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充满爱的行为陪伴孩子成长 德育论文范文
用充满爱的行为陪伴孩子的成长
都江堰市紫坪埔学校 董静 *** 摘录: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用爱,犹其用充满爱的行为陪伴孩子成长是有效的教育策略。那么,什么是爱的行为呢?笔者认为爱的行为包括:了解与亲近、引导与激励、同创与熏陶和规划与发展四个方面。
关键词:陪伴 爱的行为 健康成长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他们都会发芽、开花。只不过花色五彩缤纷,不一定奇足;只不过有的可能开在初春,有点可能开在晚秋。我赞同这种说法,因为说这话的人,对所有的孩子充满信心,怀着一种深厚的爱意。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怀着满满的爱心和无限的希望陪伴孩子的成长,且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用宽容和真诚的心,用爱的眼神,爱的动作,爱的语言去暗示和启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我,老师爱我,从而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然而,我认为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爱是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很明显,光有一片爱心是不够 的,还需要用充满爱的行为去浇灌,好比一粒种子,只是舒适地躺在泥土里是长不出健壮的枝叶的,还需要阳光和水分,还需要劳动者付出的辛勤的汗水。
那么,什么是爱的行为呢?怎样才能实践爱的行为呢?这里,笔者拟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
一 了解与亲近,有效的教育手段都是建立在了解学生、亲近学生的基础上的。正如文化学者余丹说的:“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我关爱学生,我了解并亲近学生,因此我具有善良的心,我可以在育人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方法。记得二年级时,我们班上的学生小朱,突然变得邋邋遢遢,衣服每天都脏兮兮的,回家的家庭作业错误率也很高,而且一天丢三落四的,不是今天忘了带数学书,就是明天又搞忘带语文书,上课的时候也无精打采的,整天沉默寡言,忧心忡忡的,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很快,老师的敏感,我猜到他家里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一天中午午餐过后,我带着小朱来到学校的后操场去走走,边走边聊起来,我刚开口问;“小朱,你最近怎么了?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情啊?”小朱的眼眶就红了,眼里含着泪水,这时,我拉起小朱的手,一手搭在小朱的肩上,就像平时我和儿子聊天一样;通过和小朱的聊天得知,原来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不要他,妈妈一个人带着他,还要照看自己的生意,每天起早贪黑很辛苦,无暇照顾他了;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每天早晨到学校后,我都会第一时间到教室,看一看小朱到校没?同时提醒他检查自己的书包,是不是所有的书都带起了,作业都做完了吗?每天我都会帮他削好铅笔,橡皮擦掉了,我会给他准备新的橡皮擦,作业本用完了,我也会给他准备新的作业本,而且上课的时候,我也注意特别关注他,多给他发言的机会,慢慢的我发现,以前聪明活泼,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的小朱又回来了。
二 引导与激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变自我,不断成长的有效方法。每个学生都有享受老师重视的心理,特别是适当的目标引导和富有启发性的激励的话最能满足孩子的这个心理。
像今年刚从江西农村来的周涛,八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老家,留下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爸爸妈妈只有春节回家,并且在老家上的学校是复式班,所以学习习惯、学习基础都特别的差,性格相当的腼腆内向。有一天午餐我给周涛添饭菜时,我问周涛:“周涛你还要添吗?”他不回答,站在我面前,迷茫的看着我,我连叫了他五声“周涛”他愣是一声也没有回答我;经过这件事后,我及时和他的妈妈进行了电话沟通,通过交流得知:周涛因为远离父母,常年在农村和爷爷奶奶生活,身边没有小伙伴,养成了非常内向自卑的性格,电话交流到后面,周涛的妈妈哽咽着告诉我,今年回老家,周涛连妈妈都不想叫了,问他什么事,只知道摇头点头;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我开始特别关注他,下课的时候,我会牵起他的手问:“老师今天上课的内容你学会了吗?”刚开始也是摇头点头,我慢慢和他沟通,告诉他学会了就回答一个字:“会”,没有学会就回答两个字“不会”,每当他回答“不会”时,我一定会坐在他的座位前面,慢慢教他;记得有一节课,我故意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他站起来不敢开口,满脸通红,这是我并没有让他坐下,而是对班上的孩子们说“谁来帮助一下周涛,教教他,给他一点勇气”?班上的孩子们都举起了小手,我接连请了六、七个孩子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周涛才小声的回答了问题,我抓着这个机会,让孩子们用掌声给他鼓励,表扬他,经过三个月的训练,现在的周涛上课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虽然声音还有点小„„回家的时候,也会主动的叫妈妈了,和妈妈进行简单的交流了;现在每天早晨,周涛会在教室门边观察,看见我走进校门了,会跑过来,高声喊着“老师早”阳光下,周涛的笑脸显得格外可爱。
三 同创与熏陶,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有效方法。“同创”顾名思义为师生共同创造学习的环境、氛围和契机;而熏陶则是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洗涤而渐趋同化;同创有益于增加师生情感,激发师生智慧,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体现教学相长;在新课程背景下,熏陶是被广泛活用了;比如校园文化熏陶、传统文化熏陶和阅读熏陶等。
小学教师被称为“孩子王”,我觉得这是一个贴切的称呼,是对小学老师工作的形象描述;其实要想当好“孩子王”,需要老师要具有一颗童心,要用“童眼”去观察他们。能够以孩子的方式与孩子交往,这样才能更好的拉近师生间的感情。
