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篇一律造句
千篇一律造句3篇
千篇一律造句11、任何一个孩子出远门,母亲总是千篇一律地交代:“自己多小心。”
2、爱情电影中,千篇一律的情节使人感到乏味。
3、我很高兴避免了和我父亲进行千篇一律的谈话。
4、它们有大理石那种完完整整的品质,看起来千篇一律。
5、那是些千篇一律的话,都是我们大家听惯了的。
6、所谓“教亦多方”,总不能千篇一律,毫无变化吧!
7、中午在外面买便当吃,几乎天天都是那几样菜,千篇一律,吃都吃腻了。
8、最近电视上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了无新意。
9、很快你会发现广告中千篇一律的女性形象。
10、这种千篇一律的格式,使他感到很不舒服。
11、看惯旧世界城市可爱迷人之处的旅客,早已看出美国城市的千篇一律和丑陋了。
12、总统千篇一律是新教徒,而且三分之二是大学毕业生。
13、经验要随宜而变,你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一个方式要去应付各种情况。
14、写文章要能出奇制胜,不宜千篇一律,才能引发阅读者的兴趣。
15、他在每次谈判会议上所讲的话都是千篇一律,好象一张留声机片。
16、那种安份守己的平静生活,千篇一律的日常事物,虚无缥缈的沉思冥想,使她们成了隐修院外的修女。
17、老总的演讲内容千篇一律,听来无味。
18、你不能写任何文章,在结尾时都千篇一律地来一句:“朋友们!起来吧!”
19、戈培尔的演讲,千篇一律,无非狂热二字。
20、在新房子里,一切的一切都将是光洁平整,千篇一律,而且又是固定不变的。
21、双关语用滥了看了令人生厌,荒诞不经的故事有点千篇一律,错误的拼写使人读起来特别吃力。
22、他发现对这些石窟很难发表什么意见,因为这些石窟的形状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造句21)他发现对这些石窟很难发表什么意见,因为这些石窟的形状千篇一律。
2)收容站的伙食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总之是千篇一律:半磅面包、一小块黄油,以及一品脱所谓的茶。
3)即使现在对藤田的感觉和其他男孩子有多么不一样,但从这种难以自拔的状态中不知不觉恢复过来的过程,到头来都是千篇一律的。
4)过去的几年,电视仿佛进入了竞相模仿的魔洞中,在试图改版的良善动机下,上演的确实多是拾人牙慧的模仿剧,从无聊的侃戏,到遍地开花的情景喜剧,从千篇一律的扭捏独唱加伴舞到无所不用其极的耍弄游戏节目,一潮接续一潮。
5)看惯旧世界城市可爱迷人之处的旅客,早已看出美国城市的千篇一律和丑陋了。
6)“梦幻服装店”的服装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而“彩色服装店”的服装千篇一律,全都是一种款式,真单调。
7)他每每讨我欢心的时候总会说我们要相爱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千篇一律的套话来。
8)循序渐进,不求立竿见影;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9)脱离实际、空洞无物而又千篇一律的电视剧,是不受人欢迎的。
10)接近客户一定不可千篇一律公式化,必须事先有充分准备,针对各类型的客户,采取最适合的接近方式及开场白。
11)应该有更好的方式开始新一天,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每个上午都醒来。
12)艺术的三个死敌:平庸、千篇一律、粗制滥造。
13)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
14)千篇一律之际,小明及时赶到了。
15)前些年人们的服装千篇一律,连男女装都没有区别。
16)他写的文章千篇一律,形式、内容都没有变化。
17)写文章要注意题材多样,不能千篇一律。
18)生活翻来复去,千篇一律,他开始感到苦闷。
19)总统千篇一律是新教徒,而且三分之二是大学毕业生。
20)他做事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
21)经验要随宜而变,你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一个方式要去应付各种情况。
22)爱情电影中,千篇一律的情节使人感到乏味。
23)任何一个孩子出远门,母亲总是千篇一律地交代:“自己多小心。”。
24)我很高兴避免了和我父亲进行千篇一律的谈话。
25)经过这一连串千篇一律的夜晚,里厄只能预期还将有一个接一个同样的夜晚,而且一直延续不断。是的,鼠疫正如抽象概念一般单调而毫无变化。也许只有一样东西在起变化,那就是里厄本人。
26)近来的电视剧内容几乎千篇一律,没有什么特色。
27)很快你会发现广告中千篇一律的女性形象。
28)所谓“教亦多方”,总不能千篇一律,毫无变化吧!
