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答案(范文模版)
2014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以后,(B)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A.民主与进步 B.和平与发展 C.战争与革命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A)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
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4.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理论形态,(C)具有不可否认和不可替代的原创性、基础性,在此之后形成的理论成果都是其继承和发展。A.科学发展观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 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C)。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B)。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A)的思想路线。A.实事求是 B.以人为本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阶段B.我国还处在新民主主义阶段C.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B)。
A.实现社会主义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C.建成小康社会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
A.三位一体B.四位一体C.五位一体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是(B)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多项选择题
1.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是(BD)。
A.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发展趋向 B.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特征C.正确认识国际政治形势发展趋向D.正确认识时代特征
2.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变化的主要表现是(ABD)。
A.世界开始了多极化的进程 B.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C.航天科技发展竞争成为焦点D.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ABC)。
A.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B.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C与党的八大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有密切历史关联D与党的九大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有密切历史关联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5.“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ABD)。
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D.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内容包(ABCD)
A.第一要义是发展B.核心是以人为本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是(ABCD)。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B.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C.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D.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ABCD)。
A.思想路线理论B.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理论和发展动力理论C.国家统一理论和外交战略理论D.依靠力量理论和领导核心理论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是(A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第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单项选择题
1.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
A.路线、方针、政策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C.认识方法 2.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A)
A.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B.确定自己指导理论的认识路线C.确定自己行动方向的认识路线
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命题,向全党提出了(C)。A.创建思想路线的任务B.创建指导中国革命理论的任务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4.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A.解放思想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5.1945年4月,党的(A)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七大 B.八大 C.九大
6.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8.邓小平多次强调,(A)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A.实践 B.群众 C.理论
9.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
A.创造 B.创新 C.创立
10.(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求真务实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早期使用“思想路线”这个概念是在(BC)
A.1927年写的一封信中B.1929年写的一封信中C.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D 1938年写的《论新阶段》中
2.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命题的含义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认为(ABCD)。
A.“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C.“求”就是我们去研究D.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个概念很好地揭示了(CD)。
A.党的思想路线的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B.党的思想路线的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C.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D.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下列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
A.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事实出发B.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出发C.从实际出发包括从群众出发D.从实际出发还包括从国情出发
6.应该辩证地看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BCD)。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B.实践标准不排斥逻辑标准C.实践标准不否认逻辑标准D.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7.实践检验真理也发展真理。因为(ABD)。
A.实践的发展推动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B.实践手段的进步促进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
C.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检验真理标准的多样性D.实践的过程无限性决定了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8.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BCD)。
A.解放思想是前提 B.与时俱进是品质C.求真务实是条件 D.实事求是是精髓
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ABCD)。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 D.蕴含实效性 10.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A)。
A.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B)
A.从新中国成立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B.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进入小康社会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A)的历史阶段。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C.达到发达国家水平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 6.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7.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8.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B)。A.四项基本原则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自力更生 9.四项基本原则是(A)。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基本国策 10.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三大(AB)。
A.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BCD)。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D.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历史过程 3.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在各方面,包括(ABC)。A.生产力 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 D.思想文化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CD)。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BC)。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C.基本政策 D.基本路线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8.十七大、十八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的内容是(CD)。
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C.社会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9.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ABC)
A.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B.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
A.对外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体现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是(C)
A.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B.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B)。A.党的十三大 B.1992南巡讲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在(C)。A.1975年 B.1978年 C.1988年 5.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
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6.党的(C)对“三步走”思想作了完整的阐述。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7.根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C)。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8.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C)。A.2010年 B.2020年 C.21世纪中叶 9.我国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成(A)。A.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 C.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社会
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A.邓小平B.胡锦涛 C.习近平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BD)。
A.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在1980年指出社会主义有两条压倒一切的标准是(AB)。A.发展生产力 B.提高人民收入 C.单一的公有制 D.是否按劳分配 3.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4.“三步走”的战略(ABCD)。
A.是对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的展开和具体化 B.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C.表明我们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 D.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
5.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A.科技 B.改革开放 C.阶级斗争 2.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在党的(A)。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3.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C)。A.革命 B.建设 C.改革开放
5.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B.打破铁饭碗 C.政企分开 6.在全面改革中,(C)是重点。
A.文化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C.实用主义的标准
8.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B)。A.全方位、宽层次、多领域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C.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
