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

时间:2019-05-14 12:3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4-01-26 【生效日期】1994-01-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卫生厅

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理报告的通知

(1994年1月26日皖政发〔1994〕5号)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省卫生厅、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医药管理局《关于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执行。

关于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报告

我省自1952年起,对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制度。40多年来,它对保证广大干部、职工的基本医疗需要和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情况的变化,现行公费医疗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浪费严重,支出增长过猛,加重了国家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负担,不利于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卫生资源。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公费医疗开支大量突破指标的问题不能任其发展,对公费医疗开支要逐步做到以医疗单位管理为主,财政和享受单位主动配合,实行公费医疗经费包干,并适当与个人挂钩等办法”的要求,参照部分省市的做法,现就我省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理工作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推行公费医疗经费由医疗单位管理为主的办法,将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定额经费及时拨给指定的医疗单位,以便把医疗管理和经费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公费医疗管理、财政、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抓紧研究实施意见,尽快付诸施行。

二、二、实行医疗费用与公费医疗享受者经济利益适当挂钩。根据我省职工目前实际收入水平,挂钩的比例实行限额封顶,即一年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不超过本人一个月的基本工资为限。个人负担的具体标准是:在职人员按工龄长短分别自负门诊医疗费用的10-20%、住院医疗费用及大型仪器检查费用(指100元以上的单项检查项目)的5%;退休人员自负门诊医疗费用的5%、住院医疗费用及大型仪器检查费用的3%。老红军、离休人员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其个人负担部分全免。

甲类传染病、精神病、癌症及因公负伤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与个人挂钩。

三、三、合理确定公费医疗经费定额及超定额分担比例。各地应按照保证基本医疗需要和充分考虑财力可能的原则,根据上年实际开支水平,剔除不合理开支,综合考虑物价浮动等因素,由财政、卫生部门确定公费医疗经费的定额。

实行医疗经费由医疗单位管理后,公费医疗经费超定额的开支,除按规定个人负担的部分外,由财政、医疗单位、享受单位合理负担,由财政负担70-50%、医疗单位负担10-20%、享受单位负担20-30%。

四、四、采取必要的奖罚措施。承担公费医疗任务的医疗单位,在保证公费医疗患者基本医疗的前提下,节约的经费全部或大部分留给医疗单位,用于改善医疗条件。对公费医疗经费管理做得好的地区和医疗单位,财政等有关部门在安排卫生专项经费时,要优先考虑,并给予适当奖励;管理不好的,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五、五、加强公费医疗管理。当前,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清理公费医疗享受范围的人数,杜绝非享受公费医疗人员享受公费医疗;

(二)严格执行统一的收费标准,制止乱收费;

(三)坚决纠正公费医疗中开“大处方”、“人情方”、“搭车开药”、出售非治疗性药品,进行不合理的医疗处置、检查等;

(四)实行定点医疗、转诊转院、检查监督等公费医疗管理制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五)加强医药生产、供应部门的统一管理,切实保证按国家计划和医疗需要组织生产和供应,努力提高药品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坚持制止搭配销售,搞异型包装等不正之风;

(六)各享受单位要加强管理,配合支持医疗单位管好公费治疗。

六、六、进一步建立健全公费医疗管理机构。随着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公费医疗管理工作日趋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公费医疗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医疗单位承担公费医疗管理任务后,也要确定相应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强化管理。

七、七、改革公费医疗制度直接关系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各地、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树立全局观念,认真部署,精心实施,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市、县的具体实施细则,请抄报省卫生厅、省体改委、省财政厅、省医药管理局备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商务厅等部门关于加强外派劳务管理工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20号 【发布日期】2007-04-28 【生效日期】2007-04-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商务厅等部门关于加强外派劳务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7〕2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商务厅、省外办、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政府新闻办《关于加强外派劳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强外派劳务管理工作的意见

省商务厅 省外办 省公安厅 省工商局 省政府新闻办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我省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迅猛,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外派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加强外派劳务管理,规范外经企业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外派劳务人员和外经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我省对外经济合作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外派劳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对外经营资格管理

