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创业的调查与研究(修改) - 副本
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调查与研究
2018.9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据中国教育部门统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20万,创下历史新高。在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一、总体情况
1、根据XX《XX通知》文件精神,目前我市已建立XX家高校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X个高校毕业生生活服务基地、X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对见习基地走访、调研、督办和服务X次,形成常态化机制。已向X家见习基地X名高校毕业生拨付见习补贴X万元,成功组织X名高校毕业生开展实习实训,落实补贴资金X万元。
2、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多,属于人才输出地,就业创业形势面临巨大挑战,但同时具备一定潜力,如人力资源成本逐年上升导致东部发达地区企业向内陆迁移发展。通过面向社会开展招硕引博计划、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三支一扶人员、选聘高校毕业生村官计划,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充实了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力量,提升了整体业务水平。
3、参加X计划,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我局组织了市内X家重点企业参加X系列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活动,赴X地高校开展X场次高校毕业生实习实训岗位推介、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推荐会和X系列招聘会,提供岗位X个,达成就业意向X人,使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精准对接,提高了对口专业人才留用率。
二、存在问题
就业创业工作总体形势良好,但毕业生就业创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很多用人单位急需专业对口的高层次人才,但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不知如何去招;教育改革步伐的相对缓慢与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之间也存在矛盾,课堂学习的书本知识相对滞后。
2、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自我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域和单位时存在从众心理,或不愿意从最基层做起,或把薪水的高低、单位是否知名等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却很少关注自己在单位的发展潜力。
3、缺乏启动资金、经营经验和创新精神。创业初期一般花销巨大,现有的政策补贴远远不够,经常会超支,更有部分人对政府出台的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不甚了解;高校毕业生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有些高校毕业生获得政府补贴资金后没有合理的规划,急于“挥霍”,存在享受政策,没有效果的资源浪费现象;近两年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较低,多数高校毕业生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所学专业不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毕业生群体整体表现出来就业意识不强,就业准备时间延后、就业准备仓促,往往错过最佳就业时间。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技能不足,就业困难又没有自主创业的意愿。此外还有6.5%的毕业生甚至临近毕业却还什么都没有准备过,根本没有想过找工作这件事。究其原因,当代高校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境条件相对较好,有的毕业生会选择先进行一次毕业旅行或选择隔年就业。
1、接受就业创业指导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普遍缺少个人的职业规划能力。相当多的毕业生临近毕业却还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可以说对自身情况完全没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而实际情况是毕业生们在大学期间进行过创业指导与培训教育,但是毕业离校后,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对接不够,没有把学校培训成果与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相结合,72.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创业政策对毕业生就业帮助不大,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就业部门组织的就业创业相关活动参与热情不高,认为培训内容的有效性、时效性等值得商榷。
2、创业意愿和能力不强
近年来,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涉及工商登记、税收减免、创业贷款、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同时为毕业生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但就目前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还很低,2017届仅有1.1%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其中,大部分毕业生都明显缺乏创业意识,个别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最终也由于缺乏相关行业经验、资源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放弃创业而直接就业。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首先,从毕业生自身层面来说,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对自己有个正确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专业技术水平有多强。根据自身基本条件有针对性地去应聘。这样应聘的成功率才会比较高。反之,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而盲目求职,就是错误的就业观。其次,从政府层面来说,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创新创业观念,向毕业生介绍高校毕业生创业状况,调动毕业生参加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并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见解和对策,提高毕业生对创业风险的意识,着重培养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培育毕业生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巨大的就业压力没有转化为毕业生的就业动力,产生了就业压力与就业动力不足的矛盾。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往的培养模式较单一,就业创业积极性不高。要积极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应用,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的弊端,面对行业一线紧缺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等问题,不仅要转变以往企业盲目追求名校、高学历,还要注重将毕业生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就业创业培训中,增加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砝码。具体到实践当中就是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创新创业弹性学制管理制度等。
3、依托产学研平台,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目前,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创新创业开始成为各地就业“亮点工程”。应立足创业指导、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三个平台”,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4、建构教育平台,培养创业意识
成立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和落实学校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构建人才服务部门、教育部门、就业创业工作处“三级联动的领导体制”,为“全方位、多层面、零距离”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全面指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政策、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全员就业创业”氛围。
5、丰富活动平台,提升创业能力
