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文言文(大全五篇)

时间:2022-09-30 01:1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石潭记》文言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石潭记》文言文》。

第一篇:《小石潭记》文言文

《小石潭记》文言文汇编15篇

在我们上学期间,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文言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文言文1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捕蛇者说》《渔翁》等。【重点字词读音】篁竹huáng 清冽 liè 坻chí

嵁 kān 佁然 yǐ 俶尔chù

翕忽 xī 犬牙差互 cī

悄怆幽邃 qiǎo suì【释词及译文】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篁竹:竹林。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乐:以……为乐。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就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

(“如鸣珮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流声音的清脆悦耳,给读者以音乐的美感。)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伐:砍倒。

下:名字作状语,向下。

尤:格外。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砍倒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运用动作描写,用行动写心情,体现了前面的“乐”字,也可见小石潭的僻静和幽冷。)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以为:以……为,把……作为。

近:用作动词,靠近。

以:连词,而。

坻:水中高地。

嵁:不平的岩石。

译文: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翠蔓:翠绿的藤蔓。

译文: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三个四字短句,简洁生动,动静结合,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抱、错落缠绕的情景。)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澈:穿透。

布:分布,这里是映照的意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表面是写鱼,事迹上突出了水清的特地单,既表现了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译文:鱼儿停在那里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一同欢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人鱼同乐的情景。)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交错,错杂。

其:指溪水。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凹凸不平的情状。)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凄凉。

邃:深。

凄、寒: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使……寒冷。

译文:(我)坐在小石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凄神寒骨”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寂寞凄凉的处境。)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因为。

过:太。

境:环境。

清:凄清。

居:停留。

去。离开。

乃:于是。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一个“清”字,情景交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11.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字词解释】(一)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许(古义:大约;今义:允许。)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古义:映照;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3.崔氏二小生

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全石以为底

以为(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5.闻水声

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

6.乃记之而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7.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二)一词多义

1.清:

①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2.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以:

①全石以为底(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修饰,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4.从:

①从小丘西行(由)

②隶而从者(跟随)

5.差:

①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

6.环:

①如鸣佩环(玉环)

②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乐:

①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形容词用作动词。)

8.游: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②同游者(游览)

9.而:

①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

②潭西南而望(不译,表修饰关系。)

10.为:

①全石以为底(做为)

②为岩(成为)【理解性默写】1.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写小石潭全貌(小石潭名字的由来或水清的原因)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上景物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描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6.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内容理解】1.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写水清,请你写出一处来并赏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水清澈的特点。

3.文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游鱼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游鱼,先写生动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作用:由游鱼衬托潭水澄澈,同时从侧面表达作者愉悦的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为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文中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答:四个角度:水声、水的清凉、水中鱼、水之源。

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水清的特点。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它虚实相生,有景有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8.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答: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潮的艺术技能。

③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9.《三峡》写水、《与朱元思书》写水,《小石潭记》写水,有何不同?答:《三峡》写水从客观上体系那水的特点;《与朱元思书》泄水清、急,表现景美,表现作者想要寄情山水的想法;《小石潭记》写水,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中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保,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集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颂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小石潭记》文言文2

文言文《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 ,世称柳河东。(1分)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水尤清冽(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乃记之而去( ) ④隶而从者( )

11.苏轼评价柳宗元的文字:“似淡而实美”,认为可与陶渊明的文字媲美,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段文字。(2分)

1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小石潭前留恋的时光中,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2分)

13.“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神往,“佳山胜水网”向全国网民推荐这一处名胜,请你根据作者的描绘,写一段介绍小石潭的文字。(3分)

9.略10.略 11.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潭身比作北斗星和蛇爬行的样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潭身的曲折、或隐或现。(2分) 12.作者的心情由欢快愉悦转入凄凉忧伤,欢快愉悦是因为小石潭风景优美,另他陶醉,凄凉忧伤是作者想到自己抱负不能伸展,感到孤寂。( 2分) 13.参考:小石潭小巧玲珑,藏在翠竹之中,环境优雅,它的水面有很多小岛屿,形状各异,潭水特别清澈,观看水中的游鱼令人陶醉,潭身曲折绵长。(围绕石、水、环境、潭身,每点1分)(3分)

《小石潭记》文言文3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文言文4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字词解释:

心乐之 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闻水声,如鸣佩(珮)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课文解读:

1.从原文第一段看,小潭取名“小石潭”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开头写“隔篁竹,闻水声”,后面写“四面竹树环合”有何关系?

3.第二段写潭水及水中的游鱼,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写游鱼,既写出了静态,如“ ”;又写出了动态,如“”,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5.结合选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谈谈你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小石潭记》文言文5

一、词语

水尤清冽:格外。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出现。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隶而从者:跟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下见小潭:在下面。日光下澈: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记之而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小石潭记》文言文6

作者:柳宗元

[唐]柳宗元

【题解】本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游记。

文章着力摹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从中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对潭中游鱼的刻划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其生动传神的笔触、绘声绘影的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1],为嵁为岩[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3];俶尔远逝[4];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5],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右[6],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到有流水声,那清脆的声音如环佩叮咚,心里不禁暗暗高兴。在竹丛中砍出一条通道,钻过去俯身见有一个小潭,潭水非常清澈。小潭由整块的巨石作底,近岸边石底上卷露出水面,形成一处处突出水面的高低、岛屿、高岩、巨石。小潭四周绿树翠藤,交织攀缠如网,参差悬垂,摇曳多姿。潭里大约有一百多条鱼,都好象悬空而游毫无依托似的`。阳光一直照到水底,那鱼的影子点点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尾巴一扭游到远处,往来倏忽,好象在和游人取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眺望,只见一条曲折蜿蜒的小溪,时隐时现。溪岸犬牙交错,无法探知它的源头。坐在潭边,四面竹树环抱,寂寥无人,那幽深悲凉的气氛,简直蚀骨伤神。由于这地方环境太冷清,不可久居,所以留下标志就离开了。

