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之所在!

时间:2019-05-14 06:0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之所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之所在!》。

第一篇: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之所在!

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之所在!

至从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出台以后。这段时间网上关于土地流转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息。反对的声音似乎压倒一切,好像土地流转像洪水猛兽一般可怕,好像中国一旦把土地私有化了,农民就会重现解放前的悲惨境界一样。是社会的倒退,是动荡亡国的开始。其实这些担心都是“杞人忧天”式的担心,是多余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都是近十年以来没在农村呆过,不了解中国现在农村的现状和实情造成的。当然这些网友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担心农民会吃亏,也是关心中国农村的未来。只是他们看问题太教条化了,还是用老眼光看待农村的发展和变化。根本不了解农村的现状和实情。本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出身的“农民的儿子”对于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实情最有发言权,下面我就为大家来讲一讲土地流转对中国,特别是对“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的未来发展,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首先未来十年以后,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是“谁来种地”的问题。

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中,在“计划生育”和“快速城镇化”的双重打击之下。现在的中国农村,可以讲绝大多数村庄都已经出现了“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破败惨状。这不是我在危言耸听和夸大其词,问问你身边的农村出来的朋友就可以知道我说的是不是实情,农村地区大量的空巢村,老人村,无人荒村的出现,每年正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大量的涌现出来。大量的中小学校被撤并,大量的行政村在消失。看看教育部的统计,《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调查报告》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的农村地区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另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下面我们来看一位记者朋友前不久通过自已的实地调查写出来的一篇通讯报道: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不再有乡村……

在广东清远连州市文化广场旁,乘四十五分钟的公共汽车,再徒步走四十分钟的山路,穿过连绵山坳,便到了河背村。这是一个普通的粤北小山村。现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也未能给它带来一丝生机——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

年轻人成了稀罕物

“如果不算留守儿童,村里常住的劳动力里边,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这是在河北省崇礼县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调查的情况,如今全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情况大致类似。赵家沟村户籍人口数234人,在村常住约130人,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和儿童。2011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发现,河北、山西、湖南、内蒙古等其他省(区)的情况,大致都是如此,本来是农业大省的中部广大农村地区,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少。

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据了解,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据了解,在湖北省滨湖村,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娃娃越来越少”

据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乡校长杨香瑞介绍,近年来“娃娃们越来越少”,乡里一个青年村民介绍说:“我记得我姐姐读书的时候,我们小学,都是50-60人一个班,现在我们800人口的村小学,今年3个学生,一个老师,只开到3年级。”

据调查,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适龄儿童的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家庭只生1-2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4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转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上学。

刨根问底:农民为何“荒”?“种田还要倒赔钱”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村民董维红介绍说,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湖北省滨湖村农民给调研组算了一笔账:好年景种植1亩双季稻,购买种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购买农药也需要50元,这还不包括请人帮工等其他支出;而两季稻谷最多收获1500斤,市场价不到1800元,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虫害等情况,算上抽水的电费、油费等开支,“种田还要倒赔钱”。

种地辛苦不体面

青年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因此,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

生育率低后继乏人

农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荒”。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

背后看点

除了农村,我们还丢了什么?

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然而,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

在山西赵家沟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

本人是农村出来的,祖籍在湖南湘南的一普通农村。尽管在外工作已经多年了,但由于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所以平均每年都要回2至3次老家。对目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发言权的,以上的这篇通讯稿,所描述的情况,我敢说这位记者朋友所说的基本上是实情。因为我们村的情况也跟这上面所描述的差不多。农村的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荒废化的情况真的已经非常非常严重了!!等再过个十年八年的,等我们父母的那一代人(50、60年代出生的那一辈人)慢慢的老去死去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中国的农村还会剩下多少人???如果还不实行土地的私有化,并鼓励生育,吸引一些年轻的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发展,那么十年以后,中国的农村将真正的面临,有地无人耕的可怕惨状,到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会成为中国人的头号危险问题!!

