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时间:2019-05-14 09:1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

重要意义

一、“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问题

“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农业问题是一个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一个是数量上的安全,一个是质量上的安全,两者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业的效益。从事农业的劳动群体不能取得社会平均的资本投入收益,农业就会出问题,粮食安全就会出现危机,在从事传统农业劳动者投资收益日益下降的今天,农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农业增效的问题,一个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的问题。农村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问题。农民问题实质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庞大农民群体缩身的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是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其素质使其融入城镇的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不解决好,一切改革的制度设计都不会取得成功。粮食安全保障一是取决于现有产出水平下耕地的数量,也就是中央提出的保障中国13亿人口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二是取决于科技进步条件下现有耕地的产出水平;三是取决于一定制度框架下农业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现在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如何围绕制度变革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问题,从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到现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小农经济发展的动力已释放殆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是大趋势,土地经营变革势在必行。要通过市场机制配臵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城乡流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仅次于农业的问题。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由隐性化转为显性化。城市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涌向城市提供了就业空间,但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农村房屋空臵问题、土地撂荒问题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去城镇非农就业,这也是农民增收的途径选择,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空心化、农业生产要素配臵低度化。深层次原因是市场作为配臵城乡生产要素基础这块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运作城乡不统一。症结在于现行制度安排下,土地流转市场没形成,土地经营乡村之间、城乡之间流转不畅。在小块土地经营带动农民增收乏力的情况下,已无必要将大量的农村人口束缚在乡村,而庞大农民群体的缩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有赖于城乡统一大市场包括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城镇化率的提高,要通过制度设计特别是土地制度的完善让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融入城镇。农业、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农村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

二、土地问题根源在于产权问题

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最后的堡垒是产权制度的城乡统一。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经济资源与产品的产权必须明确并受到保护。土地产权问题的解决是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城乡合理流动的先决条件。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农村改革,改革的切入点在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清除生产要素城乡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政府作为改革的主导者要清除制度障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搭建好统一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平台。从我国土地所有权现实状况来看,以行政手段推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只能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农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利益引导,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基础上。要以农村土地产权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加强国土规划和土地监管,保障粮食安全。目前实行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但是国家拥有高度集中分配土地资源的权力,国家规定和管制城乡土地的用途,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只能用国有土地,集体不可购买国有土地,国家可强制征用集体土地。宪法规定村集体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集体土地实际的所有权力受到国家的限制,村集体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土地所有者。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一步明晰和长期稳定,国家从法律层面对农民土地产权的认可,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分化和重组,融入新的经济体,村民委员会对土地的控制和对土地分配的权力会逐步弱化,土地所有者的缺位会被国家取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质上将转变为国家所有,城乡不同的土地制度会逐步接轨。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就是在法律上以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的方式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认可,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说明国家在进一步加大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步伐,只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土地产权改革还没得到认可,政策还严格规定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从改革的历程来看,从农村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了土地经营方式,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城市推进解除了后顾之忧,随着1984年城市改革的全面推开,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进入21世纪,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经济体制在城市经济中已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迟缓,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固化,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城市产权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推进农村改革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提出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新要求。以率先开始农村改革而闻名的安徽目前正在实施以农房产权登记为基础的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尝试,试图解决农村、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实践已开始触及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的明晰问题。如果说耕地、林地、草地经营权的明晰已为土地经营权在农村内部流转奠定了基础,但要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让市场在城乡资源配臵中发挥作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必须明晰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在严格控制和科学规划乡村建设用地的前提下,乡村建设用地可率先实行国有,以达到清除制度性障碍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目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将农村排除在外,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最根本的是要让市场在城乡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随人口的增长逐渐稀缺的资源,合理的土地制度设计将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三、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

一是要加强国土规划,搞好土地监控,确保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切改革都不能削弱这一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要建立在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的基础上。真实准确的掌握土地基础数据,是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的依据,也是制定科学的国土规划的依据。我国2007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臵、面积、分布等状况,尤其是对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的全面掌握,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决策的数据基础。

