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30号 【发布日期】2006-06-07 【生效日期】2006-06-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6]13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等部门制订的《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七日
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
省卫生厅 省委农办 省委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省农业厅 省人口计生委 省审计厅 省地税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残联 省法制办 省红十字会
(二○○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2004〕3号)和卫生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
一、试点工作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试点工作主要探索研究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的组织、筹资、基金使用、管理、监督等运行机制,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逐步推广服务。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06年全省争取4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7年扩大到60%;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目标。
二、试点县(市、区)的选择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选择的必要条件:一是地方政府主动提出申请;二是农村基层组织比较健全,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较高;三是县(市、区)政府有能力并承诺保证补助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四是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能力较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比较健全;五是乡镇卫生院已经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按职责管理;六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已经建立或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同步建立;七是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设备等。
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县(市、区),不急于申报试点。
三、试点工作基本原则
(一)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要积极面对,稳妥推进。要按照试点县的选择标准,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要盲目追求试点数量,切实保障试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二)坚持政府组织、群众自愿的原则。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县、乡、村三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责任制,保证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科学合理设置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配备编制、人员,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实事求是地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做法,让农民知晓参加合作医疗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农民的健康风险与互助共济意识。在自愿的前提下,引导群众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坚持科学务实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制订试点方案,实行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的县办县管形式,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共济制度,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农民住院费用的补偿,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在建立风险基金的基础上,实现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补偿方案的确定要统筹兼顾,邻县之间方案差别不宜过大。
(四)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严格实行办事公开制度,资金筹集与支出向群众公开,强化服务监管,便民利民,简化手续,真正让农民方便,受益。
四、试点工作主要措施
(一)组织管理
1.建立以设区市为区域单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评价机制。
设区市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卫生、农办(扶贫)、民政、财政、农业、发展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人事、人口和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编办、政府法制、税务、审计等部门及残联、红十字会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划,协调落实相关政策,负责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
试点县(市、区)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由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议确定试点实施方案,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
2.加强设区市办事机构及试点县(市、区)经办机构建设。
设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工作。要健全办事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
试点县(市、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新农合管理中心),作为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经办机构,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日常业务管理。经办机构的设立要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配备人员,保证工作需要。经办机构人员编制由试点县(市、区)从现有行政或事业编制中自行调剂解决,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予以安排。有关机构编制问题按程序报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县(市、区)经办机构可在乡镇设立派驻机构(人员)或委托有关机构办理日常业务。各级政府还要为试点县(市、区)提供必要的启动经费和日常业务管理经费,务必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3.探索多种经办模式。
各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日常业务可直接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新农合管理中心经办,也可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医保中心经办,或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经办。要按照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要求,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经办机构(或保险公司)及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义务,规范管理行为,保障参合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论采用何种经办模式,都应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确保所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包括利息收入)用于参合农民的医疗费补偿,经办机构(新农合管理中心、医保中心、保险公司)不得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用,切实保证农民最大受益。
4.加强试点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
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重点做好试点工作的跟踪指导、资料汇总、评估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不定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督查指导、评价分析与答疑。
设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负责辖区内试点工作的督促指导、业务培训、资料收集汇总,协助试点县(市、区)分析评估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完善方案。及时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政策、措施的建议。
(二)筹资标准
1.个人缴费。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仍按个人每年不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农民收入高的地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提高缴费标准。
2.政府资助。从2006年起,省(含中央补助)、市、县级财政对试点县(市、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每年人均筹资总额不低于40元。
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的资金全部进入基金,统一管理。
省级财政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对参合农民实行分类补助。
第一类:一般转移支付县(市)和闽清、东山、南靖县、原莆田县、原宁德市。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30元。
第二类:福清、连江、罗源、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沙县和三明、南平、莆田市辖区(原莆田县除外)。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24元。
第三类:闽侯、长乐、永安和漳州、龙岩市辖区。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16元。
第四类:石狮、晋江和福州、泉州市辖区。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10元。
除省级财政补助外,其余的经费由设区市和试点县(市、区)财政分担,具体分担比例由设区市人民政府确定。经济条件较好的设区市、县级财政可适当增加投入,提高筹资总额。厦门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所需资金由厦门市政府统筹安排。
设区市、试点县(市、区)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计划,将政府承诺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以建立稳定、长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补助标准和报账方式
试点县(市、区)根据《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线调查指导方案》要求开展基线调查。要在坚持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下,根据基线调查、筹资总额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就医需求增加等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住院医疗费用补助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既要防止补助比例过高而透支,又不能因支付比例太低使基金沉淀过多、降低正常保障水平,影响农民受益和参合的积极性。风险基金和沉淀资金应留存在合作医疗基金账户,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抵充下一年度政府承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基金及农民个人缴费。
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初审并垫付规定报销费用,定点医疗机构定期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核销。经办机构应及时审核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垫付资金,保证定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经办机构在审核医疗费用账目时,如发现定点医疗机构有违反相关规定的,不予核销,已发生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农民到县级以上(或县外)医疗机构就医,先自行垫付有关费用,再由经办机构按相关规定及时审核报销。
要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建设。依托我省现有的城镇医保信息系统网络,利用现有医保信息系统的主机、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尽快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逐步实现网上审核报销、监管和信息传输,方便参合农民报销住院医疗费用。
