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11〕160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省公务员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订的《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七月八日
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省卫生厅 省公务员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编办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一一年七月)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是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医改工作部署,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促进人才流动,激发基层卫生队伍活力,现就推进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编制管理
根据闽政〔2009〕1号文和闽委编办〔2007〕233号文确定的人员编制配备标准,按照总量控制、分类核定原则,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核定工作。同时,改进编制管理方式,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统筹安排,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服务人口数、实际工作量以及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动态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
(二)科学设置岗位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指导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人员结构比例内,按照人事行政部门下达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结合本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责任务和人员结构等,研究制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要保证医药护技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一般卫生院的医药护技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90%,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药护技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5%。人员配备以一专多能为原则,管理工作尽可能由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后勤服务工作逐步实行社会化。所拟定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后,由人事行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及时予以核准。
(三)组织竞聘上岗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相关要求,组建聘用工作小组,组成人员为单位负责人员、内设管理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具体人选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报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审定。聘用工作小组根据人事行政部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研究拟定本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进一 步细化各类各等级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所提出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后,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公布后,由聘用工作小组负责受理应聘人员的申请,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竞聘上岗或考核,并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
竞争上岗的对象为本单位在岗工作人员,包括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和非在编的(临时)聘用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闽委办〔2008〕7号文规定,先行组织在编正式工作人员参加竞聘上岗。如有岗位空缺,再安排一定比例的空缺岗位,组织本单位符合岗位条件的非在编(临时)聘用人员进行竞聘上岗,上岗后仍实行非在编(临时)管理,落聘人员予以清退。
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竞聘专业技术岗位。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经聘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单位无相应岗位空缺的,首次岗位聘用时可按现聘职务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四)实行全员聘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书面形式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一般为3年,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待遇、聘期等内容,文本完整规范。
县级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 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按照在编和非在编的人员身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所需经费列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支出范围进行核定。
(五)做好入编管理
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闽政文〔2010〕14号)和省公务员局、省卫生厅相关工作部署,在本次竞聘上岗前,完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非在编(临时)聘用人员的聘用考核工作,并在核定的编制数内,办理入编手续。同时不符合考核入编条件、竞聘上岗条件的非在编(临时)聘用人员,在完成竞聘上岗工作后,由各地自行清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准使用编制,实行社会公开招聘,经人事行政部门确定后,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编手续。各县(市、区)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规定,可采取专项公开招聘方式,通过面试或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简捷有效的考试方式补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类紧缺专业人才。
(六)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未聘的原在编正式工作人员的安置管理按《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2〕162号)办理。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所在单位要为未聘人员组织转岗培训,并至少提供两次本单位内部岗位的上岗机会。未聘人员可在县域内统筹安置,鼓励其到仍有空缺岗 位的乡镇卫生院工作。1.对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连续工龄满20年以上的人员,因体弱多病等原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的,由本人申请,医院证明,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可在本单位内部提前离岗,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2.对其中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的分流人员,与单位解除人事关系后,按规定发给经济补偿金和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3.对40周岁以下、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关系的分流人员,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并通过国家考试参加大专以上正规学历教育的,除按规定发给经济补偿金和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外,按规定可一次性补助50%的学费。
对未聘的原非在编(临时)聘用人员,解除或者终止聘用合同,按劳动合同法等有关规定执行。其解除或者终止聘用合同按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月工资为本人解除关系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
上述分流(清退)人员的生活费、经济补偿金、学费补助款和分流(清退)前按规定补缴社会保险等费用支出,由县级财政部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
三、保障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实推进,确保在2011年9月底前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员聘用工作,2011年底前完成人员分流 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
各设区市医改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所辖县(市、区)按时完成本项改革任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履行好主管部门的职能,认真组织实施本项改革。各级人事行政部门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综合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作用。各级医改办、编制、财政、社会保障、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队伍。要实行包保责任制,对每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负责包保,确保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时间要求扎实推进。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步骤和时间要求,并自本文下发一个月内将方案分别报送设区市卫生、人事行政部门。自7月份起,各县(市、区)政府应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本项改革推进情况逐级报送省、设区市医改办、卫生、人事行政部门,10月底前报送实施本项改革的总结报告。
(二)强化纪律要求,搞好监督检查
各级参与改革的部门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纪律意识,依法合规办事,严格规范操作,确保政策落实不变形、不走样,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下降;决不允许搞暗箱操作、出现徇私舞弊的行为。要严格责任追究,对于违反干部 工作纪律和资金管理、竞聘上岗、分流安置等各项规定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既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