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延长并统一农用地的承包经营期限,以利于土地流转。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应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将农村农用地土地承包期统一为七十年,与城市住宅用地七十年使用期限接轨,以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产权的明晰让农民获得更多资源性资产,通过延长农用地的承包期限使农民获得更多土地流转受益,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资金支持渠道。同时,这些资源作为资产进入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交易时,客观上使有资金实力的人更多地占有这种资产,形成规模经济以获得更多的规模收益,经营期的延长会使经营者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三是要在搞好乡村规划的基础上,明晰农村居民对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由国家行使。改变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取消土地一级市场的国家垄断,让农村居民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获得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国家以税收形式获得所有权收益。目前农村建投用地对农民的财富效应不能体现出来根源在于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滞后。从农村现状来看,传统农业经营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使经营者失去加大农业经营投入的积极性,农民务工收入在没有更好的出路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又投入在改善住房条件上,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农宅长期闲臵现象严重,“空心村”状况加剧。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建设用地制度,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将是一句空话。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调查面积中,建设用地4.85亿亩(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2.46亿亩),未利用地39.17亿亩。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城镇化发展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供给的潜力也在于此。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镇村庄发展规划,对农村利用不充分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同城市住宅用地一样,要明晰乡村已进入规划的宅基地七十年使用权,核发房产证,取消城市居民不得购臵农村住房的限制,符合规划的农村村庄居民房屋可以买卖、转让、出租、抵押、继承,以此盘活农村居民财产,使其通过市场流转增值,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渠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乡村规划实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篇: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工作倍受重视。全党、全社会形成一个共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养活农民、转移农民。从河南自身的实践看,传统的发展思路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字做文章,把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移农民,就必须注重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增强他们的转岗就业本领。而要培训农民,就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来加强领导和组织。

一、认识要更明确

去年国家六部委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省里也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河南省又提出‚完成技能培训20万人,引导性培训4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以上,有组织输出比重40%以上‛的目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认识,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首次把实施阳光工程写进中央文件。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环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引导和帮助农民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抓好农民工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今年国家更加重视阳光工程的实施,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由去年的250万人增加到今年的280万人;投资力度也在加大,中央财政的培训补助资金由去年的2.5亿元增加到4亿元;补助标准有所提高,由去年的每人每期补助100元提高到139元。

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强力推进。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劳动力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2003年,在制定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时,就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途径,指出要跳出‚农‛字做文章,通过‚三化‛来‚化‛农业、‚化‛农村、‚化‛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且提出,到2020年全省非农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达60%以上,城镇人口达50%以上。徐光春同志到河南工作后,更加重视推进劳务经济发展。他多次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着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择业多元化,为农民增加收入拓宽渠道。他多次到基层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问题深入调研,并把劳务大县固始县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联系点,全国‚两会‛期间还专程看望河南省在京务工人员。今年5月10日,徐光春同志在《河南日报》发表了《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意义》的署名文章,对河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作了深入探讨和指导。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作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工作之一。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转岗就业能力,实现农民就业多元化。‛最近,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十件实事‛,其中有两项承诺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一件是解决好提高农民致富本领问题,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在3年内分期分批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培训一遍;另一件是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中党组织建设问题,力争用4年时间使外出务工农民达2000万人左右,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河南省阳光工程实施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项工作既有益又有效。去年,河南省开始启动实施阳光工程,全面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一年多来,全省筹集培训补助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对参加培训农民的补助,认定培训基地960所,重点开展了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三大类共41个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学员20万人,转移就业18.7万人,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和转移就业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一是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技能,经过培训的农民93.5%实现了转岗就业。二是降低了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政府安排的财政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补助给受训农民,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平均降低三分之一左右,有的甚至达一半以上。三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高了转移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河南省农民外出务工有组织输出比重由2003年的3.2%提高到36%。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参训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平均达到724元,比未接受培训的人员普遍高出200多元。2004年河南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1411万人,已有超过5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农民务工总收入613亿元,比上年增加85亿元,增长16%;农民务工收入比重首次超过30%,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4%。正像一些农民工所说的那样,‚出来一人,全家脱贫‛。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任务紧迫,机遇难得。所谓任务紧迫,就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不仅有近1400万人亟须转移,而且每年还在产生大量的新增劳动力。要实现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率60%以上和城镇化率50%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万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实现4年时间使河南省外出务工农民达2000万人左右,每年需转移农民150万人左右。所谓机遇难得,就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河南省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紧缺,很多地方出现了所谓‚民工荒‛,今年春节期间又出现‚保姆荒‛,这为河南省加快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河南省近些年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较高,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省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劳务品牌,河南民工已经在外界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形象。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更好地推动河南省劳务经济发展。