(四)基金收缴与管理
1.管理方式。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订的《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各试点县(市、区)要选择网点覆盖广、信誉高、服务好、优惠条件多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县(市、区)基金代理银行,由财政部门在代理银行设立基金专用账户。所有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纳入代理银行基金专户储存、管理。县(市、区)财政部门审核经办机构的用款计划,向其支出户核拨基金;经办机构负责审核兑付。实现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不得挤占挪用。一旦发现有挪用或贪污浪费基金等行为的,要依法严处。
2.收缴方式。农民个人缴费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个人的扶持、资助资金,由乡镇政府组织收缴,及时缴存收入帐户,并与银行签订月末将收入资金余额全部划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的协议,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探索农民个人缴费方式,简化程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安全稳定的筹资机制。可在农民自愿参加并签约承诺的前提下,由收缴部门一次性代收;农民个人自愿,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可以由村民自治组织代为收缴农民的个人缴费,并及时缴存收入账户;不论采取何种缴费方式,都必须向农民开具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专用收据,并及时、足额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建立政府资助新型合作医疗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核查制度。各级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根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和资助标准核定后,逐月拨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当年省、市、县(区)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必须在12月31日前全部拨入基金专户。省政府补助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试点地区;设区市和试点县(市、区)应落实承诺的政府资助基金,不得弄虚作假,套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一旦发现要严肃查处。
(五)监督机制
逐步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监管为主,内部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体系。建立定期汇报、公示、举报、审计和通报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农民参与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1.监督机构。试点县(市、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定期检查、监督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2.监督措施。设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应对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资金到位、使用情况。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设区市领导小组汇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包括各级财政专项基金到位情况)、使用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监督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省级不定期抽查和通报各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
要采取张榜公布、媒体发布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包括财政补助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享有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各乡镇、各行政村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缴、支付情况作为乡镇政务、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至少每季度张榜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监督。设立投诉电话,对于投诉事项,有关机构要及时给予答复。审计部门定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
各试点县(市、区)要定期组织检查和评估。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参合率是否保持基本稳定、农民缴费管理是否规范、各级财政补助是否按规定到位、基金管理和运行是否规范、基金使用是否合理、经办机构是否健全、医疗服务费用是否有效控制、农民医疗负担是否有所减轻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整改,重点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3.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设区市和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追究制度,对资金不落实、到位不及时,挪用、挤占、拖欠、扣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和其他徇私舞弊的行为,以及经办机构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对贪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等构成犯罪行为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对于不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试点县(市、区)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并责成设区市人民政府追究其行政责任。
五、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工作
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农村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政策,并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资助医疗救助和补助对象缴纳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的资金,同时对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重、难以承担的部分,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或补助。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补助的协调互补,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要注意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扶贫助残、孕产妇住院分娩、计划生育和医疗救助、补助等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和发展。试点县(市、区)应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孕产妇住院分娩费用纳入基金的报销范围,并享有与参合对象同等的报销比例;要按照省政府《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点办法》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六、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结合实施我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预防为主,做好农村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准入和退出制度;要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和诊疗服务管理目录,严格规定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占总医药费用的比例;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及病人审核签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具体的服务人群、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以及医疗费用审核与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要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转变观念,端正医风,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其药品购进、贮存与使用行为。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制订和完善诊疗规范,保证农民医疗安全、经济、有效。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价格监督,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控制农村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七、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维护农民健康权益,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工作议程,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组织好各方力量,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加强管理和政策指导;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筹集和监管;农业部门要配合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协助对筹资的管理,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民政部门、老区办要做好农村医疗救助、重点优抚对象及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工作,主动衔接、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积极参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化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社会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的衔接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健康发展;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注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209 号 【发布日期】2008-12-09 【生效日期】2008-12-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
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8〕209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制订的《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八年十二月九日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省卫生厅 省人口计生委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公安厅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决定在全省开展为期一年的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以下简称“两非”)的专项治理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宣传教育、规范管理、依法查处等三个环节,依法严厉打击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超声诊断、14周以上终止妊娠技术和终止妊娠药品等管理。
(二)依法查处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和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等行为。
(三)建立健全禁止“两非”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重点工作内容
(一)重点工作及分工
1.禁止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
2.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机构和个人鉴定胎儿性别、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行为。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省公安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重点地区
1.县及县以下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以及民营医疗机构;
2.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问题突出、举报线索多的地区,尤其是省、市、县交界处及城乡结合部等地域。
四、主要措施
(一)广泛学习、宣传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两非”案件的通报,开展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警示教育。