二、其次未来十年以后,中国的农民增收问题,也必须依靠土地的流转或私有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后才能解决。

一说到土地的流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会重现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和大地主阶级的出现。造成许多悲惨的佃农和无业流民,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其实说这些话的人都是犯了一个“经验主义”的错误。要知道:此一时,彼一时!!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而当代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早已成为了一个工业社会和“世界工厂”。古代的中国要是土地兼并太严重的话,确实会产生大问题,配上天灾人祸的话,搞不好还会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甚至是改朝换代。因为古代的中国是农业社会,人民除了种田和做点小生意小买卖之外,基本上是无业可就。没有任何的门路或出路,人民对土地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哪怕是身处上流社会的精英都讲求“耕读传家”。而当代的中国,早已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型,并成为了世界工厂。大量的工厂,繁华的商业,以及将来大力发展的社会服务业,为中国人提供了天文数字般,巨量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人民不必为了失去土地而害怕。相反农村的农民都乐于抛下土地,进城打工。因为进城打工,哪怕是干那些最脏,最苦,最累的活,都比在家干农活要轻松,(没干过农活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在家务农的那种辛苦的)并且赚到的钱也比在家干农活,赚到的要多。(现在去广东、深圳打工的随便找个工作都有两三千左右吧,一年下来也可以挣个两三万。而在农村种着自家的那三五亩地的话,一家人累死累活的一年到头也赚不到两万块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30年前,在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怎么发展,工业化还未完成转型,提供不了太多的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并且农村地区由于拥有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的实现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可以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至少解决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但经过中国3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原先的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田单干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远远的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农民增收的愿望了。因为农民要是只在家种着自家的那三五亩地的话,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起早贪黑的埋头苦干,也挣不了多少钱!只能解决温饱。再过十年,中国就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了,不出意外的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要达到一万美元了。你再在家死守着自家的那几亩土地过日子,人均收入一万人民币都不到,你叫人家那日子怎么过啊???若不改革,不搞土地流转或私有化,实现土地兼并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试问天底下还有谁愿意在农村老家种地???只有土地流转,最好是私有化以后,那么愿意在家务农种地的人就可以承包或买下更多的土地,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而不愿意在家种地的人也可以把土地出租或转卖出去,在城镇里工作,置业安家。这样双方各取所需,可以皆大欢喜。一方面既能让那些不愿种地的人得笔钱,离开土地。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土地的摞荒和资源浪费。这样不但可以盘活中国农村的土地资产,刺激经济。还可以保障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可谓一举数得。

三、再次维护社会的稳定“遏制城市的房价上涨”和“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依靠土地的流转或私有化才能更好的解决。

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追求私产和恒产(既固定资产或不动产)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孜孜不倦的梦想和追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支柱!一个人人无恒产的社会是浮躁的社会,也是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大家都是无产阶级,没有自已的私产和恒产,人民怎么能静下心来安居乐业,埋头发展???土地不实行私有化,中国人特别是城市居民面对高房价,不但要终身做房奴,而且还要世世代代做房奴!因为目前的制度,房屋的产权最多只有70年(刚好是一代人的时间,只能算相对恒产。换句话讲,你的房产不可以留给子孙后代使用的,只能保证你自已这一辈子使用,等你儿子,孙子,他们依然还是要买房,还是要重复你这种房奴的生活的!)有时想想就觉得身为中国人真的很感到很可悲!而一旦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政策了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房奴”的问题!大家就可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有产者了!这对培育和壮大中国的“中产阶级”队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繁荣,维护社会的稳定是有重大意义的!同时由于土地是私有的,也可以真正的从此杜绝“暴力强折”等流氓强盗行为。因为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主人的同意,强折别人的私产就等于是公然的抢劫!别人有权利把你告上法庭,判你个抢劫罪!这样可以极大限度的维护社会的稳定,减少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工业化的转型,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全国的人口都往城市里涌进,造成城镇地区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问题,也成为压在中国人头顶上的一座新的大山!一方面是大家都往大中城市里涌进,把房价推得虚高,把城市弄得拥挤不堪。另一方面又造成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剩些老弱病残,人丁稀少,土地荒芜,无人问津。而这一切乱象的根源,说到底还是与中国目前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有关的。而一旦实行土地私有制的话,如果再配上户籍制度改革,那么广阔的农村地区,在中国人追求土地和恒产的动力下,就可以引吸相当一部分的人才和资金,来参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口号,喊了差不多有十年了,之所以一直没有什么起色,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分别是:

1、农村留不住人才,也留不住青壮劳动力。

2、农村缺乏资金。既缺乏国家财政的投入,也缺乏民间的资本的参与。而一旦实行土地私有化的话,那么就可以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往农村回流,这对解决目前大中城市里人口拥挤,房价虚高也是有益的。因为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和人口往乡镇农村分流了。所以对于遏制目前城市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问题也是有帮助的。可以说土地私有化政策刚好可以一举数得,很好的解决上述这些矛盾。也能促进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在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未来十几年内继续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方针。城镇化本身是没有错的。中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要想在未来几十年内赶超美国,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镇化率不达到70%左右是不行的。但城镇化并非一味的把全国的人口往大中城市里赶,让本已拥挤不堪的大中城市,更加的不堪重负!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方针应该是大力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乡村小城镇。让中华大地广阔的农村地区分布建立数万个美丽的人口小城镇才是正确的做法。这样才能一方面促进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均衡发展,又能避免人口在大中城市里过分的集中。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搞土地私有化的改革也是不行的。不搞土地流转的话,那么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怎么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呢???人都是趋利性的动物,资本更是逐利性的!农村地区要是无利可图,没有发展前景,谁愿意把钱投向农村,呆在农村发展啊???

综上所述,土地流转对当前的中国而言,并非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只要建立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土地流转政策不但不可怕,相反恰恰还是解决中国当前许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当然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的,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有好的一面,自然就会有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在城镇化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一些权贵阶级与地方本土的黑恶势力相勾结,打着各种旗号,逼着农民把土地强买强卖。肆意的侵吞和损害农民的利益等行为。但是只要是利大于弊,我们就应该大力的推行!对于这些在土地私有化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央只要注意防犯,并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就可以了。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土地私有化政策本身的错,而是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不作为,和官员腐败的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第二篇:平昌关镇土地流转工作总结

平昌关镇土地流转工作总结

平昌关镇位于信阳市平桥区西偏北45公里处。西依淮河,南临312国道10公里,东临107国道15公里,沪陕高速穿境而过,距沪陕出口5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面积133.3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有效耕地面积7.8万亩,林地1.28万亩,水面1.3万。平昌关镇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素有信阳粮仓之称,也是河南省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近一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超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不损害农民和村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以“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方法,积极引导村、农户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力推进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全镇新增土地流出户3640户,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6820亩,发展粮食生产13500亩,发展蔬菜和设施农业1200亩;实行规模经营的水面养殖达8500亩,占水面总流转面积的57%。林业流转面积12600亩,占总流转面积的30%。我镇的土地流转工作主要措施有:

宣传市镇土地流转政策,介绍土地流转工作方法,提出土地流转工作要求。同时结合种粮大户培训会,详细介绍土地流转政策,让种粮大户成为参与土地流转工作的主力军。

三、规范引导,做好土地流转指导服务

针对部分水田承包到期、务工经商、人员外出而水田荒芜情况,各村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挥村级主体引导作用,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引导,利用市镇两级土地流转扶持政策,鼓励土地承包双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取得良好效果,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49598亩,其中耕地流转30598亩,林地流转12600亩水面流转6400亩。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注重工作方法。

1、村级主体的土地流转:针对某一块荒芜或管理落后、农民种植效益低下、积极性不高的实际,而又有农户想发展规模农业而无田承包的情况,行政村发挥村级主体优势,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户意愿,与农户开展自愿协商,农户将连片土地承包权委托给村经济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实行公开发包,将连片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给种植大户,如庸墩村石文革、清淮村李传斌等100亩以上种植大户就属于这一类型。

