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35号 【发布日期】2007-03-12 【生效日期】2007-03-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7]3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三月十二日
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实施意见
省监察厅 省政府纠风办 省委编办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贸委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物价局 省国资委 省法制办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2号,以下简称《通知》)和省政府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全面清理。为进一步做好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有关工作,根据监察部等部门《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方案》(国纠办发〔2007〕1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清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通知》确定的清理范围和原则,全面清理、审核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着力解决评比达标表彰过多过滥问题,实现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幅减少、保留项目发挥积极作用、基层企业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的目标,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为全面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奠定基础。
二、清理的范围和要求
清理的范围主要包括:省、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举办的面向本系统、基层、企业以及服务对象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清理工作的要求是:(1)凡可以撤销的项目,要坚决予以撤销;(2)凡可以合并的项目,要一律予以合并;(3)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项目,予以保留;(4)对推动工作确有重要作用需保留的项目,需说明具体理由和提供依据并上报省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5)设区市以下(含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原则上不再保留自行设置的项目。对以下项目,要坚决予以撤销:不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要求基层、企业、群众出钱出物出工或以其他名目收费的项目;以开展活动为由违反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滥发钱物的项目。
三、清理工作的原则
清理工作要按照“全面清理、逐级负责、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进行,坚持“边清、边停、边抓制度建设”的工作方针,坚决杜绝一边清理一边继续搞各种违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清理工作期间,一律暂停举办新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同时,除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项目外,目前正在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一律立即停止,并认真搞好清理整顿;对已收取的费用要立即如数退还。
四、清理工作的方式和步骤
清理工作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条块结合,双向核查、逐项审核,自查自纠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等方式。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07年2月中旬以前)。建立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下发我省清理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召开全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会议,部署清理工作,进一步明确清理工作的政策依据、方法步骤、清理范围、审核原则等。省直各部门、各设区市及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家及省里有关精神,及时成立清理工作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清理方案,进行工作部署,并及时向省厅际联席会议报送清理方案及工作进展情况。
(二)自查自纠(2007年3月15日以前)。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清理方案,对本地区、本部门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自查自纠,列出具体项目、摸清底数。同时,认真填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统计表》(表一)、《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统计表》(表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拟保留项目)》(表三)、《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拟撤销项目)》(表四)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拟合并项目)》(表五)等五份表格(详见附件),对所主办或合办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分别提出保留、合并或撤销的意见,对确需保留(合并)的项目要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关文件依据。3月15日以前,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要写出自查报告,连同填报好的五份表格及拟保留(合并)项目的相关文件依据一并上报省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对社团组织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清理,分别由登记机关或业务主管单位负责提出清理意见,并组织实施,于3月15日以前将有关材料上报省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各级清理工作机构要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督导,对工作进展缓慢或存在问题较多的地区和部门进行重点督导,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要开通并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受理信访举报,并认真进行核查处理,及时反馈查处结果。
(三)汇总初审(2007年3月30日以前)。3月15日至25日,省厅际联席会议对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上报的统计表格(共五份)和自查报告,特别是拟保留项目,要逐项进行甄别分析和审核,并加强与各地区、各部门的沟通,做好协调工作,提出保留、合并或撤销的初步审核意见。
省政府举办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由省厅际联席会议提出清理意见,报国家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各设区市政府、省直各部门举办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由省厅际联席会议进行审核,提出拟保留(合并)项目报国家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由登记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并提出清理意见,报省厅际联席会议审核。
3月30日以前,召开省厅际联席会议确定清理意见,分类汇总上报国家部际联席会议,并以省政府名义向国家部际联席会议报送自查报告。
(四)督查整改(2007年5月底以前)。由省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对重点地区和部门进行督查,对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弄虚作假、顶风违纪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各级各部门也要对所管辖区域或本系统内的清理工作开展重点督查。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注意收集各级各部门的经验做法。
(五)建章立制(2007年6月底以前)。按照边清理边规范、边整改边巩固的办法,建立管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长效机制。6月底以前,制定下发关于管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暂行办法。各级各部门也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待国家对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提出审核意见后,将保留的项目向社会公示,公示以外的所有评比达标表彰的项目一律予以取消。
