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作文300字(共5篇)

时间:2022-08-05 04:3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说作文3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说作文300字》。

第一篇:传说作文300字

精选传说作文300字4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说作文300字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说作文300字 篇1

如果还有龙的话,小河将永远不会干涸,因为有龙的帮助。

如果还有龙的话,在战争时期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也不再是别人的手下败将,因为我们有龙的力量。能深浅海底,能高翔天空,满天回荡着我们胜利的长吟。

如果还有龙的话,即便是现代,我们也不用为世界末日担心,不用为我们子孙担心,因为有龙它会帮我们撑起,为它的无数个传人做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如果还有龙的话,世界从一开始也许就是和平的。

如果还有龙的话,贫困山区和山里的孩子不要懈气,龙会为你划过一条能看见世界的路,让你们发出自己的`特长,往前冲。

哎,想象只是想象而已,但是作为龙的传人就算没有见到真龙,我也感觉到龙就在看着我们的国家——中国,正一步一步迈向成功。尽管他只是传说,可是我相信龙并没有消失,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那是龙在轰鸣;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那是龙的身影;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那是龙在飞腾!

传说作文300字 篇2

星期天,爸爸要带我去玩。爸爸问我:“去哪儿玩?” 我连忙说:“太鹤公园!”

来到太鹤公园,我们沿着石径登上了太鹤公园的山顶。在爸爸的帮助下,我小心翼翼(yi yi)地爬上试剑石。试剑石是由四块石头组成的,石头和石头之间有一条很深很深的、足有八九十厘米宽的缝隙(feng xi)。爸爸告诉我: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山顶上只有一块大石头。有一天,一位仙人骑着仙鹤云游到这里,他听到山涧泉水丁冬,林间松涛阵阵,这可是个铸炼宝剑的好地方啊!于是,他跨下仙鹤,铸(zhu)起宝剑来。剑炼好了,他想试试自己的剑是否锋利,便举起宝剑使劲地向大石头劈去,谁知一剑下去,竟把这块大石头劈成了两半。仙人不相信自己的宝剑会如此的锋利,又举起宝剑劈向石头。从此,这块大石头就成了四块石头了。因此,后人就把这块石头叫做“试剑石”。

传说作文300字 篇3

除夕来了。小朋友你们知道除夕的来历吗?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有一次,我去奶奶家吃夜饭。在路上,我想今天有的吃饭了。到了奶奶家,我飞快地进去,爷爷急忙给我1000元压岁钱,我就收下了。过了会儿吃饭了,我迫不及待地上了饭桌,有鱼有牛肉……忽然,我这个碗差点掉了,旁边的人都捧腹大笑。吃饭吃好了,看了会儿电视,又坐了会儿,我们要走了,我说:“奶奶,再见!”

在路上,我想过除夕太好了,因为有压岁钱拿。我一定不会忘记除夕的,它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了。

传说作文300字 篇4

“压岁钱”从何而来?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然而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而且多用一些连号的新纸币,这个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习俗缘由何在,为什么要用连号的新纸币,恐怕很少有人知晓。

第二篇:淄博传说

淄博的风物传说

2011级新闻一班 2011415423 张傲莲

高青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大芦湖西北角有个大芦家村,村西北隅有一条南北大道,路西有一座龙王庙,是纪念秃尾巴老李的。路东与庙门相对有一座台式坟墓,名芦姑台。芦姑即秃尾巴老李之妻。20世纪30年代,此处香火鼎盛,每年春、秋举行庙会,人们祈求神灵医病赐子、风调雨顺、物阜民安。

关于庙和墓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汉朝时,千乘一带地沃水饶,在千乘郡城以北10多里的地方,有个大芦村。一日,来了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小伙子,自称李作车,28岁,以给人种菜为生。他种的菜长的特别好,人又诚实厚道,深得主人及村民的喜欢,人们习惯呼之为“老李”。

大芦村北有一个小朵村,菜园就在两村之间。一天,小朵村的一个姑娘来买菜,钱不足,老李见她为难,便直言道“不要紧,咱都是穷人家,掌柜的回来有我,不行就扣我的工钱。”姑娘见老李诚心,就把菜拿走了。临走对老李说:“我姓芦,父亲是个郎中,你以后有什么难处,可去找我们。”事隔不久,老李身体不适,求芦父诊治。芦父见老李耿直憨厚,人又勤快,有意许女,便找人撮合。不久芦姑与老李拜了天地,成了亲。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日子虽贫寒,却也过得去。有一天,芦姑到菜园送饭,不见老李,但垄沟里在哗哗地流水,到井上一看,水车斗子里有一条黑花水蛇,尾巴上下摆动,井水顺着蛇尾巴向上流,芦姑很是奇怪。回头之间,老李已站在她身边,小蛇不见了,水也不流了。芦姑问老李是怎么回事,老李只是嘿嘿地笑。

有一年,土地旱得裂了缝,庄稼低了头,穷人的日子没法过。一天夜晚,芦姑醒来不见老李,却听到外面沙沙的下雨声,芦姑心里高兴,穷人有活路了。但等了好长时间不见老李回来,便披衣出门去找。天黑路滑,没见人影,只得回来。未进门,见有一条水桶粗的大蛇,蜷伏在屋里,尾巴还露在门外。芦姑又惊又怕急忙关门,因用力过大,喀嚓一声,竟将蛇尾巴挤断,鲜血四溅,芦姑昏倒在地。

大蛇正是老李,他见久旱不雨,穷人遭难,便不怕违犯天条,在夜间行雨,直累得精疲力尽,没来得及变为人形,就回家歇息,不料惊吓了芦姑。当时他又急又疼,打一个滚腾空而起,落在村东南方,在地上滚了几滚,又起身驾云,可尾巴流血,浑身无力,又落下来滚爬了好长时间。血止住后才猛一仰头,驾起云雾折奔东北方向。也不知飞了多久,他看到下面有一条江,便一头扎了进去。这就是现在的黑龙江。据说黑龙江早先不叫这个名,江里有一条白龙,常伤害百姓,老李来了,斗败白龙,从此始称黑龙江。

老李打滚的地方,形成了方圆40里的大洼,大洼中心有约两万余亩的面积,常年积水两米多深,人们叫它大芦湖。湖周围年年长一片好庄稼。大芦洼里爱长曲曲菜,永不断种,每个菜叶上又沾个红斑点,传说是秃尾巴老李的血染的。

再说芦姑醒来后,前思后想,又愧又恨,得了相思病,不久去世。当地人们为纪念老李,修建了李龙王庙,把芦姑葬在庙门前。传说芦姑坟上长有好多枣树,年年结又甜又脆的小枣,不但好吃,而且还能治病。老李到了黑龙江,忘不了山东,船过江时总要等个山东人,说水再大也不翻船。每年农历二月二,老李都来看望芦姑,到这天往往下雨,人们说这是秃尾巴老李回来了。

卫灵公冢的传说

高青县唐坊镇卫灵公村北有一座方圆100余米、高30余米的大土冢。传说是战国时期卫国国王灵公的墓冢,但并无历史记载,历代的文人学士对此冢提出种种质疑,理由是:战国时期的卫国都城在今河南省安阳一带,卫灵公死于正寝而不安葬于故乡,为何到千里之外的齐国千乘之地(高青)做他乡之鬼?为此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成为史学界的一大悬案。然而,民间一种传说似乎接近情理:战国时期,齐国曾为“五霸之首”,而卫国则是实力弱小的一个小国,经常受到侵略而不得安宁。卫国王侯与齐国王侯乃世代嫡亲,卫灵公避难蛰居齐国而死。

扳倒井的传说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当年率军旅路过高苑城北关,正值赤日炎炎,兵困马乏,忽见路旁有一水井,便将此井扳倒,解了军士之渴,从此这口古井便被当地百姓称为“扳倒井”。

灰菜柱子的传说

传说高苑城修三灵侯庙的时候,官府调动上千名能工巧匠,限期完工,误期斩首。忙了几个月,第二天就是交工日期,还缺一根合适的画柱,工匠们愁眉苦脸,无计可施。一位年已花甲的老工匠夜里睡不着,围着工地转了几圈,指着一棵灰菜说:“灰菜啊灰菜,你要是长成一棵大树,就能救我千名工匠,立一大功!”想不到天亮之后,那棵灰菜真的长成了参天大树,做了三灵侯庙的龙柱。此柱建国后尚存,人们难辨何木。后毁于文化大革命。

衮龙桥的传说

高城北关有一座石桥,名叫“衮龙桥”。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路过此桥时,战马跌翻在地,赵匡胤也滚于马下,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当地人便把这座桥命名为“衮龙桥”。

摩天岭的传说

传说高苑城西有一土岭,名叫“摩天岭”,有福之人登岭能摸着天,后代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相传清代文学家王渔洋的父亲听说“摩天岭”是块风水宝地,夜间徒步几十里来到摸天岭边,烧香叩拜。他按照规矩双目紧闭,悄悄地爬上摸天岭,摸了大半夜,但是怎么也摸不着。突然雷雨交加,他觉得摸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睁眼一看,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他信心百倍地回到家,勤勤恳恳地做事,坦坦荡荡地做人,不久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一代诗宗王渔洋。

