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是解决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问题的破冰之术

时间:2019-05-12 19:5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制度创新是解决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问题的破冰之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制度创新是解决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问题的破冰之术》。

第一篇:制度创新是解决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问题的破冰之术

制度创新是解决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问题的破冰之术

——修文县乳业发展运作制度创新的探索与分析

修文县科技局

案例介绍:

修文县的奶业从2003年起步至2008年底,县境内有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6个,存栏奶牛3247头,其中产奶牛1964头,育成牛983头,犊牛300头。年产奶9537吨,产值2570万元。至2008年底,直接参与奶牛养殖的农户102户,带动农民1200余户种植牧草12000余亩,牧草种植已经实现商品化,每亩牧草收入2000多元,每年牧草收入达2400万元,奶牛养殖已经成为带动县域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按照乳品GMP规范化加工的技术要求,落户修文境内的贵州好一多乳业有限公司,在2008年形成了日产200吨液态奶的加工能力。2008年11月17日,贵阳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贵阳市关于加快2009年奶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筑府办发【2008】176号),按照“政府统筹、龙头带动、金融助动、农户主动、社会联动”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各有关单位的职责,由企业贷款4亿元,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4000万元,实现“2009年,由贵阳市三联乳业有限公司、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建4~5个(每个50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奶源生产集群,引进奶牛2万头(每个企业1万头)。届时,修文县的奶牛存栏可达1.6万头,根据近几年的实际,将有5200余户农民为奶牛养殖基地种草6.2万亩(含复种),每亩较种玉米能增收400元,带动农民增收2480万元;带动800户以上农民参加养殖奶牛,每头产奶牛每年至少可以为一户农民创造3000元的纯收入。乳业将形成修文县的一个特色支柱产业。

(一)2003—2004年,修文县久长镇党委政府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贵州好一多乳业有限公司在久长镇清水村兴建了一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2003年引进奶牛400余头,奶牛的草料主要由清水村的农户种植提供,清水村的农户在向该基地提供草料过程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奶牛养殖的巨大商机,于是提出要建自己的奶牛基地,但当时的奶牛市场价格为1.5万元/头,农民要养殖奶牛没有资本金,怎么办?

货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进农村建设,必须突破这个瓶颈。通过反复调研,久长镇提出了县农业局、养殖协会、镇政府、农信社、农户及龙头企业六方共同运作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该项目的实施和产业的发展。

具体做法是:镇政府负责协调土地;县联社负责贷款支持;龙头企业负责鲜奶收购,并配合信用社收回贷款资金;县农业局负责技术服务及疫病防治并申请贷款贴息;协会负责管理;农户负责按照企业和协会的技术规范养牛。通过统一贷款、统一购牛、统一饲养、统一挤奶收购、分户管理、分户核算的“四统两分”模式,资金封闭运行降低了信贷风险,龙头企业统一收购、分户核算,提高了农户的还贷能力。当时支持了25户农民饲养75头奶牛,农村信用社投放贷款110万元,至2009年4月20日止,奶牛发展到300余头,这是一次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尝试。实践证明,这次尝试是成功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配套设施不全,奶牛养殖小区距挤奶区远,挤奶不方便,防疫能力差;当时政府没有启动奶牛养殖保险业务,农民风险自保,每头牛需投入800元的风险金,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可控能力较低,因此在拓展上比较困难。

11贵阳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五周年特刊《做本土资本》之《修文:改革发展动力与:“六位一体”信贷模式》

文胡燕妮、冯艳

(二)2008年初,我县遭受几十年不遇的凝冻灾害,为了支持农民积极搞好灾后重建工作,县科技局在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优质猪养殖小区灾后重建技术示范》项目,项目实施地点主要集中在修文县龙场镇、六桶乡等地,10万元的项目资金,对一家人是一笔大数,但对于一个产业来说,要恢复生产,实现灾后自救的目标是很难的,就算是买猪苗(仔),也不够100头猪的量,因此,为实施好该项目,科技局与县信用社、六桶乡政府、县保险公司共商之后,在总结久长奶牛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科技局引导和帮助农民,由村(组)牵头,以户为单位,按照自愿原则,成立互保组织(互保会或协会),制定相关对互保成员的管理办法,按照一定的比例先交纳贷款担保基金,以互保组织(互保会)名义在信用社开立贷款担保基金账户。由互保组织(互保会)召开全体成员会议讨论通过并形成决议,决议经公证后实施。互保户在申请贷款时,由互保组织(互保会)出具担保函件,承诺此款到期不能归还时,信用社可从其互保基金账户中扣还贷款本息,信用社按照互保基金账户的余额按1:10的比例匹配信贷资金(单户互保成员贷款余额不能超过互保基金总额的50%)。

