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关于取消公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7〕52号 【发布日期】2007-04-29 【生效日期】2007-04-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关于取消公路基本无“三乱”地区资
格的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
(晋政办发〔2007〕5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纠风办、交通部、公安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取消公路基本无“三乱”地区资格的暂行办法》(国纠发〔2006〕9号),巩固我省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成果,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依法行政,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严格控制站卡设置
在公路上设立检查站、收费站等的审批权在省人民政府。省以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省直各部门都无权批准任何部门、单位、组织和个人在公路上设置任何形式的站卡。对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公路上乱设站卡的,要立即拆除,严肃查处,同时对有批准责任的负责人即行撤职。
我省站卡设置总的原则是:少增加或不增加、少延期或不延期。交通、公安、林业部门设置检查站、收费站及发生重大疫情时设置临时性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植物检疫检查站,应当从保障公路畅通、安全和有利于交通运输生产出发,提出设站方案和申请,由省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审批。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核发设站许可证,由省纠风办负责核对并办理发放设站许可证之后,方可设站。交通部门设立收费站应当严格依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部、省中心工作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应严格按照《交通民警执勤执法工作规范》执行。
二、严格规范上路执法部门和人员的行为
交通、公安、林业部门及发生重大疫情时经批准设置的临时性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植物检疫检查站在上路执行公务时,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严禁超范围执法。要实行罚缴分离制度、办事公开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执行公务人员上岗时胸卡、证件要佩带齐全,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站卡站容站貌要整洁,并实行“八公开”,即:公开站卡名称、设站许可证、收费许可证、收费单位、收费标准、收费起止年限、监督电话、工作人员的检查证或收费证。
三、严格界定公路“三乱”(一)下列行为属于公路“三乱”: 1.违反《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设置公路通行收费站或收费经营期已满不及时撤站的;2.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上路检查、收费、罚款的;
3.上路执法部门或人员超越职权范围、管辖区域拦车检查、收费、罚款,或超标准收费、罚款,或对同一违法行为重复处罚的;
4.其他没有法定依据,或违反有关规定,在公路上设站、收费、罚款的。
(二)下列行为属于严重公路“三乱”: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越权批准在公路上设立任何形式的检查站、收费站的;2.除交通、公安、林业部门及由省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在发生重大疫情时批准设置的临时性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植物检疫检查站以外,任何部门、单位、组织和个人,在公路上设置任何形式的检查站、收费站或拦截车辆进行检查、罚款、收费的;
3.向上路执收、执罚单位、个人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指标,或擅自设立收费、罚款项目的;4.执法人员利用检查、收费、罚款权力进行索拿卡要及发生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5.对上级交办的公路“三乱”问题,敷衍塞责、弄虚作假、不严肃查处的;6.多次发生公路“三乱”问题,群众反映强烈,不及时纠正和有效治理的;
7.因公路“三乱”问题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或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的。
四、严肃查处公路“三乱”,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对构成公路“三乱”行为的,除应按有关规定依法予以追缴、没收款项外,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严重公路“三乱”行为的,还要对有关负责人依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对公路“三乱”案件要直查快办。交通、公安、纠风部门要组成直查快办案件组。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随时查处,查实一个,处理一个。要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进行督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和问题,要安排专人负责,一查到底。加大办案力度,严肃追究责任。对一些问题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件要通过媒体曝光。
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涉路部门对本部门的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负全责,继续坚持“责任人、地方(部门)领导和督导组”三方面责任制。
对发生公路“三乱”问题的地区,视情节轻重,由上一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开通报批评”或取消公路基本无“三乱”地区资格,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发生严重公路“三乱”问题的市、县,由省治理公路“三乱”联席会议直接取消其公路基本无“三乱”地区资格,并责成当地政府或部门实行责任追究。被取消公路基本无“三乱”资格的市、县,经认真整改,在取消之日一年后,可提出书面申请,经省治理公路“三乱”联席会议检查验收合格,恢复其公路基本无“三乱”地区资格,并报部际协调会议备案。
发生严重公路“三乱”问题的,除追究当事人直接责任外,还要追究部门分管领导的责任;发生被部际协调会议直接取消所在地公路基本无“三乱”地区资格的,要追究所在地分管领导的责任。
二○○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纠风办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设置公路(推荐)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1]29号 【发布日期】2001-02-26 【生效日期】2001-02-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纠风办等部门关于
进一步规范设置公路检查站和执法行为报告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1〕29号2001年2月26日)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省纠风办、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省林业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设置公路检查站和执法行为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规范设置公路检查站和执法行为的报告
(省纠风办、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省林业局
二00一年二月十三日)