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再就业创业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就业”的全新模式,通过X平台积极举办创业培训与创业大赛,引导毕业生开展各级各类的创业实践活动,例如,举办高校毕业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毕业生多参与,引领一大批在校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并通过各级各类的相关比赛与活动来丰富毕业生的创业知识和体验,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调查方案
主题选择: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水平也越来越深入。但是,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完美一样,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深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但是却也带来了一些片面问题,如无规划的扩大教育资源的投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生无法最大化享受到教育成本投入带来的效益;又如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大发展,相应的降低了高校进出机制的门槛,每年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但是由于高校的“低进低出”机制,造成如今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专业化程度水平的降低,加上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结构不合理,出现了“技工慌”而大量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的双重局面.如今,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和就业部门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入手点
问卷设计
基本情况:
1你的性别_______
2你的户口所在地___________
3您
就业形势
创业板块
1:您曾经有过创业的冲动吗________
2:您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创业的能力吗_______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查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查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还是创业对于毕业生来说也一直困扰着,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创业,国家政策
1、就业创业矛盾
我们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综合表现为“三大矛盾”:
一是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二是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能力素质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的择聘选择性矛盾;
三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发展缓慢与社会就业机制的快速变革之间的适应性矛盾。
2、矛盾原因
从面上看,产生这“三大矛盾”的面上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培养人才“门路”狭窄。
一是信息不对称。许多高校没有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观念,存在“因师资设专业”和“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的倾向,造成与市场需求脱节。8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71.6%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在就业中的作用“一般”或“不大”。
二是素质有差距。用人单位欢迎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更要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进取精神。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贴近市场实际,人才综合素质或专业素质不优。89%的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85%的企业不喜欢毕业生的原因是“毕业生眼高手低、学历与能力不匹配”、“缺乏吃苦精神”。
三是指导不配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缺乏职业能力的测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调查显示,只有21.1%的学生“通过校内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5.3%的学生“从未有过”,38.9%的学生“自己做”。
(二)用人单位用人“门槛”过高。
一是用人观念存在偏差。企业缺乏人才培养和储备的观念,不舍得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培训经费,人才招聘时一味要求要有工作经验。如
64.1%的毕业生认为相关经验不足是找工作时最大的限制因素,87.4%的毕业生反映“企业招人特别注重工作经验”。
二是用人环境不够和谐。许多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大多采用“救火式”用工方式,薪酬偏低,福利保障不完善。一些企业用人环境不佳,留不住人才。
(三)大学生择业“门面”问题。
一是就业心态比较浮躁。有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对形势认识不清、定位不够合理。据调查,工作不到1年就跳槽的较多,在“你最想去的行业”调查问卷排序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选项遥遥领先,“村官”、“自主创业”等选项排在较后。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局面并存。
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近十多年来,大学学费涨了约10倍,而相比下,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2.3倍。大学学费过高使毕业生产生迫切的“补偿心理”,期待就“好”业获取较高报酬以偿还、弥补高额的就学成本。
3、毕业生方面
由于毕业生作为主角,在就业过程中,更要全身投入、全力以赴。在工作、考研、出国和创业四种选择勉强,应做好准确的定位,早作准备,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有备无患。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切忌将择业过于理想化,要面对现状,树立基层、从一线做起的意识,在基层这个广阔天地里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要勇于实践、丰富经验,多参加一些实用技能培训,多取得一些资格证书,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从而积累就业经验,为自己就业添加砝码。同时自身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上有积极进取的上进心、有着良好的就业心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仍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不平衡,创业比例上升不平衡,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等问题。
而需要毕业生关注的是签约情况较好的专业: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与应用等。就业困难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法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旅游管理、小学教育、市场开发与营销、法律服务、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环境艺术与设计、文秘等。
4、就业之外的创业
关于创业国家有四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据有关调查,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创业难度很大,潜力也很大。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通知》提出四项优惠政策:
一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通知提出,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
二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初期多是开办中小企业,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通知明确要求,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
三是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要想创业成功,仅有创业意愿还不够,关键还要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对创业者提供职业培训是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鼓励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通知明确要求,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四是享受更多公共服务。