这次同游的有吴武陵、龚右,我堂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是崔家两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汪贤度)

【注释】

[1]坻(chí池):水中高地。[2]嵁(kān堪):高深的山岩。[3]佁(chì翅):痴呆的样子。[4]俶(chù触)尔:动的样子。[5]斗折:象北斗星那样曲折。[6]吴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因罪被贬永州,与柳宗元交好。龚右:有些版本作龚古,生平不详。

《小石潭记》文言文7

阅读《小石潭记》,然后完成题目。(20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以下各组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夫能不以游堕事②以其境过清

B.①水尤清洌②以其境过清

C.①潭西南而望②乃记之而去

D.①为坻,为屿,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水尤清洌( ) (2)悄怆幽邃( )

(3)佁然不动( ) (4)隶而从者(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4:理解填空。(5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 ”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 ”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 ”是静,“俶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为了发展旅游事业。

小题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1)洌:寒冷 (2邃:深 (3)佁然:愣住的样 (4)隶:随从

小题1:(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我)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

小题1:①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闻水声 ③佁然不动 ④鱼,水

小题1: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小题1:试题分析:A、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它们的含义和用法相同;B、前一个“清”是形容词,“清澈”的意思,后一个“清”是形容词,“清净、冷清”的意思,两个“清”意义不同;C、第一个“而”表顺承,无实际意义,第二个“而”表顺承,“便,就”的意思,两个“而”意义不同;D、前两个“为”是动词,“成为,形成”的意思,后一个“为”表被动,“被”的意思,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小题1:试题分析: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就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它在文中的含义,同时还要注意它的用法。(1)“洌”,是形容词,“寒冷”的意思;(2)“邃”是形容词,“深”的意思;(3)“怡然”是“愣住的样子”的意思;(4)“隶”是 名词,“随从”的意思。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要注意把“可”、“许”、“若”、“皆”、“若”、“无所依”这些词句翻译准确。翻译(2)句,要注意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些词句翻译准确。

小题1:试题分析:①要求写出点面结合中的“点”,即“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②要求写出远近交错中的“远”,即“闻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③要求写出“动静结合”中的“静”,即“怡然不动”,鱼在水中一动不动;④要求写出“虚实相生”中的“虚”(即“鱼”)和“实”(即“水”),以鱼的可视、可数来衬托水的清幽。

小题1:试题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的含义是“(那幽深悲凉的气氛,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由此可知,这八个字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寂静”的氛围和作者“寂寞忧伤”的心情。

《小石潭记》文言文8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俶尔远逝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心窃乐之

(4)见修竹数千株

小题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2分 )

A.潭中鱼可/百许头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昨/游江上D.四面竹/树环合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小题4:读懂山水(6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回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 忽然 ②那,它的 ③ 以……为乐,喜欢 ④ 长或修长或整齐的

小题2:C

小题3:(1)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小题4:(1)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2)示例:甲段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有“寂寞”“悲凉”“凄怆”之意即可)。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小题1:试题分析:(1)“俶尔”:副词,忽然。(2)“其”:代词,他的。(3)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4)“修”:一词多义,修长。

小题2:试题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含义是“潭水中的鱼大概有一百多头”,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头”,即“潭中鱼/可百许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即“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四面竹树环合”的意思是“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四面、有竹子和树木环绕”,即“四面/竹树环合”。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时,要注意把“凄神寒骨”(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寂静)、“幽邃”(幽深)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时,要注意把“次日”(第二天)、“访”(拜访)、“久”(很久)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1)“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2)《小石潭记》段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营造了一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游江》“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即作者悟出的道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小石潭记》文言文9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鱼可百许头 可: (2)蒙络摇缀 络:

(3)佁然不动 怡然: (4)悄怆幽邃 悄怆: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9.《小石潭记》中写景,主要突出写了小石潭的水清澈这一特点,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如 ,又用了侧面描写,如 。(3分)

20.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写的环境特征,在《小石潭记》中也有表现,主要体现在 ;诗与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作者 , 所以表达出的情感也有相同之处,这就是 ,当然,在《江雪》中,更表达了作者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 这个词语上。(4分)

参考答案:

17.(1)大约 (2)缠绕 (3)呆呆的样子 (4)忧伤的样子

18.略

19.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0.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被贬官期间 内心悲凄、孤寂之情 独钓

《小石潭记》文言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借助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学到的游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即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品读语言,借景抒情的写法;在阅读中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能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表现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2、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导入;介绍“记”这一文体。(课件展示:“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指名试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疏通课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互动交流,积累文言词语。(课件展示)

⑴实词意义:

水清尤洌(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日光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

⑵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用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为坻,为屿……:成为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水尤清洌:清澈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以其境过清:冷清

不可知其源:能够

3、翻译接龙:

学生每人一句,依次下传,教师适当点拔。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意境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评,看他(她)读的节奏是否合理,语气语调处理是否恰当。

2、全班齐读课文。

3、自由读文,研讨读法: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4、师配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课文。

5、尝试背诵。

四、作业

1、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2、书面翻译你喜欢的三至五个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习游记阅读方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学习中,就读到了一组优美动人的游记散文,也学习到了一些阅读游记的方法,今天,我们又要跟随古代的名人大家,文人墨客一起去饱览秀美的山光水色了。我们不妨把在第一单元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师生共同回顾生,师展示课件相关内容)。

二、细读课文,欣赏如画的美丽意境

1、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它们又各自有什么特征?如果让你为这个小石潭作一幅画,你认为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

⑴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所描写景物,并概括其特征,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说说这幅画的风格。

⑵学生发言后,师总结(展示课件相关内容:潭石──异石纷呈;潭水──声悦水澈;潭源──曲折,多姿,神秘;潭境──清幽凄凉):这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

2、如果把课文拍成一部导游的风光记录片,你觉得应该拍摄哪些镜头,画面?

