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时间:2019-05-14 09:0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第一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回顾与展望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814.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4616.3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1782.4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97.7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5%、32.7%和64.8%,变化为2005年的1.4%、30.9%和67.7%。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4.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中央商务区(CBD)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现代物流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中央电视台新址、北京电视中心、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期、新国际展览中心等一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顺利。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生产线、京东方TFT—LCD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式投产。一批现代制造业重大项目正式实施,北京现代汽车、北汽福田重卡、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奔驰汽车、北京吉普搬迁、首钢150万吨冷轧等项目正在顺利实施。

5.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的地位不断加强,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王府井西单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区得到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具有鲜明首都特色的商务、金融、信息产业集群。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程度逐步增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电子城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开发区已经逐步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增长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等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6.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十五”期间,北京市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有效推动了北京的产业发展。

(二)问题与挑战。

虽然北京市的产业发展在“十五”期间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的突出问题,同时还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八个不相适应:产业总体规模仍偏小,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服务业辐射力不强,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不相适应;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与京津冀一体化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资源能源瓶颈约束突出,与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配套环境不完善,与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优势龙头企业偏少,与产业竞争能力提升不相适应。

(三)机遇与趋势。

当前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国内外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为北京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产业转移尤其是服务业转移有利于集聚总部资源、承接现代服务业、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转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实施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从总体上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明确了发展方向,有利于向服务型产业转变,疏解城区功能,引导产业转移和集聚;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从需求上拉动产业结构提升并加速产业融合;区域合作深化有利于协调利用周边省市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腹地;2008年奥运会召开带来多方位的产业需求,将引起全球关注北京,有利于吸引国际产业和关键要素向北京的集聚,促进软硬件环境更加优化并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尤其是中央做强中关村的决策,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产业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北京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产业发展呈现“双分离、双集聚”趋势。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制造业链条中的部分服务环节加速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产业内部结构也出现不断细分化趋势。与此同时,相同或相近的产业在专业上集聚,并通过价值链的联系,在空间上集聚。

2.产业间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快。

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推动产业日趋融合,包括三次产业内部的融合和三次产业间的融合。

二、三产业相互支持、相互关联的程度加深,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出现;高新技术改造三次产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3.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程度进一步加大。

城市功能的发育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予以支撑,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人口分布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加深;城市功能的实现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空间承载;产业高级化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引导地区人口结构优化。

4.创新集聚区呈现高端化、服务化趋势。

随着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加深,低端制造将进一步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拥有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创新集聚区将更加专注于产业高端和服务业的发展。

5.产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的交往与合作日趋紧密,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零配件、产成品的全球化流动不断加强。同时,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以构建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和谐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出发点,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深入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开放程度,推进区域合作,营造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原则是: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并重融合、功能提升”。瞄准产业高端,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实现两者并重、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大对南城的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推动南城整体开发和产业提升,实现南北协调发展。强化北京在京津冀区域中的定位与分工,以区域合作拓展产业发展腹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进退有序、引导就业”。积极引进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坚决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领域。通过产业的有序调整,引导就业和疏解城市功能。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与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规模,基本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努力把北京建成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亚太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1.经济总量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约9%。

2.产业结构预期目标。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预计到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幅保持在9—10%左右,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72%左右。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年均增幅保持在8—9%左右,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27%左右。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100亿元左右。

3.空间集聚预期目标。

中心城区(包括核心区和拓展区)服务业集中度:预计到2010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

开发区工业集中度:预计到2010年,科技园区和工业开发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4.科技创新预期目标。

企业R&D投入:预计到2010年,企业R&D经费支出将达到企业主营收入的3%,企业R&D经费支出将占到北京R&D支出的50%左右。

发明专利数量:预计到2010年,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

中关村科技园区:预计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

5.社会责任预期目标。

劳动就业指标

全市增加就业岗位110万个。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安全生产指标

生产安全死亡率控制在0.38人/万人以下。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以“十五”期末为基准)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2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五”时期,北京产业发展思路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按照“高端带动、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循环集约、进退有序”的原则,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与北京城市功能相吻合的产业格局,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潜力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轻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北京提高做好“四个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缓解资源约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迎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城市综合辐射力的重要途径,是吸纳就业、构筑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期,将稳定提升具有区域优势的金融、文化创意、房地产和商贸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1.稳定提升金融、文化创意、房地产和商贸等支柱产业。

(1)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重点,发展壮大金融业。基本建成“开放、创新、完善、协调”,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现代金融体系。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政府金融服务意识,成立专业的金融发展促进机构,贯彻落实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着力引入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大力发展北京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重点开发面向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成长企业的投融资服务、面向奥运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服务、面向城市中高收入阶层的投资服务等金融创新服务品种。实施“金卡工程”,统一标准、互联互通。

——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把金融街建成全国金融管理中心、把CBD建成国际金融资源集聚区、把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区建成高技术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区。

(2)以体制改革和落实政策为突破口,加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北京建成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互联网游戏、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步伐,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产业结构多元化。

——落实相关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文艺演出业、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影视业、音像营销业、广告业、动漫业、网络传媒业、网络游戏业等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行业。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知名品牌。提升北京戏剧、交响乐、舞蹈等演出季、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青年音乐会、大学生电影节等标志性品牌文化创意活动的国际化水平。重点培育歌华有线、北青传媒、北京日报、北京发行集团等一批知名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加快建设一批重大设施。重点加强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国家科技馆、国家图书馆二期、首都图书馆二期、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影视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3)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落脚点,优化发展房地产业。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增长基本稳定,初步建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提高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通过严格手续审批和提高相关税费等措施,控制低密度高档商品房建设。

——培育住房二级市场。在完善一级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手房市场的发育,规范租赁市场,鼓励梯级消费。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安置用房、住房合作社、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原则上二环路以内,不再新批成片普通商品住宅项目;三环路以内,从严控制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加大南城及重点新城房地产开发力度,强化人口疏散功能。

(4)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引导相关产业发展为出发点,调整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符合世界城市、宜居城市发展要求的现代都市商业体系,基本达到国际大都市现代化商业发展水平。

——改进提升传统商业区。重点提升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商业(街)区商业服务功能,发展集现代商贸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商贸文化旅游产业。

——适度建设大型综合性商业区。依托三环以外交通枢纽、边缘集团和新城发展,建成若干大型综合性商业区,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落户北京,培育一批能辐射全国的大型商贸集团,建设若干反映北京传统特色、民俗风情和现代文化品味的特色商业街。

——积极发展新兴商贸业态。积极推动连锁店、旗舰店等现代商贸业态的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培育电子购物等新型业态。

——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优化升级现有的社区商业,整合商业资源,加快社区新业态、业种店铺建设,扩大商业设施总规模,完善服务功能。

2.加快发展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1)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提升发展旅游会展业。把北京建设成国内外旅游首选之地、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塑造国际一流的旅游会展城市品牌。

——进一步提升北京旅游品牌。树立北京历史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谐统一的城市形象,在巩固传统文化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重点开发现代娱乐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科技工业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

——大力推进奥运旅游产品开发。利用奥运会期间的体育、文化、商务等各项活动以及奥运会后的体育及相关设施,开发商务会展、文化艺术、体育等奥运系列旅游产品。

——完善旅游要素,提升旅游业整体质量。优化完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设施,加强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标识、旅游卫生和环境设施,旅游危机管理和应急系统的建设,强化城市旅游功能。

——打造国际会展品牌。利用北京现代化的会展设施,依托国家级行业协会,积极争取国际会展举办权,打造科技、汽车、文化、服装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加快大型旅游、会展设施建设。重点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大型主题公园,加速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建设,充分利用奥运会的体育会展设施,举办经常性国际重大专项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和商务会展。

——进一步规范与引导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旅游业促进机制,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

(2)以建成现代化物流体系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物流业。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满足首都产业发展、生活消费需求并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全面构造以北京空港为主导、以马驹桥陆路口岸为重点,以丰台铁路货运口岸为配套的现代口岸体系。规划建设空港、马驹桥、平谷三个公共型保税物流中心,形成空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的良性互动。

——构建市域物流体系。集中建设沿六环路分布的空港、马驹桥、良乡、大兴、京北等五个大型物流基地,沿五环路分布的综合或专业物流区,沿四环路分布的多个物流配送中心等三个层次构成的物流体系。

——加速发展城市物流配送业务。重点加强集采购、储运、加工、配送及信息沟通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配送中心建设,推动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型物流。鼓励生产型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实现物流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

——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利用北京区位优势和空港口岸,抓住物流业对外开放的机遇,吸引一批拥有全球经营网络和供应链的国际知名航运公司、船运公司、跨国采购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聚集北京;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3)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着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建设产业层次高、辐射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服务体系,把北京建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商务服务中心。

——改善商务发展环境。依托中央商务区(CBD),改造提升国际商务环境,发展高端商务服务。

——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吸引国内外著名机构和资源集聚北京,提高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务服务企业集团,提高商务辐射力。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商务服务业。促进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企业管理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各类商务服务业态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为支撑,以高技术服务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为取向,以国际产业转移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为契机,重点发展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研发产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1.发展以软件、信息服务、研发为主的高新技术服务业。

(1)以软件产业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的“软件之都”、亚太地区软件研发与服务中心之一。

——完善软件发展环境。实施针对软件产业的普惠政策,加大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国产软件的发展。

——加大软件外包出口。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加快软件产业国际化的步伐,推进本地资源与国际品牌资源的同化;加大对跨国公司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软件外包市场的开拓力度。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大国际合作,促进塔塔集团等世界知名软件龙头企业尽快落户北京。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加大对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和数字内容等领域关键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以中关村软件园为核心,积极推进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的建设,整合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等资源,打造软件产业基地,为北京市软件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提供新空间。

(2)以实施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升级换代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推广实施三项关键性技术。以国家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标准为契机,重点抓好一批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北京率先示范,推动电信、数字电视、互联网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以城市信息化、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带动软件、系统集成、呼叫中心等产业的发展。

——加速闪联标准实施。发展基于3C融合的信息增值服务。

——发展网络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网络出版、网络教育培训、网络文化、娱乐休闲等网络服务业。

——制定鼓励政策。营造有利于各大运营商在北京发展的环境,吸引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投资北京。

(3)研发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产业国际化,以改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为重点,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决策运营中心,鼓励测试、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发展。

2.发展以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生物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1)以新一代技术标准产业化为契机,积极发展移动通信业。使北京市产业技术实力和产业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鼓励关键技术标准研发与产业化。支持TD—SCDMA、SCDMA等技术标准研发和自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项目,促进移动通信产业升级。

——创新发展模式。营造移动通信企业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开发新的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促进产业集聚。引导移动通信整机企业、设计企业及相关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加大北京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建设。

(2)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业。巩固北京市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型计算机企业跨国并购重组,坚持“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基于闪联标准的3C产品的产业化步伐,积极支持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计算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打造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链。强化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搭建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包括网络设备、终端产品以及应用服务等在内的产业链的形成。