省医改办要把各地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列为今年检查督导的重点,对进展缓慢的地区予以全省通报。各级参与改革的部门要深入基层,加强对改革各环节的检查指导。纪检(监察)机关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改革各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立即纠正和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三)强化宣传引导,维护和谐稳定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改革的宣传动员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宣传工作做深做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引导党员提高对改革的认识,增强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里的政策,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全程跟踪,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11〕26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0〕62号)精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物价局、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订的《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补偿机制的意见
省财政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卫生厅
省物价局 省委编办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一一年一月)
为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保证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0〕62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要按照保障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的原则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
坚持以投入换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挥好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
二、补偿范围
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由政府负责其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转。
三、补偿渠道
(一)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
1.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重大公共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
3.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办法补助。
(二)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
四、建立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
(一)落实政府专项补助
1.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闽政[2009]1号)规定执行。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经费通过医疗服务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解决。县级政府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3.2011年起,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从15元提高到25元。各级政府要足额落实补助经费,建立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省级财政根据各地财力状况分档予以补助。卫生、财政部门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结合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绩效情况,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照服务成本、服务数量和质量核定补助。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
6.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同级政府足额安排。
(二)医疗服务收入
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待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合并项目内容具体规定后,由省价格、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综合考虑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服务能力利用率、医务人员劳务成本、医保承受能力等因素另行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服务仍按现有项目和标准收费。
(三)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
落实政府专项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实行先预拨后结算,保障基层医疗机构正常运转。
经常性收入和支出的项目和内容按《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闽政文〔2010〕14号)执行,各设区市、县财政、卫生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在本意见下发后30个工作日内制定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助的具体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卫生厅备案。工资总额要按照编制人员数和服务工作量,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核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结余按规定留用或上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服务取得的净收入,超过核定部分可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相关人员,具体比例由当地财政、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等收入全额上缴,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政府核定并全额安排。
五、大力推进综合改革
(一)明确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其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省级卫生部门根据卫生部出台的指导意见制定实施意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对服务能力已经超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服务人口较多、服务能力已经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甲类乡镇卫生院,鼓励其转制为二级医院,对其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中心卫生院应有中医科。
(二)完善编制管理和人事分配制度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各地区可以县(市、区)为单位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编制,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工作量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妥善安置未聘人员,相关费用由同级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研究解决。同时,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同步落实到位。
(三)充分发挥医保促进作用
各级医保部门应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单位,方便群众就医。依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支付范围,并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积极地开展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服务成本。
(四)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
各地要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卫妇社发〔2010〕11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务员局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0〕159号)及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闽卫人〔2010〕8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对绩效考核差的可扣减资金安排,对绩效考核好的可给予适当奖励。要督促、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收支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
(五)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各地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紧密结合。各地制定人员分流、竞聘上岗等相关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意见。要向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培训机会,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政策宣传,使广大医务人员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六、其他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作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抓紧落实,将政府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建支出计划足额安排,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尽快建立起稳定、长效、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各设区市要在本意见印发后30个工作日内制定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具体办法,并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卫生厅、省公务员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二)落实补偿责任。各级政府要积极建立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合理待遇水平。各地要统筹考虑本级财政和各项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补助资金。省级财政将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补助,支持各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各级财政可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及时下达补助资金,保障基本药物制度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
(三)强化督促指导。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财政、卫生、人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检查指导,定期进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各设区市要及时将贯彻落实本意见的情况报送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篇: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赣人社字[2011]215号