思路决定出路。在认真设计好运作模式后,县科技局即以10万元项目款作为项目启动经费(农户互保风险基金存入信用社开设的个人账户一卡通,并划入互保组织(互保会)账户,建立互保基金)。2008年5月在六桶乡山保、黄金、凉井、长新、团兴等五个村,成立了名为“互保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机制的创新,成功地在信用社为农民融资97.94万元,发展优质二杂母猪养殖215头,惠及农户100余户,有效地帮助农户解决了发展农村经济的资金困难问题。修文县农村信用社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互保乐”信贷产品,以“六位一体”的模式支持标准化奶牛养殖项目。

(三)2008年,贵阳市人民政府下达修文县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3个,每个小区建设总投入700万元(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县匹配200万元)每个小区养殖奶牛600头,3个小区共养殖奶牛1800头。之前,县农业局针对这个项目采取招商引资项目,引入一个公司投入200万元经营小区,但因自筹资金不足,经营不下去,感觉招商引资的模式有问题,小区必须由企业来经营,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发展,于是找到养殖经验丰富又有一定资金实力和农村工作经验的当地养殖户李向义,建议由他牵头组建公司,带动地方农户搞奶牛养殖,双方一拍即合。市里很多农业企业来咨询,有的企业有资金实力,有一家资产过亿的企业来找农业局,但不愿意为农民担保投资奶牛,只想依靠政府投资。

2008年4月李向义组建了犇鑫旺公司,参与管理三个标准化奶牛小区,但1800头奶牛养殖项目所需的资金量巨大,李向义希望找贵阳市三联乳业公司担保,国有企业担保程序繁杂,操作难度大,遭到拒绝。于是采用修文县信用联社“互保乐”信贷产品才获得融资。

在总结《优质猪养殖小区灾后重建技术示范》项目采用的“互保乐”的信贷产品的基础上,2008年6月,修文县信用联社、县农业局、望城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犇鑫旺农牧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修文分公司(为奶牛养殖提供担保)、相关乡(镇)政府(谷堡乡政府、小箐乡政府、扎佐镇政府)签定了“六位一体” 22 修文县科技局《优质猪养殖小区灾后重建技术示范》项目工作总结 工作协议,即:“农信社+农业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地方政府”的六方合作模式。具体为:县农村信用社负责发放贷款支持农民购买奶牛,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有关工作协调服务,县农业局负责奶牛养殖项目专项贴息资金等事项,望城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对养奶牛户统一管理工作,犇鑫旺农牧有限公司负责收购牛奶等事项,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修文分公司负责为奶牛养殖会员提供奶牛保险业务等事项。依托犇鑫旺农牧有限公司实施奶牛养殖项目,修文县联社按照“以牛放贷、以牛还贷”的原则,以“互保乐”贷款方式给予信贷支持。

依照协议书,奶牛养殖农民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自发组织并按比例自愿交纳入会风险基金,成立了望城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规定选举合作社理事长、副理事长、执行监事等职,审议通过了《养殖合作社章程》、相关的管理办法等,并依法到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

与六桶乡的“互保乐”运作机制一样,奶牛养殖户自愿交纳的入会风险基金统一存入“修文县奶牛养殖合作社贷款风险基金”专门帐户内,贷款风险基金只能用于为奶牛养殖会员借贷担保或赔偿导致造成贷款损失款项;所有奶牛养殖会员借贷本息还清以后,贷款风险基金才能返还给养殖会员。农户养殖奶牛产生效益后,按每市斤鲜奶收购款扣5%增加互保贷款风险基金,作为第一次入会风险基金的补充。在结算奶款时,望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按农户养殖奶牛每市斤鲜奶收购款扣50%偿还农户在信用社的贷款,直至贷款本息还清。

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风险基金帐户的金额按“互保乐”贷款管理办法匹配信贷资金,其贷款额度比例为1:10,单户贷款额不能超过贷款风险基金总额的50%,其贷款流程由农户自行申请贷款,望城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申请贷款的养殖户提供担保。信用社根据申请贷款人的情况逐户进行贷前调查后召开审贷会统一进行审批,并对望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户的贷款进行发放,各农户在提交完所有资料后,由望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出具担保函,贷款人、财产共有人、委托代理人三方亲自到场签订《贷款合同》、《担保合同》,同时请县公证处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公证。签订《贷款借据》后,将贷款以转帐方式进入各农户的储藏账户上,各农户将贷款统一划转到“修文望城奶牛养殖合作社奶牛贷款”专用管理账户。购进奶牛后,进行登记造册,保险公司对每头奶牛按8000元进行保险,同时注明第一受效益人为信用社。养殖奶牛产生效益后,信用社严格按每市斤鲜奶收购款扣5%增加互保贷款风险基金,每市斤鲜奶收购款扣50%逐步偿还贷款本息。此次奶牛养殖户共计获得1670万元农信贷款支持,至2009年3月,计划1800头奶牛养殖基地得到全部实施。2009年,在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文县又兴建两个标准5000头的奶牛养殖基地,共计100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项目,修文县农村信用社已按照“互保乐”运作机制为产业发展做好了资金储备工作,进一步解决农户在发展农村增收产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截止2009年7月30日,六桶乡养殖项目及修文望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奶牛养殖项目均按合同约定还本付息,运作良好,产业发展正常。