——加强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汇聚品牌企业、提升园区品质,建设国家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园。

(3)集成电路。以设计为龙头、以制造为依托,带动集成电路产业资源集聚,完善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检测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加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

(4)光电显示。围绕龙头企业促进光电显示产业链的形成,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开放式技术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创新和技术研发,加快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建设。

(5)生物产业。推动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基因工程、生物芯片、动物疫苗等生物工程技术和新产品研究;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

(三)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建筑业。

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群的培育,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稳定提升汽车、装备制造、都市工业、石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和再生材料等潜力产业,拓展优化建筑业。

1.稳定提升汽车、装备制造、都市工业和石化新材料等支柱产业。

(1)以理顺体制、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做大汽车产业。力争到2010年,实现汽车产销130万辆,确保国内第四位、争取第三位,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民族汽车产业品牌,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基地之一。

——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加快研究北京汽车工业重组方案,形成股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的新型汽车工业投资主体。整合优化汽车产业资源,建立集研发、设计、产供销于一体的大型汽车产业集团。

——依托伙伴、夯实基础。与“戴克”和“现代”两大集团建立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注重引进适合中国消费市场、节能、环保、小排量的经济车型,加速先进、关键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提高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重点推进北京奔驰汽车项目、吉普搬迁项目、北京现代第二工厂项目的建设。

——注重创新、培育品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

——借船出海、扩大出口。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提高产品品质、完善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借助“戴克”和“现代”的国际销售网络,扩大出口。

——整车带动、完善配套。通过整合北京市整车企业资源,引进外部零部件企业资源,着重发展汽车电子、发动机等核心高端产品,带动汽车零部件本地化,完善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逐步融入国际零部件采购体系。

(2)以先进自动化技术研发应用为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形成以中高端技术产品为主体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打造输变电产业链。依托重点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打造电站锅炉、发电机、变压器、高压开关设备等产业链,提升输变电成套设备的配套能力。

——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北重阿尔斯通、龙基电力生产600MW超临界锅炉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ABB亦庄新厂等项目建设。

——加强系统技术集成。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促进工程机械控制操作系统、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全开放分散控制系统(DCS)、600MW以上火电机组控制系统、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安全相关级数字化控制系统等系统的开发与集成。

——积极促进传统设备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先发展数控机床、印刷机械设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备、显示产业设备等电子信息产业专用设备。

(3)以培育知名品牌为导向,发展都市工业。按照“服务都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就业”的原则,促进以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印刷包装为主的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积极拓展新产品,促进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发展功能性饮料、功能性保健食品等新型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创建“时尚之都”。通过构建服装设计研发平台、培育知名品牌、建设北京时装会展中心等措施,树立北京全国“时尚之都”的城市形象。

——重点发展高端产品,建设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特种商务印刷、柔印塑料软包装等新型印刷包装产品,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中高档印刷、包装产业基地。

(4)以加快建设产业基地为抓手,扩充石化新材料产业。基本建成以高端产品为主、特色鲜明的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以燕山石化为依托,打造特色鲜明的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积极推动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建设。

——延伸石化产业链条。从上游向下游,从低端到高端,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发展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建材。以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为支撑。发展化学建材及新型墙体、保温、吸声材料等建材产品。

——加速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燕化1000万吨炼油改造和第三轮乙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2.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及再生材料等潜力产业。

(1)以促进原创技术产业化为切入点,大力推动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初步建立化学药、中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全国一流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

——以技术研发提升化学药产业。加强对原创、仿创药物的研发、对传统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提升。

——以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促进中药现代化。逐步建立中药技术标准研究、有效成分的鉴定和评价体系,推进中药现代化。

——以前沿技术研究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开展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等技术的研究,加快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化。

——以数字医疗影像装备为突破口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开发数字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2)以推广示范、培育市场为手段,积极培育新能源和再生材料产业。

——支持新能源设备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以太阳能设备、氢能设备、地热能设备、新型贮能设备为主体的新能源设备产业,抓住产业高端。

——促进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常规能源的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积极培育新能源产品市场。以政府采购为手段,通过重大示范工程,加强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培育新能源产品市场。

——大力推动节能服务业发展。着力促进节能产业,特别是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七类再生材料领域。围绕纸、建筑材料、塑料、金属、电池材料、玻璃和橡胶七个再生材料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再生材料产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3.拓展优化建筑业。

以工程总承包和高端环节为重点,拓展优化建筑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巩固国内行业领先地位,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增强国际服务输出能力。

——发挥企业优势,拓展工程总承包。发挥在京企业优势,拓展工程总承包,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以工艺为主导的专业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要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

——抓住高端环节,创建知名品牌。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促进建筑业企业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抓住建筑业高端环节,积极发展工程监理、工程咨询、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和计量检测等专业化技术服务业,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拓宽服务领域,组织跨国服务输出,打造建筑业知名品牌。

——促进资源整合,打造建筑业产业链。利用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的有利时机整合资源,打造一条龙产业链,促进企业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提升设计能力与资质水平,提升企业经营层次。

——加强政策引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建筑。加强引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建筑,降低房地产建筑能耗、物耗,鼓励和支持使用环保型、节约型新材料。

(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方向,以功能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重点,优化农业的综合生产功能、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和巩固生态功能,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实施区域农业一体化战略,发挥首都农业技术和市场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打造大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链。

进一步优化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优势,保持生态和品质安全,按照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向多功能和多链条方向延伸。着力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和绿色附加值,逐步形成多元化、协调、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安全的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适合首都资源特点与比较优势的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大力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社会功能。适应城市对农业的观赏、休闲、文化、景观等需求迅速扩大的强劲势头,适应农民从延伸产业链条、改善接待服务、扩大农村市场中增收致富的要求,大力拓展农业为城市社会生活服务的功能。

继续巩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土壤、道路、环保等建设,发挥农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净能力,发展生态农业。

(五)坚决退出劣势产业。

最大限度发挥政策“高地效应”,旗帜鲜明地退出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产业,下大力气退出现有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人文生态环境的行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制定禁止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严格控制劣势产业增量;制定资源开采地区产业转型援助政策,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

置换劣势产业存量,用于优势产业发展。探索制定鼓励退出产业实行有序收缩和资本存量向高增长产业部门有效转移的政策措施,活化宝贵的土地、资金等资源。

下大力气退出劣势产业存量。利用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逐步关闭或升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各类初级商品集散与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制定促进措施,推动部分高耗能行业有序退出;积极推进首钢结构调整和东南部化工区的搬迁工作。

严格控制低端产业增量。制定禁止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做到令行禁止;制定限制发展的产业和技术目录,完善相关能耗、污染标准;实行严格的产业进入制度,城市核心区(二环以内)禁止新开办摊位式小商品市场和各类批发市场,提高一般加工产业的进入门槛。

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部分产业升级。对于电力、热力、公交等城市功能必需的产业,通过政府专项资金补贴等方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减少其资源消耗及对首都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推广节能降耗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提高竞争性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符合首都功能定位。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十一五”时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是:以“梯度分布、专业集聚、功能耦合、内联外引、南北均衡、东进西优”为原则,根据“优化疏解首都功能核心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建设城市发展新区,适度开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要求,倾全市之力,集聚国内外资源,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奥运体育文化旅游功能区、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亦庄高新技术制造业功能区、临空经济功能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体现首都势能优势,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战略增长极;同时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专业集聚区。

(一)全力打造六大高端功能区。

1.中关村科技园区。

充分利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快中关村核心区及各专业园建设,以世界研发基地、国家科技策源地和区域创新中心为导向,重点发展研发孵化、信息咨询、科技金融、教育培训等产业,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2.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

依托中央商务区(CBD)和燕莎国际商圈,实现功能与空间拓展,大力发展商务、金融、文化传媒、会展等产业,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为重点,以高端商务服务业为龙头,建设首都国际金融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地。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为依托,建设影视制作、文化传媒聚集的文化创意中心,培育发展新媒体产业,形成商务服务发达、功能齐备的国际化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

3.奥运体育文化旅游功能区。

依托奥林匹克公园、奥运会主场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国家会议中心和国家科技馆等设施,通过承接国际重要会议、展览和科技活动,承接大型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重点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会展产业,把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中心、文艺演出中心、会展中心、奥运标志旅游地。

4.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

以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为契机,加强金融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北京市鼓励金融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依托金融街,大力发展北京金融产业,积极吸引国内外证券、银行、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落户金融街,推动金融产业优势资源的集聚,积极探索发展金融要素市场,完善金融产业链条,打造“资讯发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易活跃”的国际化金融功能区,使金融街成为国家的金融决策监管中心、金融资产管理中心和信息汇聚中心。

5.亦庄高新技术制造业功能区。

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充分发挥政策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星网工业园、光电显示园、集成电路产业园、汽车产业园、东部新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出口为导向,定位国际高端市场,重点建设外向型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通讯、显示、微电子、汽车、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促进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物流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三者融合发展,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培育新的增长极;呼应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推进京津塘产业带加速形成,增强区域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建设成最具经济活力和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产业基地。

6.临空经济功能区。

以首都国际机场扩建为契机,依托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北京天竺空港出口加工区、空港工业开发区、林河工业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北京国际会展中心和空港物流基地等,重点发展物流业、会展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和相配套的商贸、餐饮、娱乐等生活型服务业。充分发挥临空经济优势,积极推进国门商务区规划建设,吸引国内外航空企业总部、物流企业总部、航空保险机构和国际会展机构入驻,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国际知名的临空经济功能区。

(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集聚区。

1.王府井西单商贸集聚区。

依托王府井、西单各具特色的商贸环境,发挥王府井大街著名企业的品牌效应,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和高端商务服务,努力将王府井大街建成全球最具特色的商业街区之一,扩大国际影响;提高西单服务业的增值能力,提升业态结构和层次,发展综合商贸服务和专业特色商务,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旗舰店,打造国内知名的商业服务中心区。形成现代商贸和传统商贸有机结合、功能互补的商贸文化旅游集聚区。

2.宣南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

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旧城保护性开发为契机,以琉璃厂、大栅栏、天桥地区等传统特色街区为依托,发展具有北京风情的民俗旅游和民俗文化,促进书画、古玩和传统手工艺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形成文化休闲娱乐集聚区。

3.龙潭湖体育产业集聚区。

以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依托龙潭湖地区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国家体育彩票中心,以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为依托,打造体育产业总部基地,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体育信息发布、体育交流训练、体育经纪、体育人才培训等市场的发展,形成体育商务交流中心和体育休闲娱乐中心。

4.皇城旅游休闲集聚区。

依托故宫、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环故宫及周边地区传统文化旅游休闲板块,积极开展皇城历史文化旅游;借助白塔寺、历代帝王庙和什刹海古迹风貌旅游区,以及国子监、孔庙、雍和宫、钟鼓楼等历史文物古迹,开发“胡同游”、“民族风情游”、“修学游”、“宗教旅游”等特色旅游,形成充分展现东方文化和古都魅力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

