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问: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内涵?
一、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意味着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2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继续推进民生福祉时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的民生保障短板主要有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纠正?
促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015年10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5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进展情况时指出,2015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目前部分劳动者就业质量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是脆弱就业群体和不稳定就业群体占比大;总体劳动报酬水平仍然偏低,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问题仍然突出。“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保脱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提高扶贫实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此外,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强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此外,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涨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同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重健康: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同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助养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根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称,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2012年扩大为19个。“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此外,要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3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会议指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文化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社会责任培养,倡导科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请谈谈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 得理想的结果,它能够让其他人信服地跟随你或让他们遵循你所指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你的设想行事。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励其他国家依照寻求共存的方式加强界定他们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它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一)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不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结合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开放姿态,借鉴学习并创新。
(二)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把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是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二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三是整合新闻传媒资源,做大新闻产业;四是打造一支复合型的新闻媒体从业队伍。3 在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当的舆论力量。要深刻熟悉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治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三)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正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没有经历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与旧的经济形态、社会关系相联系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为方式,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大量涌入并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构成。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仍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观、道德观等还会在社会上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各种西方的后现代文化思潮、文化观念和行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基本的经济制度,社会上还大量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由此带来不同的利益观和价值观
(四)软硬同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有密切的相关性,任何软实力都是以硬实力为基础的;相反,软实力对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也产生影响。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的国际环境中,必须重视增强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赢得世界人民对我们维护世界和平的信任和尊重。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所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和硬实力的建设同时推进,“软”、“硬”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4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搞搞中指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魅力中国,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不仅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战略,也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21世纪初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现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表明了将生态环境不仅作为资源、进而作为资产,代表了认识的逐渐深化。
基本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的,是重要的理论、理念创新,也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融入经济建设,就是要改变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融入政治建设,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建立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融入文化建设,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融入社会建设,就是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公众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由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所决定的。
18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连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从当前和长远来看,都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首先,是缓
解当前需求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经过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机理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供给约束为主转变为需求约束为主,总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产能过剩是需求不足的集中表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货紧缩趋势凸显,是需求不足带来的结果。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可创造庞大的出口需求,向国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从而增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其次,是破解国内经济长远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供给瓶颈的需要。周边国家多数发展水平不
高,与我国产业处于垂直分工状态,而且能源资源丰富。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立铁路、水运等大运量的便捷通道,有利于把周边国家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他们能搭上中国这列快速前进的列车,实现互利双赢的目标。第三,有利于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我国有 3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目前一半以上是美元 资产,其中大部分是购买美国的国债,收益率不高。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将在沿线国家创造许多投资机遇,无论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投资工业、商贸流通业,都将带来比购买美国国债更高的回报。
第四,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周边关系。“一带一路”将把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更加紧密
地联系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密切的经济合作必然带来和谐稳定的政治关系,从而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答,请结合这些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谈谈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处,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明确的历史方位,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的不断拓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图景。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小康”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可见,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时,首先使用了“小康”概念,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根据“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图景更具体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第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一致,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既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又更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更顺应人民意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大力推进,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服务健全,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影响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加坚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动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换素食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实现孩子们对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目前我国取得的一些成果来看,在新世纪的新阶段,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成倍上升,外汇储备也显著增加。就近十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惠及到了全国各地人民,尤其是现在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基本保障的支持力度,都已经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更加充分、基础更扎实、目标也更接近。