各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地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掌握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别向有关部门报告。
附件:
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赣发[2009]9号)和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省教育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七部门《关于印发<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赣卫农卫字[2010] 9号)精神,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现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目标,现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人员准入,实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以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核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基本程序为:科学设置岗位、选聘机构负责人、清退在编不在岗人员、组织竞聘上岗、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二、科学设置岗位
根据《关于江西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赣人字〔2008〕231号)等文件精神,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设置。管理岗位的设置,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院长(主任)1名,副院长(副主任)1-3名;一般卫生院设院长1名、副院长1-2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以医、药、护、技等岗位为主体,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设置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占总岗位的比例乡镇卫生院不得低于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低于95%。鼓励基层医疗卫生
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三、公开选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
县级卫生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依据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县(市、区)范围内,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择优选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由卫生行政部门聘用,签订聘用合同。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聘期为3-5年,其中试用期一年,试用期内考核不合格的,重新选聘。首次公开选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时,各地对于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现任院长(主任),或由当地公开选聘任期不满1年的,可以通过民主推荐方式继续担任负责人。
四、推行人员定岗竞聘
在切实做好在编不在岗人员清退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并根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采取考试考核等方式,统一组织竞聘上岗。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为 2011年5月31日 以前进入本单位的正式职工;已毕业的定向培养计划内的医学毕业生、未满服务年限招聘的执业医师和“三支一扶”人员可参加定岗竞聘。在编制有空缺的情况下,已聘用的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也可参加定岗竞聘,聘用人员上岗后实行人事代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竞聘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对竞聘对象实行资格准入制度,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对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无相应空缺的岗位,可以高职低聘、转岗聘用。
五、实行全员聘用制度
竞聘上岗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人代表与受聘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待遇、聘期等内容。聘期为3-5年,在聘用期间,对发生医疗事故、收受药品回扣及“红包”、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等违规违纪行为,造成严重影响的人员,经查实,坚决予以处理或解聘;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空缺需补充工作人员时,必须按照《江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试行)》(赣人发[2006]7号)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六、妥善安置分流未聘人员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岗竞聘中未聘人员,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可采取以下分流安置办法。
(一)正式职工分流安置办法
正式职工是指经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有正式的人事和工资关系的人员。
1、系统内调剂。未聘人员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视情在辖区卫生系统内统筹调剂,参加竞聘上岗。
2、允许非专业技术人员提前离岗。截止 2010年12月31日 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或工作年限期满30年的分流人员,本人自愿、单位同意,可提前离岗,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
3、三年过渡安置。3年过渡期间,如有空缺岗位,符合岗位条件的分流人员可以参加竞聘上岗,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分流人员待遇第一年按原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下同)的80%发给;第二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第三年,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三年后仍未竞聘上岗的,与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人事档案挂当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4、鼓励自谋职业。鼓励和支持未聘人员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创办或领办经济实体。具体操作办法与事业单位改革统筹考虑。
5、支持学习深造。对40周岁以下(截至 2010年12月31日)与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的分流人员,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并通过国家考试参加大专以上正规学历教育的,除享受鼓励自谋职业的政策外,可由单位一次性补助一定比例的学费,补助比例不低于70%。学习期满后,不再安排工作。对经学习提高后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如原单位有相应空缺岗位,可优先聘用;如无空缺岗位,也可推荐到专业对口、有空缺岗位的其他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聘用。
上述与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的分流人员,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前的工作年限,按国家政策规定计算为连续工龄;符合享受失业等保险待遇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二)非正式职工分流安置办法
1、给予经济补偿。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由单位支付1个月的补偿金,月工资为本人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所有工
作收入)。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2、落实相关保险。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符合享受失业等保险待遇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3、视情推荐聘用。对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由乡镇卫生院推荐到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村卫生室聘用。
七、工作要求
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关系到医改深入进行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核定的编制(预留定向生和“三支一扶”等人员编制)及时按规定补充人员,原则上两年内分步到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管理与指导,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卫生部门要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与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绩效综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医改任务同步推进;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建立督导机制,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情况进行督查指导,统筹推进改革任务的落实;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拨付相关资金,做好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编办部门要统筹核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
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发展和改革、财政、编办等部门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在编不在岗人员的清理、负责人选聘和人员竞聘、未聘人员的分流安置办法等。实施细则经相关部门审核、核准后,按规定报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发展和改革、财政、编办等部门备案。各地要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水平不降低,稳定住广大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同时,要把落聘人员安置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关心落聘人员生活,引导他们转变观念,重新就业,对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理,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平稳有序,取得实效。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11〕181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公务员局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机制的若干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八月七日
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机制的若干意见
