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苏轼的美食趣事(共)
关于苏轼的美食趣事
一说到苏轼的美食,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是东坡肉,对于东坡肉大家都有吃过吗,下面本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苏轼的美食趣事,仅供大家参考。
1、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2、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3、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只能哑然失笑了。
4、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第二篇:苏轼趣事
苏轼趣事
(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曾做了一首诗偈,命人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禅师对他说:‚从诗偈中看,你修养很高,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一屁打过江?‛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养不及禅师。
八风:1 称 2 讥3 毁4 誉5 利6 衰7 苦8 乐 八种境界风
(二)三白饭与毳饭
一次,苏东坡对刘贡父说:‚从前我曾与人共享‘三白’,觉得十分香美,使人简直难以相信世间还有八珍之味。‛刘贡父急忙问:‚‘三白’是什么美味?‛东坡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逗得刘贡父大笑不止。过了一些日子,贡父忽然下了一道请贴,邀东坡前往吃‚三白‛。东坡以为必出于什么典故,如期赴宴,结果只见桌子上摆有萝卜、盐和饭,才明白刘贡夫是以‚三白‛相戏,于是操起碗筷,一扫而光。东坡回府时,对刘贡父说:‚明日请到我家来,我有毳饭招待。‛贡父明知是戏言,只是不解‚毳饭‛究竟为何物,次日还是如约到了苏府。二人见面,谈笑已久。直到过了午时。还不见设食。刘贡父已觉饥饿难耐,便请备饭。东坡说:‚再等一会。‛如此再三,回答如故。刘贡父再也忍受不住,只见苏东坡不紧不慢地答道:‚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毛即‚无‛也。意为:盐无,萝卜无,饭也无,这不就是毳饭吗?贡父听罢捧腹大笑,说:‚我想先生必定会找机会报复我那三白饭的,没料到竟有如此绝招。‛当天,东坡终究还是摆了实实在在的筵席,刘贡父饮到很晚才离去。
【附资料】
刘攽(1022~1088)字贡父,北宋新喻人,字贡父,史学家。有《彭城集》。小诗《雨后池上》写得动静相生,清新灵动。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三)苏公堤
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时,到西湖勘察地形,发现湖中蔓草横生,下塘遭旱,乃设计开河浚湖,兴建水利。民众得以灌田千顷,赖以殷富。同时他又筑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泻之用;取湖内葑草淤泥于湖中,筑起南北径三十里的一条长堤;并在堤上造桥六座,制九亭,使内湖与外湖连接起来;堤的两旁,遍植杨柳芙蓉,湖中种满荷花菱角,不仅美化了风景,更方便了行旅和耕作。为感谢他的政绩,杭人称之为‚苏公堤‛。
(四)东坡画扇
苏轼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注: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有记载)
(五)苏东坡与苏小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未出门前三五步,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的脸长的特长。苏小妹就回敬道:‚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
苏小妹是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几次拭泪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几回口角无觅处,忽听毛里有声传。‛
(六)道观联趣
这天,苏东坡乔装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冷淡地说:‚坐‛,回头对道童说了声‚茶!‛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并回头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七)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拊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八)东坡调侃王荆公
东坡听说王荆公的《字说》刚完成,前去荆公处祝贺,并戏言道:‚大作中说:以‘竹’鞭‘马’为‘笃’。但我还有个疑问:‛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的?‛荆公笑而不答,却反问道:‚‘鸠’字以‘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证据吗?‛东坡立即作答:‚《诗经》上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娘,恰好是九个。‛(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九)文惊欧公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一头地。‛闻者始哗而厌,久乃信服。(《宋史·苏轼列传》)
(十)少立范滂志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宋史·苏轼列传》)
(十一)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杭州的时候,有一天,他在书房吃饭,厨师送来一盘西湖鱼,刚烧好,挺新鲜。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来啦。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你不是爱吃鱼吗?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么办!于是,伸手把西湖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他想跟佛印和尚开开玩笑。佛印刚进门,正好看见苏东坡藏鱼,心想:‚好啊!你想吃独食,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让我吃。‛
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这里来有何见教?‛
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僧今天前来,特地跟你打听一个字。‛ ‚什么字啊?‛
‚你姓苏的‘苏'字怎么写?‛