二、培训要更扎实

阳光工程实施以来,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没有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影响了工作任务的完成;培训规模小,享受阳光工程培训补贴的农民只占当年转移农民的20%左右,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享受培训补贴;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力。总结以往经验,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成劳务经济的样板工程、龙头工程。

一是抓好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保证,各级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今年河南省财政投入是55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河南省2500万元,比去年增加800万元,增幅和总量均居全国第一;省财政配套2500万元,比去年增加2040万元;省辖市财政配套560万元,不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此外,省扶贫办今年还从扶贫资金中拿出4500万元,用于贫困乡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方面加在一起,预计全省用于农民转移培训的资金高达亿元以上,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省辖市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并管好、用好培训资金,切实提高使用效益。阳光工程培训是示范引导性的,仅靠项目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有条件的市、县要尽可能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个人资金参加,形成以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

二是抓好基地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覆盖面广,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基地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要通过分开竞争的办法,集中一批优质培训资源参与政府公益性培训项目的实施。要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引导和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努力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要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基地。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培训质量。

三是抓好订单培训。订单培训是确保农民稳定转岗就业的最有效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要继续采取订单培训的形式,坚持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运作方式。认定培训基地必须把职业介绍能力、有无用人订单作为首选条件。有用人订单,才能承担培训项目,有多少订单才能承担多少任务。不仅要看订单,还要看订单质量、看就业单位收入、就业稳定性和就业环境。在培训内容上,要以当前用工量大的制造、建筑、服务业等行业的相关岗位为重点,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岗位技能要求开展培训,使学员获得从业资格,顺利进入有相关准入要求的行业和岗位;在培训模式上,要通过‚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等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许昌市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的优势,及时掌握本地企业用工信息并定期发布,使大量的农民实现了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其中就地转移72万人,占一半以上。

四是抓好监管规范。阳光工程必须‚阳光操作‛。去年个别地方在实施阳光工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基层管理部门工作不认真、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后要在阳光工程的规范运作、制度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多做文章。要严格执行国家六部委和河南省制定的项目管理办法、基地认定意见、资金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落实好第一节课、培训券、公示、台账、培训月报、检查验收等六项制度,规范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资金使用、基地认定、项目单位评选、培训机构监管,确保阳光工程的顺利健康实施。

五是抓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农民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荣‛,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动员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加培训,走出家门。要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行为规范教育,使外出务工农民尽快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同时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河南农民工的良好形象。要采取适当形式对农民工中的优秀代表进行表彰,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特别是突出宣传李学生等河南杰出外出务工人员的事迹,以此产生示范效应,让‚河南农民工是好样的‛这样的说法广为人知。各地要根据当地人文、历史和已经形成的就业特点,树立劳务输出商品意识,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提高劳务输出水平,努力打造像‚林州建筑‛、‚长垣厨师‛、‚西华的哥‛、‚唐河保安‛、‚遂平家政‛、‚新县涉外‛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享誉国内外的劳务经济品牌。

三、服务要更周全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农民工、公正对待农民工、关心善待农民工,满腔热情地向农民工伸出关爱之手,搞好服务,想方设法组织农民工、服务农民工、维护农民工。

一要组织农民工。河南省各地的实践证明,农民有组织输出比自由外出效果好。农民工因为有组织而有保障、有靠山、心里踏实,也便于管理。我们要在积极支持农民自由外出务工的同时,特别强调农民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各级党委、政府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健全的工作体系。要大力发展从事劳务输出的社会中介机构,提高河南省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大规模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党组织、工会组织、团组织和维权组织的建设,使他们真正实现‚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都能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商丘市调动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和民间就业组织的积极性,统一联系用人单位,统一时间运送务工人员,变‚散兵游勇‛为‚正规部队‛,变无序流动为有序转移,去年输出142万人,其中政府部门指导性输出16万人,民间组织引导性输出81万人。

