识形态用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对市场资源进行调控的不同手段等同起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历史上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确实中规中矩的延续着这种不同针对这种观念,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92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十二、计划与市场的优势与缺陷各是什么?

答:计划经济在资源匮乏的特殊年代,也不失为一项适应特殊时期特殊状况的特殊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是以自由交易、贸易为基本的经济模式。它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是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计划经济的优点主要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建设;有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其缺陷主要是:容易产生统得过死、瞎指挥和官僚主义;缺乏活力,降低经济运行效率。

市场经济的优势——有利于调动众多的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把经济搞活;有利于及时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较快地提高社会总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其缺陷主要是: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导致经济危机;在收入的分配上,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加剧贫富的矛盾;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面,会产生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

十三、如何认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是什么?

答: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为复杂严峻,党所面对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为尖锐迫近。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要求我们

充分认识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把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要求,在新起点上继续推进这一伟大工程。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以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为准则,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为基础,加强制度建设。大力抓好这“五大建设”,就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面临着复杂环境和挑战,肩负着执政兴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离开严格的纪律、统一的意志,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我们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做到制度面前没有例外、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建设一个更加团结统一、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十四、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答: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进入新时期,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十五、为什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下载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复习试题(2015)

    1、 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创立标志、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2、 答:1)历史条件: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创立标志:1840年共产党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来讲就是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辅导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先后提出发展起来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十八大报告学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人民不同于民,民是相对官而言的,人民是相对阶级敌......

    电大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答案

    2001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放专科) 课程形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案例分析(共1题,每题50分)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材料1 当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Ⅱ复习题(2010.6)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丰富和发展。163-164,165-166(教材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