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

时间:2019-05-14 09:0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

第一篇: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

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本特点及若干问题

“十五”计划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时期也是我市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客观评价和总结“十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认真分析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没有根本转变

“十五”期间,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发展为主题,经济呈现快速平稳增长态势,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3.7%,“十五”前四年,经济年均增速为12.6%。从2003年开始,摆脱了前几年持续通货紧缩、物价长时间低位运行的状况,价格总水平伴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而出现恢复性上涨,全市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特征。快速的经济增长使我市经济增长迅速扩张,人均GDP迅速提高。2004年我市GDP达到1956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为3083.8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达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根据国际经验,我市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这标志着我市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能耗,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况比较明显。

1.从产出的能耗情况来看,“十五”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用水量集中反映城市地区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工艺水平、资源丰度等密切相关。2004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57吨/万元,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0.17吨;单位GDP用水量85.14吨,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29.24吨。主要原因是我市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耗水产业比重大;水资源丰富,水价低,企业和市民的节水意识不高。

2.从城市环境来看,“十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尚未得到根本好转。2004年,我市空气污染指数为93%,比2000年上升4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67.5%,仅246天,远未达到80%以上的计划目标。主要原因是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污染也有逐年上升趋势。在二氧化硫排放方面,主要是青山热电厂、阳逻电厂、武钢自备电厂目前还没有实行烟气脱硫,今年因煤电供应紧张,我市电厂用煤量增加100万吨,原煤含硫量高,又基本未进行脱硫处理,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75万吨。在工业废弃物控制方面,2004年我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80.4%,比2000年上升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工业大户晨鸣纸业公司部分造纸白泥外排,华中华能阳逻电厂粉煤灰堆存,使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43%,比2000年提升2.65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国家卫生城市95%的标准。主要原因是部分乡镇企业达标率低。

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十五”以来,我市逐渐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十五”前四年,工业平均增速达到14%,比GDP平均增速高 1.4个百分点;重工业平均增速达到19%,比工业增速高5个百分点。其结果是工业重型化特征更加突出。2004年,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为50.7%,比2000年下降6个百分点。尽管工业重型化是我市发展过程中不能绕过的环节,但如果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环境将无法承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将无以为继。

二、“两业并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发展缺乏多点支撑

“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制造业,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7:44.2:49.1演变为2004年的5.3:46.2:48.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变化不大,经济增长呈现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协调发展的特征。“十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一个显著变化特征是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上升,由2000年的44.2%上升到2004年的46.2%,提高2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演变符合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特征,是积极的变化。但从二三产业内部看,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工业内部看,主要问题是先进制造业还没有成为产业的主导,制造业发展尚未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1.先进制造业还没有成为产业的主导,以钢铁及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十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十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的排序为:

1、钢铁制造业(368.86亿元),占25.4%;

2、光电子信息制造业(257.58亿元),占17.7%;

3、汽车及机械制造业(256.85亿元),占17.6%;

4、烟草及食品制造业(177.89亿元),占12.2%;

5、石油化学工业(173.23亿元),占11.9%;

6、环保制造业(102.48亿元),占7.1%;

7、纺织服装制造业(83.50亿元),占5.7%;

8、生物医药工业(67.77亿元),占4.7%;

9、造纸及包装印刷业(49.93亿元),占3.4%;

10、家电制造业(17.47亿元),占1.2%。

2.发展不平衡,我市工业经济尚未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2004年,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武钢、武烟、石化、东风本田等少数骨干大企业新增生产能力的释放,4户企业新增产值和利润占全市新增量的一半以上。这说明,我市工业增长过分依赖少数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多点支撑的格局尚未形成,这也是武汉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的差距。从2004年“十大行业”发展情况看,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家电等行业的发展都落后于全市工业的发展,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不够。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断裂,协作配套能力不强,是主导产业不能迅速做大的主要原因。十大主导产业中,只有钢 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石油化工、环保等六大产业过百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本地化生产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求外溢。投资类电子本地配套不到10%,且主要是包装、卡盘等初等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15%~20%的配套产品由广东等沿海地区企业提供,只有不到3%的如外包装、印刷品等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产品在本地配套。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企业技术雄厚、市场广阔,但是除机柜、机箱等简单的外部设备可在本地加工外,其他关键设备如激光器、激光晶体、光学膜片、扫描器等均需要从国外进口或外省采购。长飞的配套供应60%左右来自国外,30%左右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本地配套不到10%。再如汽车产业,武汉整车与零部件的产值比例关系为 1:0.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1.7,零部件产业配套水平太低。神龙公司国产化率虽然达到85%,但本地配套仅占国产化零部件的45.5%的份额,而发动机、车桥、底盘、轮胎、轮毂等核心部件均须从国外和外地采购。再如纺织服装产业,武汉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600余家,几乎全是成衣厂。2004年年产服装3亿多件套,一年需采购面料、辅料、饰品等约25亿元,其中80%的面料、90%的辅料,以及缝纫线、拉链、纽扣等配套饰品基辅全部来自江苏、浙江和广东。总之,产业集中度低,“有头尾、无中端”的产业链条,导致企业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主导产业、拳头产品缺乏核心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支撑,地区整体产业结构效率不高,产业竞争力下降。

从服务业内部看,生活性服务业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的经济贡献偏 低。

2004年,我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3%,虽比2000年降低4.7个百分点,但继续占第三产业首位。金融、房地产、物流业、文化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8.3 %、11.8 %、2.1%。对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贡献较大的产业分别是批零、住宅、餐饮、交通运输等,而金融、房地产、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产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3.9%。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聚散功能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投资主导型的经济特征明显