五、清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建立机构,分工落实。为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成立了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省直单位和各设区市开展清理的组织、汇总、甄别、审核、检查、综合工作。省监察厅主要领导担任省厅际联席会议召集人,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物价局、省国资委、省法制办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由上述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并承担清理工作的日常事务;省委编办要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省发展改革委要配合有关部门,对涉及企业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清理;省经贸委(企业减负办)要对省级经济类行业协会开展的涉及企业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清理;省民政厅要做好对社团组织等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清理工作;省财政厅要加强对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资金管理;省人事厅要综合协调政府奖励表彰工作;省物价局要加强对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省国资委要对所联系行业协会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清理;省法制办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办法。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清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纠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层层落实责任制。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对清理工作负总责,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省直各部门要围绕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具体清理措施。各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要针对清理工作中的全局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向政府和上级部门提出对策建议,重要情况要随时沟通;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开展工作;要对进展缓慢或问题较多的地区和部门重点督促,对有关地区和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总结推广。
(三)突出重点,上下联动。清理工作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省直各部门;二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三是评比达标表彰比较盛行,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四是专门面对企业和采取收费方式开展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省直各部门要做出表率,对本机关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认真清理,逐项提出撤销、合并或保留的意见,同时还要加强对本系统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按照行业协会和业务主管隶属(挂靠)关系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开展清理。在坚持自上而下开展清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教育和支持群众自下而上,对不合法、不正当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监督和抵制。
(四)加大力度,监督检查。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要会同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督促各级监察机关、纠风办切实做好清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在清理期间继续擅自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一律视为顶风违纪,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要通过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拓宽监督渠道,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必要时进行公开查处和曝光,达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五)把握导向,搞好宣传。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清理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依托各级“纠风热线”等宣传阵地,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参与清理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深入宣传贯彻国家和省里的有关精神,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注意抓住反面典型案例作深层次报道,确保清理工作健康扎实推进。
附件:1.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统计表(表一)(略)
2.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统计表(表二)(略)
3.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拟保留项目)(表三)(略)
4.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拟撤销项目)(表四)(略)
5.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拟合并项目)(表五)(略)
6.填表说明(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7〕11号 【发布日期】2007-02-07 【生效日期】2007-02-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7〕11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省编委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国资委、省法制办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二月七日
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实施方案
省监察厅 省政府纠风办 省编委办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贸委
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国资委 省法制办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2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以下简称清理工作),确保清理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清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清理、审核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着力解决评比达标表彰过多过滥问题,实现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幅减少、保留项目发挥积极作用、基层企业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的目标,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为全面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奠定基础。
二、清理工作的范围和原则
(一)清理工作的范围。主要包括:省、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及其部门举办的面向本地、本系统、基层和企业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参照上述范围进行清理。
(二)清理工作的原则。清理工作按照“全面清理、逐级负责、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进行。凡可以撤销的项目,要坚决予以撤销;凡可以合并的项目,要一律予以合并;对推动工作有重要作用确需保留的项目,要说明具体理由。