从事外派劳务业务的企业(以下简称外经企业)必须具有商务部批准的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或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经省商务主管部门年审合格。其他任何企业或个人不得从事外派劳务经营活动。

外经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开展对外经营活动,严禁与非法劳务中介机构和个人合作。如有与其对外经营资格、对外经营范围不符的,由商务(或外经贸)主管部门会同外事、公安、工商等部门依法查处。

二、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外经企业开拓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必须遵守以下市场准入规定:首次或再次进入某国(地区)市场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业务的,应征得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的同意,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还应获得商务部颁发的投(议)标许可证,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以下简称承包商会)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后,方可实施对外项目,并应主动接受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的指导,服从承包商会的协调,遵守行业管理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的,省、市商务(外经贸)、外事、公安、工商等部门不予办理有关手续,企业不得开展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擅自开展业务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并追究经营者责任。

三、加强对外劳务合作重点环节管理

(一)把好境外合作伙伴关。外经企业要对境外雇主及中介机构的资信进行深入了解,必要时可请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协助开展境外资信调查,确保选好境外合作伙伴。

(二)把好签订合同关。劳务人员出境前,外经企业应根据与境外雇主签订的对外劳务合作合同,直接与劳务人员签订外派劳务合同,并为劳务人员取得合法的工作准证。外经企业必须遵照我国法律和项目所在国法律,保持对外合同与外派劳务合同(协议)的一致性,严密合同条款,明确各自责任,不得层层转签,更不能委托分包商和受托招聘劳务人员的企业代签外派劳务合同或协议,以避免由于签约主体变更、合同条款不清给境外劳务管理带来隐患。

(三)把好外派劳务人员招聘关。外经企业除直接招聘各类外派劳务人员外,可通过外派劳务基地县(区)或当地政府指定的机构组织招聘,也可以和其他外经企业合作招聘。外派劳务人员的工资不得低于所在国法律规定的同行业、同工种或雇佣外籍劳务人员的最低标准或行业中介组织制定的协调价格标准。外经企业利用媒体向社会发布招聘劳务人员广告时,必须按照《广告法》规定实事求是地介绍国外工作的条件、工资标准、食宿、劳动保护、保险、福利待遇、收费项目及标准等情况,不得弄虚作假。

我省外经企业根据合同要求或雇主意见,需跨省、市招聘外派劳务人员时,须按商务部规定,前往招聘人员所在地的省级商务(外经贸)主管部门办理有关跨省市招聘劳务人员的备案手续,同时报本省市商务(外经贸)主管部门备案。外省外经企业、中央外经企业与我省外经企业或外派劳务基地县合作,来我省招聘外派劳务人员的,要按规定向我省商务厅办理备案手续。与其合作的我省外经企业有责任督促其履行这一手续,并在双方合作协议签订前,将拟合作的项目情况书面报省、市商务(外经贸)主管部门。

(四)把好外派劳务培训关。外经企业要按照“派前培训”、“不培训不外派”的原则,履行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义务,自行组织培训或委托培训机构培训。要保证培训内容、时限和质量,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国格意识、履约意识、维权意识、应急常识以及遵守外事纪律的培训和教育。要组织已培训的劳务人员参加省外派劳务培训考试中心的考试,经考试合格领取《外派劳务(研修)人员培训合格证》后方可外派。对不按规定开展外派劳务培训的企业,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外派手续,并责令企业改正,追究相关责任。

(五)把好外派劳务项目审查关。外经企业(包括在我省登记注册隶属中央企业管理,具有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商务部《对外劳务合作项目审查有关问题的规定》要求,及时向省、市商务(外经贸)主管部门办理对外劳务合作项目审查的有关手续。须报送的审查材料包括:经企业负责人签字、盖章的《外派劳务项目审查表》;企业与外方、劳务人员签订的合同以及外方与劳务人员签订的雇佣合同(如已签订);项目所在国政府批准的工作许可证明;外方(雇主或中介)的当地合法经营及居住身份证明;劳务人员的有效护照及培训合格证;拟外派劳务人员在国内无犯罪记录的证明。外经企业要保证上报材料的准确性,不得弄虚作假,不得通过旅游、商务考察、培训等渠道外派劳务人员,不得向境外博彩业、色情场所外派劳务人员。市级商务(外经贸)主管部门收到外经企业报送的项目审查材料,应在三日内向省商务主管部门上报初审意见。

