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题库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1.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教师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对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缺乏生命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一切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从而促进他们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2.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其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生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世界。但是,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如何回归生活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真正卓有成效的研究还不多。因此,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就具有了紧迫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进行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明了政治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政治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的课程理念也提到:“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政治学科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
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生活关切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从新课程的课程模块来看,新教材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都散发着生活气息。这本身就说明了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要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应以生为本、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4.基于高中生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高中生并不是空着头脑进入学校的。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比如商品交易、消费品市场等。这些生活体验对他们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法替代的影响。这些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3)通过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尝试构建以教研组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教研新模式,也是在理论上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
(4)新课标教材增加了大量与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如何有效的开展教学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为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改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政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政治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旨在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丰富其情感体验,引导其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其能关注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政治教学新思路,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有利于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有利于学校教研组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在实践层面上,尝试了以生活化为主题教研组活动,促进教研组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政治教学策略研究社)的形成。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
国外对于相关课题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杜威主张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要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实践,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最终使儿童的经验达到学科教材所包含的成熟的逻辑经验水平,真正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杜威在《哲学与教育》中就曾指出,教育应该被看作实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这种美好的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是充分的、优雅的、丰富的,对于社会来说是美好的。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正是教育的不懈追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对于美国教育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并为今后取得长足进步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七十年代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教育”(Sciencefor all)的口号,其教育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培养科学家转向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大众教育,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中学在“教育人性化”、“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培养更为有效的人”的课程教学目标的促动下,其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上这些研究为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经过教育实践,在对杜威教育学说进行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创立了
生活教育理论,其基本内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理论,并主持开展《“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该课题从时代高度和理论深度两个层面,揭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弊端在于缺乏生命活力,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并提出了创建符合21世纪要求的我国新基础教育的系列理论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研究。目前此项实践已在部分小学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洛社镇中心小学的历经3年研究课题‘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生活质量’,该课题的研究以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的现时存在为切入口,以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为实施途径,以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为研究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开展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创新教育,打破了以往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和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走出刻板、程式化的模式提供了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教授在《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指出: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并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课堂教学日益脱离现实生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郑教授提出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并认为在教学理念上需要从科学认识论转向生活认识论,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上需要从接受到体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渐渐引起了教育界同仁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例如,江苏省十五教育科研课题《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提高和完善儿童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温州市瓯海二高《新课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和应用》的课题研究,正处于研究阶段。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而具体到思想政治这一学科来说,其生活化教学的系统研究还非常不成熟,为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思想政治课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3.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探索生活化教学操作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即生活。5.探索现代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生活化。
6.通过“理论——实践”的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名优教师。
7.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新的学习观,尝试开发适合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1)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2)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3)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5.创编生活化的相关练习
(1)将生活中的典型内容融入教材,以实现教材的再生。(2)在学生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教材,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3)编制生活化的练习,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操作体系研究。实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即体现了“从生活到教学”和“再从教学到生活”的循环过程。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操作措施
l.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信息,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文章,认真学习,并做好摘录。