(二)禁止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1.加强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医学执业人员管理。
(1)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本辖区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医学执业人员档案,全面掌握超声医学工作开展情况。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于2009年2月28日前将拟配备和已配备超声诊断仪以及从事超声医学执业人员情况,分别报同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未经备案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不得购置和使用超声诊断仪。
(2)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条例》第五条规定,对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备案的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医学执业人员资格进行审查。不符合配置条件的不得购置,已经购置的分别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八条规定处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应当禁止从事超声医学工作。
(3)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开展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与从事超声医学执业人员签订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责任书,明确责任。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结合医务人员年终考核、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把严格遵守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规定和执行医院超声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超声医学执业人员的考核内容。
2.规范超声诊断仪使用和超声诊断工作。
(1)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制定超声诊断仪使用管理制度,专人管理,定岗、定责,未经批准,其他人员一律不得随意进入超声诊断工作场所。超声诊疗工作场所应当有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醒目标识,张贴从事超声医学工作人员姓名、职务、职称,公布单位和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2)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服务由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产前诊断技术机构承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开展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服务的机构名单。实施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规范的鉴定流程、严格的登记制度和健全的鉴定档案,根据3人以上专家组审核并出具医学诊断结果进行鉴定。
除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出具鉴定、检测和科研等报告时,不得含有胎儿性别的内容。
(3)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利用超声诊断仪对孕妇进行医学检查时,应据实登记每位检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检查时间、检查范围、检查结果和检查人,并由当事人签名。检查人员应按申请的项目进行检查,不得违规检查能够判别胎儿性别的部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检查对象及其家属透露或暗示与胎儿性别有关的信息,不得漏登或不登记孕妇超声诊断情况。
(4)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必须在规定的执业场所开展超声检查,除经批准开展义诊活动和查环查孕工作外,不得随意改变超声诊断工作场所,严禁进行超声流动检查或将超声诊断仪转借外单位及他人使用。
(三)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1.加强对从事终止妊娠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的管理。
(1)对全省开展终止妊娠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重新审查、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开展终止妊娠技术服务条件的机构和人员,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相应的《执业许可证》和《人员合格证书》。各设区市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收集、备案符合条件的终止妊娠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情况,于2009年2月28日分别报省卫生、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2)在专项治理期间,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不再审批申请从事终止妊娠技术服务的机构。
2.严格执行妊娠14周以上终止妊娠手术审批制度和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
(1)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施行14周以上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手术,必须办理住院手续,手术前除按照《条例》、《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管理办法(试行)》(闽卫基妇〔2004〕219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福建省人口计生委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的通知》(闽人口发〔2005〕20号)规定查验相关证明材料外,还须经所在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进行,并按照《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保存真实完整的病历记录。
(2)为保护孕妇生命安全需要紧急终止妊娠的,实施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可以根据诊断结果实施手术,并在术后48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
(3)健全完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具有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资格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专人管理终止妊娠药品,专册登记终止妊娠药品购买、使用情况,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转让或外借。终止妊娠药品必须在医生指导和监护下使用。
3.健全完善新生儿出生、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1)开展助产技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妊娠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认真记录助产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并发症的原始资料,并填写新生儿出生、死亡和妊娠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等登记表,收集新生儿出生、死亡以及14周以上终止妊娠的性别信息,根据《条例》和《管理办法》规定定期报告。
(2)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上报的相关资料,按照《管理办法》规定每月10日前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每月15日前向同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通报。同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季度按妇幼卫生报表上报时间和渠道将终止妊娠技术服务资料逐级上报至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幼保健院汇总后报省卫生厅。
4.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孕情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孕情,做好经常性访视、咨询等服务。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接受孕情检查的对象孕情消失,由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重点追踪调查;医疗保健机构要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发现孕情消失应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同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通报,并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跟踪调查。
(四)加强终止妊娠药品的生产流通管理。
1.强化终止妊娠药品的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终止妊娠药品批发企业进行调查清理,药品零售企业不得销售终止妊娠药品。对非法批发、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依法查处。
2.建立终止妊娠药品流通的管理、监督制度。药品的生产、批发企业应指定专人管理终止妊娠药品的销售工作,终止妊娠药品仅限于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使用,禁止药品生产、批发企业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得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资格的机构和个人。
(五)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核准个体诊所、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厂矿企事业单位医务所(室)设置医学影像科超声诊断专业和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擅自购置超声诊断仪开展超声诊断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的,应当认定为超范围执业,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进行处罚。
(六)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个人鉴定胎儿性别、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行为。
1.加大对辖区内非法行医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打击“两非”行为。
(1)对非法行医进行专项整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与血液安全监督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8〕18号)的要求,开展对本辖区内非法行医的全面清理,尤其是农村、城乡结合部及外来人口集中地等重点地区,要保证检查工作的有效覆盖,不留死角。
(2)加强对重点地区和场所的查处力度。对以往工作中发现的非法行医、非法接生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和屡打屡冒的非法行医点,要加大经常性监督执法力度,开展追踪复查。要根据非法诊疗场所开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夜间、节假日等执法行动,严密监视,主动监管,做到“发现一个,取缔一个”,杜绝挂牌开设的非法行医活动。对非法诊疗场所开展了“两非”行为的,要予以重点打击。
2.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突破“两非”案件的隐蔽性。
(1)发动群众举报,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各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或开通网上举报等途径,保证举报渠道的畅通,同时要积极发动群众,举报非法诊疗场所开展“两非”行为,发现违法行为线索,及时依法查处。
(2)积极组织暗访工作。针对“两非”案件隐蔽性强、取证困难、查处难度大的特点,各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群众反应强烈的屡打屡冒或采用各种手段规避执法等的非法行医、非法接生案件线索,采取组织暗访等灵活有效的手段,及时发现线索予以查处。
3.加强多部门协作配合,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巩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中建立的部门联系和工作机制,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法定职能作用,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形成横向联合的工作机制,有效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和“两非”行为。
卫生部门要积极联合工商部门,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机制的通知》和福建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的查处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共同依法查处非法无照经营行为;加强与公安部门的配合,依法查处阻碍执法活动的行为,保障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加强案件线索的相互通报,进一步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和“两非”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自2008年12月开始至2009年11月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8年12月)