⑴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再想像镜头和画面。

⑵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并以课件展示教师自己心目中的小石潭的镜头及画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它可以拍摄下面一些镜头及画面:行进中的镜头(“从小丘西行”)、近景画面(石潭)、特写画面(鱼)、远景镜头(潭西南而望)、全景镜头(坐潭上)。

三、品读课文,体会诗般的语言艺术

学生自由品析语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或者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并说出原因。

1、学生活动前,教师引导:这是一篇言简意丰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我们读游记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学习语言。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去品析你喜欢的词句。

2、学生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品读结果写下来,完成任务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品读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作总结。

四、赏读课文,感受音乐般的幽凄的情感

1、聆听教师的文章配乐朗读(课件配乐《高山流水》),说说你听后的整体感受(或者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相应评价,并作总结:文章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淡淡的哀伤”,“幽静凄美”等都可以,(如有异议,例如说“悠然自乐”的,放到下一个环节去解决。)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划出文中的两“乐”一“清”(或“凄”)后,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而“乐”?又为什么觉得“清”(即凄清,冷清)?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老师总结:对于经历宦海失意的柳宗元来说,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所以说《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如: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陆游……教师总结: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六、作业

1、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描写,300字左右。

2、背诵课文。

《小石潭记》文言文1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裨(bǐ):使。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凄神寒骨( )

⑵悉皆怪石( )

⑶不可名状( )

⑷为之怅然( )

2.下列句中加粗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都邑之胜境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乃疏凿芜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以其境过清其真无马也(韩愈《马说》)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使……凄凉使……感到凄凉(凄清)⑵全,都。⑶说出⑷失望,失意,惆怅

2.C

3.⑴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⑵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

⑶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

4.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

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

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文言文12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篁竹: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翠蔓:碧绿的茎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卷石底以出;以,而。

文言现象

相似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1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

(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写作特色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鉴赏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写作手法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的记述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全文寂寥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中还运用了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传神,穷为尽妙,意境幽深。

艺术手法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此文的语言极为精美。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语言极为精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用“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并不深奥。“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更把游鱼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写作目的

作者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抓住景物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借景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

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的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斗折蛇行”看出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形象地描绘出了小溪的轮廓与外形。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小石潭记》文言文13

一、原文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初中文言文,

二、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三、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 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小石潭记》文言文14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乃入见。问:何以战?

参考答案:

1.B(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2.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3.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4.(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小石潭记》文言文15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4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3麻(xiu),竹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 (2)逾石而往有石泓 (越过,经过

(3)北堕小谭(落入) (4)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2分)

A有泉幽幽然 其侧皆诡石怪木

B然胡不已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C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然卒入于渴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1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答案】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2分)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答案】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 音响动山谷。(2分)

2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

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第二篇:小石潭记文言文翻译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文言文翻译,欢迎来参考!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然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然后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然后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然后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然后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然后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然后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 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第三篇:《小石潭记》文言文

《小石潭记》文言文15篇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文言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文言文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1.解释下列划线词。

(1)以其境过清( )

(2)不可名状( )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各突出了水什么特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凄清

(2)说出

2.(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在小溪岸上走来走去,为这里景色无人欣赏感到失望(闷闷不乐)。

3.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示例:甲文借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意对即可)

动静结合。示例:甲文: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乙文: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小石潭记》文言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4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3麻(xiu),竹荫.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4)卷石底以出(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搭桥,架桥 越过,经过 落入弯曲,翻卷

小题1:C

小题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小题1: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词语。

(1)名词做动词,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流入。(4)弯曲,翻卷

小题2:C、介词,到。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然而。B、代词,指代“渴”/助词,表祈使。D、介词,从/连词,如果。

小题3:(1)可:大约。许:上下。(各一分)

(2)其巅:指树木、花草、翠竹的枝梢。韵:措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小题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文言文3

一、默写。

1.青树翠蔓,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 。 , ,

; , ,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 , 。其岸势 ,不可知其源。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隔篁竹,闻水声

2.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三、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句: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句: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

四、选择下列两个问题中的一个作答。

1.你喜欢《小石潭记》所描绘的景色么?说说你的理由。

2.你是否见过类似《小石潭记》所描绘的景色?不妨用100字左右进行描写。

答:

《小石潭记》文言文4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乃入见。问:何以战?

参考答案:

1.B(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2.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3.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4.(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小石潭记》文言文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裨(bǐ):使。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凄神寒骨( )

⑵悉皆怪石( )

⑶不可名状( )

⑷为之怅然( )

2.下列句中加粗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都邑之胜境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乃疏凿芜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以其境过清其真无马也(韩愈《马说》)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使……凄凉使……感到凄凉(凄清)⑵全,都。⑶说出⑷失望,失意,惆怅

2.C

3.⑴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⑵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

⑶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

4.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

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

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文言文6

(一)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分)

(二)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三)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以其境过清 b不可名状

c俶尔远逝 d悉皆怪石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答案】

(一)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4.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分)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三)1因为

说出 2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文言文7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选自《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选自《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睥睨:城上的矮墙。 ②梁欐:栋梁。 ③箭:小竹子。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

①日光下澈( ) ②影布石上( )

③窥之正黑( ) ④良久乃已( )

(2)下列与“投以小石”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愈以为诚有B.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C.卷石底以出D.何不试之以足?

