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河南省开展农村土地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7〕98号 【发布日期】2007-09-05 【生效日期】2007-09-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河南省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07〕9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农业厅等部门制定的《河南省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九月五日
河南省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省农业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监察厅 省民政厅
省政府纠风办 省信访局
(二○○七年九月五日)
为贯彻农业部等七部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农经发〔2007〕1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办〔2007〕8号)精神,落实农村土地法律政策,加强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新时期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开展我省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制定本工作方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贯彻落实法律政策的各项规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中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民集体土地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通过专项治理,要妥善解决延包遗留问题,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到户率,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到实处;要坚决纠正和查处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超标准预留机动地、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等违法违纪行为,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进一步遏制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侵害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加快土地承包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普遍建立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等多渠道解决纠纷的有效机制,切实提高基层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改进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
二、主要内容
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要在全面检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以查处和纠正法律政策不落实、违反法律政策规定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为重点。
(一)检查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落实情况。一是二轮延包后续完善情况。各县(市、区)要对照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规定,认真排查至今尚未开展延包工作或延包工作没有完成的村组,妥善解决延包遗留问题;对部分城镇郊区未开展二轮延包工作的,要明确时间确地确权到户。二是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情况。摸清至今未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未发放经营权证书的农户情况。(二)查处违法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问题。一是检查承包期内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情况,依法纠正违法收回和随意调整农民承包地的问题。二是检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动地预留总面积是否超过法律规定限额,以及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是否公开和民主,发包收益管理是否规范。三是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认真核实承包地流转的总面积、涉及的农户数量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农户数量,依法纠正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或截留、扣缴农户承包地流转收益的问题。
(三)查处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问题。一是检查近年来农村土地征占情况,重点查处不按规定的程序审批、不按审批的项目使用以及以各种名义变相征占农村土地问题。二是检查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情况,重点检查补偿费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补偿费的分配是否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开并接受群众监督。
(四)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情况。一是土地承包档案资料管理情况,包括土地承包方案、承包合同、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资料是否齐全规范。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登记、备案、发放情况,包括经营权证书是否填写准确、项目齐全,登记内容是否与实际地块、面积相符,与村组承包底册相符,与登记簿记载的内容一致。三是检查土地流转管理是否规范,包括土地流转的登记备案、合同管理、动态监测等制度建立情况,以及向农民提供土地流转信息、评估咨询等服务情况。(五)检查农村土地问题信访情况。各县(市、区)要对本地土地信访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系统掌握土地信访基本信息,认真分析引发土地信访的原因,坚决纠正信访属地管理责任不落实、有关职能部门不作为、基层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对于土地信访和纠纷高发的重点地区、重点村组,要统筹力量、集中治理,实行目标管理,限期解决。要特别关注基层组织违法收回和随意调整农户承包地引发的纠纷以及侵害农村妇女和农民工土地权益引发的纠纷。
三、实施步骤
这次专项治理工作分动员部署、自查整改、评估总结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9月10日―9月25日)。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及时提出本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时间和目标要求,把专项治理工作任务部署到乡镇、村组。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深入细致地开展动员活动,加强法律政策宣传普及,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深刻领会和掌握各项规定,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配合搞好专项治理。
(二)自查、整改阶段(9月26日―10月31日)。县(市、区)、乡镇政府要组织力量对村、组的土地承包、征占情况等进行排查,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的重点、时限、措施和具体要求并立即整改。自查与整改可以交叉进行,边查边改,发现问题随时纠正。县级政府要将自查情况和整改方案逐级上报省政府。
(三)评估总结阶段(11月1日―11月20日)。各省辖市要对本地专项治理工作的部署、自查和整改情况进行全过程督导,对县级专项治理工作效果进行评估并反馈意见。各县(市、区)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做好专项治理工作。整改工作完成后,各级政府要对本地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逐级上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我省建立由省农业厅、国土资源厅、监察厅、民政厅、省政府纠风办、省信访局参加的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省联席会议)。省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承担日常工作。
