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介绍与传说(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4:1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彝族介绍与传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彝族介绍与传说》。

第一篇: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由于历史上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区盛行。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年先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彝族传说

孜孜妮乍

凉山彝族传说,鬼是从世上最美的“美女”孜孜妮乍变来的。

彝语“孜孜妮乍”,又称“子子尼乍”,意为“美女孜孜”(“孜孜”为名,“妮乍”为美女)。书中说:“孜孜妮乍呢,头发黑又长,鼻梁直端端,眼 睛明而圆,睫毛黑又翘,眉毛成影影,嘴唇薄又小,容貌体态啊,完美又无缺,风度神态啊,稳重又大方,言语举止啊,好似云雀鸣。”

在遥远的古代,孜孜装扮成一个漂亮的姑娘,出现在昭觉日哈落莫,当猎人海俄滇古打猎来到这里时,为孜孜的美貌所倾倒,两人一见钟情,随即把她带 回家。头一、二年孜孜妮乍美丽又贤慧,聪明又能干,到第三年就变得凶恶又无情,到晚上就变成了一副活骷髅。海俄滇古佯装生病,卧床不起,孜孜妮乍对他百般 照顾,说什么难寻的药能治好他的病,她都不辞辛苦想方设法给他找来,海俄滇古更加装病不起,并告诉她只有服用“武则洛曲” 雪山上的白雪才会好。孜孜妮乍又整装待发,临行前一再告诫海俄滇古不要请苏尼毕摩咒她。她一走,海俄滇古就请来了苏尼毕摩,进行各种仪式诅咒,孜孜妮乍取 雪回来进不了家门,变成了一只灰红色山羊,当场被人打死,耳内还有雪渣,最后被他们抛入河中,过了一些日子,被下游的一些人捞起并饱餐了-顿,结果全被毒 死,这些人随即变成了世间各种各样的鬼。

《孜孜妮乍》是一部彝族毕摩祭祀的彝文文献手抄经书。从内容上可以分成相对独立的十三章,各章的词句优美动听,琅琅上口,在大小凉山流传广,影响深。

在彝族先民朴素的哲学思想里,有人就有鬼,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忠贞就有背叛。孜孜妮乍,这个神话中花容月貌的女性,被认为是鬼的原形,却演绎了一段人间最为凄美的爱情故事。

彝族支系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 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彝族因彝语方言和地域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变化和自身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彝语方言、土语和服饰。操不同的彝语方言或土语的彝族支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彝族是一个支系繁多,自称繁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其自称也存在着不同。

彝语有六大方言,即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彝族服饰有300多种。彝族服饰、彝语方言以及彝族自称是区分彝族支系的重要依据。

“尼”是最早的、统一的彝族自称。据《彝族简史》,彝族自称有35种,他称有44种。但这只是彝族繁杂的自称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在彝族的历史上有诺 苏、聂苏、纳苏、罗婺、阿西泼、撒尼、阿哲、阿武、阿鲁、罗罗、阿多、罗米、他留、拉乌苏、迷撒颇、格颇、撒摩都、纳若、哪渣苏、他鲁苏、山苏、纳罗颇、黎颇、拉鲁颇、六浔薄、迷撒泼、阿租拨等上百个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彝族。

以“诺苏颇”、“纳苏颇”“聂苏颇”(尼苏泼)、“尼颇”、“撒尼颇”作为自称的彝族占川、黔、滇、桂四省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从方言来看,这些自称 都属于分布在东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和东南部方言区;自称“倮颇”、“罗罗”、“纳罗”、“腊罗”、“鲁泼”的彝族都属于彝语中部方言和西部 方言区,人口占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这部分彝族的自称与龙、虎图腾崇拜有关;自称为“倮颇”的,都属于倮、黎、栗、勒、俚同音异写,彝语的意为野 外、山上,即居住于山上的民族,其语言和习俗都与自称倮倮泼的较为接近。无论自称“尼颇”还是“栗颇”乐于接受“尼泼”这个彝族的较早的自称。彝族自称虽 然繁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统三大的自称体系:一统,即“尼”是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三大自称体系,即尼泼自称体系、倮(罗)泼自称体系、俚泼自称体系。这 三大自称体系是通过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尼”函变并衍生为繁杂的彝族自称体系的。

彝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

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自称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他鲁苏、他谷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华坪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拉武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撒摩都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郊区。

自称为他留、堂榔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地区。

自称为纳若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纳渣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六浔薄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从彝族的历史来看,彝族不同的支系、自称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缘由。不同自称的形成除了同彝族形成和繁衍过程中的部落内外战争(冲突)、民族迁 徙、彝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以及自然图腾崇拜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彝族自古以来就延续下来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有关。

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彝族祭祖大典“耐姆”习俗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和缩影,被视为是支系宗教活动的头等大事,是彝族最高 级别的祭祀礼仪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动的重要支柱及纽带。这一宗教体现认为祖先是子孙后代的保护人,是祸、福的主要根缘,人死后回归祖源地与祖宗团聚是对来世 的最大愿望,祖源地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乐土,而做好这一仪式对生者和死者关系较大,尤其对死者的关系重大。祭祖大典“耐姆”仪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成为以氏 族宗支为单位的对全氏族宗支祖先的最大的集体共祭礼。

彝族举行“耐姆”共祭仪式,除了具有缅怀祖先业绩、为祖先解除各种“罪过”、超度祖灵以求得子孙兴旺发达为目的外,最主要的而且最重要的目的是氏族分支,叙谱续谱。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彝族的历史就是祭祖分支的历史。