学校开展的“我为班级美化献一点力”的活动,和老师同学们商量了一下,都觉得教室里缺少花草,缺少一点绿色植物,感觉缺少一点活力,于是,我们决定每个人为班级准备一盆绿色植物,我也不例外,我也为班上准备了一盆我精心养殖的君子兰;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把教室里的盆栽搬到操场上晒太阳,各式各样的盆栽,被同学们摆放的整整齐齐,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阳光下尽情绽放,形成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孩子们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丽清新的校园,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四 规划与发展同样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规划就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事业发展与工程建设需要规划,人的成长与发展更需要规划。有规划的发展效率更高,体质更健康。
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孩子们来到操场草地上:因为今天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和孩子们都很轻松,也是快乐。我们围成小圈坐下,一边感受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一边兴高采烈地讲述着心中美好的愿望;我说”孩子们,你们长大了都乐意做什么啊?”孩子们可乐了,有的说要当歌唱家,有的说要成为文学家,有点说要当医生,为千千万万的病人解除痛苦等等;就连最不愿意凑热闹的小朱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的加入到热烈的氛围中。
这场看似常态化的讨论,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于老师来说,是在有意识的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憧憬人生;对于学生来说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向往着人生的美好前景。我相信这样的活动是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教育成功的关键就是用充满爱的行为陪伴孩子的成长。尽管老师的陪伴是短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的陪伴也能影响孩子的终身的。下面我引用一句别人的美文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所有的爱给我们的孩子,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放飞吧!
参考文献: 新东方经典语录大全。2 百度汉语词典。3 百度知识文库。
第二篇:用爱心陪伴孩子成长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的心得体会:
用爱心陪伴孩子成长 威远小学 陈少媚
2013年9月25日我开始参加公需科目培训,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的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培训中,我认真听取讲座,学习收获颇丰,感想颇多。最后要说感想的话,我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应浓缩为两个字:爱心。
从参加教学工作到现在已经10年了,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课堂第一线!这些年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需要有一颗爱心的世界。我切身体会到,在学校学习的孩子们更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
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孩子上学校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对于刚来学校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他们希望得到认可、赞赏、同情、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她)们都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赞许,希望得到老师在认可其他小朋友时也期望老师马上认可自己。由此,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这就需要教师用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多与小朋友交谈,不要只把目光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孩子的身上,多给孩子以爱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心去浇灌和呵护每一位孩子。哪怕只是轻轻的抚摸他们的头,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道温和的目光,也会让其争当“好孩子”的信念倍增。作为老师,最大的过失莫过于对孩子没有足够的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了对孩子的爱.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毫无夸张地说,你的这种伤害对幼儿来说也许会是终生的!因此,在从教的10年历程里,使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朴实的道理:就是教师的爱心的体现是无所不在。诸如帮助孩子系好鞋带,穿好衣服,盖好被子等是爱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是爱心……。于丹老师说:教师的意义在陪伴孩子成长,我非常的认同。这种陪伴就是爱心的浇灌。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有了爱心,我们就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把这种博大而宽宏的爱心不断地转换成日常教学活动的耐心,责任心所在。请不要吝惜我们的爱心,让我们在教学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有了爱心,就算我们老师不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能很好地自我操守。
第三篇:用心灵陪伴孩子成长
用心灵陪伴孩子成长