省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负责全省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督导检查、政策指导和重大案件查处、信息交流等工作。省农业厅负责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牵头和组织协调,并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相关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纠正征占农村土地中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和查处违法违规案件等工作;省监察厅和省政府纠风办负责组织查处农村土地承包违法违纪行为和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行为;省民政厅负责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相关事务;省信访局负责落实信访责任制,加强督查督办。
(二)落实责任。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和分工,安排得力人员,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专项治理工作顺利开展。要建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领导配合抓的领导分工责任制,实行分区包片抓点,责任到人、任务到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搞好专项治理。
(三)抓好督导检查。省联席会议将组织督导组,采取抽查、暗访等形式对各省辖市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跟踪督办。对专项治理工作部署不及时、工作不到位、整改不认真、解决问题不彻底的要限期整改;对专项治理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的要通报批评;对在专项治理期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法违规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视为顶风违纪,依据有关规定要加重或从重处理,不仅给予直接责任人政纪处分,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各省辖市政府要在自查的基础上,对县、乡两级专项治理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效果评估,并做好迎接全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对我省专项治理开展情况进行重点抽查的相关准备工作。
(四)建立长效机制。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将有组织的排查与搞好信访工作相结合,把妥善解决农民信访反映的有关问题作为专项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律政策宣传,畅通农民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理性地反映问题;要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长效机制相结合,在妥善解决农村土地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标本兼治的措施,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解决农村土地突出问题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以协商、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多渠道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调处机制。
(五)建立信息上报制度。为及时掌握各地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情况,在专项治理期间建立信息上报制度。请各省辖市、县(市、区)将本地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部署、进展情况、经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意见建议等及时整理报送省联席会议办公室。
各省辖市政府务于11月20日前将本地开展专项治理情况的书面报告(包括专项治理开展情况、查出的突出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仍然存在的问题,今后工作打算与重点等)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同时报送河南省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有关情况统计表(见附件1、2)。省联席会议于2007年11月底前向全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报告。
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地址:郑州市北林路1号
邮 编:450008
联系人:李鑫
联系电话:0371-65918660
传 真:0371-65918858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公安厅等部门河南省开展道路交通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95号 【发布日期】2006-11-06 【生效日期】2006-11-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公安厅等部门河南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06〕95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公安厅等部门制定的《河南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六日
河南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
省公安厅 省交通厅 省建设厅 省教育厅 省安全生产监管局 省农机局
省卫生厅 省工商局
(二○○六年十月十九日)
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交通事故特别是亡人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下简称专项整治行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为载体,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的要求,全面落实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各项工作措施,努力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为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平安河南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道路安全防控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我省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深入开展,减少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全面治理道路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保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三、组织领导
成立省专项整治行动协调小组,由省政府副秘书长朱孟洲任组长,省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具体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地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对本地专项整治行动进行组织协调。专项整治行动结束后,各级专项整治行动协调机构自行撤销。
四、整治内容
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内容包括:平安畅通县区建设、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治理、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整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客车源头化管理、农用车违法载人治理等。
五、时间安排
11月1日至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11月6日至12月25日为组织实施阶段,12月26日至31日为检查验收阶段。