5.电子城信息通信产业集聚区。

以电子城科技园为依托,进一步深化老工业基地改造,加速西区建设,做好新增空间规划开发,以实现信息通信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与采购机构的大规模集聚和高效运营为核心,重点发展以信息通信为主的高端制造和服务业,打造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及产业化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际电子总部基地。

6.丰台总部经济集聚区。

以丰台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配套服务环境,与中央商务区相呼应,大力引进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办事机构以及大公司的销售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打造以总部经济为主体、以高端服务业、商贸业、物流业为重要补充的国内一流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7.八大处文化休闲集聚区。

借助首钢冶炼部分搬迁的契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建设主题娱乐区、创意高新区和休闲度假区,着力发展休闲娱乐服务业、商务会展服务业和创意科技服务业等产业,全面提升休闲娱乐和商务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西部发展带和长安街延长线西端重要的休闲娱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集聚区。

8.运河综合服务集聚区。

利用通州新城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运河为轴心,依托运河沿岸文化产业集群中心、科技创新转化聚集地、商务商贸文化中心、新型产业示范园、新北京东站、大型主题公园等的建设,重点发展商贸、房地产、物流、旅游、会展、文化等产业,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9.沙河科技教育集聚区。

以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生命科学园和沙河高教园区为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等产业,建设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10.大兴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以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大兴工业开发区、新媒体产业基地、物流产业基地等为依托,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物流产业,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重要的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

11.房山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发挥房山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快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物流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石化新材料、物流等产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

(三)适度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带。

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型工业、旅游休闲产业。该区域在注重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依托京承高速二期工程、京平高速和六环路西段的建设,重点打造三个产业发展带:生态农业发展带、生态型工业发展带和旅游休闲发展带。

1.生态农业发展带。

依托延庆盆地、平谷平原与丘陵地带、怀柔西北山区以及密云水库等地区,以构筑高标准绿色生态体系为核心,以北部山区特色林果产业、有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具有观光、休闲、农产品加工和科学研究等功能的现代生态型农业发展带。

2.生态型工业发展带。

以区域内工业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发展食品加工、软饮料制造等与区内商业、物流关联性强的产业,积极培育服装加工、家具设计与加工、特色包装印刷制品等产业,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带;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和农民就业产业基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3.旅游休闲发展带。

以北京段长城旅游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云蒙山风景旅游度假区等为依托,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气候优势和乡村文化优势,加强旅游和资源保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北部历史古迹观光旅游区、西南部自然文化旅游区、东北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形成现代休闲旅游发展带。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研究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公共财政体制下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机制,采用符合WTO规则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新手段,以积极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轻型化。

(一)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加大产业政策导向,实施“一松一紧”、“六个结合”。

对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政府要创造“宽松”的准入与发展环境;对不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实行“紧缩”的政策。

——强化产业准入制度,实行“升、降”结合。提高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准入要求,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集约利用;降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取消阻碍多种所有制在服务业中共同发展的各种限制。

——明晰产业发展目录,实行“鼓励、限制”相结合。按照北京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鼓励、限制、退出的产业类别,明确制定北京限制、禁止、退出的产业目录。

——建立用能节水评估体系,实行“存量、增量”相结合。对产业增量提高进入门槛,对存量通过标准和技术改造进行优化提升。开展合理用能评估、节约用水评估,最大限度地节约利用资源。

——建立差异化资源价格体系,实行“进、退”结合。通过差异化资源价格体系引导鼓励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

——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政策,实行“升级、淘汰”相结合。促进污染严重的产业调整搬迁,优化疏解城市功能。

——贯彻循环经济纲要,实行“点、面”结合。以开发区、产业基地作为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以“点”带“面”,探索实现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途径。

2.加强产业政策聚焦,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1)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为契机,落实国家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定,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进一步提高北京市研发势能,增加发展后劲,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吸引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中关村实施;集聚一批改革政策在中关村先试先行;争取一批地方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支持项目;促成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在中关村建设;推荐一批专业园作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园。

——设立专项资金,争取国家自主创新资金相配套,打造产业技术平台,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2)进一步增加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比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有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支持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新型合作,来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聚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支持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提升企业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通过支持通用技术和涉及提高行业技术标准的开发活动,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支持行业创新联盟、工程中心、科技服务机构等来促进技术创新系统的基础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

(3)加强政策聚焦,加快制定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促进政策。

——研究制定《北京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尽快出台北京市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

——落实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北京市促进物流产业的实施意见。

(4)积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环境。

——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北京市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全面介入北京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引导外资、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

——落实国务院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相关政策,加大中小企业创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制度建设,打造优质创业发展环境。

(5)探索建立新兴业态的统计体系,跟踪新兴业态发展。

——推进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统一产业业态划分口径,科学设置重点功能区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分析、指导和推进等工作的需要。

(二)建立布局引导与约束机制,促进产业空间集聚。

1.强化规划引导,建立产业布局引导机制。

——突出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促进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特色产业集聚;依据园区发展程度,适时扩大园区规模。

——优先保证入园重大项目土地供应,通过重大项目布局引导相关产业向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集聚;探索工业园区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降低开发成本。

——建立统筹全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协作信息的共享平台,合理疏导匹配与之适应的产业布局,以期形成有序的传导转移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城、近、远郊的产业梯度转移调控机制,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协同发展,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引导产业空间聚集。

2.加强引导工业项目在开发区发展。

——强化产业空间规划约束,确定限建区域,对不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不予土地供应。

——对于增量,严格工业项目审批手续,原则上新上工业项目进入开发区(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城区搬迁企业富余职工的都市型工业项目,可不受此限制)。

——对于存量,逐步探索开发区外工业项目进行年度社会效益审核(市政府协调、多部门联合),加强能耗、水耗、环保指标考评,不能达标者或限期整改,或予以一定的资金引导向开发区转移。

——进一步清理五环以内或开发区外的工业项目,引导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发展。

3.探索服务业空间集聚新模式。

——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

——在新城建设规划中探索以开发区为模式发展服务业集聚区,以地产商入驻促进服务业集聚。

——发挥三级政府合力,吸引一批中央项目向功能区倾斜,安排一批市政府重大项目向功能区集中,支持一批区级项目向功能区发展。

(三)探索新型财政支持模式,引导城市功能与产业协调发展。

1.建立促进城市功能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财税体制。

——依据区县功能定位要求,探索市区两级财政适度灵活的新型财税机制。

——探索公共财政体制下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整合产业发展基金,适度向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集中,支持研发投入,政府采购原创产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助企业采购第三方服务。

——研究并制定鼓励区域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相关政策(财税、投资、土地、绩效考评)。

——研究并制定生态涵养地带发展生态经济的专项政策(人口外迁、转移支付等)。

——根据产业融合的具体要求,加强部门间、政策间的衔接配合,提高综合效力。

2.进一步发挥政府产业发展资金的作用,实行“三个倾斜”。

——向提升和优化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倾斜,适应园区由于总量扩张和资源升级带来的新需求。

——向充实和完善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服务支撑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倾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建立、资源共享和园区功能完善。

——向培育和实现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内重大项目产业链倾斜,增强重大项目专业配套的定向吸引力。

3.积极探索通过财政手段培育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逐步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研究并制定促进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专项政策。

——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手段,培育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利用产品的消费市场。

(四)实现企业改革和深度开放的新突破,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1.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有进有退”原则,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进退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

——推动国有资本的“两个集中”,即向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社会公益性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集中,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公用服务行业,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提高公用企业的运营水平和竞争能力。

2.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鼓励企业走国际化道路。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到国内国际市场去运作资产、配置资源。

——培育企业集团。通过外引内联,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和投资的多元化,打造一批产权明晰、品牌优势明显、产业链条较长、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3.引进产业带动性大的项目。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重点引进产业带动性大的项目和著名跨国公司。

——以形成产业链为主,通过产业配套、研发配套、延伸产业链等措施,提高对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吸收、创新能力,弥补战略空白,迅速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五)实施品牌、人才与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1.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积累适应首都功能的国际化品牌势能。

——依托中关村、CBD、奥运村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资源,打造北京国际化城市品牌。

——积极培育、筹划、争取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重大品牌展会、重大时尚盛会、重大音乐戏剧影视演艺活动,形成系列品牌支撑,凸显国际化大都市魅力。

——拓展总部经济,实现品牌集聚。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机构(特别是投资运营总部)为手段,实现品牌要素集聚,促使北京成为国际品牌运营中心。

——加强城市品牌经营能力建设,提高品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水平,充分利用北京国家行业协会集中的优势,引领专业化会展发展,营造与培育、发展、引进国际化品牌能力相适应的支撑环境。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产业引导就业机制。

——建立以产业引导、促进就业和人口疏解的新型发展机制。以产业发展实现高端人才的集聚;以产业发展实现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机结合;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围绕重点产业需求,鼓励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进一步拓宽北京市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出台吸引紧缺高端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专项政策。

——改革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北京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推进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

——围绕北京市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潜力产业,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力量分析、研究知识产权陷阱和技术壁垒,制定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服务业。

——鼓励和支持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以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整合国际技术资源,跨越专利封锁和技术壁垒;以资金、人员、政策等方式支持高技术中小企业原创发明申请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以北京作为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城市为契机,鼓励企业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与标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合作,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研制。

——鼓励建立以原创技术和先进标准为核心,以专利池为载体,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企业联盟,支持技术标准联盟市场化独立运作。

第二篇:丰台区十一五时期产业规划

丰台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规划 2008-05-03 序

第一部分 回顾与展望 2

一、发展回顾 2

二、发展机遇 2

三、面临挑战 2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发展目标 2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 2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二、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2

三、鼓励发展都市工业 2

四、扶持发展优势企业 2

五、退出和限制劣势产业 2

第四部分 政策与保障措施 2

(一)加快体制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2

(二)鼓励自主创新,培育升级动力 2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2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发展 2

(五)拓展人力资源,建立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 2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 2

(七)加强区域推介,落实引资措施 2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丰台区工业经济总量的重要历史阶段。

《丰台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主要阐述了丰台“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以及空间布局优化等内容,提出了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北京市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 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丰台工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调整,工业总量显著增长,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为全区“十一五”时期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总量显著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丰台工业发展呈调整上升趋势,平均增速14.2%。2001年至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由140.3亿元增加至272.1亿元,工业增加值由37.6亿元增加至90.2亿元。工业企业从业人员8.4万人,比2002年8.2万人增长2.4 %。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2%,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1年17.3%增加到33.1%,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重点产业优势突出。“十五”期间丰台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值由2001年的44亿元增加至2005年的78.5亿元,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行业结构。装备制造业重要地位日渐突出,2005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四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北京市的比重依次为5.8%、10.9 %、12.1 %和12.3 %,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渐明显。

布局调整成效初显,丰台园区发展迅猛。“十五”期间,丰台区加大对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四环路内除保留无污染的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工业外,大部分工业企业均已向四环路以外发展,逐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七大工业组团。其中以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组团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十五”期间园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58亿元,平均增长速度47.1%,累计实现增加值244.92亿元,累计上缴税费47.61亿元,平均增速达40%。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格局。