治理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和乱收费,是纠风专项治理的重要项目。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将其纳入深入反腐败斗争,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总体部署。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交通部、公安部、国务院纠风办(以下简称“两部一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99年11月,“两部一办”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新目标。2000年9月,“两部一办”下发了《关于印发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实施方案及量化考核评分标准的通知》(交公路发〔2000〕501号),全国将在三年内分五批公布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单。今年是这项活动的第二年,根据我省的工作情况,拟作为第二批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省份,于2001年3月底以前上报考核验收申请报告,6月底以前接受交通部、公安部、国务院纠风办、建设部、国家林业局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也关系到我省在全国的名次和声誉。我省目前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虽然形势很好,但影响达标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除按国家规定允许上路执收执法的交通、公安、林业部门以外,还存在多家上路的现象;二是按国家规定,经省政府批准允许上路的部门执收执法行为尚不够规范,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烟草专卖部门打假设置的临时站(点)未明确期限,经省政府批准设置的18个临时动物检疫检查站和18个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站未按规定到期即撤,成为变相的常设站点。这些均与“两部一办”交公路发〔2000〕501号文件规定的量化考核评分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如不解决好,将影响我省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达标工作。鉴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在公路上设置站卡的规定。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通知》(国发〔1994〕41号)的规定,除公安、交通、林业部门经省政府批准可以在公路上设置治安检查站、车辆通行费收费站、公路规费稽查站、木材检查站外,“其他任何部门、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设置任何形式的检查站、收费站,也不得在公路上拦截车辆进行检查、罚款、收费”。
二、二、进一步规范允许上路执收执法部门和执收执法人员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允许上路的交通、公安、林业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工作规则,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三、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商标卷烟活动,坚决制止非法生产卷烟行为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89号)规定,在卷烟打假活动期间,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制假重点地区的村、镇设立临时检查站(点)。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如若在公路上设置烟草专卖打假临时检查站,其批准权应属省人民政府,不宜下放到市州人民政府(原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临时检查站一律撤销)。为防止临时站点过多过滥。烟草专卖打假临时检查站要尽量利用公安、交通、林业部门现有的检查站,并规定明确的时限。打假活动结束后,临时检查站应立即撤除。在临时检查站撤除后,如有举报非法运输卷烟的问题,可与公安交警配合,利用公安、交通、林业部门现有的检查站、收费站进行堵截,烟草部门不得单独上路拦车检查、收费或罚款。
四、四、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临时过境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站,要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鄂政函〔1998〕186号规定的时限(每年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设置,到期即撤,不得将临时站点改为常设。
五、五、在全省实行治理公路“三乱”“黄牌警告”和“反弹摘牌”制度。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不搞终身制。对一年内发生一次严重公路“三乱”问题的县(市)实行黄牌“警告”;―年内连续发生两次严重公路“三乱”问题的县(市),取消其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县(市)资格;一个市、州一年内有两个县(市)被取消资格的,或在其辖区内一个县(市)发生一起重大公路“三乱”问题,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即取消该市、州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资格,并公开曝光,限期整改。对于市、州、县人民政府违规出台文件,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或下达罚款指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坚决取消其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资格。
六、六、治理公路“三乱”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负总责.分工专人主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发生严重的公路“三乱”问题,不仅要严肃处理当事人,还要追究有关领导人的纪律责任。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建议批转各地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生委等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禁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鲁政办发[2001]8号 【发布日期】2001-03-02 【生效日期】2001-03-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生委等部门
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
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1〕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政府同意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厅、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的实施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进一步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工作,优化我省出生婴儿性别结构,是一件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以及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坚决地、有效地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促进我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00一年三月二日
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
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的实施意见
(省计生委、省卫生厅、省药监局 二00一年二月五日)
《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颁布实施两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和提高规范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使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由1997年的111.2,下降到目前的108.7,实现了连续3年稳步回落,从而对优化我省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近期省人大对部分地区进行的《规定》执法检查情况来看,有些地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特别是二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为干预出生人口性别的问题依然存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规定》,有效地控制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状况,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控制出生人口性别工作的领导