9.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B)。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有(ABCD)。
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ABC)。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ABD)。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强调两点,即(AB)。
A.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B.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D.将可以为“资”服务又可以为“社” 服务的东西,判定为姓“资”,不予吸收
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是指(ABCD)。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立足点B.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D.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条件 6.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指(BC)。
A.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C.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D.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
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C.安全高效D.对内改革 8.把握多元平衡的战略方针,要求(CD)。
A.我国同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B.从注重规模速度向讲求质量效益转型 C.不仅要重视引资来源多元化,也要强调走出去市场多元化D.不仅要重视出口市场多元化,也要强调进口市场多元化
9.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ABCD)。A.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B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
C 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D 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10.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A)方针。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B.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党的(C)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3.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政府,政府主要运用(A)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A.经济 B.行政 C.法律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A.市场和法制 B.计划和市场 C.计划和法制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C)。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党的(A)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7.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其中,一个“统一”是指(B)。A.统一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B.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C.统一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
8.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9.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目标是(B)。A.解放生产力 B.共同富裕 C.改革开放 10.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贫富分配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按(C)分配。A.资金 B.提地 C.生产要素
1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A)。
A.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同时富裕C.同等富裕
13.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B)。
A.效率 B.公平C.发展
14.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C.城乡发展一体化 1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A)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A.科技创新 B.人才创新 C.体制创新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2.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AB)决定的。
A.社会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C.所有制形式 D.分配制度 3.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BCD)。
A.我国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B.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C.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C)。A.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C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5.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6.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7.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8.下列哪些属于生产要素的范畴?(ABCD)A.土地 B.设备C.技术 D.管理
9.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其中“四个着力”是指(ABCD)。
A.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B.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C.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D.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10.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包括(ABCD)。A.改善需求结构 B.优化产业结构C.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D.推进城镇化 1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ABCD)。A.生活富裕 B.乡风文明C.村容整洁 D.管理民主
12.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邓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A.人民当家作主 B.政治文明 C.社会和谐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C)。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科教兴国
4.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B)。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6.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A.依法治国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人民当家作主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8.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9.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0.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中国宪法是在(A)。A.1982年 B.1954年 C.2002年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BCD)。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名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BCD)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A.乡镇选举委员会 B.农村村民委员会C.城市居民委员会 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5.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ABCD)。A.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C.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6.依法治国是(ABC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7.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二者(ABC)。
A.性质相同 B.作用、职能相同 C.历史使命相同 D.时代背景相同 8.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BC)。A.参政 B.团结 C.民主 D.议政 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CD)。
A.政治协商 B.团结合作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10.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包括(ABCD)。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D.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B)的文化。A.人才创新 B.进步潮流 C.经济发展
2.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A.文化 B.文明 C.经济
3.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C)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A.物质文明 B.经济发展 C.先进文化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A),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A.思想基础 B.进步潮流 C.思想保证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A.硬实力 B.软实力 C.吸引力
6.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先进文化 B.民族文化 C.经济发展
7.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B)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A.无产阶级道德 B.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C.世界各民族传统道德 8.(B)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A.文化 B.教育 C.经济
9.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A.体育 B.文化 C.道德
10.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C)优势。A.社会 B.文化 C.政治
二、多项选择题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是指(BC)。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唯一内容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ABCD)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民族意识 B.民族心理C.民族品格 D.民族气质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的要求是(ABCD)。
A.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B.重在实际行动C.重在持之以恒 D.重在形成机制
5.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ABCD)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促进人际和谐。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 D.个人美德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包括(BCD)。A.加快政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B.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C.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D.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7.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要构建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包括(ABC)。A.党委领导 B.政府管理C.行业自律 D.政府监督
8.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按照(ABCD)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A.公益性 B.基本性C.均等性 D.便利性
9.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 D.百家争鸣
1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要努力开创(ABCD)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A.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B.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C.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D.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孔子曾说过的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B)。A.“兼相爱” B.“和为贵” C.“爱无差”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存在是(A)。
A.严重的 B.不严重的 C.比较严重的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C)。A.形式属性 B.表面属性 C.本质属性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
A.以人为本 B.以学为本 C.以物为本
5.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位置的工作是维护社会(A)。A.公平B.效率 C.经济