小题2: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写“水”各具特色,它们分别是怎样描写“水”的?试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4分)①向下 ②映 ③看④停止(2)(2分)D

小题2:(2分)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小题3:(1)一条向西走,我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

(2)小石潭中有大约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小题4:甲段文字写水主要通过“潭中鱼”侧面烘托写出潭水的清澈,乙段文字主要通过描写水声的激越写洞中水。

小题1:试题分析:“下、布”是两个活用字,词性都发生了变化,要特别注意,平时要进行积累。“窥、已”是常用字,用法比较固定。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楚之南”是主语,“少人而多石”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故”是句首的连词,一般要停顿。即应为“故∕楚之南 ∕少人而多石”。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西”“可、许” “空游”等。“西”应译为“向西”,“ 可、许”都是文言文中的重点字,也是易错字,“可”是大约的意思,“许”表约数。“空游”应译为在空中游动。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甲段文字通过写“潭中鱼”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乙段文字“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写水,主要通过听觉描写水声的激越,是正面描写。

《小石潭记》文言文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本文作者为 代(朝代)文学家 (人名)。(1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水尤清冽( ) ②往来翕忽( )

③斗折蛇行( ) ④悄怆幽邃( )

【小题3】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本文中与此景致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小题4】作者写发现小石潭是“心乐之”,写游鱼是“似与游者相乐”,这与后文的“凄神寒骨”矛盾吗?该怎样理解?(3分)

【小题5】本文是作者山水游记中的名篇,至今被人称颂,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成为名篇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唐 柳宗元

【小题1】格外; 迅速; 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忧伤的样子。

【小题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题1】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结合平时的积累来填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找出与之相似的句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写作背景来理解心情的变化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写法上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写景的特色;侧面描写、修辞手法等方面来写。(能结合文章内容详谈一点即可)

《小石潭记》文言文9

一、词语

水尤清冽:格外。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出现。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隶而从者:跟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下见小潭:在下面。日光下澈: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记之而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小石潭记》文言文10

古文阅读,完成问题。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

B.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为乐)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认为,以为)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潭水的清洌?第(3)段写潭水的来源及岸势,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佳句赏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你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过来露出水面。

(2)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3.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三个角度描写。

4.这句话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描写小石潭寂静、凄清的环境,抒发了悄怆悲凉的心境。(或从其他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小石潭记》文言文11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鱼可百许头 可: (2)蒙络摇缀 络:

(3)佁然不动 怡然: (4)悄怆幽邃 悄怆: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9.《小石潭记》中写景,主要突出写了小石潭的水清澈这一特点,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如 ,又用了侧面描写,如 。(3分)

20.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写的环境特征,在《小石潭记》中也有表现,主要体现在 ;诗与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作者 , 所以表达出的情感也有相同之处,这就是 ,当然,在《江雪》中,更表达了作者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 这个词语上。(4分)

参考答案:

17.(1)大约 (2)缠绕 (3)呆呆的样子 (4)忧伤的样子

18.略

19.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0.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被贬官期间 内心悲凄、孤寂之情 独钓

《小石潭记》文言文12

一、原文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初中文言文,

二、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三、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 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小石潭记》文言文13

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完成9~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 ( 映 )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小题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相互交错。B.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把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青藤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石潭记》文言文14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字词解释:

心乐之 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闻水声,如鸣佩(珮)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课文解读:

1.从原文第一段看,小潭取名“小石潭”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开头写“隔篁竹,闻水声”,后面写“四面竹树环合”有何关系?

3.第二段写潭水及水中的游鱼,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写游鱼,既写出了静态,如“ ”;又写出了动态,如“”,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5.结合选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谈谈你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小石潭记》文言文15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小石潭记》注释

从:自,由 。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貌。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小石潭记》文言现象

相似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

(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小石潭记》文章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巧用比喻寓情于景,。该篇为散文。散文可以叙事,写景和状物。其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则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小石潭记》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第四篇:《小石潭记》文言文

《小石潭记》文言文(15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文言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文言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借助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学到的游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即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品读语言,借景抒情的写法;在阅读中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能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表现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2、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导入;介绍“记”这一文体。(课件展示:“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指名试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疏通课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互动交流,积累文言词语。(课件展示)

⑴实词意义:

水清尤洌(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日光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

⑵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用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为坻,为屿……:成为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水尤清洌:清澈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以其境过清:冷清

不可知其源:能够

3、翻译接龙:

学生每人一句,依次下传,教师适当点拔。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意境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评,看他(她)读的节奏是否合理,语气语调处理是否恰当。

2、全班齐读课文。

3、自由读文,研讨读法: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4、师配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课文。

5、尝试背诵。

四、作业

1、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2、书面翻译你喜欢的三至五个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习游记阅读方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学习中,就读到了一组优美动人的游记散文,也学习到了一些阅读游记的方法,今天,我们又要跟随古代的名人大家,文人墨客一起去饱览秀美的山光水色了。我们不妨把在第一单元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师生共同回顾生,师展示课件相关内容)。

二、细读课文,欣赏如画的美丽意境

1、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它们又各自有什么特征?如果让你为这个小石潭作一幅画,你认为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

⑴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所描写景物,并概括其特征,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说说这幅画的风格。

⑵学生发言后,师总结(展示课件相关内容:潭石──异石纷呈;潭水──声悦水澈;潭源──曲折,多姿,神秘;潭境──清幽凄凉):这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

2、如果把课文拍成一部导游的风光记录片,你觉得应该拍摄哪些镜头,画面?