高校毕业生想创业,选择什么项目?项目开发成功,如何推向市场?创业失败,谁来帮助自己?针对这些问题,通知明确,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此外,政府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5、总结
经过这次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践调查,我从中也收益不少。因为我也即将面临毕业,所以我会好好珍惜在学校里的时光,并且好好磨砺自己,用知识好好充实自己,这样我以后才能将理论用于实践中去。而且我的实习计划里对就业的要求也不高,因为我知道自己一
旦走人社会,那么我就是一个初学者,能够有让我锻炼的机会,我已经感激不尽了。重要的还是我能够在实习阶段学到的工作经验,其他的我就不计较了。我相信有舍便有得。因此,我盼望着那一天。如此,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开心快乐的过好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第四篇:多项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多项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我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旅顺人才(就业)服务中心提出了“扶持创业,扩大就业、夯实基础、充实提高”的工作思路,出台了“旅顺口区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六项举措”,将我区的就业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抓好基础建设,提高总体服务水平
对人才就业广场进行了改造。为企业与求职者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向全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各种渠道把国家、省市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最大限度的进行传播。
二、抓好供求矛盾平衡,提高人才就业服务水平
把以往春秋两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增加到六场。组织各类考试,以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通过企业招聘登记入库、屏幕信息滚动发布等,搭建了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对接平台。对于想要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吸引其进入我区的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并给予小额贴息担保贷款等资金扶持。
三、抓好本职工作,提高人才就业服务水平
实施“三支一扶”和人才储备计划,吸纳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及促进了就业,也为旅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继续打造第二批“百人创业带头人团队”,预计带动680人就业,鼓励扶持1000余人通过自谋职业的途径来实现就业。
旅顺人才(就业)服务中心
杜易儒
第五篇: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施方案
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施
方案
一、目标任务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放在全市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坚持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激发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使有就业创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针对性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使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扶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
二、主要措施
通过全面实施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加强部门协同、信息共享、工作对接,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开展能力提升行动、市属各高校都要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充实和规范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按规定安排就业创业课时,并计入学分。
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培养工作。市属各高校应根据在校生人数配备相应的就业指导教师,并组织参加中、高级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职培训,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聘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担任就业导师,充实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岗位聘用中,要充分考虑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业绩,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适当倾斜。
3、鼓励市属各高校利用自有资源或者与当地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鼓励支持各类用人单位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机会,提高就业能力。
4、市、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选择一批优质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升毕业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5、市、各县(市、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联合驻地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有条件的要组织高校毕业生参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确保每名毕业生都能得到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每名就业困难毕业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咨询辅导。
(二)开展创业引领行动、教育部门要督促市属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定学分转换、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措施,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要结合高校毕业生创业不同阶段的需要,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市属各高校按规定开设创业培训点,使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毕业生都能接受一次创业培训,并按规定落实政府创业培训补贴。鼓励开展网络实战、沙盘模拟、创业团队协作等实训项目,推行创业模块培训、创业案例教学和创业实践模拟,培养专职创业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质量。
3、加强创业载体建设。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低成本场所支持和孵化服务。各县(市、区)和市属各高校要争取实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大学生创业园区全覆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并按规定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对运作良好、成效明显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各县(市、区)可优先推荐市级创业示范项目。
4、拓宽多元化资金支持渠道。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大创业贷款担保基金投入,进一步简化程序,创新担保贷款模式,提高担保基金运作效率。无开展小额担保贷款的县(市、区)要积极向省创业融资服务中心和省创业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做好推荐担保工作。切实解决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各类创业者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市、各县(市、区),市属各高校要按照多方筹资、形成合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5、支持各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和优秀创业项目评选活动。定期组织评选“xx市大学生创业星火项目”,围绕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需要,重点向现代科技、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传媒、社区服务等重点行业倾斜。定期举办创客(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训练营、创业成果展示会、创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并借助电台、报纸、网站、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平台,宣传展示我市大学生先进典型在创新、创业、创造等方面的突出事迹,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三)开展校园精准服务行动、加强毕业生在校期间就业服务。市属各高校要及时组织开展就业信息调查,详细了解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就业意愿等要求,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库,并向社会公布院校专业学科设置、毕业生规模结构等信息。
