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新一轮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随着初高中教改新方案的出台,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语文学科的退步更是惊人。如何帮助学生跨过迷茫期,实现新时期的新发展,成了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我们现在面临着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谁能更快地适应新形势,就会率先取得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在有效教学的指引下进行改革实践,牢牢地将学生的心“拴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尝试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另一方面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适度调整,促进师生的共生发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几个维度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一、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
1、教与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具体地讲,就是太宽泛,一味追求目标呈现时的好看,没有细致地抓住侧重点,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双边活动。这种目标宽泛,训练单一粗糙,导致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2、好高骛远,缺少层次感。课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因此,在学习方式要求变化的过程中,有时过分拔高目标,虽然精彩极了,但是训练的层递性堡垒就被打破了,久而久之,各年级的训练就得不到完整的链接,能力提高自然是空话,效率何以提高。
3、形式大于实效。很多时候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动不动就是讨论,而又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的内容缺少必要的梯度,最终讨论变成了教师救场的法宝。也有一些教师希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活动的设计仅仅只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不能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导致课堂热闹非凡,成绩差得离谱。
4、学生的课外阅读落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班级图书角的藏书少,书籍比例不够合理,流动也缺乏条理;②学生的阅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作支撑;③不能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没有系统的阅读指导,致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④其他形式的学习任务重,阅读时间不足。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1.认知共享
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运用自己个性体验解读文本,并通过文本媒介,使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相融相生。
教师要结合文本,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预设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重难点以及准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形成导学案。要善于通过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认真梳理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的、典型的和共性的问题以及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解读,甚至要针对学生在完成自主导航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及时对自己预设的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才能够确保这节课的高效。
2.思维共振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认知同步、思维共振的效果。
(1)交流释疑。首先,学生就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在小组内进行初步交流,分享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一些存在问题进行相互交流释疑,对典型收获和仍未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产生的问题、释疑的策略和学生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预设。其次,对典型收获由学生在组间进行展示,对一些仍未解决的问题在组与组之间展开互动释疑。最后,由教师协助解决互动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2)点拨强调。本环节,教师要对难点和需要强调的重点进行预设,对点拨方式、学生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达到相融相生的境界。教师要从学生存在疑点或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交流合作中有所领悟,并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预设的重难点加以强调,以保证课堂达标率。
(3)巩固拓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累,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在拓展中运用习得的方法,加以巩固提高。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对重难点内容进行适当检查,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形成更好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当然,这三个环节不是完全僵化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可以根据“交流释疑”环节提炼生成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微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生成精彩的教育智慧。
3.智慧共进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学习收获、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新的生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反思过程中要同步跟进,始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反思情况,以及自己重难点的预设、教学策略的选择、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触类旁通,以便更好地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这个环节一般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并且各位教师要将自己最终的反思情况在集体备课中进行交流,这样的组内协同反思能够起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们回到学习语文的根本之源——在教学改革中要强化人文气息。
4、人文培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严重偏向于它的工具性,片面追求实用,把语文当成纯粹的语文来教。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个字的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说些什么。”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体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缺少了人文气息。
如何挖掘其中的人文气息呢?
(1)要挖掘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层次。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她都不仅仅是一种记事符号,她还有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积淀。以平淡讲解来诠释课文势必会忽视语文学科内在的价值。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更新观念,挖掘教材选文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文学艺术的学习,依靠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诱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2)由品文而拓展,由教书而育人。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气息,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审美人生观,即对生命的感悟、肯定与热爱,树立自信。现代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要通过现代生活的教育,契合阅读中的做人启示,达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一项在阅读的实施中通过周末的阅读,和阅读交流分享会,来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人文气息的培养。
曾经有学生向我提出了他的困惑:“语文学了有什么用?学来学去就那样,分数就在那个段里。”那语文学了到底有什么用?除了掌握一种语言文字之外,是否还有别的什么?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替学生解除这个疑惑。语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树立一个人,要具有做人的基本素养,就得学好自己的母语,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不断的改进中发展、提高,更需要教学工作者以新课改为指针,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使新课改卓有成效。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思考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学理念,而许多教师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时出现了许多尴尬的现象,本文选取其中几种现象引发思考,浅谈自己的见解及对策。(1)合作:应从形式走向实质;(2)探究:浮在表面是不够的;(3)交流:应当学会倾听;(4)目标:问题的解决不是终点。
[关键词] 探究 实践 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听,我们的孩子在辩论争鸣;看,我们的孩子在合作探索„„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鲜活,不时传来孩子的真知灼见,语惊四座。但语文教学也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让我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放任、随意与浮躁„„
合作:应从形式走向实质 [现象一]:这是一年级的语文课《我只要第三层》(苏教版第二册)。教师导入新课以后,立即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发现学生有的自己干自己的,默默无语,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自己做小动作。
[现象二]:这是五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我们去春游》。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游玩路线。这时笔者发现有的小组只有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观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但仅仅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堪了解,根本无从说起„„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小组合作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合作”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另外,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的全过程,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学”,自己只作事后评论家,否则学生“学”会出现东拉西扯的混乱情况,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策]: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案,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有一个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小组合作一般每小组为六人,优、中、差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前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建立鼓励机制,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