⑴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再想像镜头和画面。

⑵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并以课件展示教师自己心目中的小石潭的镜头及画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它可以拍摄下面一些镜头及画面:行进中的镜头(“从小丘西行”)、近景画面(石潭)、特写画面(鱼)、远景镜头(潭西南而望)、全景镜头(坐潭上)。

三、品读课文,体会诗般的语言艺术

学生自由品析语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或者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并说出原因。

1、学生活动前,教师引导:这是一篇言简意丰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我们读游记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学习语言。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去品析你喜欢的词句。

2、学生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品读结果写下来,完成任务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品读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作总结。

四、赏读课文,感受音乐般的幽凄的情感

1、聆听教师的文章配乐朗读(课件配乐《高山流水》),说说你听后的整体感受(或者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相应评价,并作总结:文章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淡淡的哀伤”,“幽静凄美”等都可以,(如有异议,例如说“悠然自乐”的,放到下一个环节去解决。)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划出文中的两“乐”一“清”(或“凄”)后,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而“乐”?又为什么觉得“清”(即凄清,冷清)?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老师总结:对于经历宦海失意的柳宗元来说,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所以说《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如: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陆游……教师总结: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六、作业

1、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描写,300字左右。

2、背诵课文。

《小石潭记》文言文2

(一)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分)

(二)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三)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以其境过清 b不可名状

c俶尔远逝 d悉皆怪石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答案】

(一)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4.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分)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三)1因为

说出 2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文言文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4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3麻(xiu),竹荫.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4)卷石底以出(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搭桥,架桥 越过,经过 落入弯曲,翻卷

小题1:C

小题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小题1: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词语。

(1)名词做动词,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流入。(4)弯曲,翻卷

小题2:C、介词,到。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然而。B、代词,指代“渴”/助词,表祈使。D、介词,从/连词,如果。

小题3:(1)可:大约。许:上下。(各一分)

(2)其巅:指树木、花草、翠竹的枝梢。韵:措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小题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文言文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

(2)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因为(2)说出

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3.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4.借景抒情。如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幽美、凄寒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小石潭记》文言文5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文学常识

1.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原文

从小丘西(1)行(2)百二十步,隔篁(3)竹(4),闻水声,如鸣佩环(5),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6)清冽(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8),为屿(9),为嵁(10),为岩。青树翠蔓,蒙(11)络(12)摇(13)缀(14),参差(15)披拂。

潭中鱼可(16)百许(17)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8)。日光下澈(19),影布(20)石上,佁然(21)不动;俶尔(22)远逝,往来翕忽(23),似(24)与游者相乐(25)。

潭西南(26)而望,斗折(27)蛇行(28),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29)差(30)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31),寂寥(32)无人,凄(33)神寒(34)骨,悄怆(35)幽邃(36)。以(37)其境过清(38),不可久居(39),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40)而从者,崔氏二小生(41):曰恕己,曰奉壹。

三、注释

(1) 西:向西。(2) 行:走。(3) 篁:竹林。

(4) 篁竹:成林的竹子。(5)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6) 尤:特别。

(7) 清冽:清凉。冽:寒冷。(8) 坻:水中高地。

(9) 屿:小岛。(10) 嵁:不平的岩石。(11) 蒙:覆盖。

(12) 络:缠绕。(13) 摇:摇晃。(14) 连:连结。

(15)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16) 可:表示估计数目,大约。(17) 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18) 依:依托。(19) 澈:通“彻”,穿过,透。(20) 布:散布。

(21) 佁然:愣住的样子。(22) 俶尔:忽然。(23) 翕忽:轻快敏捷。

(24) 似:好像。(25) 相乐:互相逗乐。(26) 西南:向西南。

(27)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斗:像北斗七星。(28)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蛇:像蛇。(29) 犬牙:像狗的牙齿。(30) 差:交错。

(31) 环合:环抱。(32) 寂寥:寂静冷落。(33) 凄:使……凄凉。

(34) 寒:使……寒。(35) 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36) 邃:深。

(37) 以:因为。(38) 清:凄清,冷清。(39) 居:停留。

(40) 隶:随从。(41) 生:年轻人。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相互取乐。

朝潭的西南望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小石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相互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是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坻(chí) 屿(yǔ) 堪(kān)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cēn)差(cī)披拂 日光下澈(chè) 佁(yǐ)然 俶(cù)尔远逝 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 寂寥(liáo)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2.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4)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5)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7)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8)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9)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0)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1)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3.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取乐)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以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全石以为底(用来)而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环如鸣佩环(玉制的装饰品) 竹树环合(环绕)

4.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去离开往生年轻人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听到用鼻子嗅气味居停留住

可表示估计数目,大约用作副词

5.特殊句式

① 倒装句:

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② 修辞手法:

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③ 省略句:

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身”)

六、理解性默写

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表现“喜”的句子:① 心乐之;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七、简答题

1.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写潭,写树;② 写鱼,写水;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⑤ 写同游者。

2.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3.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4.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5.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7.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小石潭记》文言文6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文言文7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小石潭记》注释

从:自,由 。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貌。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小石潭记》文言现象