“十五”期间,武汉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增长趋势,2001~2003年分别为508.4亿元、570.4亿元、645.1亿元,2004年达到8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增幅创9年来最好水平,是2000年的1.78倍,预计2005年到10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头四年,武汉投资率分别为37.7%、38.2%、38.8%和42%,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1.5%、43.5%、47.5%、55.8%。“十五”期间,武汉投资年均增幅为16.7%,比全国的平均值20.2%低3.5个百分点,因此不存在投资过热的风险,发展不够、投入不足仍然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投资结构对城市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十五”以来,投 资主体、融资渠道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1.从投资的产业结构上看,2000年、2003年和2004年,一二三产业投资构成比分别为0.9:10.3:3.5、2.3:26.0:71.7和1.5:27.4:71.1。

2.从投资的所有制构成上看,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为442.2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3.8%,港澳台投资30.7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7%,外商投资41.5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3%,民间投资287.2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6.5%,非国有投资占全市投资的46.2%,比“九五”时期有所提高,但还不是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

3.从资金来源的构成看,“十五”期间全社会将完成固定投资投资3546亿元,到位资金3414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40亿元,占比4.1%;国内贷款671亿元,占比19.7%;债券10亿元,占比0.3%;利用境外资金48亿元,占比1.4%;自筹资金1782亿元,占比52.2%;其他资金来源763亿元,占比22.3%。城市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了398亿元,固定自产投资中,非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项目的资金平衡问题突出。

4.从投资种类看,2004年投资投向基础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分别为323.28亿元、185.10亿元和233.30亿元,占比为39.3%、22.5%和28.4%,较之2000年的占比30.5%、22.8%、21.9%和2003年的38.5%、22.9%、26.3%,用于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的份额有所增加。

“九五”时期,我市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6.1%、56.7%。“十五”时期,由于大力推进“项目兴市”,2004 年投资贡献率和消费贡献率分别为55%、4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了18.9%,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了11.7%。投资率高、消费率低的特点,是由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与城市化加速推进并存的发展特征决定的,也与经济上升周期中的投资周期性因素高涨有关。但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消费,长期靠过高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结构失衡,损害经济增长的效率。

四、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领域不断拓展,但对外开放的层次有待深化与提高

面对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十五”以来,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提高。2004年,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累计已达55家,实际利用外资额呈逐步上升和稍有波动之势,2000年为13.03亿美元,2001年为14.32亿美元,2002年为15.76亿美元,2003年为17.62亿美元,2004年为15.2亿美元,预计2005年为17.1亿美元。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扩展,由制造业向房地产业、商贸业、餐饮业、旅游业、金融业等领域延伸,由经济向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里发展。按外商投资在一二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投资的占比排序是:工业、房地产公用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供销仓储业、农林牧渔水利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福利事业,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横向比,武汉对外开放的能力在全国19城市中相对较低,直接地反映在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上。2004年武汉实际利用外用外资15.2亿美元,在19城市中居第11位,与武汉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地位不相称。

在对外贸易上,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为42.98亿美元,其中出口19.31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12倍和1.64倍。“十五”期间,各年的进口都大于出口,净出口为负值,“十五”前三年武汉的出口总额在19城市中均处于第15位,2004年更是滑到第16位。从理论上讲对外贸易能力差拉了武汉经济增长的后腿,同时,地产品出口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出口产品的行业分布上,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6.85亿美元,增幅为29.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5%;船舶、无线电话机出口额均突破1亿美元;显示器出口4699万美元;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如服装、家具、鞋的出口稳中有升;武汉市加工贸易和传统产品出口特征比较明显,地产品或自营企业出口产品量按产业分布排序是:纺织服装业、光机电产业、钢铁产业、船舶及机械制造业、轻化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农产品。

武汉外经步伐不大,外经潜力没有很好发挥。2004年全国外经营业额200亿美元,武汉只有1亿美元,占全国的1/200,规模太小;武汉在全国科技和人才竞争力明显,科技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外经潜力很大,有待于充分发挥。

“十五”时期,虽然我市投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东南沿海相比,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除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投资硬环境有待改善以外,软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投资成本 高,产业配套较差,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天河机场国际厅面积偏小和码头设施不完善等制约了武汉口岸的发展。

五、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十五”时期,我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正规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效益提高。加上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农业没有遇到较大的灾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十五”年均增幅达到8%,较好地完成了计划目标。但相对于全市发展而言,农村的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然存在。2000—2004年以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低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个百分点,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2:1扩大到2004年的2.42:1,如果将社会保障、教育等因素考虑在内,差距会更大。2004年,我市人均GDP达到24963元,按当前汇率计算在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看似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市的现实情况是有56.2%的城市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特点在于农业和工业两部门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来进行测度。2004年我市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27,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37,二者差异明显。二元对比系数是农业与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系 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2004年我市二元系数为0.20,说明二元经济结构并未随改革开放而消除。

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低。目前我市农村土地资源紧缺,2004年人均耕地还不到一亩。仅为0.99亩;人均拥有农机净值只有174元;农村金融信贷占比仅为1.1%,远低于农业占GDP5.3%的占比。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靠天收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这也是自1998年以来农业收入增长不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目前,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9.5%、占总人口的40%、占全部劳动力21%的农村,创造的生产总值只占全部GDP的4.24%。农业生产仍以种植业为主,2004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例为57.94:0.83:24.73:15.7:0.8,同期长沙的平均水平为48:4.3:42.7:4:1。