淄川传说 王母山的传说 王母山位于淄川区双杨镇杨寨村孝妇河东岸,传说王母山北峰有一块巨石,它是我市一处重要的巨石文化遗存,也是一处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遗迹,该石顶盖长1.84米,宽1.64米,厚0.88米,成扁平型,下有高0.70米的三根石柱天然石支撑,形似石冢,当地称无梁殿或石棚,这是淄博境内发现最早的巨石文化遗存。1956年全省文物普查时,考古工作者发现,周围还发现了大制石器和赤褐色陶片。巨石文化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具大石块树立或堆积的地面建筑物,是用以举行墓葬及偶像崇拜的场所。欧洲太平洋沿岸多见此类文化遗存,我国辽东半岛和山东荣城沿海一带也发现有此类遗存。早在1187年(金朝时期)就有记载,淄川巨石文化在山东地区是最完整的,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可惜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这块遗址被破坏,但山上的庙会香火仍然旺盛。

据说明末官至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的王象乾的坟墓就在王母山的西边(王象乾生于(1547年-1631年),字子廓,号霁宇,新城(山东淄博桓台)人,明朝兵部尚书。王贵的第六代孙,王之垣之长子、王重光之长孙。隆庆四年乡试中举,隆庆五年(1572年)进士,先后任闻喜县知县,官至兵部尚书。多年镇守蓟辽,治军有方,威震九边,万历四十二年秋,称病归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桓台建有四世宫保坊,相传为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后因边境多事,83岁时起用为总督,崇祯三年(1631年)卒,死后赠太师。背靠王母山,面朝孝妇河,为什么没有葬在自己的家乡新城(今桓台县新城镇),而是葬在离家乡60多里地的淄川区双杨镇杨寨村王母山之西呢?原来是这样:王象乾的女儿嫁给了杨寨高家的高所蕴(淄川高氏九世孙)。高所蕴的父亲叫高举,乃明万历八年进士,官至浙江巡抚。当他选中高所蕴为自己的女婿时,其妻毕氏却没有看中。他对妻子说,女婿能刻苦学习,即使不能做大官,也应算个饱学之士。后来,高所蕴与他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高玮,字绳东;次子叫高珩,字念东。兄弟俩自幼聪颖过人,在父亲监督下读书,具有过目不忘之才,被乡亲们视为神童。他对这两位外孙十分钟爱。幼时他俩来外祖家临回时,他必亲送大门之外。官高位重的王尚书,竟然对两位年幼的外孙如此以礼相待,使亲朋好友无法理解。他却说,两个外孙日后能成国家栋梁而光大高、王两家的门第,不能用常礼来对待。后来,高氏兄弟果然不负外祖父厚望,双双在明崇祯十二年考中举人。高玮还是山东乡试解元,即第一名举人。文人墨客都说他们兄弟是陆机、陆云转世,苏轼、苏辙再生。后来,高珩在崇祯十六年成进士,到清初时官至刑部侍郎,人称高司寇或高少宰,成为淄川十四名士之一。

王象乾一生浏览了边关和内地的许多山山水水,他非常注重“风水”。他的老家新城是平原之地,无山可依。要选有山的地方只能向南。而在南边,他女儿家的杨寨之东,就有个山头叫王母山,此山较为突出,是巨石文化的遗址,香火不断,且西临孝妇河(孝妇河是中国孝文华发祥地之一,她有着泰山的灵气,沂蒙山的淳朴,她就像一位害羞的少女在杨寨地段转了一个弯,偷偷探了一下王母山,看了以下这块神奇宝地,便依依不舍的匆匆北区...),草木繁盛、环境优雅、土地肥沃.风光秀丽。他到杨寨看望女儿,饭后闲游,就相中了这个地方。当他晚年同妻子毕氏商量以此为他们的墓地时,毕氏并不乐意,以为离乡背土,埋在女儿家的地界,不合乎风俗,担心死后没有人给他们上坟。他是个思想解放的人,认为女儿和儿子都是一样,女儿和外甥就近给自己上坟也是很好的。他在边关既是百发百中的神箭手,也是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被当时的人们奉为“神人”。为了让妻子高兴,他就装神弄鬼地预言说:“咱俩死后合墓时,将有死鱼上树、活鱼打鼓、一百辆车子为我们送葬。”他的妻子把他的预言说了出去。当时有位细心的人就记住了他的话。当他死后和先于他而死的妻子合墓时,这人紧随其后,想看看他的预言是否灵验。这一天正是杨寨大集,有些人从鱼摊上买了干鱼别在腰间,然后爬到树上观看丧事。这不就是死鱼上树吗?有些人在孝妇河边钓鱼,当送葬的锣鼓队经过时,他们急收鱼杆回头看热闹,就把上钩的鱼甩了起来,打到了鼓上。这不就是活鱼打鼓吗?但那些看热闹人的小推车、大排车仅有九十九辆,凑不起一百辆来。这人正在对他的预言产生怀疑,却发现有人肩扛一辆棉花车子(纺纱线工具)缓缓而至,正好凑足了一百辆车子。这事被当地人叹为观止,流传至今。

王象乾葬在杨寨,他的子孙们也都在其祭日前来上坟。但回去后不是暴病就是遭劫而亡。他两个孙子都在未成年时夭折。尤其是在明末的一次劫难中,他的本家子孙就死了几十人。后来,还是他的外甥高珩等人告诉王家亲戚,说他的外祖父生前就曾预言:只有外甥门上的人来上坟才会吉祥,因为他把王家的刚阳之气和虎豹之威都带到了(月庄)杨寨。王家的人前来上坟就容易“碰硬”,会出现灾祸。后来,王家的人就不再去给他上坟了。王氏家族从此只出文官不出武将。而淄川高氏家族就居住在王母山、孝妇河的对面(西面),代代相传,人丁兴旺,科甲相继,忠厚传家,人才辈出,功绩卓著,堪称名门望族,六世祖高冔(读xu)。明嘉庆丙寅年,饥死者众多,冔与王夫人(她就是窎桥王家五世祖王逵之女,王崇义,进士,先后任刑部郎中,宁波知府之姐)议曰:天岂容吾有粟乎?便号召乡里日食其家百余人,多全活,死者待以棺葬之,其善事不可枚举也。七始祖汝登公弘扬祖德,慷慨急难,助人为乐,曾捐资建淄川城北五里河桥,修淄川灵虹桥,修学宫。为淄川灾年开仓放粮,两赈饥荒,取粮者如市,有田四千亩,家鲜担储。公为人“敦仁好事,温恭长者,事亲以孝闻”。明万历年间,八世举祖进士任完县蒲圻县知县,两地皆有惠政,提升巡抚浙江,为官清廉,言事侃直,无避忌。以德于民,民赞曰“中承公有文武略,建节两浙去后悠羊社之思。”离浙后,乡人建“抚浙去思碑”颂之。举祖晚年归里静居,萧然如寒士。淄川高氏家族旧有“一科两个举,一门三进士”,“四大家族,八大乡绅”之一的美称。七世祖封公(高汝登)位据显赫地位,遐迩闻名,百姓仍然恩戴,而倍受尊敬。山东境内,无人不知,都称他为“高老佛”,群众为其建祠堂,百姓祭拜,皇上表彰,当地民众描述说:“孝水(孝妇河)流域笼罩白云,老天恩赐沃土滋润,根深才能叶茂;百姓繁衍在福地,谁说无神,时刻有祥龙看顾;你看不见,是因祥龙潜伏河底,所以这里才如此美丽。也从客观上应验王象乾了的话。以上这些,仅为传说而已,其迷信内容不可相信。但就在王母山山峰的北侧,从八十年代开始(以月庄、杨寨为主)入续建起了建材企业、建材市场,九十年代改名为淄川建材城,现占地3000多亩,2000余户商铺,成为全国最大的建材集散基地,当地百姓越来越富裕,过上小康生活,这福气不得不说是有高、王两家族带来的,这就说明了当地群众对他们(指王象乾、高汝登)的崇拜,以致把他当成神仙而奉若神明。

王象乾的墓就在现在王母山西边张博公路(省道803线)和张八铁路之间,御葬,传说下葬时皇上赐金头像一个,原有石牌坊,还有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他在当时的军界威信很高。死后成千上万曾追随他戌边保国的将士都来为他扫墓。但他生前立下规矩,谁来扫墓都要种一棵松柏树,以示他们的战友之情如松柏不老、千秋永在。这座王母山很快种下了千万棵松柏树,因此人们又把王母山叫做“千松岭”、“万松山”。高氏祖茔在月庄村东北,北有石龙横卧,南有千松岭(王母山)映照,孝水涓涓北去,苍松翠柏,敝日遮天,墓碑林立,不堪胜焉,茔中有石门,冥堂,诰命碑,石马,石虎,华表,风采各异,规模宏大,威严肃穆,乃一谕葬也,现在列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王象乾的墓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以破四旧为名,牌坊、石羊、石虎、石人被破坏,极个别人想捞去钱财便挖掘了王象乾的坟墓,什么也没有,传说中的金头像也没有找到。后来杨寨村在此建起村办企业,王母山主峰还见在,并建有庙堂,香火不断。王母山下的双杨镇现已发展强大,被列为全国百强乡镇行列。周村的传说: 今日无税碑的传说

