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生活化”是高中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
“课堂生活化”是高中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
殷均忠 湖北省郧西县第二中学 442600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正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品行素质,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初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只有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意义”。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按照生活德育理念,应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融会贯通,无论是课首引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都应体现生活特点。
一、课首引入生活
思想品德课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与技能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德性的过程,按照生活德育理念,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在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据此,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生活,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
具体可采用如下四种方法。
1.呈现法:
即在课首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例如《做情绪的主人》的课首,直接引入生活事件:期中考试后,今晚要开家长会了,而自己的考试成绩又不理想。在吃晚饭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你做事情的效果怎样?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又会怎样?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直面自己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思考情绪问题,无疑有助于课题的展开。
2.游戏法:
即在课首以游戏为中介,以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桥梁。如《人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课首,先让学生玩“猜猜他是谁”游戏:每个同学各写出本班一位同学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然后让同学们猜猜他或她是谁?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也认识到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应珍爱生命,并根据自身的独特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让学生带着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思考进入到新课题的学习中。
3.唤起法:
即在课首引发学生回忆,反刍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新学校新同学》的课首,我们尝试着让学生重现以往小学生活的画面,回忆自己小学老师、同学之间的一言一行,再闭起眼睛体验走进新学校的第一天生活。使学生在回忆、体验和比较中发现初中生活中吸引他们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对新学校生活的热爱,从而激活学生已有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开启新课。
4.倾述法:
即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他们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历亲为和感受体验,借助学生富有童真、童趣的真情表达,很自然地营造主题所要求的情感氛围。与课题有关的讲叙、讲演、朗诵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式。
二、课中展开生活
坚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自主活动为载体,注重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促进其德性的自我建构,就像打开了一面生活的画卷,让学生走进去,开始活生生的生活。
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
1.活动与感悟。
关注学生的生活,就要关注学生的活动。因为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学生在课中的“学”,主要是主体性参与,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既用脑想,也用眼睛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2.互动与生成。
课中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包括双向和多向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借助互动,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状态、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只要教师加以引发、利用和整合,就能促进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
3.尊重与欣赏。
要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关注和欣赏学生的创意、表现和真情表露,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愉快、自信、有尊严。使课的展开真正能成为影响学生良好德性养成和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空间,成为学生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的舞台。
三、课尾延伸生活
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德性渐进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思考,一节课的课尾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总的说来就是注重与生活实践接通,回归到生活中,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表现平台。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坚持从生活中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二篇:浅谈高中政治课的生活化
浅谈高中政治课的生活化
饶国建
[摘要]:课堂是通向生活的桥梁,而不是封闭学生心灵的围墙。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体现生活化理念提出个人见解,初步探索如何提高政治课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以提高 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
途径
一、高中政治课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教学生活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了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英国哲学家罗素宣称:“教育是使儿童过可能的美好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和理解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 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因此高中政治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社会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将政治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架起政治课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政治课中掌握真才实学,荡涤心灵,锤炼思想,培养健全人格,达到知与行的完美结合。
二、政治课生活化的内涵
政治课的生活化是相对于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而言的,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以说教灌输为主,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既定的理论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提高政治课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鉴于以上的理解,我认为高中政治课生活化的基本要义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其次,课堂教学形式必须是学习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再次,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实践性、开放性的,以多种途径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政治知识,留心发现问题、多方解决问题。
高中政治课生活化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将政治 课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中政治课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政治课教学的现状,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以灌输、抽象化、规范化为特征的教学理念。树立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意念,把学生作为培养的主体,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发展和人格的提升;其次要树立学生参与教学的理念,教育应扎根于学生的实践,了解学生的生活,使政治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再次应该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性的,还应该包括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生活化
思想政治课最显著的特征是较强的时代性。新课标下的政治课更强调引导高中生关心关注国家社会大事,并通过这些重大时政的分析,让学生既学习时政,又能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为课堂增添活力。所以,教师要充分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比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的经济手段,但面对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式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差别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教学,使学生既能了解当前国家的政策,又能轻松理解财政货币的有关知识。
3.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首先,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教学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熟悉就会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的探寻,深入思考,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高一上学期在讲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时,我选取的是近几年当地茶叶价格的变化,中秋节前后月饼价格的变化,以及情人节的玫瑰花价格等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引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进而分析“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学生体会到经济常识知识就在身边,所以他们很感兴趣,效果也好。