解决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是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各地要在抓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控制出生婴儿性别比工作,把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定期分析研究本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状况,一旦发现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务必及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传播方式,加强对《规定》及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舆论宣传和社会教育,在全社会倡导“多生不如优生”、“生女生男顺其自然”的现代生育观念,形成男女平等的新型文化和社会氛围。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特别是妇产门诊、B超室、流引产手术室,都要悬挂《规定》全文,并设置“禁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醒目标志。加强对计生和卫生工作人员特别是技术服务人员的管理和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大局观念,严格执行《规定》,自觉抵制人情关系和利益诱惑,做执法守法的模范。
二、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规定》全面落实
(一)实行计划内怀孕终止妊娠报告审批制度。计划内怀孕的孕妇,因医学需要终止妊娠的,应当在终止妊娠前报告当在县级计划生育部门批准,并在指定的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实施。对胎儿是否患有严重疾病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部门与卫生部门联合组建的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经批准实施流引产手术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与有关科室及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规范和完善登记、审验、诊断、施术、报告等项工作制度,进行严格检查,并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施术人员对要求流引产的,应当问明身份,查明原因,审验计划生育部门允许终止妊娠的证明后方能实施手术。因孕妇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不及时施术将严重影响孕妇健康的,由两名施术人员共同签字后方可实施手术,并应在术后24小时以内,由施术单位及时报告所在地计划生育主管部门。
(二)加大对B超机使用和染色体检验技术应用的监管力度。一是建立B超机使用审批和登记备案制度。各级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责,对各自系统内现有B超机和染色体检验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备案制度,并定期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保健的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对行业医院、企业医院和个体行医者的监督管理,取缔非法行医,禁止个体行医者购置使用B超机、使用染色体检验技术和施行终止妊娠手术。二是规范B超机和染色体检验技术使用制度。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要进一步落实禁止使用B超机和染色体检验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责任制,建立完善的B超机和染色体检验技术管理制度,把B超机、染色体检验技术的使用作为机构内部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岗位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并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B超机使用和染色体检验技术应用工作要实行双人工作制度,落实工作室进入许可、双人共同操作、检查结果共同签字负责等制度,防止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三是加强对B超执机人员的选用和培训工作。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要选拔政治素质高、纪律观念强、职业道德好、业务技术精的技术人员担任B超机操作员和染色体检验技术人员,并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签订岗位责任书,强化法制观念。
(三)进一步规范和控制终止妊娠类药物的流通、使用和管理。一是加强经营管理,规范流通渠道。终止妊娠类药物的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流通渠道进行销售,不得以其他任何手段促销;在省内仅限于省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和省妇幼保健所对终止妊娠药物按条条经营,并定期将经营情况报省药监局备案,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参与经营,禁止在药品零售店、药房及其它任何地方销售。二是规范使用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终止妊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物,必须由符合国计生科字〔1994〕299号文件规定条件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护下进行使用。允许使用终止妊娠类药物的机构,必须在其药房实行专人专柜保管,并严格按妇产科主治医生的处方发药,禁止个体行医者使用终止妊娠类药物。三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强化监管措施。各级药品监督、计划生育、卫生部门要协同其他有关部门,对终止妊娠类药物的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定期进行自查或联合检查,发现违法经销、使用的,依法严肃查处。
(四)完善孕期随访服务制度。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和技术服务机构,要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积极开展对育龄群众的生殖保健服务。对符合政策并申请生育的育龄妇女,要实行孕情随访服务和生育全程监测制度。对计划内怀孕已满3个月的,要坚持村级每月一次访问,乡镇两月一次保健。对在随访服务中发现异常现象的,及时报告县级以上计划生育部门组织鉴定。对外出流动的,要与其流入地加强信息联系,共同做好孕情随访服务和生育全程管理。
三、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执法质量
各级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部门要将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列入考核内容,确保责任到位。
(一)对违反《规定》行为及时查处,严厉打击。对违反B超和染色体检验技术管理规定,私自为孕妇进行检查、检验,或私自实施终止妊娠手术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工作人员,一经查实,一律作开除公职处理,并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二)加强《生育证》审批发放工作。对计划内怀孕4个月以上,无故私自流引产或者所述流引产理由没有证据证明的,视为选择性终止妊娠,一孩的3年内不予安排生育,二孩的终生不再安排生育。无故脱离孕期随访服务,超过预产期而孩子不知去向且没有证据证明孩子已死亡的,视为已生育,不再安排生育计划。
(三)建立有奖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结合计生部门孕情全程监测,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举报,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违反规定非法终止妊娠和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典型事件,除按有关规定对当事人予以严肃处理外,同时追究其单位及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对遗弃婴儿和溺杀婴儿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依法惩处。
四、四、加强部门协作,搞好综合治理
各级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共同抓好《规定》的贯彻落实。一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把计划生育各项管理服务统计信息与卫生部门的孕妇B超使用、流引产、接生及出具出生医学证明等有关情况相互对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杜绝私自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行为,防止出生婴儿性别改报、错报以及谎报出生死亡等情况的发生。二是共同规范和加强对终止妊娠类药物的市场管理,完善终止妊娠类药物的专营制度。三是加强跨县、跨市以及跨省的横向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加强边界地区的联防联治,堵塞管理漏洞。四是抓好国家计生委出生人口性别比干预项目试点,不断总结经验,促进全省范围内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改善。
