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制订的山西省“村卫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9]82号 【发布日期】2009-06-23 【生效日期】2009-06-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制订的山西省 “村卫生室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9]8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制订的《山西省“村卫生室全覆盖”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山西省“村卫生室全覆盖”实施方案
省卫生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为落实省人民政府提出的“用两年时间,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2009年,没有卫生室的空白建制村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全省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0年,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
(二)工作任务
1.消灭卫生室空白村,积极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保障村民就近获得适宜的医疗和预防保健等服务。
2.提高对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3.充实乡村医生队伍,为每个空白村村卫生室至少选用1名有执业资质的医生。组织和引导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进修学习,提高服务能力。
二、村卫生室建设
(一)建设原则与方法 村卫生室建设应遵循合理规划布局、县级政府负责、整合利用资源、多方筹资建设的原则。县级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规划、组织、实施村卫生室建设。
(二)建设标准与资金来源
建设标准。服务人口800人以下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的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800人以上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严格分开,相对独立。
科室设置。标准化村卫生室应至少设四室,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和预防保健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的村卫生室应增设留观室,即五室分设。
资金来源。无卫生室的村卫生室建设资金由各市、县在省人民政府切块分配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优先保障安排。
(三)产权归属
政府资金投入所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由乡镇卫生院登记造册并在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项下分账管理。村医自建、政府补助的卫生室,产权归村医所有,县卫生局与村医签订服务协议,除不可抗拒因素外,在规定服务期限内不得终止服务。
(四)设备配置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33个备选品目为村卫生室配置基本设备。省按每村不低于0.5万元标准拨付专项资金分配到县,各县按照政府采购规定集中招标采购。所配设备由乡镇卫生院登记造册并在乡镇卫生院资产项下分账管理。
(五)建设进度要求
2009年7月底前,各市、县完成无卫生室村的建设规划并下达投资计划,8月上旬落实资金并开工建设,10月底前全部完工,11月份组织验收。设备配置8月份完成招标,10月底前配置到位。
三、乡村医生补助
(一)补助标准
各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村医补助的具体标准,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400元。对无卫生室的村公开招聘的大学生村医,在聘用期间其补助标准应不低于每人每月800元。
(二)补助资金
乡村医生补助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分担。省按每个建制村配备1名村医计算,对国定贫困县村医按每人每月240元、其他县按每人每月160元给予补助,其余部分由各市、县予以解决。
四、乡村医生准入、培养与考核
(一)加强乡村医生准入管理
建立乡村医生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执业注册、定期考核制度。配合“村卫生室全覆盖”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医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由各市通过公开招聘形式考核聘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人员优先),录用后发给《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并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注册。现连续在岗有资质的乡村医生,须由各县(市、区)按照《乡村医生考核办法》(卫农卫发〔2008〕43号)规定程序考核后,换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现在岗10年以上无资质人员,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其业务能力、健康状况、村民意愿和工作需要等提出聘用意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由省卫生厅核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注册聘用。
(二)注重对乡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
定向培养。各市要结合实际,采取“村来村去”的定向培养方式,委托医学中专或专科学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免费培养,毕业后经考试合格,颁发《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程序注册上岗。
学历教育。鼓励乡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乡村医生学历水平。对参加中专学历视频教育的乡村医生,县级人民政府应给予资助。
岗位技能培训。每年组织乡村医生业务知识专题培训,普及和更新防病治病专业知识,增强乡村医生解决农村新发、多发疾病和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三)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业务、财务、药品等实行统一管理和工作绩效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发放补助,进行工作评价。乡镇卫生院管理能力较弱的乡镇,由县卫生局统一管理。
新建村卫生室暂无乡村医生的,由乡镇卫生院采取派驻人员或巡回医疗等形式调剂解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村卫生室全覆盖”项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体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对“村卫生室全覆盖”项目的领导力度,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如期完成各项任务。要将“村卫生室全覆盖”建设项目比照我省重点工程进行指导和管理,享受我省重点工程的有关政策。
(二)明确职能分工
市、县人民政府要成立“村卫生室全覆盖”项目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和组织协调等工作。要明确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确保完成任务。
(三)按时上报工作进度
各市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各县(市、区)“村卫生室全覆盖”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掌握各县(市、区)的工作进度,并于每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将本月工作进度报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联系人:牛宝珠 联系电话:0351-3580354)。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在全省开展规范出租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6〕47号 【发布日期】2006-07-07 【生效日期】2006-07-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在全省开展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
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6〕47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建设厅、省监委、省纠风办、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公安厅、省劳动保障厅制定的《关于在全省开展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七月七日
关于在全省开展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建设厅省监委省纠风办省财政厅
省物价局省公安厅省劳动保障厅
(二○○六年六月)
为进一步解决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全省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4〕81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晋政办发〔2005〕64号)以及建设部、监察部等七部委《关于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建城〔2006〕107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出租汽车行业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省各地在规范出租汽车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个别市、县仍然存在对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要求执行不力、领导重视不够、部门相互扯皮、市场秩序混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扣车;管理人员利用职权,循私舞弊、私养黑车,充当非法运营“保护伞”以及管理部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长期得不到解决等现象和问题,影响了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各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
二、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开展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方针,以贯彻落实国办发〔2004〕81号文件为主线,以减轻出租汽车从业人员的负担为切入点,以解决出租汽车行业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组织机构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山西省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领导组和打击“黑车”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组(两个领导组合署办公,以下简称省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主要负责全省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的具体工作和全省打击“黑车”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