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截至2004年,农民储蓄存款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40%,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则占比只是5%左右。特别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27%,但19-30岁年龄组的转移率达55%。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流向了城市。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一方面,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正规化基地规模小,规模种养有限,满足不 了现有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市郊区的城镇化率只有33%左右,低于全国41%的平均水平,市郊至今仍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武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2.2%,贫困山区饮水条件较差。在需要建设通村水泥路的2075个行政村中,有794个受自然条件、资金匮乏影响难度较大。特别是农村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较大,加剧了城乡差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有效载体。

六、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但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

“十五”时期是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居民收入增长滞后的趋势仍没有改变。

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十五”前四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和7.6%,比生产总值增速低3.5个和5个百分点。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28继续稳定在2004年的0.28;最高收入组收入比最低收入组收入的倍数仍达4.4。2004年,我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长春(15722元)、西安(15473元)、重庆(14357元)、哈尔滨市(13928元)等4个城市,在19个城市中列第十五位。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天津、厦门等城市的平均工资已超过2万元,其中深圳市最高,达到31928元。我市与大连(19719 元)、济南(18029元)、成都(17556元)、沈阳(17332元)、青岛市(17190元)的工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倾向,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十五”前四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仅增长6.4%,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0.899下降到2004年的0.815。储蓄倾向则持续上升,主要是因为居民攒钱用于购房、购车等升级消费支出,以及子女教育、养老和医疗等未来开支。2004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消费支出增幅4.7个百分点,居民家庭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1.5%,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增加值和可支配收入增加值之比)为52.1%,比上年下降7.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相对收入而言偏淡,消费信心显得不足。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以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为重点,社会向和谐、稳定方向发展,但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巨大。

“十五”前四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5%以内。2004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1.94万家,比上年增长13.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67.08万人,增长8.8%。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90.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共156.2万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数143万户次,人次数363.8万人次,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启动农村低保工作,近5万名农村特困户群众享受到低保。

武汉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左右,其中近半数为大龄人员;“城中村”改造村民转居民、复员转业军人以及大中专毕业 生预计有8万人,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就业总人数为24万人,而新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业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财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需要。截止2004年底,我市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67.09万人,离退休人员为64.79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2.57∶1,是全国最高的城市之一。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加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每年仍有2亿元的缺口。2004年底,武汉养老保险基金向银行累计借款余额达8.48亿元。就业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致使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七、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呈现新的气象,但公共资源供给能力显得不足,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十五”期间,武汉在科教上的投入增加了,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进展显著,科教实力在全国强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但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开发费用占比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04年我市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年来虽然有明显增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2.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但离国际上一般为5%,先进国家10%以上的水平还有明显差距。

2.研究开发人员人均劳动报酬的增长水平低于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2004年,我市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人均劳动报 酬比2000年增加了91.7%,明显低于制造业企业和全市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分别增加137.9%和163.1%的水平。

3.2004年全市100户企业中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的企业为26户(其中制造业企业有21户),获得美国专利申请授权为2户(其中制造业企业有1户),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如青岛市2004年全市企业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的为51户,获得美国专利申请授权的为20户。

4.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不稳定,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较少。2004年制造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虽比2000年有明显增加,但与去年相比下降34.9%。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但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显得滞后,尤其是公共资源配臵上明显失衡。投入不足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十五”期间,尽管教育、卫生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但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改革滞后是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关键因素。就教育而言,农村地区存在“上学难”问题,城区存在“上好学”问题。虽然政府一再严查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但普遍存在的“择校费”、“兴趣班培养费”等对市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就医疗而言,基本医疗保险费偏低,医疗费支出的快速增长,令许多市民看不起病。而且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口没有基本医疗保险,有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或因病致贫在农村地区成为普遍现象。

八、“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 在19城市竞相发展格局中,主要指标位次多数比“九五”时期后移,面临“前后夹击,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2004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19城市中与“九五”相比排位变化情况:(1)我市生产总值1956亿元,排12位,比“九五”后移3位,青岛、宁波、大连超过我市。(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78.34亿元,排14位,比“九五”后移2位,济南、长春超过我市。(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2.20亿元,排13位,比“九五”后移4位,南京、青岛、沈阳、宁波超过我市。(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58亿元,居第5位,比“九五”进1位,超过重庆。(5)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04.02亿元,居14位,比“九五”后移4位,宁波、杭州、成都、沈阳超过我市。(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4元,排14位,与“九五”位次相同。(7)农民人均纯收入3955元,排14位,比“九五”前进1位。