各级计划生育、卫生、药品监督部门每半年要召开一次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联席会议,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使我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到正常的范围以内,为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办字〔2005〕21号 【发布日期】2005-02-05 【生效日期】2005-0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通知
(办字〔2005〕21号 2005年2月5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进一步明确和理顺部门的监管职责,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为切实加强我省食品安全工作,2003年底省政府决定成立了省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河北省各级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2004年,将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列为全省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各级各部门围绕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做了大量工作,食品安全状况逐步好转。但食品安全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少数基层管理部门甚至当地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对食品安全隐患依法监管和打击不力;有的部门甚至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存在畏难、厌战情绪,整治效果不理想;部分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落后,食品质量差;有的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违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害消费者利益;一些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意识还不强,特别是农村地区不少群众缺乏对假冒伪劣食品的鉴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认真履行职责。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为契机,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食品安全薄弱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同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激励好的,鞭策差的,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氛围。
二、明确职责,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要求
(一)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冀机编办〔2005〕2号)要求,尽快落实调整后的部门监管职责,加强工作衔接,防止监管工作出现空档。按照国发〔2004〕23号文提出的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日常监管,要严格实行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要将生产许可证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卫生、工商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要认真做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工作,取缔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加强上市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查处销售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查处食品虚假广告、商标授权的违法行为;要将营业执照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质检、卫生部门。卫生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卫生许可的主要内容是场所的卫生条件、卫生防护和从业人员健康卫生状况的评价与审核,要严厉查处上述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并将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质检和工商部门。(二)各级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方针、政策,协调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定期分析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形势,协调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联合行动,处理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定期听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督查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的落实。各级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级食品安全评价和食品质量监测计划,统一发布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统筹安排评价和监测经费。(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牵头负责全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提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发挥农业、林业、卫生、商务、粮食等部门检测机构的作用,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审核和动态监督管理。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粮食、发展改革、商务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行业管理工作。(四)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重点抓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科学评估制度和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启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保障措施;要建立食品安全科学评估制度,对重点食品安全状况、重点污染物的危害水平以及与食品有关的新技术、新资源、新材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对食品安全监测与监督抽查结果、消费者申诉举报以及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起因、危害程度和影响等进行分析评估,逐步建立危害预测模型或食品安全评价指数;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网络体系,尽快制定《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协调、统一的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清理、修订涉及食品安全的产品标准和地方卫生标准,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三、突出重点,抓好当前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围绕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抓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肉及肉制品、蔬菜、果品、奶及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重点品种,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突出抓好儿童食品和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工作,确保食品放心工程各项目标如期实现。(一)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活动。