六、职责分工
由公安、交通、建设、教育、安全生产监管、农机、卫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职责分工如下:
(一)公安部门
1.按照公安部《开展公路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和《河南省公安厅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全省高速公路、重点国(省)道和景区道路,集中整治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客车超员、农用车违法载人、低速货车长时占压超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
2.针对高速公路、重点国(省)道和景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规律和事故特点,科学调整白天和夜间不同时段的勤务安排,明确上路定点执勤和巡逻时间,按照“点上测、线上巡、卡上查”的工作要求,进行统一布局、分层设防,突出重点、区域联动,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3.每个交警大队应分别在辖区高速公路、重点国(省)道和景区道路至少设立1个固定测速点或1个流动测速组。要根据超速违法行为发生的规律,合理组织安排设立测速点(组)勤务,充分利用公路监控系统、测速设备等装备,查处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
4.依托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公路收费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强对客车、校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的检查,发现和查处客车超员、疲劳驾驶、农用车违法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5.加强相邻交警大、中队之间的勤务衔接和工作配合,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加强与气象、交通路政和养护、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急救中心等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6.健全和完善高速公路恶劣天气交通管制工作预案和部门联动机制,做好恶劣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7.强化客车源头管理,对严重违法客运车辆、客车驾驶人及其所在客运公司实行黑名单制度,依法进行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并通报交通、运输等部门,督促开展整改工作。使用交警信息平台,建立通行辖区路段客运车辆安全管理档案,及时掌握车辆和驾驶人员的有关情况。
8.对超员20%以上客运车辆的违法驾驶人、违法时间和地点、车号、所属单位、核载人数、超员人数等情况,各省辖市公安交警支队要每周汇总上报省公安交警总队,省公安交警总队每10天将外省通报的和各地查处的超员20%以上客运车辆相关情况通报给车籍所在地公安交警支队。有关地方公安交警支队要会同安全生产监管、交通等部门对违法车辆及所属企业进行整改,依法进行处理,整改处理情况及时上报省公安交警总队。
(二)交通部门
1.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公路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整治。对省、市、县(市、区)督办的公路危险路段,要按期完成整治任务。
2.完善公路交通安全标志、标线和安全设施,一、二级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率达到90%以上,标线设置率达到80%以上,在危险路口设置减速带。
3.加强客、货运场(站)和运输企业营运车辆监督管理,对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定期检验,检验率达到100%,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和安全设施完善。
4.检查客运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投入、教育培训和车辆安全管理等情况,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停业整顿,限期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要予以取缔。
5.严格客运线路审批程序,不得批准开行夜间(晚22时至凌晨6时)途经三级以下(含三级)山区公路的客运班线。
6.按照车辆台数、线路里程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比例,对客运企业安全状况进行排名,并向社会公布。对超员20%以上的客运车辆、驾驶人及客运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会同公安等部门督促整改,并依法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责任人和车主的责任。
7.扶持发展农村客运,制定农村交通长远规划,鼓励发展农村公共交通,逐步实现村村通公交,方便农民出行。
8.加大对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段、危险路段的整治,完善各类标志标线。加强高速公路监控设施建设,保持良好运转状态。
(三)农机部门
1.切实加强对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管理,严把驾驶员考试考核、拖拉机牌证发放和机械检验关,严禁给不符合注册登记条件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核发牌证,严禁给未经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人员核发驾驶证。
2.加强拖拉机安全生产管理。在农忙季节和农机作业高峰期,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场院等作业场所组织开展农机执法大检查,查处拖拉机载人等违法行为。
(四)安全生产监管部门1.组织协调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并督促有关部门、企业认真汲取事故教训,制定整改措施,健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2.督促交通、建设等职能部门对公安部门排查出的隐患点段和危险路段制定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
3.监督交通运输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五)建设部门
1.加强对城市道路及依附于城市道路的附属设施的管理,加大对城市道路设施的检查力度。对排查出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和危险点段,督促市政设施管理机构或有关产权单位及时设置明显标志并修复。
2.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城市道路和市政配套设施的投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好。严格城市道路施工现场管理,创造良好的行车环境。
3.清理整顿城市客运市场,维护城市公共交通秩序。
4.搞好城市集贸市场的规划工作,科学论证,合理布局,防止出现马路市场。
(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加强公路沿线集贸市场的管理,防止占道经营阻塞交通。
2.对公安机关认定不具备安全行车条件的客运单位和个体客运车辆,不得发放营业执照,并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停业整顿工作。
3.加强对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和报废车辆的管理,禁止报废车辆和其他不符合安全行车条件的车辆流向社会。
(七)教育部门
1.督促中小学校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乘车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严禁中小学生在道路上和道路两侧的空闲场地上从事体育活动。
2.会同公安部门认真查找学校内部及周边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加以整改。
(八)卫生部门
1.会同公安部门建立就近抢救交通事故伤员的“绿色通道”,提高交通事故急救系统反应能力,加快抢救伤员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死亡。
2.普及交通事故急救知识,培训急救人员,提高急救能力。