工作目标认真开展各项清理整顿工作,加大工作力度,使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有关出租汽车方面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对出租汽车乱收费、乱罚款、乱扣车的行为基本得到纠正,从业人员的负担明显减轻,营运环境明显改善;非法营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出租客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公务人员徇私舞弊、私养黑车的行为得到查处;出租汽车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诚信和文明创建活动在行业全面开展;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基本得到解决,广大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在对出租汽车行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促进行业长治久安、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三、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
(一)严格清理规范针对出租汽车的各项收费。省财政厅会同省物价局对涉及出租汽车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对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未经国家和省财政、价格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各市也要对涉及出租汽车的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的涉及出租汽车的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性收费项目,要本着稳定出租汽车营运的原则,适当降低收费标准或者减免收费。对涉及出租汽车的政府性基金,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擅自增加项目、扩大征收范围和提高征收标准。涉及出租汽车的政府性集资,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严禁向出租汽车企业和司机进行各种摊派。对涉及出租汽车收费的清理整顿,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对于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要认真查处。各市要在2006年9月底前,向社会公示涉及出租汽车的收费项目、标准及依据。
(二)集中开展打击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为了进一步加大对“黑车”等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改善出租汽车营运环境,对根据乘客需要,往返于本地与外地之间跨区域合法营运的出租汽车,任何部门不得以上公路即视为“公路出租车”等其他理由进行重复办证或罚款扣车。维护出租汽车正常市场秩序,保障从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合法权益,根据建设部、公安部等六部委《关于开展打击“黑车”等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建城〔2006〕121号)的安排部署,结合本次专项治理的要求,决定从2006年7月至10月,在全省范围开展打击“黑车”等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各市要制订具体的打击“黑车”等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专项整治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实施步骤及部门的职责分工与要求。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设、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要组成联合执法队伍,统一行动,互相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营造打击“黑车”等非法营运活动的社会氛围,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打击“黑车”等非法营运的长效工作机制。
专项治理之后,省将从各市抽调部分客运稽查骨干组建联合稽查大队,着行业统一识别工作服,佩带统一客运稽查标志,不定期在全省范围内对客流集散点、风景名胜区、城乡结合部等非法营运车辆容易聚集的地方或场所,组织开展集中性的联合稽查活动。对非法营运的轿车、摩托车、客货两用车和无照营运或伪造营运证照的小客车、驻点营运的异地出租汽车以及其他从事非法营运的社会车辆等进行全面清除;对个别地方出现的有组织的非法营运团伙,要从严查处,坚决取缔;对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私养“黑车”及充当“黑车保护伞”的公务人员要严肃查处;建立健全打击“黑车”等非法营运执法队伍,完善打“黑”工作机制,使出租汽车营运环境和客运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三)进一步清理规范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办发〔2004〕81号和晋政办发〔2005〕6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清理规范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所有城市一律不得新出台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的政策。已经出台的,要对经营权出让数量、金额、期限、审批程序、出让金用途以及经营权转让、质押、权属关系等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对非法转让,炒买炒卖、哄抬经营权价格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并抓紧制定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政策措施,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
(四)严格规范出租汽车企业经营行为。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积极引导出租汽车企业制定合理的管理规程和服务标准,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企业营运机制。要依法确认出租汽车经营者的各类市场主体资格,坚决制止和纠正企业利用出租汽车经营权、以车辆挂靠、收取占户费等方式向个体经营者和驾驶员转嫁投资和经营风险的行为,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企业用人、财务、资产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要鼓励和支持经营规范和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规模、降低管理成本。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理顺出租汽车经营者与驾驶员的劳动用工关系,订立劳动合同,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出租汽车企业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为驾驶员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等保险费,切实保障出租汽车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体出租汽车经营者参加以上社会保险。要严格出租客运市场总量控制,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部分县(市)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重新设立出租汽车企业时,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报经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取得经营资格许可证后方可营运。
(五)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管,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要严肃查处侵犯出租汽车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严格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和执法程序,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努力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对一些地方公务人员徇私舞弊、私养黑车、充当非法营运“保护伞”的行为,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乱收费、乱罚款、乱扣车等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涉及出租汽车的限时、禁行、禁停、禁止上下客等交通措施和政策,加强规划审批,在新建城市大型公共建筑时,必须配套建设足够的停车车位。现有出租汽车停车车位不足的城市,要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在机场、车站、饭店、宾馆、商场、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场所增建适量的出租汽车停靠站(点)。各级主管部门及出租汽车企业,要教育出租汽车驾驶员模范遵守交通法律、法规,自觉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出租汽车的交通违法行为,要注意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纠正。对不影响安全畅通的轻微交通违法行为,要更多地强调宣传教育,不能以罚代管。对出租汽车驾驶员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时,不得附加收取公告费、登报费、拖车费、学习资料费、培训费等。对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工作不力,达不到要求而引发出租汽车群体性事件的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四、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制订方案阶段:2006年7月15日前,各市要根据建城〔2006〕107号文件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2006年纠风工作要点的通知》(晋政办发〔2006〕21号)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关于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完成对本地区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的动员部署。
(二)全面整治阶段:2006年7月16日――8月25日,各地要按照统一的工作部署,认真开展清理整顿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清理各项收费、规范出租汽车企业经营行为,查处侵犯出租汽车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和公务人员充当非法营运“保护伞”的行为等各项整治工作。
(三)自查整改阶段:2006年8月26日――9月15日,各市要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对所辖县(市)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存在问题的县(市)及有关部门要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其限期整改。
与此同时,省领导组要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分组对各市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城市,要下达整顿通知书,督促其限期整顿,并将检查情况上报全国出租汽车行业清理整顿部际联席会议。
(四)验收阶段:2006年9月16日至10月5日,省领导组对各市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整治工作进行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城市,要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顿,逾期检查仍不合格者,将在全省范围通报批评并向国家规范出租汽车管理专项治理办公室报告,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切实加强对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一)加强领导,搞好组织协调