2005年1-9月份,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19城市中和在中部六市中的情况:(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武汉处于第11位,南京、成都和宁波略高于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武汉处于第10位,处于前3位的是青岛、济南、沈阳、厦门(并列),南京、天津等城市增幅高于武汉,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杭州、宁波、西安等城市低于武汉。通过比较可见:武汉经济增长要在转变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加速发展才能赶上同等城市。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以1644.38亿元居于首位,郑州1244.70亿元第二,合肥462.98亿元处于末位;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方面,合肥以17.3%居于首位,其后是南昌(16.5%)、郑州(16.4%)、太原(14.8%)、长沙(14.3%),武汉为14.1%,我 市增幅相对平缓。(2)工业增加值增幅武汉(17.2%)处于第7位,处于前3位的是青岛(20.1%)、济南(并列第一)、沈阳、天津,武汉之前还有深圳、厦门和大连,增幅处于末尾的是宁波、西安。在中部六市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方面,武汉以1645.67亿元居于首位,增幅(28.0%)位于第三,郑州1254.64亿元位于第二,增幅低于武汉8个百分点。这一指标的比较反映武汉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是工业。(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武汉处于第13位,处于前4位的是上海、北京、重庆、青岛,处于末位的是哈尔滨、厦门,增幅处于前4位的是大连(62.2%)、沈阳(56.9%)、西安(55.9%)、成都(52.4%),武汉处于第7位,增幅靠后的是广州、杭州和深圳。在中部六市中,武汉第1位,长沙第2位,武汉增幅处于第3位。(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武汉处于第7位,深圳、重庆略高于武汉,增幅武汉处于第11位,深圳高于武汉2.3个百分点,重庆高于武汉0.3个百分点,增幅处于前3位的是济南、青岛、南京,处于末位的是北京、上海、哈尔滨。在中部六市中,武汉以779.26亿元处于首位,是第2位郑州的1.644倍,但增幅武汉却处于末位,比太原低7.4个百分点,比长沙低2.7个百分点,比郑州低1.2个百分点。(5)出口总额武汉处于第13位,比“十五”前4年前进了2位,出口增幅处于第4位,增幅在武汉之前的是北京、长春和成都3城市。可见武汉在对外开放中的弱势在发生好的转变。(6)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总额武汉处于第9位,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大连、青岛、广州、宁波等城市,增幅处于第7位,低于西安、长春、大连、重庆等城市。在中部六市中,武汉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是 第1位,是长沙的3.45倍,增幅达到了98.6%,势头良好。(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武汉处于第12位,超过沈阳和成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处于第1位,仅次于其后的是青岛、大连、天津、重庆等城市。财政增收速度迅速。在中部六市中,武汉总额处于第1位,郑州略低于武汉,武汉增幅低于太原,处于第2位。(8)城乡储蓄存款余额武汉处于第11位,增幅处于第16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武汉处于第10位,增幅处于第6位,增幅高于武汉的是济南、青岛、厦门、天津、重庆。在中部六市中,武汉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居第1位,郑州居第2位,增幅南昌居第一,郑州居第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武汉第一,高出第二的郑州689.68亿元,增幅为第4位,低于南昌、长沙、郑州的增幅。(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武汉处于第14位,增幅处于第10位,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处于第12位(天津、重庆、济南、深圳指标暂缺),增幅处于第5位(天津、重庆、济南、深圳指标暂缺),农民收入急待提高。在中部六市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武汉位于第二,郑州第一,增幅南昌第一,郑州第二,武汉第三。(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武汉(102.5)第2位,第1位的是成都(102.8);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武汉(103.3)第4位,前3位是宁波(105.9)、杭州(103.8)、西安(103.6)。在中部六市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武汉居第2位,长沙第1位,增幅武汉处于第5位。

结束语:

“十五”期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城市“四力”得到增强。但是,对比“十五”计划提出的“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要求,对照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理念,比较沿海先进城市的发展,我们还有诸多需要客观面对、冷静分析的发展差距以及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与问题。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其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日益增强,并且资源、生态与环境、市场与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约束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我们深化改革,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以城市为主导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发挥好武汉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作用。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的凸现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亲民务实,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城乡协调发展。凡此种种,均须我们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一一加以体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14%已是武汉市理论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限水平,发展目标要客观求实,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低消耗、高科技含量、高就业的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硬道 理。“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

2.要以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切入点。发挥武汉科教优势,使之转变为经济优势与竞争优势,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的政策设计。

3.投资与消费是经济结构关系中的基本点,必须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项目兴市”战略实践中,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确立“以项目定速度”的原则,而不能“以速度去求项目”。努力提高消费对武汉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武汉对中部地区内需市场的聚散功能,增强武汉城市服务功能。

4.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实现“两业并举”,进一步地加大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展、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是解决武汉老工业基地诸多病症的根本路径。

5.要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围绕武汉新区建设、CBD建设和武汉东北部开发开放等,增强武汉市未来城市发展的后劲。

6.用以城市化为主体整体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来考虑武汉市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远城区发展要与“1+8”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来促进城乡一体化。7.进一步巩固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成绩,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武汉市社科院课题组

第二篇: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

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

**市辖一区、两市、8县和**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综合开发区、华山风景名胜区四个管理委员会,地处中西部的结合点,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总人口548万,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属于农业大市,曾是陕西的“粮仓棉库”。历史文化悠久,曾出过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和一大批文化名人。**是字圣仓颉、史圣司马迁、酒圣杜康的故里,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爱国将领杨虎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著名作家杜鹏程等也都是**人。**市境内资源能源丰富,煤、钼、金、石颇具优势,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全市列入保护和开发的文物旅游景点619处,其中国家级24处,特别是以山(西岳华山、少华山)、水(黄河古渡、洽川湿地)、圣(司马迁祠、仓颉庙)、陵(唐桥陵、泰陵)及“民居瑰宝”党家村为主的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工作格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就。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一、2010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各项决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新推进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呈现出“增势强劲、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2亿元,增长15%,完成年预期770亿元的1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8.94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完成394.5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完成277.93亿元,增长1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增长45.7%,增幅居全省第一。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6.65亿元,增长32.7%。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4.91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占年预算33.29亿元的102.1%,增长20.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占年计划226亿元的102.5%,增长18.6%。

--进出口总额完成1.69亿美元,增长47.1%,其中出口1.01亿美元,增长19.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18元,完成年预期目标的99.6%,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4372元,完成年预期目标的104.1%,增长2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万人,较年计划6万人目标多出1.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1%,低于年计划4%目标0.79个百分点。

--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超额完成年计划4.8%的目标任务。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4%。

(一)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努力在项目建设上谋创新、求突破,全市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25亿元,完成任务的101%。渭-蒲高速、连霍高速渭潼段改扩建、富平实丰200万吨水泥、韩城裕隆100万吨焦化等46个项目竣工投产或建成投用,西包、大西、西南铁路正在抓紧建设。170个前期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0个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建设。从发改渠道共争取到位中省各类项目投资达22.1亿元,吸引了金融信贷向重点项目大量注入,激发了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全年招商引资新签约合同项目368个,到位资金达230亿元,完成任务的115%。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继续发挥了主导拉动作用。