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彝族公认的父系始祖希慕遮传至31世孙笃慕(父系社会)后,彝族开始以父子连名的方式按血统关系记载谱牒。彝族在父系 氏族社会时期,彝文文献记载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第一、二次分支是发生在 “洪荒”前时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第一次是希慕遮14世孙道孟尼,道孟尼有9个弟兄8个兄长分别到各地开拓发展,变为其他支系或彝语支民族; 第二次分支是希慕遮29世孙武洛撮时代,武洛撮有12个弟兄,11个兄长渡河变成崇拜虎、狮、熊、猴、蛇、蟒、马、树、蜂、鸡等图腾的部族(即凉山彝文文 献《勒俄特依》中记载的“武之十二支”),只有武洛撮不变。第三次大分支是“洪荒”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为六个部(即彝族史书所记载的六祖分支),即老大慕 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南部发展;老三慕阿热(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老五慕阿克(布部)、老六阿齐(默部)向 金沙江两岸发展。经过三次大的分支以后,彝族各支系越来越发展和壮大。后来六部中的武、乍两部又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糯、恒两部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 族,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个家支;布、默两布也在滇东北、黔西北分化出十多个称“勾”的部落王国。这些“勾”部落分出的后裔成为前述德布德施行的亚氏 族之祖先,其范围几乎遍布贵州省和云南省滇东北等广大的彝族分布区域。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多以动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的自称,而彝族的氏族自称与之有所不 同。彝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作为氏族名称,氏族自称就是这个氏族的共同祖先,历经若干代的繁衍和发展后,氏族自称漫漫的成为了这个支 系的自称。由“勾”部落分出的氏族,仅在云南省禄劝县这个地方就发展为若干个亚支系,而自称纳苏颇的黑彝支系又分出十多个氏族、亚氏族支系,上百个家支氏 族每次分支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仪式,每次祭祖分支都出现新的氏族名称。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和时间的推移,氏族自称或亚自称也跟随着主人,成为所居地的支系标志称谓符号。

由于彝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延续下来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互动因素,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繁多的彝族自称和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 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如果说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便是造成彝族 支系繁多、自称繁杂方言或土语众多的重要原因。

彝族传说神祗8个

彝族传说神祗8个

1.阿普阿桑

远古的时候,有山呈白色,有沟金黄色;土地白茫茫,蛙类全身红。天上有白云三母女,朝着北方去。天上有黑云三母女,向着南方去。飞来三只斯尔鸟,要朝南方 去。有三只羚羊要从山崖过,有三只水獭要潜入水底去。天上降生了一个神人叫阿普阿桑,来到滇普合诺山,他用一把金耙子开了三层天。此后,天有三层,一层行 日月,一层过云雾,一层飘雨雪。2.杜滇斯日

杜滇斯日叫有翅之神,名叫瓦石特拉。泅在河中心,人就过不了河;潜在河下游,上游就喝不到水。住在祖祖安杂山,喝的是神泉水。她的翅膀能治麻疯病,她的羽毛能治传染病,她是人间的守护神。3.俄木斯日

石姆玛哈有棵树,树杆是白色,树枝是白色,树叶是白色,开花是白色,结果是白色。一颗白色的果,落在拉木博西山,生出了格基、托基、托加、青鲁四子弟。金路银路有四条,茶道盐道有四条。四条道路通四方,俄木斯日生财才有道。4.比滇斯日

比滇斯日是蹄类神。天地开启后,天空有格主,格主生三子,长子是大象,生活在雨林;次子叫绵羊,放牧在彝区;小子叫白头鹿子,生活在杉林里,它是神的羊,禁止去捕杀。捕杀野鹿子,就会动神怒。因此,森林里的蹄类不能杀,杀了犯神威。5.马琴斯日

马琴斯日是神人,长到七岁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为了认父亲,村里组织了全村男子,由马琴斯日指认父亲;马琴斯日指着谁,谁将是马琴斯日的父亲。然而 到了认父现场,马琴斯日向着山上跑。突然,天空飞来了一只长着鬃毛的怪物,马琴斯日也跟着飞走了。人们急忙从妇女的裙子上撕下布条,套在箭头上射向怪物,马琴斯日才从怪物手中掉下来。据传马琴斯日就是怪兽的后代。6.阿素斯日

阿素斯日降生后也是没父亲,每天关在家里边,有人好奇去偷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阿素斯日家中有口井,阿术斯日变成一条有鬃毛的怪兽“石洛莫嘎”在 戏水。阿素斯日放牧着一只独角的牛,阿素斯日将牛杀了取下牛角,牛角绘上彩漆,出兵打仗一吹长角就打胜战,阿素斯日成为战场上的英雄。阿素斯日带着母亲寻 父亲,父亲从天来,前边飞的是一群神鸟,后面跟着来的是一群兽,骑着黑熊走过来的是一条鬃鳞怪兽,他就是阿素斯日的父亲。父亲看见母子俩,送了一块黑色的 黄金,作为馈赐,据说这一种黑金,为世上稀有。7.普莫色色

普莫色色是汉族的神,与阿素斯日为争夺地盘而战争。请神来调和,要用杉木作边界,杉木长到哪里,哪里就是彝区。阿素斯日从日夫合几扯来大杉木,要栽到嘉定 去。普莫色色计谋多,捉了一只鸡公来,割了鸡翅膀,敲着大簸箕,学着鸡公叫。阿素斯日听到鸡叫声,误为天亮了,杉树还没栽下。因此,彝区被划到了大山里。8.普俄斯日

普俄斯日住在现在的越西地界上,拥有俄鲁索姑湖。世泽斯日住在俄鲁索姑山的背后,他想打通俄鲁索姑山,将俄鲁索姑湖的水引过来。不料此事惊动了俄鲁索姑湖 的神,湖水从地下流到拉布俄卓(今西昌),成为今天的邛海。普俄斯日和世泽斯日却因此而结怨。世泽斯日用毒酒将普俄斯日毒死,普俄斯日装着没死,不做丧 事。世泽斯日以为毒性不烈,因此,自饮一口,结果也中毒身亡。泸西阿庐古洞景区