省卫生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公务员局
(二○一一年八月)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改革,全面建立新的补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确保机制平稳转换、机构平稳运行,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人员经费核定工作
(一)全面准确核定人员经费。各地应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闽政文〔2010〕14号)规定,以定员定额的方式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包括编外竞聘上岗人员)没有超过核定编制数的,按照实际受聘在岗的人数核定人员经费;实际在岗人数超过编制数的,按编制数核定人员经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和非在编的受聘人员应实行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同工同酬,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各地核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薪酬水平应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相衔接,“五险一金”应做到不缺项、漏项,切实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合法权益。
对于未按上述要求核定人员经费(含社保缴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的,各地应及时予以落实,于2011年9月底前完成人员经费重新核定工作。未在规定时间完成的,省级财政部门将相应核减省级补助经费。
(二)建立经费预拨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政府补助经费应实行按月或按季预拨,年终结算,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
二、落实和完善绩效工资政策
(一)确定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为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收入水平不降低,各地应首先确定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水平,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相衔接。
(二)准确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各地应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区别对待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不同的核定办法,准确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不含基本工资),保证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达到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水平。对于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绩效工资前原有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部分,各地应予以保留,并根据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的进展情况,及时兑现,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进行分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确保做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扩大医疗服务量。各地要将其绩效工资水平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多劳多得,避免大锅饭和花钱养懒人。
(三)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政策。各地要以2007~2009年的平均医疗收入(不含药品)为基数,核定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超收部分,基数一般一定三年。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并绩效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从医疗收入超收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超收提取的奖励资金不受现有绩效工资结构比例和总量的限制,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进行管理。具体提取比例由县(市、区)卫生部门商财政部门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制定具体的分配方案,在综合考核医疗服务量、医疗安全、病人满意度、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等基础上,重点对本单位关键岗位、工作量大、贡献多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
(四)合理设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项目。各地应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特点,对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具体项目进行合理设置,其中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如节假日值班、夜班、加班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进行统一设置,具体标准由各单位自行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各基层单位不得平均发放,应根据工作人员岗位和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体现多劳多得。
(五)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绩效工资水平。院长(主任)的绩效工资,在人事、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单独核定,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对院长(主任)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进行分配。院长(主任)绩效工资水平与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的关系,原则上控制在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2.5倍内。院长(主任)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其执行的岗位工资系列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考核结果确定。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一)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福建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考核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闽卫人〔2010〕85号)要求,建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认真履行职责,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加快推动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的实施。工作任务完成后,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挂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对职工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
考核结果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单位,按规定拨付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单位,在所得分值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上扣减20%。通过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努力工作,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
(二)科学制定内部分配和绩效考核办法。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分配实施方案。制定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应具有客观性、操作性、公平性,避免主观性、随意性和暗箱超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分配实施方案应确定二个分配系数:一是岗位系数,即按照岗位工作难易、工作量大小、兼任岗位多少确定每个职工岗位分配系数,以拉开岗位绩效差距,体现绩效贡献。岗位系数按照不同类别确定为0.8~1.2。二是考核系数,即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数量和效率评定考核档次,确定考核系数,以体现绩效贡献。考核系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确定为1.8~0。考核分配方案应明确规定考核系数确定为0的,除奖励性绩效工资不能发放外,基础性绩效工资也要有适当降低发放的比例。上述两个分配系数的具体数值由各基层单位确定。
四、建立农村卫技人员奖励制度
设立农村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奖励资金。为鼓励卫生技术人员扎根基层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从2011年8月1日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闽政〔2009〕1号)确定的省级卫技人员专项补助资金作为奖励资金按原渠道下拨,对考核合格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给予奖励,奖励标准按照原卫技人员补助的标准发放。农村乡镇卫生院离休、退休人员按省政府闽政〔2009〕1号文件规定执行。该项奖励资金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进一步改善基层卫技人员工作、生活待遇,在省定的奖励性专项资金之外,设立不同形式的奖励性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基层优秀骨干人才,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吸引卫技人员扎根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补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平稳运行、基层卫技人才队伍的安定稳定、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深入研究、妥善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取得成效。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30号 【发布日期】2006-06-07 【生效日期】2006-06-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6]13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等部门制订的《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七日
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
省卫生厅 省委农办 省委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省农业厅 省人口计生委 省审计厅 省地税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残联 省法制办 省红十字会
(二○○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2004〕3号)和卫生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