二、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五年,国内外经济、社会、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将为我区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国际制造业调整转移为我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研发、销售、服务等全面全球化的新趋势,生产制造环节的转移已经向研发、设计、销售等服务环节延伸,作为首都,北京市中心区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制造业在北京的调整转移,将有利于我区承接符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的产业在我区的集聚。

京津冀协调融合发展为我区工业发展开创广阔前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合作进程加快,突出三省市各方特点和各方专长的协调机制将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北京必将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强大支撑,为我区工业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合作机会,为融入京津冀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新的城市功能定位为我区工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丰台区列入城市功能拓展区,明确了丰台区“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北京南部物流基地和知名的重要旅游地区”的功能定位,有利于丰台区整合资源,发挥潜能,加大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力度,从而推动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三产业加快融合为区域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制造业链条中的部分服务环节加速剥离,向生产型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推动产业日趋融合,二、三产业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程度加深,有利于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

科技园区扩园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丰台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优化了园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大批高新企业相继入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的丰台园区规划调整,使园区建设规模扩大到8.18平方公里,进一步增强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区的集聚和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提升。

三、面临挑战

“十五”期间丰台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工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的问题,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挑战,需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丰台工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十一五”时期是北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工业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环境友好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工业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丰台工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丰台区自然资源匾乏,能源短缺,尤其是严重缺水,作为北京的城市中心区,其区域性质和功能定位,要求把丰台区建成现代化清洁优美的区域。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形势以及我区工业用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实际情况,工业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发展节水、节能和节约资源型工业及产品,着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丰台区大型企业偏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要适应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需要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引进途径,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技术改造升级,从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以高新技术为引擎,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撑,以都市工业为重要补充,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丰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拓展区定位的协调统一。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原则是:

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合理引导。

增量引入与存量优化相统一。通过存量调整,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增量引入力度,增量扩大与存量激活相统一。

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相配套。以工业园为载体,引导我区工业在全市乃至全国产业链条中的合理定位,寻求优势环节构造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

循环经济与集约发展相一致。坚持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并举, 统筹规划, 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丰台基本形成与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相适应的工业体系和规模,并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相协调的工业空间发展格局。

总量目标。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8.5亿元,年平均增速为11%。

空间集聚目标。到2010年,长辛店工业新区规划建设初具规模。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0%。

工业污染预防和治理目标。2010年工业企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渣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工业单位GDP用水量(吨/万元)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比十五时期下降20%);单位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比十五时期下降15%)。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思路是以转变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实施以园区扩张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拉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工业为重要补充的工业格局。同时,根据激活存量、理顺机制、有序调整、优化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区工业的空间布局。

具体任务包括: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五点:一是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配套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二是立足丰台科技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强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作用;三是适度提高丰台科技园企业进入门槛,提升丰台科技园的发展档次;四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联系与整合,积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增强园区的辐射功能;五是将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优化结合,以丰台科技园为依托,重点开展研发、设计等上游业务;以长辛店工业新区为生产制造配套基地,将生产制造环节西移,合理规划产业分工。

??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引擎作用,以此推动我区经济建设的全面信息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贯彻北京市关于电子信息发展的规划要求, 实施专利和标准战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并购、引进、产权重组置换等多种手段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以重点项目为核心的相关企业的集中。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对快速增长期的软件、电子材料、通信设备、网络支撑平台和中间件、信息安全产品与系统、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工模具、计算机外部设备等项目,加快发展,尽快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发展壮大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

从增强我区产业后劲出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发挥我区物流业优势,构造医药物流产业链。

利用首都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 以项目为基础, 以知名生物医药企业领衔,加大研发力度;与昌平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园和北京市其他生物医药基地实行错位发展,形成良性协调互动,合理分工。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等技术的产业化项目;重大疾病的急救与康复技术和装置、社区医疗系统工程技术和装备、医学影像技术和装备,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生物人工器官等领域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项目。运用电子信息及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建立集约化的医药器械物流基地。

??做大做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加快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改造融合,成为我区优势支柱产业之一。

实现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和领域的转化和渗透,全面提高我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扶持现有的龙头骨干企业,围绕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骨干企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加快丰台科技园、IBI孵化中心、相关科研院所及机电设备制造业企业群的发展。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印刷机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领域,工程机械、科学仪器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将丰台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基地、总部基地和孵化中心,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成为我区新型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在河西地区逐步理顺产业发展机制和落实产业布局,建设生态型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作为丰台发展新型工业的载体。

以丰台科技园的规模扩大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政策优势和总部基地的品牌效应,因势利导,合理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大对大型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并发展与之配套的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

加快产业基地三期和长辛店工业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拓宽丰台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高资源集聚能力,充分利用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总部、结算总部、管理总部等进入丰台总部经济区;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和生活设施的配套能力。

二、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区域竞争力提高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研究开发、集成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

落实《总规》对河西地区产业发展的定位??北京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和科技产业化基地,将装备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作为重点改造的行业,以之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传统行业的改造。

重视研究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信息,寻找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的商机和重点;追求“少、专、精”,有所侧重,做出特色,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丰台科技园和物流基地的建设联动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这三大产业的联系与整合, 以装备制造业为纽带实现三大产业的集群发展。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在“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成为我区工业的支柱产业并继续保持在北京市的优势地位。

核心产品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成为全国的优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汽车零部件产品规模扩大,成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著名的产品基地之一;与第三产业中的汽车物流、汽车博览会展、汽车检测与维修、培训、汽车保险、汽车金融等融合发展,打造完整的汽车市场产业链。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铁路机车车辆机动车组制造、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制造、铁路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制造;汽车整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

三、鼓励发展都市工业

都市工业是区域工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是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础所在,要给予积极扶持,重点保障食品、印刷包装等都市工业持续稳定增长。

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推进食品加工制造业发展,塑造一批代表我区特色的知名企业和产品;提升整合印刷包装业,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与物流基地建设协同发展。

整合大红门、槐房等地区以食品工业为主的都市工业,提升其发展规模和档次,与产业布局中的物流带相衔接。

适度规划丰台园区所在地花乡白盆窑、羊坊、榆树庄等地区发展以印刷包装业为主的都市工业,打造以总部经济为主体,以高端服务业、印刷包装业、物流业为重要补充的国内一流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四、扶持发展优势企业

除丰台科技园区一期工业企业比较集中外,全区其它工业企业分布比较分散,大力促进在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壮大,对于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

加快长辛店工业新区的规划建设。根据北京市工业布局的要求,将丰台园区工业企业的生产部门逐步迁往长辛店工业新区,实现我区工业空间布局的重心西移。

组合优化多点发展。对于河东地区部分不能迁移的工业企业,通过改组、改造、并购及资产置换等形式激活存量,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符合国家和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行业突出、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等方式,全面提升其技术含量、规模和整体竞争力。

五、退出和限制劣势产业

“十一五”期间,从我区功能定位出发,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约束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继续退出“三高”产业的发展,完成河东绿化隔离带地区和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调整工作。

对重污染行业继续实施关停,不再允许设立;对污染较重的行业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和重点监控。

限制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五大高耗能行业。

基本淘汰技术落后、规模小、产品结构单

一、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第四部分 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快体制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政府促进和管理工业的职能,实现由管理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变,由扶持企业向扶持行业的转变,积极搭建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区领导与企业联系制度,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

加大对产业发展引导力度。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按照“重点发展、适度发展、限制发展”的产业发展层次,研究提出适合我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建立科学有效的产业筛选机制,引导产业向高新技术、房地产、现代服务、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布局调整。结合北京市对工业的布局,积极引导不宜在五环内发展的工业企业向河西工业用地迁移;建立丰台区工业企业退出机制,实现企业的有序转移。

二、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升级动力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和着力点,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IBI国际孵化器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的源头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孵化设施和孵化功能,特别是加强科技成果二次孵化机制的建设。

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发挥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创业集聚基地的作用,鼓励企业在科技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推动工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制定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产品更新换代,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严控制产业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水平。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依法收回、缴纳闲置费、调剂、转让、租赁等办法,提高闲置和存量土地的使用效率。

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先保证高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供水,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项目供水。继续推动对传统工业的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

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和节能工作。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在电力供应上重点向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倾斜,加大对节能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他先进节能成果。

大力开展清洁生产。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纲要》等,逐步形成市场主导、企业自觉实行和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力度。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的现代化

加强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印刷、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为重点,加快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制造、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应用,着力抓好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对传统产品的嵌入式改造、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五、拓展人力资源,建立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

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企业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作用。

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企业家。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努力引进一批外来有实力的经营者。

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开发人才。创造条件,降低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成本,鼓励企业引进和聘请外来高科技人才,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培训高级产业技术工人。与在京的首都科研院所合作,紧密结合我区重点培育和建设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一批高级技术工人。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

加快道路建设步伐。抓住轻轨、地铁以及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机遇,争取北京市对丰台区道路建设的投资,缓解交通阻塞问题,建设一至两条横穿河东河西地区的区内快速公路。继续实施便民路工程,维修改造老旧道路。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供电、供水、供气、环卫设施等市政工程设施体系的建设工作。

七、加强区域推介,落实引资措施

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和不同时期工作重点;与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防止出现盲目招商;抓好招商引资企业的前期基础工作和落实后续发展服务工作;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专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

第三篇: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况汇报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况汇报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2011年3月16日)

市小城镇建设调研组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首先,我代表*县发展改革局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在,我就*县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南离省会西安12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城镇带动、招商引资”四大战略,发展壮大“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旅游文化”五大产业,努力实现“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城镇建管、非公经济、社会事业”六大跨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 全县实现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 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有望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其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产业迅速壮大。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工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成倍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0.1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2005年的9.6倍。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67%。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大佛寺煤矿、官牌工业广场全面建成投产,蒋家河煤矿投入试运营,下沟、水帘洞等煤矿技改工程基本结束,2010年煤炭企业发展到8户,生产原煤2002万吨,煤炭产量五年翻了两番。煤炭工业增加值50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6.3%。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明显。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8户,规模工业产值98.14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三番,骨干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下沟煤矿的30度大顷角皮带运输、大佛寺煤矿的通风瓦斯氧化技术和装置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一是粮食生产基础稳固。在粮食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提高单产、总产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粮食产量连续7年丰收,全县粮食总产13.97万吨,连续七年稳定在10万吨以上。二是产业培育卓有成 2 效。新增苹果园15万亩,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2010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和3.3倍;新建设施大棚4030座,发展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2个,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50个,以果蔬种植、畜牧养殖、食用菌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2.3万人(次),2010年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三是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大棚蔬菜、西瓜、蘑菇、晋枣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金银花、丹参等药材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獭兔、鹌鹑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全县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养殖专业村8个、养殖小区6个。四是农副产品效益提高。以润杨农业开发公司、北极康旺食品加工厂、*县一品鲜饮食公司、咸阳吕*肉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斯威特奶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多,逐渐拉长了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增加值有所提高。