对以下项目予以撤销:不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省级地方性法规及省政府规章规定或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要求基层、企业、群众出钱出物出工或以各种名目收费的项目;以开展活动为由违反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滥发钱物的项目。
市(地)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原则上不再保留自行设置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
清理工作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原则上不得举办新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三、清理工作的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07年2月中旬以前)。
2007年1月下旬成立省清理工作厅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厅际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省政府纠风办),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清理工作。各地也要及时成立清理工作办公室,制定清理方案,搞好动员和具体部署,并于2007年2月15日前向厅际联席会议报送机构建立情况及清理方案。
(二)自查自纠(2007年3月20日前)。
1?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对本地区、本部门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自查,摸清底数,列出具体项目,分别提出保留、合并或撤销的意见,对需要保留的要说明具体理由,并提出相关文件依据。
2?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要求准确、规范填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统计表》,并将自查登记表、统计表及相关文件依据于3月20日前报清理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3?对社团组织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清理,由业务主管单位负责提出清理意见,并组织实施。
4?各级清理工作办公室要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督导,对工作进展缓慢或存在问题较多的地区和部门进行重点督导,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5?各级清理工作办公室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开通并公布投诉电话,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受理信访举报,并认真进行核查处理,及时反馈情况。
(三)审核上报(2007年3月下旬)。
召开厅际联席会议,对各地区、各部门上报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统计表》和自查报告,特别是对拟保留项目进行分析和审核,提出保留、合并或撤销的初步审核意见,并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部际联席会议审批。
(四)建章立制(2007年4月至5月)。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或完善加强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
四、清理工作的职责分工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严肃查处违纪行为,及时收集和汇总相关情况,按时上报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省编委办要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省发展改革委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省经贸委(省政府减负办)要对涉及企业(国资委所管企业除外)和所联系的行业协会、事业单位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事项进行清理;省民政厅要做好对社团组织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事项的清理工作;省财政厅要加强对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资金管理;省人事厅要综合协调政府奖励表彰工作;省国资委要对所属企业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事项进行清理;省法制办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
五、清理工作的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清理工作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统一标准,明确政策,切实加强对清理工作的领导,把清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层层落实责任制。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对清理工作负总责,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各部门要围绕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于本部门本系统的业务工作,研究提出具体清理措施。各级联席会议责任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要针对清理工作中的全局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向政府和上级部门提出对策建议,重要情况要随时沟通。
(二)明确工作方针,注重规范。清理工作要坚持“边清、边停、边抓制度建设”的工作方针,坚决防止一边清理一边继续大搞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除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项目外,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正在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一律立即停止,并认真搞好清理整顿;对已收取的费用要立即如数退还。
(三)突出清理重点,上下联动。这次清理工作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省直各部门;二是全省社团组织;三是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比较盛行,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四是专门针对企业和采取收费方式开展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清理工作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省政府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要率先垂范,既要抓紧对本部门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认真清理,逐项提出撤销、合并或保留的初步意见,并报厅际联席会议审定,又要对本系统的清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四)强化督促检查,严肃执纪。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要会同厅际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并督促各级监察机关、纠风办切实做好清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对在清理期间擅自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要通过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拓宽监督渠道,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必要时进行公开曝光,达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五)把握舆论导向,搞好宣传。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清理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参与清理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要注意抓住反面典型案例作深层次报道,确保清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安徽省清理评比达标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3号 【发布日期】2007-01-31 【生效日期】2007-01-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安徽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实施意见的通
知
(皖政办〔2007〕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安徽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关于安徽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实施意见