为切实做好打击“两非”的专项治理工作,省卫生厅牵头成立治理“两非”工作小组,制定并下发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各地也要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会同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品监督、公安等部门成立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和要求,确保专项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自查自纠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
各设区市和县(市、区)要根据方案要求进行自查自纠。卫生行政部门重点检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门诊部自2007年1月1日以来的超声诊断仪检查、染色体检测,终止妊娠登记簿、相关病历档案及药物管理等情况;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重点检查2007年1月1日以来领取《生育服务证》后未生育、孕情消失情况以及终止妊娠的妇女情况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重点检查药品零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是否销售终止妊娠药品,有权销售机构终止妊娠药品进、销、存的登记情况等,边自查边整改。在各地自查自纠基础上,各设区市卫生、人口计划生育、药品监督和公安等部门组织抽查。
针对自查、抽查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各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管理办法》、各设区市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福建省人口计生委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的通知》(闽人口〔2005〕120号)、各设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条例》规定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建立打击“两非”的长效工作机制。包括制订和完善生育过程跟踪服务和管理制度,B超、染色体检测等设备管理制度,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管理制度,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新生儿出生、死亡登记和报告制度,有奖举报制度,案件查处制度等。各设区市要将自查、抽查整改和机制建设情况于2009年6月30日前按职责分工报相应省级行政主管部门。
(三)专项督查阶段(2009年7~9月)
根据各地自查情况,省禁止“两非”专项治理工作小组组织省卫生厅、人口计生、药品监督和公安部门对全省各地专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联合督查。
(四)总结阶段(2009年10~11月)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对辖区内开展“两非”专项治理工作的总结和验收,推广有益的做法和经验,对仍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及时纠正,巩固专项治理工作成效。各设区市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于2009年12月15日前按职责分工报相应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省禁止“两非”专项治理工作小组汇总各有关部门专项治理工作情况。
六、组织管理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各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品监督、公安行政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努力做到思想重视、工作有力、成效明显。各级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落实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与相关职能科室各负其责。各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品监督行政部门要根据专项治理工作步骤,抓好阶段性督促检查,及时上报各阶段专项治理工作进展。公安机关依法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的接收和查处工作。
省卫生厅牵头成立全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定期召开各有关单位的联席会议,交流专项整治阶段工作情况和整改意见。专项治理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
(二)完善机制,重在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把“两非”专项治理工作与日常业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把防范措施落实到各项管理制度中,根据工作实际,注重创新方法,同时狠抓落实,有效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督落实,通过专项治理活动,建立禁止“两非”长效工作机制,加强警示教育,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良好形象。
附件: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名单
附件:
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
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名单
组 长:杨平省卫生厅厅长
成 员:阮诗玮 省卫生厅副厅长
方 群 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施志强 省公安厅副厅长
詹积富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
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厅。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开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4]132号 【发布日期】2004-06-15 【生效日期】2004-06-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等部门 关于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4]13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交通厅、公安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六月十五日
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省交通厅 省公安厅 省经贸委 省财政厅
省物价局 省安监局 省质监局 省工商局
省政府纠风办 省政府法制办
(二○○四年六月十二日)
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全国开展货运机动车辆(以下简称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根据交通部、公安部、发改委、质检总局、安全监管局、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以下简称“七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交公路发〔2004〕21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全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要求,认真按照七部委“广泛宣传,统一行动;多方合作,依法严管;把住源头,经济调节;短期治标,长期治本”的工作思路,对车辆超限超载行为进行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车辆超限超载、“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等违法行为,保护并鼓励合法道路运输行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工作的原则和目标
(一)治理工作的原则
一是路面专项集中治理与源头长效治理相结合;二是部门协作与区域联动相结合;三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四是治理力度与社会可接受程度相结合;五是依法行政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六是宣传先行和稳步推进相结合。
(二)治理工作的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健康、规范、公平、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维持良好的车辆生产、使用管理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确保公路设施的完好和公路交通安全。
阶段性目标:一是用1年时间对车辆的超限超载、“大吨小标”、非法改装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力争使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车辆核定吨位失实的现象得到纠正;二是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综合治理,力争使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车辆基本杜绝,道路运输行为规范,运价合理,逐步建立起开放、公平、健康的道路运输市场。
三、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全省治理工作由省政府统一领导,省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组织协调全省的治理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对本辖区内治理工作负全责,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好各项治理工作。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联手行动,确保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抓出成效。
(二)职责分工
1.宣传工作:交通、经贸、公安等部门要会同宣传部门,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的宣传工作。
2.纠风督查工作:由各级政府纠风部门会同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机构,负责督查各地各有关部门履行超限超载治理工作职责的情况,防范和查处公路“三乱”行为。
3.路面执法工作:由交通、公安交警联合执法。在省政府批准的超限运输检测站和临时检测点,共同组织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检测,依法对超限超载行为进行处理。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公安、交通部门对治理期间可能发生的聚众闹事、堵车、冲关、罢运、暴力抗法等突发性事件按处置预案进行处置。
4.清理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工作:由经贸部门会同公安、交通、质监等部门负责。
5.清理整顿非法改装车辆工作:由工商部门会同交通、经贸、公安、质监等部门负责。
6.调节车辆超限超载的利益关系工作:由物价、交通、财政等部门负责做好车辆通行费和养路费收费标准和征收方式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7.道路运输市场的整顿工作:由交通、公安、经贸、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道路运输市场的整顿工作。
8.重点物资运输和市场供应保障工作:交通部门要制订道路运输保障应急预案,组织好道路应急运力储备。省经贸委要会同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测跟踪,及时收集市场动态和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对市场供应和物价波动进行预警,一旦出现由于运输而引发的市场和重点物资供应的波动,及时组织应急运输工具,确保人民生活日常用品及电煤、粮油等重要物资的供应和市场平稳。
(三)建立治理工作责任制
各市、县(区)及各有关部门要逐级建立治理工作责任制。对因工作进展迟缓、失职、治理工作不得力,发生重大问题不认真纠正和处理,以及重大情况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地区、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各市、县(区)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监督本地区及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四、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
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需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协调行动,采取综合措施,实行标本兼治。
(一)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从2004年6月中旬起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宣传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治理工作的始终,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车辆超限超载的危害、治理的意义与目的、治理标准与措施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主要内容,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强大的声势和良好的氛围,使超限超载运输者自觉停止违法违规行为,使广大执法人员真正吃透政策,严格执行政策。