以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规定,加强对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出入库质量监管,把好源头质量关,严防霉变粮、劣质粮和陈化粮流入市场。(二)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坚决取缔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获证产品和企业的监管。在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酱油、醋五类食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加强肉制品等10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启动其余13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三)强化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商标、包装装潢和标注、标识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仿冒等侵犯知名食品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加强食品广告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欺诈、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适时公布抽查结果,发布消费警示,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积极督促重点食品经营单位实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大力推行“厂场挂钩”、“场地挂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四)加强食品消费环节的安全管理。对餐饮业、食堂等实行卫生许可并强化日常监督,对直接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继续在食品消费环节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与卫生许可制度及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效率。(五)抓好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要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行为;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加大对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的监管力度,切实保证未成年人和农民饮食安全。
四、加强领导,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各级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确保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成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各县(市)也要尽快建立相应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当地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二)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要坚持“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牵头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各部门各司其职,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对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加以整治;积极推动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研究完善联合执法的形式,落实法律责任、经费保障等,尽快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发挥协同整治的作用。(三)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机制,将责任落到实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地方保护、工作不力、消极应付、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要严肃追究行政责任和监管失职责任,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四)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思想、业务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文明公正执法。切实改善执法装备,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条件,安排必要的办案经费和监督业务专项经费。(五)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和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规定,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强化地方政府、企业法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食品消费的维权意识。及时揭露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完善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广大群众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食品安全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等部门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等部门
关于北京市住宅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市建委、市社会办、市民政局、市规划委等部门制订的《北京市住宅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北京市住宅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试行)
(市建委 市社会办 市民政局 市规划委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住宅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活动,维护广大业主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订本规则。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住宅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成立、运作及活动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业主”,是指房屋所有权人。
第四条 市建设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物业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各区县建设房屋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对本辖区内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成立、运作及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业主大会
第六条 业主大会由物业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代表和维护物业区域内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一个物业区域成立一个业主大会。物业区域的划分,应当综合考虑建筑规模、停车位、绿化、物业服务用房及相关设施设备共用等因素,便于业主共同决策和社区管理。
第八条 销售房屋之前,开发建设单位应当通过招投标或协议方式选聘前期物业服务机构,并同时向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提出划分物业区域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规划许可证明文件及附图;
(二)物业服务用房、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社区活动用房等公共配套用房规划及建设方案。
第九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会同区县规划、建设房管、国土、民政等部门对前述资料进行审核,划分物业区域,出具意见书。
意见书中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物业区域四至范围、总建筑面积、总单元数等;
(二)物业服务用房规划面积、坐落位置(要落实到幢、层、房号);