凡在与我国未建交、敏感的国家(地区)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企业,要将项目报省商务厅初审并报商务部批准后,方可对外组织实施。未通过项目审查的对外劳务合作项目,不得擅自对外实施或变相实施。对不按规定办理项目报审、合同报备的外经企业,由省、市商务(外经贸)等主管部门视情依法处理。

(六)把好境外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关。外经企业要重视争取土建施工部分的合理价格,在进行境外工程施工劳务分包时,不得与无对外经营资格、无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不够的企业分包合作,更不得层层转包、挂靠。需直接与外派劳务人员签订外派劳务合同的,严禁层层转包而增加劳务人员负担。

(七)把好外派劳务收费关。外经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商务部、财政部关于收取劳务人员管理服务费用的有关规定,在对外劳务合同落实并与劳务人员签订《外派劳务合同》或协议后,直接向劳务人员收取费用,并出具收费凭证。不得委托合作招聘的企业或个人层层收取费用,不得向劳务人员收取履约保证金。要在招聘劳务人员的工作场所公布收取劳务人员管理服务费的项目和标准,明确由劳务人员自行承担的费用内容,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要按时结算劳务人员工资,不得无故拖欠和克扣,对于合同明确待劳务人员回国时结算的款项要按时兑现。

(八)把好境外劳务管理关。外经企业批量外派劳务人员的,要派员带队随行,衔接好与境外雇主的合作关系,安排好外派劳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在同一个市场上外派劳务达100人以上的,要派出专职管理人员,500人以上的要设立境外专门管理机构。外经企业要建立境外劳务人员不良行为记录库,对外派劳务人员中在境外恶意闹事,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及时上报省、市有关部门。对在国内外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给企业造成经济、信誉损失,可依法追究劳务人员责任。外经企业没有建立境外劳务不良行为记录库,或未将有不良记录人员报省、市有关部门的,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四、加强部门合作和属地管理

对境外事件处理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派劳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境外重大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预警机制及应急处理机制。对涉及100人以下(不含100人)的事件,由对外签约外经企业注册地的市、县政府牵头,劳务人员居住地的市、县(区)政府协助,指导涉事企业进行处理。对涉及100人以上的或劳务人员居住地涉及多个地区的事件,由对外签约外经企业注册地的市、县政府牵头,劳务人员所在地的市、县政府配合,省有关部门协助,指导涉事企业进行处理。

建立联合检查制度。省商务厅、省外办、省公安厅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每半年对重点市、重点外经企业、重点项目进行联合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不定期派出工作组,前往我省外派劳务人员比较集中、承揽工程项目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完善防范措施。对因管理不善,问题较多,形成重大隐患的,要追究属地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

五、加强涉外劳务事件宣传管理

要高度重视外派劳务的宣传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徽良好形象。要加强对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管理工作。发生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时,相关外经企业要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省商务厅,由省商务厅会同省政府新闻办拟定对外宣传口径,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宣传。根据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适时组织中央驻皖和省主要新闻媒体开展新闻报道,争取舆论主导权,为妥善处置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外派劳务工作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的收集,积极开展正面宣传。

六、建立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和外派劳务工作的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对工作不力、监管失误、突发事件处理不当的单位和人员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对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外经企业,省有关部门将根据有关规定,分别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整改、罚款、不予通过年审等处罚。情节严重的,建议商务部取消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对于涉嫌犯罪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依法行政、严格把关、廉洁高效的部门和个人以及在外派劳务中成绩突出的外经企业、外派劳务基地及有关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外经企业也要制定相关措施,对工作表现突出,维护企业形象、维护境外合法权益成效显著,为国家和企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制订的山西省“村卫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9]82号 【发布日期】2009-06-23 【生效日期】2009-06-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制订的山西省 “村卫生室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9]8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制订的《山西省“村卫生室全覆盖”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山西省“村卫生室全覆盖”实施方案