一是加大传播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系列宣传和报道。特别是针对驾驶员流动分散的特点,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的影响和作用,扩大治理工作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强化公路沿线宣传。充分利用公路沿线桥梁、收费站、汽车站、公路护坡、墙体、宣传牌等有利条件,运用刷写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设置宣传点、散发宣传材料和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三是强化源头宣传。主动走访本辖区内的大型运输企业和一些重要的煤、电等厂矿、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咨询会,送法上门,宣传治理政策,有的放矢地帮助企业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全面清理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行为
1.从2004年6月中旬起,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部署,由省经贸委会同交通厅、公安厅和质监局在全省集中开展在用“大吨小标”车辆恢复标准吨位工作,并力争在11月底前完成。各级经贸、交通、公安交警和质监等部门要互相配合,分别在汽车生产、发牌和使用环节把好关,并为“大吨小标”车辆恢复标准吨位提供便利条件。在《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国家强制性标准正式实施以前,在用“大吨小标”车辆吨位恢复工作,暂按以下步骤和要求进行:
一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的要求、具体车型和相关技术参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由省经贸委商省交通厅、公安厅研究提出我省“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的实施意见。
二是由“大吨小标”车辆的车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地公安交警部门申请恢复标准吨位。
三是由公安交警部门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大吨小标”车型和相关的技术参数,更正车辆的核定载质量,免费换发车辆行驶证。如机动车档案中收存合格证的,还应当对合格证进行更正。
四是对“大吨小标”恢复标准吨位的车辆,各级交通部门对其以前应缴纳养路费等规费的吨位差额部分不再予以追缴。
五是在集中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期间,对在公路上行驶的未恢复的“大吨小标”车辆,公安交警人员要责令其限期恢复;在年检时发现未恢复的,强制更正核定载质量。
2.由省质监局牵头,对2004年4月1日发布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进行宣传。各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各汽车生产厂家要严格按照上述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车辆的生产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车辆“大吨小标”现象。
3.从2004年6月中旬起,由省工商局会同交通、经贸、公安、质监等部门对车辆非法改装企业进行整顿,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汽车改装的企业,要按照无证经营的规定,依法坚决予以取缔;对虽经批准但不按国家规定或者超范围对车辆擅自进行改装的企业,要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公安交警部门要对擅自改装的车主依法予以处罚。
(三)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
从2004年6月20日起,利用1年时间,由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按照“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的要求,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
1.加强协作与配合。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要按照“加强配合、各司其职”的原则,共同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在集中开展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期间,交通路政和公安交警人员要进驻超限运输检测站,实行24小时全天候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综合治理。在不具备设立固定超限运输检测站的路段,交通路政和公安交警人员可在同一场地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对国省道、城郊结合部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路面控制,确保超限超载车辆不出省、不出市、不出县。对超限超载车辆治理,要依法设置固定或临时检查站点,选择、配备必要的称重设备、卸载机具和卸载场地,采取固定检查与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检测和卸载。严禁以目测或凭经验对车辆超限超载进行判定。同时,各地要安排专项经费,以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格执行统一的超限超载认定标准。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期间,所有车辆在装载时,既不能超过下列第(1)至(5)种情形规定的超限标准,又不能超过下列第(6)情形规定的超载标准。
(1)二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20吨的;
(2)三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30吨的(双联轴按照二个轴计算,三联轴按照三个轴计算,下同);
(3)四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40吨的;
(4)五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0吨的;
(5)六轴及六轴以上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5吨的;
(6)虽未超过上述五种标准,但车辆装载质量超过行驶证核定载质量的。
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工作期间,要严格按照上述标准认定和纠正超限超载车辆。其中交通部门主要负责第(1)至(5)种情形,公安交警部门主要负责第(6)种情形。交通部门在实施卸载、处罚并纠正违法行为后,要在开具给当事人的法律文书上记载卸载车号、时间以及卸载前、后载质量,所载货物的名称及保全价值,当事人应签字确认。
3.坚持卸载,依法管理,避免重复处罚。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在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必须坚持卸载与处罚相结合,对于车辆第1次超限超载且能主动卸载的,要以教育为主,不予罚款、不收取公路补偿费,但应在车主道路运输证的附页上进行超限超载违章登记,并将车辆所属运输企业的情况抄告当地公安交警部门。对于车辆超限超载超过2次(含2次)的,除实施卸载和登记外,交通部门还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规定,对单车处以每次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公安交警部门还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扣留机动车至违法状态消除,对单车每次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其中超载30%以上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还可同时对车辆所属运输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并将超限超载车辆所属运输企业等情况抄告当地交通部门,按照本方案有关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规定予以处理。
实施卸载一般由交通、公安交警部门的执法人员将车暂扣在附近停车场,告知车主或者司机自行卸载。需要提供协助卸载和保管货物的,相关的收费标准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此外,各级交通部门还可根据卸载货物的种类为卸载货物提供不超过3天的免费保管时间,并将货物有关保管事项书面告知当事人。卸载货物超过保管期限经通知仍不运走的,按规定变卖,扣除相关费用后,通知当事人领取。逾期不领取的,按照有关规定上缴财政。
4.突出重点,统一行动。为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其对群众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期间,一是要分阶段推进治理工作。在集中治理工作全面开展的第1个月,要以车货总重超过20吨的超限超载车辆为重点,各地针对车货总重不超过20吨的车辆暂不卸载、不处罚。从2004年7月20日起,对所有的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二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车辆。对重量不超的不可解体物品和冰箱、彩电、汽车等规则尺寸物品的运输车辆,不予卸载;对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油汽等化学危险品专用运输车辆,原则上不实施卸载措施。对上述情况7月20日前实行现场告诫、登记,7月20日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对驾驶员实行记分,但可视情不予卸载,并将违章情况通报车籍所在地有关部门处理,加强管理,控制超限超载,对于超限超载登记超过3次的,由车籍所在地交通部门依法取消其经营性运输从业资格。
(四)采取经济手段,调节车辆超限超载的利益关系
力争在1-2年时间内,由省物价、交通和财政部门对车辆通行费和公路养路费的收费标准和征收方式的调整和完善,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用经济杠杆调节车辆超限超载的利益关系。
一是研究提出完善和调整车辆通行费征收计量标准的指导意见,制定收费标准的计算方法和收费系数,对多轴大型车辆适当给予收费优惠。合理确定我省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适当降低多轴大型车辆收费标准,减少营运性车辆的运输成本。
二是研究修改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使用办法。对现行公路养路费征收标准和计量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要在解决车辆“大吨小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按照车辆行驶证核定吨位收取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实现车辆出厂标定吨位、行驶证核定吨位、车辆缴费计量吨位的统一。
从2004年6月起,在国家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新政策未出台之前,各地要暂按车辆行驶证核定的吨位计量征收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后,按照恢复吨位后的行驶证核定吨位计量征收;对于车货总质量超过55吨的重型车辆,其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的征收计量吨位暂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车辆超限标准(即车货总质量)扣除车辆自重后的吨位来征费计量。已实行规费包交的车辆,各级交通部门要按要求退还多征部分费用,以确保交通规费征收标准与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的一致性。
(五)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从2004年6月中旬起用1-2年左右的时间,由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对全省道路运输市场进行全面整顿。
一是交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优化运输结构的措施,鼓励厢式货车、专用罐体货车的发展与更新,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营运性运输车辆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运输企业规模化发展,调整运力和车型结构。
二是物价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清理整顿本地区的道路运输收费,取消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减轻运输经营者的负担。
三是对货运代理机构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规范无车承运人的经营行为和收费标准;用现代物流理论,提升道路货运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创新货运组织方式,促进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运输供需信息在货主与车主之间的直接、快速交流,减少运输收益在中间环节的流失,提高运输业主的效益。
四是交通运管、公安交警、军车监理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力量,集中打击货运“黑车”、“假军车”,规范运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引导运输业主守法、诚信、规范地从事道路货物运输,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方面的调节作用,确保运输价格处于合理的水平。
五是交通部门要建立货运经营企业和营业性货运驾驶员信誉档案,实行违章超限超载运输行为的登记、抄告和公告制度。对于运输车辆超限超载登记,以及执法部门抄送来的车辆超限超载信息,要及时予以公告。同一车辆公告超过2次,或者同一运输企业公告超限超载营运货车超过该企业营运货车总数5%的,要依法降低该企业的资质等级,取消违法驾驶员的营业性运输从业资格。
(六)进度安排