(三)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社区活动用房规划面积、坐落位置(要落实到幢、层、房号);
(四)规划停车位数量、分布情况;
(五)规划绿地面积、分布情况;
(六)其他公共配套用房及设施情况。
第十条 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前期物业服务招投标备案手续时,应提交物业区域划分意见书。
第十一条 开发建设单位应当自物业区域内物业交付首户业主之日起30日内向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报送房屋分户及建筑面积清册,以及筹备首次业主大会会议所需的其他材料。
物业交付之日指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的交付日期,实际交付日期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的,以实际交付日期为准。
第十二条 首次业主大会会议自物业区域内物业交付首户业主之日起即可筹备,具备法定表决条件的,应及时召开,开发建设单位应及时书面告知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业主也可以提出书面申请。
筹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所需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在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居委会负责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筹备工作。社区居委会人员担任筹备组召集人(未成立社区居委会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指派工作人员担任),负责组织业主代表、开发建设单位、社区居委会、派出所等单位代表组建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以下简称筹备组)。其中,业主代表人数不低于筹备组总人数的一半。
除召集人外,筹备组成员人数应为单数,每人享有一票表决权。
第十四条 筹备组中业主代表的产生,由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组织业主推荐,业主也可以自荐或联名推荐。
业主代表应当具有业主身份,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履行业主义务等。
第十五条 筹备组成员确定后,应当在物业区域内的显著位置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 筹备组应当遵守以下工作原则:
(一)少数服从多数;
(二)筹备组成员辞职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而出现缺额时,应按原组成方式及时补足。
第十七条 筹备组应当制订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方案,并完成以下工作:
(一)确定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形式和议题;
(二)拟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草案)、管理规约(草案);
(三)确认业主身份,确定业主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上的表决权数;
(四)确定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产生办法及名单,制订业主委员会委员选举办法,明确选票发放人、计票人和监票人推选办法;
(五)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其他筹备工作。
第十八条 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应当规定以下事项:
(一)业主大会会议召开的形式、程序和规则等;
(二)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数量、任期和候补制度等;
(三)业主委员会会议召开的条件、形式、程序和规则等;
(四)业主委员会换届程序、补选办法和议事规则等;
(五)业主委员会日常活动及印章管理制度等;
(六)业主大会会议、业主委员会会议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等;
(七)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 筹备组应当将以下事项在物业区域内公示:
(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方案;
(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草案)、管理规约(草案);
(三)业主及其专有部分面积明细表;
(四)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产生办法(草案);
(五)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及简况。
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业主对上述公示事项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内向筹备组提出,筹备组应当登记并作出答复。
第二十条 筹备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完成筹备工作,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
因故无法按时完成筹备工作的,筹备组应当按照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方案的规定,在物业区域内公告相关情况及解决办法。
第二十一条 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应当对以下事项进行表决,并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半数以上且占总人数半数以上的业主同意:
(一)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草案)、管理规约(草案);
(二)业主委员会委员。
第二十二条 筹备组应当自首次业主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之日起3日内将表决结果在物业区域内公告。
第二十三条 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召开,但应当有符合法定表决权数的业主参加。
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按照业主大会会议召开方案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发放、回收书面表决书,并做好签收和登记工作。
第二十四条 业主可以书面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委托书应载明委托事项和业主专有部分面积,一名代理人可同时代理业主的具体人数应当在业主大会会议召开方案或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明确规定。
房屋所有权人超过一人的,可推选一人行使表决权,也可由各共有人按照所占份额行使表决权,但共有人所代表的总业主人数为一人。
物业区域内的人防、车库不计算表决权数。
第二十五 条业主人数较多,业主可以幢、单元、楼层等为单位共同推选业主代表参加业主大会会议,具体办法应当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明确规定。
推选业主代表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业主代表应当于参加会议前3日,就业主大会会议表决的事项书面征求其所代表业主们的意见,但业主代表不能代替业主本人作出决定。表决书应当经业主本人签字后,由业主代表送达业主大会会议投票表决。
第二十六条 业主大会定期会议每年应至少召开一次,由业主委员会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组织召开。
第二十七条 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0%以上且占总人数20%以上的业主提议,或突发重大紧急物业管理事情需由业主共同决定的,业主委员会应当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临时会议。
第二十八条 业主可以幢、单元、楼层等为单位,共同决定本单位范围内的物业管理事务,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及管理规约,不得与业主大会的决定相抵触。
具体议事方式、程序、原则应当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规定。
第三章 业主委员会
第二十九条 业主委员会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接受业主的监督,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召开业主大会会议;
(二)定期向业主或业主大会报告相关情况;
(三)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机构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四)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物业服务;
(五)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
(六)督促业主交纳物业服务费用;
(七)配合社区做好本物业区域内的社区建设工作;