(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 3 4.8倍。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2010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四)园区建设初显成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了小庄煤矿、雅店煤矿、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改性甲醇汽柴油项目,组织实施了官牌工业广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业大道等项目,建成了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官牌工业广场600万吨洗煤厂、煤矿机械厂、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投产运营。煤炭、煤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园区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初步彰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我县经济总量不大,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型企业比重大,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循环经济产业比重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推动型和粗放式加工型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全县虽过10亿元产值的企业有3户,但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企业集团,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县除煤炭外,其它工业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很小。

二是结构不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增加值)比为12.2:70.6:17.2。工业产值偏大,一、三产业产值偏小。产业结构形状为中间大,两头小,呈 “枣核形”。第一产业主要仍停留在传统种养、资源初加工的低发展水平上,产业链极不完整,产业间缺乏有机的相互配套和协作,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较突出,未能发挥资源整合、深度利用等规模效益 ;第二产业中煤炭产业比重过高,其他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虽然引进了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甲醇改性汽柴油、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但依靠煤炭生产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工业产业链条偏短,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如原煤、陶土还处于开采阶段,深加工产品很少。苹果、柿子产量很大,但以苹果、柿子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少之又少,经济效益未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新兴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所占比重较小。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个体户大多层次低、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经营。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生活服务及交通运输业方面,绝大多数设施滞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链条不长,运营机制不灵活,运营方式陈旧,服务环境差,经营领域狭窄。在物流业方面,一些物流服务只能承担运输,缺少装卸、仓储、存货管理及分拨、分销、包装、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硬件支撑能力不足。路、水、桥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工业经济发展需求,*麟公路、*湫路等级低,火石咀 5 泾河大桥承重小,水资源不足等严重制约煤化工及加工业的发展。四是信贷资金相对不足,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仍然存在门槛过高、额度过小的问题,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周转困难,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

三、今后工作的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我县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县区差距的关键五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是:依据*县资源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的空间协调要求,提出了积极构造一核(以城关镇为核心,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升级,加强社会综合服务,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宜居水平,建设成为县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一带(指泾河川道地带,集中布局发展煤电、煤化工、建材和设施农业、特色养殖、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县经济主轴带和*长旬能源化工基地最大产业集群区)五区(县城循环经济和服务业发展聚集区,包括城关镇与炭店乡、新堡子乡等周边乡镇,集中布局发展煤炭、电力、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配套发展机械、环保、轻工等综合产业,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文化、旅游、金融等社会公共服务业,建成全县最大的综合产业聚集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新民塬煤化工产业经济区,位于新民镇和小 6 章镇,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质再利用生产,“十二五”末建成*长旬地区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北塬现代农业及新能源产业聚集区,包括北极、义门、小章、西坡等乡镇。积极发展粮食、优质苹果、烟叶、中药材和农产品加工,加大对小庄、文家坡、雅店矿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建成北塬食品工业园和全省重要的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城西运输物流和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西平铁路*县货运站物流运输功能,积极开发大佛寺、高渠村、花果山地区,重点发展运输物流、文化旅游及相关配套产业,建成*长旬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咸阳北部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中心;炭店陶瓷工业集聚区,依托丰富的陶土资源,大力发展陶瓷及相关配套产业,建设陶瓷建材产业园区,使*县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陶瓷建材产业生产基地)的空间构架。

主要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全县GDP达到220亿元,人均575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7.7%;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2:20;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4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5% 7 和19%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氨氮、氮氧化物削减1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巩固优化第一产业。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落实大力加强农业的各项措施,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和“三高”农业,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按照 “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着力建设五大农业科技园区(设施农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优质烤烟生产园区、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园区、川道农业综合开发区)、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38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20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1万亩设施瓜果蔬菜生产基地、100万100万只家兔生产基地、1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3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1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1万亩绿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生产基地)。

(二)发展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手抓总量增长,一手抓结构优化,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总体思路和“依托资源、产业多元、结构合理、生态环保、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打造五大板块(煤炭生产板块、煤化工板块、煤层气开发利用板块、8 煤矸石发电板块、煤建材板块)、延伸七大链条(煤炭工业产业链、煤、电、铝及铝制品和机械加工工业产业链、煤气化、液化、精细化工、成品油加工工业产业链、能源再生利用工业产业链、建材工业产业链、食品工业产业链、系列果品深加工产业链)。到2015年,打造100亿元企业2个,50亿元企业1个,原煤产量达到3600万吨(其中精煤24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20万KW,甲醇180万吨,丙烯40万吨,煤制甲醇改性柴汽油30万吨,页岩油10万吨,水泥120万吨,地面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量6000万立方米。全县能源效率达到40%,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工业总产值突破340亿元。

(三)壮大繁荣第三产业。按照 “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发挥优势,挖掘资源,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的方针和“转变观念,放手发展,扩充总量,提升质量”的思路,以城乡一体化为驱动,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建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到2015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5万多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65%左右。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好流通市场的建设,建立独具特色的商业市场。鼓励个体、私营运输户组建民营运输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六个”物流配送中心(即生产资料配送、农产 9 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车及配件、废旧物资回收)和一个集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核心园区。二是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引进一批知名的餐饮连锁企业,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先进、服务档次较高的饭店、酒楼,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发展餐饮住宿业。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形成多风味、多品种的餐饮品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三是加快房地产开发业。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房地产业的整体实力。延伸房地产消费链条,激活建材、装潢、家电、信息等市场,提升物业服务档次。四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针对全县中介服务发展薄弱的特点,应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扶持、培养中介服务行业,特别是会计、法律、商务等现代服务行业,至2015年,初步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五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把社区服务与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和充实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展社区商业便民、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教育科普、体育健身、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服务,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吸纳更多富裕劳动力就业。六是发展文化体育业。依托开元广场、中达广场、豳风苑、紫薇山公园等,开发广场文化,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和广告业,有所侧重地引进健身、体育运动俱乐部等项目,形成高、中、低档兼有的文体娱乐业发展格局。七是着力发展旅游观光业。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树立“大旅游”观念,10 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着力打造*县文化旅游品牌,把*县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配套的旅游城市。精心打造“一线(川道盛唐佛教文化和现代工业旅游线)两翼(南翼生态休闲旅游线、北翼古豳文化旅游线)”旅游格局。

(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基础,合理优化园区布局,规划一些品位较高、功能较全、后发效应较长、发展空间较大的特色园区,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积极落实土地,快速配套路、电、水、网络等基础硬件,努力创建良好的项目入园条件。加快“五大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民塬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义门农产品工业园区和炭店陶瓷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第四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划

日期:2007-12-27

前 言

随着北京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日益增多。大量的固体废物既是危害环境的污染物质,又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培育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订《北京市“十一五”固体废物处理规划》。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固体废物涵盖范围很广,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等。根据北京市的具体情况,“十一五”期间固体废物处理重点领域为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废纸和废塑料。

编制依据:

(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文件

(2)北京市相关法规标准及文件

(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4)北京奥运行动规划

(5)其他相关规划及文件

编制原则:

系统性: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利用实行全过程管理,关注固体废物从收集到再利用的各个环节,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全市区域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

相关性:把握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规划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其他专项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操作性:突出规划目标的可行性和规划内容的可实施性。

基本框架:

本规划在研究分析目前北京市固体废物产生、回收、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突出回收和综合利用两个环节,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思路、重点领域、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实施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4-2005年,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

一、北京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1.固体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在国家和北京市一系列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市固体废物回收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090个(固定回收站点1896个、流动回收站点1194个),其中,城八区有回收站点1242个(固定回收站点704个,流动回收站点538个)。有工商营业执照、正常经营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23家,从业人员14560人(城八区5005人,远郊区县9555人)。全市废旧物资回收量250.1万吨,交易额37.8亿元。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基本覆盖全市的回收体系。

中心城和新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2005年,全市已经建成17座垃圾处理设施,6座垃圾转运站,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郊区达到45%;高安屯、大兴医疗废物焚烧厂已建设完成,处理能力各30吨/日,可基本满足北京市医疗垃圾处理需求;两条餐厨垃圾处理线(南宫、董村)正在建设中。

2.科技进步为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大专院所和科研机构,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近年来,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废轮胎制取超细胶粉技术、废塑料生产化工涂料技术、南宫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技术等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市场领先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金运通的旧轮胎翻新、造纸七厂的废纸利用已达到一定规模。

3.公众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要求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中央和国家机关要首先带头,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在“绿色奥运”、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活动的推动和倡导下,全市居民资源回收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自觉进行废旧物品回收和垃圾分类存放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为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回收和综合利用奠定了比较良好的社会基础。

4.循环经济的开展、绿色奥运的即将举办,助推固体废物利用发展

为了保障“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北京在改善首都城市生态环境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政府加快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依据北京建设“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要求,积极开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等各项活动,加强了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投入力度,对固体废物回收利用规范化、产业化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5.经济实力稳步提高,为固体废物资源化提供有力条件

“十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2.7%、11.7%和12.3%。2005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市民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为开展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条件。

(二)面临问题

1.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环境压力重

2004年,全市生活垃圾总产生量为495万吨/年,年增长率3%,厨余垃圾、塑料和纸张已经成为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成分;达到报废要求的车辆28401辆;废纸产生量270万吨,废旧塑料74万吨,废旧轮胎约350万条,废旧家电300多万台, 危险废物19.6万吨。大量固体废物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对地下水、大气产生污染,加重了本市的环境压力。

2.回收体系不完善,回收率低

回收渠道多、回收队伍散乱,已有的社区回收网络尚需完善,大量个体业主仍是回收的主要力量,资源流失严重。废旧轮胎、废旧电器等基本处于自发收购状态,缺乏统一、规范、有效的管理,导致回收效率不高。集散市场分散,规模小,管理不规范。

2005年,应报废汽车的回收率为56%,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回收率分别为40%、50%、35%和60%左右。

3.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化水平急需提高

本市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水平低,二次污染严重。2004年全市废纸利用率仅10%,旧轮胎翻新率仅占轮胎产量的4%,废旧家电只有20%进入拆解集散地,达到报废要求而未报废汽车达17988辆。大量未经严格检验的废旧家电和应报废汽车流入社会继续使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填埋方式占90%,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达327公顷,而焚烧和堆肥处理率仅为2%和8%,急需推进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

4.综合处理与利用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化

全市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严重阻碍了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发展。

全市利用废纸的造纸厂50多家,但大多规模较小,大型企业只有北京造纸七厂;规模化的废塑料再生利用企业3家;轮胎翻新大型企业2家,只有1家正常运行;尚无专业的废旧家电处理厂;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经营活动的企业11家,年拆解能力20000多辆,拆解技术落后,基本是手工作业,达不到资源回收利用的目的。

工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单位6家,总处理能力1.4万吨/年(占危险废物总量的10.4%),只有1家具有1万吨/年的处理能力,其他设施规模均比较小,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