省监察厅 省政府纠风办 省编办 省经委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国资委 省政府法制办
为进一步做好我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以下简称清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2号)精神,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清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轻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扎实做好各类评比表彰达标活动清理工作,坚决防止走过场,实现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幅度减少、保留项目发挥积极作用、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的目标,逐步建立健全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长效机制。
二、清理工作的范围、原则和要求
(一)清理范围。主要包括: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举办的面向本系统、基层和企业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参照上述范围进行清理。
(二)清理原则和要求。清理工作按照“全面清理、逐级负责、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进行。总的要求是,凡可以撤销的项目,要坚决予以撤销;凡可以合并的项目,要一律予以合并;对推动工作有重要作用确需保留的项目,要说明具体理由。
撤销以下三类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要求基层、企业、群众出钱出物出工或以各种名目收费的项目;以开展活动为由违反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滥发钱物的项目。
市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原则上不再保留自行设置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
清理工作期间,各级各部门原则上不得举办新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三、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省建立由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省编办、省经委(省减负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国资委、省法制办9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下称联席会议),履行统筹协调、政策指导、监督检查等职责。联席会议由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牵头,从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省经委、省民政厅、省人事厅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各级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
四、清理工作的方法步骤
清理工作采取自上而下、条块结合,自查自纠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我省的清理工作从2007年1月开始,2007年5月中旬以前基本完成清理任务。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7年1月底前)。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文件规定和全国清理评比表彰达标活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建立清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订本地区本部门清理工作方案。
(二)自查自纠阶段(2007年2月―3月下旬)。各级各部门按照清理工作的政策界限,通过发放登记表、双向核查等方法,全面收集本地区本部门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情况,对所主办或合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名称、依据、周期、是否收费等逐一登记、逐项核对,提出撤销、合并、保留的意见。
对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属于撤销范围的项目,坚决予以撤销。确需保留的,要提出法律、法规依据或主要理由;凡未按规定及时申报保留的项目,视为自动撤销。
(三)审核公示阶段(2007年4月上旬―4月下旬)。各市(以市为单位)、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将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及其清理意见报送省联席会议进行审核;对全省性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先由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送省联席会议审核。省联席会议审核提出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保留、合并、撤销的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四)建章立制阶段(2007年5月上旬―中旬)。各级各部门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本地区本部门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控制新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严格项目报批程序,严格专项经费开支。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于5月20日前,向省联席会议牵头单位报送清理工作总结。
五、做好清理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严格落实责任制。省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清理工作。省监察厅、省纠风办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省编办要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省经委(省减负办)要对涉及企业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清理,对所联系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组织开展清理;省民政厅要配合做好对社团组织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清理工作;省财政厅要加强对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资金管理;省人事厅要综合协调政府奖励表彰工作;省法制办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意见。各级各部门也要建立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要发挥表率作用,在认真清理本部门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同时,指导和督促本系统做好清理工作。
(二)深入调查研究。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开展调研,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严格落实政策,切实增强清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注意总结推广清理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及时了解掌握清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具体对策措施。
(三)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监察机关、纠风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对不认真自查自纠,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根据规定给予直接责任人政纪处分,并按照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有关负责同志的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公开曝光。省联席会议将适时派出督查组,对部分地区和部门的清理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重点督查。
清理工作的具体安排,由省联席会议统一部署。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我省公路和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3]155号 【发布日期】2003-12-19 【生效日期】2003-12-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等部门