李化熙,字五弦,号白云道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明末曾先后职湖州司理、河间府推官、天津兵备道、四川巡抚,清军入关时接任陕西巡抚,时值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下,崇祯帝急传檄派他任榆林三边总督,率十万大军救驾。大军开进途中,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无奈下李化熙部队退守家乡周村城,励精图治,以待时局之变。使得周村城方圆百里不受战乱祸及,一时间四方富豪、商贾、百姓纷纷迁居来此。

后来,李化熙顺应时势,初任清朝工部左侍郎,兵部侍郎加都察院右都御吏,因政绩卓越,晋刑部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顺治年间,借老母年事已高,辞官回乡待奉老母;临行时,辞别皇上。顺治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时,李化熙言家乡赋税沉重,请求皇上下旨优惠一下。顺治皇帝沉思片刻说:“国家赋税不可免,念爱卿有功与朝廷,朕赐爱卿一道手谕,免除爱卿家乡一日税款,以示皇恩。”

李化熙遂领旨回乡,寻思免一日税何用,就把圣旨埋于祠堂下,不料,当晚埋圣旨处红光四射、大放异彩、十里可见,而且光华中似隐有巨龙浮动。次日李化熙只好取出圣旨供在家中,可是那夜光景却令李化熙百思不解。

恰一日听见门口吵闹,李化熙叫来管家责问:“为何门口如此喧哗,成何体统!”管家忙说:“是一老道姑天天来化缘,每次都来说只今日来化缘,明日不来,可不知何故第二日又来化缘。因看她年纪大施舍了几日,今天叫门房请她到别处化缘,她不听却要见大人,被门房拦住故此喧哗,不想惊动了大人。”李化熙正为圣旨烦恼忽听到“今日”二字,心中一动,忙叫管家把老道姑请进来,过了一会管家回来说“那老道姑闻听大人要见她,却不进门,只留下一破布包裹说送与大人,回头一转身就不见了。”

李化熙觉的蹊跷,忙命人打开包裹,只见包裹里是一块无暇碧玉上面满是云霞纹饰,正面刻有“元君”二字。李化熙寻思一下顿然醒悟,“碧”“霞”“元君”合起来不是“碧霞元君”吗?这是碧霞元君来点化自己。

于是他赶紧让地方官把皇帝圣旨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大街北首。这样不论哪天人们去看,都是“今日无税”,周村城由交税的“官集”变为不交税“义集”。同时李化熙组织“巡勇护街”兵丁打击扰乱市场的地痞无赖、土豪恶霸。各地客商闻风而来,周村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

五音戏的由来

周村是著名地方戏——五音戏的发源地。演艺广场位于古商城中心部位,东侧是戏楼,全部为传统的卯榫结构,底台的花岗岩石板上精雕细刻着二十一出传统剧目,如《梁祝》、《龙凤呈祥》等,是游客休憩、欣赏周村地方娱乐文化的理想之地。

说到五音戏,知者甚多,要说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她的前身如何,恐怕知者甚少。五音戏,原名“周姑子戏”。据说大约一百年前。在章丘、长山(当时的县名)交界处,有一座庙,庙内有一个尼姑,姓周,人们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调,经常口哼小曲四处化缘,周村是她常到之处(此时周村已是鲁中商业重镇,属长山县)。时值清末,朝廷腐败,丧权辱国,民不聊生,乞讨者甚多。有一对年轻要饭的,两口子特别喜欢周姑子的小曲调。每天要饭归来,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庙门下住宿,偷听她唱小曲。此时,周姑子回到庙中就爱唱“尼姑思凡”。时间长了,就学会了很多。从此,再上门要饭,就经常唱段小曲给人家听听,以讨得主人欢喜,多打发一点干粮。后来,别的要饭的见他二人唱小曲要饭要得特别多,也跟着到庙门下住宿,学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要饭的便学会了唱周姑子小曲。

周姑子的小曲小调广泛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爱听这个调调了,乞讨者们有了更多的生存机遇了。于是,要饭的自动组织起来,打场子、赶庙会、唱堂会、庆宴会、忙红白公事。由原来得干口清唱,到加上锣鼓动静,这就形成了周姑子戏的雏形。

章丘有个叫李德兴的艺人,原来是唱章丘梆子的。因为该戏占人多,往往是挣不出吃来。后来,听说一帮要饭的串庄赶会,唱周姑子小曲,唱得很红火,占人不多,挣钱不少。就领着几个人跟踪他们,一边看,一边听,把这帮要饭的“玩意儿”学到手,重打锣鼓另开戏,大见成效。由于该曲调易唱易学,内容大都是反映百姓乡里的民间凡事,因而深受农村大众欢迎。特别是戏中文中的男婚女爱、打情骂俏,是非恩怨、家长里短,逢场做戏、捧场逗眼,乡土气息、通俗易懂,倍受农村妇女青眯,称为“栓老婆撅子”。

李德兴的儿子唱周姑子戏唱红了!人们送给他一个艺名叫“根柱子”当时。当地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摸摸根柱子大辫子,三天不用想汉子(清朝男人都留辫子)”。“听见根柱子锣鼓响,烀饼子糊到门框上(指妇女慌着曲看戏,忙中出错)”。

周姑子唱腔流传开了,影响很大,当地一些戏班纷纷移植、改唱。据周村老艺人张金霞回忆,他的师父原来也是唱梆子和大秧歌的,早在“根柱子”之前就已偷学了周姑子唱腔。五音泰斗“鲜樱桃”(邓洪山)的父亲,原来也是唱章丘梆子的。后来,领着邓洪山、王化奎、王化元等人都改唱“周姑子戏”了。周村是周姑子的演出地、发祥地。以“鲜樱桃”为代表的“周姑子戏”班,在周村唱响了,唱红了。全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来周村演出时,看了“鲜樱桃”的表演,大加赞扬。据说还向他学了一招(水袖功)。后又赞助戏箱,扶持他到上海灌唱片,“周姑戏”正式改名为“五音戏”。

票号的产生

话说过去几个穷商人合伙卖柴草,可挣的钱不够回家过年。大年三十那天夜里,他们只煮了一锅稀粥,还没来得及喝,听到有人敲门,打开一看,是一个赶骆驼的老人,老人要求借宿。三个商人本没有条件接待过客的,但面对大雪分飞、天寒地冻的时节,想到老人无处可去的困境,便腾出地方来,让老人过夜。饥寒中的老人见砚台上有稀粥,便索要一碗,喝完之后,还不足填腹,便再度索取,直到喝完了那一锅,然后睡去。

三个商人饿着肚子过了大年三十。第二天清晨,老人不见了,骆驼也不见了,可驼着的袋子却留了下来,打开一看,里面尽是银驼子。三个商人傻了眼,便去追那老人,可雪地茫茫,哪里找得到?怎么办?三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用这些钱创办票号,并以“银主”之名为老人立股。后来票号发了,三个商人都成了有钱人,但赶骆驼的老人却再没有找到。所以每个票号都供奉„银主‟,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财神。

蒲松龄晒肚皮

传说蒲松龄有一年赶考回来,路过王村西铺(隶属周村),看到一大户人家门前摊满了各种书籍,仆人正在忙着翻晒。原来这是赫赫有名的毕府。毕家藏书甚多,为防虫蛀,每年都要定期拿出来晾晒。蒲松龄嗜书如命,见了这么多好书,很想借机阅览一番。可自己一介书生,与人家素不相识,情急之下,他忽然灵机一动,便放下行囊,解开衣襟,袒胸露腹,躺在地上。

毕家仆人见状大为奇怪,心想此人莫不是有病?便小心翼翼地上前来问道:“先生你在干什么?”蒲松龄不紧不慢地反问:“你在干什么?”仆人回答:“我正替我家主人晒书呀!”蒲松龄说“我也正在晒书!”,仆人听罢更为不解:“你也在晒书?可你分明是在晒肚皮,哪里有书呀!”蒲松龄回答:“你家的书是摊在地上晒,可是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仆人一听,觉得此人肯定非同常人,便赶忙回去报告主人。毕际有一听,大为纳罕,便亲自出来探个究竟,他随仆人来到蒲松龄面前,仆人介绍说:“这是我家毕大老爷!”蒲松龄一听,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毕际有,便赶忙从地上爬起来,回礼答道:“在下蒲松龄见过毕大人。”毕际有一听是蒲松龄,对其才学也早有耳闻,便邀他入府一叙。

谁知俩人这一叙,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便力邀蒲松龄在毕府设帐授徒。感于毕际有的诚恳,加之蒲松龄本对毕府的藏书渴慕已久,便痛快地答应下来,结果一呆就是三十三年。这三十几年里,他边教边阅览边写作,终于写出了闻名中外的《聊斋志异》。

(注:蒲松龄书馆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西南昆仑路旁、王村镇西铺村西铺大街。原系明末户都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分,是蒲松龄先生生前执教和写作的地方)