省卫生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为落实省人民政府提出的“用两年时间,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2009年,没有卫生室的空白建制村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全省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0年,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

(二)工作任务

1.消灭卫生室空白村,积极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保障村民就近获得适宜的医疗和预防保健等服务。

2.提高对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3.充实乡村医生队伍,为每个空白村村卫生室至少选用1名有执业资质的医生。组织和引导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进修学习,提高服务能力。

二、村卫生室建设

(一)建设原则与方法 村卫生室建设应遵循合理规划布局、县级政府负责、整合利用资源、多方筹资建设的原则。县级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规划、组织、实施村卫生室建设。

(二)建设标准与资金来源

建设标准。服务人口800人以下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的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800人以上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严格分开,相对独立。

科室设置。标准化村卫生室应至少设四室,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和预防保健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的村卫生室应增设留观室,即五室分设。

资金来源。无卫生室的村卫生室建设资金由各市、县在省人民政府切块分配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优先保障安排。

(三)产权归属

政府资金投入所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由乡镇卫生院登记造册并在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项下分账管理。村医自建、政府补助的卫生室,产权归村医所有,县卫生局与村医签订服务协议,除不可抗拒因素外,在规定服务期限内不得终止服务。

(四)设备配置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33个备选品目为村卫生室配置基本设备。省按每村不低于0.5万元标准拨付专项资金分配到县,各县按照政府采购规定集中招标采购。所配设备由乡镇卫生院登记造册并在乡镇卫生院资产项下分账管理。

(五)建设进度要求

2009年7月底前,各市、县完成无卫生室村的建设规划并下达投资计划,8月上旬落实资金并开工建设,10月底前全部完工,11月份组织验收。设备配置8月份完成招标,10月底前配置到位。

三、乡村医生补助

(一)补助标准

各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村医补助的具体标准,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400元。对无卫生室的村公开招聘的大学生村医,在聘用期间其补助标准应不低于每人每月800元。

(二)补助资金

乡村医生补助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分担。省按每个建制村配备1名村医计算,对国定贫困县村医按每人每月240元、其他县按每人每月160元给予补助,其余部分由各市、县予以解决。

四、乡村医生准入、培养与考核

(一)加强乡村医生准入管理

建立乡村医生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执业注册、定期考核制度。配合“村卫生室全覆盖”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医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由各市通过公开招聘形式考核聘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人员优先),录用后发给《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并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注册。现连续在岗有资质的乡村医生,须由各县(市、区)按照《乡村医生考核办法》(卫农卫发〔2008〕43号)规定程序考核后,换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现在岗10年以上无资质人员,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其业务能力、健康状况、村民意愿和工作需要等提出聘用意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由省卫生厅核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注册聘用。

(二)注重对乡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

定向培养。各市要结合实际,采取“村来村去”的定向培养方式,委托医学中专或专科学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免费培养,毕业后经考试合格,颁发《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程序注册上岗。

学历教育。鼓励乡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乡村医生学历水平。对参加中专学历视频教育的乡村医生,县级人民政府应给予资助。

岗位技能培训。每年组织乡村医生业务知识专题培训,普及和更新防病治病专业知识,增强乡村医生解决农村新发、多发疾病和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三)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业务、财务、药品等实行统一管理和工作绩效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发放补助,进行工作评价。乡镇卫生院管理能力较弱的乡镇,由县卫生局统一管理。

新建村卫生室暂无乡村医生的,由乡镇卫生院采取派驻人员或巡回医疗等形式调剂解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村卫生室全覆盖”项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体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对“村卫生室全覆盖”项目的领导力度,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如期完成各项任务。要将“村卫生室全覆盖”建设项目比照我省重点工程进行指导和管理,享受我省重点工程的有关政策。

