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用教室准备要求
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专用教室准备要求
一、根据冀教基【2011】32号文件精神,对照基本办学条件,配足配齐各专用教室及仪器器材。小学初中仪器器材按照河北省2007年配备目录执行。
二、按省市教育信息化要求,达到装备学生用计算机,生机比10:1,每间计算机教室按最大班额每人一台的基础上还需:教师人手一机;班班多媒体;光纤接入带宽大于10M。
三、图书馆面积达标,布局合理,达到生均册数,小学最低25册,初中40册,高中50册。按中图法分类贴签上架,建议实现信息化管理。
附:专用教室准备要求
一、各专用教室共性要求
1.各室之间布局合理,整洁安静,气氛浓厚。(各教室对应的科学家美术家等画像和教室的标语口号自行安排)各专用教室前张贴管理教师简历和照片。
2.有消防、防盗措施,地面及墙裙易清洁、防腐。3.各种器材存放科学、整齐、合理并保持清洁。设备资源使用率高,有规范记录(文字和电子)。4.各种管理制度规则齐全上墙。
5.机构与制度建设:建立领导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种规章制度健全。
6.账目管理:有总账及各种明细账,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文字和电子)
二、各专用教室的个别要求
(一)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
面积要求:实验室省标准最大班容量生均1.8平米,市要求城市初中小学82平米、农村初中72平米、农村小学75平米;仪器室54平米;准备室18平米。
1.仪器室:(1)依据《河北省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一条龙顺序摆放,有橱签和标签并保持清洁。(2)说明书收齐集中管理。(3)新配备挂图实行画轴式管理。特殊仪器(或药品)安排专柜。(4)设置自制教具橱柜,并有教师自制教具和学生科技创新作品。(5)实验(最低也要按照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必做实验项目)开出率分组实验达到95%以上、演示实验100%,适时抽查几节实验课(省评估也可能抽查师生做实验);有2013年以来的演示和分组实验通知单、危险品使用记录、低值易耗品使用记录、教学仪器损坏丢失赔偿记录、教学仪器维护维修记录、教学仪器借用登记、学生实验报告等。各种记录要详实,让相关教师把关。2.实验室:有数量足够的实验桌凳,水电实际到位,有灭火装置(灭火器、沙袋等)。
3.准备室:有准备台、保健箱、资料柜、维修工具、水源等。(我县学校基本没有准备室,只能解释和仪器室、实验室合并)
(二)音乐教室和器材室
1.面积要求:教室城镇82平米、农村75平米,器材室20平米,确实房屋不足可以与美术合并。
2.设有五线谱黑板、钢琴或风琴(电子琴)、合唱台;器材柜、资料柜。
(三)美术教室和器材室
1.面积要求:教室城镇82平米、农村75平米,器材室20平米,确实房屋不足可以与音乐合并。
设有静物台、写生灯、窗帘、画架和画板(可以找木匠自己做)、展柜、器材柜、学生作品。
(四)技术教室和器材室
1.面积要求:教室初中及城镇小学82平米、农村小学75平米;器材室20平米;两室可合一。
2.设有工作台、劳动工具、器材柜、资料柜。作品展台、师生作品展柜、活动用工具及材料;有师生作品(纸制品不能过多)
(五)卫生室
1.面积要求:30平米,可与传达室或主任办公室等合并。2.有常用药品、监护床、消毒灯器、视力表、污物箱、器材柜、药品柜、档案柜。
3.安排校医,懂医学知识,穿白大褂。
(六)计算机教室及辅助用房
1.面积要求:教室城镇82平米、农村75平米,资料室20平米;房屋紧张辅助用房与教师办公室合并。
2.网络连接及设备运行正常,有使用记录(每台有标号,记录每台一本)、维护维修记录,有空调;有网络环境下整合课例(文字和电子)。
3.室内和计算机内布置学生电脑制作作品,并在室内布置与计算机有关的标语、图像等氛围。
(七)图书阅览室
1.面积要求:初中1000人的学校不低于450平米;小学1000人学校不低于300平米;小学校不低于100平米。2.配备最低标准:初中生均40册,县城小学生均25册。3.阅览桌按最大班容量配备,两室合一(有阅读指导课文字和电子记录和课例)。
4.严格按中图法分类,使用统一的书标色标,粘贴标准整齐,按A—Z一条龙顺序排列。图书架有22大类指示牌。尽可能的实现信息化管理。
5.具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蛀等安全措施。
6.有期刊架并有足够的刊物。(乡镇小学不低于50种,城内小学和初中校不低于100种)
7.馆内布置体现“人文化”,有相关专栏(例如:新书推介、师生作品等)。
8.布置具有特色的师生读书活动。
9.图书实行开架式管理,借阅手续齐全。(检查时,注意学生手中必须借有图书)
10.收集整理师生的读书笔记、手抄报、各种试卷、教师备课笔记。
11.图书阅览室内外布置部分学生作品
(八)教师用计算机
1.设备运行正常,教师能够访问因特网和学校共享资源,教师均建有自己的文件夹并且内容丰富。
2.建立校本资源库,让教师共享。
(1)有教师下载的资源,更要有教师自己制作或改进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的导学案电子版),还有教师上课的视频资料(包括学校的各种活动、教师的优质课、微课等)。(2)小学教育资源信息达到120G以上,中学达到200G以上。
3.要求互联网进校园;各学校尽量建立校内网站。
(九)、体育器材室 1.面积要求:54平米。
2.根据器材类别分别存放,并根据器材类型设置橱架的型号且美观耐用。
3.有使用及维修记录。
(十)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所,建设规范的心理咨询室首先要保证基本功能健全,再根据建设地点本身情况、来访者情况合理地增加发展性功能模块。实施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个功能布局,保证最大化利用心理咨询室整体资源。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格式要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撰写修改情况
共同问题:
1、面面俱到但缺少亮点,没有能一下子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2、有些标题雷同,缺前言,主体部分有些学校写的内容内容太一致,有借鉴的痕迹,甚至有大段的借鉴。
3、有部分学校写的格式没有标准化,太杂乱,要么标题格式乱要么序号乱。其他问题:
已将各学校的材料打印出来做好批注,请参考修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格式要求