5.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够完善,监管难度大

从固体废物分类回收、集散到加工利用各环节,尚无完善的行业标准,缺乏行业技术指导。对从事固体废物的资源回收、集散、加工利用的企业和个人,缺乏相应法规进行规范,市场管理比较散乱。政府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导致现有多数加工利用企业运营困难,再生纸等再生产品的消费缺乏保障。此外,由于固体废物种类多,回收站点和集散市场分布面广,从业人员多,成分复杂,监管难度很大,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二、北京市“十一五”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照北京“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要求,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回收体系建设,加快法规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经济激励作用,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回收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加快资源回收利用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健康、有序发展。

2.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北京发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将依照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快回收、利用和保障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建设,构筑“回收体系”;通过积极培育再生资源企业,构筑“再利用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法规标准、强化执法监督,构筑“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大力引导、市场有效驱动、公众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实现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社区回收网络为主、多渠道配合的回收体系,固体废物的处理率、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初步建成规模和数量满足需求、空间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固体废物处理和加工利用产业构架,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1.再生资源回收水平大幅提高

北京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两个消除和两个提升”。即:以规范收购前端,消除环境脏乱扰民等社会不稳定因素;以专业化物流和分拣加工代替初级摊群市场为主运作模式,消除环境隐患;提升宜居社区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效率。原则上1000-1500户左右设置一个回收站点。新增站点应以流动站点为主,有条件的可设少量固定站点。回收站点设置必须遵循便民原则,在交通、噪音、环境等方面避免扰民。

力争到2010年,废旧塑料回收率达到60%以上,废纸回收率达到80%以上,废旧家电回收率达到80%,废旧轮胎回收率达到70%。

2.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较大提升

尽量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利用企业,集中力量支持一批规模较大的废纸、废旧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利用企业,扩大其规模和提高其产业化水平;建立废旧家电和废旧汽车拆解中心并形成产业化。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3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95%,年拆解处理废旧家电300万台,拆解汽车3万辆,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300万条,生产再生纸40万吨,综合利用废旧塑料50万吨。

3.发展运行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基本建立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各种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实施依法管理;通过立法定期地公布强制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及技术路线,在一定时期内逐步使落后的生产技术向着高新技术、工艺和路线上转化;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其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等措施,建成监督管理体系,完善产业筛选评价体系。

三、北京市“十一五”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回收体系建设

再生资源回收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和保障,“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市、运作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部分产品领域探索推行生产者责任制。力争到2010年,废旧塑料回收率达到60%以上,废纸回收率达到80%以上,废旧家电回收率达到80%,废旧轮胎回收率达到70%,报废汽车回收率达到95%。

1.建设完善的社区回收体系

科学布局回收网点,加快整合和规范现有资源,推进社区回收网络建设。原则上1000-1500户左右设置一个回收站点。以流动站点为主,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进行回收。流动站点与固定站点相结合,有条件的社区积极设置固定回收站点。回收站点设置必须遵循便民原则,在交通、噪音、环境等方面避免扰民。在运作模式上以各区回收公司在社区设立回收站点为主体,物业、居委会等多种模式配合。

2.建设专用回收渠道,提高回收效率

由于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性质特点,不能完全依靠社区回收网点,需要建设专用的回收渠道,探索生产者责任制,进一步规范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和回收处理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1)危险废物专业收集

危险废物收运有两种途径,一是由即将建成的北京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直接收运,二是对产生量大的企业,可按《危险废物贮存、收集与运输规范》自行收运。

(2)建立全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信息系统

实现政府各监管部门信息交流与互换;政府各监管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企业经营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全行业经营和服务水平。

(3)利用现有电器经销商和生产商售后服务系统回收废旧家电

除了利用社区回收网络外,废旧家电还可利用现有电器经销商和生产商售后服务系统进行回收。按照生产者延伸责任制要求,明确销售商和生产商在废旧电器回收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充分利用现有电器销售系统,构建废旧电器的第二条回收渠道—“销售-回收”网。

(4)建设以大中型汽车维修厂、拆解厂为主的废旧轮胎回收网点

根据全市现有大中型汽车维修厂和汽车拆解厂现状,可设立60个左右的废旧轮胎回收站点;各回收站点回收的轮胎送往集散市场,形成有效的回收渠道。轮胎修补翻新企业作为服务性单位,可与大型物流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结成联盟,直接从这些轮胎大户收购旧轮胎,以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

3.建设管理规范的分拣中心

以专业化分拣中心代替摊群集散市场为主运作模式,对现有集散市场和分拣中心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再造回收体系。分拣中心必须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符合国家有关环保规定,符合行业特点的布局要求。其建设位置原则在城市五环路以外,必须远离水源保护区,避免环境污染、扰民、社会安全等问题。

(二)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降低最终处置量

继续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推行垃圾的综合利用,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50%,资源化率达到30%;各类无序垃圾场得到治理,设施能力满足需求,工艺比例科学合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区达到99%,郊区达到80%;城区和新城地区粪便集中处理率达到98%。基本完成环卫管理机制由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的转换,初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1.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

根据分类收集示范街道、小区的经验,继续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出台垃圾分类品种指导目录,完善社区分类收集设施,引导居民按不同垃圾处理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在全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纸张及办公耗材的分类回收;完善运输网络建设,实现分类运输;加快推进远郊区县垃圾集中分选设施建设,提高分选率,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50%。

“十一五”期间,在大屯、通州、大兴、房山、平谷、昌平等处规划新建垃圾转运站7座,新增垃圾转运能力4860吨/日。

2.提高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水平

提高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水平,改变现行以卫生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的单一处理方式,积极推行焚烧发电、生化堆肥等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十一五”期间,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27座。一是要满足生活垃圾产生量、处理能力、垃圾成分和环保标准提高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无害化处理率。二是要调整工艺技术比例,减少混合垃圾直接填埋量,加快建设高标准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三是继续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餐厨垃圾单独收集处理,减少污染。

到2010年,全市共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33座,转运站12座,具有每日接受1.65万吨原生垃圾、1200吨餐厨垃圾的能力。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卫生填埋的处理工艺比例达到4∶3∶3,基本实现垃圾处理技术的战略性调整。

(三)提高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水平

根据北京市社会、经济、人口及产业结构的增长和变化状况,预测2010年北京市将产生危险废物32.8万吨,包括医疗废物2.3万吨,其他危险废物30.5万吨。其中约12.5万吨(38%)需由企业自行处理处置,其余的20.3万吨(62%)需集中处理、处置。

危险废物采用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医疗废物进行专门的集中处置,除医疗废物外的所有其他危险废物通过集中处理设施、企业自有的处理设施和部分独立的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设施进行处理。

1.医疗废物全部安全处置

在本市东部和南部建设2座处理能力均为30吨/天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负责处置除密云、怀柔、延庆、平谷四个远郊区县外,全市14个区县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处理设施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0年达到满负荷运转。密云、怀柔、延庆、平谷四区县可以各自建立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处理能力以能够满足城镇以及周边地区的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要求为准。

2.提高其它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置水平

在市区西南部新建北京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到2010年,处理处置能力达到8.5万吨/年,其中焚烧能力1万吨/年,填埋能力1.3万吨/年,物理化学处理能力1.5万吨/年,废物综合利用能力4.7万吨/年。改造位于市区北部的红树林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的处理设施,提高处置技术水平,强化污染防治措施。2010年全市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年。

3.提高其他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根据危险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原则,应充分合理利用危险废物。全市可利用的危险废物种类多,布局分散,利用工艺多样,因此,除建设集中处置中心外,还应在全市建设部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设施,利用能力应达到6.9万吨/年。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单位的数量不宜过多,综合利用设施的选址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在充分保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危险废物的资源化。

4.提高企业内部的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水平

危险废物产生量超过1万吨/年的企业有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东方化工厂和北京化工四厂,上述企业均具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应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按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对设施进一步完善,能力不足的应提高处理处置能力,实现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四)培育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提高废旧物资的资源化水平

1.依靠科技进步,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围绕发展重点,加快科技开发,科技计划中要积极安排固体废物回收利用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并确保技术开发的投入达到一定比例。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优秀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加快对先进、成熟的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高企业发展能力。

2.突出发展重点,示范企业带动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符合北京市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分阶段实施。初期主要依托现有企业,集中力量支持一批规模适度、管理先进、符合环保要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长期充分考虑循环经济,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加工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研究开发一批急需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

示范工程选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满足必要的项目前期工作深度,有一定的投资规模。具有生产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具有耗能低、产值高、无二次污染、节水等特点。

为确保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加工原料充足,工程项目建设应从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环节,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尽量规划至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园区的补链环节,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排污并力争做到零排污,促进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

(1)提高废旧家电的综合处理水平

预测2010年北京市电子废弃物回收量为每年515.2万台、重15.8万吨,规划集中处理率40%,则需要集中处理能力206.1万台/年、集中处理量6.3万吨/年。分两个阶段建设废旧家电综合处理工程。

2006年,建成1个电子废弃物综合处理示范工程项目,处理总规模为120万台,年处理量为4万吨左右。

2010年,再建1-2个电子废弃物专业处理厂,处理规模为100万台,处理量为3万吨。届时,北京市电子废弃物处理总规模达到210万台,处理总量达到7万吨左右。

(2)提高报废汽车拆解产业化水平

北京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数量与规模应能满足未来三年城市机动车发展实际。按照商务部要求,根据《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307号令)、《汽车贸易政策》(商务部令2005年16号)等有关法规、规章规定和北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北京市报废汽车回收企业9家,今后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实施再逐步进行调整,实现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合理布局、规范发展。大力提高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的科技水平,通过市场机制,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我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向产业化发展。

(3)提高废旧轮胎资源化水平

重点支持旧轮胎翻新业、废轮胎再利用业,鼓励精细胶粉生产改性沥青,禁止废旧轮胎焚烧。“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和集中支持现有的规模化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鼓励发展技术先进、规模化的废旧轮胎资源化企业,提高废旧轮胎资源化水平。

(4)提高废纸再生利用的产业化水平

提高再生纸加工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和改扩建造纸七厂,把造纸七厂建成北京最大的再生纸生产工程。扩建规模为年消耗45万吨废纸,其中消耗17万吨高级废纸用于生产10万吨再生文化办公用纸(现有2万吨),消耗28万吨废纸生产20万吨工业包装用纸(现有3万吨)。以及其它纸制废弃物资源化的项目。

新建废纸生产工程,规划废纸加工能力为27万吨/年。

(5)提高废旧塑料资源化水平

预测2010年北京市塑料消费量将达到125万吨,废塑料产生量约为105万吨。规划北京就地加工利用能力为50万吨。

重点发展废饮料瓶再生材料、废塑料生产建筑保温材料项目,支持利用效率高、没有环境污染的其他利用项目,禁止建设废塑料生产裂解油项目。同样,要淘汰小企业,充分利用和集中支持现有规模生产企业,新建项目要尽量规划到对应的工业园区内。