百科名片

泸西阿庐古洞

阿庐古洞风景区地处滇东南,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城西2公里处。“阿庐古洞”为彝语,意即“前面有平坦草地的虎洞”,系宋元时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的穴居点。阿庐古洞是规模宏大的溶群,约成型于二亿年前,原曾是一片汪洋,后来地壳隆起,海水退位,形成了典型的岩溶景观。泸西境内素有九峰十八洞之称,阿庐古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泸西县位于红河州东北部,地处乌蒙山脉南端和袁牢山脉北端之间,最高海拔2459米,最低海拔799米,交通便利,气候良好,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泸西山川秀丽,是一个以喀斯特地下岩溶和江、湖、瀑泉、自然景观为主体,古老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为辅的溶洞群。她有瑰丽多姿的溶洞群,险要秀丽的南盘江,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潇洒多变的瀑布群,幽静多情的泉水,中心景区誉为“云南第一洞”。奇特的景观,典雅的环境、富丽的设施,优质的服务,已具规模的旅游城市,深深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阿庐古洞位于距昆明160多公里的泸西县境内,是一组典型的岩溶地貌地下溶洞群,是一个有着九峰十八洞的古老神奇的地下洞府。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就曾神迷于此,两次入洞考察,留下了“泸源之水涌于下穴,泸源之洞群于悬岩”的名句。

阿庐古洞又叫泸源洞,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溶洞群,它是宋、元时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的穴居点,其名亦是由此化 来。它的主洞体由泸源洞、玉柱洞、碧玉洞、玉笋河组成,三洞一河全长三千余米,洞景具有古、奇、绝的特点,洞外有泉,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洞下有河,还有 各种石笋、钟乳、石柱、石漫、石镰、石瀑、石花……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以及各种天造的“雄狮怒吼”、“古莲倒悬”、“飞龙戏瀑”、“三象驰原”、“古龟望月”、“鳄鱼凌空”、“犀牛出海”、“天然壁画”、“魏王点兵”、“擎天玉柱”、“九龙出海”、“阿细跳月”等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无穷乐趣。

编辑本段景区亮点

泸西阿庐古洞景区

在玉柱洞垂深十五米处,有一条可供广大游客一饱眼福、长达八百多米的玉笋河,水流缓漫,清澈见底,常年不枯。被称称洞中一绝的“水中石笋”和珍稀鱼类透明鱼,从外表可清晰的看到里面的骨骼及五脏六腑,实属举世罕见的珍稀鱼种,观者无不称奇,这更为玉笋河增添了神秘色彩。

编辑本段主要景观 泸源洞

泸源洞因山麓东南源泉自洞穴中溢出而得名。洞额有明代广西知府张继孟题“奇观”及清代巡抚谬英所题“天然石室”。洞体为厅堂式,全长700余米,由10余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厅堂组成,中间有狭道相连,洞穴呈网络状发展,拐弯伸展如地下迷宫。玉柱洞

玉柱洞出泸源洞5米,即入玉柱洞。可沿洞外石阶上攀观览青峰耸立。洞口石钟乳垂挂如帘,开状别致。全长800余米,为宫殿式溶洞,由10余个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厅堂组成,最大奇堂长70余米,宽30余米,规模宏大。

玉笋河

玉笋河为地下暗河,位于泸源洞,玉柱洞垂深15米之下,洞口位于玉柱洞中,全长沙余米。河水由北向南流动,流速缓慢,0.02米/秒,流量12各/秒,常年不涸。河道宽8米-12米,中心顶高5米,最高处10处。整个河穹似椭圆形拱顶、河水清澈见底,深0.8米-3米。游览只能乘人力之舟,每舟乘6人,无陆路通行。

碧山洞出玉柱洞,沿林荫小道西行350米,或乘旅游索道,便到碧玉洞入口。洞口位于祭龙山腰,洞穴为峡谷式深洞,洞穴延伸严直,少有大厅,全长720米。洞内钟乳石色如碧玉,故名碧玉洞。洞中玲珑剔透的卷曲石、阿庐玉、石盾(20余平方米)、石编钟为阿庐古洞珍品。阿庐古洞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奇特的典型喀斯特地貌溶洞群,是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落”的穴居点,是亚洲最壮观、最秀丽的天然奇观,有“云南第一洞”之称、地下园林宫殿之誉。

阿庐古洞

阿 庐古洞已开发开放了三个旱洞和一个水洞组成的全长3000余米的游程。有数百个景点,上下三层贯通,泸源洞、玉柱洞、碧玉洞造型风格各异,峡谷、厅堂、宫 殿相融其间,一步一景、步步是景,洞中钟乳悬积,石笋林立;色若碧玉、瑰丽透明、沿河交融、发育丰富,“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天、洞外有泉”,“天 然有石洞,造化夺神工”堪为世界一绝,使其具有“古、朴、奇、绝”等令人叫绝之风格特别是全长800余米的玉笋河,河面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珍稀鱼种“透 明鱼”遨游其中,举世罕见。河中泛舟,人在画中,如入仙境,令你留恋忘返。阿庐古洞的形成年代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当滇黔古海上升为陆地后,海中大量含钙质的物质沉积为石灰岩,经过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含有二氧化碳雨水的浸蚀和长期岩溶蚀出一个个落水洞和漏斗地穴,被溶蚀而成今天这样的洞中奇观。编辑本段旅游贴士