案例分析

以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技术创新固然能影响经济增长,但制度创新同样能使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对经济增长而言,“制度”比“技术”更有决定意义。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33、贵阳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五周年特刊《做本土资本》之《修文:改革发展动力与:“六位一体”信贷模式》 文胡燕妮、冯艳 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制度是由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等确定的,它是人们可以选择和改变的内生变量,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这些是人们不能随意改变的内生变量。

诺斯通过研究指出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技术并没有发生更大的技术创新,但由于这一时期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从而使海洋运输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说明在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本案例中的制度创新,自2003年至2008年历时5年的时间,在实现多边收益的市场手段推动下,修文县信用联社把解决农民在发展生产中的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创新“互保乐”的信贷产品,以及“六位一体”运行机制的形式固定下来,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功地实现畜牧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启示

第一,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因此,体制机制的创新对于促进区域的改革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30年来的改革开放所焕发出来的巨大生产力,正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30年前,我国农村由人民公社制度变成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解决了我国20多年来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短缺的问题。这一事例可能比诺斯所考察的1600——1850年世界海洋业更能说明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

第二,根据制度创新经济学理论,制度的变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诱致性变迁,旨在有获得利益机会的条件下,个人或者群体自发地组织实施的制度安排的更替创造。另一种是强制性变迁,即政府强力推行的制度变迁。在这两种制度变迁和创新中,前者的实施主体是个人或群体(主要是企业)后者实施的主体是政府,而后者推进的体制创新最为普遍。即使是前者也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导,特别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县级科技局既要推进科技创新,更要通过试验试点等形式推进机制创新,总结成熟经验,并把它交给体制、机制的提供者——县委、政府形成重要正式制度予以推广和执行,同样能体现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融通资本解决的是产业规模化发展问题,要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比如随着奶牛养殖的集约化发展,在养殖小区相继发生牛粪堆积渗入地下(贵州为喀斯特地形)污染水质等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为此,我们提炼出《修文县草畜奶肥高效循环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应用近年修文县种植业协会与贵州草业研究所研究示范的高产苜蓿草种植技术和“黑麦草+优质饲用玉米”连茬轮作技术,提高农业牧草种植的亩产量和产出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引进TMR全混合日粮饲养技术,实现奶牛养殖的集约化、高效化,从而使修文奶牛年均产奶量从4500㎏,提高到5500㎏;利用奶牛养殖附产物——牛粪生产沼气、生产蚯蚓(蛋白饲料)和有机肥、生产食用菌等技术,延长产业链,实现奶牛养殖的高效循环,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第二篇:中蒙药产业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中蒙药产业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作者

特木尔(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属于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产业属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医药产业又是高技术高效益产业,为此成为发达国家实力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崛起,为医药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医药工业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和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17.5%,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出口国之一,我国医药工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原料药、中间剂、制剂、制药机械等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据统计,我国有医药企业5000多家,能够生产24大类1300多种化学原料和3500多种制剂。中医药由于其天然特征,毒副作用较小,对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具有特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正在成为世界医药学研究的热点。

内蒙古医药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基数较小,目前医药工业总产值约为9.3亿元,其中中蒙药产值约1.5亿元。近年来,内蒙古医药行业改革改组力度较大,哈慈集团,白求恩医科大学,东北虎集团等十几户国内知名大企业及亿利集团、吉盐化集团、盘古集团、伊利集团等区内二十多户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介入我区医药企业,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从目前实际状况看,以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为主的技术改造将提升整个医药工业的生产质量水平,预计将有30—40户企业通过GMP认证;金双歧、羊胎肽,扫日劳七等一批新型生物和蒙药将逐步在全国医药界占居重点席位,带动内蒙古医药产业的结构升级。

蒙医药学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是蒙药的原产地和发祥地。她吸收了中医、藏医等医学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是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行业。目前,蒙药在学术、科研、临床、生产及药材资源等都集中在内蒙古,这是我区大力发展蒙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加速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特别是生物和蒙药的发展,提高中蒙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对内蒙古整体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对弘扬民族医学、继承民族文化将作出较大贡献。

我认为在大力发展中蒙医药产业中应主要注意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注重培养造就龙头企业