2、广泛开展校园招聘活动。要充分发挥校园招聘的主体作用,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举办区域化、小型化、专业化招聘活动,提高招聘服务效率,按规定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范围。市牵头各县(市、区)要动员组织辖区内高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招聘活动,并面向举办地及周边区域内的各类高校毕业生开放,提升集中招聘活动的辐射带动效果。
3、加大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对家庭困难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以及少数民族、农村生源、残疾等毕业生,要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制度,及时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岗位推荐,按规定落实求职补贴,力争帮助更多困难群体毕业生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岗位。
4、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和大学生参军入伍等组织工作,按规定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市、各县(市、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加强与基层服务项目组织机构的信息沟通,做好工作衔接,及时为基层项目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5、市、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就业服务周、就业集中招聘和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专项活动,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校园全覆盖,为高校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服务、送岗位。
(四)开展就业帮扶行动、加强实名制登记。市属各高校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实名登记”填报各项信息,从源头上保证全市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数据完整准确。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逐个联系、逐一了解未就业毕业生需求,做到应登尽登。
2、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各县(市、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依托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帮助制定个性化求职就业方案。同时,要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了解用人需求,指导企业合理设置招聘条件,向企业推送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积极促进人岗匹配。充分发挥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鼓励其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并按规定落实职业介绍补贴。
3、加强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工作。各县(市、区)要结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特点,丰富就业服务内容,综合运用就业见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要加大就业见习力度,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专业特点等因素,提高就业见习岗位的针对性,为高校毕业生与单位提供对接服务。按规定落实见习补贴政策,鼓励支持见习单位留用高校毕业生。
4、加强就业援助。对各类就业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各县(市、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服务平台要指定专人负责,建立专门台账,根据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和服务,优先推荐岗位信息,优先参加培训见习,优先提供创业扶持,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创业。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的,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五)开展权益保护行动、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市、各县(市、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按规定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组织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服务。健全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好薪酬待遇、职称评审、继续教育、落户、档案管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等实际问题,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推动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市、各县(市、区)要依托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申请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要简化政策落实的操作流程,加快审批办理进度,确保各项政策及时兑现。
3、落实国有企业招聘毕业生信息公开制度。根据《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国有企业招聘信息公开发布办法》(晋人社厅发〔XX〕55号),通过指定平台发布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信息,并帮助企业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合法权益。要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努力消除民族歧视、性别歧视、宗教信仰歧视、学历歧视、院校歧视、残疾人歧视及各种隐性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定期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中介、虚假招聘和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市属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将其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列入工作考核内容,加大就业创业服务和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大力推动计划实施。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充实细化计划内容,明确工作任务、职责分工、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要探索创新推进计划实施的有效方式,及时总结经验做法,调整完善工作措施。
(二)加强部门协同。市、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市属各高校要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涵盖学校内外各阶段、求职就业各环节、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共同推进计划实施。建立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毕业生就业情况交流,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积极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完成计划目标任务。健全完善xx市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密切跟踪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根据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统计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就业数据信息真实、准确。
(三)加大宣传力度。市、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市属各高校要制定宣传方案,以高校毕业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解读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目标任务和行动举措,力争使每一名高校毕业生都知晓计划并积极参与。以实施计划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专题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