各市人民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要根据当地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同时,工作方案要及时上报省领导组。
(二)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各地在专项治理工作中,要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一是要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各市要在每月20日前及时将所辖县(市)的工作进展情况、制度建设情况、问题查处及责任追究情况、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等向省领导组办公室报告;二是要建立监督检查情况通报制度。凡属全省范围内的专项检查和工作督查,均实行通报,以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对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省人民政府要组织专项调查,根据调查情况,依法依纪严肃追究当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因出租汽车企业违法经营等原因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
(三)加强督查,认真组织验收
按照专项治理的工作部署,省领导组将对全省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查。各市要积极配合省领导组做好督查和验收工作。对在检查和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由省领导组办公室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对各地的检查和整改情况进行通报。
附件:山西省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领导组组成人员名单附件
山西省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
治理工作领导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王洪岐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副组长:李俊明省建设厅副厅长
边智慧省公安厅交管局副局长
成 员:潘少音省纠风办副主任
张秋明省财政厅副厅长
李执祥省劳动保障厅巡视员
张存登省物价局副局长
张岐云省质监局总工程师
赵 勇省工商局助理巡视员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办公室主任:李俊明(兼)。办公室联系人:李昌明、王建民
电话:0351-3580100
传真:0351-3581191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2005年全省开展整治%BF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5〕55号 【发布日期】2005-07-15 【生效日期】2005-07-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2005年全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
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5〕5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5〕34号)要求,省环保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监委、省工商局、省司法厅、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国土厅、省电力公司、山西银监局联合制定了《2005年全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五年七月十五日
2005年全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5〕34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根据国家六部委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国环发〔2005〕75号)的安排部署,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05年6月至11月底,在全省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一、范围及重点
根据《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2005年全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一)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对2003年以来群众投诉的问题进行全面清理,集中整治,逐一解决。凡群众投诉后两年内仍没有解决的,一律作为市级挂牌督办案件。市、县人民政府要制定解决方案,明确时限、落实责任,切实加以解决。解决处理情况要通过适当方式反馈群众,并将群众满意程度向上一级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报告。
(二)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对太原市重点污染源、闻喜县金属镁、祁县小玻璃、太谷小玛钢、阳泉耐火材料生产以及产焦集中区等重点污染行业和区域的监控,特别要加强对大同、阳泉、临汾三市的监督检查,促进“摘帽子”工作的落实,重点监管企业必须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继续加大对晋陕蒙接壤地区的监管,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及大同市新荣区政府要按照国家四部委《关于晋陕蒙宁有关地区电石铁合金焦化行业清理整顿要求》(环办〔2005〕15号),加快环境整治步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三)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题检查和整治,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安全和十大景区生态保护的执法检查。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彻底清查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泉保护区的划定情况和水质情况,查清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的主要原因,重点排查向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放废水的各类污染源和建设项目,清理一级保护区内的直排口。对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中禁止排放污染物规定的,要依法责令停业或关闭,限期拆除;对于超标排放的,要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必须停业或关闭。特别要加大对引黄河道沿线水污染源的督查和治理,确保引黄水质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十大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监管,促进景区内污染企业的搬迁;要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及矿产开发的监管,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各地应健全和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事故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四)对环保专项行动以来查处的环境违法企业整治情况进行全面复查。
1、加大对未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31个县(市)和已建成的17座污水处理厂的督查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保证已建成项目稳定运行。对2004年查处的不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列为2005年挂牌督办案件,各市要积极进行处理,及时上报情况;对管网不配套的,各市(县)人民政府必须于2005年7月底以前制定具体方案,限期解决,并向社会公布。对没有按国家政策要求征收污水处理费或污水处理费被挤占、挪用的,2005年10月前必须纠正;对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以及偷排污水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征收超标排污费;对建成后基本不正常运行的,要重点检查、督办,公开曝光,向社会公布名单。所有污水处理厂都必须按要求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2、加大对重污染行业中重点排污企业违法排污问题的整改和纺织、印染企业的检查力度。重点查处2004年集中整治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火电、化工、造纸、铬盐、蓄电池等重污染行业的违法排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问题。各地要认真清理摸清底数,对严重超标排污、整改措施不落实的,该停的坚决要停,该关的坚决要关。要加大对纺织、印染企业的检查力度,7月底前各地要率先公布一批严重违法排污的纺织、印染企业名单。
3、继续强化土小企业连片污染反弹问题的整治。对列入取缔、关停、淘汰范围的“十五小”、“新五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办法》(晋政发〔1997〕1号)规定应取缔的8种生产设施和未完成治理任务的11种生产设施、《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对焦化行业清理整顿决定》(晋政发〔2004〕17号)中规定的取缔、关停、淘汰的焦炉,必须严格按照取缔关停及淘汰标准,拆除生产设施,断水、断电,恢复地貌,消除死灰复燃的隐患。对违法转让淘汰设备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再次出现“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和列入国家淘汰产品、工艺、生产能力目录的企业及连片反弹的地区,要追究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行政责任。
4、加强对危险废弃物的处置工作,确保环境安全。对辖区内生产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并组织一次对危险污染源的专项检查工作,检查发现对废弃危险化学品未做无害化处置的企业,一律责令立即整改。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
(五)坚决纠正各级政府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错误做法。凡是利用招商引资、整治经济秩序、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等活动出台的限制、阻碍环保执法,违规减免排污费、承诺企业包干缴纳排污费的规定、办法和做法,或擅自延长关闭、淘汰时限的,降低环保准入门槛以及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不相符的规定,要立即纠正,对于拒不纠正的,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进行公开曝光,并追究政府有关领导责任。
(六)集中整治城市大气污染。各级政府要针对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扬尘、异味、餐饮业油烟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焦化、火电、水泥、化工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格处罚。
(七)加大城市噪声污染治理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城市噪声污染综合整治作为为当地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统一协调环保、公安、城管、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各类生产、建设、生活、娱乐及交通噪声进行全面监控,加大控制噪声污染的环境现场执法力度。尤其是在特殊时期,要采取限制或调整作业时间、安装噪声污染治理设施等强制性措施控制噪声污染。