29)中午在外面买便当吃,几乎天天都是那几样菜,千篇一律,吃都吃腻了。
30)经验要随宜而变,你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一个方式要去应付各种情况。
31)我们终会了解,幸福的故事永远千篇一律面目模糊,唯有痛苦和恐惧,会令我们深刻地思考并获得心灵的启示。
32)既要惜墨如金,又要掷地有声,不可千篇一律地说多少字为好。
33)这种千篇一律的格式,使他感到很不舒服。
34)那是些千篇一律的话,都是我们大家听惯了的。
35)他在每次谈判会议上所讲的话都是千篇一律,好象一张留声机片。
36)在新房子里,一切的一切都将是光洁平整,千篇一律,而且又是固定不变的。
37)最近电视上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了无新意。
38)你不能写任何文章,在结尾时都千篇一律地来一句:“朋友们!起来吧!”。
39)上午,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先在各班集合,在八点时,耳边又响起了千篇一律的铃声,可是今天的的铃声似乎比平常的更悦耳,更动听些。同学们立刻在走廊上站好队,依次走向操场。
40)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
千篇一律造句31、他发现对这些石窟很难发表什么意见,因为这些石窟的形状千篇一律。
2、收容站的伙食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总之是千篇一律:半磅面包、一小块黄油,以及一品脱所谓的茶。
3、即使现在对藤田的感觉和其他男孩子有多么不一样,但从这种难以自拔的状态中不知不觉恢复过来的过程,到头来都是千篇一律的。
4、过去的几年,电视仿佛进入了竞相模仿的魔洞中,在试图改版的.良善动机下,上演的确实多是拾人牙慧的模仿剧,从无聊的侃戏,到遍地开花的情景喜剧,从千篇一律的扭捏独唱加伴舞到无所不用其极的耍弄游戏节目,一潮接续一潮。
5、看惯旧世界城市可爱迷人之处的旅客,早已看出美国城市的千篇一律和丑陋了。
6、“梦幻服装店”的服装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而“彩色服装店”的服装千篇一律,全都是一种款式,真单调。
7、他每每讨我欢心的时候总会说我们要相爱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千篇一律的套话来。
8、接近客户一定不可千篇一律公式化,必须事先有充分准备,针对各类型的客户,采取最适合的接近方式及开场白。
9、应该有更好的方式开始新一天,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每个上午都醒来。
10、经验要随宜而变,你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一个方式要去应付各种情况。
11、任何一个孩子出远门,母亲总是千篇一律地交代:“自己多小心。”。
12、经过这一连串千篇一律的夜晚,里厄只能预期还将有一个接一个同样的夜晚,而且一直延续不断。是的,鼠疫正如抽象概念一般单调而毫无变化。也许只有一样东西在起变化,那就是里厄本人。
13、中午在外面买便当吃,几乎天天都是那几样菜,千篇一律,吃都吃腻了。
14、经验要随宜而变,你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一个方式要去应付各种情况。
15、我们终会了解,幸福的故事永远千篇一律面目模糊,唯有痛苦和恐惧,会令我们深刻地思考并获得心灵的启示。
16、既要惜墨如金,又要掷地有声,不可千篇一律地说多少字为好。
17、他在每次谈判会议上所讲的话都是千篇一律,好象一张留声机片。
81、在新房子里,一切的一切都将是光洁平整,千篇一律,而且又是固定不变的。
19、你不能写任何文章,在结尾时都千篇一律地来一句:“朋友们,起来吧!”
20、上午,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先在各班集合,在八点时,耳边又响起了千篇一律的铃声,可是今天的的铃声似乎比平常的更悦耳,更动听些。同学们立刻在走廊上站好队,依次走向操场。
21、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
第二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一、导入语
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近几年来,他于五十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三、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明确: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一)(1)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二)(2~7)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7段说绘画。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三)(8~15)这一部分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
(四)(16)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这种分层的方法并不是惟一的,还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第三部分第8~16自然段。具体分析见上)
四、重点解读(幻灯片显示)体会材料、分析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训练对主要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读课文思考。
1.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有什么特点?(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2.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有什么特点?(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3.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有什么特点?(与北京故宫相同)4.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无尽的重复,千篇一律之尤者)5.回廊墙上的花窗有什么特点?(各具一格,千变万化)6.这几个建筑有着怎样的共同之处?(一切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五、探究质疑(幻灯片显示)1.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同时我们从本文的写作目的来看,作者是就当时的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来写这篇文章的)2.其实语言艺术也要讲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诗词歌赋就不要说了,即如散文,议论文也要做到这样才能算是好文章,试结合本文加以分析。(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从句式上看是重复,从内容上看又在不断的转化,把重复与变化融为一体,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再从全篇的结构上看,作者古今中外,涉猎了很多的艺术门类,可以说是“变奏”,可是这些“变奏”又紧扣一个主题)
六、拓展延伸(幻灯片显示)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之后,准确把握文章观点,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从各自熟悉的歌曲(音乐)或建筑中找出一些实例来,具体谈谈对重复和变化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加入学生的讨论中。示例l:《中国石拱桥》:拱桥的石柱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示例2: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与变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的重复与变化。示例3:故宫从大清门至太和殿,先后通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其中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进入大清门首先是千步廊。经过这个狭长的空间后,出现一处横向展开的广场,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对比效果强烈,形成第一处高潮;进入天安门,与端门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空间,顿为收敛。过端门,呈现一个纵深而封闭的空间,尽端是雄伟的午
门,有萧杀威猛的气氛,构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又变为横向广庭,舒展开旷。经太和门进入太和广场,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个高潮。由此可见,空间的对比变换,在故宫是一个典范。
七、布置作业
课下注释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篇:毕业赠言不要千篇一律
赠给真诚的朋友:如,“我们的友谊如大海,拥有天下最真诚的友谊,在茫茫人际间有无尽的广阔和宽容。”
赠给悲观的同学,如,“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也不会像你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一路走好!”