(二)明确职能分工

市、县人民政府要成立“村卫生室全覆盖”项目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和组织协调等工作。要明确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确保完成任务。

(三)按时上报工作进度

各市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各县(市、区)“村卫生室全覆盖”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掌握各县(市、区)的工作进度,并于每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将本月工作进度报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联系人:牛宝珠 联系电话:0351-3580354)。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安徽省清理评比达标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3号 【发布日期】2007-01-31 【生效日期】2007-01-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安徽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实施意见的通

(皖政办〔2007〕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安徽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关于安徽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实施意见

省监察厅 省政府纠风办 省编办 省经委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国资委 省政府法制办

为进一步做好我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以下简称清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2号)精神,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清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轻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扎实做好各类评比表彰达标活动清理工作,坚决防止走过场,实现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幅度减少、保留项目发挥积极作用、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的目标,逐步建立健全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长效机制。

二、清理工作的范围、原则和要求

(一)清理范围。主要包括: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举办的面向本系统、基层和企业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参照上述范围进行清理。

(二)清理原则和要求。清理工作按照“全面清理、逐级负责、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进行。总的要求是,凡可以撤销的项目,要坚决予以撤销;凡可以合并的项目,要一律予以合并;对推动工作有重要作用确需保留的项目,要说明具体理由。

撤销以下三类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要求基层、企业、群众出钱出物出工或以各种名目收费的项目;以开展活动为由违反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滥发钱物的项目。

市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原则上不再保留自行设置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

清理工作期间,各级各部门原则上不得举办新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三、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省建立由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省编办、省经委(省减负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国资委、省法制办9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下称联席会议),履行统筹协调、政策指导、监督检查等职责。联席会议由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牵头,从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省经委、省民政厅、省人事厅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各级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

四、清理工作的方法步骤

清理工作采取自上而下、条块结合,自查自纠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我省的清理工作从2007年1月开始,2007年5月中旬以前基本完成清理任务。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7年1月底前)。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文件规定和全国清理评比表彰达标活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建立清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订本地区本部门清理工作方案。

(二)自查自纠阶段(2007年2月―3月下旬)。各级各部门按照清理工作的政策界限,通过发放登记表、双向核查等方法,全面收集本地区本部门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情况,对所主办或合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名称、依据、周期、是否收费等逐一登记、逐项核对,提出撤销、合并、保留的意见。

对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属于撤销范围的项目,坚决予以撤销。确需保留的,要提出法律、法规依据或主要理由;凡未按规定及时申报保留的项目,视为自动撤销。

(三)审核公示阶段(2007年4月上旬―4月下旬)。各市(以市为单位)、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将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及其清理意见报送省联席会议进行审核;对全省性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先由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送省联席会议审核。省联席会议审核提出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保留、合并、撤销的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四)建章立制阶段(2007年5月上旬―中旬)。各级各部门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本地区本部门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控制新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严格项目报批程序,严格专项经费开支。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于5月20日前,向省联席会议牵头单位报送清理工作总结。

五、做好清理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严格落实责任制。省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清理工作。省监察厅、省纠风办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省编办要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省经委(省减负办)要对涉及企业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清理,对所联系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组织开展清理;省民政厅要配合做好对社团组织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清理工作;省财政厅要加强对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资金管理;省人事厅要综合协调政府奖励表彰工作;省法制办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意见。各级各部门也要建立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要发挥表率作用,在认真清理本部门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同时,指导和督促本系统做好清理工作。

(二)深入调查研究。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开展调研,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严格落实政策,切实增强清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注意总结推广清理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及时了解掌握清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具体对策措施。

(三)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监察机关、纠风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对不认真自查自纠,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根据规定给予直接责任人政纪处分,并按照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有关负责同志的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公开曝光。省联席会议将适时派出督查组,对部分地区和部门的清理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重点督查。