门票:60元,包括三洞一河游览,以及旅游索道和划船费用。另外聘请导游30元。开放时间:8:30-18:00 编辑本段交通概况

外部交通:昆明有旅游专车直达景区,游客也可先游览石林,再从石林向东行80公里,即可到达阿庐古洞的洞口。

市内交通:在菊花村客运站每天有三班车(7:30、8:30、12:30)开往阿庐古洞。也可乘出租车前往。

云南省内以昆明为出发点: 班线车 昆明--泸西·阿庐古洞

昆明市东部客运站--泸西 全程163公里 行程2.5--3小时。票价:42元 石林--泸西 全程80公里 行程1小时。票价:17元 弥勒--泸西 全程47公里 行程40分钟。票价:11元 师宗--泸西 全程40公里 行程40分钟。票价:10元 罗平--泸西 全程90公里 行程1.5小时。票价:26元 丘北--泸西 全程172公里 行程 3小时。票价:45元 自驾车 昆明--泸西·阿庐古洞

昆明--泸西 建议选择行走昆石高速86公里,石林--泸西二级路面80公里,全程2.5小时左右,路面宽广平坦。

石林--泸西 全程80公里二层路面,道咱宽广平坦无交通阻塞,沿途可观赏山水田园,正常车程1小时左右可到达。

弥勒--泸西 全程40公里,或师宗--泸西 全程40分里,新建的二级路面,道路宽广平坦无交通阻塞,沿途可观赏山水田园,全程行车时间35分钟左右。

罗平--泸西 全程97公里,新建的二级路面,道路宽广平坦无交能阻塞,沿途可观赏山水田园,全程行车时间1.5小时左右。

丘北--泸西 全程170公里,丘北出发经过弥勒至泸西,二级路面,沿途观赏山水田园风光,全程3小时左右。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旅游至少要带上两季的衣服,还应该带一件轻便的雨披,既可以在下雨的时候档挡雨,也可以在走累了的时候铺在地下歇歇脚。编辑本段最佳出游时间

红河州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22.6℃。最佳出游时间在3月-4月,9月-11月。

彝族谚语集锦

香甜的米酒越喝越醉人

友谊的手越牵越温暖 能分清糠和米容易

要识别真与假不易 战马不怕枪声哮

飞鹰不惧路途遥 九句话里总有一句可信

九条路中总有一条可走 愿群山变成亲人

愿峻岭变成朋友 山与山靠白云相连

坝与坝靠绿水相依 远飞的雄鹰见得多

勤学的人们懂得多 学会巨石那样稳重

莫学柳枝那样飘摇 一只无底的金杯

不如有底的木碗 大雁能知冷与暖

蜜蜂能辨西与东 猎人最熟悉山路

渔人更能识水性 不知西东望日月

不知南北望星星

不知高低莫爬坡

不知深浅莫过河 鹿耳再长遮不住鹿角

高山再高挡不住阳光 要学好需用一辈子

要学坏只需一刻钟 一树能容千只鸟

千鸟却难共一树

一家和气得安乐

一家和蔼得温暖 猫儿虽大吞不下一张牛皮

蚂蚁虽小能把牛皮吞噬掉 一人难挑千斤担

众人能移万座山 洗头红绳要选最长的

知心朋友要交最长久的

第二篇: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把好端端的人间被搅得民不聊生。智慧超人,英勇无畏的彝族英雄“黑体拉巴”,看到这个情景,便经常去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

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站在高高的山颠上,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从此,他们相亲相爱,山盟海誓。

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心里又愤恨又嫉妒,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放出铺天盖地的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聪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祭司,祭司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蝗虫,保住了庄稼。

看到这情景,可恶的体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在大祭司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阿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侗族斗牛节

"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

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绳子拴住两头牛的脚,像拔河一样往后拉,结束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子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

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侗家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

第三篇: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有多种,主要的有撒尼拨、阿细拨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刺绣水平如何,决定了妇女的社会声誉。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披毡。形似斗篷,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 “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

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棗腊鲁人。腊鲁妇女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每当吉日节庆,妇女们都要系上光彩夺目的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泡围腰给节日的欢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云南永仁等地的彝族,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装节。届时,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学习别人的经验。她们互相欣赏交流,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

彝族简介

2009-08-04 10:39:01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玉珊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文字总数达一万多个,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大约形成于13世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宇宙人文论》用问答形式论述自然观,是彝族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著;《西南夷志》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还有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等史诗。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服饰形式众多,男子喜穿黑色窄袖左斜襟上衣和多褶宽大长裤,缠包头,并在包头右前方扎一细长锥形的“英雄结”;女子喜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有的系围裙和腰带,缠包头;男女外出时,喜披“擦尔瓦”,“擦尔瓦”形如斗篷,长可及膝,下端缀以长穗,用羊毛织成,多为黑色。住房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凉山地区多为土木结构,俗称“瓦板屋”。云南则平顶土房较多,俗称“土掌房”。广西是形似“干栏”式的住宅。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自治地区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1951年5月12日)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1952年10月1日)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54年5月18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1956年9月20日)

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28日)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

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年11月27日)

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

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1984年10月5日)

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1984年10月9日)

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1985年6月11日)

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1986年7—9月建立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1990年12月29日)

节庆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传说古时撒尼(彝族支系)百姓为了反抗一个暴虐的土司而起义,为了庆祝胜利,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云南彝乡欢庆火把节 凉山彝族火把节:在传统与现代撞击中传承

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每当农历二月初十这天上午,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然后由家庭主妇给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着全家共进午餐。到中午时,男人不论大小都集中到两位“麻公巴”家喝酒。“麻公巴”据说是祖先打仗时首领的化身,人们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饭。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两位“麻公巴”领头,按“拉么”(老主人)和“萨南”(开腔人)划定的路线跳铜鼓舞。舞毕,“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阵五笙,接着人们就地吃午饭,大家互相敬酒,共庆佳节。