其次,运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所在。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为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如在学习“财政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利用小湾电站建设拉动南涧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事例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财政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巨大作 用。在讲授“我国税收的性质”时,我选取了南涧的支柱产业之一的烤烟业,利用其税收形成财政收入从而为农民搭建致富桥梁的例子。使学生理解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同时使学生感觉到经济常识并不枯燥,就蕴藏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再次,用生活化的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作业不仅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还应具备深化和提高功能以及体验和发展的功能。作为教师,只有充分明确作业的功能,才能在作业的设计、评价方面有所革新,才能让作业真正成为沟通政治教学与生活的桥梁,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作业的设计上,既可以采取时政点评以培养学生的时政敏感度;也可以采取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其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还可以用模拟情景、辩论赛等。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生活化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4.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需要生活化的评价标准。旧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是:从评价目的看,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与评优的功能,忽视评价的帮助与激励的功能;从评价内容看,重学科学业成绩评价,轻综合能力评价;强调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轻视对过程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应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既要 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达成时就要求打破过去“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片面评价体系,形成协调统一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实施高中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利于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出版 版次1-10。2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2001年6月8日 教育部印发,教基[2001]17号 12-13 [3]《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鲁新民:《还政治课堂以生活本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6(6)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析
【摘要】学生们在高中时代,主要的目标就是参加高考,在不断的巩固复习中去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因此,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上,教学的目标设计就渐渐的脱离现实的生活。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几乎看不到学习和生活的两大特点。如何才能让高中的思想政治回归到原位,更加的贴近生活呢?本文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史料,对高中的思想政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本文中,将会对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作出解说,找出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够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书籍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65-01
一、教学目标多维度
每一次教学操作之前,制定教学目标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是课堂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和关键要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所以一堂课关键性的第一步就是要确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一个个体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贯彻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从着眼应试需要转变成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发展学生能力,更要关照学生的精神世界,尤其是要关注情感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1.知识技能目标生活化
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它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要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的学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处于基础地位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思想政治课重要的教学目标。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生活化
知识运用于指导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知识的价值才有得以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调动生活事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生成知识。生活化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懂得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信息,运用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辩证思维、剖析和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收获新的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生活化
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生活化教学应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情境创造,制造价值冲突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对社会事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懂得取舍,在价值取舍中,懂得统筹兼顾,正确权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教学内容增加更多的生活常识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教材的内容是不可能完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必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但理论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理论层次上找到有关的生活性知识。杜威指出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而结合在一起。为了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应该添加一些更为生活并且有必要的教学内容,这可以丰富原有的知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2.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
“科学的教材代表经验发展的某一阶段或状态。”也就是说教师要将现有的教材和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经验的一部分。这个经验,杜威强调必须是儿童现有的经验,否则即便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会由于脱离学生经验而使得知识难以消化,所以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是灵活多变的,但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笔者在这里结合教学实践和资料研究,力图构建一个可行适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将与学生的生活有足够的联系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富有思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杜威指出教材超越儿童经验和理解能力,怎么办昵,教师就要创造一个能到达预期目标的活动或情境,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的朝着希望的方向走。情境必须可以实现预期希望达到的目标,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调动生活经验,提供思维资料
对于问题的思考,需要一定的思维资料,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必须联系已有经验。杜威说记忆、观察、阅读和传达都是提供思维材料的途径,具体采取什么途径是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特点和个人已有的经验决定的。作为教师,教师虽然不再把现成的教材提供给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要保持沉默,而是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或唤起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经验,也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获取经验。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经验,调动和开发自己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其他各种方法获得相关资源。
3.创设生活问题,引发思考
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很多问题是就理论在说理论;一些教师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学内容,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找出知识点,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这样往往不能使学生信服。所以要引发有效的问题,就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联系学生平时也会思考的一些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层次递进、难度适宜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
4.生活化作业,学以致用
“知、信、行”是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但现在往往是知而不信,信而不行。长期以来,学生们早已习惯于将学习的目的简单的归为回答问题、应付考试。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方法和能力,为了使知识得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生活化作业按资料的获取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运用型,一类是资料收集型。