---听陈联忠<将成功传给下一代>有感许昌市一中七(14)班岳媛家长
4月11日下午,怀着对教育狂人陈联忠教授的敬仰之情,带着双重身份(既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吗,又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参加了孩子学校为家长举办的教育讲座,认真聆听了陈联忠教授的讲座。席间,陈联忠教授精彩的讲座赢来一阵又一阵掌声,他的教育理念和观念让作为家长的我们耳目一新,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会后很长时间里我都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中。
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负责人。
对于这一点我很受启发,很多家长总认为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就是抓住了教育的重点。而陈教授提出的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应该学校以抓学习为主,家长配合;家长以抓素质、抓个性为主,学校配合。这样才能满足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教育制度的观点,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在下次我们班的家长会上,我也要把这样的教育理念分享给我的家长朋友,扭转一些家长靠学校的教育观念,让他们也能正确担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如果能在中国教育制度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或正在完善的过程中先走一步,主动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品德、习惯和个性的培养。那么孩子就会早成功一步。真心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在这次妈妈的学习过程中收益,也希望我学校的孩子们也在我的这次学习中收益。
二、和孩子一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生活中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普遍状况就是小孩和大人会找各种客观原因和理由来平衡自己的心理,而不是主动地反省自己,检讨自己,主动去寻找失败的原因。关于这一点,陈教授说的太好了,例子中孩子摔倒了,家长埋怨椅子的事,作为家长的我们谁又没做过呢?当然也包括
我。不仅如此,也许作为家长的我们,如果不是听了这场报告,相信肯定在以后的教育中,甚至自己的人生道路中还会继续着同样的错误,真是一语惊醒梦中如人啊!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谨记:“成功的人总是找方法,失败的人总是找理由。” 在今后的道路上和孩子一起成长。
2、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对于这一点我深感幸运,因为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的孩子做的还是比较的好,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自觉,基本上没让大人操过心,自控能力比较强,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也能看出来,比如:每个学期、每个假期、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基本上 也能做到家长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去执行,甚至在假期里有时候我还会故意跟孩子捣乱,提出一些诱人的条件干扰她的计划让她中招,基本上孩子还是有这个抗干扰的能力的,呵呵。孩子在某个阶段取得的成绩我想和她的自控能力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吧,在这里拿出来和其他家长分享,也希望其他家长重视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
三、孝道是一切成功的源泉。
我们常常引用古人的话来谈孝道的重要性:“百善孝为先”。我们也常常用孔子的话来为孝道之地位举证:“孝,德之本也。”但在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恰恰忽视了孝道教育,多少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多少父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多少父母接受着孩子的呼来喝去,忽视了把孝道教育融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之中,使孝道成为孩子精神人格的一个部件,一个价值节点。
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在本质上是在培养孩子的爱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同学爱老师。从实践哲学角度看,有没有爱父母之心,是检验其爱他人之心的真实性的试金石。因为爱自己的父母没有什么功利,是发自内心,也是来自感恩之心的真诚之爱。其次,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也是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同情心。真正的爱,理性的爱,是出自一种理解,出自一种感同深受的爱。它可以培养人的耐心,培养人细腻的感情。只有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才会理解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所包含的意
义,也才会对父母激起真诚的爱。再有,培养孩子的孝心,也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能不能实践孝道,不完全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一个能力问题。而要有能力对父母恪尽孝道,理当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责任心的获得。反过来更可以促使孩子加倍努力学好本领。所以孝道教育一旦与智力教育合二为一,将有我们难以预料的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作为家长的我,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每一个问题,陪同她一起走上正确的生活和学习轨道,将她培养成一个各方面都健康的人是我要长时间研究的课题.......