(二)工业结构加快转型。大力支持重点行业和支柱企业发展,龙钢集团跻身全国500强,金钼集团产值突破百亿元,**中联重科挖掘机整装下线,拓日太阳能、安信电子、舜天锂电池等新能源项目投产运营。坚持“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思路,修编园区发展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3个工业园区当年投资60亿元,新增入园企业200户。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卤阳湖开发区基础环境加快建设。紫兆环保、永泰LED光电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富平陕汽物流园汽车制造项目破土动工,富平苏陕产业园规划也在抓紧编制,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创了“飞地经济”的新模式。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强化64户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分别削减4.5 %和4.7%。大力推进“关小上大”工程,淘汰水泥、钢铁、铁合金等落后产能436万吨,韩城阳山庄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陕焦集团95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5.17亿元,同比增长23.1%,在GDp中占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三)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粮食产量达264.2万吨,增产19.2万吨,增长7.8%。水果总面积达到221.4万亩,总产254万吨。蒲城成为全国酥梨标准园创建县,渭北千亩优质葡萄示范园基本建成,大荔黄花菜、华县大葱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141个,2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项目落户大荔。扎实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277户企业对口帮扶367个低收入村联村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富平东亚、韩城浦发村镇银行开业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16家。农村饮水项目建成井座塔池等工程327处,46.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1平方公里。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建成户用沼气池2.46万口,完成造林面积41.58万亩,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四)商贸旅游稳中见旺。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扩内需政策,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4万台(件),销售额12亿元,发放财政补贴1.96亿元。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市场繁荣兴旺,消费持续活跃,农村消费增速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陆路货运口岸已经省政府批复设立,**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在积极申报之中,现代物流和陆港经济正在孕育勃发。**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和2010陕西**卤阳湖国际通用航空节圆满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召开,启动五省八市 “一证游”活动,成立“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华山创建5A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渭华起义纪念馆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少华山森林公园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32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31.4%。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深入推进“一城四创”和“市县联创”活动,优化中心城市,美化县城和重点镇。**中心城市通过省级园林城市技术评估和初步验收,新修城市建设总规已经省级评审。全年共完成投资58.38亿元,实施建设项目118个,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41平方公里。信达体育广场、310国道绕城改线、**客运中心站建成投运。市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前进路北段、三贤路等多条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国际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中心市区东大门、北大门、湭河两岸拆迁和“城中村”改造等工程抓紧实施。西禹高速绿化全面启动,渭河近堤绿化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中心区新增绿地面积550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7%。全市10个县城、102个重点镇完成规划修编,31项关中百镇工程任务全部完成,全年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处理场,新增日处理10.5万吨污水和850吨垃圾能力,城镇设施功能明显改善,承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率提高到40%。

(六)民生事业和谐推进。全年十大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类完成21.3亿元,政策补助类完成26.9亿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46所149.8万平米,“蛋奶工程”在公办寄宿制学校全面实施。市中心医院迁建和中心医院综合门诊楼主体建成,新建成华阴、富平等5个县级医院和27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业教育园工程进展顺利,陕铁院、西北新世纪和扶贫学院入区建设。为37.2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39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韩城、华县试点推开。新开工建设廉租房43万平方米,8600户低收入家庭将会得到安居。研究制定了农民进城五方面优惠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当年有11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通过省级验收,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9.8万人次。公安、信访等平安**建设和谐推进。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繁重。二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弱,人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还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五是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项目策划和建设实施有待进一步加快,投资和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与预期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推动赶超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之年。根据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居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兼顾基础和可能条件,建议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4.5%以上,力争达到96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增长40%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6亿元,增长19%。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

--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1亿元,增长20.6%。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60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增长16%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1.3亿美元,增长3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万元GDp能耗下降3.6%,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继续坚持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成立工作组包联跟踪推进,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千方百计落实规划、土地、环评、节能等建设条件,采取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月度协调推进、季度新闻发布、半年督察观摩、年终考核奖励等行之有效措施,促使投资快速增长。

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10个,投资788亿元。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推进大西高铁、西南复线、黄陵-韩城煤运专线建设,全面开工榆商高速罗敷-韦庄段,积极衔接建设**-玉山高速公路项目,继续建设沿黄公路、开工建设108国道**-大荔段改扩建工程,提高通行能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渭河下游综合整治和抽黄供水工程。加大“气化**”工程实施力度,建成韩城-**煤层气管道工程。在产业项目方面,继续抓好龙钢集团煤-电-焦油及炼钢一体化、渭化集团“双醋”联产、蒲城70万吨烯烃、合阳300万吨煤炭开发、韩城500万吨焦化等项目建设,力促富平苏陕工业园提早开工。在社会事业项目方面,完成市职教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和中心医院迁建项目。抓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体育中心、博物馆等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国家救灾储备库、市县殡仪馆改造、华县金堆灾后重建等项目。

二是加强项目策划和前期推进工作。继续坚持重大产业项目策划工作目标责任制,高标准、高起点谋划项目,按照“有中做强、无中生有”的理念,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物流服务等领域,超前策划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着力策划一批百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项目,重点抓好航空物流中心、中石化1000万吨炼油厂迁建、体验式红色旅游产业园、南山支流整治和平原水库建设等一批大项目策划工作。切实加大市级重点前期项目推进力度,完善建设手续,争取有一批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其他项目完成前期推进任务。

三是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模式,重点到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中央企业、上市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总部上门招商,招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招商项目合同引资到位资金达到300亿元。落实扩大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争取更多民间资金进入。加强银企项目对接,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加大跑省赴京力度,力争使更多项目进入中省计划,全年争取中省政策性资金增长20%以上。