但是从国际国内大势来看,我国仍将处于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竞争甚至是贸易壁垒仍然存在,我国
周边事态也变得复杂而敏感。国内也还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是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因此,我们就要重视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因为深化该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也是破解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比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只有从各方面都加快转型和改革,号召全国人民加入改革的行列,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汇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把全面深化改革落到实处,最终才能全面建成我们所构想的、真正的惠及每个人的小康社会。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来讲就是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首先我们要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凝结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又要自觉实践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边学边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把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带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目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自觉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
把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思想。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深入贯彻并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解放思想不是动摇理想信念,而是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下努力改变那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不断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进而在更高的水平上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把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好地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其次是要把感情共鸣与思想共识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对人们的深刻影响,既源于科学真理内在的逻辑说服力,也源于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的巨大创造力,还源于其自身蕴含的真挚情感。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应着眼于
实现感情共鸣与思想共识的统一。这就要求讲清楚理论本身的情与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情与理的高度统一。我们还要应善于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理论内涵和强烈情感因素,善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受教育者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最后是把提高认识与提升道德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人们的思想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作为根本的价值遵循,它是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根本依据。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我们的工作,应着眼于两个提高:一是提高认识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党的理论转化为我们的共识,把党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实践能力。二是提升道德境界。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党的理想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追求,转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注重作风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提高认识水平和提升道德境界,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在9月3号和9月5号的党校课堂上,梅萍老师和韩君华老师分别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我受益匪浅,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党的思想认识,更增强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目前唯一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共产党
人的必然选择。
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儿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价值观对他的行为以及人生追求的重大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建立富强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建国以来,中华民族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每一次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最终胜利,汶川大地震,云南大旱,玉树地震,每一次的灾难,共产党人都冲在前面,领导灾区人民从痛苦中走出来,重建家园。这些归根到底是源于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意识,源于共产党人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共产党人是至关重要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对组织和组织内的个人的要求,规范个人的行为,是组织可以有效运作。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严肃党的纪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加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纪律上保证党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党,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今年来,党内一些腐败分子滥用职权,中饱私囊,河北省重大贪污案,武汉大学学校领导贪污案,这些案件说明,党内的纪律仍然需要加强,党内一些同志的思想扔需要机一部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党内纪律建设,净化党员队伍,对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思想意识的提高对一个人特别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性,使我更加端正了入党动机和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层次,同时也使我明白了党内纪律的严明性,以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是自己更加靠近党组织,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et发挥。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只有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加强修养,自觉利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只有创新思维,确立把发展作为开展实际工作的第一要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只有严格自律,坚持清正廉洁,树立良好作风,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都能永远保持党的本色,永远保持先进性。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关键是一名党员、员要有一个静心平和的心态,有一双净心干事的心境,有一股子尽心敬业的精神。
一、力戒浮躁,保持一颗平常心。浮躁,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态,一名党员干部,一旦沾染上浮躁之气,就会沉不下心,稳不住神,心猿意马,魂不守舍。这种心态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习理论浅尝辄止,一目十行。党员在现阶段,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学习,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到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当前,确实存在相当数量的党员学理论动力不足,干事业创劲不高的现象。也存在着一部分党员干部由于长期放松自己的学习,思想麻痹,放任自己的严重行为。无数事实证明,心不静,无以言学,心不静,贪欲就膨胀,就抵御不了外部花花世界的诱惑。一旦碰上诱惑就会自乱方寸。做为党的领导干部,组织学习不静心,长期放松学习,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不学习,思想无法进步,理想信念就容易动摇,党性意识就会淡化,思想观念就会僵化;不学习组织纪律松懈,奉献精神退化;不学习也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学习更不可能改进领导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只有潜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成。党员干部潜心学习,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使自己时刻处于清醒状态,发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见五光十色而不眼花缭乱,遇名利竞逐而不心神不宁。
二、去除私心杂念,保持清正廉洁。在现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下,党员要保持人格力量,自重、自省、自励,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带头弘扬社会主义优良道德风尚。贪一己而误终身,图蝇头小利而身败名裂的深刻教训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为我们敲响警钟。为子女就业、读书开后门,为朋友说情办事开绿灯,为自己升官高就铺路子,这样的行为必为人民所不齿。受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抗不住诱惑,必然管不住自己。私事办多了,私心杂念也就充斥其间,党员干部必然滋生腐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党员干部要从自身思想源头上找问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入党为什么?现在工作干什么?将来给党留什么?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人格力量曾经令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敬仰。孔繁森、焦裕禄、雷锋,一面面公而忘私的旗帜为我们树起了学习的榜样。
三、扎实工作,增强责任意识。一名党员,对待自己的事业就是要恪尽职守、扎实肯干、勇于进取、拼搏向上、知难而进、忘我工作。“一个党员一面旗”,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工作要不断增强责任心。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以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根本出发点,科学管理,抓好各项工作,特别是自己分内的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党满意,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好体现。
总之,共产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员先进性,既离不开党组织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更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认真学习以明真理,大胆实践以磨励志,严格自省以聚党性。通过坚持不懈的修养锻炼,不断提高党