相似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

(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小石潭记》文章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巧用比喻寓情于景,。该篇为散文。散文可以叙事,写景和状物。其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则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小石潭记》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小石潭记》文言文8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

冽:凉B.卷石底以出

卷:弯曲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10.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阅读文言文,(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

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练。⑦名行:名节操行。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1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14.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

9.C

10.A

11.D

12.(1)稳固 (2)像这样(2分)

13.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3分)

14.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2分)

《小石潭记》文言文9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猛浪若奔 奔_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 转______________

(3)潭中鱼亩百许头 许______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以______________ 清______________

2.下列成语中的“过”字与“以其境过清”中的“过”字意思不同的是()

A.过犹不及

B.矫枉过正

C.文过饰非

D.言过其实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朱元思书》选段中描写“水”的语句有___________;《小石潭记》选段中指写“水”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都突出了“水”____________的特点。《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趣,《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参考答案:

1.(1)飞奔的马;(2)通”啭“,婉转发声;(3)大约;(4)因为;冷清

2.C

3.(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日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一条小溪曲曲折折,时隐时现;

(3)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深极了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其箭,猛浪若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清澈见底;淡泊名利、爱慕美景(或爱慕美景、避世退隐);被贬官之后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文言文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1.解释下列划线词。

(1)以其境过清( )

(2)不可名状( )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各突出了水什么特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凄清

(2)说出

2.(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在小溪岸上走来走去,为这里景色无人欣赏感到失望(闷闷不乐)。

3.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示例:甲文借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意对即可)

动静结合。示例:甲文: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乙文: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小石潭记》文言文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右溪①记(节选) 元结

道州②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www.营溪③。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⑧,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⑨。

【注释】 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②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③合营溪:汇入营溪。 ④敧:倾斜。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⑦俾(bì):以便,准备。⑧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⑨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2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 ① 潭西南而望 ②而置州以不可知其源。

B. ① 以其境过清 ② 以中有足乐者

C. ①乃记之而去。 ② 静者之林亭

D.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27.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斗折蛇行( ) (2)以其境过清( )

(3)两岸悉皆怪石( ) (4)不可名状( )

28.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2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30.下列对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为排解内心的忧郁而寄情山水的心境。

B.甲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乙文中“乃疏凿芜秽……以裨形胜”写了整治右溪的经过。

C.甲文第二段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乙文“清流触石,洄悬激注”写出了水流的湍急,两处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www.

D. 甲乙两文所介绍的“小石潭”和“右溪”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地处荒僻,少有人来;都是以石为底、为岸;景色都很美等。

31.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借写小石潭的优美凄寒,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 ;乙文借描写右溪美好的景色却无人欣赏,表达作者 的悲伤。(2分)

《小石潭记》文言文12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Ⅱ: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二项是( B、C )(2分)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见)//路转溪桥忽见(出现)

B凄(凄凉)神寒骨,悄怆幽邃//属引凄异(凄凉)

C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非竹//对此可以酣高楼(尽兴地喝酒)

D杂然而前陈(摆开)者//陈词滥调(陈旧)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A太守谓谁?( 为,是 ) B隶而从者( 跟着 )

C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样) D树林阴翳( 遮盖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4、跟据你的理解填空:(2分)

《小石潭记》侧重写寄情山水。 《醉翁亭记》侧重写作者与民同乐的喜悦。

5、这二篇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3分)

答:《小石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鱼则“若空游无所依”,澄澈透明,生动传神,穷微尽妙,意境幽深。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却表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而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融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6、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3分)

答: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小石潭的环境景物的凄清环境,触发作者的忧伤、悲凉。使作者想起了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而被贬为永州司马的孤凄之情。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因此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上述变化。

7、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仁人之心”做了解释。请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示出来。 (3分)

答:《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随物喜因己悲”的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

《醉翁亭记》里,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作者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说白了,即为官者,因天下民众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

《小石潭记》文言文13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然后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然后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之情。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柳宗元是中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小石潭记》文言文14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 (2)佁然不动 ( )

(3)往来翕忽( ) (4)悄怆幽邃(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A.本文选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B.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C.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D.从“似与游者相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

【小题4】《小石潭记》短短一百余字,向来以笔简意丰为人称许。清代学者何义门评点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一句说道:“水激石而成声,一句中将下两层都暗领。”意即此句明写水而暗写石,言简而意丰。请你任选文中一句,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4分)

我选择:

评点:

答案

【小题1】尤:格外。(2)佁然:呆呆的样子。(3)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4)悄怆:忧伤的样子。

【小题2】(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题3】D

【小题4】答案要求:用语精炼,评点恰当。(选择1分,评点3分)

评点示例:写鱼动静结合,写水虚实相生。处处围绕题目中“石”字来写,笔墨俭省而意蕴丰富。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尤、翕忽、佁然、悄怆”几个词语都是文下注解中的重点词语,其中“尤”要特别记忆,是“格外、特别”的意思。“佁然”要注意不能缺少“然”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可、许”“斗、蛇”等。“可”应译为“大约”,“许”表约数,可译为“来”。“斗、蛇”都是活用词,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课文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凄清、寂静,而非清新自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主题、写作背景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小题4】试题分析:“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是本题的具体要求。读全文可知,本文中写鱼,“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写水,借助写鱼侧面写出水的清澈。“不可知其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写景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有借景抒情的手法。因此,从动静结合、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角度都可拟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象征、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等。

《小石潭记》文言文15

一、原文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初中文言文,

二、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三、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 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第五篇:《小石潭记》文言文