(二)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民生十大工程,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使用,全面完成48亿元投资任务。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蛋奶工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施高中进城工程,加快**职教园区建设,规范民办教育机构,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医疗卫生等事业。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基本药物制度,强化药品市场监管和整治,启动县级公立医院试点,继续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门诊报销范围和比例,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城乡公共健身场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快完善8个县市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落实中省改善民生政策措施,发挥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全民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5万套162.6万平方米,落实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妥善解决县乡干部、农村教师和乡村医生住房问题。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2万人、107万人、29.1万人、14.5万人和9万人。努力稳定价格水平,强化市场价格监管,抓好市场供应、煤电油运总量平衡和应急调度,切实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带来的影响,增加低收入群众、离退休职工及相关群体的生活补贴。

(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增强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坚持集团化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按照“一业主导、多业配套”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和项目布局,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引导园区朝着集群化、特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协调配套的工业聚集区。力争2011年园区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全面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建设和创新,积极实施卤阳湖调配供水工程,尽快引进一批航空物流项目和企业入驻卤阳湖,实现通航产业招商新突破。

二是狠抓骨干企业扩能升级。围绕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协作配套,延长能源化工、食品加工、机电配套等产业链条,扩大产能规模。支持龙钢、金钼、渭化、陕化等企业集团加大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年内龙钢集团产值突破400亿、金钼集团突破150亿元、渭化和陕化突破100亿元。重点抓好合阳西卓子、山阳等煤田开发,使全市煤炭生产能力提升到2000万吨以上。切实推进渭化双醋联产、陕化节能减排、陕港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华县10万吨丁二醇、中联重科、雨润集团、舜天能源等项目投产达效。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户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创建省级低碳城市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广韩城循环经济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经开区、卤阳湖低碳示范区试点。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促进节能项目实施,全面推进紫兆垃圾分类处理设备项目建设,形成年生产垃圾环保设备50台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继续扩大奶畜、果蔬生产,以建设富平奶山羊,临渭、合阳奶牛,澄城、潼关生猪,大荔、蒲城秦川牛等畜牧产业重点县为重点,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抓好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华阴农垦区建设,做大做强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中心的百万亩优质粮果、绿色瓜菜基地。

二是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抓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村、特色乡镇。采取财政贴息、信贷等方式,引导支持雨润集团、安德利果品、陕富面业、兴隆乳业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施产、加、销联盟,推行农业标准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培育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开发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三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增收水平。继续实施抽黄大型灌区泵站改造,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解决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切实抓好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导农民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搞好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加快实施黄河滩区、临渭和二华夹槽群众外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千村千企扶助行动”。

(五)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推进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建设。

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一城五创”(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业型城市和省级环境模范城市、低碳城市)活动,加大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完成城市东大门、北大门、湭河两岸、西岳中段、西南京路中段拆迁改造,新建改建17条城市道路,打通主城区全部断头路。规划渭河景观建设工程,实施渭河近堤、310国道、渭清路两侧、滨河大道、西潼高速、老城区景观绿化工程,构筑南源绿色屏障。抓好国际商务中心、城市综合体、商业圈拓展、老货运站片区改造等项目,加快凤凰国际酒店、鸿基大厦、五星级酒店建设进度。进一步配套完善电网、供热、供气、给排水改造等市政工程及主题公园、休闲广场。年内中心城市建设工程实施157项,计划投资完成110亿元左右。

二是全面加强县城及小城镇建设。以韩城、华阴、富平、蒲城为重点,扩大县城规模,提高产业和人口的聚集能力。加大县城创卫力度,力争县城全部实现省级卫生城市。继续抓好一批人口规模在3-5万人的重点镇建设,配套建设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和区域性商住小区。实施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工程,重点推动富平、华县、韩城等县市有选择地确定一批试点村镇,积极开展农村新型社区试点。

三是落实好城乡统筹配套政策。启动编制韩城-蒲城-富平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完善农村居民进城就业落户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土地流转、经适房购买等切身利益问题,全年推动农民进城达到20万人。

(六)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华山“5A”景区创建成功为契机,做大做强华山旅游集团,加快华山文化创意园、华山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建设,加大“华山论剑”品牌策划宣传力度,将华山建成我市旅游的龙头和精品。实施白水仓颉庙、韩城梁带村古墓、党家村民居、大荔沙苑旅游等开发建设,形成市域间、县域间旅游精品线路。办好第三届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抓好旅游营销和服务工作,丰富旅游内容,扩大旅游消费。借助西安世园会平台,举办多项营销主题和宣传活动,加大旅游促销推介,与组委会签订旅游协议,推出分流世园会游客的联动计划并列入世园旅游专线,力争承接世园旅游人数200万人,全年旅游人数突破1600万人,旅游文化总收入达到130亿元。

二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升级。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竞争机制,加大投入,加快谋划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富平陶艺、华县皮影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重点抓好**鸿基世业文化园、富平汉唐石刻艺术文化产业园和**文化艺术中心、文豪国际中心、电影传媒大厦、**报业大厦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影视集团等文化改制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促进城乡消费快速增长。激活城乡消费市场,加快培育汽车、住房、养老、培训、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文化消费,增加教育、文化娱乐、影视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消费。切实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等农村流通工程,加快农村流通设施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汽车、摩托车和农机具下乡规模,改扩建18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农家店1000个、农资配送中心120处。