(3)努力学习科研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认真分析现状。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现行教材、教学基本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3.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充分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把这些现象带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使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反思”为范式,开展以生活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和研究国内外生活化教学的有关文献资料、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查阅国内知名教育报刊,权威出版物、电子杂志等,及时了解生活化教学的有关研究动态,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力图解决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而导致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力争做到“教、学、研”的和谐统一,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分析归纳他人和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重视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案例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课堂观察法。课题的实践研究主要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成果也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因此,必须运用到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观察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首先,观察教师。我们主要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了哪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设计了哪些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其次,观察学生。我们主要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效率是否有较的提高。
(三)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教学案例 3.课堂实录 4.课例光盘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月)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2.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研究准备。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10年3月)
1.进一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讨论展示活动。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将阶段性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去,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研究方案,继续做好研究工作。2.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3.撰写研究论文、教学案例 4.编制课堂实录、相关的教学光盘
(二)人员分工
1.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严建强 中学高级教师 政治组教研组长 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2.组长:徐晓芸 中学高级教师 浙江省特级教师 具体策划、指导课题各项工作的开展 3.副组长:郑萍 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全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4.成员:徐晓芸、严建强、郑 萍、唐立强、田玉霞、冯晓娴、方冬梅、俞小萍、仰 虹、陈燕、张海燕、郭威
5.执笔:严建强、方冬梅、郭威 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教科研气氛比较浓厚。我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2.本课题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期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关的论文在杭州市、余杭区获奖,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如,《让政治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获杭州市政治学会论文三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一等奖;《高中政治新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一等奖、余杭区专题论文二等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二等奖;《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获余杭区学会论文三等奖等。3.学校重视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4.我校建有先进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马凤英:《课堂之清泉 生活之大海》
3.葛峰瑞:《生活化教学在<经济生活>课中的应用研究》 4.金艳:《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索》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西北师大教育学院
石银桂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教学 教学理念
2010年秋季新课程正式在甘肃实施,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探讨生活现象背后的一些道理,提高认识能力,并能学以致用。所以新教材的内容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均缘自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的生活质量,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知识,用知识来生活,许多教师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并进行“生活化”理念下的教学的尝试,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谈谈我对高中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一些认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学应立足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存在的意义。要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教师学应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思考参与课堂生活,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了这个理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思考: 这堂课最终会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知识;该怎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堂课;对于这堂课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导入这堂课;选用哪些素材设计既有生活性又有深刻性的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学生的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探究到什么样的程度;教材中的这个概念我该用什么样生活知识让学生理解等等。对这些问题思考是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二、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新教材编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中不乏社会事件的展示,不乏生活实例的列举,但还是难以赶上社会时事的瞬息万变。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尤其可以选用当地学生生活情景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更能感同身受。比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中,不必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选用的生活的具体素材很多,因为学生自己也是消费者,也会遭遇某些商品价格上涨,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利用形式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情景模拟、讨论、等活动来组织课堂,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生活、日常生活情境的再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悟到他们就是生活的主角,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领悟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等道理,锻炼能力,感悟人生的意义。如果课堂没有生动的生活化活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理论讲解再详细也是低效的。但,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序,要有活动的必要意义。要注意活泼与秩序相结合,效率与效果相结合。
四、树立良好的教学生活氛围,走进学生生活世界
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未来生活的创造者,自然也应是教学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生活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教师应站在一个倾听意见者的角度,不要随意打断学生,也不要武断的否认学生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学生的观点与建议可能偏离主题,教师应做出适当的引导,引导的过程中应辩证的分析学生的观点,等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才能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样教学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课堂外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
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生活本身就是实践,教学为了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社会经验和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去考察现实生活现象、生活事件,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而作出一定的考察结论,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
当然以上种种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落实,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地深入社会去获取生动丰富的生活阅历,要努力钻研在新课改及生活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技术与艺术,认真钻研新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对教学中的生活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切实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组织、协调与控制能力,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鹤琴.教育文集(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钟启泉.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J].上海教育科研,2009,3.[作者简介]:石银桂(1977—),女,甘肃张掖人,张掖中学中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主要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
张胜勇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省里组织了一次教学技能大赛,莆田市总体成绩居中。在市里选拔教师参加省赛时,我当初中组的评委,在选拔教师时,发现
一、存在问题:
1、有部分老师还真不懂对于什么是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当成教案、当成说课稿;
2、有部分老师懂得教学设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设计理念相对滞后。在教学设计中,很明显感觉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依然是教师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配角”而不是“主角”。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五大理念,归纳起来就是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关注学生,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设计的支撑点,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前提。
