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时间:2019-05-12 23: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第一篇: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理念,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创新和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大的平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国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现状,本文就新课改条件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68-02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作为德育的主要渠道,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一、政治教育在新课改过程中凸现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魂,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但随着课改的深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亟待解决。

(一)培养方法不科学,教学方式不适宜

多数教师只知道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但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学习方式的实际含义。走进政治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或者让学生写小论文、做调查报告。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许多的内容选择得并不恰当,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合理,老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许多问题讨论的并不深刻。同时,探究式学习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而且有些教学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的方式。

(二)评价体制尚未完善

在现行政治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的内容仍然过多的偏向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查[1]。评价过程中仍然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评价者的活动结果,却忽视了他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分强调共性和一般的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验,而很少采用对新课程所提倡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教师自身素质偏低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我国教育的突出症结是教师素质不高,而教师自身的素质又直接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现如今,随着国家对学历的越来越重视,一些学历不达标的在职教师也通过自考等方式取得了合格的文平,从而迅速提高了学历的达标率,但是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在新课改条件下,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偏低的缘故,许多政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概念十分模糊,缺乏开发、整合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兴趣,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政治教师的素质低也是造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教育目标,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以考试为中心来进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的教育。[2]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通常实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考试为中心,思想保守,缺乏创新,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教学方法传统陈旧,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长期的应试教育也成为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障碍,它是造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高中政治新课改的不断演进,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到底怎样才能持续深入的发展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及对新课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对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以生为本”。虽然新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打破了过去单一灌输性的教学,将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教学当中,突出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存在着这样的误解: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量,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因此,不能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只停留在宣言的表面,而应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全面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3]。”许多教师在从教十多年后都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已经被“掏空”了,没有东西再教给学生。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自己原有的“那桶水”上止步不前,没有再进行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在知识、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去将自己的“那桶水”时不时地更换一下,注入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清泉,使学生得以汲取到最新的知识。作为与时事热点联系极其紧密的政治学科,其教师必须有很强的求知欲,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都要尽力去关注了解,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评价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重视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无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统一编班,统一授课,统一作业,统一答案。在这种统一的尺度下,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不到发挥,同时,也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新奇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因此,在评价改革中,评价内容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应特别关注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挥。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姜红梅.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创新的策略研究[J].苏州大学,2009.[2]付宜红.普通课程建设与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2010.[3]丁小燕.高中政治新课改中的几点思考[J].新作文,2011(23).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西北师大教育学院

石银桂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教学 教学理念

2010年秋季新课程正式在甘肃实施,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探讨生活现象背后的一些道理,提高认识能力,并能学以致用。所以新教材的内容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均缘自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的生活质量,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知识,用知识来生活,许多教师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并进行“生活化”理念下的教学的尝试,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谈谈我对高中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一些认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学应立足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存在的意义。要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教师学应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思考参与课堂生活,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了这个理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思考: 这堂课最终会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知识;该怎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堂课;对于这堂课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导入这堂课;选用哪些素材设计既有生活性又有深刻性的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学生的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探究到什么样的程度;教材中的这个概念我该用什么样生活知识让学生理解等等。对这些问题思考是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二、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新教材编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中不乏社会事件的展示,不乏生活实例的列举,但还是难以赶上社会时事的瞬息万变。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尤其可以选用当地学生生活情景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更能感同身受。比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中,不必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选用的生活的具体素材很多,因为学生自己也是消费者,也会遭遇某些商品价格上涨,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利用形式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情景模拟、讨论、等活动来组织课堂,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生活、日常生活情境的再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悟到他们就是生活的主角,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领悟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等道理,锻炼能力,感悟人生的意义。如果课堂没有生动的生活化活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理论讲解再详细也是低效的。但,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序,要有活动的必要意义。要注意活泼与秩序相结合,效率与效果相结合。

四、树立良好的教学生活氛围,走进学生生活世界

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未来生活的创造者,自然也应是教学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生活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教师应站在一个倾听意见者的角度,不要随意打断学生,也不要武断的否认学生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学生的观点与建议可能偏离主题,教师应做出适当的引导,引导的过程中应辩证的分析学生的观点,等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才能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样教学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课堂外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

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生活本身就是实践,教学为了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社会经验和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去考察现实生活现象、生活事件,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而作出一定的考察结论,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