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建设核桃、棉花、苹果、精细化工等一批产学研服务平台,积极申报组建3-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取列入省级服务业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富平汽贸物流园、潼关物流港、白水昌盛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积极策划和组建**华山银行,重点引进1-2家大型商业银行来渭布点分设机构。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十二五”良好开局、高点起步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一直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倾斜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各类项目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央、省、市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优惠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空前,帮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维护稳定,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和谐发展,是摆在联乡单位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按照县委苏书记在该乡草河坝村乡村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马主席的安排,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计问需于民、召开乡村干部及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寻找对策等方式,就**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基础设施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以鹄铁路为主的乡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部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年久失修,影响通行,特色建筑面临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藏汉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更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老化,沿川地区灌溉水渠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渗漏现象较为普遍,如铁楼村白马渠、旧寨村八一渠、强曲和石门沟村团结渠、肖家山村桂家沟渠、景家坝村阳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设施都需要修复完善;中、小学教学楼虽已竣工使用,配套设施不完善,楼后未建护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缺少设施,各村缺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5处民俗文化传习所缺设施,缺乏文化广场;麦贡山、下墩上两村没有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不能满足群众安全正常用电。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谋划,不放松对平铁公路的争取。从当前思考,必须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鹄铁公路,硬化铁楼至邱家坝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强曲、石门沟、入贡山、枕头坝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强曲至朱林坡、旧寨至中岭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复白马河沿线的5处古廊桥;完善修复沿川地区灌溉设施,修建景家坝、旧寨、铁楼、草河坝等村河堤;实施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修建铁楼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楼后护坎。

3、抓好富民产业。一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白马河中下游地区巩固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在景家坝至旧寨段推广种植油橄榄,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榄种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缘地带发展山野菜、食用菌,扩大板栗,种植漆树,高半山地区发展青稞、苦荞、高粱、糜谷等小杂粮。二是抓好农业示范点建设。确定肖家山村核桃坪为优质核桃基地,寨科桥村芝麻河坝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农机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以“两点”示范带动全乡农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三是抓好劳务增收。发挥富裕劳动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创业能人大户的优势,搭桥牵线,加强联系,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组织输送和维权工作,提升劳务输转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帮助等办法,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魏家咀酿酒、养殖,旧寨獭兔养殖,铁楼梅花鹿养殖和白马机砖厂等私营企业。强化引导,强化服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意见和建议

1、重视民族宗教和维稳工作。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和综治信访工作。统战宗教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要对全乡两大宗教派别,15个宗教场所,1100多信教群众,经常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加强依法管理,防止邪教渗透,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维护和谐稳定做贡献。发挥好司法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教育引导藏汉群众,消除争草场、争地界、各自为政的观念和陋习,树立“两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强化学习,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特事特办,倾斜政策,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藏族乡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使其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实实工作,乐意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室各类设施和村级卫生室,使广大群众能就近就医,真真让村级组织阵地发挥作用。

3、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各项目单位要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全力为民族乡报项目、跑项目、落实项目,不仅要作为工作责任,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去谋划和落实,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有利于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要营造好投资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项目能落地、能动工、能顺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交通部门对铁楼乡农村公路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及时进行勘测设计,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整合资金项目,尽快予以实施。铁邱公路硬化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6.5米宽有效路面,着眼长远,从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出发,变更设计,至少按7米宽砼路面标准实施,做到一步到位。保护局应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为铁邱路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建议旅游、文体、交通、扶贫等单位,通盘思考,共同出资,及时对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进行完善修复;建议文体、财政、旅游等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做好设计预算,对5处传习所完善设备,新建文化广场;建议组织、财政、民政、卫生部门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级组织活动室、卫生室各类设施;建议发改、水利、水保、国土、环保、教育等部门整合资金项目,对铁楼各村护村、护地河堤和教学楼护坎工程,及时协商研究,现场规划设计,予以动工修建;建议水利、扶贫等单位,及时对沿川地区水利设施进行普查,分别予以修复完善;建议电力部门尽快实施铁楼35KV送变电工程和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变电站地址应确定在铁楼村以上区域。

5、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农牧、林业、水保、扶贫、科技等单位,给予倾斜支持,按照职能为培育壮大民族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提供有效服务,创造各类条件。提供好苗木和技术指导,根据需要架设引水管道,提高成活率,开展好科技培训,办好示范点,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办成富民产业。

6、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建设。乡党委政府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多栽树、少砍柴,保护好生态资源,注重环境卫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思想、新风尚。扶贫办要继续重视民族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对尚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要继续实施,确保全覆盖。推广完善“一池三改”,实现村村有太阳能,户户有沼气池,村容整洁,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的目标;环保局要做好电站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根据实际为各村修建垃圾屋,乡村干部要落实措施和办法,确保垃圾屋发挥作用。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14年4月2日

第五篇: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范文

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

第一,着力推动思想解放,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内在动力。天津干部群众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 是天津快速发展的不懈动力。

第二,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出正确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第三,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打造加快发展的新支撑。第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天津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第五,层层落实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天津市的干部工作非常细致、作风非常扎实。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精细化管理,有指标、有时限、有考核。任务一旦确定,就一竿子插到底,切实做到管住、管好、管到位 第六,立足于长远发展,大手笔拓展发展空间。天津坚持以全新的理念创新城市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深感到天津发展的经验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是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天津的发展就是抓住了国家关于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机遇,把老城区的改造与滨海新区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一个扁担挑两头”发展战略,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带动全市的开发开放,举全市之力支持推动滨海新区的发展,形成了滨海新区与全市发展等量齐观、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

二是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新区与老区、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子。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时始终着眼于群众利益,在加快发展时,注重改善民生;在制定改革措施时,注重群众的承受能力;在为群众办实事时,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最大限度让人民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四是必须坚持瞄准世界发展前沿,着力打造现代化都市。天津按照建设北方港口城市、工业重镇、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心的目标定位,坚持用高水平的规划引领开发开放,城市功能、地标性建筑、生态环境,处处体现了大气魄、大手笔,把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繁荣有机融为一体。