(2)、问题设计相对空泛。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鲜活的因素之一,事实上,问题本身便具备教育、教学的功能,是引发思维和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关注问题就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建构。然而,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么太简单,学生异口同声都能回答,表面上感觉课堂气氛很热闹,其实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维;要么问题太难,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设计的问题应当是明确、具体、可感的,问题应当是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能展现教学个性的。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1、教学设计。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以致由一个概念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由于教学设计者们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对于教学设计内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观点。我今天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这里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计划、决策与安排。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是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自身特点,通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方案的系统过程。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1、教学内容。是什么,对教材内容要全面把握,若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熟悉教材内容,(这在片段教学中也能体现)能明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教育功能。
2、学生分析。学生是学习是主体,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以便对学生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其次,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相适应,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这在片段教学中问题的设置环节能体现)
(准确分析学生的经历经验、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提出的问题)。
3、设计思想。刚才已经提了一些,等会儿讲设计理念时再进一步说明,设计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发现脱节情况,设计思想写得很好,但是在片段教学中得不到体现。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明确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一般说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部分,使教学能兼顾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5、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难点是学生学习起来难以理解的、教师执教时比较难讲清的部分。重难点的确立依据一方面是根据教材自身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依据学生的情况。重难点的解决和突破需要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依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6、教学过程
7、教学小结及反思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应有理念
1、主体性教育思想。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根据《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可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是其主要目标之一。其理念与主体性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真正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实施主体性教育,需要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社会主体,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主体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2、以人为本思想。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以人为本”应是教学所追求的理念。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的各环节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将师生的关系定位为“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让“讲台”
成为师生民主、平等交往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陸,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关键还是问题的设置,利用问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实现人本化。首先,通过教学内容的逐层问题化,把名词、概念、原理等知识和教学目标融人到具体的问题中。在设计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问题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且尽量使问题梯度化、层次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使各个问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不仅记住了知识、理解了知识的意义、提升了思想境界,而且也增加了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了教学目标、身心获得了发展。
3、生活化思想。向生活世界回归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也应如此,“原本来自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关注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是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內容的设计要生活化。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教学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高中生群体;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只有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才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籍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的成熟,缩短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宗旨就是开发和培养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按科学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意识。
关键词:通用技术
教学
培养
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高中要开设技术类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同于其它课程,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教师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通过技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师怎样上好通用技术课?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观点。
一、让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亲历过程是指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概括——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如此看来,过程是不可省略的。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根据
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思维,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制作模型。模型制作完成以后,我们对学生在模型设计制作过程中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分析权衡、优化综合等六个环节进行了评价。我们特别注重试验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这一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方法。有了评价结果,我们还探索如何把评价结果运用好,为此我们尝试了对平时学习通用技术态度好,模型设计制作过程又被评为优秀的学生,本模块的期末考试给予免考,以示鼓励。
经过模型设计制作的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制作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我们通用技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在亲历过程中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特别是通用技术教学如果只看重认知过程,忽略了全部学生亲历全部过程,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将会造成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通用技术教学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和优化综合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亲历过程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通用技术课在课程目标上十分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这三维目标中不可或缺,贯穿过程始终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是:“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性,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有机会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会结合起来”
我国高中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是由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和为考试而教学的教育价值观所决定的,现在课程目标提出要重建高中课程内容,新的教学内容应是在新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那么,新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如何把握呢?显然,这项工作应当由我们的通用技术课老师来实施,在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上要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相适,要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时,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懂得有一些经典的设计与技术之外,还要介绍有一定深度的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现代科技成果。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大纲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如现代脑科学中的心智科学、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等都可以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如在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的发展历史〉〉的教学中,我引入〈〈纳米技术〉〉的教学,材料中的〈〈稻草变黄金---从四氧化碳制成金刚石〉〉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就是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要结合通用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理念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从信息论来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存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这里指课堂上的探究——研讨式学习)等主要信息交流方式。我把通用技术的教学特点归纳为八个字:即“实践、综合、创造、融合”。根据这一特点,通用技术教学上述四种信息交流方式缺一不可。
“实践”是通用技术教学的立足点。如在教《技术与设计1》“发现问题与明确问题”时,我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上网查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模型。实践证明,学生在发现问题、上网查资料、设计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对通用技术逐渐建立了感情。
“综合”是通用技术教学对学科体系的一种超越。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 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如我在讲《技术与设计1》“问题的来源”时,讲到电话的发