(八)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应当是本物业区域内的业主,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遵守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履行业主义务;
(四)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公正廉洁;
(五)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六)具备必要的工作时间。
第三十一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为单数,具体数额应当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明确规定。
业主委员会委员选举产生后,应当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委员会会议,由委员推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
第三十二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持以下材料向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备案:
(一)业主大会决议;
(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
(三)业主委员会委员名单;
(四)其他材料。
第三十三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在备案后7日内将有关情况抄送区县建设房屋行政管理机构,并书面通报区县公安分局和物业所在地社区居委会。
第三十四条 业主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年限应当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明确规定。
第三十五条 业主委员会备案后,持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出具的备案证明向区县公安分局申请刻制业主委员会印章,印章内容应当包括任期时限。
第三十六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其委员资格终止:
(一)物业转让、灭失等原因不再是业主的;
(二)无故连续缺席业主委员会会议三次以上的;
(三)丧失履行职责能力的;
(四)有犯罪行为被判处刑罚的;
(五)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大会提出辞职的;
(六)拒不履行业主义务的;
(七)在物业区域内的物业服务机构任职,或与其关联机构有利害关系的;
(八)其他原因不宜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
其中有(一)、(三)、(五)项情形的,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自动终止,其他由业主大会会议作出决定。
第三十七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终止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3日内将所保管的档案资料、业主委员会印章及其他属于业主大会所有的财物移交给业主委员会;拒不移交的,其他业主委员会委员可以请求物业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协助移交,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八条 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组织召开。经三分之一以上委员提议,应当及时召开业主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九条 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有超过半数的委员参加,作出决定时应当经全体委员半数以上同意,每名委员拥有一票表决权。
业主委员会会议应作书面记录,由参会委员签字后存档。
业主委员会委员不得委托他人参加业主委员会会议。
第四十条 业主委员会召开会议时,可以邀请物业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派代表参加。
第四十一条 业主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应当由参会委员签字确认,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日内以书面形式在物业区域内公告。
第四十二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建立档案,并指定专人保管,主要包括以下材料:
(一)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会议记录;
(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决定;
(三)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物业服务合同等;
(四)业主委员会委员选举及备案材料;
(五)专项维修资金账目;
(六)业主意见及建议。
第四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候补制度应当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规定。业主委员会任期内,委员出现空缺时,按候补制度自动补足,并履行备案手续。候补人数不超过业主委员会委员总数的二分之一。
第四十四条 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前2个月,应当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进行换届选举。
第四十五条 新一届业主委员会产生后15日内,原业主委员会应当将其保管的档案资料、业主委员会印章以及其他属于业主大会所有的财物移交给新一届业主委员会;拒不移交的,新一届业主委员会可以请求物业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协助移交,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六条 业主委员会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业主委员会应当自备案事项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申请变更备案。
第四章 指导监督
第四十七条 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应当告知物业所在地社区居委会,并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出现违反法律、法规或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情形的,社区居委会应向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报告,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应当及时给予指导。
第四十八条 业主委员会不按时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的,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0%以上且占总人数20%以上的业主提议,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组织召开;逾期仍不召开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有权指导社区居委会组织业主召开业主大会会议,重新选举业主委员会。
第四十九条 业主委员会逾期未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换届的,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组织召开;逾期仍不召开的,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居委会组织业主召开业主大会会议进行换届。
第五十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作出与物业管理无关的决定,不得从事与物业管理无关的活动。
第五十一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违反法律、法规的,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
第五十二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第五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违反规定或超越职责范围使用印章的,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并通告全体业主;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等示范文本、表样由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另行发布并推荐使用。
第五十五条 本规则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非住宅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设立、运作及活动参照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