二、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设立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负责对全省环保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各市、县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牛仁亮副省长
副组长:李福龙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树静省环保局局长
成员:候殿龙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蔡衡省经委副主任
刘四龙省环保局副局长
黄福莲省监委副主任
赵勇省工商局助理巡视员
王华善省司法厅副厅长
唐晋省安监局副局长
廉兴有省公安厅副厅长
李俊明省建设厅副厅长
沙风英省国土资源厅助理巡视员
旷仁山省银监局副局长
燕福龙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环境监察总队。
办公室主任:刘四龙(兼);
办公室电话:0351―6371085(兼传真)
(二)明确职责,加强部门联动。在环保专项行动中,环保部门负责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统一监督管理,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清理整治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环境违法问题。
发展改革委员会要按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审批关,对未完成清理整顿的停止核准或审批该市、县(区)基本建设项目。
经委负责监督检查应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依法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关停、实施淘汰。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协助执行政府对违法企业下达的取缔关闭决定,依法注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无照经营的违法企业依法取缔。
监察部门负责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环境行为进行监察,对违反环保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山西省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行为行政处分办法》规定追究其行政责任。
司法部门负责组织环保法制的宣传教育,为开展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群众维护环境权益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以及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监督检查,促使企业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以防止或减少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
公安部门负责协助配合环境执法专项检查,对暴力抗法的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
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组织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配套建设工作,并对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取缔关闭土小企业和违法建设项目的土地占用情况进行清理整顿,依法收回违法占用的土地。
银监局负责对各商业银行向违法排污企业发放贷款的监督。
电力部门负责对淘汰、取缔、关闭的违法企业实施强制断电措施。
各部门在行使各自职责时,凡涉嫌环境违法的案件应及时移送环境保护部门。各部门应由专人负责移送案件的受理工作,按规定程序办理移交或立案手续,处理结果要及时通报。
三、时间及工作安排
全省环保专项行动共分四个阶段。各级政府要认真把握各个阶段的整治重点,并向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报告专项行动进展情况:(一)准备动员阶段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成立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确定环保专项行动信息报送负责人,并将有关情况尽快以文件或电子版形式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
(二)摸底调查、自查自纠阶段(7月1―7月30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应对列入此次环保专项行动的六类重点进行深入调查摸底,仔细排查;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确定第一批挂牌督办名单。对忻州市各县(市、区)政府规定由收费局代征排污费问题,作为今年省级挂牌督办案件,限期于8月底前予以纠正。各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于7月25日前上报污水处理厂专项检查情况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8月5日前将调查摸底情况、排查情况和挂牌督办名单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
(三)全面整治阶段(8月1日―10月30日)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检查出的重点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公开查处、曝光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并根据上述要求确定第二批挂牌督办问题。各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将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和第二批挂牌督办问题名单及第一批挂牌督办问题整改情况于8月20日前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第二批挂牌督办问题的整改情况于9月15日前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
8月25日前上报纺织、印染企业专项检查报告;连片污染问题专项检查报告;9月25日前上报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专项检查报告;10月25日前上报重点行业专项检查报告。
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将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公开查处以下突出环境违法问题:
一是对2003年以来查处的屡查屡犯的违法企业、不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进行重点督查。二是对群众多次(2次以上)向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反映但仍久拖不决的环境问题进行重点督查。三是对重点地区以及矿产开发、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突出的问题进行重点督查。四是公开查处一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失职、渎职行为。
(四)总结提高阶段(11月1日――11月20日)
各市认真总结环保行动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提出加强长效管理的措施,提交《2005年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总结》和《环保专项行动三年工作总结》,于11月20日前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
在全省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期间,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将根据《山西省2005年环保专项行动考核评分细则》要求,对各市环保专项行动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及总结考核验收,并将考核验收结果向全社会公布。同时,要把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参加全国环保专项行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的主要依据,全省环保专项行动总结表彰工作由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具体承办。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
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9〕10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省属国有煤炭企业:
目前,我省多数市县已完成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工作,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确保主体企业尽快到位,现就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煤矿证照变更和项目审批手续办理是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成效。为提高工作效率,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领导组办公室)采取联合办公的方式,实行集中受理、即时送达、倒排进度、限时办结,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随时掌握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度。各市、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落实兼并重组主体责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亲自部署,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加快审批进度。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密切配合,协调推进。
二、及时组织上报各种资料
市、县兼并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后,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抓紧组织兼并重组双方企业进一步完善协议,按照明确的内容准备兼并重组整合煤矿办理采矿许可证(附件2)、安全生产许可证(附件3)、煤炭生产许可证(附件4)、生产能力核定(附件5)、营业执照(附件6)等证照变更及项目审批的有关资料,并在2009年8月20日前将有关资料(一式6份)统一上报省领导组办公室。
三、加快审批工作进度
省领导组办公室集中受理各市上报的资料,做好交接、登记工作,并在1日内将资料分送到省有关部门。省有关部门接到资料后,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审查,开展相关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在《审批工作流程图》(附件1)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证照变更及批复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提出意见,督促市、县完善资料,并限定办理时间。在办理过程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每办结完一个手续,就要及时送达省领导组办公室,并由其负责分送或书面通知相关部门和市县及省属国有煤炭企业。
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以省领导组批复的文件作为企业经济行为的批准手续,省国资委不再进行经济行为审批,各有关部门依据领导组批复的方案,办理工商登记及相关部门手续。
四、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和项目审批手续办理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加强对各种证照手续办理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提高行政效率,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兼并重组整合工作规范、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完成兼并重组整合目标任务。