全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从现在开始,力争用1年时间完成,治理工作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04年6月20日,为宣传和准备阶段。主要是集中进行宣传,同时按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启动“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工作和经济调节措施的制定,在此期间,交通部门要完成公路超限运输检测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从2004年6月20日至2005年2月28日,为集中治理阶段。从6月20日9时起,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对在公路上行驶的超限超载车辆同时开展集中治理。继续清理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启动经济调节措施,整顿道路运输市场。为确保治理工作协调、顺利开展,省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组织工作组,赴各地进行明查暗访,及时了解和处理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阶段从2005年3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为总结和长效治理阶段。省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地治理工作进行抽查验收,召开会议对全省治理情况进行总结。从第三阶段起,路面治理工作由集中治理转为日常治理,各地按规定持续开展工作,确保长效治理的成效。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各地在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治理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展超限超载治理的根本目的是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道路运输环境,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不能因为治理而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二是要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超限超载治理涉及部门多,治理难度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贯彻和落实。三是要处理好与车主、货主的关系。治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治理,创造良好的运输环境,使运价趋向合理,运输成本降低,让车主和货主能够获得合理的运输经济效益。四是处理好执法与管理的关系。不能单纯以治代管或者罚款了事,凡是能够在源头治理的都必须在源头治理,做到超限超载等违章违规车辆不得上路。要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在治理工作中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严禁发生公路“三乱”行为。要积极探索采取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堵疏结合,防止一治就死、一放就乱。
(二)加强信息通报与沟通工作。各地在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期间,要实行值班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各设区市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指定一名联络员,加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和各市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对治理期间群众反映的问题、运输价格变化情况、干线公路上的货车流量情况、煤粮油等国家重要物资的运输情况和价格波动情况等,要及时收集、分析、研究和解决,定期向省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对于重大问题,要立即报告省治理超限超载工作领导小组。各地还要向社会公开本地区超限超载治理机构的监督和咨询电话,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三)建立应急机制,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省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期间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另行下发)。在超限超载集中治理期间,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充分准备,建立灵活的应急机制,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予以处置。在日常治理期间,各地各部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运输业主按照国家规定合理、规范地从事道路运输,特别是要组织骨干运输企业,合理调度运力,确保治理期间物资的正常运输。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依法打击借机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加强对有关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各级公安部门要安排适当警力,随时做好联动准备工作,及时出击,严厉打击黑恶势力、集体冲关、暴力抗法等事件,维护公路交通、治安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四)要严格依法管理,遵守纪律,切实做到严格、高效、公正、文明执法。公安交警要严格遵守警察工作纪律;公路路政人员要严格遵守路政人员工作纪律,要严格做到“五个不准”。即: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准上路执法;上路执法人员,不准不开收费票据和乱收费、乱罚款;车辆没有称重检测的,不准认定超限超载;车辆没有卸载消除违章行为的,不准放行;同一违章行为已被处理的,不得重复处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193 号 【发布日期】2008-11-14 【生效日期】2008-11-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
少年体质意见的部门职责分工通知
(闽政办〔2008〕193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高等院校:
为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实现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五年工作目标,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省教育厅、文明办、财政厅、卫生厅、体育局、团省委、发展改革委制定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部门职责分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信息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认真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关问题,并会同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附件:1.福建省加强青少年体育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2.福建省加强青少年体育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二○○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福建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部门职责分工
省教育厅 省文明办 省财政厅 省卫生厅
省体育局 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 省发展改革委
为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现就有关目标任务作如下分工:
一、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
(一)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工作任务:
1.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2.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二)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工作任务:
1.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团省委
2.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团省委
(三)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工作任务:
1.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中小学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2.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四)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工作任务:
1.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2.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3.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4.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5.因地制宜地组织广大农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团省委
6.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残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活动。
牵头单位:省体育局
责任单位:省体育局、教育厅、团省委
7.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五)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
工作任务:
1.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团省委
2.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3.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
4.完善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丰富军训内容,开展“少年军校”活动。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团省委
5.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团省委
(六)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工作任务:
1.学校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2.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卫生厅
3.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照明、课桌椅达到基本标准,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卫生厅、财政厅
(七)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
工作任务:
1.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高中学生每天睡眠8小时。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文明办、卫生厅
2.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文明办、卫生厅、团省委
3.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卫生厅
4.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加强青少年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
牵头单位:省卫生厅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教育厅
5.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
牵头单位:省财政厅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教育厅、团省委
6.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卫生厅、团省委
(八)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工作任务:
1.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优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责任单位:省体育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厅
2.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
牵头单位:省体育局
责任单位:省体育局、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3.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牵头单位:省体育局
责任单位:省体育局、教育厅
(九)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
工作任务:
1.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2.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责任单位:省体育局、教育厅
3.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境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团省委
4.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逐步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方法。
牵头单位:省财政厅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教育厅
5.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
责任单位:省体育局
二、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一)各级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工作任务:
建立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文明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体育局、卫生厅、团省委
(二)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
工作任务:
1.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督导、评估。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2.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卫生厅、体育局
3.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先一票否决。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卫生厅、团省委
(三)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工作任务:
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要求。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卫生厅
(四)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工作任务: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要把开展青少年活动作为重要职能。积极倡导和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团省委、体育局
(五)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督与指导。
工作任务:
1.要把城乡中小学生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覆盖人群。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教育厅、财政厅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卫生医疗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和协助学校的卫生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行政区域内学校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定期对学校的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监测,依法进行免疫预防接种,所需费用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付范围。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
3.中小学要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设立卫生室,配备校医或专(兼)职保健教师,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开展学校卫生工作。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卫生厅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巡查制度,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卫生管理。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卫生厅
(六)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
工作任务:
1.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
责任单位:省文明办、教育厅、卫生厅、体育局、团省委
2.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团省委、体育局
(七)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
1.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卫生校园建设工程中,切实加大对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体育场地的改造力度。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
2.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他学生由省级政府制定统一的费用标准和解决方法。
牵头单位:省财政厅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教育厅
3.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提取和安排。
牵头单位:省财政厅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教育厅
(八)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
工作任务:
1.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牵头单位:省文明办
责任单位:省文明办、教育厅、卫生厅、体育局、团省委
2.开展丰富多彩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使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推进全民健康运动。
责任单位:省文明办、教育厅、体育局、团省委
附件1:
福建省加强青少年体育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精神,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建立加强青少年体育厅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一、主要职能
统筹协调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针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加强青少年体育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有关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政策措施的落实。
重大问题向省政府请示、报告。
二、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由省教育厅、文明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卫生厅、体育局、团省委共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省教育厅为牵头单位。省教育厅厅长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处(室)负责人担任。
三、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1~2次会议,根据需要或按照领导同志指示,可以临时召开全体会议或部分成员单位会议。
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有关方面,同时抄报省政府。
四、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涉及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关问题,积极开展工作。按要求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加强信息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附件2:
福建省加强青少年体育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召集人:鞠维强 省教育厅厅长
成 员:毛武夷 省体育局副局长
张 萍 省文明办副主任
谢超雄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刘平省教育厅副厅长
陈青文 省财政厅副厅长
陈秋立 省卫生厅副厅长
吴贤德 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2009年福建省整治违%B3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9〕76 号 【发布日期】2009-04-30 【生效日期】2009-04-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2009年福建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
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9〕76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省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制订的《2009年福建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四月三十日
2009年福建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
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省环保局 发展改革委 经贸委 监察厅 司法厅
建设厅 工商局 安监局 电监办
(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正确处理服务科学发展与强化环境执法的关系,切实解决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根据国家《2009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2009年继续在全省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以下简称环保专项行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遏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污染反弹、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集中整治为重点,促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标,推进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环境执法保障。
二、工作重点及要求
(一)继续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后督察,巩固2008年环保专项行动成效
通过开展环保后督察工作,对2007年和2008年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网箱养殖、旅游、餐饮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源水体的活动;坚决取缔二级保护区内所有违法建设项目,采取严格措施,防止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污染饮用水源水体。凡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调整不到位,县以上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各类排污口及无关设施关闭、拆除不落实,保护区边界地理和警示标志设立不规范的,一律挂牌督办。
(二)以促进污染减排为目标,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集中整治
1.督促县(市、区)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提高运行负荷和出水达标率。重点整治建成运行三年后处理负荷仍达不到设计能力75%、不能保证正常稳定达标排放、污泥达不到无害化处置要求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水处理厂。集中整治工业企业水污染直排市政管网严重超标、影响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工业企业等。要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监管,建立污泥转移联单制度,督促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2.全面整治垃圾填埋场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整治垃圾填埋场中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投入运行但未通过“三同时”验收、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未经处理直排渗滤液等情况。
(三)开展钢铁行业、涉砷行业专项检查,着力打击“两高一资”行业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1.对“两高一资”行业重污染企业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查处不符合准入条件,未经审批擅自开工或建成投产的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拒不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使用落后淘汰工艺、设备的企业。严厉打击已被取缔关闭后死灰复燃的企业。
2.认真贯彻国家《钢铁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控制钢铁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开展钢铁行业环境专项检查。摸清钢铁企业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情况。严肃查处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类目录的设备、工艺执行不到位的,以及主要污染物超标和超总量排放的钢铁企业。重点检查炼铁工艺污染治理和烧结工艺脱硫设施及在线监控装置的安装和运行情况。
3.针对近年来全国砷污染事件呈高发的态势,各设区市要对涉砷行业(硫化物、磷矿开采、选矿、冶炼;硫化工;磷化工;砷化物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清理。重点查处没有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或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含砷废渣堆放处置不符合要求的;未按规定进行危险化学品备案登记的企业。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环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省政府成立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组 长:苏增添(省政府副省长)?