关于清理整顿我省公路和城市道路收费站点的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3]155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省交通厅、省纠风办、省减负办、省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协调小组、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物价局《关于清理整顿我省公路和城市道路收费站点的意见》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关于清理整顿我省公路和城市道路收费站点的意见
省交通厅 省纠风办 省减负办
省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协调小组
省财政厅 省建设厅 省物价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和整顿道路站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2〕31号)和《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和整顿道路站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国减负〔2002〕11号)精神,我省按照国家清理整顿道路收费站点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完成了调查摸底、登记审核、汇总测算等基础性工作。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是国家为加快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这项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有些道路收费站点存在设置不够合理,管理不够规范,与国家有关规定不尽相符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清理整顿意见:
一、撤并部分收费站,纠正违规问题。
(一)撤消不符合设站条件的收费站:撤消福州新店站。
(二)撤并不符合间距标准的收费站:撤消厦门东孚站,漳州木棉站移址。撤消三明梅列分站,并入三明莘口岭主站,实行双向收费。撤消三明沙县村尾分站,并入沙县琅口站,实行与张坑湾分站双向不重复收费。同安龙门岭隧道分站并入同安龙门岭隧道主站,实行双向收费。
(三)撤消已还清贷款的收费站:撤消福州闽侯站。
(四)撤消收不抵支或收益很差的收费站:撤消宁德的飞鸾岭站、霞浦站。撤消泉州的晋江站。撤消福州的琅岐大桥站。撤消龙岩的漳平卓宅分站。
以上应撤消的收费站,收费期限截止时间为2003年12月31日24时。收费设施在停止收费后一个月内拆除(下同)。
(五)2004年撤并的收费站:泉州的泉州大桥、顺济大桥、荀江大桥3个收费站,收费期限截止时间为2004年6月30日24时,届时南安城关和石砻站改为双向收费。福州的南港收费站,收费期限截至2004年12月31日24时。
(六)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福州鳌峰大桥收费站原执行的每车次增加2元的收费,到2003年12月31日24时终止。
(七)纠正违规转让、承包的收费站:由宁德市政府将柘荣、白塔、福鼎和周宁4个收费站规范为收费还贷公路收费站。由漳州市政府将诏安、云霄、木棉、南靖4个收费站规范为收费还贷公路收费站。
二、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收费站问题。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福州鳌峰大桥收费站和厦门大桥、厦门海沧大桥收费站的问题,也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公布收费年限。
此次清理整顿,对收费还贷公路收费站,按照合法有效原则复核相应债务,并考虑今后影响收费的各项相关因素后,进行收费年限测算。凡预测年限在15年以内的,按实际预测年限公布;凡预测年限在15年以上的,先按15年公布,今后视收费还贷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规定,再作相应调整。全省保留的道路收费站点及其收费年限于2003年底前予以集中公告。
四、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管理,完善收费公路管理配套措施。
(一)推进改革,努力提高收费站还贷能力。
为有效地降低收费管理成本,提高统筹还贷能力,各设区市可以参照龙岩市的做法,实行由设区市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统一还贷。凡实行设区市统一管理,统收统还管理体制的,按设区市统一测算债务、收入和收费年限;未实行设区市统一管理的,则按各个收费站分别测算债务、收入和收费年限。
(二)规范收费公路行业管理。
全省收费公路要实行规范管理。省交通厅是全省收费公路的行业主管部门,省公路管理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省交通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制订加强我省收费公路管理的办法。
各级交通局(委)是当地收费公路的行业主管部门,可以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依法设立专门的(或者委托)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具体负责收费站的征管工作。
(三)严格道路收费站点及其收费权转让的审批。道路收费站点的设置、撤并、迁移和收费期限、收费标准的确定,必须经省交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
转让政府还贷收费公路中的国道收费权,必须经省政府同意后报交通部批准;转让国道以外的其他政府还贷收费公路收费权,必须经省政府批准,并报备交通部。
(四)严格通行费专项预算管理。通行费收入按照《福建省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凡采取由设区市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统一还贷的,应取消县(市、区)级通行费财政专户,改由设区市财政在各县(市、区)设立市级通行费财政专户。要重新核定收费站点人员编制和管理费用,收支预算由设区市交通主管部门编制,同级财政主管部门审批,并分别报省财政、交通、物价部门备案。
(五)制定全省统一的普通公路通行费会计核算办法。根据财政部《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关内容,结合我省普通公路通行费财务管理的实际,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通行费会计核算办法。实行全省统一的会计核算科目和会计处理方法。
(六)全省所有收费还贷公路收费站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统一使用省各有关主管部门制发的收费站站名牌、收费许可证、收费工作证、收费票证,公告审批机关、收费用途、收费单位、收费标准、收费期限和监督电话。要严格依法收费、文明收费,严禁公路“三乱”行为。
五、积极稳妥地做好道路收费站点清理整顿实施工作。
(一)清理整顿收费站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精心组织,确保清理整顿工作顺利完成。
(二)各市、县(区)和相关的省直单位要负责做好各自管辖收费站涉及的撤并工作。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区别各种不同情况,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可以从通行费收费资金中适当安排必要经费,专项用于富余人员的安置。
(三)凡有条件的单位,在今后招聘员工时,优先考虑从分流人员中择优选聘。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对政府采购法贯彻实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40号 【发布日期】2006-06-28 【生效日期】2006-06-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对政府采购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通
报的通知
(闽政办[2006]14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关于对政府采购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通报》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政府采购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政府采购法》和《福建省省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闽政文〔2005〕332号),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整改问题,巩固专项检查的成果,同时要积极创新,改进方法,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切实增强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关于对政府采购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通报
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
(二○○六年五月三十日)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促进政府采购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据《政府采购法》、《行政监察法》和《福建省省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闽政文〔2005〕332号),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省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于2005年9月至12月,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政府采购法》贯彻情况的专项检查。现将情况通报如下:
一、开展专项检查的基本情况
2005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关于对政府采购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意见》(闽政办〔2005〕143号,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的统一部署,我们采取自查自纠、逐级抽查、重点检查等方法,对全省2003年以来有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集中采购机构及相关采购代理机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有关单位积极配合,福州、厦门、漳州、三明、莆田等设区市把这项工作作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撒手,确保专项检查取得明显成效。省卫生厅、水利厅、体育局等省直部门坚持从“本级”抓起,认真抓好直属单位的自查自纠和逐级抽查工作,勇于查找和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着力督促整改,促进了政府采购的规范化运作。
在自查自纠和逐级抽查的基础上,由省监察厅牵头,会同省财政厅、审计厅,并抽调省直纪工委、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于2005年12月下旬,对漳州市、南平市、宁德市,省经贸委、工商局、体育局、卫生厅、农业厅、水利厅、环保局、公安厅、科技厅、省总工会,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以及省政府采购办、省政府采购中心进行了重点抽查。一是突出重点,找准主要问题。把采购监管部门、集中采购机构和代理机构、自行采购量较大的单位作为主要对象,重点对监管机构审批、变更采购方式,集中采购机构运作方式,采购单位履行有关职责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在容易发生违纪违规的环节上进行重点抽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边查边纠,重在整改到位。检查组与被检查单位一起梳理情况,查摆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原因,及时纠正问题,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则帮助制定整改措施,并注重跟踪问效。三是解惑释疑,加强政策引导。注重把政策引导、答疑解难贯穿于检查的全过程,积极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决策部署、政策规定、办法措施,就有关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四是深入调研,积极寻求对策。采取多种形式,主动走访有关采购人、代理机构、供应商、评审专家等各方主体,多次召开有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寻求对策措施,并指导被检查单位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工作的有关制度。
二、政府采购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以来,我省政府采购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规范,科学监管,着力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一)组织机构更加健全。全省县级以上政府普遍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财政、监察、审计、政府办等单位领导为副组长的政府采购领导小组;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及时设立了政府采购监管机构,省、市和部分县(市、区)成立了集中采购机构。省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垂直管理单位还设立了部门集中采购机构或采购小组。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要求,省和大多数设区市采购监管部门与集中采购机构做到分开设置,合理分工,责任明确,管理到位。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采购代理机构及供应商的管理,重视抓好评审专家库建设。这些都为扎实推进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采购规模日益扩大。随着《政府采购法》的深入贯彻落实,政府采购规模明显扩大,对于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省2002年、2004年、2005年每年筹款1000万元购置1300套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对于这一为民办实事的采购项目,省政府采购办和省体育局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质量,提高效益。其中2002年节约100万元,2004年节约199万元,2005年节约349万元。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政府采购规模2003年为104?11亿元,节约率为12?59%;2004年为110?96亿元,节约率14?01%;2005年为110?02亿元,节约率11%。
(三)运作方式逐步规范。2005年7月,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省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闽政文〔2005〕332号),对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管理程序、主要方式与程序、特定方式采购等进行了统一规范,较好地把政府采购纳入公开透明、有序运作的轨道。省、市两级政府采购办坚持提前公布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集中采购机构和其他代理机构也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操作规程,逐步完善了从标书制作、实施采购到合同订立、履约验收等各主要环节的操作程序,基本实现了采购项目、采购方式、采购结果在网上公开,促进了“阳光操作”。省采购中心加强对人员的教育管理,坚持把增强服务意识和规范工作程序有机结合起来,采购效益增强,发展势头良好,受到了采购人和供应商的好评。各市、县(区)结合实际,也出台了不少好的办法和措施,使政府采购工作得到逐步完善。
(四)监督管理力度加大。省采购办作为监管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对集中采购机构、代理机构监督考核,对评审专家管理,以及对违规供应商处罚的具体办法,在采购方式审批、信息披露、现场开标、处理投诉等诸环节上加大监管力度;为加强监督力量,还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中选聘了一批政府采购监督员,及时进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重视抓好从业人员法纪、廉政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省、市两级采购监管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积极改革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监管实效。如南平市通过建立电子监控系统、网上竞价交易系统、网上查询系统、评审专家电脑摇号系统、公车加油、维修和保险管理系统、信息披露系统,增强了采购透明度。厦门市、莆田市建立招投标统一平台,对评标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封闭运行。同时,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五)采购效率明显提高。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注重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省采购办出台了《省级政府协议定点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使协议供货采购项目逐步扩大,并实行二次竞价和更低价确认的办法,提高采购效益和效率;先后制定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行组织实施属于集中采购目录范围内的科研、实验设备采购和省直单位实行自行采购零星小额项目的具体办法。省、市两级采购监管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和及时调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如2005年对电话机、碎纸机等小项目进行归并,将网络系统集成调整到通用类项目。漳州市试行采购单位跨县(市、区)委托代理机构采购的模式,等等。这些办法和措施,把简化程序与规范运作,严格管理与搞好服务相结合,较好地实现了效益和效率并重。
三、专项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规范。“管采分离”即监管部门与集中采购机构分设,职能分离,既是政府采购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实现政府采购公平竞争的重要保证。目前,漳州市、宁德市的采购办与采购中心还同属于财政部门管理,存在“管采合一”的现象。这一问题在县(市、区)更加突出。这种管理体制不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容易削弱政府采购的公信力,采购代理机构和供应商对此反映比较大。有个别设区市的采购中心擅自更改采购方式,组织招标严重违反程序,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采购办对其监管难以到位。有的省直单位没有指定专门部门和经办人员负责,责任不够明确,采购计划性差,工作随意性大。