附件:1.审批工作流程图(略)2.换发采矿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3.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4.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5.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需提交的资料
6.煤炭企业设立、变更、注销需提交的资料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附件2
换发采矿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单独保留且不新增煤炭资源煤矿 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
2.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3.采矿权转让申请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4.采矿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5.年检合格证复印件;
6.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登记的审批文件(文件中应载明投资人、投资比例和投资金额)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7.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对变更或转让等情况说明的文件(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8.采掘工程现状平面图(需经县级国土资源局审核盖章);
9.采矿权转让合同或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采矿权转让的,需由转让人(原采矿权人)与受让人(现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转让合同;采矿权人与采矿权人合作、采矿权人与新投资人合作的,需由双方签订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二、单独保留且新增煤炭资源煤矿
(一)划定矿区范围需提交:
1.划定矿区范围的申请(由主体企业提出); 2.采矿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3.年检合格证复印件;
4.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5.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登记的审批文件(文件中应载明投资人、投资比例和投资金额)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6.变更前后矿区范围对照图;
7.采矿权转让合同或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采矿权转让的,需由转让人(原采矿权人)与受让人(现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转让合同;采矿权人与采矿权人合作、采矿权人与新投资人合作的,需由双方签订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变更采矿权人需提供)。
(二)办理变更采矿登记需提交: 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 2.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 3.采矿权转让申请书; 4.划定矿区范围批复; 5.变更前后矿区范围对照图。
三、整合保留煤矿
(一)划定矿区范围需提交:
1.划定矿区范围的申请(由主体企业提出);
2.采矿许可证正副本原件(参与整合煤矿均需提交);
3.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或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登记的审批文件(应载明投资人、投资比例和投资金额)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4.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对申请划定矿区范围、延续、变更或转让等情况说明的文件; 5.变更前后矿区范围对照图;
6.采矿权转让合同或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采矿权转让的,需由转让人(原采矿权人)与受让人(现采矿权人)签订采矿权转让合同;采矿权人与采矿权人合作、采矿权人与新投资人合作的,需由双方签订采矿权人合作协议书。
(二)申请变更采矿登记需提交:(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2)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3)采矿权转让申请书。
说明:1.单独保留且不新增煤炭资源煤矿,如变更采矿权人,由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组确定的主体企业,直接办理采矿权变更登记手续,不再办理转让审批。
2.整合后保留煤矿,如不新增煤炭资源,按照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组批复文件,不再划定矿区范围,直接办理采矿权变更登记手续。
3.需要互相调整矿区范围的,不重新划定矿区范围,可以与其他事项一起变更,但必须提交采矿权人双方签订的调整矿区范围协议书和调整前、后的矿区范围图,如调整中涉及国有大矿资源的,还需有国有大矿出具的同意文件及省国资委同意文件;需要增加煤层或扩大矿区范围的,重新划定矿区范围。
4.为依法有效管理煤炭资源,凡是整合保留的煤矿、增加开采煤层的煤矿、扩大矿区范围的煤矿,必须在换领采矿许可证后一年内,到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补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矿井初步设计及批复)、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其审查批复文件一式三套。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将上述资料分别报送省、市国土资源部门。5.为简化办证程序,本次换发采矿许可证,暂不进行资源储量核实和资源价款处置,待换证工作完成后,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再按规定分期分批完成储量核查和价款处置工作。
附件3 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兼并重组整合后列为单独保留且生产系统及能力不变的生产矿井 1.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为单独保留矿井的文件; 2.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书或延期申请书。
二、兼并重组过渡期内暂时保留的生产矿井
1.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允许暂时保留矿井的文件; 2.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3.复产验收批准文件;
4.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书或延期申请书。
三、兼并重组整合后系统净增能力在60万吨/年及以下的生产矿井(原生产系统不进行改造)
1.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文件; 2.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3.省煤炭工业厅核定生产能力的批准文件;
4.具备相应资质的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煤矿安全设施和条件现状评价报告; 5.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书。
说明:1.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由两个及以上的矿井整合为一个矿井,只保留主体煤矿且不改变系统不增加能力的生产矿井,矿井实现机械化采煤的,在取得省国土资源厅换发的新采矿许可证后,可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和延期。
2.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矿井生产能力、开采系统均未发生变化,但办矿主体、矿区范围发生改变,矿井实现机械化采煤的,在取得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后可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和延期。3.省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确定为过度期内暂时保留的生产矿井,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根据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批准保留的时限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执行。
4.省兼并重组领导组批准整合重组方案中,确定为兼并重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矿井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建设、验收,按规定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5.兼并重组煤矿需要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登记的主要负责人的需提供:变更申请书及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复印件)和主要负责人任命文件。
附件4 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兼并重组整合后单独保留且系统及能力均不变的生产矿井 1.企业申请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审查上报文件;
3.省领导组办公室《重组整合方案》批文抄送件、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抄送件、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抄送件;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
二、兼并重组整合过渡期内暂时保留的生产矿井 1.企业申请生产及换发证件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上报文件(附复产验收资料);
3.省领导组办公室《重组整合方案》批文抄送件、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抄送件、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抄送件;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
三、兼并重组整合后系统净增能力在60万吨/年及以下的生产矿井 1.企业申请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上报文件;
3.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抄送件;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表)。说明:1.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明确要求关闭的矿井,各市人民政府不再行文上报有关文件,由省煤炭工业厅依据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直接注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各市县人民政府、各有关企业按照关井“六条标准”立即对这部分矿井实施关闭。
2.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由两个及以上矿井整合为一个矿井,但《方案》暂未对关闭矿井名单予以明确的,由重组整合主体企业依据批准的产能及矿井实际情况,按照“一矿一井一面”要求,原则上在9月底、特殊情况可到年底前确定关闭矿井名单及关闭时限,并按程序上报。此类关闭矿井的关闭时限最迟不得超过2010年底。