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B)。A.和平发展 B.改革开放 C.民主法制
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B)。A.辅助条件 B.重要条件 C.次要条件
8.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目标是围绕小康社会的全面(C)。A.建立 B.建设 C.建成
9.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B)。
A.基础建设 B.保障和改善民生 C.生产效率 10.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A)。A.基石 B.动力 C.渠道
二、多项选择题
1.未来理想社会是(AC)。
A.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B.人与人竞争的社会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D.人与自然斗争的社会
2.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ABCD)。
A.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B.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C.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D.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和谐社会就是(A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先后制约的社会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上下约束的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ABD)。
A.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B.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
C.充分发挥国内外华人华侨的积极作用D.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6.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应该考虑的方面是(ABC)。A.从法律上 B.从制度上 C.从政策上 D.从关系上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AB)。
A.加强党的领导 B.改善党的领导 C.增加党的领导 D.改变党的领导 8.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
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9.劳动者就业的方针是(ABCD)。
A.自主就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鼓励创业 10.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要素是(ACD)。
A.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B.道德保障C.法治保障 D.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B)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A.自然 B.社会 C.人类
2.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A)下的共存关系。A.人类被动的服从自然状态B.人类主动的适应自然状态C.人类与自然平等 3.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性讨论由1962年(A)一书出版开始。A.《寂静的春天》B.《《人类环境宣言》C.《增长的极限》
4.“生态文明”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因(C)日益尖锐化的产物,是人类对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导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A.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社会的矛盾B.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人矛盾C.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资源环境矛盾
5.1973年中国召开了(B),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战略方针。
A.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 C.国务院全体会议
6.2007年,(B)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7.(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大
8.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五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C)的全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中国改革开放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9.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B)的共同努力。A.发达国家 B.全世界 C.发展中国家
10.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C)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A.人工造林 B.科学技术 C.自然力
二、多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ABCD)。
A.资源约束加大 B.环境污染严重C.生态系统退化 D.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3.坚持(AB)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A.节约资源 B.保护环境C.自然恢复 D.节能减排 4.坚持(ABC)为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A.节约优先 B.保护优先C.自然恢复 D.节能减排 5.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C.低碳发展 D.经济发展 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ABD)。
A.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B.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C.推动经济快速发展D.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7.有些生态环境问题无国界,需要全球合作共同面对,比如(ABCD)。A.应对气候变化 B.臭氧层破坏C.核污染 D.海洋生态系统
8.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A.改革开放B.文化建设C.社会建设D.科技创新
第十章 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祖国大陆完成统一,可以(B)为标志。
A.海南岛获得解放 B.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C.广州获得解放
2.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澳门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C)不平等条约霸占的。
A.《南京条约》(1842年)B.《北京条约》(1860年)C.《中葡北京条约》(1887年)
3.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B),割占我国台湾的。A.《北京条约》(1860年)B.《马关条约》(1895年)C.《二十一》(1915年)
4.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是(C)的遗留问题。A.抗战胜利后 B.土地革命后 C.解放战争后
5.1945年8月,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被迫接受(A)相关条款,将台湾归还中国。
A.《波茨坦公告》 B.《尼布楚条约》 C.《马关条约》
6.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
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收复香港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九二共识”是指(B)。A.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8.当今时代的主题是(C)。
A.战争与革命 B.民族解放 C.和平与发展
9.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C)。A.1997年12月01日和1999年07月20日 B.1997年02月01日和1999年07月12日 C.1997年07月0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10.2007年10月,党的(B)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文献,并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历史遗留问题,香港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ABD)不平等条约霸占的。
A.《南京条约》(1842年)B.《北京条约》(1860年)C.《马关条约》(1895年)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ABC)。A.提出阶段 B.成熟阶段C.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 D.构思、成熟与发展阶段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B)。A.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B.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1979年1月, 中美建交D.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BCD)。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B.“邓六条”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是(ABC)。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C.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和平统一
6.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美国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即(ABD)。
A.与台湾断交B.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C.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D.废除美国同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是(AC)。
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
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8.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表明了在坚持既定原则的前提下的对台方针政策,主要是(ABCD)。A.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C.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D.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9.中国一向秉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条,坚持(ABC)。A.不干涉别国内政 B.永远不称霸C.永远不搞扩张 D.支持世界一切革命运动
10.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现实依据是(ABCD)。
A.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向和潮流B.从我国的现实出发 C.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国内建设对中国外交策略提出的客观要求D.我国的和平发展会有力增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B)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A.工人阶级 B.人民群众 C.广大农民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知识分子是(C)A.小资产阶级 B.中产阶级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在新时期要实现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继续坚定地实行(A)。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4.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B.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5.现阶段我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我们实行的是(C)。A.多党制 B.一党制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6.现阶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B)。
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B.中国人民解放军C.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7.江泽民在新的条件下对人民军队建设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A)”的总要求。A.保障有力 B.思想统一 C.保家为国 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A)党的领导。
A.改善 B.服从 C.统一
9.(A)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A.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 B.坚持科学发展观C.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10.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A),全面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A.《中共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B.《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C.《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定》
11.新形势下建设(B)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A.科学型 B.服务型 C.学习型
12.在当代中国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是以(B)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ABCD)。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2.现阶段巩固和发展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性包括:(ABCD)A.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B.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