2、种粮大户的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利用自身种粮优势,与周边荒田农户、务工经商和外出农户自愿协商,来扩大种粮规模,利用国家扶农惠农政策,来提高

第三篇: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要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要任务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都是农民生产的,而且在我国农民占的比例相当大。所以“三农问题”我们是一定要解决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三农”这一难题,已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本文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途径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综述。

一、高度重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在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农村和农民居于什么位置,是任其自然萎缩、衰败和淘汰,还是促进其发展、进步和转变;是将农业、农村和农民抛弃在现代化进程之外,还是将其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中,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中都将面临的重要课题和难题。前者的后果将使现代化失去稳定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后者的结果恰恰相反。所以,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尤为重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密切相关。“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继续深化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必须把全党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推向一个新高度。要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长期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增加农业投入、农民收入的关键性。只有全面认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首先是一个改革的路线和方向问题;其次,“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解决方式决定市场化改革的速度;第三,“三农”问题解决的不好,将会增强改革的难度;最后,“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本决定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三农”问题是对党和政府改革总路线的一个考验。

第四篇:深度探讨民族地区土地流转问题及解决思路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相关研究心得,以民族地区土地流转问题与解决思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当前民族地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推力与阻力,分析了其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最后基于笔者的研究给出了解决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研究工作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 土地流转 问题 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c)-0218-02

土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农地流转改革进行有益探索,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尤其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意义重大。

1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研究

1.1 流转推力

农村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之一,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近年来,全国每年新增征地大约300万亩左右。民族地区的土地流转主要包括土地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非农化流转和土地在农村社区之间的流转两种。在中国经济转型、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速度不断推进,农业人口显著下降,在土地既定的情况下,农业人口的下降又导致人均经营土地面积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的多样化,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会逐步增加,土地流转需求增加,通过土地流转达到土地经营的最小适度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的发展趋势。由于短时期内,城市人口绝对量的增加和城市加速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约束较多,土地在农村社区之间的流转成为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方式与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1.2 流转阻力

当前,民族地区土地流转中的阻力主要表现为土地非农化补偿标准不合理。总体而言,土地非农化流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用地转变为城市国有土地。这种土地流转在城市市郊和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的地区比较明显,并伴随着土地的所有权由农民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二是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这种土地流转虽不涉及土地的所有权,但涉及到农用地耕作层破坏,在一定时期内不可恢复或永远不可恢复的问题,所以它不是单纯的用途变更而是土壤性质的改良。这需要管理的核心——土地用途的转变。这里流转的方向主要是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及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用地。三是农用地转为小城镇用地。这类土地流转主要是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综上所述,无论何种流转方式,均是由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所导致的农村土地非农化,而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补偿标准太低和农户得到的补偿太少。据孔祥智对浙江、海南、山西、内蒙古的调查研究,农户愿意接受的补偿标准平均值为79278元,而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标准仅为16402.5元,占农民补偿意愿的20.69%。无论是政府补偿标准太低还是地方政府、村集体截留土地征用补偿款,都会激发干群关系紧张,导致农民对地方政府和村干部的不信任,进而阻碍农地的非农化流转。

2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研究

为了对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农业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某课题组于2009年上半年对土家族某县进行了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农户现代信息获取以及当地订单农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乡镇和村庄的选取主要采用了典型调查选点的方法。既选择土地流转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镇和村庄,又兼顾经济水平好中差的搭配以及彼此间的距离。按照上述原则,选取了恩施某县的三个乡镇,每个乡镇再抽取两个村,每个村20户左右农户,农户的选择由调查小组负责人到村以后根据当地情况随机选择,共收到有效问卷128份。同时,围绕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土地流转制度变革问题,课题组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人员访谈。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分析。2.1 地块细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