一、试点工作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试点工作主要探索研究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的组织、筹资、基金使用、管理、监督等运行机制,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逐步推广服务。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06年全省争取4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7年扩大到60%;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目标。
二、试点县(市、区)的选择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选择的必要条件:一是地方政府主动提出申请;二是农村基层组织比较健全,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较高;三是县(市、区)政府有能力并承诺保证补助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四是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能力较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比较健全;五是乡镇卫生院已经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按职责管理;六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已经建立或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同步建立;七是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设备等。
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县(市、区),不急于申报试点。
三、试点工作基本原则
(一)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要积极面对,稳妥推进。要按照试点县的选择标准,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要盲目追求试点数量,切实保障试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二)坚持政府组织、群众自愿的原则。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县、乡、村三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责任制,保证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科学合理设置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配备编制、人员,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实事求是地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做法,让农民知晓参加合作医疗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农民的健康风险与互助共济意识。在自愿的前提下,引导群众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坚持科学务实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制订试点方案,实行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的县办县管形式,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共济制度,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农民住院费用的补偿,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在建立风险基金的基础上,实现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补偿方案的确定要统筹兼顾,邻县之间方案差别不宜过大。
(四)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严格实行办事公开制度,资金筹集与支出向群众公开,强化服务监管,便民利民,简化手续,真正让农民方便,受益。
四、试点工作主要措施
(一)组织管理
1.建立以设区市为区域单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评价机制。
设区市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卫生、农办(扶贫)、民政、财政、农业、发展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人事、人口和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编办、政府法制、税务、审计等部门及残联、红十字会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划,协调落实相关政策,负责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
试点县(市、区)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由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议确定试点实施方案,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
2.加强设区市办事机构及试点县(市、区)经办机构建设。
设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工作。要健全办事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
试点县(市、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新农合管理中心),作为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经办机构,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日常业务管理。经办机构的设立要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配备人员,保证工作需要。经办机构人员编制由试点县(市、区)从现有行政或事业编制中自行调剂解决,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有关机构编制问题按程序报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县(市、区)经办机构可在乡镇设立派驻机构(人员)或委托有关机构办理日常业务。各级政府还要为试点县(市、区)提供必要的启动经费和日常业务管理经费,务必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3.探索多种经办模式。
各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日常业务可直接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新农合管理中心经办,也可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医保中心经办,或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经办。要按照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要求,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经办机构(或保险公司)及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义务,规范管理行为,保障参合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论采用何种经办模式,都应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确保所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包括利息收入)用于参合农民的医疗费补偿,经办机构(新农合管理中心、医保中心、保险公司)不得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用,切实保证农民最大受益。
4.加强试点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
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重点做好试点工作的跟踪指导、资料汇总、评估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不定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督查指导、评价分析与答疑。
设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负责辖区内试点工作的督促指导、业务培训、资料收集汇总,协助试点县(市、区)分析评估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完善方案。及时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政策、措施的建议。
(二)筹资标准
1.个人缴费。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仍按个人每年不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农民收入高的地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提高缴费标准。
2.政府资助。从2006年起,省(含中央补助)、市、县级财政对试点县(市、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每年人均筹资总额不低于40元。
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的资金全部进入基金,统一管理。
省级财政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对参合农民实行分类补助。
第一类:一般转移支付县(市)和闽清、东山、南靖县、原莆田县、原宁德市。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30元。
第二类:福清、连江、罗源、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沙县和三明、南平、莆田市辖区(原莆田县除外)。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24元。
第三类:闽侯、长乐、永安和漳州、龙岩市辖区。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16元。
第四类:石狮、晋江和福州、泉州市辖区。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10元。
除省级财政补助外,其余的经费由设区市和试点县(市、区)财政分担,具体分担比例由设区市人民政府确定。经济条件较好的设区市、县级财政可适当增加投入,提高筹资总额。厦门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所需资金由厦门市政府统筹安排。
设区市、试点县(市、区)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计划,将政府承诺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以建立稳定、长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补助标准和报账方式
试点县(市、区)根据《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线调查指导方案》要求开展基线调查。要在坚持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下,根据基线调查、筹资总额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就医需求增加等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住院医疗费用补助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既要防止补助比例过高而透支,又不能因支付比例太低使基金沉淀过多、降低正常保障水平,影响农民受益和参合的积极性。风险基金和沉淀资金应留存在合作医疗基金账户,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抵充下一政府承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基金及农民个人缴费。
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初审并垫付规定报销费用,定点医疗机构定期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核销。经办机构应及时审核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垫付资金,保证定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经办机构在审核医疗费用账目时,如发现定点医疗机构有违反相关规定的,不予核销,已发生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农民到县级以上(或县外)医疗机构就医,先自行垫付有关费用,再由经办机构按相关规定及时审核报销。