明、如何在网络上收集信息、为什么睡梦中能发现元素周期表等等。我运用讨论法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制作模型。高二(4)班利俊杰同学的吸尘粉擦设计、高二(5)黄志良同学的智能晾衣架设计等等都是运用讨论法这种方式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出来的,这些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创造”是通用技术教学的本质。通用技术的教学要以创造为核心。创造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 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如我在讲“模型和原型的制作”时,运用谈话法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制作模型。如高二(6)班黄志锦同学制作发明的“海水淡化装置”,从原理到结构都进行了创新。
“融合”是吸引学生的独特力量。通用技术教学要把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如我在讲“技术的价值”这一课题时,要讲到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要讲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要讲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要讲技术对大自然的改造,还要讲技术的两面性,讲如何运用技术对大自然进行保护。在教学中我运用“讲授法”,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感打动学生的心灵。
在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方式学习时我体会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
四、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这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到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采用这一学习方法,马上就可以降低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从根本改变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两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通用技术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如在〈〈技术与设计〉〉的第二章第三节
(四)三视图中,可以让学生利用WORD或幻
灯片的画图工具来绘制三视图等;实践活动及研究性报告可以通过文档、幻灯片等工具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通用技术等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
另外,学生的综合活动及社会调查需要大量的时间,目前社会调查及搜集素材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因特网去了解和搜集有关知识与素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及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如:让学生上网搜索“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技术”有关知识,然后填写“调查与记录”表。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搜索资料,从而获取有关知识。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表达的工具,通用技术的练习及综合活动、研究性报告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关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教师一旦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实现学校可持续的、协调的、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析
【摘要】学生们在高中时代,主要的目标就是参加高考,在不断的巩固复习中去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因此,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上,教学的目标设计就渐渐的脱离现实的生活。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几乎看不到学习和生活的两大特点。如何才能让高中的思想政治回归到原位,更加的贴近生活呢?本文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史料,对高中的思想政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本文中,将会对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作出解说,找出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够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书籍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65-01
一、教学目标多维度
每一次教学操作之前,制定教学目标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是课堂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和关键要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所以一堂课关键性的第一步就是要确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一个个体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贯彻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从着眼应试需要转变成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发展学生能力,更要关照学生的精神世界,尤其是要关注情感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1.知识技能目标生活化
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它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要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的学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处于基础地位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思想政治课重要的教学目标。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生活化
知识运用于指导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知识的价值才有得以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调动生活事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生成知识。生活化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懂得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信息,运用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辩证思维、剖析和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收获新的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生活化
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生活化教学应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情境创造,制造价值冲突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对社会事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懂得取舍,在价值取舍中,懂得统筹兼顾,正确权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教学内容增加更多的生活常识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教材的内容是不可能完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必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但理论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理论层次上找到有关的生活性知识。杜威指出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而结合在一起。为了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应该添加一些更为生活并且有必要的教学内容,这可以丰富原有的知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2.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
“科学的教材代表经验发展的某一阶段或状态。”也就是说教师要将现有的教材和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经验的一部分。这个经验,杜威强调必须是儿童现有的经验,否则即便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会由于脱离学生经验而使得知识难以消化,所以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是灵活多变的,但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笔者在这里结合教学实践和资料研究,力图构建一个可行适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将与学生的生活有足够的联系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富有思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杜威指出教材超越儿童经验和理解能力,怎么办昵,教师就要创造一个能到达预期目标的活动或情境,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的朝着希望的方向走。情境必须可以实现预期希望达到的目标,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调动生活经验,提供思维资料
对于问题的思考,需要一定的思维资料,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必须联系已有经验。杜威说记忆、观察、阅读和传达都是提供思维材料的途径,具体采取什么途径是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特点和个人已有的经验决定的。作为教师,教师虽然不再把现成的教材提供给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要保持沉默,而是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或唤起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经验,也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获取经验。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经验,调动和开发自己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其他各种方法获得相关资源。
3.创设生活问题,引发思考
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很多问题是就理论在说理论;一些教师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学内容,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找出知识点,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这样往往不能使学生信服。所以要引发有效的问题,就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联系学生平时也会思考的一些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层次递进、难度适宜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
4.生活化作业,学以致用
“知、信、行”是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但现在往往是知而不信,信而不行。长期以来,学生们早已习惯于将学习的目的简单的归为回答问题、应付考试。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方法和能力,为了使知识得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生活化作业按资料的获取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运用型,一类是资料收集型。
新的课程改革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把德育目标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上海的《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作为德育“三线一面”中的一线的思想政治课肩负着中重要的德育职责,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思想政治课都以知识性的说教为主,而笔者所受到的也是这种说教式的教育,在自己的潜意识下受到的是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一个旧课程下成长起来的新教师必须去用新课程理念和方法武装自身,用生活化的教学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贞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07年08期
[2]贺伟;思想政治课教材呈现与创造性使用[J];中华民族教育;2008年09期
[3]李建东;如何调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中学版);200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