内蒙古中蒙医药生产企业存在着组织结构多、小、散、乱的状况。要使蒙药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使有效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使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集团集中,使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企业集中,从而构筑一批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龙头企业,要重点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蒙药拳头产品,面向社会、面向医疗,面向国际需求,增加蒙药的技术附加值。只有发展规模经济,才可能铸造品牌,从而有能力,有实力与国内外企业抗衡,才能把蒙药推向世界。

第二、选择发展特色领域

蒙医药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肝病等有独特疗效,在预防、康复、保健、抗衰老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因此在发展方面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开发和发展优势及特色医药品种,对主要品种从临床经验整理、挖掘、提高,到常用方剂有效成份的提取和筛选,新组方、新剂型等各环节深入研究、加快开发,做到高效、稳定、可控,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药材资源也确定重点发展领域,以道地、绿色、特色为标准,从药用植物与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原理出发,运用现代技术选育,栽培中蒙药材。

第三、注重新药品种的开发

近几年来,内蒙古的一些医疗单位及药品生产企业,在中蒙药的新药开发方面表现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申报类别高、剂型多样化的趋势,但与医药先进省区比较仍有新药品种数量少,一、二类新药少,蒙药特色品种少等不足。我区在蒙医药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蒙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区已形成两个类型的研发力量,一是以蒙医院和蒙药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性力量,一是为生产医药产品企业为主、通过联合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同的蒙医或其它研究力量的实用型研发力量。促进企业与医院、研究机构的有机联系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是提高蒙药创新的能力,是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今后,必须建立若干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工程研究中心,加大蒙药新品种和制剂新技术的开发力度。研制和发展一批二类以上蒙药新品种,争取若干蒙药产品以治疗药物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对蒙药有效偏方、秘方、准方和验方的研究,制成一批中成药新品种;运用现代制剂新技术,对传统产品二次开发,发展一批中成药新品种。要重视质量控制标准和有效的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

第四、实现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

目前,我区将药用植物种植、药材加工和生态治理综合一体,实施了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为农业结构调整、生态产业化提供了科学范例。已初步形成甘草、黄莲、沙棘、肉苁蓉等产业链条,这些药用植物大多在极端条件下生成,具有特定属性,其深加工或综合利用产品功能确定、作用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医药的升温、农业产品比价关系、信息的误导等因素,目前我区许多地区或农民个人规划或开始规模种植药材。盲目引种问题、市场出路问题、甚至价格下跌问题将会很快显现出来,因此,药源基地与加工企业有机结合是避免盲目建设、保障医药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五、采取有力措施和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内蒙古政府已成立了生物及中蒙医药领导小组,负责对中蒙药生物医药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今后需进一步明确生物及中蒙药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不同时期的重点任务,协调各医药管理部门、生产经营企业按统一目标进行工作,各尽职责,把工作落在实处。

制定特殊扶持优惠政策,如设立生物药、蒙药产业化发展基金和医药产业重点项目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对三类以上新药的研究开发费用应予以政府补贴;企业用于新药或新技术的研发费用,财政在所得税中给予返回(或减免所得税)。

第六,创造蒙药发展软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生物及蒙药法规体系,综合配套的鼓励政策等形成相对完备的政策环境;通过推进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改革,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机制环境;通过完善和建设与医药产业上中下游产品供应链相配套、网络化的区域环境,形成产业化配套环境;通过培养和造就富于创新、勇于竞争、精简合作的人文文化,形成和谐进步的人文环境。

第三篇:如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的调研报告

根据党中央及省委、州委、县委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相关要求,为确保我局帮扶村(**村)农村产业革命得以有序推进。本人2019年9月29—10月2日到**村开展专题调研,专题了解**村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现以**村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为例,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谈一谈如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个人观点: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和实地入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听取村两委班子汇报2次,开展村两委班子个别谈话6人次,走访农户32户,认真收集整理的意见建议共11条,其中:村两委6条,村民5条,具体主要是:

1、村两委班子意见

(1)对合作社管理工作不熟悉,存在不合理分红问题。

(2)合作社管理人员责任心不足,存在管理不到位现象。

(3)村两委和合作社在产销对接方面能力不足,导致成品鱼销售受阻。

(4)村两委和合作社在决策方面不认真分析研判,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合格和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价值不高等问题。

(5)村两委认为出现不可预见因素(洪灾)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6)技术指导部门没有及时提供技术服务。

2、村民的意见建议

(1)部分村民对合作社运行情况不清楚,特别是资金收入和使用不公开问题。

(2)合作社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面积农田荒种问题。

(3)部分农户反映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较差,没有达到项目质量要求。

(4)部分农户反映技术服务不到位,存在成品鱼患病防治不及时,出现成品鱼死亡较为严重问题。

(5)部分农户反映合作社在土地流转时考虑不周,有些可能出现断水的农田也流转来养鱼不合理。

二、在问题及原因

1、产业选择方面 产业选择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如:**村选择稻田养鱼产业,必须有丰富的水资源,而**村水资源不是很丰富,特别是部分农田在枯水季节时存在断水现象。