当然以上种种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落实,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地深入社会去获取生动丰富的生活阅历,要努力钻研在新课改及生活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技术与艺术,认真钻研新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对教学中的生活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切实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组织、协调与控制能力,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鹤琴.教育文集(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钟启泉.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J].上海教育科研,2009,3.[作者简介]:石银桂(1977—),女,甘肃张掖人,张掖中学中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主要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第三篇:浅析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浅析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要】为贯彻新课改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束缚,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严师出高徒”、“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经验,简单的分析了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词】新课改;新理念;突破

2007年9月,新一轮高中课改已在湖南地区全面铺开,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对各任课教师来说,将是严峻的考验。高中思想政治课旧教材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实际,也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学,给老师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困难。新的课程改革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使思想政治课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呢?今年10月份我被安排在邵阳市隆回县第九中学进行高一349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打破“严师出高徒”教学模式,向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变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二、打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首先,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认识到看书、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预习工作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一步一步地进行。其次,做好课堂提问。在上课一开始布置篇目后,要让同学们积极独立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去了解情况,收集整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充分做好课堂提问,并启发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使学生在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充分激发其兴趣,树立其信心。再次,要做好课后归纳。教师在对看书认真、提问大胆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善于做好归纳和总结工作,以便学生对照检查,明晰概念,学有所得。虽然这一做法只是个尝试,但它的确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三、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一旦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借助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认识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运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在教学中引用这类事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日常生活世界引进课堂,创设一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例如:高一《经济常识》第六课的“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主要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在行使自己合法权利时不损害别人的合法权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体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学习这一课题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消费者、经营者、法官、旁听的观众。首先由“当事人”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真实故事,然后,每个角色的扮演者分别就这一事实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此次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当事人”的权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如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课,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又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性原则———既教了书,又育了人。这样教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来启迪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知识。可见,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21世纪对中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思想政治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五、优化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的境界,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得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例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中我用“棒子”、“鞭子”、“筛子”这六个字生动地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精粹而便于记亿,使学生终身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良好效果。如讲完“国家的宏观调控”后,老师让学生作总结复述。一个同学总结为: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万能的,而且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因而,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概括为“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了“国家宏观调控”后,结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卖粮难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的结论,并且让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由于事例大多数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其实,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改造、完善自身学习方式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政治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优化教学环节,合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国勇.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4).[2] 张永刚.走进新课程 实施新理念 进行新课改——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J].成才之路, 2008,(14).[3] 邓勇兵.浅议新课改下政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集体经济, 2009,(03).[4] 冯旷.新课改下创新高中政治教育观念的思考[J].新世纪论丛, 2006,(02).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

王华萍 宋玉琴

摘要:一线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平等和谐互动 领会课改的意图 三贴近原则 时政教学 正文:从2008年秋季开始,山西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此时,全国已有不少省份进行了三年高中新课程实验。他们在这三年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后加入课改的教师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是高中政治教师,教的正是第一批学习新课改教材的学生,因此参与新课程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政治备课组不断学习较早课改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拿出来以和大家共同探讨。我们认为要顺利完成新课程政治教学任务,一线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要绝对服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激情,学习效率低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建立合作、和谐、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达到最优化,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多种感官,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所以,政治课堂教学要重视师生交往,强调构建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我们认为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为建立这种关系,我们主要从以下角度做了努力。

1、对学生抱一颗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

我们努力做到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给予理解、宽容。除课堂和学生接触交流以外,我们课下花时间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多关心,以增强老师的亲和力,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十分注意谈话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转变观念,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抱着对学生充分信任的态度,我们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我们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新的时代,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新教材以实践为逻辑构建知识体系,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老师要真正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不能再以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自居。虽然我们认为,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就会有收获。

二、处理好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调整,新教材的课本虽然薄了,但从教学实际情况看,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课时有些紧张。究其原因:课本虽然薄了,但知识点、高考考点却增加了,教材设置的活动栏目多,材料容量大;学生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是开卷考试,学生积累的政治术语少,识记基本观点的方法没有掌握、习惯没有养成;教师存在思维定式,习惯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补充多,耗时长。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转变观念,用新的课改理念武装头脑。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新教材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多看、多读、多思、多说、多动手。作为教师要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千万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否则,会使课时更加吃紧。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要认真阅读,领会其精神实质,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教师应该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定位,分为了解、识记、理解、掌握、运用、情感、价值观等几个层次。这样教学时有重点,训练时有选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所有的内容都一样对待,即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做到精讲精练。如《经济生活》模块教材,相对来说知识点尚比较多,也比较杂,而且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时间比较紧。因此,教师应抓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按照“淡化知识、注重情景、强化解析”的要求,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进行适度拓展。对教学难点,尽量补充一些背景材料,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尽量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第二、处理好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关系