《小石潭记》文言文(汇编15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文言文1

一、默写。

1.青树翠蔓,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 。 , ,

; , ,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 , 。其岸势 ,不可知其源。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隔篁竹,闻水声

2.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三、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句: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句: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

四、选择下列两个问题中的一个作答。

1.你喜欢《小石潭记》所描绘的景色么?说说你的理由。

2.你是否见过类似《小石潭记》所描绘的景色?不妨用100字左右进行描写。

答:

《小石潭记》文言文2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文学常识

1.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原文

从小丘西(1)行(2)百二十步,隔篁(3)竹(4),闻水声,如鸣佩环(5),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6)清冽(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8),为屿(9),为嵁(10),为岩。青树翠蔓,蒙(11)络(12)摇(13)缀(14),参差(15)披拂。

潭中鱼可(16)百许(17)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8)。日光下澈(19),影布(20)石上,佁然(21)不动;俶尔(22)远逝,往来翕忽(23),似(24)与游者相乐(25)。

潭西南(26)而望,斗折(27)蛇行(28),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29)差(30)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31),寂寥(32)无人,凄(33)神寒(34)骨,悄怆(35)幽邃(36)。以(37)其境过清(38),不可久居(39),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40)而从者,崔氏二小生(41):曰恕己,曰奉壹。

三、注释

(1) 西:向西。(2) 行:走。(3) 篁:竹林。

(4) 篁竹:成林的竹子。(5)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6) 尤:特别。

(7) 清冽:清凉。冽:寒冷。(8) 坻:水中高地。

(9) 屿:小岛。(10) 嵁:不平的岩石。(11) 蒙:覆盖。

(12) 络:缠绕。(13) 摇:摇晃。(14) 连:连结。

(15)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16) 可:表示估计数目,大约。(17) 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18) 依:依托。(19) 澈:通“彻”,穿过,透。(20) 布:散布。

(21) 佁然:愣住的样子。(22) 俶尔:忽然。(23) 翕忽:轻快敏捷。

(24) 似:好像。(25) 相乐:互相逗乐。(26) 西南:向西南。

(27)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斗:像北斗七星。(28)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蛇:像蛇。(29) 犬牙:像狗的牙齿。(30) 差:交错。

(31) 环合:环抱。(32) 寂寥:寂静冷落。(33) 凄:使……凄凉。

(34) 寒:使……寒。(35) 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36) 邃:深。

(37) 以:因为。(38) 清:凄清,冷清。(39) 居:停留。

(40) 隶:随从。(41) 生:年轻人。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相互取乐。

朝潭的西南望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小石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相互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是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坻(chí) 屿(yǔ) 堪(kān)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cēn)差(cī)披拂 日光下澈(chè) 佁(yǐ)然 俶(cù)尔远逝 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 寂寥(liáo)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2.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4)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5)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7)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8)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9)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0)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1)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3.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取乐)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以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全石以为底(用来)而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环如鸣佩环(玉制的装饰品) 竹树环合(环绕)

4.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去离开往生年轻人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听到用鼻子嗅气味居停留住

可表示估计数目,大约用作副词

5.特殊句式

① 倒装句:

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② 修辞手法:

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③ 省略句:

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身”)

六、理解性默写

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表现“喜”的句子:① 心乐之;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七、简答题

1.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写潭,写树;② 写鱼,写水;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⑤ 写同游者。

2.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3.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4.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5.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7.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小石潭记》文言文3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 (2)佁然不动 ( )

(3)往来翕忽( ) (4)悄怆幽邃(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A.本文选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B.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C.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D.从“似与游者相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

【小题4】《小石潭记》短短一百余字,向来以笔简意丰为人称许。清代学者何义门评点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一句说道:“水激石而成声,一句中将下两层都暗领。”意即此句明写水而暗写石,言简而意丰。请你任选文中一句,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4分)

我选择:

评点:

答案

【小题1】尤:格外。(2)佁然:呆呆的样子。(3)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4)悄怆:忧伤的样子。

【小题2】(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题3】D

【小题4】答案要求:用语精炼,评点恰当。(选择1分,评点3分)

评点示例:写鱼动静结合,写水虚实相生。处处围绕题目中“石”字来写,笔墨俭省而意蕴丰富。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尤、翕忽、佁然、悄怆”几个词语都是文下注解中的重点词语,其中“尤”要特别记忆,是“格外、特别”的意思。“佁然”要注意不能缺少“然”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可、许”“斗、蛇”等。“可”应译为“大约”,“许”表约数,可译为“来”。“斗、蛇”都是活用词,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课文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凄清、寂静,而非清新自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主题、写作背景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小题4】试题分析:“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是本题的具体要求。读全文可知,本文中写鱼,“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写水,借助写鱼侧面写出水的清澈。“不可知其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写景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有借景抒情的手法。因此,从动静结合、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角度都可拟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象征、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等。

《小石潭记》文言文4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饴然不动;徽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请你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画线的词的意思。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2)如鸣佩环,心乐之( )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4)乃记之而去( )

2.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如第②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出潭水的特点的?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1)像蛇爬行那样。(2)喜欢。(3)它的,指溪水的。(4)就

2.(1)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2)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著,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3.答:从鱼的空游、阳光直射水底、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石头等角度写出水白勺清澈透明。(或借、游鱼、日光侧面写水清也可)

4.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小石潭记》文言文5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然后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然后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之情。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柳宗元是中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小石潭记》文言文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右溪①记(节选) 元结

道州②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www.营溪③。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⑧,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⑨。

【注释】 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②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③合营溪:汇入营溪。 ④敧:倾斜。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⑦俾(bì):以便,准备。⑧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⑨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2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 ① 潭西南而望 ②而置州以不可知其源。

B. ① 以其境过清 ② 以中有足乐者

C. ①乃记之而去。 ② 静者之林亭

D.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27.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斗折蛇行( ) (2)以其境过清( )

(3)两岸悉皆怪石( ) (4)不可名状( )

28.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2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30.下列对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为排解内心的忧郁而寄情山水的心境。

B.甲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乙文中“乃疏凿芜秽……以裨形胜”写了整治右溪的经过。

C.甲文第二段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乙文“清流触石,洄悬激注”写出了水流的湍急,两处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www.