2、培训农民方面 培训农民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培训,也不仅仅是要求他们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要通过培训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让他们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管理。比如:**村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合作社没有要求农民参与管理,而合作社对流转土地又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面积农田荒种,导致杂草重生,无法耕种,而合作社为解决荒种除草问题花费了3万余元。

3、技术服务方面 养殖产业技术服务至关重要,没有技术服务保障,养殖业增产增收就没有保障。如:2018年**村稻田养鱼合作社出现大面积成品鱼患病,患病后没有相关专家及时给予技术指导,导致合作社受到较大损失。

4、资金筹措方面 资金筹措是实施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目前大部分农村产业发展主要靠国家扶贫资金注入,农户投入资金较少,甚至部分合作社有套用国家扶贫资金的想法,没有一心一意搞产业发展的思想。如:**村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在没有实现利润的情况下进行入股分红,单股1000元2017年就分红800元,导致后来合作社资金周转存在问题。

5、组织方式方面 虽然组织形式均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但村委会(特别是支部书记)在合作社的管理上没有进行严格把关,没有按照扶贫资金相关要求进行管理。如:一是产业选择未做到因地制宜问题;二是合作社对流转土地管理不到位问题;三是没有实现利润的情况下进行入股分红问题等。

6、产销对接方面 产销对接是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产销对接工作不畅通,产品销售不出去,产业发展就注定要失败。产销对接是**村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最大问题,产销对接不畅使2017年大量成品鱼销售受阻,导致2018年急剧减少养殖面积,同时出现2018年大面积荒种等问题,从而加重合作社经济损失。

7、利益联结方面 利益联结机制必须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相关管理规定和要求建立,必须杜绝有套用国家扶贫资金的想法。如:**村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在没有实现利润的情况下进行入股分红,导致后来合作社资金周转存在问题。

8、基层党建方面 建强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方面,村两委会必须进行严格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的总体要求进行严格把关,特别是在产业选择、产业管理、产销对接、利益联结等方面要反复进行分析研判,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困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方案,确保产业能持续稳定发展。

三、具体解决措施

农村产业革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某一个村的事,需要各个层面共同解决各方面的问题,针对农村产业革命工作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1、产业选择方面 根据各村产业选择,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指导,特别是涉及产业领域的部门进行指导和论证,充分论证各村产业选择是否合理,在产业选择合理的前提下,怎样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培训农民方面 要通过涉及产业领域的部门开展培训,培训部仅仅是相关技术的培训,还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职能,要让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上来。

3、技术服务方面 涉及产业领域的部门要加强技术服务,要明确专人负责技术服务,同时要把常见防治知识传授给合作社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户,合作社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户要熟练掌握基本的防治知识和技能,防止因技术人员不足原因导致产业发展损失。

4、资金筹措及利益联结方面 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入股,把农户自身利益和合作社利益捆绑在一起,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主动性,积极配合搞好产业发展。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及分配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最大效率发挥作用。

5、组织方式方面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其组织方式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对村两委班子落实产业发展主题职责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6、产销对接方面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本乡镇、本部门所有资源做好产销对接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和第三方机构的统筹协调能力,全面统筹全镇乃至全县各类产品的销售渠道,确保不出现“供大于求”的不利现象。

7、基层党建方面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村两委班子进行监督管理,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主体责任缺失的村两委班子要及时进行调整、充实,提高村两委班子产业发展的分析研判及领导能力,确保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得以有序推进。

总之,农村产业革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想稳步推进产业发展,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才能保证农村产业革命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第四篇:阿克苏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阿克苏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近几年,阿克苏地区核桃出现难卖现象,导致核桃种植户经济下滑,为了促进核桃产业发展,对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核桃产业;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1005345X(2017)03003103中图分类号:S664.1文献标识码:A 新疆特色林果业栽培面积达146.7万hm2,阿克苏地区是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截止2016年,阿克苏核桃种植面积达13.1万hm2、挂果面积10.7万hm2、产量约27万t。温宿县核桃种植面积4.7万hm2,是全疆核桃第一大县。由于阿克苏缺乏核桃深加工企业,农民仅仅销售核桃“原字”产品;2016年,阿克苏核桃等特色林果产品销售形势很差,已经是买方市场,内地客商收购核桃因受到客商挤压而导致价格低;阿克苏核桃采后进行机械清洗可能存在污染,因晾晒时间长,晾晒的温185、新2核桃种仁可能被黄曲霉污染,导致核桃品质下降出现卖难现象,核桃种植户经济收入严重下滑。