庆年节

庆年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过庆年节,并相互拜祝,载歌欢舞,祝贺节日。

日常食俗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即将玉米、荞麦、小麦、大麦、粟米等杂粮磨成粉,和成小面团,加水煮成面疙瘩,也称疙瘩饭,有酸菜、豆豉、辣椒等即可,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粑粑是将杂粮面和好,贴在锅上烙熟,也有将和好的面发酵后,再贴在锅上烙熟,称为泡粑。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饭,一菜一汤,配以咸菜农忙或盖房请人帮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盐豆等菜肴。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也有将玉米磨成米粒,去麸皮,与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为主食,还有是将各种面粉擀成粗面条,作为主食。吃饭时,长辈价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此外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鸡(土+从)、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乙族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用煮过肉的汤煮酸菜加少许的辣椒,可解油腻、解渴、醒酒,并可解轻微的食物中毒,每餐不少。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制作“多拉巴”时先将黄豆磨成浆,连浆带渣与酸菜一起煮食,味鲜美。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酒时,大家常常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边谈边饮,端着酒杯依次轮饮,称为“转转酒”。且有饮酒不用菜之习。酒的种类有烧酒、米酒、荞面疙瘩酒等。制作荞面疙瘩酒时,先将荞面疙瘩蒸熟,倒入簸箕中,待降温后,撒上酒曲,拌匀,盛入垫有芭蕉叶的篾箩中,再用芭蕉叶密封,置于火塘边发酵,过五、六天即成。在凉山州彝族民间,以坛坛酒(咂酒)较为有名。坛坛酒有用高梁、玉米、荞子等杂粮为原料,加上草药制成的酒曲,入坛用泥巴封口,酒味甜中带苦,饮时加冷开水,用竹管饮用,人多时可多插入几根竹管,多在年节、婚礼时饮用。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边泡饮烤茶。所饮用的烤茶是把绿茶放入小砂罐内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黄色发香时,冲入少许沸水,稍煨片刻对入开水即可饮用。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的食用器皿,川滇大小凉山均用马樱花和红椿木制成,分有漆和无漆两种。有勺、碗、瓢、盘、盆、盒、罐、钵、锅、甑、酒杯和酒壶,尤其以酒杯的制作最为讲究,除木制的以外,还有用羊角、牛角、牛蹄、猪蹄挖空制成,用鹰爪制作的杯脚更为精美。

农历六月廿四至廿六是云南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云南各地群众纷纷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欢庆节日。

节庆、礼仪食俗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其礼品多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并在上面铺盖四块肥厚的熟腊肉;火把节是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间进,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容丰登。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八人广席,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在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典型食品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的历史

2011-11-16 22:06:00 来源: 中国网综合消息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彝族先民;百濮;土目;六诏;昆明;古羌人;改土归流;劳浸

[提要]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发展

旅游业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占全国面积60%以上,由于地理、历史、观念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民族地区的发展滞后,大多是以农为主的经济格局,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因此,民族地区也是我国贫困地区的主要聚集地。然而,民族地区大多又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风光秀丽、山川迷人,而且风情神奇、民俗诱人,是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所在。江总书记曾经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多年以来,许多民族地区就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作出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其中,许多区域就是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人而带动了整整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比如,湖南土家族聚居地的“张家界”,四川藏族聚居地的“九寨沟”,贵州布依族苗族聚居地的“黄果树”,云南纳西族聚居地的“丽江”以及云南彝族聚居地的“石林”等等。

信息革命和新的传播媒体在凉山彝区的出现,一方面是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凉山彝区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所经历的五次信息革命中,凉山彝族自身所发生的是语言革命和文字革命.印刷革命、电信革命以及数字压缩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革命,凉山彝族仅是受益而已.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出现,对凉山彝区信息的传播和彝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但有了先进的传播媒介,并不意味着有理想的传播效果,还必须注重编码的语言符号,即彝语文的运用.科技扶贫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差异、交通网络、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及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现措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若能掌握开启西部资源宝库和广阔的潜在市场的“金钥匙”,实施“科教西进”、“技术跨越”的发展战略,这将对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当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由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以“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宗旨的“兴边富民行动”。它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以党的十五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抓住西部开发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发,以政府扶持为主,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有明显提高。“兴边富民行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切实把基础建设搞上去;二是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下大力气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农副业产品率,需要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养殖业、牧业和林业;搞活经济,广开就业门户路,需要发展第三产业。这一切都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劳动组合投向作新变动。但在调整中,要注意保证粮食生产,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关系,二者必须兼顾。

粮食是基础,这是我们国家历来就重视的,粮食不足,发展什么都很困难,在这个问题上,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地区不一样。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般都处在边远和高寒山区,交通不便,如果把产业结构和调整建立在调进粮食的基础上,那就很被动,仅仅是粮食运费就吃不消。因此,在起步时期调整产业结构,决不能忽视粮食生产,不仅要有足够的粮食作物面积,还要保证设入,从各个方面支持、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扶持当地农民各种专业户,以促进当前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组织好乡镇“集、场、街”等多种民族形式的集市贸易,活跃当地农村的初级市场。

(三)加快小集镇的基础建设,允许当地农民进镇开店设厂,以发展适合本地区各民族人民需要的各种“小字号”企业;大力发展民族传统的特种产品和特需商品的生产,以扩大传统的民族市场。

(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建设是当务之急,这是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个极端重要的前提和条件,可以沟通各地市场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另外,民族地区大都山高路远,耳目闭塞,因此,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信息活动,已经成为发展民族边远地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重要条件之一。

(五)充分发挥林果业的优势。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要调整好林种结构,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重点抓好商品林基地的建设。如林场、茶厂、药材圆、果圆等。大力发展本地的杉、松为主的用材林和以油桐为主的经济林。

(六)大力发展旅游资发与旅游服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当今世界各国都重视旅游资源开发,把旅游业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国甚至让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还很年轻,但它很快就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外汇收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扩大社会劳动就业、促进有关行业发展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给振兴民族经济带来许多好处。