D. 甲乙两文所介绍的“小石潭”和“右溪”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地处荒僻,少有人来;都是以石为底、为岸;景色都很美等。

31.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借写小石潭的优美凄寒,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 ;乙文借描写右溪美好的景色却无人欣赏,表达作者 的悲伤。(2分)

《小石潭记》文言文7

一、原文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初中文言文,

二、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三、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 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小石潭记》文言文8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文言文9

文言文。(11分)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2分)

(1)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堪:

(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2分)

【小题3】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本文第2段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小题1】⑴不平的岩石 ⑵像狗牙那样

【小题2】⑴、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⑵、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相互遮盖缠绕,摇动下垂

【小题3】⑴水尤清冽 ⑵意在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或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堪”课文注释中有,如果记忆清楚就直接解释,如果记忆不清,就概括语境解释字词。“犬牙”按字面义理解即可。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皆常用字词。学习古文,要注意积累词汇,尤其是对多义词,学习时要注意举一反三,学一知三,归纳识记,判断时可从自己归纳的多种义项中考虑选择。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翻译要注意“斗”和“蛇”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见”不是能看见,是“现”,“明灭”意为“隐隐约约”。第二句要注意尽量把每个字都译出来,译句也要尽量做到句式的工整。

考点:文言翻译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是学生学过的课文,第二句难译字较多,不好翻译。翻译文言句子,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尤其是与现代字词意思有混淆的,更要注意解释古义,不可望字见义。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最后一句理解,注意抓住关键字词,“幽邃”“过清”是写环境特点,“悄怆”“寂寥”“凄神寒骨”是写作者的心情。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课文,此问题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学生熟悉。平时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听老师对一些问题的分析,理解问题,强化记忆。

《小石潭记》文言文10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文言文11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隔篁竹( )

②参差披拂( )

③佁然不动( )

④俶尔远逝( )

⑤往来翕忽( )

2.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犬牙差互( )

③隶而从者(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huánɡ ②cēn cī ③yǐ ④chù ⑤xī

2.①大概,大约 ②互相交错③随从

3.C

4.①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②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潭中景物、小溪源流

6. 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凄苦)

说明了作者志向难酬,觉得触景生情。小石潭肃森的气氛,促发了作者内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脱的忧虑心情,这是作者被贬后伤感的曲折反映。

《小石潭记》文言文12

(一)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分)

(二)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三)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以其境过清 b不可名状

c俶尔远逝 d悉皆怪石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答案】

(一)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4.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分)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三)1因为

说出 2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文言文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 与 学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哪里)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10.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 不以千里称也

B.乃记之而去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而或不知其细 而或长烟一空

D.而或不达于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1. 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

(1) 窥谷忘反 反:

(2) 理明矣 理: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译:

13.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1分)

问 与 学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1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4分)

【甲】

【乙】

15.【丙】文阐述了作者什么观点? (2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C

11. (2分,每题1分)

(1) 通“返”,返回。

(2) 道理(或:事理)

12. (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②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13.(1分,有错不得分)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4.(4分)

【甲】文侧面(直接)描写(1分),突出水“清(或:清澈)、静(或:平静)”的特点(1分);

【乙】文正面描写(或直接)和侧面(或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水“清(或:清澈)、急(或:湍急)”的特点(1分).

15. (2分,选取文中原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君子之学必好问。(或:君子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必须善于问问题)

《小石潭记》文言文1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1.解释下列划线词。

(1)以其境过清( )

(2)不可名状( )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各突出了水什么特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凄清

(2)说出

2.(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在小溪岸上走来走去,为这里景色无人欣赏感到失望(闷闷不乐)。

3.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示例:甲文借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意对即可)

动静结合。示例:甲文: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乙文: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小石潭记》文言文15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

冽:凉B.卷石底以出

卷:弯曲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10.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阅读文言文,(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

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练。⑦名行:名节操行。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1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14.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

9.C

10.A

11.D

12.(1)稳固 (2)像这样(2分)

13.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3分)

14.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2分)

下载《小石潭记》文言文(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石潭记》文言文(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石潭记》文言文(含五篇)

    《小石潭记》文言文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文言文,希......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言文翻译(精选)

    作者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抓住景物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借景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小编为你整理了柳宗元小石潭记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一、......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历来都是被传诵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石潭......

    小石潭记 说课稿

    小石潭记 说课稿 广荣中学 朱江 说在前面的话:我个人一直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古文教学的特殊时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兴趣在此时激发,习惯在这个阶段养成,积累在这一时期渐丰......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

    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

    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 12篇 小石潭记读后感 1 幽幽竹林,葱葱树木,风儿嗖嗖。“如此场景应该就是我当今的处境吧……”我这么想着,“叮铃叮铃——”就在这时候,传来一阵阵好似佩环碰撞......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 教学构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很能反映他的性格和身世遭遇的。《小石潭记》也是如此。在诗情画意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寄情山水、纵情游览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