七、有关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方案,细化措施,搞好协调,把专项整治行动摆上重要位置。同时,围绕整治内容,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形成浓厚舆论氛围,推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省政府将适时对各省辖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工作成效明显、事故起数大幅下降、未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予以表彰;对因工作措施不落实导致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专项整治行动结束后,各省辖市应写出书面总结,于2007年1月2日前上报省专项整治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各地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要及时上报省专项整治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可通过公安网省交警总队网页FTP粘贴到交警总队交通科文件包,或通过传真报送,传真号码:0371-65882475、65882491或公安内线22475、22491。联系人:李世章、高俊,联系电话:0371-65882460。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关于整顿和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5〕76号 【发布日期】2005-09-08 【生效日期】2005-09-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关于整顿和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
件和非法煤矿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05〕76号)
各产煤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国土资源厅、煤炭工业局、工商局、公安厅、监察厅、环保局、电力公司等部门制订的《关于整顿和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八日
关于整顿和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工作方案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国土资源厅 省煤炭工业局 省工商局 省公安厅 省监察厅 省环保局 省电力公司
(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1号)要求,现结合我省煤矿实际,特制定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以下简称“整顿关闭”)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明电〔2005〕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前期开展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活动,整顿和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矿业秩序、生产秩序和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切实保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整顿关闭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政府成立以分管安全生产的副省长为组长的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国土资源厅、煤炭工业局、工商局、公安厅、监察厅、环保局、电力公司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并邀请省人民检察院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日常工作。
各产煤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切实加强对整顿关闭工作的领导。
三、整顿关闭任务
(一)以下七类矿井必须立即停产整顿:
1.7月13日之前,没有提出办理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已责令停产整顿的矿井;
2.已提交申请、但经审查认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责令限期整顿的矿井;
3.证照不全的矿井;
4.超能力生产的矿井;
5.没有按规定建立瓦斯监测和瓦斯抽放系统的矿井;
6.没有按规定采取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的矿井;
7.没有经过安全生产“三同时”竣工验收而投产的基建和改扩建矿井。
对确定停产整顿的矿井,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下达停产整顿指令书,并分别抄送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煤炭行业管理等部门,有关部门要依法暂扣其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工商营业执照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各产煤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订煤矿停产整顿工作方案。对列入整顿的煤矿,要依据其安全生产状况和整顿工作难易程度规定整顿期限;鼓励有条件的煤矿早整顿、早达标,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所有整顿的煤矿,只给予一次停产整顿机会,届时达不到安全生产许可证颁证标准的,一律依法予以关闭。停产整顿最后期限不得超过2005年底。
停产整顿的煤矿要认真按照有关安全生产标准,查找存在问题,确定整改内容,制定整改方案及停产整顿期间保障安全的有关措施,按照分级与属地结合的原则,分别报各级政府整顿关闭领导小组(联席办公会议)办公室审查批准。煤矿整改完毕后,向整顿关闭领导小组(联席办公会议)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由整顿关闭办公室组织验收;煤矿整改合格,依法取得有关证照后,方可恢复生产。
(二)以下四类矿井必须立即依法予以关闭取缔:
1.证照不全拒不停产或无证生产的矿井;
2.已被关闭又非法生产的矿井;
3.明停暗开或“停而不整”的矿井;
4.经整顿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
此外,2005年年底前不能按煤矿资源整合方案与骨干煤矿实行整合的小煤矿也必须于年底前予以关闭。
关闭取缔工作由各产煤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对确定关闭取缔的矿井,相关部门要及时吊销有关证照,一个月内关闭到位(切断电源、拆除地面设施、炸毁井筒、填平场地、恢复地貌、遣散从业人员)。
四、有关部门的相关职责
全省整顿关闭工作按照分级与属地结合的原则进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省属六大煤业集团所属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各产煤省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市属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县以下所属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对于已经确定资源整合的煤矿,整合到省属煤矿的,由省级负责;整合到市属煤矿的,由市级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参加所属县(市、区)对本辖区小煤矿的整顿关闭。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所属的五个监察分局参加其辖区内市级整顿关闭工作。
省直有关部门的职责如下: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会同省煤炭工业局对停产整顿矿井依法作出停产整顿、停止施工的监察指令,并把停产整顿矿井名单分别抄送当地人民政府;依法暂扣停产整顿矿井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对决定关闭的矿井及时依法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省煤炭工业局负责会同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对停产整顿矿井依法作出停产整顿、停止施工的监管指令;对责令停产整顿、停止施工的矿井进行监管;会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原定关停的小煤矿进行检查,如发现有擅自组织生产的,报省政府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及地方政府的责任;对决定关闭的矿井及时依法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矿长资格证;依法暂扣停产整顿矿井的煤炭生产许可证;对省属煤矿企业停产整顿矿井进行验收;负责确定并向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提供证照不全拒不停产、经整顿仍然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明停暗开或“停而不整”的矿井名单。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确定并向省政府提供无证生产和已被关闭又非法生产的矿井名单;依法暂扣停产整顿矿井的采矿许可证;对决定关闭的矿井及时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