C.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存在,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民族大团结。
D.由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和历史上遗留的某些民族隔阂的存在,必须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
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这是因为:(AB)
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ACD)这条主线。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D.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5.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有:(BCD)。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二篇:电大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答案
2001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放专科)课程形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案例分析(共1题,每题50分)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材料1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一大批新型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加强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来源《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材料2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材料3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来源《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5分)
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原则的理解。(25分)
作答要求: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或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国家的对外职能(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4)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5)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6)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9)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原则的理解。
答:和平发展的目标对内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对外是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指导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一方面要为我们的和平发展争取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延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要以我们的和平发展促进国际大家庭的和平,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高举共赢的旗帜,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需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最终达到我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持久和平环境。我国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又通过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与其他国家包容互鉴,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因此,追求共赢是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当前,国际关系步入新时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随着大国力量消长和战略心态发生明显变化,中国与美、欧之间战略互信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于频繁见诸西方报端的发问和责难,如“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吗?”、“和平崛起从来不是板上钉钉的”等,既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也凸显了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此时,“外交”对于弥补所谓“守成国”和“上升国”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尤为重要。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有助于用低成本的外交途径或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管控分歧,符合国际道德。对于一些亚太国家来说,这还意味着不需要在大国之间划线、排队、选边,这也是中国用自身发展惠及周边的切实举措。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
1.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25分)答: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化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二)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内含以及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活动中所发挥出来作用的大小,可以透视其国民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因而成为衡量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它的内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例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创业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 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第3题.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新时代内涵的理解?(25分)十九大报告给我留下最深映象的是三个字:“新时代”。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三个字的粗浅理解。
一、“新时代”这一概念的统领地位
从报告文本结构和文章发展脉络来看,“新时代”一词在报告的全文处于统领地位。
这三个字在报告正文第一次出现,是在引言部分关于大会主题的表述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二次出现是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在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后,报告正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随后是对“新时代”的总体评价,以及对“新时代”主要特征、主要矛盾等所作的分析和论述。而后,整个报告便紧紧围绕“新时代”来展开——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到此可以看作是关于“新时代”的总论;从第四部分一直到最后,可视为是关于它的分论,是根据新时代的特点、任务,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原则,对具体工作、具体领域、具体目标所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可见,“新时代”是全文的统领,是“题眼”,是贯穿在报告中的一根红线。正是有了它,整个报告才有了高屋建瓴的支点,才有了解疑答惑的锁钥,才有了气势磅礴的源泉。学习和领会报告精神,必须首先把握“新时代”这一概念的内涵。
二、“新时代”这一判断的现实依据
凭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呢?我认为有三大现实依据:
一是我们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以世界上罕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是我们已经来到一个历史性节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的起点、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等等,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都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三是我们已经实现理论上的历史性飞跃。判断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不仅要看物质成果,还要看精神成果、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新趋势,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治国理政新实践,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已形成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新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行动指南。
三、“新时代”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是十九大报告中最大的亮点。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精辟而深刻,必将成为今后我们认识形势、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基本依据和遵循,也决定了今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的实践、新的时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意义,对世界社会的和平、发展、进步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材料1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一大批新型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加强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材料2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材料3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来源《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5分)答: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国家的对外职能 ;
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
4、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
5、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6、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9、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原则的理解。(25分)
答:和平发展的目标对内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对外是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指导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要为我们的和平发展争取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延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要以我们的和平发展促进国际大家庭的和平,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高举共赢的旗帜,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需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最终达到我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持久和平环境。我国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又通过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与其他国家包容互鉴,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因此,追求共赢是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当前,国际关系步入新时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随着大国力量消长和战略心态发生明显变化,中国与美、欧之间战略互信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于频繁见诸西方报端的发问和责难,如“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吗?”、“和平崛起从来不是板上钉钉的”等,既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也凸显了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此时,“外交”对于弥补所谓“守成国”和“上升国”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尤为重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有助于用低成本的外交途径或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管控分歧,符合国际道德。对于一些亚太国家来说,这还意味着不需要在大国之间划线、排队、选边,这也是中国用自身发展惠及周边的切实举措。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期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然可以,可以带一切和这门课程有关的复习资料。
是的,是你本学期学期的课程全部考完。这4天考的都是统设必修课。本课程开卷考试,主要题型是单选题、多选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单选题、多选题占总成绩的50%,资料分析题占50%。复习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习指导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核说明
考试形式与时限
纸质试卷。开卷考试。90分钟。
三、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条主义犯的是()的错误。
A.重视理论的作用
B.凡事从书本出发
C.凡事满足于自己经验
2.经验主义犯的是()的错误。
A.重视理论的作用
B.凡事从书本出发
C.凡事满足于自己经验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三)论述题(20分)
联系实际分析论证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30分)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中国外交原则的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材料1.