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很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一定又在开什么玩笑。但又不知道佛印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只得装着很认真的样子说:‚‘ 苏 ’字么,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禾字。‛
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如果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
佛印接着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
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在上面不行,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原来还是要吃他那盘西湖鱼啊!莫奈何,苏东坡只得从书架上把鱼端下来招待佛印。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里将一条西湖鲜鱼洗净剖开,刚蒸好,苏东坡就来了。佛印心想,上次你开我的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佛印一看旁边有只磬,就把鱼藏进磬里。
苏东坡进门后装作不知,坐下来就叹了口气:‚唉!‛
佛印素来知道苏东坡为人乐观,笑脸常开,今天怎么啦?就问道:‚哎哟!你今天为何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啊?‛
苏东坡回答说:‚嗨!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写好上联,下联却一直想不起,所以心烦啊!‛
佛印想,你苏东坡都对不出的下联,这对联一定太深奥了,便问道:‚不知上联是什么,能否说给我听听?‛
苏东坡连忙回答:‚可以,可以。这上联嘛,其实简单得很,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一听,心中好气啊,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却拿来戏弄我。但他也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不动声色地说:‚我来给你对下联吧!‛
苏东坡说:‚好啊,我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说:‚我给你对‘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说:‚啊呀!高才高才,我是‘向阳门第’。‛ 佛印说:惭愧惭愧,我对的是‘积善人家’。‛ 苏东坡说:‚我是‘春常在’。‛ 佛印说:‚我是‘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说:‚哟,还看不出你磬里有鱼啊,快拿出来吃吧!‛ 佛印这才明白,苏东坡说来说去是要吃他的鱼。他从磬里把鱼拿了出来,对苏东坡说:‚吃鱼不难,不过你要说出这鱼的名目来!‛ 苏东坡一看,一只腰子盘,一条清蒸剖开的西湖鲜鱼,鱼身割了五刀,就笑眯眯地说:‚这不是五柳鱼吗?‛
佛印也笑着回答说:‚这不是五柳鱼,这叫东坡鱼。你看长长的、白白的鱼身,不是像你的长脸吗?那五条刀痕,不是像你的五柳长须吗?‛ 苏东坡举箸一尝,说:‚苏东坡吃东坡鱼,味道好鲜啊!‛
从此,‚东坡鱼‛又名‚五柳鱼‛,这道西湖名菜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十二)
北宋时有一个不学无术的阔秀才,看到山间泉水瀑布甚是美丽壮观,一时间,诗兴大发,高声吟唱道:‚泉泉泉泉泉泉泉……‛ 可是,除了一个‚泉‚字,就再也吟不出了下文。‚好似珍珠倒卷帘‛,不知是谁在他背后吟道。秀才十分诧异,随口道:‚此人莫非苏东坡?‛ 那人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
阔秀才一听苏东坡在此,羞得面红耳赤,赶紧溜了。(十三)知错就改--苏轼与王安石
王安石和苏轼虽然都从师于欧阳修,但因政见的背道而驰,俩人感情上还是有些龃龉。一日苏轼去拜见王安石,在书房等待时,偶然看见王安石砚台底下压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心想,按常理秋天才刮西风,菊花开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不会落花瓣的,于是挥笔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写完不等见到王安石就走了。
后来,王安石看到苏轼续的诗,笑了笑,接着写起奏章,他建议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当团练副使,皇帝批准了。东坡对此很不满意,到任后心事不在政事,经常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一天,有好友来看他,东坡忽然想起他后园的几株黄菊,于是,便邀好友一同去玩赏。前天刮了大风,这时只见满地铺金,而菊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苏东坡惊讶不已,半晌说不出话来。
此时苏东坡才明白王安石让他到黄州任职的真意,原来是让他来看菊花的。东坡认识到,错改了王安石的‚咏菊‛诗,马上想向太师赔罪。后来他找机会赶回京城,到相府见了王安石,对错改诗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谢罪。
王安石笑着说:‚你没看见过菊花落瓣,不怪你。‛这样,两大名家,一个知过即改,一个恕以待人,在诗坛上留下一段佳话。
(十四)知错就改
苏轼,他少年得志,不免有些自我膨胀起来。曾书一联贴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高人难住,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忙施礼认错,并立即将原联上下句前各加两字变作: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十五)兄妹对联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作‚腰‛,成为五言联句。苏轼文思最快,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接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第三篇:苏轼的地理美食经
苏轼的地理美食经
苏轼的诗词与故事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修为登峰造极—他豪放飘逸的诗句,在诗词界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丰腴跌宕的书法,又在书法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唯独他在美食上的造诣,无人可与他匹敌。
苏轼家乡在线四川眉州,就是今天的眉山,天府之国的丰富物产带动了美食的发展。当时,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因此那里的川菜不想今天这么辣,而是主打鲜嫩口味,尤以鱼和猪肉的菜肴闻名天下。四川人崇尚美食的传统,让苏轼有着浓厚的美食情结,伴随着他的宦游之路。