3.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办矿主体、矿区范围、生产能力、开采系统均未发生变化的生产矿井,不需换领煤炭生产许可证,可继续持原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生产。
4.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矿井生产能力、开采系统均未发生变化,但办矿主体、矿区范围发生了变化的,由重组整合主体企业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程序上报,省煤炭工业厅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
5.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现有生产矿井,在开采系统不变,因装备水平提升、采煤工艺改革,导致生产能力在原证载能力基础上净增60万吨/年及以下的矿井,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办法经省煤炭工业厅对其能力核定报告进行审查批复、煤矿安全监察局进行综合评价并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之后,可持申请文件到省煤炭工业厅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
6.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需重新设计进行改造建设的矿井,按照省人民政府晋政发〔2008〕23号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建设,矿井改造建设完成、验收合格后,按规定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
7.重组整合方案批复后,部分矿井生产与建设互不干扰、已实现机械化开采、安全保障程度较高,在2010年底之前确需维持生产的,由重组整合主体企业提出申请,市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确定生产时限并上报,省煤炭工业厅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批文、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许可证批文,按照原证载能力予以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此证有效期最长不超过2010年底,到期予以注销。
8.上述意见仅适用于本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期间列入重组整合方案的煤矿。
附件5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需提交的资料
1.企业申请文件;
2.市级煤炭管理部门初审意见;
3.具有资质单位编制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说明:1.重组整合前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进行建设的新建、改扩建、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本次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设计生产能力未发生变化的,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善相关建设手续并进行建设。
2.经省领导组批准的《重组整合方案》中,现有生产矿井,在开采系统不变,因装备水平提升、采煤工艺改革,导致生产能力在原证载能力基础上净增60万吨/年及以下的矿井,可由煤矿企业委托具备资质的生产能力核定单位提交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按规定程序上报,经省煤炭工业厅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办法组织专家审查批复、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进行综合评价并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后,企业申请、按程序上报,省煤炭工业厅予以变更煤炭生产许可证证载能力。
附件6 煤矿企业设立、变更、注销需提交的材料
一、名称核准
1.全体投资人签署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2.全体投资人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及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二、公司设立
1.《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2.全体股东或被授权机构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全体股东或被授权机构签署的公司章程;
4.股东(或发起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5.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6.股东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提交已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 7.以股权出资的提交《股权认缴出资承诺书》; 8.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9.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10.住所使用证明;
11.《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12.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或许可证明。
注:被授权机构指国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的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三、变更登记
(一)公司变更(需提交两部分材料)第一部分 共性材料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或决定;
4.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变更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
6.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第二部分 变更不同内容提交的材料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工商企字〔2009〕第83号文件规定要求选择提交。
(二)企业法人变更(需提交两部分材料)第一部分 共性材料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非公司企业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企业加盖公章); 2.《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变更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第二部分 变更不同内容提交的材料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工商企字〔2009〕第83号文件规定要求选择提交。
四、公司合并
1.合并公司各方签署的合并协议(加盖合并各方公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字); 2.合并各方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关于公司合并的决议; 3.合并各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4.依法刊登公告的报纸报样; 5.合并后的验资报告;
6.因合并而注销的合并方的注销证明;
7.因合并办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提交的材料。
五、注销登记
(一)公司注销
1.公司清算组负责人签署的《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股东会、股东大会确认清算报告的确认文件; 4.经确认清算报告;
5.清算组成员《备案通知书》;
6.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二)企业法人注销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非公司企业法人注销登记申请书》(企业加盖公章); 2.企业法人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3.企业法人的主管部门(出资人)批准企业法人注销的文件;
4.企业法人的主管部门(出资人)出具的清理债务完结的证明或者确定清算组织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文件;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 6.企业法人公章。说明:煤炭企业办理兼并重组注册登记需提交材料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内资企业登记提交材料规范>和<内资企业登记文书规范>的通知》(工商企字〔2009〕第83号)文件准备,各类登记表格可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企业登记网》(http://qyj.saic.gov.cn)下载或者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窗口)领取。
主题词:经济管理 煤矿 审批通知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我省是煤化工大省,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量大面广,安全监管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安全监管的措施,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呈现稳定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我省部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工艺落后,设备简陋陈旧,本质安全水平较低;一些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安全生产责任难以有效落实;部分地区监管力量薄弱,监督检查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人员伤亡或多人涉险的危险化学品事故仍有发生。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根据《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严格安全许可条件
1、合理规划化工产业布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保障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按照“产业集聚”、“集约用地”和“安全环保”的原则,确定化工园区或化工集中区域,明确产业定位,完善水、电、气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环保保障设施。对规划园区内涉及需要搬迁的居民和设施要尽早组织搬迁,为化工发展创造条件。各市、县人民政府应在2009年10月底前,完成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专门区域。各级产业主管部门、建设规划、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做好规划的指导工作。从2010年起,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原则上应在依法规划的专门区域内建设。对没有划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的地区,原则上投资主管部门不再受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备案、审批、核准申请,规划部门不再受理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申请,环保部门不再受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安全监管部门不再受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申请。要积极推进现有化工企业有计划地逐步迁入化工园区。严格禁止在化工集中区和现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周边安全距离内无序违规建设。