规划建设废塑料直接再生塑料项目,年处理能力20万吨。发展利用泡沫塑料生产建筑保温材料项目,年处理能力20万吨。建设其他废塑料利用项目,年处理能力10万吨。

3.加强政府引导,大力培育市场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拉动力度,大力培育资源循环利用市场。通过资金持、财政补贴、融资倾斜、政府优先购买、制定法律法规等手段,切实大力对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市场的扶持力度。

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宏观协调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督,实施准入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培育成新兴产业。

政府要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度,组织力量对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加强对生活废旧物资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积极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并加强信息管理。

4.积极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化

支持现有再生资源利用企业提升加工利用水平,不断改造升级;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技术先进,具有投资实力的企业建设规模化的处理与再生利用项目。通过市场机制,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加强行业之间的关联,推进环境友好型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把上游的废料作为下游的原料,并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建设生态工业园;推进环境友好型关键技术之间的链接,实施环境友好型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生态产业和环境基础设施链条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发展,积极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五)推广再生产品,提倡绿色消费

1.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培养绿色消费意识,积极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大力推广资源再生产品,引导公众优先购买和使用可再生利用的产品,营造良好的再生产品市场消费环境。鼓励进行垃圾的分类存放和废物回收利用。使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形成消费对生产的积极拉动效应。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加强物品的反复使用与多次使用;抵制“白色污染”,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自觉实行节约,抵制奢侈、浪费之风,培养绿色生活方式。

2.实施政府绿色采购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在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目录基础上,制订本市政府采购目录。政府部门必须优先采购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逐步提高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的比例,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活动。进一步推行“电子政务”,减少人力和材料消耗,推进“无纸办公”,建立废弃办公用品回收系统。

3.发展租赁业和维护业

扶持租赁业和维护业,提高产品的重复使用次数、使用效率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通过市场规范和政策扶持,推动二手产品市场(如二手家电、家具等)建设,发展租赁中介机构,强化监管和服务,重点建设汽车租赁、装备租赁、产品维护、二手产品市场以及中介机构等。

4.开展绿色消费社区和村镇示范

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在社区和村镇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创建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绿色消费政府、企业、社区,在示范基础上,总结经验,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推广。

四、北京市“十一五”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保障措施

固体废物的回收及循环利用,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要遵循政府宏观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一方面狠抓执法监督,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宣传教育等手段保障固体废物回收与循环利用工作的顺利落实。

(一)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标准体系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重要保障。通过法规对回收和加工利用企业的行业性质进行界定,建立综合利用行业准入制度。“十一五”期间,将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并规范和约束企业、社会各方面的行为。

分阶段制定和修订4个法律和规章:《北京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管理条例》、《北京市废旧轮胎回收与再生利用管理条例》、《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北京市<贯彻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办法》,形成有利于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制环境。

2.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制订和出台《北京市垃圾分类品种指导目录》、《北京市废纸回收分类标准》、《北京市废旧塑料回收分类等级标准》、《北京市旧家电再商品化标准》等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再利用品标识等,通过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执行,规范和指导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加工利用工作,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科技创新,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革新与进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支撑条件。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重点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重点支持一批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

鼓励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突出自主创新,重点研究开发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居民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和回收利用技术,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技术,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三)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1.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引导作用

研究提出有效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对于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给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收费制度,探索生产者责任制。调整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出台激励政策,从而形成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良好政策环境。

2.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督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察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秩序,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对固体废物回收与综合利用的现有企业进行整合、规范,提高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3.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快速发展

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在制定产业发展和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固体废物回收与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政府通过给予直接投资或以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符合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要求的产业、技术开发和示范项目。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和产业长期发展的引导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协同合作

1.推进信息化管理,支持中介服务

强化信息服务,抓好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发挥国内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收集和发布、技术和市场信息交流、管理和监督、提供知识和进行宣传教育的作用,实现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科学和高效的管理。

充分调动行业协会、清洁生产中心、科研单位等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推广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的作用。通过支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共同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局面。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科普教育,加大对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使公众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自觉利用再生产品。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重视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将再生资源利用的有关知识纳入中、小学生教材,使学生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和回收理念,并成为开展资源回收的志愿工作者;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视,并成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表率;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

重视和发挥各类绿色环保组织在宣传教育、参与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这类组织开展形势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的程度。

3.加强多方合作,鼓励企业投资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资源回收利用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动企业成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投资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通过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示范项目的引导作用,逐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熟技术与成功经验,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研究机构及有关部门的交流合作。

第五篇: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发展纲要

《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发展纲要 》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总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十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在市委、市政府决策指导下,坚持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齐头并进,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日益显现出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精神,推动北京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实现首都现代化战略构想,特制定《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发展纲要》。

一、北京装备制造业“十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1、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重点领域跻身全国前列

据统计,“十五”时期,北京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对北京工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2005年北京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3.3亿元、工业增加值267.8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3.3%、15.7%,增加值总量在北京工业各产业中排名第二,已成为北京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国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中,北京部分行业已具备较强规模实力,印刷机械、数控机床、集成电路专用装备、医疗器械、电站设备、自控系统与仪器仪表等行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就,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网络渠道,加大投资强度,一批重点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取得新成就,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核辐射成像集装箱检测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精密球面镜加工机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化纤长丝纺丝机机电一体化关键装置、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合成等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有一批项目获北京市及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获奖项目中,核辐射成像集装箱检测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已经竣工量产,其余项目产业化工作正在加快建设。北京装备制造业正逐步建立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机床厂、北人印刷股份、北开电气以及京仪大兴仪表基地等一批搬迁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同方威视、四方继保、和利时、时代等一批股份公司或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北一大隈机床公司、北起多田野公司、北重阿尔斯通公司、ABB高压开关、SMC、三洋能源等一批重点合资、独资企业建成投产,部分项目还进行了增资扩产。

3、产业布局建设取得成效,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发挥

“十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以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在五环与六环路周边的丰台科技园、亦庄开发区、通州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酒仙桥电子城、林河工业开发区、昌平科技园以及海淀产业园等区域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业发展带,区域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已具雏形,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二)主要存在问题

1、规模普遍较小,缺少龙头骨干企业

2005年北京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2.9%左右(上海的比重达到10%以上),虽行业门类齐全,企业总数达1800余家,但83%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尚无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大型企业),进入中国机械工业500强的北京企业只有5家。行业领域内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品牌建设能力不强,示范作用不明显。

2、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偏低,产品开发及转化能力弱

从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看,北京装备制造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为2.0%,而国际经合组织研究表明,企业初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所需研发投入比重应达到5%以上。北京装备制造业正逐步建立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但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及著名自有品牌少。虽然北京具有全国独有的科技、人才优势,科研成果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本地产业转化率仅为10%左右。

3、发展环境存在约束,产业分工尚未形成北京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生产要素成本逐步上升,产业发展可利用土地逐年减少。政府部门间协调联动的产业促进机制以及基地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创业设施、生活文化设施配套尚需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主导企业辐射、1带动作用不明显,集群效应不突出,行业中缺乏大型集成服务商;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未形成良好配套的互动局面,与周边区域间尚未形成以市场为纽带的产业协作分工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振兴装备制造业成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从战略的高度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视为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代表,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先进装备制造业符合北京产业发展定位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北京装备制造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耗仅相当于工业水平的1/4和1/2,增加值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同时,装备制造业还具有产业发展波动小、污染物排放少、与高新技术结合紧密等特性,能有效带动众多相关产业升级换代。先进装备制造业从产业选择上具备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因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符合北京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选择。

3、北京具备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条件和基础

北京装备制造业通过“十五”时期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经济总量的重要力量和支撑北京工业发展壮大的主导产业之一,已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装备产品,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

北京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日益与国际接轨,在科技、人才、信息、文化、金融等方面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市场中心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对国内外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北京装备制造企业与外部资源优势互补搭建了舞台,也为北京装备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渠道。

4、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产业发展

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持续良好,投资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电力能源的持续需求,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契机,为各种先进装备应用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5、国际产业转移提供新机遇

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全球资源配置重组和整合步伐加快,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发展机遇。在全球高达5万亿美元市场规模的装备产业中,有50%~60%要陆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北京装备制造业将面临发展良机。

(二)面临的挑战

1、国际竞争日趋严峻。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虽发展迅速,但许多重大装备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制造仍由国外企业掌握,且国外装备制造企业进一步加快抢占中国市场,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2、地区产业发展环境刚性约束强。当前北京环境保护要求高、土地资源紧缺、成本要素高等现状,对产业发展提出更高挑战,促使北京装备制造业向附加值高、资源约束少的高端产业发展。

3、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加快。全国近20个省市将装备制造业列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重点。珠三角地区将重点建设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将力争建成包括装备制造业技术在内的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及我国重要的应用研发和基础研究中心;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大基础装备的产业化步伐。

4、环渤海经济圈的协调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对北京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装备制造业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选择和内部分工转移等问题,应加快促进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三、北京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首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和区域整体优势,发挥市场对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和政府统筹协调功能,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依靠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装备制造业

产业基地及产业链建设,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及产业结构,构建创新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努力提升北京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成套生产能力、协作配套能力、整体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做大做强装备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北京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增强北京工业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思路

1、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增强行业指导作用,对重点项目建设及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给予政策支持。

2、突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

3、重点发展,全面提升。根据北京装备制造业具有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发展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立足京津冀,依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以点带面,带动关联企业以及关键功能部件和配套基础件的全面发展。

4、加强基地建设,发挥集群效应。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产业链、产品链优化为目标,引导产业集聚,形成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集中地。

5、推行绿色制造,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集约和循环再利用,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定位

以坚持自主创新为核心,以高中端技术产品为主体,以发展数控机床、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自控系统与精密仪器仪表、医疗器械、工程机械、印刷设备、节能环保资源利用与新能源装备以及电子专用设备等八大优势装备领域为重点,建设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四)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增幅2-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北京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2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17%、20%。

----技术创新目标:2010年,行业R&D经费投入平均达到产品销售收入的3%以上,重点企业达到5%以上。重点领域建立并初步完善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部分主导产品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结构调整目标:引导培育八大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建设。到2010年,八大重点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北京市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60%。着力打造数控机床成套装备产业链、发电输变电成套装备产业链、自控系统与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数字化医疗设备系统集成产业链、印刷机械产业链、电子专用装备产业链等六条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带动性明显的产业链,培育多个专业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30家(2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实现北京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产业布局目标:根据全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空间规划约束,通过企业升级改造、资产重组、产业链整合与扩张、外部引进等举措,加快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装备制造业产业特色基地,在五环路、六环路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带。

----可持续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要以高效、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少污染为目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万元产值水耗、能耗比“十五”末期分别下降30%、20%左右。

四、北京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领域

(一)数控机床

----重点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及测试技术,高速加工技术,开放式数控技术,直接驱动技术,多坐标联动技术,复杂型面加工工艺及编程技术,复合加工技术,关键功能部件技术,生产线成套技术及可重构技术,数控机床性能及可靠性测试评价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多坐标联动数控龙门镗铣床等重型系列产品,五轴及以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数控车床、磨床,“微米级”精密、超精密加工中心系列产品,大型立、卧式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数控专用机床及高效电加工机床等主导产品,数控系统及高精度电主轴、转塔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新型气动液压件等功能部件。