1阿克苏地区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核桃良种化程度不高,没有落实适地适树栽培

由于市场经济不够完善成熟,2016年阿克苏核桃、红枣和冰糖心苹果等林果产品销售价格受客商挤压,核桃市场销售价格处于“地板价”,出现卖难现象。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阿克苏核桃品种混杂,良种化程度低,忽视优质核桃种植市场化要求;二是新建核桃园对适地适树规划没有落实到位,盲目跟风,一拥而上;三是核桃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品质量差。

1.2核桃园管理粗放,效益低下

阿克苏核桃园管理粗放,土壤水肥条件差,有机质含量低,以及农民不施肥或盲目施肥、病虫害不防治等粗放管理,导致核桃树势衰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种植户经济收入低。据报道,我国核桃单株平均产量约1.5 kg,核桃产量540 kg/hm2;美国核桃单产是我国单产的12倍;美国核桃种植面积少但总产量是我国1~3倍。

1.3核桃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低,缺乏深加工龙头企业

一是阿克苏地区核桃贮藏保鲜技术低,采收后货架期缩短,核桃采后5~8个月出现油脂氧化酸败、蛋白质变性和种仁霉变劣变等现象。二是阿克苏核桃深加工技术落后,缺少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而云南、山西和陕西等核桃产区加工率达10%。三是阿克苏核桃种植户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合作社销售,本地消耗核桃数量少,依靠中介和外地客商到产地购买,价格容易受到客商挤压,使农民经济收入受影响。

1.4林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强,核桃种植户缺乏技术

一是阿克苏地区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针对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滞后。二是林果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不足又不愿到生产一线蹲点工作,一些青年技术人员理论丰富但缺乏实践。三是农村大量缺乏技术人才。四是核桃种植户文化水平低,管理粗放。

1.5阿克苏盛果期核桃园严重郁闭,果品质量差 朱红祥等:阿克苏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2006年,阿克苏核桃建园模式为3 m×3 m、3 m×5 m甚至2.5 m×3 m。目前这些核桃已进入盛果期,农民舍不得间伐,导致果园通风透光差,空壳漏仁多,产量低,品质下降。另外,早实核桃采后机械清洗和普通晾晒,使缝合线不紧密和漏仁的核桃果仁被黄曲霉危害,降低了商品性。

2解决措施

2.1嫁接早实核桃优良品种,做到适地适树栽培

一是规划落实核桃种植到土壤较好区域,各村落实核桃良种栽植或者嫁接温185、新新2和扎343等优良品种,保障核桃良种纯度达95%;引种文玩核桃种植。二是实施核桃品种改良,加快劣质低产园改造。村村做好种植户思想引导,对杂核桃树进行高接换优或嫁接文玩核桃,提高种植户经济收入。三是各村新建果园建园前进行规划设计和调查论证,引导农民做到适地适树栽培。四是建立标准化示范园及优质苗木培育基地,以点带面地逐步扩大标准化核桃种植,推动阿克苏核桃产业高效发展。

2.2引进贮藏保鲜技术,扶持深加工龙头企业,携手电商构建营销网络

一是乡(镇)村大力扶持核桃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核桃产业链,将核桃种植、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逐步联?j起来,支持本地龙头企业打造核桃产业品牌,挖掘核桃深加工潜在市场,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引进核桃贮藏保鲜技术、核桃油高效绿色制取技术、核桃产品深度开发技术及核桃新工艺集成应用研究。三是将分散的种植户逐步引导为“公司+基地+农户”订单营销模式或者抱团取暖形式的农民合作社,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提高经济效益。四是促农增收致富工程。依托自治区两年新建1 300个果蔬热风烘干房和480个冷藏库,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贮藏质量,延长果品销售期,实现果品加工保值增值,让农民分享加工增值收益。五是在浙江省建成“阿克苏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旗舰店)”15个,在全国各地建成营销网点1 678个,携手京东商城、淘宝网等电商构建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的东进西出营销网络,实现网络订单销售、线下实体店配送的结合。

2.3加大特色林果科技扶持和培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新疆特色林果业质量和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业营销,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阿克苏加大特色林果科技扶持、培训。2016年7月26日,“新疆特色林果管理质量提升工作推进会”在阿克苏召开,全疆200多名林果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推进会,提升了新疆技术人员的科技管理水平,也带动了阿克苏农民培训。10月21日,“2016第三届新疆特色果品交易会”在阿克苏隆重开幕,以“打造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共建丝绸之路商贸中心”为主题的自治区政府推荐的新疆特色林果产品营销会开幕,促进了阿克苏乃至新疆特色林果产品销售。10月22日,阿克苏举办“2016新疆核桃产业发展主题论坛”,新疆林业厅主持核桃高峰论坛,邀请专家讲解新疆核桃发展及品牌创建。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林业厅在阿克苏多次举办大型林果推荐会,加大对阿克苏科技扶持和培训,提升阿克苏林果业在国内外知名度,促进新疆农民增收。