彝族的宗教信仰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7-16

发表评论>>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云贵地区部分彝族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彝族与虎

彝族与虎有着密切关系。云南巍山、南洞一带的彝族自称是虎族。男人自称“罗颇”(颇,雄性),女人自称“罗罗摩”(摩,雌性)不分性别则自称“罗之”、“罗罗”。他们称虎为“罗”或“罗之”,称公虎为“罗颇”,称母虎为“罗摩”。他们的族称与对虎的称法相同,即以虎自命。彝族的“十二兽”历法,不与干支相配,只用十二属相,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历法。彝族纪日“十二兽”历法,一定要把“虎”即“寅”排在最前,因为彝族自称是“虎族”。彝族还有的以虎作地名,给自己的子女取与虎有关的名字。每逢红白喜事,还有要虎像的习俗。他们重视虎,甚至视之为祖。他们以虎命名的地名中,没有一个以雄性的虎来命名。除中性的“罗”之外,全用母虎“罗摩”。不难看出,对虎的图腾崇拜,是彝族母系社会的产物。

《彝经》

《彝文经典》的简称。内容大部分为祭祀经和占卜经,是历代毕摩(彝族男巫师的一种称谓)书符画咒的产物。一部分为伦理、天文、医药、神话、诗歌等方面的典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彝族社会的政治、历史、科学和文化。

米孙叭

彝语音译,“祭龙”之意,是彝族自然崇拜的一种祭仪。每年夏历二、三月的一个龙日(也有定为正月十五者)祭奠以“龙树”为代表的“龙”。或以水塘为象征的“龙”,以祈丰年。

彝族风俗习惯

作者:lfm 日期:2011-08-23 15:59:09.0 浏览次数:1528 次

一、婚俗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二、定亲及娶亲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这次去,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二、迎宾礼

彝族人十分好客,热情劝客人饮酒。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来,相对举杯,席地而坐,一边倾心相谈,一边劝酒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的酒。喝吧;尽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劝。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杆,站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凡是来往行人都要劝你拿着杆杆从罐里吸饮过酒后才让你走路。人们称:“甜不过彝家一杯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三、服饰

彝族的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梁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

四、鸡冠帽

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1200多颗大小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喔喔”啼鸣的雄鸡。鸡冠帽是彝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每年过“尼这两”节时,红河地区彝家姑娘都要绣制一两顶鸡冠帽。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伴着姑娘,帽上的大小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远光明和幸福。

五、彝族的忌讳

彝族群众最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众家里作客,要坐在锅庄(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觉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脚踏在锅庄上,更不准从锅庄上和堆放的柴上跳过。彝族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们给你东西吃,你必须吃,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少喝一点,表示谢意。不然,就认为你看不起他们。彝家给你吃的东西,只准在那里吃,不准带走。否则,就会说你对人不讲义气。

一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公元前2世纪彝族先民就开始繁衍生息于中国西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其中美妙的歌舞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素以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著称的彝族人民和他们的领袖人物、民族英雄、科学家,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与巩固的过程中,为开拓西南边疆,繁荣祖国的经济、文化与科技,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主权的完整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四篇:寻甸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寻甸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远古时候,居住在寻甸山区的彝族先民,为了繁衍后代,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勇敢地和洪水猛兽搏斗,建立了家园。他们披星戴月耕作,秋天收获荞、麻满足衣食所需,秋后进入冬闲就结伴进入深山狩猎,获取兽皮兽肉丰富生活。多少年来一直过着十分舒适的日子。可是,他们丰衣足食的美好日子,却使天宫的恩体古兹十分嫉妒,他不许彝民们过这样舒心的日子,一定要使他们的庄稼毁灭,粮食无收。于是,恩体古兹就派遣天神十大力来到彝山,要把所有的庄稼全部踏平。