新的课程改革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把德育目标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上海的《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作为德育“三线一面”中的一线的思想政治课肩负着中重要的德育职责,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思想政治课都以知识性的说教为主,而笔者所受到的也是这种说教式的教育,在自己的潜意识下受到的是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一个旧课程下成长起来的新教师必须去用新课程理念和方法武装自身,用生活化的教学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贞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07年08期
[2]贺伟;思想政治课教材呈现与创造性使用[J];中华民族教育;2008年09期
[3]李建东;如何调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中学版);2009年08期
第四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探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探究
摘 要:在新课改前提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支撑,回归生活世界,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不断地尝试和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回归生活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生活,使教学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不仅有利于教育回归生活,科学践行教学生活化思想,同时,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还有利于结合当前教育实践,阐释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这一思想向着科学、现实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还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为高中新课改提供理论指导。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教育资源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支撑,回归生活世界,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指导。虽然在新课改前提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了一些改善,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整体上看,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生活是一种普遍现象。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生活,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生活,使教学回归自然,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途径
要想实现教学生活化,首先,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结合实践,使思想政治教学贴近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进行熏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主观能动性最有效的途径。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有了兴趣,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发出的信息,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都会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谈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生活化的形式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扬平等、民主的精神,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授课形式上,不仅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生活情景,同时,还要设计一些生活话题,让学生融入其中,探究生活,思考生活,谈谈自己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看法。将课本知识和生活话题相联系,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通过教育生活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对于培养学生课堂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刘素娟.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尝试与思考[J].东方教育,2013.编辑 马燕萍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西北师大教育学院
石银桂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教学 教学理念
2010年秋季新课程正式在甘肃实施,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探讨生活现象背后的一些道理,提高认识能力,并能学以致用。所以新教材的内容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均缘自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的生活质量,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知识,用知识来生活,许多教师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并进行“生活化”理念下的教学的尝试,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谈谈我对高中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一些认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学应立足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存在的意义。要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教师学应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思考参与课堂生活,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了这个理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思考: 这堂课最终会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知识;该怎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堂课;对于这堂课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导入这堂课;选用哪些素材设计既有生活性又有深刻性的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学生的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探究到什么样的程度;教材中的这个概念我该用什么样生活知识让学生理解等等。对这些问题思考是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二、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新教材编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中不乏社会事件的展示,不乏生活实例的列举,但还是难以赶上社会时事的瞬息万变。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尤其可以选用当地学生生活情景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更能感同身受。比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中,不必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选用的生活的具体素材很多,因为学生自己也是消费者,也会遭遇某些商品价格上涨,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利用形式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情景模拟、讨论、等活动来组织课堂,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生活、日常生活情境的再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悟到他们就是生活的主角,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领悟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等道理,锻炼能力,感悟人生的意义。如果课堂没有生动的生活化活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理论讲解再详细也是低效的。但,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序,要有活动的必要意义。要注意活泼与秩序相结合,效率与效果相结合。
四、树立良好的教学生活氛围,走进学生生活世界
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未来生活的创造者,自然也应是教学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生活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教师应站在一个倾听意见者的角度,不要随意打断学生,也不要武断的否认学生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学生的观点与建议可能偏离主题,教师应做出适当的引导,引导的过程中应辩证的分析学生的观点,等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才能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样教学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课堂外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
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生活本身就是实践,教学为了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社会经验和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去考察现实生活现象、生活事件,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而作出一定的考察结论,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
当然以上种种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落实,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地深入社会去获取生动丰富的生活阅历,要努力钻研在新课改及生活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技术与艺术,认真钻研新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对教学中的生活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切实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组织、协调与控制能力,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鹤琴.教育文集(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钟启泉.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J].上海教育科研,2009,3.[作者简介]:石银桂(1977—),女,甘肃张掖人,张掖中学中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主要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