金狮子玉栏杆

李化玺做了刑部尚书,地位显赫,引起官场中一些人的嫉妒,有的密告他侵吞军饷、公款,造了金銮宝殿,盗了玉玺金印,图谋造反称帝;有的密告他造了个小石桥却谎称造了扬州桥大石桥,犯了欺君之罪。起初皇帝不信,后来密告奏折一多,皇帝就犯掂量、猜度了。为了弄清真相,朝廷派了个干练老臣做钦差,到长山、周村暗暗查访此事。

却说李化玺混迹官场多年,深谙官场明争暗斗,仕途变幻无常,早就笃信道教,法号长白山道人,他敬奉道祖上仙,勤于诵经作法,以修身性,祈求消灾免祸。他得知钦差要暗察私访之事,心里不踏实,就派心腹干员秘密回长山与县官商量应变对策。等私访钦差来到周村,众百姓已经知道大臣要来巡查扬州桥,街头巷尾、商店作坊到处是人们谈论扬州桥,谈论等着看钦差。钦差见此,自觉暗察私访已难进行,就到长山县衙公开了身份,说路上劳顿,身体不适,休息三天,再做计议,务必暂勿声张。县官不迭声地连连说:“照办!照办!”县官一日三餐好生招待,请安问好,陪着说话,不必细说。

第三天傍晚,县官陪着钦差饮酒,听艺人唱小曲、说评书,说唱扬州桥,意欲乘机计议看扬州桥事宜。正在高兴处,忽听衙外人声喧嚣,远远似有仙乐隐约传来,接着就听到锣鼓喧天,炮声轰鸣,钦差好生惊奇,县官忙吩咐艺人退下去领赏。然后离席询问,正遇一名差役来禀报:请大人快去观赏扬州桥景,……如此这般述说一遍,县官好不惊喜,快步回席,笑着说:“恭请大人再满饮两杯,晚生陪同大人前往观赏扬州桥夜景。”钦差早觉蹊跷,饮过两杯,随即吩咐:备轿前往。

小轿来到周村北门,被四乡熙熙攘攘赶来的人群所阻,县官请钦差允许,令护卫差役喝道,去文昌阁。来到阁前下轿,县官搀扶着钦差老大人上高高的文昌阁戏楼,请大人上座,敞开南窗观景。但见弯弯曲曲的淦河两岸,下园广场上人山人海,灯火点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县官指点钦差遥望原扬州桥去处,灯火辉煌,影影绰绰矗立着一座高大宏伟的新桥,南北桥头雄踞四只大金狮,头顶闪闪银光的彩球,两侧汉白玉栏杆上披绸挂彩,十二对大红宫灯烛光摇曳,桥上淡淡的云雾飘浮缭绕,似有车马行人来往不断,天空隐隐有仙乐时高时低时急时缓传送过来。观赏间钦差不断地赞叹:“神哉!”“奇哉!”待到近黎明时分,仙乐停止,从天空纷纷扬扬飘撒下许许多多似纸片的东西。天色大亮,大桥忽然不见了,不一会,差役将几页黄纸、黄绫呈现给钦差、县官,禀报说是天上飘落下来的。黄纸黄绫上写着:“原扬州桥是我徒长白山道人捐资建造,法力无比,可保尔一方永消水灾之苦。晚上所现大桥是本仙据我徒建桥原意幻化,以饱尔等官民眼福。以后,六十年复现一次,供万民观瞻,以弘扬我教神感。”钦差回县衙休息一日,又游览了周村市井,便回京奏报复命去了。打这,扬州桥“金狮子、玉栏杆,六十年现一现”的传说,在京师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到处传开了。

博山传说: 豆腐箱的传说

博山名菜--豆腐箱以其特有的风味,走遍博山的千家万户后,竞登上了人民大会堂国宴之列,引起了中外客人的极大兴趣。然而,它的形成却鲜为人知。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博山大街南头有一张姓,名登科,乳名张九,在京城一家叫“振泰绸缎庄”的大字号里当大师傅。此人聪明能干,技术高超,在京都号称“博山厨师第一人”。

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五十多岁的张登科因病回到家乡养病。不到一年功夫,他的病就好了。博山部分商贾。知道张登科是位烹调高手,便与他在当时窑业十分发达的山头合开了一家饭馆,取名为“庆和聚”。

一天,张登科在京时的掌柜到周村去办货,顺路到博山看望他。客人到庆和聚时已是晚上,馆子里准备的菜肴全部销光,没有象样的菜招待客人。张登科灵机一动,用博山优质豆腐为主料,做一道箱式“素菜”,主要配料是用炒过的蝇头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装入箱内,整个外观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黄色,勾欠后,更有金箱之感。席间,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客人,吃到这道别具风味的素菜时,赞不绝口。

客人问及张登科菜的名堂时,他只好说出实情,客人见菜的形状,又品过味道,脱口而出:“真象个金箱,就叫它金箱吧”。在座的一位客人,很是文雅,接过话茬说:“按吃法,叫金箱还不如叫开箱取宝更合情理”。

于是,“金箱”这道菜渐渐在山头部分窑主的酒席上出现。这道菜出现时,是一个“大箱形”,吃时很不方便。张登科就将其改为若干个“小箱”凑成一个“大箱”。因为此菜是道素菜,山头人就按当地的命名习惯,管它叫豆腐箱。喜欢点“讲究”的人,还是称它为“开箱取宝”或“金箱”。

后来,在博山的酒席上,只要这道菜整个外形呈箱形的就叫它“博山豆腐箱”、“金箱”或“开箱取宝”;外形是“塔状”的都叫它“水漫金山寺”传至今天。

鲁山的传说

相传春秋末年,鲁国的国君鲁哀公要修造一座巨大的宫殿。由于这工程规模空前,竟无人敢接手营造。正在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向鲁哀公推荐了民间巧匠公输班。于是便派人连夜召去见他。

当时的公输班虽然年轻,却也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因为他是鲁国人,人们都称他为鲁班。他接过修造宫殿的图纸一看,认为要修造这样庞大的建筑物,没有直径一庹多粗的梁柱是不行的。于是便带领几十名工匠去寻找木材。

他们天天早出晚归,找啊,找啊,踏遍附近的山山水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木料,那些树木,不是太细,就是太弯,都不能用作梁柱。

于晚鲁班便带上干粮,率领工匠们到远处去找。经过了五天的艰难跋涉,走进一片山林中,只见到处怪石嶙峋,古木参天,三人合抱的大树比比皆是。工匠们向山下的居民一打听,才知这山因处鲁国东境,名叫东山,山上经常有虎豹出没,平时无人敢去。鲁班他们因为王命在身,也顾不得许多,便在村里居住下来,做好了砍树的准备。

第二天,他们便上山砍树,谁知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因他们都是用的笨重的斧头,砍伐一般的树木还可以,要砍伐这样粗大的木料非常吃力,常常几天也砍不到一棵,进度异常缓慢。眼看着期限逼近,鲁班心中十分忧虑。

这天,鲁班又带领工匠们向山上走去。由于他心事重重,不留神踩翻了一堆碎石,幸于他顺手抓住了一把茅草,才没有滑倒。当他站稳脚 根时,却见手上鲜血直流,原来手被拉破了一道口子。鲁班心想:这茅草怎么这么厉害?他顾不得伤口疼痛,便对茅草观察起来,发现茅草的边缘上长着又密又锋利的细齿!于是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锯子,按期伐完了所需的木材。

再说鲁班住在当地居民家里,看到老百姓吃的米粉和面粉,都是用石杵在石臼里捣细,费工又费力。他便寻想:把米和麦放在两片粗石中间研磨,不是更快些吗?有一天下工回来,他根据这想法试了试,果然省力的多?他便进一步改进,把两片厚石相对的一面刻上齿纹,中心还按上一个轴,让上面的石头能够转动,磨起米粉和麦粉来,又快又省力,这便是后来应用了几千年的石磨。当时确实给居民解决了很大的困难。人们无不欢欣鼓舞。

有一天,鲁哀公派来了大批人马,要把采伐的木材运走,鲁班也要和他们一块回去修宫殿了。当地人民听说后,都纷纷扶老携幼前来送行,真是难分难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能工巧匠,感谢他的大恩大德,就把东山改为鲁班山,后来又渐渐简称为鲁山。当然,这不是民间传说,鲁山一名的真正来历,都是因为它当时地处鲁国而得名。关峰海拔1108.3米,是山东省的第四高峰,故有 孟子登东山而小鲁 之说。