清理工作的具体安排,由省联席会议统一部署。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5〕64号 【发布日期】2005-12-03 【生效日期】2005-12-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

方案的通知

(皖政办〔2005〕6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国土资源厅等11部门制定的《安徽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二月三日

安徽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

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监察厅 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

省环保局省安全监管局 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电力公司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皖政〔2005〕95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全面整顿和规范,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矿产资源开发机制,为我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推进“861”行动计划,实现奋力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目标任务:全面开展以煤炭开发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的各项任务,使无证勘查和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以下称矿业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基本建立。

二、整顿的内容和要求

(一)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和开采等违法行为。对无证或持过期失效许可证进行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查处,公安部门不得批准其购买、使用民用爆破器材,供电部门不得供电,工商部门不得发放营业执照,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对持勘查许可证采矿或开采矿种与采矿许可证不符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实施处罚,直至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对证照不全的开采企业,有关主管部门要责令其停止违法生产行为,并依法予以查处。对无证勘查、开采的,当地政府要坚决予以取缔,有关部门要及时拆除违法工程的地面设施,查封设备,充填井筒;对拒不停止开采或取缔后又违法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二)全面查处越界开采和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内越界开采和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对越界开采的,责令退回其矿区范围,并依法实施处罚,直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要认真核查矿业权人与实际探矿、采矿经营者是否一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营业执照的登记主体是否一致;矿山企业取得矿业权后是否发生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等情形;企业所有制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矿业权人是否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将矿业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他人等。对非法转让矿业权的,要责令其限期改正,直至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对受让方按无证勘查、开采予以处罚。对取得勘查许可证后不按期施工、圈而不探或未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要依法实施处罚,直至吊销勘查许可证。对吊销许可证的,要及时依法办理工商变更或注销登记手续,并予以公告。对未按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设计进行开采、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浪费破坏矿产资源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关闭。

(三)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矿山生产安全的监管力度,对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重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环保、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有关部门要及时收回所有证照;逾期达不到要求的,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所有证照,并予以关闭。

(四)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按照谁审批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矿业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企业设立等各项管理行为进行全面检查。对违法违规审批和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办矿的,要坚决进行清理和纠正,对拒不撤出投资的,一经查实,一律就地免职,再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全面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入进行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浪费、破坏煤炭资源的典型案件并予以曝光。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煤炭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对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生产煤矿,要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达不到的,依法予以经济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

(六)对开采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矿进行专项整治。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无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开采的矿山一律予以取缔;对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以及铁路、重要公路沿线附近的采矿活动进行整治,对禁止开采区域内的矿山一律予以关闭,并依法注销有关证照。对《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59号令)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皖政办〔2005〕42号)规定属于关闭淘汰的生产粘土实心砖的窑厂,要坚决予以关闭淘汰。2006年12月31日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原则上暂停发放新的普通建筑材料砂、石、粘土矿采矿许可证。

(七)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活动。各地要对 “五整顿、四关闭”矿井进行全面排查。凡属整顿对象的,必须立即停产整顿,对应关闭的矿井,必须坚决予以关闭,并达到关井标准。停产整顿的矿井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煤矿企业有关许可证照的审核、颁发和管理工作。2006年12月31日前,暂停审批资源储量规模为小型以下(即北型煤为200万吨,南型煤为100万吨)新的小煤矿,同时停止受理除其矿区范围下部或与其开采矿体直接相连的残留资源之外的扩界申请。

(八)全面整治独立选(洗)矿厂。各有关部门要本着“谁许可、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对选(洗)矿厂进行综合清理整顿。对无合法矿石来源或未获得行政许可的选(洗)矿厂要坚决予以取缔;对未依法征用土地、无尾矿库或尾矿库未经有资质设计单位设计、未经安全评价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污染环境、破坏耕地、河道、造成地质灾害的选(洗)矿厂,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取缔。

三、规范的内容与要求

(一)严格矿业权管理。各地要对矿业权设置、审批情况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矿产资源规划设置矿业权,禁止非法干预设置矿业权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申请、延续、转让、变更、注销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严格矿业权审批条件,规范审批程序。