1.正文页面设置:
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 距:25mm。2.层次和标题
层次应清楚,标题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分三级标题,各级标题具体格式如下:
文章标题:微软简标宋,小二,居中。如有副标题:仿宋,四号。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
二级标题:仿宋,三号,加粗。三级标题:楷体,三号,加粗。
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为:一 / ㈠ / 1 3.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
(1)正文字体:正文采用三号仿宋,行间距为 25磅。(2)图、表、公式:图形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注置于表的下方。图、表应与说明文字相配合,图形不能跨页显示,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加粗;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第三篇:栾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档案整理要求
栾川县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
学校档案建设要求
一、档案分类
(一)综合类
(二)办学条件
(三)入学机会
(四)保障机制
(五)教师队伍
(六)质量与管理
二、档案内容(分整理三年:2010-2011、2011-2012、2012-2013)
(一)综合卷
1、国家及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关于推进和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文件、会议纪要、领导讲话等资料。
2、学校自查报告。
3、学校平面图(显示布局、面积等数据)
(二)办学条件
1、附件1《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评估表(试行)》,要逐项打分。
2、表II—2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自评表
3、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评估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4、有关部门对学校实验室等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5、卫生防疫部门对学校食堂检查验收合格证书。
(三)入学机会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档案。(城区学校)
2、农村义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措施办法(青少年教育帮扶的有关资料包括花名册、图片资料等)
3、三类残疾儿童入学花名册和入学率统计表(普九表)(2010—2011、2011-2012、2012—2013学年)
4、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的计划及分配生录取花名册(三年)
(四)保障机制
1、教职工工资花名册(三年)。
2、近三年公用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拨款凭证复印件)。
3、“一补”资金发放花名册。
4、近三年,每学期教师绩效考评及绩效工资发放资料。
(五)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花名册(含姓名、性别、年龄、教龄、学科、学历、职称、工资等)
2、专任教师学历及职称情况统计表
3、专任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资格证、专业技术聘任证、校长资格证复印件。
4、教职工花名册(含姓名、性别、年龄、教龄、学科、学历、职称、工资等)。
5、教师培训及校本研修的有关资料。
(六)质量与管理
1、课程表及作息时间表
2、学生花名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3、毕业学生花名册(三学年)
4、毕业生成绩统计表(三学年)
5、初中三年、小学六年巩固率统计表。
6、辍学学生花名册及统计表(普九表,三学年)
7、各年级学生成绩及格率统计表(三学年)
8、初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统计表。(三学年)
9、大课间及体育活动有关资料
10、学校规范化管理有关资料(减负)
11、实施素质教育有关资料。
12、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有关资料
三、功能室档案资料
1、小学数学、科学,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及实验记录
2、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器材及使用记录
3、图书目录(含近三年新增图书目录)及借阅记录
4、学校计算机、电教器材目录 以上档案资料存放相关功能室。
四、档案管理有关要求
1、档案盒标签。档案盒要求统一制作标签,横标签“均衡发展档案”,横标下有分卷标签(如综合卷…….),标签统一使用黑体字电脑打印,分卷标签用小一号黑体字,分卷一盒不够需用几盒的,在分卷标签注明分卷顺序,如综合卷①……,档案盒侧面用同样字体的竖标签,档案盒侧面最下端,要表明盒号。
2、档案目录。档案要有总目录,总目录项目为“卷名、内容 盒号”。各分卷都要有分卷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
3、装订。有年限要求的按年分装,其它按类装订;凡是涉及到花名册的档案,均要在花名册前附上统计表;档案封皮要求乡镇内统一制定,封皮纸质用彩色布纹纸。
4、收集的档案内容,统一以A4纸呈现。栾川县教育督导室
2013年1月5日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达到1.42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36万亿元,均比上年增长大约1000亿元,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