2.4加强阿克苏林果业科技推广,提高核桃管理水平

一是阿克苏地委行署大力发展核桃为主的优化林果产业,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布局,狠抓基地建设,全力推动核桃等产业发展。二是深化提质增效,打造“中国好果园”突出抓好“阿克苏好果品”源头管理。阿克苏连续9年实施“林果培训年”、“林果质量管理年”和“林果管理增效年”活动;推广农家肥和种植绿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抓好“林果提质增效工程”。三是乡(镇)村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强农村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和农民开展常态化科技培训,提高基层科学管理水平。四是落实村级核桃示范园建设和沃土工程,建立村级示范园,带动农村核桃产业发展。乡镇林业站村委会在各村选2~3户积极性高、有技术基础的农户建立核桃示范3~5个;林果科技

人才指导核桃示范户做好核桃生长期修剪、普及果园多施农家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沃土工程,抓好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五是通过3~5年示范推广以点带面让农村种植户学会核桃管理,提升核桃产业发展水平。

2.5高密度盛果期果园进行间伐改造,减少有效株数,提高单株产量

对阿克苏核桃高密度盛果期果园落实间伐改造工作,将株行距3 m×3 m、3 m×5 m和2.5 m×3 m,通过间伐、移栽改造成株行距为6 m×6 m或5 m×6 m果园,减少果园有效株数,使郁闭核桃园通风透光。改造后的果园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多施有机肥和科学修剪,增加核桃树单株枝条量和产量,减少空壳漏仁。

第五篇:发展红薯产业,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新)

发展红薯产业,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

题的战略措施

邹光友1,林永匡2,蒋立茂3,王西瑶4,余金龙5,雷激6

(1.四川光友薯业 四川绵阳 621000;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201;3.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成都 610066;4.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雅安 625014;5.绵阳市农科所 四川绵

阳 621000;6.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本文通过红薯在历代解决粮食安全的事实,及近代作为健康长寿食物的回顾,提出用红薯解决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商品化途径,建议把发展红薯产业,作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来抓,对实施办法提出政策性扶持等建议。

关键词:红薯产业,粮食安全,“三农”问题

面临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应对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可能导致的粮食危机?

中国是红薯生产大国,1950年-1980年间,年种植面积1.46亿亩,年均总产鲜红薯1.1亿吨,占全世界总产量80%。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细粮增多,作为传统粗粮的红薯逐步从主食退出,以饲料为主,年种植面积开始递减。

进入21世纪,中国红薯种植面积继续递减到2008年的0.708亿亩。但是,随着城乡居民健康的需要,红薯开始进入宴席作为健康长寿食品,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必需品,部分地区的红薯资源开始出现稀缺。

————————————————————————————————————————————————— 作者简介:1.邹光友,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2.林永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历史文化专家,研究员;3.蒋立茂,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 计院副院长,研究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王西瑶,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5.余金龙,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6.雷激,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 院教授。

为应对未来中国南方或其它地区有可能出现持续干旱造成粮食紧缺,同时解决“三农”增产增收,建议把发展红薯产业,作为解决中国来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来抓。

一、红薯解决粮食安全与健康问题已成历史事实。

1、红薯,是历代自然灾害年间解决粮食安全的主食。

明朝万历年间红薯引入中国。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考中秀才后,弃儒经商,往返于福建和吕宋(今菲律宾)之间。见吕宋名称朱薯(因皮为朱红而得名)的作物遍野,生熟可食,充作粮食。他思家乡旱灾频发,饥荒不断,便将此物带回种植。陈振龙回到福州,由他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禀呈,请求推广红薯种植,于当年十一月获得高产。第二年,巡抚下令推广红薯种植,救济了当地灾民。

乾隆十四年五世孙世元和其子到山东胶州推广种植红薯。当时胶州旱涝交加,蝗灾三载,灾情严重。他们家传户习,以种薯救荒,继之,推广到河南、河北、上海、北京等地。

20世纪50-70年代红薯成了中国人的救命粮。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适合种红薯的地区,山上山下尽种红薯,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吃红薯。红薯,又一次解决了粮食危机。

红薯是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有三抗:抗旱、抗涝、抗瘠薄。故红薯适生力强,一般瘠薄地亩产鲜红薯可达2吨,土质佳者可达5吨以上,每当遇上春旱、夏旱或者秋旱,小麦、玉米、水稻绝收,而红薯在灾后能立即恢复生机。故百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灾后种红薯保高产稳产。哪怕是在7月-8月其它粮食作物因灾后农时季节晚而无法继续种植,但若种红薯,仍有一定收成,可解决人畜粮草