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有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给与引导、点拨,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探究:浮在表面是不够的 [现象一]:教师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学生多数说读懂了字、词、句等浮浅的问题上,教师听之任之,或蜻蜓点水,或都予以肯定。
[现象二]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教师说:“你有什么不懂的吗?”学生应命而提,但只是些字、词、内容上理解的问题,教师只是对所提问题被动一一回答,或者让他们束之高阁。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意味着教学中人本的回归和学习自由度的拓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学生对感知后的信息交流呈现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切面,可谓竞相纷呈,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和在情感上体现拨云见日,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零起点教学,很少去考虑学生已获得了哪些信息,并据此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其实是对资源的浪费。学生质“疑”,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解放了学生的嘴,让他们得到问的自由。这是我们教学中确实要凸显和弘扬的。而有些教师缺乏对“疑”作科学的分层处理、分步解析,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很少对这些“疑”进行“回击”,这样“你有什么不懂的吗”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向人展示的一张标签而已,“疑”只是走过场,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没有意义。
[对策]: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目中有人。教师要树立人本意识,为学生而教,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
2、教中有“尺”。这里的“尺”就是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确定得细腻,实在些,每一课、每一层都要有明确的态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阅读与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独到的见解,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3、心中有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发现,选取典型语段,欣赏点评;对课文的语言特色,主体特点、背景资料、要解决的问题应了然于胸。及时捕捉信息,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筛选,引导,发挥教师的中间调控功能。
交流:应当学会倾听
[现象]教师在教学《鸟语》(苏教版第八册)说:“你看到过哪些鸟,你能学学它的鸣叫吗?”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有几个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学着鸟叫,顿时全班鸟鸣一片„„
[分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也是必要的。如果不会倾听又怎能吸收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学会倾听”能使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萌发灵感,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如果教师只沉浸于课堂气氛“活跃”的情境中,而忘记领引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无从谈起。
[对策]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教育学生做到:细心、耐心、虚心、用心。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认真听,听完整;耐心,当同学的发言有异议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指出不足;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盲从,做到有选择地接受。课堂上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而且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体验。
目标:问题的解决不是终点 [现象]下课前教师问:“学习《鸟语》这一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当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欣然笑了。„„
[分析]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目的。实施“去问题教育”,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孩子天生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保护这种热情,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对策]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另外,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个目的,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应该更重要。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学大于教”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新课改精神,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作更深层次的探讨,并不断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
2、《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文题:语文课堂改革与思考
科目:语文
姓名:徐恒久
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金山小学
电话:
邮编:
051886731732 222115
第三篇: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教育学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语文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其教学成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由于应试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是采取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改革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评价一个学校、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成绩,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语文教师也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教学模式也多使用传统的机械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教的累,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资源单一。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资源均比较匮乏,虽然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学生却未掌握这些资源的应用方法,而教师在课堂中也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面产生了较大的制约,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难以得到提升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需求的是综合性的人才,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机械式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正确的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
其次,教师应该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语文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着较大的不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不仅需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注重课外教学,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正确的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最后,教师应该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
为了提升学生分数而开展的突击教学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益处并不大,一个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是应该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进行分衡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着重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要想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不仅需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还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规划与组织下开展自主学习工作,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自主”进行有机的结合。
3.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想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就需要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应用在阅读和教学中,但是,语文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同,其探究性学习也是要注重科学性与规律性的,若教师放任学生去探究而不进行指导,那么往往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优化与整合,把握好相关的学习原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开展适度的评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还需要予以学生适当的评价,将评价中的诊断功能、调节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时,教师应该遵循“多鼓励”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在开展评价工作时,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认知特点,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均衡的发展。为此,教师就需要主动的深入学生群体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成为朋友,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多讲一些鼓励与赞扬的话,对于学生的不足,使用善意、委婉的语言指出,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将微博、微信、QQ等沟通工具利用起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这样即可有效的优化评价效果。
付春根,教师,现居江西樟树。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虽然我们早就意识到了应该改变语文教学观念,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广大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依然辛勤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分析惟恐不全,讲解惟恐不深,练习惟恐太少。教学环境的封闭,教育观念的陈旧,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学生学语文的少、写的少、生活少、思维训练少;教学进度慢、学生知识积累慢、智力开发慢、能力增长慢;教师教法差、学生学法差、教学质量差、教师与学生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到头却事倍功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上好一堂语文课?