第四篇:文章-用爱陪伴孩子成长222
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无论我与任何人谈论起教师这个职业,都会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当老师是一个良心活”来概括这一职业。我是一个教育的受益者,因此我想让更多的人受益!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当老师的是除了父母以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我们的一些举动和要求很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老师平时除了教授他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人民教师”的权威性大大减弱,社会开始提倡素质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天性,减少老师的管理和惩罚,我们希望国家成为一个“人人是园丁”的国家。但是即使是最称职的园丁仍需要修剪草木,嫁接插枝,保护草木不受病虫之害,不长歪。所以以怎样的方式、手段,去培养祖国的花朵显得尤为重要。
1.不管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教师,都应该把握好尺度去管教学生,约束却不让其失去天性,宽松却不让其放纵。作为一名老师,2.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有“纪律化”的去管教学生。海伦·凯勒的故事家喻户晓,幼时因为身体残疾,父母对她百依百顺,这让她自私到了极点,常常利用自己的需求去折磨家人。终于,无计可施的家人为她请来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理解海伦的处境,同时也深爱着她,也就是这份爱让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开始了一场近乎是苛求的长期教育。在她严格的纪律下,海伦,这个有天赋却喜欢捣蛋的孩子终于走上了健康的成长之路。在这之后,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发挥自己的天赋,最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
在过去,提起海伦·凯勒,我们所感动的都是她的身残志坚和她的文学天赋。但她的成长恰好告诉我们所有人,缺乏纪律将使一个孩子的人生杂乱无章,而重视纪律,甚至是阶段性的“纪律化”,能让孩子重新找到健康的成长之路。
3。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让其快乐成长。
4.做好学生的榜样,欲要子为之,必先亲自躬之。
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惰性,坚持是最难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把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可以毫无保留的交给学生,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他们也会有所懈怠,不愿意自己去坚持,如果我们做老师的能够让自己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那么孩子认为你与他是平等的,他才会愿意与你一起努力,一起坚持。
作为老师的我们,本能的希望给孩子更多的爱,但是我希望我能用自己最强烈的责任心,最正确的引导,并且以身作则,带给每一个孩子最深刻的影响,成就他们的一生。
“教育是爱与典范,别无其他”。福禄培尔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全部含义。唯有通过有条理的教材、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引领学生,才可以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
第五篇:用心灵陪伴孩子成长
用心灵陪伴孩子成长
【举羚羊例】
当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一大群亲人充满期望的围在他身边,仔细地观察,看他是不是“天庭饱满,地额方圆”,“看他是不是天生福相”------这时,家里人一切美好的愿望和殷切的希望赋予了他,心里想的的是如何尽自己的努力,为他把安排好一切!可是,这个时候,小生命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于连“人”的概念也没有,他要通过自己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来感觉了解一切事物,按照生命成长的规律来逐渐认识一切事物。这时候,成人只需要为他创设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一方面,我们要清楚儿童自我形成的自然法则,另一方面也要去发现儿童无法形成自我的原因,要了解儿童成长过程中成人的障碍对于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婴儿开始使用口和手时,成人的干涉就开始了。随着婴儿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成人的干涉就越来越多。当儿童开始使用自己的意志和思维时,成人的干涉会更加历害。当儿童畅通无阻地渡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儿童带来了愉悦和持续的满足,也释放了他们生命中的能量,这是他们从出生到认识、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全过程。
【例举:眼、手例子,说明人的器官严格执行着“用进废退”的原则】
每当我们看见孩子笑时,就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欣喜,每当听见他们哭时,往往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烦恼和愤怒。其实这是孩子在向你表达爱与需求的方式,是用他的行为在探索与你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你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而喜怒无常,这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恐惧而丧失安全感,甚至于思维的一种无序和混乱。孩子们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寻求一种心灵的归属,建立起他们心灵成长的家园。让环境与心灵对接。很多时候我们早已忘了自己孩童时的需求。