博山颜奶奶庙的传说

自济南乘胶济路火车东行,经明水、王村、周村到达张店。由张店换乘张博支线的火车经淄川、昆仑到达博山,全程约164公里。如乘汽车则由王村庄插昆仑到博山仅96公里。博山是一座山城,四面环绕着小顶山、黑虎山、青龙山、昆仑山,是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向南行,过源泉后便进入连绵不断的沂蒙山山区。它是联系鲁西北平原和鲁南山区的枢纽。博山城区四周环山,林木成荫,中有清澈见底的孝妇河穿过,原本是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山水之乡。因此,曹金的童年回忆中,故乡是多么美好温馨的家园。炎热的夏季到颜神庙里享受那冷气飕飕的清凉世界,缓缓的细流从颜神庙下涓涓淌出,注入那深邃无底的神潭。颜神庙也称颜奶奶庙,相传神头这边根本无水,群众吃水,须到很远的地方担水,有一户姓颜的人家,有婆媳两个寡妇。婆婆是个小肚鸡肠的恶老太,她想方设法地虐待她的媳妇颜氏。颜氏却是一个善待婆婆的孝顺媳妇,每天、天不亮便出外挑水,回来晚了,赶不上饭食,只好挨饿。恶婆婆反而怨她在路上歇得次数多,竟把水桶的桶底改成尖底,使她中途不能停留、歇气。颜氏毫无怨言,只是默默地忍受着。恶婆婆的逆行,颜氏的孝心,感动了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变为一个老慈祥的老夫人,将净水瓶里的柳枝,给了颜氏一枝,嘱咐她:回家后把柳枝挂在缸边上,缸里的水少了,略提一提柳枝,水就有了,千万不要多提!从此颜氏便免去了长途跋涉挑水的苦差使。恶婆婆看着纳闷,亲自到厨房的水缸前检查,发现缸边上挂着一根柳枝,便无好气地扯了出来扔掉。顷刻之间缸里的水,迅速涌出缸外,屋里屋外成为一片汪洋。颜氏冒着危险,一腚坐在缸上堵住了泉眼,解救了一方百姓。百姓们感恩戴德,在当地给她建庙塑像纪念。恶婆婆由于好吃懒做,被塑了一个卧像,像的内部还做了一套机关,当有人踩到地面的方砖时,消息发作,卧奶奶会自动的坐了起来。后来因为有人被惊吓至死,被官府强行拆除。庙宇之下流淌出清澈甘甜的泉水,无论旱天涝天,流量变化不大。颜神水流入孝妇河,河水抚育着两岸人民的生活。关于颜神庙同样的故事,也还有另一种传说。据说唐朝初年的一个夏天,唐王李世民率大军东征。一天,路径西长峪道,来到颜神(今淄博市博山区)神头这地方。因为天热,三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大家真是又饥又渴,唐王便传旨停止前进歇息,寻找水喝。

那时,神头四面环山,人烟稀少,十分荒凉,全军将士东寻西找,哪里有水源呢?个个心焦口燥,一筹莫展。正在这紧要关头,忽然从南面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慈眉善目,满面笑容,身着蓝粗布衣裙,左手提个四鼻水罐,右手拄一根龙头拐杖,好象特意送水而来。

御林军见了喜出望外,急急忙忙迎上前去说:“老婆婆,唐天子东征路过这里,想找点水解解渴?”御林军边说边瞅着罐里的水,等待老人的满意答复。老婆婆慈祥的脸上,笑开了花,毫不犹豫地说:“喝呗!天子先喝,大家再喝,一定让大家喝个饱。”御林军小心谨慎地接过水罐,心中想:这个四鼻小罐能盛多少水?这么多人怎么能喝饱呢?边想边把水罐双手跪献给唐王。

唐王见了水,二话没说,端起罐子,咕嘟咕嘟一气喝了个饱。真奇怪!喝过以后,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于是,他又传给将士们喝,将士们挨个喝完后,又传给士兵们喝,三军将士挨个喝饱后罐子里的水照样满满的。唐王感到很惊讶,心里揣摩:一定是神仙下凡相助,才要拜谢,抬头一看,老婆婆却无影无踪。唐王立刻派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神庙?

御林军很快探得实情,便向唐王禀报:“这个地方叫颜神,后周时这地方有个孝妇叫颜文姜,她秉性勤劳贤淑,孝敬公婆,治服了洪水之患,救活了一方人的生命,人民感念其恩德,所以就在当地建立了”颜奶奶庙“,四时香火不断。颜奶奶救苦救难,为民造福,还常常显灵显圣呢!”唐王听了以后,立刻到庙前一看,唉!原来是一座小庙!于是,马上焚香跪拜,虔诚地祷告说:“您老人家多多保佑,待我东征胜利归来,一定给您老人家塑个金身,建九十九间无梁大殿”。祷告完毕,大队人马又继续东征去了。

不久唐王东征凯旋归来,又路过颜神,却把许愿之事给忘了。当他的大队人马走到离神头五里多远的马棚之时,不知从哪里突然飞来一群大马蜂,团团围着唐王的坐骑嗡嗡地叫个不休,怎么轰也轰不走。唐王发怒道:“小小马蜂,自不量力,怎敢阻挡我的大驾”。于是,命令御林军驱散马蜂群。谁知越赶越多,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遮住了太阳,阴风阵阵,骇人万分。结果把驱赶马蜂的御林军蜇得鼻青脸肿,叫苦连天,顿时队伍大乱,不能前进一步。唐王急得团团转,如坐针毡,束手无策。他灵机一动,觉得马蜂来得蹊跷,一定有缘故。于是,派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地方官禀告说是颜神地方。唐王恍然大悟,想起了当年路过此处颜神保佑和自己许愿之事。

唐王仰首观天,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朕一旦食言,区区小虫,也不相容,何况苍天乎?”便急忙下了坐骑,焚香下拜说:“神蜂息怒,寡人因军务繁忙,忘掉许愿之事,望你宽恕,我立即办理修庙之事,一定不负诺言。”说完之后,也真奇怪,马蜂立刻散去,云雾开处,红日高照,青天再现。于是,唐王火速传旨,大军就地宿营,急速责令地方官请来名工巧匠,设计图样,准备材料,择地建庙。可是神头四面环山,地方狭窄,盖不开九十九间大殿。唐王又重新焚香祷告,说明原因,便在神头建了九间供承攒的无梁大殿。只见琉璃瓦面,金碧辉煌;五脊六兽,栩栩如生;飞檐斗拱,古朴壮观;雕梁画栋,镂金错彩。殿前建有双檐四角尖式的香亭,山门外有一对精工细雕的大石狮子把门,真是雄伟壮观极了。唐王还亲笔书写“孝妇祠”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大匾,悬挂于山门的上方。

曹金在少年时代,曾随老娘家的舅舅、表哥们在孝妇河中撒网扑鱼。那时河水清清,盛产白条鱼,鱼肉细软鲜美,只是细刺太多,不小心,便会卡住喉咙。但作成酥鱼,却鲜嫩可口,赛似杭州的西湖醋鱼。后来,日本鬼子在这里建了神头电厂,孝妇河上游大量煤矿的开采。使清莹的孝妇河变成了一条散发着恶臭的浊龙。颜奶奶庙下的神头水泉,也干枯已久。曹金的金色童年也一去不复返!: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博山八陡村有个颜氏妇女出嫁的那天丈夫突然暴病死亡,于是婆母硬说颜氏女是“扫帚星”,克死了丈夫,从此颜氏女便受起了婆母的虐待,每天必须到十里外的地方去挑水。为了不让颜氏女途中休息,婆母还特意找人做了两只尖底水筒。但是颜氏女对婆母总是逆来顺受,百般的孝顺。颜氏女的至孝终于感动了神仙,一天,在颜氏女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老人用他那龙头拐杖在石板上敲了两下,路上立刻出现了两个石坑,正好放下两只尖底水筒,从此,颜氏女挑水可以休息了。过了些日子,颜氏女又遇上了老人,老人对颜氏女的孝顺称赞了一番,然后拿出一条马鞭子,让她带回家,把鞭子系在水瓮里,水少了,只要提一提鞭子,水就会涨上来。颜氏女回家一试果然很灵,从此也就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婆母见颜氏女不再去挑水。但天天甜水不断。心里很奇怪,于是心生一计。便把颜氏叫到身边说:“你嫁到我家来三年多了,也没有回一趟娘家,现天给你两天假,回去看看你娘吧”。颜氏女听了很高兴,临走时问婆婆:“娘,还带点活吗?”婆婆假惺惺地说:“活不多,今天去,明天来,七双袜子,八双鞋”。尽管如此,颜氏女还是欣然领受了。颜氏女回到娘家,母女俩抱在一起一边哭,一边诉说离别之情。第二天,就要回家了,活还没有做呢。于是请来了七姑八姨,三婶四嫂,不多时做完了七双袜子八双鞋。颜氏女带上做好的鞋袜赶忙回婆家去了。刚走到村头。就听村里人声嘈杂,乱成一片。出什么事了,颜氏女赶往家里跑,啊!村子里大街小巷洪水滚流。颜氏女回家一看。婆母手里拿着那支马鞭子,早已淹死在水瓮边,看到这种情景颜氏女连忙举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滚滚向北流去,流成了一条河,这就是孝妇河的由来。

张店的传说 “韶海居”的传说

清朝年间,北营村东北角有一个姓马的秀才。他开了一家酒店,取名为“韶海居”。这“韶海居”的名字还有一段传说哩。

远古时代,此处是一片汪洋大海,取名韶海。韶海龙王昏庸无道。他有一子,称韶海太子。此子游手好闲,阴险狡诈,加之其父溺爱,更是为所欲为。他时时兴风作浪,冲毁田园,淹没房屋。百姓怨声载道。