赠给懒惰较强的同学,如,“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赠给心胸狭窄的同学,如,“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远亮丽我们心灵的蓝天。”
赠给缺乏自信的同学,如,“有花自有香,不必大风扬,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
赠给不善言谈的同学,如,“沉默但不可沉没,沉默是金,但有时也会变成废铜。”
赠给意志脆弱的同学,如,“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练。”
第四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课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教学目标:
1、理解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
2、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3、体会随笔的文体特点。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文化艺术之美。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教学设想:
整体感知阶段引导学生筛选勾划关键词语、句子,从而把握文意。拓展延伸阶段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图片、诗歌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并进一步从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远见卓识引导学生的人文思考、启发其人文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简介文题,设置悬念,出示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划出文中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总括句)找出与文题有关的关键词。
2、根据划出的关键句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讨论、明确。
三、重点研读、体会语言
1、作者论述的“千篇一律、千变万化”相统一的规律,在他的文章中也有很明确的体现,大家看课后练习题二。讨论、明确
2、在把握文意基础上,体会随笔的特点 师提示:举例很多,是不是平均用力呢?
语言风格怎样? 生讨论
师总结:①取材丰富、详略得当。②语言平实自然。
3、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体会题目中的通感和修辞中的通感的不同。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本文是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建筑方面的问题有感而发的,针对什么问题呢?
生根据原文找答案。师出示PPT。
五、小结全文
六、作业
第五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2.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3.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学习习惯。
4.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
散漫零乱
层出不穷
万变不离其宗
悠然自得
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左睇右盼
荒谬绝伦
欲扬先抑
杂乱无章
2.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解题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 明确:
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3.副标题中的“通感”应当怎样理解?
提示:注意把握修辞中的“通感”与本文之中“通感”的不同之处。明确: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这里“通感”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次为初读课文,要求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思。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分四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持续性“的含义。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绘画艺术为例。
总结:所有艺术创作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2.第二部分(第8—15自然段),举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进一步阐明中心,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
四、欣赏领悟
请学生欣赏《硕鼠》、《鳟鱼》、《清明上河图》、《临韦偃放牧图》和建筑典范(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等),领悟“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以及“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的含义。
五、作业
1.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显示)
2.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纯的“千篇一律”太“板”;单纯的“千变万化”则太乱,在音乐、绘画、建筑中这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吧。
二、再读课文
本次为二读课文,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明确:
第1段是理解全文“纲”,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说明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第2段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乐句、乐段的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第3段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明确地阐述了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辩证关系。第4段说明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第5~7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说明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而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十分相似。
第8段过渡到论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9段说明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构件的柱子完全相同,是简单重复,但不同的是这些柱子在组合排列中“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作者强调重复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10、11段介绍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宫。作者以人们熟悉的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为例,说它们“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与“变奏”;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这里既有变奏,又有伴奏;既有运用各种手法烘托主题曲的变化重复,又有配合主要器乐演奏的其他器乐的伴奏,真是重复多变,多彩多姿。故宫的建筑组群、殿堂、楼阁、廊庑处处体现了“千篇一律”,乃至每座建筑的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都是无尽的重复,但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人们以一定的审美情趣的欣赏,发现故宫“整个景色、轮廓、光影,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作者总结道“空间和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第12段简略介绍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园中央有一个荷池、环池建有13座楼台亭榭,与颐和园的建筑整体交相辉映,形成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第13~14段介绍建筑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如果说长廊的柱子是“千篇一律”,那么乐寿堂回廊墙上的花窗便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了。花窗的变化与廊柱的重复各具情态和谐统一。
第15段,在前几段举例、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指出: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幅立体的绘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
第16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城市建筑设计情况,指出不足,进一步阐明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三、三读课文
本次为三读课文,重在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文章构思、语言、写法方面的特色。读课文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其的含义是什么?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3.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用了20个“一根”。这样的表达效果怎样? 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5.“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讨论明确:
1.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3.二十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4.这一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5.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四、艺术特色
1.这篇科技论文,笔法灵活,分析辩证。尽管作者谈论的主要对象在建筑方面,但由于注重各个艺术门类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通感,就使读者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大大加深,同时也使读者懂得了艺术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规律。
2.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本文的语言表达准确严谨,同时,口语和文言词语的恰当运用,使文章显得活泼,通俗易懂。
五、中心意思
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作者举音乐、绘画、建筑领域的经典作品为例,通过辩证分析,阐明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
六、课后作业 1.《语文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
2.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明确: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3.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梁先生文中所言现代城市建筑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
第三课时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