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专业化。要借鉴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推进集仓储、配送、物流、销售和商品展示为一体的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建设,指导企业完善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统一管理、指定储存、专业配送、信息服务。从事建材交易的市场,要本着便民、安全的原则,划定专门区域,用于油漆等危险化学品的经营。
2、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安全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审查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条件。对首次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申请经营许可证且带有储存设施的企业,要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审核,符合条件的,方可颁发许可证;对申请延期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许可证发证机关审核要严格标准、程序、条件和时限。要把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及生产装臵和储存设施的周边防护距离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评价报告》是否与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一致作为审核的重点。对达到安全生产一、二级标准化的企业可直接办理延期手续。2010年底以前,要把涉及硝化、氧化、磺化、氯化、氟化或重氮化反应等危险工艺(以下统称危险工艺)的生产装臵实现自动控制以及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纳入颁发(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要求。
3、严格建设项目安全准入审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程序。未经相应政府投资部门核准(备案)和未经规划部门规划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不得办理安全设立审查手续;未经安全监管部门安全审查合格的项目,土地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手续,供电部门不得直接供电或转供电。未经设立安全审查批准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不得擅自开工建设。要从严审批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合成氨和涉及危险工艺等建设项目,原则上在城市建成区和居民集中地区不再批准生产过程中涉及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的建设项目和剧毒品生产建设项目。安全监管部门及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违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
4、逐步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人员从业条件。2010年开始,凡新领或进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时,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中要至少有一人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有3年以上化工行业从业经历;带有储存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专职管理人员中要至少有一人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专科以上学历。要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职工素质的提高,逐步使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操作人员达到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5、继续淘汰、关闭工艺落后、设备设施简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009年底前,对使用列入国家、省政府明令禁止和淘汰的化工生产装臵的企业,各级产业主管部门应进行清理核实;有关人民政府要在限期内组织关闭。安全监管部门对使用淘汰工艺、设备并经整改后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吊销许可证。
二、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6、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完善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足额提取安全费用,保证用于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和有效实施,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企业应将上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于次年3月底前报送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7、改造提升现有企业,逐步提高安全技术水平。要通过财政、税收、差别水电价等经济手段,引导和推动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涉及危险工艺的生产装臵,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臵,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重点企业要在2010年底前,完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通过装备集散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提高生产装臵自动化控制水平。新建的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装臵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连锁控制系统,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要设臵紧急切断装臵;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新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必须在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放大到工业化生产,以提高装臵安全可靠性。
8、积极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有关企业开发化工安全生产技术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使用安全技术。在危险化学品槽车充装环节,推广使用万向充装管道系统代替充装软管,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等液化危险化学品。积极应用HAN阻隔防爆技术对安全距离不足的加油(气)站的储油(气)罐进行技术改造。指导大型化工企业开展风险评估,提高事故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组织有条件的大型化工企业应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技术(HAZOP),提高化工生产装臵潜在风险辨识能力。
三、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
9、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执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保障安全投入,建立内部安全生产监督机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实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制订完善各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各工种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各个岗位职工在安全生产中应负的职责,分级管理,层层落实,并加强责任制落实的监督检查
10、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按照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和我省制定的氯碱、合成氨、焦化、其它危险化学品等有关行业安全标准,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与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相结合,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双基”建设,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条件。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生产企业和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以下称重点企业)要在2010年底前,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面达标。
1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按照《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局第20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3号令)的要求,健全并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行全员培训,严格持证上岗。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分类别、分层次开展法律法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技能、应急管理、职业危害与防护等教育培训活动。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安全培训考核,考核成绩记入员工教育培训档案。要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等形式,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意识,保证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12、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企业要加强建设项目特别是改扩建项目的安全管理,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建设项目工艺可靠、安全设施齐全有效、自动化控制水平满足安全生产需要。要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设计、施工、监理。建设项目试生产前,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三查四定”(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整改措施),制定试生产方案,严格按试生产方案和有关规范、标准组织试生产。操作人员须经岗前培训合格,熟练掌握工艺规程和安全操作要领,方可参加试生产操作。工程项目验收时,要同时验收安全设施。
13、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登记备案制度。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取得危险化学品登记备案证书。在2009年底前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剧毒化学品和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要完成登记备案工作。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必须向用户提供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14、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要定期开展危险源识别、检查、评估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好重大危险源备案工作,配合建设和完善全省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要建立并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责任制,实时监控重大危险源的压力、温度、液位、有毒有害气体泄露检测记录,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压力容器及附件、应急预案修订及演练、应急器材准备等情况。