中新网2012年8月15日电: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发表的最新消息说,香港保钓人士已经有一部分人在当地时间17时30分许登上了钓鱼岛。据报道,日本警察厅一批警察已经准备登岛抓捕保钓人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5日就香港“保钓”船只前往钓鱼岛答记者问,称中方已向日方表达严重关切。
材料2.
人民网2012年8月15日电:据香港电台16:36发布的消息,香港保钓船“启丰二号”船员致电回港时表示,保钓船已靠岸,并且搁浅。部分船员已经上了沙滩,宣示主权。船员说,日方船只曾先后多次撞向保钓船头,船身毁烂,方向盘也损毁,要靠电脑导航。但所有船员安全。日方派出数十人在岛上戒备。
材料3.
中国新闻网转中新社香港电:2012年8月15日下午5时许,保钓船只“启峰二号”冲破日本海上层层阻拦,16年来首次在钓鱼岛搁浅,7名保钓人士毅然涉水登上钓鱼岛。共计34名日本佩枪警察,首先抢夺中国国旗,并迅速控制手无寸铁的保钓人士;2艘大型日本舰船两路夹击截停试图撤离的“启峰二号”。一行14人全部被抓。据随行记者蒋晓峰描述,日方以蛮横粗暴的方式抓扣所有保钓人员及船员,带上手铐送往那霸。期间,日方指责14人非法入境和非法进入日本领土,逼迫所有人签署相关认罪文件,但遭到拒绝。
材料4.
人民网2012年8月17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消息,1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发表谈话称,2012年8月15日,日方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抓扣了14名中国公民及所乘船只,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在拦截中方船只过程中,日方舰船采取了夹击等危险行动,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抗议。
中国政府重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对中国公
民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非法和无效的,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动摇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长期以来,中方从发展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一贯主张通过对话谈判妥善解决钓鱼岛问题。中方要求日方停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动,回到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来,以实际行动维护中日关系大局。
材料5.
中新网2012年8月18日电: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日本昨天(17日)陆续放还香港保钓人士,台湾地区外事部门当晚发声明,肯定日方释放保钓人士有助维持区域稳定,但同时以近期罕见的强烈字眼,抨击日方“窃占”钓鱼岛。
材料6.
新华网2012年9月8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马英九9月7日说,不管日本是要“国有化”或“私有化”钓鱼岛的交易,“我们一概不予承认”。马英九当天下午搭乘直升机抵达离钓鱼岛列屿最近的台湾岛附属岛屿彭佳屿,明确宣示捍卫钓鱼岛。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
(三)论述题答题要点
联系实际分析论证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途径。
答题要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要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1.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
2.做到“四个着力”。一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四是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四个着力”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的后劲和路径,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全方位的战略选择。
3.“五个更多依靠”。一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二是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三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四是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五是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四)材料分析题答题要点
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
2.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不可动摇。
3.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在捍卫祖国领土主权方面是一致的。
4.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等于软弱可欺。
四、课程终结考试的相关内容
终结性考试命题以文字教材各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提示的要点内容为依据。了解、掌握、重点掌握的内容所占比例分别为:10%、40%、50%。
四、课程终结考试的相关内容
终结性考试命题以文字教材各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提示的要点内容为依据。了解、掌握、重点掌握的内容所占比例分别为:10%、40%、50%。
各章论述题和资料分析题
1.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P13 答题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具有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因为:第一,这个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即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具有长久的和普遍的指导意义,不会因为今后情况的变化而过时;第二,这个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对于今后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它将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适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
(2)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应取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建立的基本原则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不是教条。实践中,应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从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作出合乎新的实际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推动理论与实践发展。2.请根据以下材料,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材料(1)
2013年1月16日《中国环境分析》报告称,不足5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世卫标准,空气污染经济损失占中国GDP1.2%。报告指出: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5天严重超标,其他多地也持续受到雾霾天气困扰。14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分别是: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报告以悬浮颗粒物为例介绍,在中国,最显著的大气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PM10)。超过三分之一的监测城市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标准,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超标的城市比例高得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也很高,并成为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
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还面临着室内空气质量方面的挑战,但目前还没有对此进行持续或系统的监测。材料(2)
中国经济网2013年2月18日:亚行发布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建议
记者陈颐报道:亚洲开发银行在日前召开的“生态文明与国际社会作用”研讨会上发布《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的中文版报告。这份报告是亚行的第二份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报告建议中国改革资源定价机制,并引入绿色税收制度。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哈米德·谢里夫提出,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可以说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复杂,虽然中国环境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改善,但是由于环境压力增大,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在中国的环境形势达到转折点之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材料(3)
新华网发展论坛2013年6月14日:近期,湖南大米不时被检出镉超标,“鱼米之乡”光环被罩上一层阴影。事实上,土壤污染已成我国众多地方的“公害”。很多业内专家认为,湖南的“镉米”危机是一场迟早要来的危机。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专家童潜明认为,我国土壤污染形势已十分严峻。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发布的《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称,我国1/5的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耕地涉及11省25个地区。在湖南、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带,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参考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2)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联系实际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主要说明:目前中国环境状况严峻,必须严格依据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3.联系实际论述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答题要点:
P25-26
(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就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而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制定和坚持贯彻这条思想路线,其目的是为了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找出其固有的、能够作为我们行动向导的客观规律性,用以指导实践、求得现实问题的解决。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者被实践证明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后者被实践证明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正确认识。两大理论成果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互相区别、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出发点、根本点和逻辑起点。其理论的创造过程、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这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和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活的灵魂”。
4.请根据下述材料分析说明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辩证关系。材料(1)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又离不开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思想解放这一本质要求。正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一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才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能够解决温饱奔小康的路子。正是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消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许多困扰,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获得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它的直接历史成果就是十四大,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就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
材料(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军事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成功战胜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具体体现。在30年的发展中,我们积累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参考答案要点:
(1)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3)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使我们能够客观地认识我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真理,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5.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P36-38 答题要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2)基本内容分析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6.根据下述材料,联系实际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党制定现行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重大意义。材料(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处阶段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是长期的。
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强调说:“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材料(2)
1998年,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
材料(3)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7年党的十七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也一再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考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处阶段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三大形成这一理论。十三大之后的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坚持这个理论。
(2)联系实际说明,党制定现行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重大意义。这一理论为党制定现行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7.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P49-50 答题要点: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资本论》中就有论述。《资本论》第一卷中讲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的新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是每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和支撑力量,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处于总体落后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4)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当今中国讲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当代大学生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的重任。
8.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目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已刻不容缓。材料(1)中国的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东部地区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10.7%,西部地区为663万平方公里,占69.1%;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草原资源占全国94%以上,森林资源占51%,煤炭资源占50%;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占90%;而东部上述资源奇缺,占全国的3-8%左右。应当说,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上,有相当的优越性。
材料(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研究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会议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我国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
材料(3)中广网北京6月14日消息(记者李文蕊)日前,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与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主办了2013可持续消费论坛。论坛围绕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就食物与可持续消费、环境与可持续消费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驻华代表张世钢先生主持论坛。
联合国驻华系统气候变化与环境专题组主席 EDWARD CLARENCE-SMITH出席会议并致辞,他强调可持续消费的目的是在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答案要点:
(1)我国资源丰富。但应看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2)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材料与现实都告诉我们:第一,我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刻不容缓;第二,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第三,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布局的具体安排,勤奋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为把我国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健康发展而奋斗。
9.联系实际论述你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62--63 答题要点:
(1)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赖以发展的体制保障。第一,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并在整个改革历程中,始终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改革。第二,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联系实际说明:第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第二,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就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0.请阅读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节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理论观点,说明你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的认识,并联系实际说明你认为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
材料: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6~10页。
参考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党的先进性。
(2)改革开放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在各个领域势不可挡地展开了,各个区域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包括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等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11.联系实际论述你对我国现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P86-89 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收入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联。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12.阅读下述材料,运用相关理论观点分析说明,为什么说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P89-90 材料1:毛泽东: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
材料2:邓小平: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材料3:江泽民: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
材料4:胡锦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参考答案要点:
(1)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改革开放以前,把共同富裕理解成没有差别,从而导致了平均主义。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4)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13.联系实际论述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的认识。P103 答题要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集中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14.请阅读下述材料,并运用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理论观点分析说明如何保障人民民主? 材料(1)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是《选举法》修改后,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产生的,每67万人分配1名代表名额,呈现出基层代表数量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数量下降、农民工代表倍增等诸多特色和亮点。在选出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占代表总数的13.69%,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实现了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摘自: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及“新华网”)
材料(2)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广东省政协在全国率先建立界别发言人制度,界别发言人是本界别群众的“代言人”,是沟通党委政府、界别群众和新闻媒体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调查研究、汇集民意、发布信息、当好“喉舌”的职责。(摘自:十八大报告及“中国新闻网”)
材料(3)
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经完成8.9万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59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村民委员会的平均参选率已经达到95%以上。逐渐创造了 “民主恳谈会”、“居民议事会”、“院落自治”、“门栋自治”、“楼宇自治”等各种村民居民自治形式。(摘自:“新华网”和“求是理论网”)
参考答题要点:
(1)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为人民民主提供法律保障。《选举法》保障了人民平等的选举权,党的领导为拓宽民主渠道指引了方向。P99-100(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人民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P102(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P107 15.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的理解。P129-130 答题要点:
(1)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2)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二,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第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
16.阅读下述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你认为新时期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P126-127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5座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的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万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8000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的10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自此踏上万般曲折艰险的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甘肃省会宁时全军3.3万余人。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以伦比的勇敢。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上路,走过那千山万水,感受那风霜雨雪,认识中国工农红军中杰出的共产党人和行进在这支队伍中的伟大的红军士兵。长征永载人类史册!