五是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天津的发展得益于干部群众高效、务实、敬业、细致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就是“5加2”、“白加黑”。“5加2”

就是五个工作日再加周六、周日。“白加黑”就是白天加晚上。正因为这种作风才推动和促进了天津的发展。

三、与天津相比我们工作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我们学习考察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天津的发展经验、成功做法,对照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差距,剖析原因,以先进为榜样,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通过全面审视、认真对照,我们感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差距。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发展理念上有差距。这几年,我们尽管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也多次进行了解放思想讨论活动,但观念意识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因循守旧、夜郎自大、封闭保守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突出表现为不善于以战略眼光、开放思维,与发达地区并肩,向沿海地区看齐,习惯于与自己的过去比、与周边地区比,越比越感到自己发展不错。久而久之,丧失了不懈奋斗、只争朝夕的勇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动力。

二是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不强,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有差距。同样遇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天津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而我们却遇到了严峻的困难和压力。经济下滑、财税收入减少、居民收入下降的现实充分说明,我们产业结构单

一、外向依赖度过高、抗风险能力太弱,这确实有历史的原因,但也说明我们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上缺乏新招、实招,在形势发展好的时候,没有看到潜在的危机。

三是起点不高,城市规划和功能定位上有差距。我们经常讲要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把握发展规律,但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我们无论是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还是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视野还不够开阔、规划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提得比较多,但具体的措施比较少,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再比如,我们如何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空港工业,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等方面也始终没有突破。

四是工作不够精细,管理水平上有差距。天津在短短几年间由一个沉重的老工业基地,迅速变成一个现代化城市;让破旧和杂乱消失,使美丽与繁华成为新的代名词。个中原因,除国家重视、思路正确、高强度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靠科学精细的管理。相比较,我们无论是在项目建设上,还是城市管理上都显得不够细致,抓工作粗放,没有建立起严格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市民文明素质方面差距很大。

五是部分干部思想不刻苦、工作怕艰苦,工作作风上有差距。再好的思路、再好的决策,没有良好的作风做保障,都是一句空话。这几年,我们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方面下了很大气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风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工作要求多、部署多,扑下身子抓落实不够,缺乏实干苦干的精神;对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下功夫解决还不够,影响干群关系、社会和谐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理解信任支持还不够,我们一些很好的想法由于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很难推进下去,以致于错过了时机,加大了解决的难度。部分干部缺乏创一流业绩、干一流工作的劲头。尽管我们的基础和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主观努力不够,一些工作还没有走在全省前列。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和举措

学习借鉴天津的发展经验,最根本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市加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不断把我们嘉峪关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以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勇气推动我市实现更大的发展。近期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促进大发展”的学习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干部群众自觉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和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事,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允许在促发展、干事业中出现失误,但决不容忍四平八稳、碌碌无为。通过大讨论活动,焕发新的活力,激活新的智慧,实现新的发展。

二是超前规划、优化产业。要按照提升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我们的产业发展。坚持用高水平的规划引领我市的发展,除编制好总体规划外,还要编制产业功能区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生态城市等专项规划,实现城乡控规全覆盖。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发挥工业城市的比较优势,扩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效益,增强工业竞争能力。要不断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壮大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业水平。

三是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认真学习借鉴天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思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以土地的有序流转为载体,实现城乡土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城乡一体。需要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考虑现实条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每一项决策、每一项部署都要反复征求农民意见,赢得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细做好思想工作,不能搞强迫。

四是加强建设、注重管理。与天津相比,我们的城市无论是建设档次还是管理水平都不是很高,距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要认真借鉴、反复比较,虚心学习天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适度超前的思路,精心编制城市规划,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城市建筑格局。要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盘活城市的土地等资源。要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对城市保洁、园林绿化、公用设施维护等逐步实行管干分离,走政府监管、市场运作的路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要坚持铁腕管理,依法治理,有情执法。从现在开始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对全市环境卫生、工程质量、市容市貌、市场管理、交通秩序、违章饲养、社会治安等进行一次集中整治,解决突出问题,提升城市形象。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市民思想道德、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努力营造热爱嘉峪关、建设嘉峪关、爱护嘉峪关的良好氛围。

五是营造环境、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第一竞争点,也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善投资软环境上,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培养软实力,展示新魅力。要把我市的交通、土地等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应当看到,在各地竞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用一般的办法、传统的做法是不行的,必须以超常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扎实的举措,吸引资本、吸引项目。拟在7月份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招商和项目推介会,扩大开放,推动发展。要善于突破各种阻碍发展的桎梏,从各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改进作风、干事创业。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一流的工作标准,自加压力、真抓实干、只争朝夕、锲而不舍推动工作落实。各级干部要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真抓真管,说实话,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目标、有责任、有压力。要建立和完善确保工作

落实的长效机制,确保措施硬碰硬、效果实打实。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记实考核、竞争上岗、奖优罚劣,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增强工作动力,形成聚精会神干事业、奋力拼搏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下载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是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迎来百年难遇的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为实现县经济和......

    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2006年,是**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迎来百年难遇的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为实现**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分析机遇并抢抓机遇......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定稿]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一、基本县情**地处**,北邻**,南接**,西毗**,东连**,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实有耕地***万亩,......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日期:2009-9-2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东依黄河,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海......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冯卯镇党委、政府 今年以来,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结合我镇特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认真谋划,突出重点,以招商引资、提高财政收入为目标,以......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2013年,我们密州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围绕建设东部新城,以招商和稳定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街道实际,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