宗师常言道:知人论事。所以我就先介绍一下苏轼的官场沉浮。苏轼生逢北宋黄金时代,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但仕途一直不顺利。公元1069年,宰相王安石实行新政,而苏轼上书反对,先后被贬到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几年后,他又遭诬告,说他之中有亵渎圣上之意,于是又被贬到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权又无钱的卑职,仅靠微薄的俸禄,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于是,苏轼在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并自号“东坡居士”。从此,“苏东坡”渐渐成了人们对他最熟悉的称谓。
黄州虽不似汴京繁华,但紧邻长江,黄州的猪肉极便宜,当地人都不稀罕吃,但对生活贫困的苏轼来说,却是人间美味。一句话说,苏轼就是个吃货。苏东坡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然后加入酱油等调料,做出的肉美味无比。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猪肉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这首诗传出去,人们争相效仿这道菜的做法,并给他起名“东坡肉”,如今餐馆的“东坡肉”就是有苏轼的做法改进而来的。
苏轼对于烹鱼也颇为在行,肉质鲜美的河豚更是其最爱。他曾写过《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正像诗中所写春天是河豚洄游的季节,当时长江中有很多河豚。前面提到了苏轼被贬黄州,紧临长江。苏轼吃的河豚,都是自己在江边钓的,常吃常新,尽管河豚有剧毒,若处理不慎食后当即毙命,但热爱美食的苏轼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品尝一回,吃了这么多次还安然无恙,足见他厨艺精湛,也正应了“拼死吃河豚”的谚语。
北宋的政局风云突变,新法实施不久即遭失败,曾被划为保守派的苏轼终于得以翻身,回到中央出任礼部尚书。宗师也讲过,苏轼这家伙命比较背,就像老鼠里的风箱—两头受气(大家都明白哈)。支持新法中一些合理措施,这下,有悖真正的保守派视为变法派,再遭排挤。公元1089年,苏轼上书自请外放,出任杭州知府。喜欢烹饪的人大多是勤快的,刚刚走马上任,苏轼便表现出他的勤政本色。为了解决西湖雨季泛滥的老问题,他率领民众清理淤泥,并用淤泥筑起了一条湖堤,后人称之为“苏堤”,来纪念他的勤勉。相传苏轼为犒劳清淤筑堤的军民,祭出拿手菜东坡肉,一下子博得百姓喜爱。东坡肉是苏轼食谱中的看家菜,从黄州到汴京,再到杭州,每到一处就会有一些地方性变化,尤其是到了盛产竹笋的杭州。苏轼曾写过《于潜僧绿筠轩》宁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大意就是:可以吃饭没有肉,不能居所没有竹子;没有肉只会让人瘦,没有竹却会让人庸俗。人瘦了还能够增肥,人庸俗却无药可医;旁人笑我这说法,像高论还像痴话。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后来,他还把这首诗改成一首打油诗: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苏家菜”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因地制宜—苏轼每到一地就会用当地特产,开发或改良新的菜品。西湖盛产大鲤鱼,苏轼用橘子皮,咸萝卜汁和黄酒与之搭配,烧出“东坡鱼”;他还另辟蹊径,将西湖生产的龙井茶引入烹饪,创出“龙井虾仁”。
此后十余年间,苏轼先后几次被内调回潮,有几次因直言上书遭外放。公元1093年,苏轼被发配到岭南荒蛮之地的惠州。这也正应了宗师讲过的一首苏轼的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此诗为晚年诗篇,是他一生的写照。作者于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于1093年被贬惠州,1097被贬儋州,放逐的生活更是辛酸苦涩,这一首自题诗,更是道尽自己坎坷一生,但是仍然表达出自己豪放的性格。嗯,言归正传,话说苏轼来到惠州,他欣喜地发现,这里荒蛮却不荒凉,气候温暖湿润,水果蔬菜品种繁多,他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喜欢上了素食和水果。在这里,苏轼依旧躬耕不辍,栽种各种果蔬。除了自种的蔬菜,野菜也进入他的食谱,尤其是惠州丰湖边生长的藤菜,用它做的汤羹堪比西湖名菜“莼菜羹”。所以他又留下诗一首《新年五首之三》海海国空自暖, 春山无限清。冰溪结瘴雨, 雪菌到江城。更待轻雷发, 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 似可敌莼羹。
当然,对肉的喜爱苏轼是不会舍弃的。惠州靠海,盐场众多,于是,苏轼开创了一种新的烹饪手法——盐焗,把肉用砂纸包好,埋入烧红的粗盐之中烤熟。如今,粤菜中的盐焗鸡,就是沿用此古法制作的。而东坡肉又与当地特产梅干菜结合,衍生出了“梅菜扣肉”;东坡鱼加入了惠州陈醋,变身成为“醋鱼”。
在惠州的日子里,苏轼整理了以往的诗词书稿,其中不犯很多与美食有关:《菜羹赋》《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他以“老饕”自嘲,“老饕”就是出自于阿长给鲁迅买的“三哼经”贪吃的怪兽饕餮,以示自己有多么好吃。当然,他更把美食当成了一种艺术,将它融入自己的诗词中,成为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
第四篇:苏轼
苏轼
一、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经历 1.早年经历
苏轼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祖父是苏序,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也雅好游山林。2.进京应试
1056年,苏轼首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写下文字让欧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见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3.自请出京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任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4.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冈市团练副使。此时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许多千古名作,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4.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死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三、成就
(一)文学 1.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2.诗作
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在几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理趣诗。
苏诗中有冷静旷达态度的体现,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对苦难傲视和对痛苦超越。苏轼学博才高,苏诗表现能力惊人,在苏轼笔下什么都是题材。北宋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苏轼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具有极大创作成就。