二要服务农民工。要适应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寻求服务农民工的新办法、新途径,向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公益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搞好信息服务,通过驻外机构、各种用工信息平台搜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用工信息,通过举办农民工用工洽谈会、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外出务工人员转岗就业搭建平台,减少外出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外出就业的成本。乡村基层组织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时便利地办理外出务工手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提供社会服务,通过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和帮工队,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认真做好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免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出现突发事件要给予积极帮助。城镇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子女上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各地要借鉴信阳市‚金桥工程‛的做法,经常到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开展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家乡的关怀,鼓励他们在外地安心工作、创业致富。

三要维护农民工。近一个时期以来,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到农民工进城落户、工资兑付、子女上学、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多方面。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把这些政策贯彻好、落实好。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整顿用工市场,加强对民办中介机构的监管。要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务工环境。

四、领导要更有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大事来抓。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劳务经济,各级要舍得拿出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劳务经济。要把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农业、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建设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要把阳光工程实施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目标,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要加大对阳光工程实施的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工作职责和系统资源,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形成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农业部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牵头单位,要在搞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培训机构的认定、招标、监管工作;财政部门要负责落实补助资金,加强对补助资金拨付前的审核把关,确保政府的补助资金真正用在农民身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民工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并搞好进城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工作;教育部门要着力发挥现有资源优势,组织系统内职业院校和职业初高中学校开展培训工作,解决好外来务工农村劳动力子女的入学问题;建设部门要重点解决好建筑单位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培训中心、星火培训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扶贫部门要重点做好扶贫对象的转移培训工作;中小企业服务局、供销社、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也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积极参与转移培训工作。

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既是党委、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各界一展身手、服务农民的舞台。要进一步调动农民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培训中心,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实实在在的‚阳光工程‛,惠及亿万农民。我们一定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实办好,让党和政府的阳光普照更多农民群众。要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上下功夫,使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既有数量、更有质量,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2011级 针灸推拿学专业 何艳惠 2011021087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 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好文件精神,执行好相关政策,保证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真正、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4];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5],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二、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便不能不触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产权关系界限模糊。二是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三是土地有偿流转受到诸多限制[6]。

总的来说,现有土地制度无论从产权界定还是从流转经营上都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空间,解决不好农民进一步致富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如何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7]:首先,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赋予农民作为产权主体的应有权利。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是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实行土地私有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探讨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如何实现其相应的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探讨实行的“土地股份制”不失为一种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形式下实现农民土地权益分享的有益尝试[8]。

其次,进一步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承认土地承包权带来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是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基础。因此,应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确定承包期限内允许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特别鼓励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主,由企业主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提高劳动生产率[9]。而农民也由此变为“地主”,既可以继续留在土地上给企业主打工,成为企业员工,也可以进入城镇从事新的工作,变农

民为城镇居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对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将改变乡镇企业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农村土地的状况,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合理聚集。出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综合收益如果大于农民的耕作收益,也将对农民出让承包地产生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

然后,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立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对我国广大农村而言,土地仍然是最大的生存保障。如果相应的生活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流转便很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应把农民的生活保障考虑进来,探索一种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机制,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流转[10]。最后,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持久深入的分析三农内部的根本性矛盾,力求找出三农内部的政策发力点。

无论我们转移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给予农村部门多少补贴,都不能代替农村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找出农村经济具有先天分散性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条件不一样的这一现实,将一切政策效力的原点立足于人的保障和发展上。解除一切可以解除的农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长期坚持以资金投入为主的政策性支持。

第二,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

从历史轨迹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挈领的目标,却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上,以小城镇为例,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一些城镇规划成了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不讲科学

地追求高标准等等,这都是政策规划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因此,注重政策制定的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屈砖,段晓梅.“三农”问题的法律思考[J].特区经济,2006(3)

[2] 汪青松.“三农”问题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法律关系重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 列瑛.控制失败的可诉性研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4] 陈乃新.宏观调控决策行为的可诉性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6)

[5] 刘剑文.扬君佐.关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问题[J].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1)

[6] 中国财政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1.

[7] 林教走.“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8] 潘盛洲.农业保护政策的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8(5).

[9] 孔样教.国外的农业保护政策考察茂其对中国的启示[J].长自学刊,2000(6).