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理论素养,从而永葆党员先进性,永远做名副其实的先进分子。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辅导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深入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等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本书以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生动的事例、透彻的说理,全面准确地对上述六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作出回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辅助材料。
一、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上一些人断言‚马克思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国内也有一些人产生了‚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困惑。面对种种蛊惑和疑虑,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近20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温这些论断时,由衷感到是多么正确!历经时代的洗礼,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不仅不倒,而且更加光彩夺目!中国人民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1.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西方的各种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在我国先后出现过甚至流行过,又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因为它们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科学的宇宙观,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
2.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回答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实际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有一元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者都努力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确立儒家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多数时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教会信条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任何‚异端邪说‛都受到排斥甚至制裁。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标榜‚思想自由‛,但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各种思想主张五花八门,甚至允许批评资本主义乃至宣传马克思主义,但任何主张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思想,都会受到攻击和限制,更不允许其占主导地位,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指导思想一元化,正是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同时,指导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部分,它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着关键作用。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指导思想或者主导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它必然要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
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是不是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毫无疑问,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要多元化。事实上,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多数时候经济成分都是多样的。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在相当长时期中有封建地主经济与它并存。即使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同时存在小作坊、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个人土地所有者,公营性的‚国有企业‛,外国公司,特别是股份制的出现,使所有制形式更是复杂化多样化。然而,尽管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样,但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并没有变,始终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样,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样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地位,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是不是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呢?要看到,利益关系多样化也是很多国家、很多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比如,美国可以说是利益集团很多的国家,资产阶级、农场主阶级、工人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这些阶级又分为大、中、小不同的阶层;此外,还存在大量的诸如管理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社会阶层。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尽管利益多样,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及其内部都有激烈的斗争、冲突、较量,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不会容许不符合其利益的思想占主导。在我国,虽然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但无论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如何多样,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只有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或主张,能够最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这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还有人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指导思想是不是可以搞多元化呢?首先,我们要看到,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什么。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恰好相反,正是因为它占支配地位,必然要求通过一元去引领多样。其次,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起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杂乱的、无序的多样化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或者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
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与各个历史时代统治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思想武器,不仅仅因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且它来自于实践,同时是为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一元的。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不同,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当今世界的理论虽然有许多种,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然把谬误同真理混为一谈,其结果,绝不是为当代中国发展寻找什么新的理论支持,而是否定、消解真理的指导作用。这种思潮的泛滥,必然动摇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进而动摇我们的整个事业。
3.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
有人担心,强调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会不会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会不会影响学术和艺术上的自由争鸣,会不会影响我们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有益文化成果呢?我们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首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妨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实际上,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说要简单照搬它的现成结论,用它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用它裁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是强调要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既是近现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伟大成果,也是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正确向导。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才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形成了新的科学方法、思维方式、学术范式和学科体系。即使在西方,一些著名学派,也不讳言自己的学说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有五项功能: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可以说,无论哪项功能,要想发挥得好,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迄今为止,没有什么别的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不断打开广阔视野,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境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需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
其次,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我们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所说的‚指导思想‛,是指各种学术学派、艺术流派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我们所说的‚百家‛、‚百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允许有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避免思想停滞、观念僵化、声音单调,增强社会主义学术和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各种流派和学派更好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动局面,促进各种学术学派和艺术流派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其三,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我们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既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它勇于和善于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正是批判地汲取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精华,才得以创立;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汲取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中国传统思想精华,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使它既能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又能扎根实践、坚持根本。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碍对其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而且只会有利于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胸怀,去学习、去吸收、去借鉴。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才能坚持得住,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才能发展得好。