(二)切实解决矿业权布局不合理问题。各地要严格按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抓紧制定部分矿种和矿产地密集地区矿业权设置方案,引导矿业投资人向鼓励探矿、采矿区聚集,切实调整和优化矿业权布局。要制定小矿关闭、整合方案,对矿产开发集中区内的小矿,采取收购、合并、兼并、关闭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走集约、规模、联合开采的道路,切实减少小矿数量。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凡能够与大矿进行资源整合的,由大矿采取合理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到2006年底,凡达不到省国土资源厅颁布的《安徽省24个矿种小型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皖国土资〔2004〕179号)的小矿,一律予以关闭;凡达不到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十五”末减少小矿数量目标的市、县,不得恢复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矿颁发采矿许可证工作。

(三)完善矿业权市场。各地要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矿业权一级市场建设,完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办法。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完善市场监管办法。坚决制止以招商引资为由,干扰矿业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工作。逐步解决矿业权无偿与有偿取得“双轨制”问题。凡规定可直接设置采矿权的矿种,不得设立探矿权。凡以有偿方式取得的矿业权,一律缴纳矿业权价款。凡过去未缴纳采矿权价款的,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手续时,一律评估并按有关规定缴纳采矿权价款。

(四)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补偿制度。对矿山地质环境要研究制定保护条例,编制省、市两级保护与治理规划。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坚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与矿山建设同时设计、同时实施。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废弃的矿山、政策性关闭的矿山和国有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力度。

(五)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资质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标准。今后,凡勘查工作达不到开采要求,以及没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安全生产条件评价报告批复文件的,有关部门不得颁发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矿山开采设计必须以审查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为依据,凡未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必须补编,否则不予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登记。

(六)加强勘查、设计单位和中介机构的监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勘查、开采设计单位和有关中介、咨询机构的监管,发现有违法违规、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利益行为的,要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有关资质审批管理机关要依法吊销其资质证书,取消其执业资格或评审资格。

四、工作安排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2005年10月下旬―12月中旬,为学习宣传和动员部署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国家和省矿产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发〔2005〕28号文件和国土资源部等9部门《关于全面启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98号)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等。各地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领导组织,抽调精干人员,加强宣传培训,落实工作经费,为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奠定基础。

2005年12月下旬―2006年底,为整顿阶段。各地要组织有关部门和矿业权人,按照本方案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的内容和要求开展自查自纠,严厉查处和纠正各种违法违纪行为。2005年底前,完成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紧急通知》(皖国土资〔2005〕171号)中规定的“三查”任务。

2007年1月―10月,为规范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对矿产资源开发市场监管、地质环境恢复补偿等进行规范,要着力解决矿业权设置不合理问题,加强资源整合,调整矿山布局,优化矿山规模结构,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规范矿业权审批行为,完善矿业权的市场配置和准入制度;制定和修订有关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2007年11月至年底,为检查验收阶段。整顿和规范任务完成后,各市人民政府要分阶段认真组织检查验收,并分别于2006年11月底前和2007年11月底前向省政府报告整顿和规范工作情况。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对各市进行检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省国土资源厅暂停办理其辖区内矿产资源开采审批手续。

五、职责分工

省政府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各市、县人民政府是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共同做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整顿和规范工作的综合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清理矿业权审批情况,依法颁发、注销或吊销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清理矿产开发项目核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监管矿山企业民用爆炸物品,查办矿产资源开发中涉及的治安及刑事案件;监察部门负责查处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纪行为;财政部门负责保障有关经费;商务部门负责协调管理特定矿种矿产品的出口;工商部门负责清理矿山企业登记工作,查处无照经营行为,依法颁发、变更、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环保部门负责清理矿山企业环评审查工作,查处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其职能,负责清理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工作,依法颁发、注销或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供电部门负责对无证和关闭矿山采取停电措施。

上级政府要加强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要加强宣传,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省、市、县三级设立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费医疗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