[10]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第四篇: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九五期间,农业占GDP总量是占18%多。但是到2002年已经降到14.5%,到未来五年有可能降到10%,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那么,如何保证农民收入增长?

一方面增加购买商品、农产品的城镇消费者,另外一方面,适当降低农业劳动力。我想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在结构调整中城市人群的比重提高,农业人种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农业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加工,通过这些途径,两个方面都努力,才能使得农业对农民来说重新是收购增长的来源。

税费改革的问题,首先应该看到税费改革必定会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很重要的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怎么不让它反弹起来?要有一个更高的认识,农民税费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是对农村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改革。为什么农民负担会重?而且重的地方,有些地方苦不堪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的上层建筑严重不适应农村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机构要精简,人员要精简,让农村的上层建筑和农村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这样才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可以想象,如果机构不减,人员不减,明年人家说干部工资发不了,电话打不了,会开不了,出差出不了,又会变别的方法收钱。当然也要增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去年全国搞了20个省的试点,今年准备基本全面铺开,34个省、市、自治区都要铺开,在总理报告里这部分预算是305亿。

农民有一句口头语,负担为的是教育。增加了转移支付,就等于政府的财政把农民的负担替代掉一块。

据我们了解,大概全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在2002年大概达到9400万人,这9400万人中,大概有6200万是出县的,离开本县去打工。而出省的劳动力大概是4000多万,整个9000多万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一年挣到的工资性收入是5500多亿。如果他们自己在外头还要生活,扣掉他们自己的生活之后,汇回家和带回家的,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判断,拿回农村的是3200亿。

可以想象,如果农村没有3200亿元的钱从城里拿,目前的农村收入和城市收入又会是什么样。所以这个事情对农村收入意义非常大。必须看到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民,如果没有外出务工的机会,他已经不可能增加收入。回过头来我们很现实的看,如果没有外来工在城里,这个城市的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乃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没办法正常进行,建筑工地谁在做,早点谁在弄,都没法弄,所以这件事情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农民流动就业,进城就业。这次亮绿灯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这边增加农民的收入,那边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仔细想想这么多农民工到城市里是来就业的,创造的GDP在这个城里,创造的税收在这个城里,因此你对他的管理毫无疑问应该列入财政。

我跟城里有些熟人交谈,你说农民工抢你的饭碗,我非常不理解。一个离乡背井的农民进了城,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信息不同,他主要找工作,还要安排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找房子,找生存,就这样的情况,他已经找到工作,有收入,你在城里这么熟悉,亲戚、朋友、领导一大堆,你怎么会找不到工作,他怎么会找到工作?一个城市的发展,各种层次的劳动

力都是需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城市的居民也应该比较公平去对待外来民工,因为他给你提供了很多方便。这么看好之后,怎么营造一种好的环境,尽量给农民的进城就业多提供方便;

在整个国家正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非常勇敢地面对最巨大的问题,就是最大群体的致富问题。解决这么大群体的致富问题,我想这是世界级的经济学难题。农民有了钱,这个市场就繁荣了,整个经济增长也就有了活力,7%、8%就有了可能。所以农民的致富问题不仅仅是农村问题,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问题。有了这一切,还剩18年的时间实现全面小康,本世纪中叶基本现代化,才有真正的可能。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锡

第五篇: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

(一)农业政策问题。

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

三是扶农政策。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

二、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便不能不触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产权关系界限模糊。二是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三是土地有偿流转受到诸多限制[6]。

下载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解决三农问题

    通过财政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摘要] 政府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税收和国债是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本文通过对长期以来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中存在的弊端分析,重构了综合运用财政政策......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学号 TEL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以及农民之间......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精选5篇)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doc政治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解决“三农”问题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1.6万字的......

    台湾问题的解决对中国国防的重要意义

    台湾问题的解决对中国国防的重要意义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在中国的国防战略上具有明显突出的地位。 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大陆的国家安全和......

    农业合作化对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农业合作化对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

    农业合作化对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学院: 学号: 姓名:农业合作化对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但由于错综复杂的种种原因,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远未达到理想的......

    解决三农问题取得巨大成就

    解决“三农”问题取得巨大成就 袁国铭  2012-08-01 15:15:5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7月31日 中央在“三农”政策上由“支农”政策发展为“支农—惠农”政策,再发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