(二)发电及输变电设备

----重点技术: 600MW及以上等级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汽轮机及发电机技术,大中型抽汽供热汽轮机、空冷汽轮机及空冷发电机技术,真空永磁操作技术,500~1000千伏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特高压电力系统动态监测与控制、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600MW及以上等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配套设备,大中型抽汽供热汽轮机、空冷汽轮机及空冷发电机,500千伏及以上断路器和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系列真空断路设备、全绝缘户外环网开关柜、地埋式开关、变压器、滤波器、电抗器设备等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的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主导产品,电厂电气控制保护及自动化设备。

(三)自控系统与精密仪器仪表

----重点技术:嵌入系统技术,高性能传感技术及变送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传感器无线网技术,现场智能化仪表技术,精密仪器制造技术,自动化工程成套系统控制技术。

----重点产品:与重大装备主设备配套的成套自动化控制系统,变频节能和传动控制装置,精密分析、测试仪器,智能化变送器及仪表,安全生产监控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及设备等主导产品。

(四)印刷设备

----重点技术:数字化印前技术,高精度套印技术,水墨平衡技术,联机上光烘干技术,高速高精规格预制技术,高速折页技术,大幅面、高精度模切技术,无轴传动技术等数字印刷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多色多功能高速印刷机,单幅双倍径高速印报机,多功能商用轮转印刷机,新型数码印刷设备等主导产品;数字化印前系统,高速多功能折页机、无线胶订联动机、骑马装订机、数控切纸机、大幅面及高精度模切机等印后设备。

(五)节能环保、资源利用与新能源装备

----重点技术: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高效利用、采集技术,新型节能降耗技术,电力电子无功补偿技术,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烟气脱硫、脱硝(SCR)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危险废弃物、生活垃圾处理等固体废弃物以及环境净化处理设备,太阳能、地热能采集先进装备,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设备,兆瓦级以上大型风能发电成套设备及核心功能部件,电力电子无功补偿设备,烟气脱硫、脱硝设备及相关产品,大型隔膜压缩机、新型天然气专用压缩机组和天然气储运设备等主导产品。

(六)医疗器械

----重点技术:数字化X射线影像关键技术及直接数字化探测器技术,数字化彩超关键技术及宽频带超声换能器技术,开放式永磁MRI系统及0.5T以上MRI 高强度永磁磁体技术,数字化社区医院、农村卫生院关键装备及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手术导航及医用机器人技术,适形调强及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医疗器械共用软件技术,临床检验及即时检验技术(POCT)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数字化X射线机、CT机以及探测器、高频高压发生器等关键部件产品,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及超声换能器等部件产品,MRI磁共振成像系统及永磁磁体等部件产品,数字化社区医院、农村卫生院关键设备及信息管理系统,医用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临床检验及POCT设备,麻醉机及呼吸机设备,计算机及机器人辅助手术导航与操作设备,眼科、齿科及医用激光设备,外科修复、心脏瓣膜、介入支架等高附加值医疗器械。

(七)工程机械

----重点技术:大吨位起重机设计、制造技术,先进起重机底盘开发、制造技术,矿用汽车车桥及大马力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大型施工工程设备技术,先进挖掘机、叉车制造技术,工程机械液压及控制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55吨~100吨汽车起重机及系列专用底盘,25~55吨轮胎式起重机及55吨以上履带式起重机械,载重50吨~100吨重型矿用汽车,大型施工工程设备,系列挖掘机和叉车等主导产品。

(八)电子专用装备

----重点技术:大型精密装备设计、制造与集成技术,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系统模拟仿真技术,图像识别及自动对准技术,粒子传输及控制技术,自动化机械手传递技术,高密度等离子体控制技术,生产线集成制造接口技术,软件共性平台,先进工艺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

1、集成电路关键制造装备:包括等离子刻蚀设备、大角度离子注入设备、超薄膜生长设备(CVD,PVD等)、平坦化设备(CMP)、氧化扩散设备、清洗设备等关键工艺设备,圆片减薄机、划片机、粘片机、键合机、倒装芯片焊机、圆片测试探针台等后封装设备。

2、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包括铸锭炉、单晶炉、多线锯、清洗设备、扩散设备、刻蚀设备、丝网印刷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淀积(PECVD)设备、烘干和烧结炉等。

3、六代线及以上TFT-LCD制造设备:包括大面积反射式光刻设备、等离子刻蚀设备、薄膜设备、对位贴合机、模块组装设备等。

4、LED制造设备:包括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淀积(MOCVD)设备、芯片测试分选机、贴片机、引线键合机、成品测试分选机及编带机等。

(九)其他先进装备

----纺织机械:数字化成套棉纺设备、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差别化纤维纺丝卷绕成套装备及生产线、年产6万吨及以上的涤纶短纤维前纺成套装备、化纤纺丝机机电一体化关键装置及集散控制系统等新型技术和成套关键装备的开发生产。

----煤矿机械: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密封等关键技术及产品,薄煤层自动化刨煤机工作面液压支架、高产高效液压支架以及煤机装备配套产业化项目。

----先进气动、液压元件:先进气动、液压技术研发,全球最大的先进气动元件生产基地建设,先进液压元件产业化项目。

----激光加工设备、机器人:新型节能大功率激光加工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激光加工技术及成套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的研发、生产,服务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

----核辐射成像探测、高端数码和光学成像等其他先进高技术装备研发及其产业化。

五、加快发展北京装备制造业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协调

成立北京振兴装备制造业协调机构。协调机构由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负责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决策。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协调。

(二)科学规划引导,推动有序发展

制定并实施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引导关联企业适度集中,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建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加大重点领域产业链培育和优化力度,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协调发展;加快具备技术优势和发展基础的重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带动关联产业协调发展。

(三)建立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扶持

提出加快发展北京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意见。建立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计划。通过资金支持及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源向装备制造业倾斜,加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北京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建设北京装备产业制造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实力。

(四)构建创新体系,促进成果转化

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发挥装备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资源优势,联合大学、科研院所,推进北京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开发机制,开展联合研究和攻关,积极承担国家和市级重点项目。完善“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五)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

加大装备制造业战略性调整与重组力度,促进传统装备制造新型化、先进装备制造规模化。推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整合资产、设备、技术、品牌和人力资源,形成一批主导产业优势突出、自主研发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鼓励形成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装备工程公司,参与国内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

(六)加强人力开发,培养人才队伍

建立高技能装备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装备人才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联合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装备人才,特别要培养重大装备研制和系统开发设计的带头人才。加强装备制造急需的高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的人才梯队。支持高技能装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七)开展区域协作,推动协调发展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通过区域间优势互补和联合互动,开展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

协作,形成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协作体系,提高区域配套能力及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环渤海经济圈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

上海制造业揭开进军服务业大幕

文章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金琳 点击:64 更新时间:2010-2-5 8:38:49

众所周知,上海电气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上海电气开始尝试向总集成等服务业迈进。上海电气集团下属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是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的重要企业,过去制造业就是企业的全部。如今,输配电集团成立了专门的工程成套公司,负责总承包业务,向装备服务业迈出关键一步。“还记得IBM出售个人电脑业务给联想的事情吗?IBM仅仅保留了服务器的生产部门,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客户服务,转型成为一家系统集成商。”长江计算机集团总经理助理章玉宇用这样生动的例子告诉记者他们的转型方向。在昨天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举办的相关推进会议上,记者发现,不少上海赫赫有名的制造型企业参与其中,他们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向服务业进军的意向。

顺应产业结构转变大势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长期以来?熏上海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尽管上海曾经提出过“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但由于种种原因,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如愿形成,一直保持着二、三产业轮动发展格局,到2008年底,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处于前列。一场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上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服务业的重要性。“经历了这一场危机的冲击,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特大型城市,资源环境都非常有限,要获得新的增长,必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前不久举行的上海经济工作会议上,转型成为最受瞩目的关键词。

促进与服务业的融合2009年提出的“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重点推动总承包总集成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性功能和收入比重提高,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政府已经将题目出好,后面的路得靠企业走。2009年,这条路似乎已经探索出了一些眉目。上海市经信委生产性服务业处统计显示,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市经信委和财政局共拿出3000万资金,支持钢铁、化工、装备、电子信息、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40多个项目开拓总集成、总承包业务,效果令人满意。2009年100个相关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0亿元,同比增加9.6%。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业处何勇副处长介绍,今年扶持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上海自仪涉水控制系统众所周知,上海电气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上海电气开始尝试向总集成等服务业迈进。上海电气集团下属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是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的重要企业,过去制造业就是企业的全部。如今,输配电集团成立了专门的工程成套公司,负责总承包业务,向装备服务业迈出关键一步。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成套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闵超群对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公司总承包订单达到50亿元,服务型业务占到输配电集团收入的12%左右。上海电气旗下另一家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如此,该公司仪控集成部副总经理郑祖坤告诉商报记者,自仪是一家80多年的老企业,卖仪表生意越来越难做,公司拓展了控制系统的生产能力。如今,又增加了仪表和控制系统两个集成业务。以火电行业控制系统为例,业主方本来要面对几百家供应商,采购、设计、施工难度相当大,如今他们相信上海电气的品牌,将与供应商打交道的麻烦事交给上海自仪,这样的集成业务在上海自仪开展得有声有色。

长江计算机变身软件企业说起长江计算机集团,不得不提的是“东海电脑”这个名字,曾经的“东海电脑”是上海名牌计算机的代名词,然而在台湾代工企业冲击下,东海的境遇大不如前。不过,生产东海电脑的长江计算机集团不但没有沉沦,而是像它的美国同行IBM一样,走上一条从生产向服务转型的路子。总经理助理章玉宇骄傲地告诉记者,世博会的场馆预约系统就是长江计算机做的。不仅世博项目,长江计算机集团还在嵌入式软件、医疗电子方面颇有建树,其研制成功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软件平台”还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经在大型图书馆实施应用。如今,计算机制造业务在长江集团的比例不到10%,而且主要提供给自己承接的工程使用。“可以说长江计算机集团已经转型为一家软件企业了,”上海市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据了解,这样的转型让长江计算机摆脱了曾经的困境,2009年销售额达到30多亿元,比2008年增长20%多。

下载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任务书

    南通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任务书一、项目背景 产业集群的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

    北京市功能区产业发展与规划

    北京市功能区产业发展与规划汇编 北京市功能区产业发展与规划汇编 2005 年 5 月颁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 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依照北京城市......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06.12.30)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 目 录 序 言 一、规划背景 二、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附件:中小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来源:首都之窗 日期:2011-12-10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回顾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形势三......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前 言 高技术产业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序 言 ...................................................................................................... 1 第一部分......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

    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重点内容有:(一)未来发展目标。发展总体目标是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明确了五个......

    北京市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 序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