15、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编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事故应急演练。规模较小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应与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救援机构、大中型化工企业建立联系机制,通过签订应急服务协议,提高应急处臵能力。
要加强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的应急救援建设和管理。在化工园区和化工集中区应依托专职消防队伍或大型企业专业救护队伍,组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和公共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为企业及周边范围的事故应急处臵提供技术支撑。
16、建立规范化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把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根据生产特点和季节变化,组织开展综合性检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节假日检查和生产班组的日常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计划,采取防范措施,限期解决。
17、建立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每年1月15日前,重点企业要向当地县(区)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上安全设施、安全管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生产安全事故等情况。有关中央和省属企业要同时向省、市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现场核查。企业发生生产伤亡事故时,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受县(市、区)人民政府委托组织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的企业,调查工作结束后要向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行业主管部门报送事故调查报告。
18、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要率先实施“责任关怀”行动。2009年,全省化工企业要大力推行“责任关怀”理念,促进企业以转变观念入手,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采取自律行为,自愿在安全、环保、健康方面更多地投入,以消除安全环境隐患、降低事故风险、提高产业形象,从源头上减少高危、高污事件的发生机率,努力达到零事故、零污染的目标。
四、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完善法制体系建设
19、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级人民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高度,在党委的领导下,发挥政府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危险化学品发展规划、监管机构、安全投入、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要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和明确山西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的通知》(晋政办发[2006]19号)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质检部门、交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设规划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商务部门、农业部门、国防科工办、气象部门、铁路部门、民航部门、邮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中的监管职责。20、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做好配套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进一步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保障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有法可依。
21、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涉及部门多、环节多。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安全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涉及多个部门、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上的突出问题;督促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提高依法监管效率。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综合监管职能,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强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废弃物处臵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构建管理有力、监督有效的危险化学品综合监管网络。
22、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要结合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23、进一步发挥中介组织和专家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特长和行业组织优势,按照政府授权,积极开展和参与本行业安全管理、检查、督查和教育培训等工作。安全监管部门要指导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积极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咨询服务,帮助指导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的作用,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
各级要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家数据库,为专家参与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应急管理工作创造条件;建立重大问题研究和重要制度、措施实施前的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和督促中小化工企业聘请专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指导,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推动安全专项整治
24、加强安全生产检查,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实际,探讨危险化学品企业分类监管的有效方法,制定执法检查工作计划,明确检查频次、程序、内容、标准、要求。重点检查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并监督执行的情况,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费用提取与有效使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等情况。
各级安监执法队伍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开展执法检查。要提高执法检查能力,规范执法检查行为,保证执法检查的客观性,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要进一步按照分级、属地原则,规范各级重点监管范围,依法界定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落实日常监管职责,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推动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5、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运输、废弃物处臵秩序;淘汰不符合产业规划、能耗高、污染重和安全生产没有保障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继续落实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严重不足的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生产、经营、运输等环节的非法违法行为。对检查发现的未经批准、许可擅自组织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依据各自职权予以处罚;凡列入关闭名单的企业,各级政府要在限期内组织取缔、关闭。
深化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各地各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剧毒溶剂等重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整治与监控;严格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资质和运输相关人员考核、资格认定;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发货(或收货)企业装载(或卸载)环节的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完善发货和装载(收货和卸载)的查验、登记、核准等制度。要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及其车载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实施对危险化学品运辆车辆的全程监控。
26、加强对事故调查工作的督察管理。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严格执行事故调查处理“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履行职责,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清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严格责任追究,开展警示教育。省级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市级以下查处事故情况的督查工作;各市、县安监局、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受县级人民政府委托组织的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监督,检查防范措施和责任人处理意见落实情况。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工作,按时逐级上报统计数据;定期分析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和规律,及时通报典型事故,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防止发生同类事故。
各市、县本地区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意见和落实措施,以取得更大实效,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