省工商局负责对决定关闭的矿井及时依法吊销、注销工商营业执照;依法暂扣停产整顿矿井的工商营业执照。
省公安厅负责收缴决定关闭矿井火工品,注销民用爆破器材准用证;负责维持矿井关闭现场的秩序;对拒不执行停产整顿指令、非法生产的矿井依法按妨碍执行公务处理。
省监察厅负责对已经投资入股煤矿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在一个月内退股情况进行监察,对逾期不撤出者,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查处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事故背后的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负责对参与整顿关闭工作的有关部门和个人履行职责情况实施监督监察,查处接受贿赂、公开或暗中包庇袒护致使煤矿未能停产整顿或关闭取缔的违法违纪行为。省电力公司负责切断决定关闭矿井供电电源,拆除供电设施;查处地方供电部门和企业向无证非法煤矿转供电的行为。
以上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案,9月10日前报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
五、工作安排
(一)9月中旬,排查确定停产整顿和关闭矿井名单。在9月15日前,各产煤市和省属煤炭企业把确定的名单和关闭矿井工作计划上报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9月下旬,停产整顿煤矿确定整改内容、制定整改方案,并报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整改。各产煤市和省属煤炭企业上报煤矿停产整顿工作计划,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督查。
(三)10月、11月,停产整顿煤矿按要求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随时申请,随时验收。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督查。
(四)12月,各产煤市和省属煤炭企业上报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工作总结,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面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工作汇报制度。各产煤省辖市政府每月20日前将本地整顿关闭情况报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每月22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总结前一段全省整顿关闭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要对整顿关闭工作情况进行一次通报。
(二)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各产煤省辖市政府根据本方案的要求,摸清本辖区的煤矿底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把关闭整顿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项工作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整顿关闭工作环环有人管,层层抓落实。
(三)建立督导制度。省政府将组织督导组,对各产煤市和省属煤炭企业整顿关闭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组织督导组对辖区内整顿关闭工作进行督查。督导组要深入现场,按照标准逐项检查督促指导工作。
(四)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各级、各部门对需要有关部门配合或者处理的问题,要及时以书面文件形式予以移交,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处理。
(五)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各产煤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停产整顿和关闭取缔的矿井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布,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六)加强监督监管工作。停产整顿的煤矿必须停实,产煤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向停产整顿煤矿派出监督员,坚决防止明停暗开,日停夜开,假整顿真生产。同时,要加强煤矿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煤矿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改。企业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单位的安全隐患,积极组织采取整改措施,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及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凡属被责令停产整顿、关闭取缔的煤矿,必须严格自觉执行地方政府和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的指令。
七、责任追究
(一)对拒不执行停产整顿指令擅自生产、非法生产的煤矿,按妨碍执行公务处理。依法没收违法所得,按规定处以罚款,并严格查处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严肃查处煤矿安全工作中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在煤矿参股分红、充当保护伞的国家公务人员和国有企业领导,一经查实,一律开除公职。凡已经投资入股煤矿(依法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必须在1个月内撤出投资,逾期不撤出投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对在监管监察执法中失职、渎职的公务人员,也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对在整顿关闭中收受被检查单位财物、在被检查单位报销票据的,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三)凡一个县(市、区)发现两处、一个乡镇发现一处属于应关闭取缔而未关闭取缔矿井的,对县、乡政府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对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降级、撤职处分,对有关主办人员给予开除公职处分。(四)对该关闭没有列入关闭名单的煤矿,该停产整顿没有列入停产整顿名单的煤矿,不符合安全条件验收为合格的煤矿,一经查处,立即关闭,对相关责任人一律开除公职。
(五)对有关案件应移交不及时移交,或者接到移送后不认真处理的,要追究有关主办人员的责任。
(六)由于监管人员监督不力,造成煤矿明停暗干,依法依纪追究监管人员的责任。
八、省直有关部门举报电话
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0371-63838397
省国土资源厅:0371-65966931
省煤炭工业局:0371-63937745
省公安厅:0371-65882301
省监察厅:0371-66343090
省工商局:0371-66779114
省环保局:0371-66312369
省电力公司:0371-67903027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公安厅等部门河南省预防和遏制特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68号 【发布日期】2006-08-07 【生效日期】2006-08-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公安厅等部门河南省预防和遏制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百日行
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06〕68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公安厅等部门制定的《河南省预防和遏制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百日行动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八月七日
河南省预防和遏制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百日行动工作方案
省公安厅 省交通厅 省建设厅 省农机局 省安全生产监管局 省教育厅 省卫生厅 省工商局