韶海太子之妻本是滨海龙王之女,她温文尔雅,知书达礼,见其夫残害百姓,便好言相劝。太子不听劝告,反而打骂妻子,后来将妻子逐出龙宫。

其妻只好重回滨海,向二老哭诉。二老安慰女儿,并留其暂住滨海。一天,寻海使者来到滨海龙王处,听到公主遭此不幸,再加上平素就耳闻韶海父子行为不端,便勃然大怒:“此君昏庸,留之无用,不如除之。”这寻海使者,武艺高强,虽官职不大,却嫉恶如仇。他即踏祥云,飞临韶海,大骂韶海父子。韶海太子听到骂声,立即手持兵器出来迎战。双方你来我往,只战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激战了几十个回合,仍不分胜负。这时,韶海太子气急败坏,为战胜使者,并将使者杀死后充饥,便卷土重来,举枪向使者咽喉刺去。这寻海使者也并非等闲之辈,见太子如此狠毒,义愤填膺,急忙闪身,并施出绝招,结果了太子性命,抛入海底。遂又呼风唤雨,不到两个时辰,飞沙走石便把韶海旋为平地。北营村东的花山,就是此次飞沙走石堆积而成。

玉帝闻听此事,嘉奖寻海使者,封其为“韶海龙君”。后又令其东去填海,因而形成现在的山东半岛。从此,海陆分明,人们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马秀才为纪念这位除暴安民的寻海使者,遂给酒店取名为“韶海居”。“南京水”的传说 暗号——“啧啧啧” 曹二先生 仇尚书的传说等

桓台的传说: 猪龙河的传说

猪龙河源头,谓之“沣源”、“沣泉”,当地人称曰“泉河”或“泉河头”。据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沣泉龙王庙碑记”载:“邑(淄川城)东北三十里沣水乡,其南木铃山、凤凰山之北坂,泉源万斛,涌出如珠,积流成溪,名朱龙河。”又据民国9年(公元1920)《淄川县志》记载:“(猪龙河)源出县东北三十五里范王庄南,名‘泉河头’,源可三亩余。”又载:“传言(猪龙河)源通淄水,理或然也。”流经张店,进入石桥境内,弯弯曲曲汇入桓台的小清河,它为何取名为猪龙河呢?

原来,在很久以前,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个猪怪,身高丈余,头大如瓮。一到晚上,它就会显出原形,出来糟蹋庄稼,伤害家畜家禽,当地黎民百姓不得安宁,叫苦不迭。无奈,只好祈求玉帝,拯救这些生灵。

玉帝知道后,立即派遣护殿的白龙将军下界为民除害。

白龙将军下凡,找到猪怪,与其激战七七四十九天,不分胜负。最后,白龙显出原形,猪怪显出原样,继续激战。

在当地百姓帮助下,白龙越战越勇,猪怪败下阵来。猪怪仓皇逃跑,白龙紧追不放。猪怪在前面一边拱一边逃,白龙沿猪怪拱起的深沟穷追不舍,当猪怪拱到小清河时,气尽力竭,淹死在河中。白龙带水追到小清河与其沟通,形成一条拐拐扭扭、弯弯曲曲的河流。于是,人们就称这条河流为猪龙河。

临淄的传说 矮槐树的传说

辛店街道的矮槐树村原先不叫矮槐树村,因为齐宣王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所以叫宣王店。那么,后来为什么改名叫矮槐树村了呢?这里有一个传说。宋朝初期,赵匡胤刚刚做了皇帝,局势不稳,很多地方发生了叛乱。赵匡胤多次派兵平叛,但是都失败了。眼看叛军无恶不作,祸害百姓,越来越猖狂。没有办法,赵匡胤只好亲自出征,带兵与叛军决一死战。赵匡胤和将士们一路行军,刚刚到达叛军的地界,就被早早得到消息、有所准备的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叛军一路追杀过来,他只好率领军队节节后退。由于连日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到了临淄境内的一个小村庄,再也走不动了。叛军见追不上赵匡胤,也就撤回去了。赵匡胤在随从的陪同下来到村边的小河旁,见河水清澈见底,就蹲下身子,用手捧起水来洗脸。结果水溅到了龙袍上,把龙袍弄湿了。他脱下龙袍随手挂在河边的一棵小槐树上,自己也在小树旁边的石头上躺了下来,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他一觉醒来,发现身上酷热全无,浑身清爽。向旁边一望,见小槐树和挂在上面的龙袍替他遮挡了阳光,让他睡了一个好觉。小槐树的叶子特别浓密,微风吹来,树叶发出欢快的声音,不由得龙颜大悦。他站起身来,派人从树上拿下龙袍,重新穿在身上,更觉得精神抖擞,多日以来的劳累和疲乏一扫而光。他很仔细地看了看这棵树,记下了它的样子,然后率军离开了此地。后来,赵匡胤一举消灭了叛军,稳定了江山。他想起在临淄的经历,就派人采集这种树的种子,遍地种植。奇怪的是,所有种下的树都和他挂战袍的那棵槐树一样,虽然枝繁叶茂,姿态优美,却怎么也长不高。人们便传说这是龙袍压顶的缘故。从此以后,人们给这种树起了个名字,叫“矮槐树”或“倒垂槐”,宣王店村也改名叫矮槐树村。

马莲台的传说

马莲台位于齐陵街道齐家终村东南边,是古代山洪冲刷而成的一处自然黄土高台。台约高20米,四周沟壑纵横,群峰相抱,是一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游览景点。每到5月刺槐花盛开的季节,阵阵飘来的槐香,举目望去,沟壑上下,形成了珍珠般的银帘;到了9月,秋意浓浓,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遍崖的酸枣像颗颗玛瑙珍珠撒遍山野。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马莲台上生长着一种榆树,长出来的榆树枝是扁的,其他地方没有,这种奇特的树给马莲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沿着山涧小路前去,山沟内有一大片卧石,人称石海,石头的样子千奇百怪。有的呈怪兽状,有的呈乌龟形,每一块都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相传在明朝年间,临淄城内有个姓钟的官吏厌恶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便弃官隐居在临淄,过着躬耕田亩、亲事农桑的田园生活,自称稷山居士,后人称为钟居士。清明时节,钟居士到马莲台游玩,见这里沟壑纵横,槐树成林,串串洁白的槐花散发出诱人的清香,禁不住陶醉于其中,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传说还有一位麻脸老妪与他共同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善事。1644年,随着清兵入关,明朝败落,京城失陷,清兵到处征伐,民不聊生。百姓们四处逃生避难,山外的的百姓携老扶幼,四处寻找安全之处。在此关键时刻,人们扶老携幼来到马莲台,只见一位麻脸老妪和钟居士伫立在高台之上,不时地挥动着双臂,呼唤着百姓们。于是,百姓不顾一切的逃到了马莲台。数日后,清兵退去,硝烟散尽,化险为夷,保住了民众的一次次平安,马莲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事后人们观看了自己的藏身之地,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相信一座小小的土台和两间狭窄的草庵,如何能容纳下几千人?而且谁也没见过谁,让人不可思议。人们认为老妪和钟居士是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化身,是和平的化身,人们的救星。事后人们为了过平安、祥和的生活,就集资在此修建了坛域佛刹,前为白衣殿,后为文昌殿,供奉文殊菩萨。从此马莲台方圆百里,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马莲台现存清代石碑四块。一块是清朝康熙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立的《马莲台碑》,一块是清朝乾隆年间立的《重修碑记》,一块是清道光十四年三月立的《外庄布施碑》,还有一块是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日立的《重修碑》。如今,马莲台是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临淄地区的旅游风景区。