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有些在旧教材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在新教材中只是部分的提出并没有展开讲,有些内容在旧教材中讲的很条理,很详细,新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到。

经济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在旧教材中是重要的知识点,课本以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为标题,详细讲述了价值、使用价值的含义,各自的特点、二者的关系。新教材中并没有在正文中详细讲述,而是在辅助文中之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对于类似的问题还有货币的产生过程在旧教材中作为一个框题讲货币的产生分为四个阶段,新教材中在商品的含义讲了以后,就接着引出货币的产生,并且过程并不像旧教材明确、详细。哲学部分的知识,旧教材原理及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讲得很系统,新教材有些原理不明确,甚至没有方法论。如: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讲了以后性赢得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下一框讲。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都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方法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影响了教学进度。我们认为处理教材的主要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认真领会课改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三、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要想普遍提高成绩,就需放慢速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按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办法。

1、贯彻“三贴近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于政治课程中理论性强、原理抽象、枯燥的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 择当前的学生感兴趣的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让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材料的选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素材很多,不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而是要典型、贴切,一个能说明问题的,不要用两个,课本上的案例能说明问题的,就不要再舍近求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采用也要符合学生实际。方法恰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课型、不同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如其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要讲求实效,不能只图热闹,走形式。

2、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做了不少尝试。比如 4

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探求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当中,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过程当中,通过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对问题下结论,可以高度提高他们的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在这过程当中可以达到高中政治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应该说是高中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所在。

尝试采用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将学生三至八位分成一个小组,一同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然后作出对该问题的研讨结论,再和其它的同学分享。小组研讨可以提供每位成员较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那些害羞与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学生而言,小组研讨会让他们较有自信和发言的胆量。比如可以将高中哲学教学中的基本原理结合时事设置成有争议性的问题,让他们去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兴趣,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让他们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正确的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去解决他们认为深奥的问题,从中并获取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则是他们继续学习下去的强大动力。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少了,在课下花费的时间多了。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提出一些新问题。教师要在课前有充分准备,以解答学生的疑难。我们课堂像一件艺术品,教师要精心设置,精刻细雕,这需要教师用心,需要用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预设。学生最有发言权。课前可以和部分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本课知识的了解程度,困惑在哪里。政史不分家,政治课上的理论,引导学生课前搜集历史书上的事例来论证。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课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课文中有教育意义的切入点,及时扫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动力。

3、运用时政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也是贯彻高中思想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需要。我在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政治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幕后,我要求大家关注会议的进程和内容,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发表体会的准备。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政党制度的理论来阐述会议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也有同学试着从经济生活的“消费”、“分配”等方面分的知识分析会议内容的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

如何上好政治课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是我们每个高中政治老师都应该思考的,不断对高中政治教学进行探究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作为高中政治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会不断努力。

2010年10月25日

第五篇:反思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贯彻新课程理念,反思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 覃新初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政治课教学必须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灌输式的教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法,是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口,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围绕课程目标,遵循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是新课程理念的载体,但由于有些教师不善“用”教材,使得教学古板,方式陈旧,上课时间总感觉不够,教学学习效果不好,达不到课改的要求和目的。所以,1、读懂教材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

许多教师对读懂教材容易忽视,但这又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前提。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新课程教材,一方面是继承了新课程前的许多内容,但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知识,并且和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假以时日仔细研读,连自己都弄不明白的知识怎能谈得上用“一条不断流动的水”授予学生呢?读懂不仅指理解某单元某框题的课文内容,而是在理解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内在的逻辑联系及由此体现出的教学目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到用教材时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2、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这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的基本保证。

课标即所修科目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对课标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学生学习所应达到的目的,同时也要把它看作学科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体现不出课标所辐射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这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另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教学如果过于重教材,一是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景,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受到束缚,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时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等。

3、要善于整合教材内容,这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其一是整合教材本身的知识。作为课改后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很大程度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也加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内容,但作为新事物,仍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要做到“用”好教材那就要善于整合教材。如《生活与哲学》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和动力一框中讲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没有讲到其方法论要求,而是中间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后才讲到其方法论要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教师如果从一定的逻辑顺序上讲课时则可先把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提前来上。所以,要“用”好教材则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