(二○○六年七月一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努力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特大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省政府决定从7月1日至10月8日在全省开展为期100天的预防和遏制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百日行动(以下简称百日行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齐抓共管”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为实现中原崛起创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消除一批交通安全隐患,查处一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完善一批新修公路安全设施,教育一批交通参与者,使全省道路交通秩序进一步好转,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预警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次死亡3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不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三、组织领导
成立省百日行动领导小组,省政府副秘书长朱孟洲任组长,省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刘卫华任办公室主任。百日行动结束后,该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7月1日至7月14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做好组织动员工作。围绕预防交通事故,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形成浓厚舆论氛围,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此项工作。
(二)组织实施(7月15日至9月25日)。
第一战役:农用车综合治理(7月15日至8月25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制定百日行动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对农用车交通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此类交通事故高发势头。
第二战役:客运企业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8月26日至9月25日)。交通部门会同公安部门组织力量对本辖区客运企业的交通安全情况进行一次彻底清查,查找安全漏洞和薄弱环节,对发现的问题逐一整改,从根本上消除客运车辆交通事故隐患。
第三战役:道路危险点段和新建改建道路隐患点段排查治理(7月25日至9月25日)。交通、建设、公安、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要通力配合,认真排查道路危险点段和新建改建道路隐患点段,充分利用夏季便于施工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及时组织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三)检查验收(9月26日-10月8日)。
百日行动结束后,省政府将适时对各省辖市开展百日行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工作成效明显、事故起数大幅下降、未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予以表彰;对因工作措施不落实导致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职责分工
(一)公安部门。
1.调整警力部署和勤务模式,向执勤一线倾斜,向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延伸,落实到事故高发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
2.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提高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完善恶劣天气交通安全保障预案,确保恶劣气候条件下和汛期的交通安全。
3.加强客运车辆源头化管理,消除客运安全隐患。派出专门警力进驻客运场站,确保安全措施和安全责任的落实。对非法营运的客车、包车、无牌车、挂靠的客车,及持B证驾驶20座以上客车的驾驶人员,该扣留车辆的要扣留车辆,该吊销驾驶证的要吊销驾驶证,该拘留的一律拘留。
4.加强“五进”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会同宣传、教育、司法、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积极实施“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掀起交通安全宣传新高潮。
5.充分发挥“农网”乡镇交通管理站协管员和村交通安全员的作用,宣传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农用车违法载人的严重后果,引导教育农民群众自觉拒乘农用车。
(二)交通部门。
1.把整治公路危险路段作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及时进行整治,对省、市、县(市、区)督办的公路危险路段要制定专门整改方案,限期完成。
2.加大公路交通安全标志、标线和安全设施建设的投入。对缺失、污损的标志、标线及时补足、更新,一、二级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率要达到90%以上,标线设置率要达到80%以上,危险路口要设置减速带。
3.按照《河南省公铁立交安全整治工作方案》要求,认真做好公铁立交整治。
4.加强客、货运场(站)的监督管理,严格客运车辆日检制度。客运车辆每日出站前,必须由安检技术人员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每辆客车必须配备安全锥筒、警告标志、灭火器、安全锤等应急设施。
5.对客运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安全投入和教育培训、车辆及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交通运输单位必须停业整顿,限期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要予以取缔。
6.严格客运线路审批程序,不得批准开行夜间(晚22时至凌晨6时)途经三级以下(含三级)山区公路的客运班线。
7.对超员50%以上的客运企业,要会同公安等部门督促整改,在媒体公开曝光,并依法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责任人和车主的责任;按照车辆台数、线路里程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比例,对客运企业安全状况进行排名,并向社会公布。
8.扶持发展农村客运,制定农村交通长远规划,鼓励发展农村公共交通,逐步实现村村通公交,方便农民出行。
(三)农机部门。
1.切实加强对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管理,严把驾驶员考试考核、拖拉机牌证发放和机械检验关,严禁给无购车发票、无合格证等合法手续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核发牌证,严禁给未经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人员核发驾驶证。
2.加强拖拉机安全生产管理。在农忙季节和农机作业高峰期,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场院等作业场所组织开展农机执法大检查,查处拖拉机载客等违法行为。
(四)安全生产监管部门。1.组织协调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并督促有关部门、企业认真汲取事故教训,制定整改措施,健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2.督促交通、建设等职能部门对公安部门排查出的隐患点段和危险路段制定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
3.监督交通运输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五)建设部门。
1.加强对城市道路及依附于城市道路的附属设施的管理,加大对城市道路设施的检查力度。对排查出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和危险点段,要责成市政设施管理机构或有关产权单位立即到场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及时修复。
2.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城市道路和市政配套设施的投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好。严格城市道路施工现场管理,创造良好的行车环境。
3.清理整顿城市客运市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引导城市公共交通向农村延伸,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
(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加强对马路市场的管理,对阻碍交通的集贸市场有计划地组织搬迁。