天堂寨的传说 天堂寨位于临淄区边河乡坡子村以南的山岭中,景色秀美。边河乡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主要有6座山峰,峰岭相连。天堂寨是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509.4米。山上植被完好。一眼山泉隐在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和几棵树杆黝黑、枝叶茂盛的柿子树下,泉水从洞内的石中溢出,形成一线,垂直而下,汇入池中。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泉水含多种矿物质,比一般水重,当地老百姓说,泉水不但能解渴,还能治病。这就是传说中的“金茶壶”。在对面的山上还有一泉,叫“银茶壶”。再绕山转谷、曲曲折折的前行数里,便望见了天堂寨所在的主峰。传说天堂寨是唐赛儿所建,因而又叫唐赛儿天堂寨,山也由此而得名。唐赛儿是明初农民起义女领袖,山东滨州蒲台人。家境贫穷,自幼随父习武,年纪轻轻就武艺超群。那时山东连年灾荒,加上长期战乱,人民吃草根,啃树皮,生活十分贫困。朝廷修运河、筑宫室,徭役不断,征敛不息,人民生活陷入绝境。唐赛儿的父亲被抓去服劳役之后,她与丈夫林三随群众冲入官府要粮吃,林三惨遭杀害,其父也会上的广泛影响来组织群众,自号“佛母”,称能预知未来,并能剪纸为马,撒豆成兵,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她不辞劳苦往来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发动群众。永乐十八年一月,她率领部分群众来到益都西南山区的卸石棚寨驻扎,发动了震撼明王朝的农民起义。她率义军一举攻克军事重镇青州,夺取武器,开仓赈民,然后胜利返回山寨。青州卫指挥使高凤率兵追击,被埋伏在山峪中的义军团团包围。夜间,唐赛儿的人马突然发动袭击,高凤丧命,千余名官兵被歼。山东地方官吏惶恐不安,三司联名报警。明成祖朱棣大为震动,立即派遣官员赶往卸石棚寨招安,但遭唐赛儿坚决拒绝,朱棣又派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山东都指挥使刘忠为副总兵官,带领5000人马前来镇压,把卸石棚团团包围。唐赛儿派人到敌营诈降,夜间突然向防御薄弱的敌营猛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仓惶逃窜,都指挥刘忠中箭身亡。天明柳升得知中计,急带大队人马前来镇压,但义军已不知去向。第五 白马关的传说 古时曾有“临淄为京,小寨为城”之说。现在的边河乡小寨村,距齐国故都西南60里,相传就是齐国的小城寨。小城外围山连山,岭接岭,在山岭的峰背上,原筑有古齐长城。在鞍口的要塞处曾有汉代时期所筑的雄关,在明朝中期又几经修缮。战国后期,诸侯混战,各国百姓苦不堪言。齐国为了避免战乱、发展经济,采取了先攘外,后治内的策略,在与邻国交界处,选择有利地势设城堡,派兵驻守,抵御外侵。当时的小寨森林茂密,地形复杂,是易守难攻的要塞之地。同时,小寨城既靠近边界又与齐国都城临淄相隔不远,是个很重要的城关口,齐军就在山岭上修筑长城,在要塞处设关镇守,形成了一道牢固的防御屏障。守卫小寨城西的关隘统帅,是一位名叫田强的大将,他英俊威武,作战勇敢,韬略过人,治军有方。他对当地百姓十分爱护,严令士兵不得扰民,还经常帮助百姓打井修渠、收割庄稼。因为他的坐骑是一匹白马,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为“白马将军”。在白马将军驻守期间,小寨周围平和安宁,人们安居乐业。有一年,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前来进犯。当时那里有一条河叫大镇江,河上有座三孔石桥,河的东岸有片开阔地叫大治田,两军在大治田进行了殊死战斗。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夜,次日黎明,两军各自撤回,处于僵持罢战状态。白马将军看到遍地死伤的士兵,心里又难过又愤恨,他下定决心,要为保家卫国决一死战。天刚蒙蒙亮,白马将军召集剩下的将领和士兵,对他们说:“现在敌众我寡,长期拖下去,我们必定全军覆没,敌人很快就会打进我们的都城临淄!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国家,大家跟着我冲向敌营,先打败敌军的气势!”说罢,他打马向前,将士们跟随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军的营寨冲杀过去。敌军经过一夜的战斗,准备好好休整一下,正在此时,却听得人喊马叫,只见田强将军的白马已经冲进了阵营,这突如其来的阵势把他们惊得一下子都蒙了,手忙脚乱地去拿武器,整个军队混乱不堪,齐军趁乱杀死了大量敌军。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与敌军对抗了一阵以后,赶紧杀出重围,迅速回营。此时,敌军已经从混乱中省悟,在将领的指挥下追击齐军,齐军与敌军在大镇江边再次相遇,双方重新展开了战斗,两国军队杀得天昏地暗。这时正值夏秋季节,是小寨地区雨水最多的时候,只见一阵风吹过来,不远处的三孔桥上方出现了一片祥云,一位仙人鹤立云头,手执佛尘呼风唤雨。霎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水造成山洪爆发,泥沙和山石随着洪水倾斜而下,一向水流平缓的大镇江此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周围的百姓纷纷前来助战,因为熟悉地形,又有百姓的帮助,齐军很快撤离了战场,回到了山上的关城,而困在河边的敌军则被暴雨和山洪搞得进退不得,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残兵败将狼狈地退了回去。战斗结束后,仙人畅然而去,只在巨石上留下深深的脚印。齐军大获全胜。从此白马将军的队伍威震边塞,敌人再也不敢来骚扰,百姓得到了安宁。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白马将军,就将他曾经镇守过的小寨城关叫白马关。后来,在关口正北处的玉皇山顶修建了庞大的庙宇。在主庙堂中央塑有田强大将军塑像。当地人们非常感激三孔河上的神人,将三孔桥改名为仙人桥,仙人在桥上留下的脚印,叫仙人脚。现在,仙人桥、仙人脚还清晰可辩。从古至今,当地人都将小寨看作是有神仙保佑的风水宝地。

第三篇:端午节传说中英

The legend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传说

1.Qu Yuan jumped off river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patriotic poet Qu Yuan who jumped into the Miluo river, and avoid his body to be eaten by fish and shrimp, so people cast many of bamboo rice(rice dumplings)in the river, and compete to row(acetate ship)hoping to find the body of Qu yuan.1、屈原跳江

为了纪念跳入汨罗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并使其尸体免受鱼虾吞食,人们向江中投入粽子,同时赛龙舟(醋酸盐船)希望能找到屈原尸体。

2.Cao E looked for her father’s corpse Cao E, dutiful gir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ose father drowned in the river when she was 14-year old.She cried along the river, still didn’t see his father’s corpse after 17 days, and she jumped into the river on May 1st as well, after five days the two corpses folded together and float.That was a moving story, so people in the township worship her.2、曹娥寻父遗体

东汉孝女曹娥14岁时父亲跳江。她沿河而哭,但17天后仍然不见父亲遗体,于是在5月1日时也跳入江中,5天后两副遗体相抱浮出江面。故事感人,同镇百姓尊崇她。

3.Madam White Snake The legend of white snake Bai Suzhen, in order to repay Xu Xian, fell in love with him and finally got married.On the day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te snake drink realgar wine, almost reveal herself snakelike, and among the white snake, Fa Hai and water logging Jinshan temple, are popular folk opera repertoire.3、白蛇传

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与他相爱并最终结婚。白娘子在端午节时喝雄黄酒,结果差点显现蛇形,法海和洪水冲入金山塔的剧情在民间剧目中受人欢迎。

4.Wu Zixu’s death anniversary

It’s a legend that after He Lu, the king of Wu died, the prince Fuchai ascended the throne,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Yue and won.Goujian, the king of Yue please reconciliation, Fuchai didn’t listen but agreed treacherous official and judged Wu Zixu commit suicide.And jumped his body into river on May 5, since then people commemorated him on Dragon Boat Festival.4、伍子胥周年祭

传说吴王阖闾去世后,王子夫差继承王位,派军队镇压越国,获得胜利。越王勾践求和,夫差不听,而是听信小人谗言,命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尸首于5月5日投入江中,此后人们在端午节纪念他。

第四篇:中秋节传说

中秋节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第五篇:日月潭的传说 课堂实录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实录

一、复习、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继续欣赏日月潭的美丽传说,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传说,像这样的课文该怎么学呢?

学生无语

师:老师有一秘诀,可仔细听好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轻声说)带着想象读书。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带着想象去读书。(随后齐读。)

师:传说描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想象,寄托着他们的美丽理想。因此要带着想象去读书,去还原,去感受,去体验。

板书:想象。

【设计意图:神话传说类课文既是记事类文章,但又与普通的记叙性散文不同。它往往有着小说一样的精彩情节引个遐想,又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开课之初采取授秘诀的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注意倾听,又传递了一种学习方法。】

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想象力。首先请读读词语,你能读准确吗? 出示

龙吞日月 漆黑一团

降伏恶龙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千辛万苦

化作青山

永远守卫

一生读,师:读得响亮而准确,没有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带着想象去读词,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面,一组词语就是一个故事,再读。

生练读,指一生读,师:这样读就有些味道了。这些词语来源于课文,很久很久以前,两条恶龙吞吃了日月,天地间漆黑一团。人们为了降伏恶龙,聚在一起商量办法,一筹莫展。这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他们吃尽千门万苦,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杀死了恶龙,救出了日月,他们却因为吃了龙肉化作了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日月潭的两边。(师生共同叙述,用上出示的词语,目的为了复述课文大意,并为下一步背诵铺垫)

师:想象着这个动人的传说,读一读。

师:下面开展一次比赛,愿意吗?比一比,谁最先把上面的成语背下来。

生练习,指一生背诵。

师:你是第一个会背诵的同学,我想到一句广告语,好记性就是好记性!同学们,一起来背背好吗?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一眼屏幕。

生齐背。

师:你们都是好――记性。

【教学设想:读词语分为三个层次:读准确—读精彩—读出课文主要内容—积累。此举一石二鸟之效,既训练了记忆力,又重温了课文大意,积累了语言词汇。】

二、导读第一自然段

师:为了奖励大家,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播放课件,日月潭图片)生欣赏不由发出惊叹“哇,真美啊!”。

师: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怎样描绘这美丽的风光。只用了两个词群山环抱,树木葱茏两个词概括地写出日月潭的美丽,作者真是惜墨如金,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书。

师:日月潭不仅风景秀美,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板书:动人 师:(出示)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2-5节,读一读画一画,这个传说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你?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

生:默读,思考。

交流 师提示,先说是第几自然段,然后再读。

生:读第五节。

师:故事的结尾很让人感动。还有哪儿?