地块细碎直接导致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供给乏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有限、农户现代市场信息获取能力难以改善、订单农业滞后,从而对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制约。由于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地区多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山区,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相对较差,因此,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灌溉设施,对促进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土地经营规模显然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和农民参与维修的积极性有密切关系,若农户生产经营较分散、单块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农户对修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显然不会太高。从农田水利设施灌溉质量的角度来看,以湖北为例,农田灌溉设施老化现象明显,迫切需要重新修建或加固更新。湖北农田水利设施普及性较高、质量较差显然与农户的小规模经营有密切关系,普及性高与农村税费改革前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有密切关系,而质量较差与农户小规模经营导致维修积极性较低有关。因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模式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1)土地非农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土地非农化是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说来,土地非农化对现代农业发展可以从资本要素、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三个方面产生影响。

(2)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有助于推动稀缺土地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促进农业规模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优化组合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只要以农户间流转为主体的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是自愿进行的,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的流转方式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不相同的。

3解决思路

民族地区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规范土地流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依法监管民族地区非农化流转,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土地是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目前由于农村土地产权界定不明晰,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村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受益权等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地区村集体甚至存在“少数人控制”的现象,亦有人提倡要实现土地的私有化。加之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需求日益扩张,部分地区导致土地非农化流转规模日益扩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外,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及相关法律存在诸多缺陷,不利于土地流转。因此,需要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向国家立法的转化,尽早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是农村土地流转法制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法》基础上,对土地流转进行国家立法,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配套法规建设,特别是应当对土地流转方式、流转程序、流转后的权利与义务、流转监管机构和流转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土地流转的政府执法监督机构建设,采取措施严格监管土地的非农化流转,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随意征用。

第五篇: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

重要意义

一、“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问题

“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农业问题是一个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一个是数量上的安全,一个是质量上的安全,两者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业的效益。从事农业的劳动群体不能取得社会平均的资本投入收益,农业就会出问题,粮食安全就会出现危机,在从事传统农业劳动者投资收益日益下降的今天,农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农业增效的问题,一个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的问题。农村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问题。农民问题实质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庞大农民群体缩身的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是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其素质使其融入城镇的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不解决好,一切改革的制度设计都不会取得成功。粮食安全保障一是取决于现有产出水平下耕地的数量,也就是中央提出的保障中国13亿人口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二是取决于科技进步条件下现有耕地的产出水平;三是取决于一定制度框架下农业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现在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如何围绕制度变革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问题,从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到现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小农经济发展的动力已释放殆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是大趋势,土地经营变革势在必行。要通过市场机制配臵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城乡流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仅次于农业的问题。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由隐性化转为显性化。城市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涌向城市提供了就业空间,但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农村房屋空臵问题、土地撂荒问题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去城镇非农就业,这也是农民增收的途径选择,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空心化、农业生产要素配臵低度化。深层次原因是市场作为配臵城乡生产要素基础这块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运作城乡不统一。症结在于现行制度安排下,土地流转市场没形成,土地经营乡村之间、城乡之间流转不畅。在小块土地经营带动农民增收乏力的情况下,已无必要将大量的农村人口束缚在乡村,而庞大农民群体的缩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有赖于城乡统一大市场包括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城镇化率的提高,要通过制度设计特别是土地制度的完善让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融入城镇。农业、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农村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