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把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看起来好像很‚坚持‛,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另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具体词句,而是要坚持它的基本原理,并把它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种态度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甚至误党误国;而第二种态度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反,一些曾经执政的共产党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方面的深刻教训。可以说,在相当长时期中,这些国家共产党内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理论创新滞后,提出的某些‚新观点‛,往往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者囿于成见和教条没有新突破,党的理论不能对实践提供新指导,对党员和群众越来越缺少吸引力;后来一些领导人又迷信西方理论,在西方思想文化渗透面前放弃阵地,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搞乱了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结果导致政权丧失,国家解体。这些教训说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也不行。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风云变幻之时,邓小平同志曾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不要动摇。当时,我们党在思想理论方面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力推进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之所以能够处变不惊,稳定大局,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就是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包含一系列独创性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指导作用。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近些年来,一些人不顾我国国情,不顾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无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历史结论,鼓吹要搞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声称西方所说的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我国的发展要以它们为准则。这些观点和社会思潮的实质,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取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都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如果引进和盲从它们,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中得到警示:西方一些人在拉美、非洲等地区推行新自由主义,不仅没有给那里带来福音,而且它推行到哪里就把风险和灾难带到哪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把灾难带给了全世界;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的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搞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出现繁荣,反而导致了亡党亡国的结局;西方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为所谓‚普世价值‛,使许多人上当,并成为策动一些国家‚颜色革命‛和一些地区**的思想武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实现自己战略图谋的工具。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危害性,决不能让它们干扰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事业。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面对深刻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的新情况,我们只有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团结稳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5.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马克思主义主心骨,是我们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是人民群众所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深奥,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工作,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绝不仅仅是改变语言表达方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的问题。列宁曾经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本《大众哲学》,让许多进步青年,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编写系列通俗理论读物,为人们释疑解惑,加深了干部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会和认同,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和稳定器。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近代中国之所以长期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凝聚全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任重道远,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引领作用须臾不可或缺。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识,不断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坚定性。
回望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中国注入强大活力。面向21世纪,我们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先后提出发展起来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体现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共性)与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个性)的有机统一。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间, 社会主义所以能够在中国开创历史的新局面, 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根本原因就在于, 我们党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既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 又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后一个方面的体现, 是共性;前一方面的体现, 是个性。就是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 它产生于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它所回答的是中国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间题。它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方面, 既要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 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简单的说,就是马列主义是指导思想,就像种地,马列注意是工具和种地方法,但是具体怎么种地,还得考自己摸索。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
2010—2011 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0级专科公共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答案要点(H)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1分),核心是以人为本(2分),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1分),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分)。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2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3分)
3.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1分),理论联系实际(1分),实事求是(1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分)。
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1分)、诚信友爱(1分)、充满活力(1分)、安定有序(1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分)。
5.我国现阶段的人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出在性质相同(2分);作用与职能相同(2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1分)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2分)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分)。
二、判断分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此命题正确。(3分)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1分)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3分)
2.此命题不正确。(3分)(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么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4分)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3分,共26分)
1.(1)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之所以不适合中国国情,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经济基础。第二,中国也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历史前提。所以,中国绝不能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6分)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7分)
2.(1)城乡发展不平衡。(1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2 分)
(2)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1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强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2分)
(3)材料Ⅲ中的数字充分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这必然影响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分)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驾驭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2分)
(4)解决这些问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4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3分)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分)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1分)
(2)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1分)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1分)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1分)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1分)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1分)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1分)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1分)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1分)
2.(答案要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分)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5分)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5分)
在答题要点的基础上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