副组长:林依标(省政府副秘书长)
陈 伦(省监察厅厅长)
马承佳(省环保局局长)???
成 员:郑 勇(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胡渡南(省经贸委副主任)
陈元邦(省监察厅副厅长)
薛育卿(省司法厅副厅长)
翁玉耀(省建设厅副厅长)
陈 宁(省环保局副局长)?
黄培惠(省工商局副局长)?
裘松樵(省安监局副局长)
朱文毅(福州电监办党组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环保局,由省环保局陈宁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各委、厅、局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各级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继续把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强化政府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广泛动员,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要在组织开展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全面的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的重点、目标、时限、责任人,限期完成。根据环保部和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要将整改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内容进行考核,凡无故不能如期完成的,一律取消评先创优资格。
(二)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部门配合 各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坚持定期协商、联合办案制度和环境违法案件移交、移送、移办制度,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要分阶段对照工作重点进行拉网式检查,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发改、经贸部门要切实发挥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查处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为,并定期向相关部门通报淘汰落后企业名单;监察机关要强化行政监察职能作用,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司法机关要有序推进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运营的监管;工商部门要严肃查处“两高一资”行业企业违反注册登记法规的行为;安全监管部门要严肃查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规的行为,防范生产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故;电力监管机构要监督供电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节能环保电价政策,对违法企业依法采取限电、停电、断电等有效措施。
(三)加强监督指导,提高工作成效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领导,按照各阶段工作要求,制定督察工作方案,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后督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两高一资”行业的集中整治工作开展情况逐级组织多种形式的督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要继续将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本地区今年重点查处事项,公开查处一批屡查屡犯的环境违法企业,对严重违法影响恶劣的突出环境问题予以挂牌督办,组织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定期公布查处情况。对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以来督办的重点环境污染问题整改措施不落实的,要由上一级政府挂牌督办。要加强环保专项行动的组织考核,切实保障环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四)采取综合措施,严格环境执法
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对挂牌督办问题逾期未整改解决的,应追究督办单位主要领导责任。对基层政府拒不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群众反复投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方,要实行区域限批。要严格落实绿色金融等环境经济政策,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经济制裁,努力转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要落实污染处理效果同企业收益挂钩的政策,各级环保、电力、物价、建设部门密切配合,实施火电厂脱硫设施投运率和脱硫效果与脱硫电价挂钩,污水处理厂运营费与处理合格率挂钩的环境经济政策,确保整治到位。各设区市要按照环保部的要求,在辖区内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中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有效发挥企业监督员监督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企业守法意识的提高。
(五)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公众监督
通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促进建立健全日常环境执法的长效机制,将专项行动检查过的重点行业企业纳入日常重点监管范围。建立后督察制度,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巩固整治成果,防止环境违法企业死灰复燃。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挂牌督办制度,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做到处理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要将环保专项行动列入各级政府今年宣传工作的重点,制定专项行动宣传计划,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和跟踪报道,披露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和违法排污的重大问题,不断营造社会广泛参与和监督的良好氛围。要及时公开政府信息,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和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充分发挥“12369”环保热线作用,畅通投诉渠道,积极鼓励群众举报环境违法问题。?
五、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5月上旬)
各市、县、区政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整治重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全面完成专项行动的动员部署工作。各设区市要在5月10日前向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本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名单、实施方案、动员部署工作情况,以及信息报送负责人和联系方式等。
(二)调查摸底和集中整治阶段(5月~10月)
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钢铁企业、涉砷行业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掌握专项整治对象的基本情况,明确整治的重点。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督查,对县级以上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检查和整治,对“两高一资”行业企业、钢铁企业、涉砷行业企业开展集中检查,严厉查处环境违法企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
各设区市要按照以下要求将相关材料及时报送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1.6月15日前报送开展“两高一资”行业企业、钢铁企业、涉砷行业企业集中整治阶段情况报告;2.7月15日前报送市级挂牌督办环境问题名单;3.9月15日前报送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措施落实情况和开展后督察情况报告,以及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阶段整治情况报告。
(三)督查阶段(8月~10月)
8月~9月,省、市环保部门在开展集中整治的同时,要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督促市、县环保部门落实环保专项行动的要求;10月,省、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地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联合督查,迎接11月份国务院八部门对我省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的督查。
(四)总结阶段(11月)
各市、县、区政府要认真总结环保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提出加强长效管理的措施。各设区市于11月15日前向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2009年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电话:0591-28979832;传真:0591-87869837;电子信箱:fjepi@12369.gov.cn)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