生:读第四节。

师:故事发展过程很是打动人。

生:(读)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师:接下来,我们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细致地读书交流。

【教学意图:欣赏图片,调节开课之初背诵词语的紧张与疲劳,美读第一自然段进入故事学习,抓住“动人”二字,偷换概念为“打动”,让学生自主读书。】

三、读好故事(读出精彩 读出想象)

(一)交流第一处

出示: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1.理解词义

师:把目光再缩小一些,各自读读,在这句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词语?

生:“挺身而出”

师:(边板书边追问),“挺身而出”是什么意思?

生:勇敢地站起来。

2.理解环境,读出想象

师: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在什么情况下挺身而出的?

生: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

师:课文怎样描写人们一筹莫展的场面的?

生:读课文第三节文字。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龙?

生:凶猛、凶残、凶恶、威力无比的龙。

师:当它们吞吃了日月以后,又躲在了深潭里,降伏它们难不难?

人们当时的心里会怎么想? 想象人们一筹莫展莫展的情景,再来读一读。

生练读

师:哪位同学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人们无奈的神情。

一学生读书读得较好。

师引读: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生齐读)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3.想象表达,表现形象

师:大尖哥和水社姐会挺身而出后,会怎样说?

生:让我们去降伏恶龙吧!

生:我们一定能够降伏恶龙的!师:换一种说法。

生:制服恶龙、征服恶龙、打败恶龙、杀死恶龙、战胜恶龙等。

师:这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可以改一改。

生:明知潭有龙,偏向龙潭行。

师:你们说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有人? 生:勇敢的人、舍已为民的人、不怕牺牲的人。

4.小结学法

师:“挺身而出”一词带给我们多少丰富的想象!我们品味着词语、想象着课文情境,感受到勇敢的大尖哥和水社姐。接下来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交流第二处文字。

【教学意图:扣住关键词语,通过理解、联系课文情境,进一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交流第二处

1.学会分层,概括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认为第四节整节都很动人,这一节讲了两件事,快速读读,你能用双竖线标出来吗?

生:标在“金斧头和金剪刀”后。

师:如果把这两件事概括一下,两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生:第一件是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第二件是杀死恶龙。

2.品味词语,想象还原

师: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几个词语让你产生丰富的想象?出示: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生: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

师: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这些词语上。读一读,师:同学们,你知道阿里山是一座怎样的山吗?(边介绍边出示图片文字)

阿里山由十八座大山组成,最高峰达到2600多米。山上树木茂密、荆棘丛生。

师:根据刚才的介绍,再来读这个词,“ 翻山越岭”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山岭?

生:陡峭、险峻、有悬崖绝壁

师:攀越山岭的时候有太阳吗?四周漆黑一团,能够照亮的只有两支火把,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生:差点摔进山崖,他们抓住了一条枯藤又爬了上来。

生:火把也可能引来野兽的袭击。

师:他们是怎样战胜野兽的?

生:用火把赶走它们,用砍刀砍死它们。

师:再看第二个词“披荆斩棘”,“荆棘”是什么样的植物?

生:带刺的植物。

师:读了这个词语你想到什么?

生:大尖哥和水社姐可能被被荆棘刺得遍鳞伤。

师:他们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风会把火把吹灭。

师:是的,他们怎么办呢?

生:两根木头在一起磨擦,钻木头。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知道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同学们,根据刚才同学的想象回答,下面的这段话你能补充完整吗?

出示:

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四周漆黑一团,大尖哥和水社姐举着火把翻山越岭,也许

也许

也许

也许„„他们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生自由想象后,同桌交流。

生:在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的过程中,大尖哥和水社姐也许会被荆棘刺得遍体鳞伤,也许会遭到山林中野兽的袭击,也许突然而来的风雨会熄灭他们的火把,也许„„,他们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板书“千辛万苦”)

师:是的,但这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辛万苦挡住不住大尖哥和水社姐前进的脚步,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降伏恶龙,拯救日月。

【教学意图:在方法层面上,在领悟学习方法之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在内容层面上,通过细读词语,引导想象,感受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坚强形象,体会他们为实现目标,不怕吃苦的精神。从语言训练层面上,由逐词的指导想象到借鉴他人发言基础上的整合性说话训练,体现训练层次,落实训练效果。】 师:有志者,事竟成!他们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读这一句。

交流第三处

1.巩固方法,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用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的方式自学第三处,哪些词语你让联想到了什么?先圈画出来词语来,再慢慢地读一读想一想。

“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他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

生自主学习后交流。

2.交流所得,读出激战

生:我从“冒着”看出不怕牺牲的大尖哥和水社姐。

生:我从“纵身”读出他们很坚决勇敢。

生:我从“三天三夜”知道他们战斗了很长时间。

师:三天三夜的激战啊,他们累不累?三天三夜不眨眼,他们困不困?三天三夜什么也没吃,他们饿不饿?“三天三夜”,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再困再饿再累,也要--(齐说)降伏恶龙,拯救日月。

师:展开想象,再读读这场激烈的战斗。

生读。

师:多么艰难的寻找,多么的艰险的激战啊,请同学完整地读读这一节。

交流第四处 1.自读自悟,读传情感

师:故事有一个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结局,轻声读读,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出示:

大尖哥和水社姐又累又饿,便用龙肉来充饥。他们吃下龙肉后,身子就一个劲地往上长,转眼间,大尖歌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

学生读书,师:说说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的心里很难过。

师:你为什么难过?(为大尖哥和水社姐难过。)他们为了降伏恶龙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痛,谁想到恶龙被降伏了,他们却牺牲了。读出你的感受。

师:(问其他学生)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读出你的感受。

师:看着文中的这幅插图,看着这两座挺拔的山峰,你想对大尖哥和水社姐说些什么?

(如大尖哥和水社姐,太阳和月亮被你们救出来了,谢谢你们!你们真勇敢!你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大尖哥、水社姐,我们多么希望你们能变回来等等。)

师:假如,这两座山峰真的能够听得到你们的呼喊,听得到你们的声音,他们心里会怎么说?

生:我很悲伤。

师:是啊,大尖哥和水社姐制服了恶龙后,牺牲了,多么让人痛心啊!把你的感受送到课文中去,放声读出来吧!

生练读,个别读。

师:两座挺拔的青山脉脉无语,静静地守护着日月,守卫着这一潭碧水,假如还有其它的恶龙,他们还敢不敢吞吃日月。(板书:永远守卫)师:(引读)大尖哥和水社姐又累又饿,生齐读:便用龙肉来充饥。他们吃下龙肉后,身子就一个劲地往上长,转眼间,大尖歌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

三、走出传说,认识传说

师: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人们就把这两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作日月潭。(板书:为民造福。)

师:将来有一天,你能够去台湾,到了日月潭,你一定会看到两座山,那就是――(生)大尖山和水社山

你一定想到两个人,他们是――(生)大尖哥和水社姐。你一定能听到一个动人的传说――(生)日月潭的传说。

师:这个动人的传说,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不知打动过多少人,再次完整地读读课文,结合板书想一想,这个传说真正打动你的是什么?

生:是大尖哥、水社姐为民造福的精神、不畏牺牲的精神、惩邪除恶的精神。

师:不仅大尖哥水社姐有这种精神,在我国古代神话及许多的传说中,都有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有这样的精神,比如哪吒,生:沉香、后羿、夸父、孙悟空„„

师:是的,传说中的这些人物都有这种精神,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不畏艰难险阻,惩邪除恶勇往直前„„古代生活在穷苦环境中的人们借助传说中的英雄寄托着自己美好的愿望,这种英雄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

四、拓展

这则传说在宝岛台湾广为流传,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一则民谣呢,老师把它作了改编。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它摘抄下来,读一读和课文作个比较。

有个美传说

千秋万代传

一对好夫妻

勤劳又勇敢 远方有恶龙

藏在深水潭

红日被它吞

明月被它咽

勇敢两夫妻

匆匆把路赶

饥了餐野果

渴了饮山泉

攀上九险峰

跨过九天涧

踏破九双鞋 闯过九重(chóng)关

斩除两恶龙

坚守深水潭

化作两山峰

守卫日月潭

下载传说作文300字(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说作文300字(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彝族介绍与传说(共五篇)

    彝族介绍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

    海南椰子树的传说[共5篇]

    海南椰子树的传说 第一次来三亚旅游的人可以什么都不做,但有一种水果是肯定尝尝的,那就是海南的椰子.海南人民崇敬椰树,因此就产生了关于椰子树的种种传说。 传说之一: 椰子......

    中国传说故事100字(共五则)

    中国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大家知道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传说故事100字,欢迎阅读借鉴。1、女娲造人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

    酒神传说

    The Greek myth of Ariadne offers hope to all who have felt the [w]sting[/w] of love rejected. It tells of [w]triumph[/w] after defeat, of sweetestsuccess after......

    元宵节传说

    【导读】正月是农历的第一月,即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期待来年能交上好......

    茶叶传说

    【西湖龙井】 虎跑梦泉 虎跑泉的得名,始于佛教传说。传说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见此处风景优美,欲在此建寺,却苦于无水。一天,他梦见二虎刨地,清泉涌出。次晨醒......

    春节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

    1传说

    1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