其二是要在教材原有内容上加以丰富拓展或进行压缩。作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作为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在保证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既要为学生节省学习时间而对一些内容进行压缩,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知识的拓展。如《生活与哲学》中所讲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中,教材对其这一方法论要求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就可以从认识我们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等内容的拓展中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来说,整本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从中难找出方向,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方式把原理通过名称、内容、方法论要求、例子等方式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使书从读厚——读薄——读厚的转变,节省自己保贵的学习时间。

其三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来说,教材仅是基本的重要的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所以,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

4、是要有适中的教学方式,这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的重要途径。

高中新课改更注重教学的启发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体现这一点,有些教师每节课都把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每堂课过于“热闹”,不管是课堂课桌布置、导入新课、授新课还是提问、讨论等等都处在“闹”的环境中,学生“闹”完了,什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也荡然无存了。这种把教内容装点的花里花俏并不是在“用”教材而是在“折磨”教材。办事情总不能千篇一律,认为课改那就什么都得改是形而上学的办事方法。作为课改,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学生较陌生的知识,教师该重在用讲授法那就用讲授法,如《经济生活》中的股票问题,对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那是闻所未闻的事,即使你用满40分钟甚至400分钟给他们全部进行讨论同样讨论 2 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条件较好,基础也不错的学生来说,那用多一些启发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让他们拓展思维进行想象思考解决问题也是可以的。所以,教学方式的展现即不能落俗套更不能画蛇添足,确保教材能“用”好。

二、把握新课程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

面对新课程、新课改,每一位教师都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新课程给老师、给学生也带来新的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与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老师、学生转变观念很重要。

1、要树立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们按照统一的课程来教学,使用统一的课程来上课,学生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去接受老师们“塞”给他们的知识,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事先规定和设计好的,有板有眼,井井有条,甚至每个环节需要几分钟,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设计”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与老师配合得尤为“默契”,因此教学任务也得以“圆满”完成。但这种“默契”是毫无生气的“表面现象”,“圆满”是虚假不实的“一团和气”。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二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具体而言: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 3 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2、要树立了“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全新的教师观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3、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性、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一全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的自觉、自动、自我追究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要尊重了解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而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从以往孤立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解放出来,把教育教学放在它须臾不能脱离的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里重新考察和定位,从而恢复教育在我们整个人类活动中本来的位置和意义。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三、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设计、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帮助叙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

但我们也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课件成了中心,教师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的讲授、点拨、质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不见了。多媒体喧宾夺主,舍本求末,由“辅助”成了“主教”,双基教学不扎实,思维训练不到位,教育功能不体现,那么教学的实效又如何体现呢?

当然,新课改的评价方案还未最后确定,新课改的实施也处于探索过程中,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充满勇气和热情的同时,又应不失理性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进行更多辨证、科学的思考。

四、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正如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的改革之路也必将遇到种种困惑与挑战,理智 5 反思可以使我们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探索的重点。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形式化使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有:把“对话”变成简单化的“回答”;课堂上有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但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不恰当也容易导致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在这样得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失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却教学真正的价值,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的职责,这是导致思想政治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解决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2、如何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是推进新课改的关键。教师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重把握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理解新课标,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掌握先进教学技术等。

3、如何用好时间的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节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因此,如果不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片面地、机械地认为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容易造成无需探究的偏要去探究,或人为地拔高探究,从而导致教学进度大大滞后,教学任务无法按计划完成。

4、学生评价机制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果完全摒弃书面考试而产生不能正确看待书面考试地心理,这样容易造成淡化三维目标地落实,或产生对新课改的抵触心理。因此,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止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5、教师评价机制问题。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6 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得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经过二年的课改实践,我觉得还是得比失多,最起码我们努力过了,实践过了,尽管这行脚印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我们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地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

“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着学生的潜能,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把。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开发者,也是教育的直接践行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艺术,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实践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 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

下载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初探 楚门中学 谢华锋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已开始,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要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

    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反思 韩 蕴 “在活动中学知识,在活动中求发展”是新教材的最大特色,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搞“一言堂”,唱“独角戏”了。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

    新课改思想政治课总结

    新课改思想政治课总结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思考(合集五篇)

    关于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思考 教学评价是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以及新课改的要求的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各个学校纷纷开始寻求能够......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汇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在丘广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人们常说“经历就是一笔财富”,我认为人的经历再加上对这些经历进行过充分深入的反思感悟后才真正算是一笔财富。特别是身为一名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区分不同的经济成分并清楚它们的作用。 (2)、正确认识我国基本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