二、土地问题根源在于产权问题

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最后的堡垒是产权制度的城乡统一。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经济资源与产品的产权必须明确并受到保护。土地产权问题的解决是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城乡合理流动的先决条件。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农村改革,改革的切入点在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清除生产要素城乡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政府作为改革的主导者要清除制度障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搭建好统一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平台。从我国土地所有权现实状况来看,以行政手段推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只能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农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利益引导,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基础上。要以农村土地产权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加强国土规划和土地监管,保障粮食安全。目前实行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但是国家拥有高度集中分配土地资源的权力,国家规定和管制城乡土地的用途,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只能用国有土地,集体不可购买国有土地,国家可强制征用集体土地。宪法规定村集体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集体土地实际的所有权力受到国家的限制,村集体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土地所有者。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一步明晰和长期稳定,国家从法律层面对农民土地产权的认可,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分化和重组,融入新的经济体,村民委员会对土地的控制和对土地分配的权力会逐步弱化,土地所有者的缺位会被国家取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质上将转变为国家所有,城乡不同的土地制度会逐步接轨。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就是在法律上以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的方式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认可,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说明国家在进一步加大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步伐,只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土地产权改革还没得到认可,政策还严格规定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从改革的历程来看,从农村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了土地经营方式,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城市推进解除了后顾之忧,随着1984年城市改革的全面推开,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进入21世纪,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经济体制在城市经济中已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迟缓,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固化,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城市产权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推进农村改革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提出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新要求。以率先开始农村改革而闻名的安徽目前正在实施以农房产权登记为基础的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尝试,试图解决农村、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实践已开始触及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的明晰问题。如果说耕地、林地、草地经营权的明晰已为土地经营权在农村内部流转奠定了基础,但要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让市场在城乡资源配臵中发挥作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必须明晰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在严格控制和科学规划乡村建设用地的前提下,乡村建设用地可率先实行国有,以达到清除制度性障碍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目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将农村排除在外,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最根本的是要让市场在城乡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随人口的增长逐渐稀缺的资源,合理的土地制度设计将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三、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

一是要加强国土规划,搞好土地监控,确保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切改革都不能削弱这一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要建立在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的基础上。真实准确的掌握土地基础数据,是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的依据,也是制定科学的国土规划的依据。我国2007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臵、面积、分布等状况,尤其是对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的全面掌握,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决策的数据基础。

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延长并统一农用地的承包经营期限,以利于土地流转。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应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将农村农用地土地承包期统一为七十年,与城市住宅用地七十年使用期限接轨,以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产权的明晰让农民获得更多资源性资产,通过延长农用地的承包期限使农民获得更多土地流转受益,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资金支持渠道。同时,这些资源作为资产进入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交易时,客观上使有资金实力的人更多地占有这种资产,形成规模经济以获得更多的规模收益,经营期的延长会使经营者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三是要在搞好乡村规划的基础上,明晰农村居民对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由国家行使。改变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取消土地一级市场的国家垄断,让农村居民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获得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国家以税收形式获得所有权收益。目前农村建投用地对农民的财富效应不能体现出来根源在于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滞后。从农村现状来看,传统农业经营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使经营者失去加大农业经营投入的积极性,农民务工收入在没有更好的出路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又投入在改善住房条件上,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农宅长期闲臵现象严重,“空心村”状况加剧。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建设用地制度,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将是一句空话。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调查面积中,建设用地4.85亿亩(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2.46亿亩),未利用地39.17亿亩。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城镇化发展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供给的潜力也在于此。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镇村庄发展规划,对农村利用不充分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同城市住宅用地一样,要明晰乡村已进入规划的宅基地七十年使用权,核发房产证,取消城市居民不得购臵农村住房的限制,符合规划的农村村庄居民房屋可以买卖、转让、出租、抵押、继承,以此盘活农村居民财产,使其通过市场流转增值,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渠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乡村规划实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下载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之所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之所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为“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形象的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字出问题,与农有关的都成了问题,进而带出个“三农”问题。三个问题捆在一起,成了一个让人们感到极其头疼的问题,一个许多人都想解决但始......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流转的系统工程 是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证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流转的系统工程 是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证 薛允民 摘要:本文通过农产品逆身选择的现象分析其成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就是基地+农户+加......

    爱护公物是一个人高尚道德之所在

    爱公物 爱护公物是一个人高尚道德之所在,爱护公物是一个人崇高品质的体现,爱护公物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写照。爱护公物能显示一个社会的风尚,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

    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三农问题根本之策

    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三农问题根本之策 一.“三农”问题的难点是农村人口增长过快过多 1.计划生育成就巨大,但农村人口增长依然过快,数量过多。 我国每年增长人口15......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26-0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新型的并兼具一定的财产权的......

    机关效能建设是“服务带动”的关健五篇范文

    机关效能建设是“服务带动”的关健(上庄乡) “四个带动”自启动实施以来,上庄乡各级领导高度 重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个带动”的大战略举措贯彻落实于乡镇工作中,并在全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