要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建设。依托我省现有的城镇医保信息系统网络,利用现有医保信息系统的主机、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尽快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逐步实现网上审核报销、监管和信息传输,方便参合农民报销住院医疗费用。
(四)基金收缴与管理
1.管理方式。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订的《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各试点县(市、区)要选择网点覆盖广、信誉高、服务好、优惠条件多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县(市、区)基金代理银行,由财政部门在代理银行设立基金专用账户。所有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纳入代理银行基金专户储存、管理。县(市、区)财政部门审核经办机构的用款计划,向其支出户核拨基金;经办机构负责审核兑付。实现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不得挤占挪用。一旦发现有挪用或贪污浪费基金等行为的,要依法严处。
2.收缴方式。农民个人缴费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个人的扶持、资助资金,由乡镇政府组织收缴,及时缴存收入帐户,并与银行签订月末将收入资金余额全部划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的协议,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探索农民个人缴费方式,简化程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安全稳定的筹资机制。可在农民自愿参加并签约承诺的前提下,由收缴部门一次性代收;农民个人自愿,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可以由村民自治组织代为收缴农民的个人缴费,并及时缴存收入账户;不论采取何种缴费方式,都必须向农民开具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专用收据,并及时、足额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建立政府资助新型合作医疗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核查制度。各级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根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和资助标准核定后,逐月拨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当年省、市、县(区)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必须在12月31日前全部拨入基金专户。省政府补助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试点地区;设区市和试点县(市、区)应落实承诺的政府资助基金,不得弄虚作假,套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一旦发现要严肃查处。
(五)监督机制
逐步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监管为主,内部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体系。建立定期汇报、公示、举报、审计和通报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农民参与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1.监督机构。试点县(市、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定期检查、监督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2.监督措施。设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应对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资金到位、使用情况。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设区市领导小组汇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包括各级财政专项基金到位情况)、使用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监督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省级不定期抽查和通报各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
要采取张榜公布、媒体发布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包括财政补助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享有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各乡镇、各行政村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缴、支付情况作为乡镇政务、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至少每季度张榜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监督。设立投诉电话,对于投诉事项,有关机构要及时给予答复。审计部门定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
各试点县(市、区)要定期组织检查和评估。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参合率是否保持基本稳定、农民缴费管理是否规范、各级财政补助是否按规定到位、基金管理和运行是否规范、基金使用是否合理、经办机构是否健全、医疗服务费用是否有效控制、农民医疗负担是否有所减轻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整改,重点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3.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设区市和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追究制度,对资金不落实、到位不及时,挪用、挤占、拖欠、扣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和其他徇私舞弊的行为,以及经办机构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对贪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等构成犯罪行为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对于不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试点县(市、区)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并责成设区市人民政府追究其行政责任。
五、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工作
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农村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政策,并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资助医疗救助和补助对象缴纳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的资金,同时对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重、难以承担的部分,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或补助。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补助的协调互补,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要注意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扶贫助残、孕产妇住院分娩、计划生育和医疗救助、补助等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和发展。试点县(市、区)应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孕产妇住院分娩费用纳入基金的报销范围,并享有与参合对象同等的报销比例;要按照省政府《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点办法》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六、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结合实施我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预防为主,做好农村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准入和退出制度;要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和诊疗服务管理目录,严格规定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占总医药费用的比例;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及病人审核签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具体的服务人群、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以及医疗费用审核与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要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转变观念,端正医风,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其药品购进、贮存与使用行为。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制订和完善诊疗规范,保证农民医疗安全、经济、有效。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价格监督,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控制农村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七、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维护农民健康权益,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工作议程,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组织好各方力量,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加强管理和政策指导;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筹集和监管;农业部门要配合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协助对筹资的管理,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民政部门、老区办要做好农村医疗救助、重点优抚对象及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工作,主动衔接、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积极参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化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社会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的衔接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健康发展;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注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