首先,要有明确、科学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
一、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二、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三、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四、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五、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层次性。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在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推进,使教材与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
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当然,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并不是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进行分析,而是要求这种分析必须顾及全篇,要有课文的整体观;即使对课文的某一段落或词句的理解,也应该具有整体观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整体把握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理清写作思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串联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二是分析结构布局,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是抓住 “点”“线”“面”,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如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
教师还应从课程标准的宏观上整体把握,从全套教材编写的整体入手,作整本教材及教材单元的整体设计。这样才能理清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才能从宏观、微观层面上审视教材,既有全盘考虑又有具体目标,使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才能既有整体设计又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遵循课程所反映的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在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推进,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第三、“训练”是落实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有效的方法。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
首先,要确定训练目标。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另外,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要设置语言载体。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点”: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再次,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训练方式因训练目标和语言载体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譬如,从训练对象的多少看,有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全班集体训练;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又有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口头语言训练主要有朗读、背诵、复述、讨论、回答、对话等形式,书面语言训练主要有默写、连线、填空、写词、练句、仿写片断等形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语言训练的时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第四,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其次,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进相关资源,如,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对作品、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相关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若教师们都能做到“教学目标体现三个维度,教学内容盘活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引导”,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遍地生花!
第五篇: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新课改在各大学校的开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加快推进步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还相对滞后。结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现的主要问题从改革教学入手,针对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谈了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在各门学科都开展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之下,语文有效课堂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理念,发展成语文教师对初中学生教学的一种目标,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初中语文课堂大部分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探索一种新的适合初中语文课堂的改革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奋斗在一线的教职员工的重要任务,本文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心得体会,浅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资源的匮乏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条件差异的影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学校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教学资源方面都还是很贫乏的,学生没有条件购买课外读物,学校图书室捐赠的图书也未必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他们获取资料的来源就只能通过课本,教师对学生语文课外知识的拓展也只能依靠学校订的参考书。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面窄、阅读材料滞后,由于缺乏语文知识的理解逐渐丧失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据调查,在落后地区有70%的学生甚至未能完成四大名著的阅读。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课为主,采取多教多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被动学习,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性,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厌倦,不仅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会让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师感到疲倦不堪。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1.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想要真正改善语文教学效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非常重要,古语云“名师出高徒”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师最基本的素养是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技术的精湛固然重要,但现代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职责不单单是教书匠,应该是有追求和理想的灵魂工程师,教师对教育事业应当热情并有奉献精神,对工作本身需不断钻研,对于不负责任、不忠于教育事业的人,为防止其误人子弟,应尽早调离教育一线。
2.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倡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传传授知识的方法主要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激活,虽然明确了教学目标,但没有办法保证教学质量的落实,所以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改革应当根据学生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学生摆在课堂主体的地位,要倡导学生自学自悟地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和合作学习,用共同探究的方式相互启发,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配合精神,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完成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但要注意的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代表无限开放,教师如果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注意整合优化,会导致学生思维跑偏。所以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度有助于其积极思考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积极向上、情趣健康的人生观,让他们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3.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上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的指示理解、掌握知识点,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方式都要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所以教师在课前应该明确地向学生说清楚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及要达到的要求,这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梳理及复习巩固都有很多益处。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给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不要太繁杂笼统,应当清晰简明,确保学生都能看懂。
4.课外知识的延伸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可以充分显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和特质对他们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给学生足够充分的自由空间。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加起来不过200篇,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内外读物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5.改变衡量成绩的准则
在传统教学中,卷面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对本学期知识掌握的唯一准则,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改革要打破这种模式的片面性,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用分数的高低判断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上创造发明能力、道德品质好坏等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可以不以教师单一的评判为主,结合家长、同学、班干部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自信的闪光点,客观全面地接受评价意见。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这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相信在大家的长期坚持下一定会克服困难,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推行。
参考文献:
[1]王彦明,王秀云.关于初中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J].黑河教育,2009(3):14.[2]严建彪.明晰理念、确定标准、规范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评课的再思考[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9):114-116.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