2.对公安机关认定不具备安全行车条件的客运单位和个体客运车辆,不得发放营业执照,并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停业整顿工作。
3.加强对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和报废车辆的管理,禁止报废车辆和其他不符合安全行车条件的车辆流向社会。
(七)教育部门。
1.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时计划,督促中小学校、幼儿园加强对中小学生和幼儿的交通安全教育。
2.督促中小学校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乘车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严禁中小学生在道路上从事体育活动。
3.会同公安部门认真查找学校内部及周边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并尽快加以整改。
(八)卫生部门。
1.会同公安部门建立就近抢救交通事故伤员的“绿色通道”,提高交通事故急救系统反应能力,加快抢救伤员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死亡。
2.普及交通事故急救知识,培训急救人员,提高急救能力。
其他有关部门也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制定方案,抓好落实,共同推动百日行动深入开展。
六、工作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预防和遏制特大交通事故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迅速行动起来,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细化工作措施,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组织协调,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扎实实做好百日行动相关工作,坚决遏制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百日行动开展情况各地要及时上报省百日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日报告制度,有关情况发送至wujun22473@sohu.com或通过公安网上传至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主页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2007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A7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7〕73号 【发布日期】2007-07-23 【生效日期】2007-07-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2007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意
见的通知
(豫政办 〔2007〕73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农业厅制定的《2007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2007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意见
(省农业厅 二○○七年七月六日)
为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顺利实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等6部门《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民转产转岗就业技能为重点,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原则,加大工作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培训质量;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项目监管。通过公平竞争和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2007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结业率达到100%,转移就业率达到90%以上,转移就业的单位必须用工规范、职业稳定、工资收入有保证、就业环境好,省外单位月工资不低于700元,省内单位月工资不低于500元,劳动合同期限不低于6个月。
三、任务分解
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阳光办)根据各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培训转移工作开展情况、资金安排情况等,研究确定了2007年各省辖市和重点扩权县(市)的培训任务。
四、培训对象、时间和内容
(一)培训对象。必须是具有农村户口、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劳动的劳动力或普通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
(二)培训时间。培训时间原则上为20―180天。对已培训结业的,其培训时间达不到20天的(最低不低于15天),县阳光办要按月填写《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短期培训班备案表》,并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进度月报表》一起报省辖市阳光办,省辖市汇总核实后报省阳光办备案。
(三)培训内容。职业技能培训仍以目前用工量大的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焊工、计算机应用、驾驶与维修、服装缝纫与加工、建筑装饰、餐饮旅游服务等行业技能培训为主,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等相关技能培训,引导学员就地就近转产转岗就业。要充分发挥建筑行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优势,鼓励建筑行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积极开展建筑类专业技能培训。
五、资金安排
(一)培训补助资金。培训补助资金用于阳光工程的学费补助。今年共安排资金1.2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持65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3200万元,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财政配套2600万元。
(二)培训补助方式和标准
1.全省统一实行发放培训券的形式对学员进行补贴。培训券实行实名制,不得转让。培训券以省辖市为单位统一印制。
2.具体补助标准依据培训成本,对不同工种、不同培训时间的培训实行差别补助。原则上以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为单位,在培训补助资金限额内按以下标准执行:培训时间20天补助150元,30天补助200元,60天补助300元,90天补助400元,120天补助500元,150天补助600元,180天补助700元。耗材多的培训专业和工种可在上述基础上由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阳光办酌情提高补助标准。
(三)工作管理经费。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省、省辖市、县(市、区)根据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分别安排一定数量的工作管理经费。
六、强化项目监管
2007年为阳光工程项目监管年。各级阳光办要在继续落实好阳光工程有关制度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切实加强项目监管。
(一)上好“第一节课”。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要在严格执行项目监管五项制度(公示、第一节课、月报、台账、检查验收)的基础上,把上好“第一节课”作为加强项目监管的重要环节切实抓好。在培训班开班第一节课上,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的工作人员必须到班,讲解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实施有关要求;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财政等部门要共同核实学员身份,检查招生简章,将培训券直接发放到学员手上,告知学员培训券的金额,介绍培训券的使用方法。