紧缺,大大减轻因灾害造成的压力。

2、红薯,是富裕时代的健康长寿食物。

红薯不但在缺粮时期大有用武之地,富裕时代,更是平衡膳食结构,是促进城乡居民健康长寿的食物。

红薯是生理碱性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粘液蛋白、矿物质、维生素A、糖等营养成分,在生活富裕的时代,配合粗粮、蛋、奶、肉一起食用,有利于身体健康长寿。

传统医学认为:红薯性味甘平,具有补脾胃,养心神,消疮肿之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生肌肉,美容颜”的功效,更有“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使人长寿少疾”之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红薯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科学家研究发现红薯的粘液蛋白质、花青素、黄酮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突变、抗癌、美容、减肥、延寿、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抗癌: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公告红薯是第一抗癌食品。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对有明显抗癌效应的蔬菜排名,其中熟红薯、生红薯被排在第一、二位。

美容:红薯中含有大量呈白色浆液状的粘液蛋白,可防止动脉硬化和抗衰老,能增强血管壁弹性,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皱纹。

减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7全球健康食品排行榜”中:红薯既是最佳抗癌食品,又是很好的减肥食品,为13种最佳蔬菜的冠军。

延寿:红薯中的粘液蛋白,有修复细胞、增强机体活力的作用,可延续生命活力。据“探秘中国第一长寿村的巴马人”报道,目前广西巴马有百岁老人81人,百岁率达到了10万分之31.5,比国际上认证长寿之乡的10万分之7这个比

率高出了4倍多,而且长寿百岁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巴马人长期食用红薯的结果。

二、红薯解决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商品化途径

1生食:红心红薯含可溶糖较多,生吃脆甜,即当粮又当水果吃。水果性红薯,补充维生素、糖、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

2、家庭加工食:红薯及其茎叶可以煮、蒸、炒、烤食用,补充膳食纤维、糖、蛋白质、矿物质。

3、工厂加工食品:可以加工成红薯全粉、淀粉、粉丝、粉皮、薯片、薯条、红薯果脯、红薯饮料、红薯泥、红薯罐头等。

三、建议把发展红薯产业,作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战略措施来抓。

1、对调整传统农业结构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1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以及2010年中国南方的干旱问题,使我们更加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

据专家预测,中国南方干旱将持续十年。怎样解决中国南方干旱将导致的粮食危机呢?

当前,中国开发的大宗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和红薯。从这四大作物的产量潜力比较,红薯具有抗旱、抗涝和抗瘠薄等高抗性,因此红薯增产的潜力巨大。从红薯作物的资源占有量分析,我国红薯总产量均为全球产量第一,具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这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保障之一,也是我国生物能源开发的优势领域之一,因此发展红薯产业,是调整传统农业结构向健康经济转型、保障粮食安全的最有效措施。

2、是解决“三农”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

大力推广红薯食用型、加工型专用新品种,大力推广红薯深加工,是中国薯区促进“三农”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例如,种植高胡萝卜素的红心红薯,或种植高花青素的紫薯,因其具有保健功能,薯农每亩收入4500元以上;种植高淀粉高产红薯亩产超过万斤,薯农每亩收入2500元以上。种植专用红薯新品种,每亩增收效益比小麦、水稻高2-5倍。

光友薯业从1992年以来,致力于红薯产业,凭500元和一块红薯,打造红薯方便粉丝新产业,获中国专利52项,光友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光友粉丝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河南、河北、重庆等地建立分厂,带动全国60万薯农脱贫致富,光友薯业在红薯产业中带农增收,就是其中一个实例。

所以,推广种植红薯,可以推进解决“三农”增收增产问题。

四、实施办法建议

建议由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国家科技部、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等有关部委,制订加快发展红薯产业的扶持政策。

1、专用品种、设备推广及基础原料补贴

1.1将红薯种植纳入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直补范畴,对研究培育及推广红薯专用品种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1.2将红薯种植及加工各个环节所需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给予重点扶持。

1.3将红薯全粉作为城乡居民基本口粮消费补贴范畴,推动红薯向基本口粮转化。

2、技改、研发、产业化扶持

2.1对从事经营红薯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在品种繁殖、基地建设、技改扩建、新建项目、科技创新、发明专利及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给予政策性资金扶持。

2.2 组织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设置红薯专业或课题研究,给予政策性资金扶持。

3、开展“红薯与健康”活动

3.1组织制定“红薯与健康”宣传计划,并在全国宣传。

3.2组织整合红薯历史文化资源,将中国红薯文化作为一大特色来推动消费红薯食品,改善居民健康。

3.3国家部委、省市机关食堂强配红薯食品,倡导健康饮食,确保机关干部补充红薯膳食纤维,保护身体健康。

下载制度创新是解决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问题的破冰之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制度创新是解决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问题的破冰之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