(二)非公开招标方式所占比重偏大。《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公开招标应当成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并履行有关程序后才能采取其它采购方式。但在本次检查中发现,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采购方式所占比重仍然较大。这在少数设区市特别是一些县(市、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了解,从2003年到2005 年9月,宁德市全市政府采购总金额8525万元,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金额为4209万元,仅占49%;莆田市全市政府采购金额24489万元,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采购金额14171万元,占57?87%。
(三)管理监督制度不够落实。一是部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部门组织的集中采购和单位自行组织的分散采购存在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如,驻榕某高校在自行组织部门集中采购中,既没有建立评审专家库,也未从省采购办专家库中抽取专家,仅靠本校采购领导小组成员和个别教授参加评标;信息发布随意性大,只在校内公开栏和校园网上发布信息公告,并将20天的法定公示时间擅自缩短为7天。二是部分县(市、区)政府采购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一些地方监管部门人员配备少,尤其是专职从事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人员不足,流动性大,业务素质不强,削弱了监管力量。三是监管的配套制度措施不够完善。由于与《政府采购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使得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有法难依和责任难以追究的问题。四是采购代理机构操作不够规范。有的一味迎合采购人对供应商、品牌的需求倾向,增加排斥性条款,造成多次招标、多次废标,影响了政府采购效率,个别的甚至与采购人或供应商相互串通,加上少数供应商不守诚信,惟利是图,导致了价格虚高,质量不好,效率低下,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声誉。
(四)规避政府采购的现象依然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单位以各种理由规避政府采购。如2004年4月,省直某部门的一个下属单位,将51万元的配置弱电工程拆成2个项目,从而规避政府采购;2004年11月,省直某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无中生有,以“政府采购价高3万元”为理由规避政府采购,擅自购买公务用车。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5年9月,各设区市(不含厦门、南平市)应纳入而未纳入政府采购的金额还有7020万元。另外,省直少数垂直管理部门在为基层配发有关装备、器材时还存在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品牌的现象。
四、加强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的有关要求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政府采购工作要深入贯彻《政府采购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大局,主动融入,贴近实际,有效作为。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教育,深化思想认识。要借助新闻媒体尤其是省级报纸、电视台等,广泛宣传政府采购的有关法律、政策、政府采购的成绩和经验做法。要讲求效果,突出正面宣传,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同时,要注重解惑释疑,及时消除误解,使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更加理解、支持这项改革举措。
(二)创新机制制度,提高综合效益。采购监管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要围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采购效率,强化服务观念,积极改革创新。一是扩大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的项目范围和品种。在目前计算机、空调等已纳入协议供货的基础上,拟将网络设备、车辆等通用性强、市场竞争较充分的产品也纳入协议供货范围。二是调整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省、市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要科学制定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对采购量大、采购频繁、市场供应充足的产品坚持实行集中采购,以形成规模效益;对那些采购量小,市场价格比较透明的产品,要逐步从集中采购目录中分离出来,实行部门集中采购或分散采购。三是积极构建区域采购平台,推进联合采购。针对不少县(区)采购金额小、评审专家缺、代理机构和供应商少的实际,积极探索联合(区域)采购的新模式,以设区市为中心或整合相对集中的县(区),建立协议供货的统一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条块分割,减少重复招标,降低采购成本,扩大规模效益。同时,还要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加大对自主创新、国产及省内产品、节能环保、中小企业产品的扶持力度。
(三)实施科学监管,促进阳光操作。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要以公平公正为目的,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实效。要依托全国拟建立的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积极探索实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继续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评审专家网络化管理,招标过程电子监控。要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要求,研究建立“反拍卖”等电子采购模式,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要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常态化、科学化的监管机制。要把政府采购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取信于民。各级财政、监察、审计、物价、工商、质量与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整合监督力量。当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政府采购当事人要认真自查自纠;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政府采购中的贿赂案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健康顺利地进行。
(四)立足整体推进,完善配套措施。政府采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制度措施与其相配套。实践表明,政府采购作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推进密不可分。检查中我们发现,凡是这两项管理制度落实比较好的,政府采购工作也比较规范。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等改革,为政府采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进一步明确财政系统内部有关部门(预算、国库、监督等)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分工,做到齐抓共管,综合配套。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一要健全工作机构。对监管部门及集中采购机构,要及时进行调整充实,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职责落实、工作落实。各设区市在今年内原则上要实现“管采分离”。省直有关部门、高校,特别是采购预算经费比较多的单位和垂直管理部门,要指定相对固定的处(室)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不断完善部门集中采购和自行采购的实施办法。二要提高业务素质。省采购办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抓好对各级采购办和集中采购代理机构人员的培训,力争在三年内全部培训一遍。三要树立良好形象。监管部门及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法纪观念和服务意识,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操作,热情服务,提高效率。要采取定期走访各方主体,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要引导采购人、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及评审专家等,做到遵纪守法、规范操作、诚信服务、和谐相处,营造政府采购的良好环境,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