参考答案要点: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2)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4)联系实际说明:第一,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战胜千难万苦,建立了新中国;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期;第三,为了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17.联系实际论述你认为应如何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P141 答题要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2)就业是民生之本。
(3)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5)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18.请阅读下述材料,运用有关改善民生的理论分析说明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材料(1)
2013年6月7日傍晚发生的厦门公交车起火事件,共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伤住院。事件被定为一起刑事案件,纵火嫌疑人陈水总被当场烧死。警方证实,陈水总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据了解,陈水总与亲人、邻居关系不睦,且和妻子皆无固定工作,生活困窘,因外出打工,低保被取消,他为此多次上访。在这起公交车纵火案中,共有15名参加高考的考生,其中8名遇难,受伤的7名参加高考的考生,福建有关部门通过和考生及家长商量,决定按照第一天考试的成绩和平时在校成绩,照顾这7名考生到相应高校就读。(摘自百度百科“6.7厦门公交起火案”)材料(2)
据胶东在线报道:2013年6月7日,被称作“史上最严高考”的高考如期而至,很多家长选择全程陪同。与往年相比,今年陪考的家长有所增加。很多家长都是“全程陪同”,他们有的还专门请假过来。“我儿子学习情况一般,前几次模拟考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复习压力大,我怕出点意外,就一直在等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生家长表示,现在就业压力大,尤其是男孩子更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实现这些的首要条件就是高考。(胶东在线6月7日讯,记者:魏琪)
材料(3)
据报道:2013年6月7日,高考语文科考前20分钟,四川宜宾一中一名女考生因痛经在考场内当场昏迷。同考场的一名男考生发现后,抱起昏迷女生往校外跑。将女考生交给交警后,男考生满头大汗返回考场,而昏迷的女考生打完一针后坚持回去考试,迟到了两分钟。(据人民网成都6月7日电,记者:宋艳)
后续报道:宜宾一中已授予黄子恒“宜宾市第一中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向宜宾市人民政府为黄子恒申报市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四川省军区已通过宜宾军分区与黄子恒取得了联系,将在军队媒体广泛宣传他的事迹。如果黄子恒愿意报考军队院校,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2013年6月14日《成都商报》,记者:罗敏)
参考答案要点:P14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联系实际说明自己的认识。主要说明:第一,上述三个材料均发生在2013年高考一日,折射出很多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如友爱、法治、安定、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保障等;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着手,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可就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健康等方面进行分析)。
19.联系实际论述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P154 答题要点:
(1)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和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特征,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联系实际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从四方面努力:第一,合理消费,形成文明生活方式;第二,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第三,节约能源,加强耕地、水、矿产等资源保护;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请阅读下述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论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意义。P149 材料(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毫无疑问的。” “自20世纪中期以来,绝大部分被观测到的全球平均地面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因为观测到的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而引起的。”(材料来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网站)
材料(2)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材料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4561688《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哪些政策?》)材料(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一是资源约束加大。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费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约束越来越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过大,有的超过了环境容量,水、土壤、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系统退化现象普遍而严峻,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质灾害频发、湿地湖泊萎缩、地面沉降、海洋自然岸线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四是气候变化问题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所有这些表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摘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P149)
参考答案要点:
(1)党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新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第二,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第三,反映了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深刻把握,对推进人类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结合本题材料,联系实际论述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主要说明:第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资源约束加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第二,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使GDP的增长大打折扣;第三,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健康发展,每个人都应该自觉为保护环境在自己的贡献。
21.试述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认识。P174—175 答题要点:
(1)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现实依据:一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向和潮流,抓住机会发展自己;二是从我国现实需要出发,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和平环境,同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贡献。
历史文化和制度渊源:一是中国人民自古就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理念。爱好和平、努力谋求与相邻各国友好相处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二是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对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可贵。决不会发动战争奴役他国人民,也决不会允许过去中国遭受外国统治和压迫的屈辱历史在当代重演;三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中国必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五项基本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力争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22.请阅读下述材料,运用我国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有关理论观点分析回答问题:第一,我国对台湾主权的立场;第二,说明采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平解决台湾,对我海峡两岸以及对美国这三方的重要意义。
材料(1)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摘自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
材料(2)
伯恩斯坦和芒罗在《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中有如下观点:台湾将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难题。如果中国进攻台湾,美国除了援救台湾之外别无选择,否则它就有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其他亚洲友邦中丧失信誉的危险,而救援就意味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交战。如果台湾人民同意与大陆和平统一,就会使中国得到另一块经济上的大肥肉,即美国第9大贸易伙伴和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地方,这将大大加强中国的经济力量和战略力量。(摘自〔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 《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材料(3)
邓小平说:“如果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美国利益也不致受损害。”(摘自《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1984年10月3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6、97页)
答案要点:
(1)中国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充分表明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2)采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平解决台湾,对我国海峡两岸及美国的重要意义:
第一,对海峡两岸而言,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第二,这一方针充分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几十年来,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的状态,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对台湾是十分有利的。台湾可以依托大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快发展,稳定繁荣有保证。
第三,这一方针充分考虑到国际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如果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美国利益并未受损害,这对于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是好事。
2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中国搞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P190-192 答案要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因为: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2)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铸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24.请阅读下述材料,根据党建理论观点分析说明:(1)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如何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材料:
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该是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队伍。只有恢复到这种状态,党才能有战斗力。
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我们的党员现在有一部分不合格。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入党的新党员中,有一些因为一直没有受到党的教育,不能成为群众的模范,不合格。……过去我们党的威力为什么那么大?打仗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一个连队有百分之三十的党员,这个连队一定好,战斗力强。为什么?就是党员打仗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他们就成了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现在有些共产党员不同了,他们入党是为了享受在先,吃苦在后。……所以现在我们提出,我们这个党要恢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一个党员要合格的问题。……九大.十大搞的党章,实际上不大像党章,党员有些什么权利和义务,究竟怎么样才算个共产党员,不合条件怎么办,都没有规定好,需要修改。对党员的要求一定要严格。我们需要通过讨论党章草案,对全党进行教育,然后在十二大正式通过党章。
我们要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这是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经济工作,问题比五十年代又复杂得多。条件不同,面临的任务也不同。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国际交流发展了,我们的经济一定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要拿国际水平的尺度来衡量一下。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谁也不能安于落后,落后就不能生存。……党应该居于领导的地位,但是,上面说的这些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解决。我想,我们党的下次代表大会必须着重地研究这些问题,现在就要做准备,大家来讨论,要系统地.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
——节选自邓小平同志《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270页。参考答案要点:
根据邓小平的上述论述,可明确两点:
(1)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一方面,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改善党的领导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
联系实际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总体上说,党的状况是好的,但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差距、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党必须善于认真地研究和解决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改善党的领导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2)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两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联系实际说明:一方面,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新生活。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及其各自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4、简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5、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6、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五章
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2、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
3、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3、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的差距进行分析。
5、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6、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
2010—2011 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0级专科公共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答案要点(H)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1分),核心是以人为本(2分),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1分),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分)。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2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3分)
3.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1分),理论联系实际(1分),实事求是(1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分)。
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1分)、诚信友爱(1分)、充满活力(1分)、安定有序(1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分)。
5.我国现阶段的人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出在性质相同(2分);作用与职能相同(2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1分)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2分)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分)。
二、判断分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此命题正确。(3分)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1分)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3分)
2.此命题不正确。(3分)(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么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4分)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3分,共26分)
1.(1)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之所以不适合中国国情,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经济基础。第二,中国也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历史前提。所以,中国绝不能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6分)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7分)
2.(1)城乡发展不平衡。(1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2 分)
(2)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1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强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2分)
(3)材料Ⅲ中的数字充分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这必然影响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分)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驾驭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2分)
(4)解决这些问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4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3分)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分)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1分)
(2)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1分)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1分)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1分)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1分)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1分)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1分)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1分)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1分)
2.(答案要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分)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5分)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5分)
在答题要点的基础上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