【举莫言演讲为例,请大家关注】
【例举一:2岁时孩子学说话,爱模仿……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要说文明、规范、准备、富有美感的口语。动作上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儿童。而这个制止过程恰恰破坏了儿童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现象。(举张樱露推磨现象)尽可能用心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
【例举二:夫妻吵架,小孩抬头望着在沙发上生气甚至哭泣的母亲,走过去趴在她的腿上,喊着“妈妈、妈妈……”母亲由于伤心,没有理会他,他以用小手去拉她,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母亲发怒了……这是孩子想向母亲表达爱意,想安抚母亲。这时聪明的妈妈会说:“……”】
当孩子一旦学会了走路以后,他的世界就发生变化。他的活动不再必须依赖于成人而进行,同时他的活动范围也迅速扩大(自己拿东西)。这意味着生活开始由他自己支配了。按照蒙特梭利的说法,这是孩子的第二次诞生。
当幼儿学会上下坡,他就真正的完全的学会走路了。【举例:何致霖喜欢探险】当走的能力发展起来时孩子可能会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寻找慰藉、爱抚和温情、他会走了,但他开始说:“妈妈、抱抱?”但是我们要正确处理------否则会产生对“抱”的依赖,而不是让孩子按自己的步伐和节奏去活动去探索。这就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的机会,也阻止了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走向独立的脚步。也逐渐被淘汰出正常孩子的行列了。
安全教育方面: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很多家长因为害怕,不许孩子趴在桌子上,不许从高处往下跳,不许孩子钻到一个小地方------实际上在很早的时候国际上就有“个视崖实验”:儿童在玻璃板上爬行,但凡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个在视觉上表现出低洼部分都不会爬过去。这证明儿童对环境的把握是有天然的自卫意识的。【举例:泥巴脏】我们可以跟在孩子几米以外保护他,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不要设臵那么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刚有点不平衡的时候就把手伸过去扶住。家长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不要把这种危险“说”给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危机感,破坏儿童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这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
生活就是教育——杜威
教育首先应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它构造了人生的花季。他是小朋友鲜花丛中的那只蝴蝶,森林里漫步的那悠扬的钟声。那里深层发生的是一种感觉的萌芽与积累,是一种逻辑的组建与完备,一种已有经验的重建与内化,一种已有理性的索取与储存,那是更高创造的新思维产生------而给予他们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从心灵中感受到他,就能实现这一切。
父母的心理状态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土壤。
让一个孩子拥有使用自我的权利,并且帮助孩子增强自我心理力量,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当父母能给予孩子自由,帮助孩子建构生活中的规则,并理解孩子心理特质的时候,才能养育一个真正健康而优秀的孩子。
1、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当父母还没有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时,时常会生活在自己的情绪中,而顾及不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举吃烤红薯的例子
2、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要锻炼,要摔打,这样才能培养出坚强的、有出息的人。我们有意对孩子严厉,有意让孩子吃苦,有意伤害孩子,这个似是而非的观念给孩子带来了多少苦难和创伤?
再举吃饼子例:说明:道德是因为审美而构建和形成的。破坏了审美就是意味着破坏儿童道德的形成过程。
举给大宝小宝妈妈的建议:说明
1、自我意识的建立,规则意识。
2、差异化性格的培养对审美的独立,培养孩子的气质(避免同志化)
区分自私和自我的关系。自私是指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才叫自己。自我,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结尾
养育孩子需要付出巨大的爱心、耐心、精力、时间。无论怎样忙、怎样累,只要孩子需要,孩子为了成长,会把全部的精力和激情投入到自我的创造和成长的需求中,这就是孩子,他们从不偷懒,只要自身发展------当我们看到我们为孩子做了什么的同时,更需要清楚的是孩子因为我们“付出了”什么?
儿童对事物的观察与热爱,是对已无暇顾及及环境的成人的一种弥补。
纵观人的一生,创造和成长过程中常常有巨大的烦恼,恐惧和艰辛。我们不能把一个还没人创造好自我、没有完整成长的人,过早引入社会,因为这样他的发展和自我创造空间就会被我们占用。
儿童从出生开始,儿童就已经生活在成人为他构建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这不是室外桃源。他们需要爱的环境,一个成长中不受干扰的环境,让孩子的自我探索不被终断和终止。事实上,大部分的创伤,几乎来自家庭中父母、学校中的老师及社会中与他接触的人。如果我们还抱着那种过去的错误的理念,强加给孩子不符合他生命成长周期特点的“任务”,就会培养出一批生存意义上的人,我们就无法使我们的孩子从生存中解放出来,进化到有精神的、有创造天赋的更高状态的人,进化到完整的人。
让我们用我们的爱去接受孩子对我们的爱,用我们的感觉去发现孩子的感觉,用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精神去和他们对接,去陪伴他们成长。这样,你会惊喜的发现生命的智慧。
读一段话做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