灾难降临的时候,人们焦虑、愤怒,但是想不出任何计谋,来对付恶魔十大力的摧残,保护庄稼不受损坏。为此,村村寨寨,人们处于极度慌乱之中。此时十大力已踏平了几座小山头。当他正向车湖边几个村寨的大片荞地、麻地踏来的时候,人们像三伏天热石板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老人们不断地哀声叹气,妇女们只是悲痛哭泣,娃娃们却吓得钻在娘的衣裙下嚎叫。处此危急时刻,寨子中一个叫包聪的精壮小伙子,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他安慰父老乡亲们不要焦愁、伤心。他要大胆地去与恶魔十大力拼斗,誓死要把这个坑害百姓的瘟神打败、赶走,保住庄稼。人们听了包聪的豪言壮语,十分佩服他的胆量和勇敢。但是,善良的乡亲父老却劝他说:“好心的包聪呀!你一个小青年要去与威力无穷的十大力天神搏斗,不行呀!那简直是如像一头小牛犊要想去顶倒一座山啊,你哪能斗得过那个邪恶的十大力啊!孩子,你还是忍住吧,千万不要去冒险„„”然而,包聪却不听劝阻,谢绝了乡亲们的好意,毅然地脱下身上穿着的羊皮褂,裸露出钢筋铁骨一样结实的身体,大步迎向十大力走来的山岗方向。这时,十大力已踏平了无数块荞、麻地,快来到包聪跟前。包聪一看十大力身高数丈,腿粗似柱,体壮如牛,两眼好像鸡蛋一样地突出,发出闪闪蓝光。十大力一见这个彝家青年,不仅不回避、逃跑,反而大步迎着他走来,顿时大吼一声,声如炸雷,震荡群山。包聪看到面前十大力这副凶恶、庞大的样子,也感到有些害怕。但是,仗想,自己已在众乡亲父老面前表示了决心,岂能畏缩后退。就是我制服不了他,也要以死相拼,才不愧是一个彝家青年。他这么一想就勇气十足,下了最坚定的决心,勇敢地冲了上去,伸出钢铁般的双手、有力地卡住十大力的脖子。十大力万万没 有料到,这个彝家青年敢于向他挑战,所以毫无防范。他被这小伙子紧紧卡住咽喉要害,胸口上也被包聪狠狠地踢了两脚。顿时心痛眼花呼吸困难,失去了原先骄横的神威。但毕竟是天宫恩体古兹座下的一尊天神,是有一定神力的。虽被包聪全力扭着卡住不放,但很快就使出他所有的神力来和包聪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双方的手纠缠在一起,如像四条钢筋扭结在一起;两个头颅顶在一起,如像两座山包撞在一起,碰得发出轰轰的响声,双方的膝头在地上抵挪,就把大地抵成了一个凹坑。他们互不相让,谁也不甘示弱,拼斗得太激烈了。摔打、翻滚、扑跌,连续恶斗了三天三夜,引来了周围各山寨的彝民乡亲围观。开始人们都为包聪提心吊胆地捏着一把汗,后来十大力渐渐力不从心,步步后退,全身大汗淋漓,已无还手之力了。而包聪却劲头十足。于是,无数围观的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喊:“加劲!包聪加劲!十大力被打败了,快加一把劲打倒他!”父老们的声援,使包聪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瞧准对方一时还不上手,抓住时机,使出全力,飞起一脚,正中十大力胯裆下,同时抽出右手狠狠地朝十大力当心就是沉重的一拳。十大力摔了个仰面朝天,倒于地下,发出一声巨响。包聪立即一脚踏在他的腹部,弯下腰紧紧卡住十大力的脖子。这时,十大力的力气耗干了,只能发出粗重的喘息,一点抗争的能力都施展不出来,终于瘫倒在地上气绝身亡。不一会,他的尸体竟变成了一座光秃秃的小山。后来,这座小山就被人们开垦成耕地,世世代代在这山地上耕种荞、麻等庄稼。

包聪勇敢、无畏地制服了十大力,为父老乡亲消除了祸害,保住了庄稼。全村的人高兴得欢呼雀跃,一齐向包聪涌来,拥抱他,托起他。第二天,这个村的小伙子们邀约着,带上弓弩、叉杆走进深山密林,打来野猪、麂子、兔子等野兽;妇女们忙着做丰盛的饭菜,整个村寨的乡亲们都在忙着要给包聪庆功。庆功宴席上,老人们给英雄包聪敬上美酒;姑娘们穿戴一新,在小伙子们吹响的芦笙伴奏下,高声歌唱,翩翩起舞。所有的彝家人民全都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

包聪的胜利,大风也为之高兴地呼啸歌唱,随之把这个喜人的消息,传到高空,传向四面八方;山溪、江河也为他高歌、吟唱,也尽情把这个消息传得很远很远。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天王恩体古兹的耳里,大大地损伤了他的尊严。他一时恼羞成怒,决定亲动圣驾,动手毁坏彝家所有的庄稼,使其颗粒无收。于是,他就装了一大葫芦香灰面,腾云驾雾来到彝山上空,将香灰倒出来,恶狠狠地撒向 2 山篝、大地和沟沟凹凹。这些飞灰细末一散开,马上变成了黑压压的蚱蜢、蝗虫。像乌云一样,天被遮得阴暗无光,它们随风移动,降落到所有的庄稼地里,山林草丛中,沟沟凹凹里,很快就把所有的庄稼禾苗吃光了,也把山岗篝谷的树叶啃光了。

村村寨寨的庄稼、牧草以及其它绿色植物,差不多都被害虫吃光了,乡亲们焦急得一筹莫展。有一天,一大片密集的蝗虫,扑进一户彝家。一个小伙子正点燃一束干麻秸准备烧火做饭,突然,黑压压的蝗虫扑进家来,他就举起麻秸火迎向飞来的虫群,旋转舞动。由于蝗虫、蚱蜢等虫翼翅薄如竹瓤,双翅遇火就被燎光,霎时,大批蝗虫、蚱蜢被烧死,就是未烧死的也被燎光双翼跌落于地,只能半死地蠕动着。这无意之间的防御,竟致蝗虫死于地,一举烧毁无数害虫。小伙子看到铺满一地的死虫,连饭也不忙做了,跑遍整个村寨,将这发现告诉乡亲们。于是,全村男女老幼一齐动手,很快找来很多麻秸、干竹子、干松枝等,点起无数火把,白天黑夜地分头扑灭害虫。并且很快一村传一村,不几天成千上万的人都举起火把,很快就把天王恩体古兹降下的虫害消灭了。人们及时追肥薅锄,秋天仍获得丰收,又过上了安乐幸福的日子。