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还避免宋诗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3.文章
在苏轼文道并重和“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泛指事物的规律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具有极高的表现力,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二)艺术 1.书法
苏轼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2.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和程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提出“士人画”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主要作品 1.古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游定惠院》、《石钟山记》、《天石砚铭》等 2.诗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3.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中秋》、《满江红》、《浣溪沙》、《水调歌头·中秋》等 4.书法:《赤壁赋》、《洞庭春色赋》、《怀素自序》等 5.绘画:《潇湘竹石图》《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等
五、评价 1.综合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2.各家评价
宋高宗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王灼: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周济: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
刘熙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王鹏运:北宋人词,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夏敬观: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钱穆:苏东坡诗之伟大,他的人格也伟大的,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
第五篇: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大江滚滚向东流,波浪中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遗弃了的旧营垒西边,人说是三国周瑜大败曹公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滔水涡翻滚腾跃,像似卷扬起千堆白雪。江山如图如画,一时引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郎公瑾,那时乔家小女初嫁归门;他英姿雄健睿智卓越,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执羽扇,头著纶巾;从容潇洒笑谈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浮想万千。可笑我如此多怀古幽情,竟未老先衰鬓发斑白。啊,人生如一场梦幻,还是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与欧阳修合称“欧苏” 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陆游并称“苏陆”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其祖父名为苏序因而苏轼所有文体中“序”都改为“引”。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苏轼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其祖父名为苏序因而苏轼所有文体中“序”都改为“引”。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一起:步入仕途。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他的“高考”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在那里读了很多书。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可以看出,苏东坡步入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03天。乌台就是御史台。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政敌一心置他于死地,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贬。贬到哪里去呢?黄州。黄州当时是下等州。贫穷落后。长江自北向南折向东绕城而过,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长江,长江和巴河一起把黄州围得像一口井,苏东坡说:“黄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发的。但苏东坡毕竟人才难得,宋神宗也不想太亏待他。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就把他贬到这里来了。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1089年7月至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现在海南岛经济发达,古代却是极其落后、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贬谪至此,就再无处可贬了。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诗词风格:
1、豪放风格 :豪放派是由苏轼创立的,这种豪放风格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达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jǐn)帽貂(diāo)裘(qiú),千骑(jì)卷(juǎn)平冈。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bìn)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qiǎn)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译: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近、横、侧四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比喻对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能得出答案。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