(二)明确监管责任。省阳光办主要负责培训任务控制指标的分配,督促基层阳光办落实项目管理制度,并对基层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省辖市阳光办负责监管市属培训机构、发放管理培训券和督导检查所辖县(市、区)的工作。县(市、区)阳光办负责辖区内培训机构的监管,严把招生关、培训质量关和转移就业关。在每个培训班次第一节课、随堂抽查、检查验收等重点环节,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和财政部门工作人员要同时到场,并填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监管登记表》。财政部门负责资金兑付及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资金报账制度。培训机构对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负责。各级阳光办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三)实行动态管理。为调动各地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对2007年培训任务以省辖市和重点扩权县(市)为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即省对各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实行指令性计划,省辖市对县(市、区)、县(市、区)对培训机构不下达指令性培训任务,采取事后确认的办法,依据各县(市、区)、培训机构实际完成的培训任务来核定其所需的培训券,即培训机构招生一批,申报一批,省辖市、县(市、区)阳光办审批后确认一批。各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阳光办在培训任务完成和培训券发放完的当月,通知所有培训机构停止阳光工程招生。如在12月确有超出计划的可使用下年的指标;如在12月前仍未完成的,其培训券节余到下年使用。省辖市财政部门依据培训券的发放数量将资金拨付到县(市、区)财政。
(四)开展管理评价。省阳光办将依据各地工作进展、信息报送、宣传报道、存在的问题等,对各地阳光办开展管理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将在下年初公布,并将评价结果与任务和资金安排直接挂钩。
七、确保培训质量
(一)继续实行订单培训。用工量大的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焊工、计算机应用、驾驶与维修、服装缝纫与加工、建筑装饰、餐饮旅游服务等行业的培训,继续坚持订单培训,确保培训后的学员能够充分就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培训要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用工单位的需求,签订用人订单,确保充分就业;地方特色产业的培训也要坚持订单培训的原则,既可采取培训机构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安置学员就业的方式,也可采取企业与学员直接签订产品订单的方式。
(二)筛选优质培训基地。在方便学员培训和不增加学员负担的前提下,重点筛选那些设施较好、师资和职业介绍能力较强的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基地。要根据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以培训质量和就业率为标准,建立培训基地的进退机制。省阳光办对各地上报的培训基地审核后在河南农业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并报全国阳光办备案。
(三)加强引导性培训。各地要通过集中办班、发放资料和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做好引导性培训工作。承担阳光工程任务的培训单位要对每个学员开展不少于8个课时的引导性培训,内容要涵盖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安全生产和艾滋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要把防治艾滋病知识作为引导性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到每个阳光工程学员。全国阳光办编印的《农民进城务工读本》要作为引导性培训教材,免费向学员发放。
(四)优化专业结构。各地要继续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把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紧缺、就业收入高的专业作为今后培训的重点;要限制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训,该专业原则上培训人数不能超过10%。(五)打造劳务品牌。各地要把打造劳务品牌作为提高培训质量、促进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打造品牌,提升形象,吸引生源,扩大规模,占领市场。
(六)加强质量考核。各地要把阳光工程培训质量考核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质量考核办法,加大培训质量的考核力度,着重考核结业率、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要加强培训班的教学管理,鼓励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各级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实施阳光工程列入议事日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各有关部门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阳光办特别是县级阳光办要进一步充实力量,加强队伍建设,严格履行职责。为强化工作责任,省政府将同省辖市政府、重点扩权县(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考核。各地也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
(二)严格资金管理。各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要按有关要求,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有条件的地方要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降低农民的培训成本。各地要按照《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格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补助资金、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将严肃查处,并追究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加强对培训单位收费的管理,培训单位的收费标准既不能超过财政、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也不能高于当地同类培训平均收费标准。
(三)加强督导检查。要切实加强对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督导检查。省阳光办每季度要对省辖市和重点扩权县(市)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组织1次抽查,省辖市阳光办每季度要对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实施情况进行1次全面检查,检查和抽查将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样、直接走访学员或学员家庭等方式进行,并将检查和抽查结果在全省通报。省、市、县三级阳光办要充分利用河南省阳光工程信息监管系统,定期直接同用人单位和学员联系,了解培训和就业情况。
(四)严格奖惩措施。对于工作规范、监管得力、成效显著的地方,省阳光办要增加其下年培训任务和补助资金;对监管不力、出现问题的地方,要减少其培训任务和补助资金。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培训机构,除追回违规项目资金、取消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资格、3年内不认定为培训基地外,对相关责任人要依法进行处理。对发现问题缓报、瞒报、不报,或由于监管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以及与培训机构联合套取阳光工程资金的县级阳光办,要按照农科教发〔2007〕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五)转变工作作风。各级阳光办和项目管理人员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农村、培训单位和用人单位,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查找和解决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级阳光办要对管理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要主动组织培训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订单,在培训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劳务市场需求信息,通过农业信息网络、职介机构、新闻媒体及时传递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尽量减少农民转移就业的盲目性。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