从此以后,每年到六七月间,若田地间发现了蝗虫、蚱蜢等飞虫噬食禾苗,就根据历年实践积累的经验:夜黑时,一有火光,飞蛾、蝗虫就成群向火光扑来的特性,燃烧着火把从村中房前屋后直至田间地头,以火光引诱害虫进行扑灭。后来各种害虫很少出现了,但是每年六七月禾苗成长旺盛时节,人们都习惯地在无月亮的黑夜间点燃火把,到田野、寨子中游巡一周,以视对天王恩体古兹的示威和预祝丰收的到来。这样又过了很多年,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摸索改进了火把燃料,事先砍来碗口粗的青松树,刮去外皮,将根部六七尺长的一段用斧子砍成条裂,从裂缝中打进木楔子,使其松散,晒干成火把。这就比原先的麻秸、松枝、竹子易燃耐烧了,同时又从松树林中把松树分泌出来的松香(松树脂)撮来舂成细末,再配上其他易燃物质作引火之物,并把举行火把活动的日期固定于每年稻谷含苞,包谷、荞子、大麻开花的六月二十四日,天黑以后举行。因为是在下弦无月亮的晚间,飞虫见火光成群地飞扑而来。二十四日晚,各村寨的青年伙子们就以两人为一组,一人平举着燃烧的松树火把,另一个提着一篮松香尾随,当飞虫成团向火把拥来时,就抓起一把松香抛入火中,火焰向四面喷射,周围的 3 飞虫就被烧光了。又经过一些年,田地间虫害少了,就演变成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在村寨中及游览场所举行耍火把晚会。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人们认为只在六月二十四耍耍火把未免太单调了,有人又捉来蟋蟀、牛屎壳郎、鹌鹑饲养,训练它们斗架取乐。可是这种活动面太小,只能供三五人围观取乐,多数人又看不到斗殴情形;又有人牵来两头绵公羊抵角斗架,这就扩大了场面。可是有时牵来两只公羊再次逗引,总是斗不起来;有时又出现两只羊恶斗不休,拉扯不开,直斗到角断羊死的地步,又太残忍了。人们又改用两头大黄公牛,选择一山脚宽敞的平展草场,激怒两头公牛斗架。这样搏斗激烈壮观,场面很大,能使成百上千的人群都能看到激烈精采的场面。后来斗牛活动固定于每年“立秋节”这天举行。这样“火把节”与“立秋节”就成了人们喜爱的节日活动。到了“立秋节”这天,双方将各人所养的斗架牛牵到“秋场”展开竞赛,以祝贺即将到来的秋收,并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人作为裁判人。比赛结束,还要就地喝一席酒,吃一顿丰盛的羊肉汤锅;各个村寨涌来看斗牛的小伙子们,在日落天晚时,就吹响了牛角号、葫芦笙、树叶口哨,吸引姑娘们来对歌。伙子姑娘对唱到高潮时,如果产生了爱慕之情,就你追我赶,钻进暮色笼罩的密林中去谈情说爱,通过倾心交谈定下终身。多少年来,年年举行盛会,一直延续到今天。

流传地区:寻甸县 收集地点:寻甸县仁德镇 收集时间:1993年 讲 述:佚名

记 录:毕正义(彝族)、余荣品(回族)

第五篇: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浏览。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一

从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提拉巴,两人都有拔山之力,没有人能够摔倒他们。斯热阿比听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领,就从天上下来,和他比试。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门,临行时,他对母亲说:“天上的大力士来找我,请老人家抬一块铁块招待他,就说这是我吃的东西,请他尝尝。让他等一会儿,我马上回来找他摔跤。”

说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会儿,斯热阿比来了,阿提拉巴的母亲真的抬了一块铁块给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咬了一口,怎么也咬不动。他想:阿提拉巴吃铁块,他的力气一定比我大。想罢,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来以后,他母亲把经过说了一遍,阿提拉巴听说斯热阿比咬不动铁块,就知道力气一定没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刚刚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来摔跤,那咱们就比试比试吧!”

斯热阿比听了他的话,就张开双手,猛地抱住他,两人就开始摔跤了。他们的力气真的非常惊人,大地被他们震得格格的响,那些山峦、树木都抖动起来。斯热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跄一下,被斯热阿比压在地上。但他的背脊还没有着地的时候,阿提拉巴一个挺身,从斯热阿比头上翻过来压在他的身上。斯热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输,还要求再摔一次。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个骑马式,斯热阿比用力摔他,他的两脚像生了根,一动也不动。阿提拉巴乘对方不留神,抓住对方的一只胳膊用力一摔,斯热阿比被摔出两丈多远,趴在地上动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热阿比口吐鲜血,已经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里,哪知天菩萨知道斯热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后,非常生气,但又没有办法对付阿提拉巴,便派来大量的虫子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二

相传,火把节的由来与诸葛亮有关。很久以前,云南维西地区的百姓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有一年,诸葛亮率兵来到这里。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隶主)的酒席上,诸葛亮了解到当地百姓不会耕种水稻,他就率领大家刨土、搬石头、垒田埂、修水渠,同时派人去四川拉稻种。

一天夜里,诸葛亮得悉去拉稻种的人马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便决定让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气的方法,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了。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人就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象征幸福的日子。

彝族火把节的活动内容:

准备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彝族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彻夜不息。

选人

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选俊男靓女。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多种条件。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梳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如今,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彝族火把节都要进行的比赛。

狂欢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彝族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彝族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彝族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活动

彝族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彝族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下载彝族介绍与传说(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彝族介绍与传说(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彝族火把节介绍(精选五篇)

    彝族火把节介绍 火把节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开始,举行3天的点燃火把仪式。 第一天“都载”意思是“迎火” 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敬神祭祖,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

    彝族文化介绍词(最终五篇)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

    彝族小学阳光大课间活动介绍

    彝族小学阳光大课间活动介绍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简介 小学地处高寒山区,是以一个彝族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小学,共有教师10人;学生115人,本校体育课教学及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严格按照......

    春节的传说故事介绍

    导语: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大家都来了解一下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传说故事,供各位阅读和参考。春节的传说故事1: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

    彝族风情与火把节

    盘 县 彝 族 风 情 彝族是我县定居最早的少数民族,据资料记载有二千多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他们开拓了盘县这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一千八百多年。在盘县历史文化的发......

    春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介绍

    春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介绍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那么你了解春节......

    介绍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每逢腊八节到来时,人们会在这一天里喝着腊八粥、做腊八蒜,所以这就成为了中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介绍腊八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

    起源与传说(含5篇)

    榴莲传说 相传古时一群男女漂洋过海下南洋,遇上了风浪,只有一对男女漂泊几天到达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居民采来一种果实给他们吃,两人很快恢复了体力,再也不愿意回家,在此结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