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共)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作品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⑴
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⑵,花木成畦手自栽⑶。
一水护田将绿绕⑷,两山排闼送青来⑸。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6),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作品注释
⑴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⑸排闼(tà):开门。语出《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作品译文
其一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其二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作品拼音版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máo yán cháng sǎo jìng wú tái,huā mù chéng qí shǒu zì zāi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yī shuǐ hù tián jiāng lǜ rào,liǎng shān pái tà sòng qīng lái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青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第二篇:《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读读讲讲问问。
讲: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②静,通净。
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
④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
⑤排闼(伯),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垦田事。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排闼而人。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问: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问: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第三篇:《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材料,推想诗句的意思,理解全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重点)
3、学习拟人与对偶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湖阴先生高雅的生活情趣。(难点)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大自然的心跳,去感受那一水护田的乡村美景。
2、解题:
(1)师:诗题的意思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尝试着读一读诗。
(2)解题: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师:那湖阴先生是?
借助课本我们一起了解,湖阴先生是杨骥的别号,杨骥字德逢,是诗人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短视频了解诗人。(视频46秒)
1二、导学
看完作者简介,我们一起去活动一读这首诗,请女生齐读活动要求:
活动一:熟读古诗
活动任务:讨论“应该怎样读好这首诗?”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用课件呈现出来,全班齐读,教师说明。
2、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这首诗(至少读3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在小组内轮流朗读这首诗,纠正字音,并交流问题。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余小组进行分享。
5、梳理提升:
(1)教师引导梳理小结读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分享,我们知道了读诗时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能不能听老师也读一读?
(2)范读。
听完老师读诗,哪个同学或是小组也来给我们读一读呢?
(3)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尝试背诵。同学们读得很好,诗读完了,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请一个小组读活动要求)活动
二、理解诗意
活动任务:讨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活动流程:
2 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用课件呈现出来,一个小组读一读,教师说明。
2、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独立解释每一句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注意做好记录。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讨论结果,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不同意见。
5、梳理提升:
(1)梳理诗意:
①逐句理解:根据同学们的展示分享,我们了解到湖阴先生非常——干净,茅草房庭院(诗意)——师生一起读;除了干净,湖阴先生家院内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我们接着来看后两句:
②指名同学说诗意:经过梳理全诗得的意思已经出来了,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不带诗句)
③全班梳理:这位同学说得很清楚,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跟着这位同学的思路,我们一起回顾(出示PPT)
(2)梳理写法: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后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出示“护”“送”,山水都有了人的动作,这叫——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一水”“两山”这运用的是——对偶。我们学过的诗句还有:(出示对偶诗句)——
师:这首诗写得真好!我们全班一起再来读一遍——师:读完诗后同学们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还是压抑苦闷的?
生——轻松愉快
3师: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画面让作者写出令我们读起来都心情愉快的诗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进入活动三(请男生齐读活动)活动三:体会诗境
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用课件呈现活动三,男生齐读,教师说明。
2、自主学习:自己反复诵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有序交流讨论,并得出小组成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不同意见。
5、梳理提升: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①教师慢读古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这一句诗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看到了什么?(板书:净)逐句进行;
②教师再读古诗:老师再读一遍这首诗,请同学们想象完整画面。师:湖阴先生家美不美?
生:美(板书:美)师:那请同学们来美美的读一遍这首诗。
(3)引出思想感情:作者写出湖阴先生家这么美的景色,那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出示PPT)——热爱生活、朴实勤劳、兴趣高雅,所以《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描绘了——(PPT呈现)全班齐读。
(4)现在我们已经领略了湖阴先生家的美景,让我们带着诗人对湖
4阴先生的赞美之情,再读古诗。(没听出来,再来一遍)
(5)诵读古诗(配乐):现在请大家将书本合上,起立,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
诗学完了,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当一次小诗人呢?
小练笔:我是小诗人
活动任务:模仿“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一句对偶句。(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边写边分享)
注:小练笔环节根据学习进度酌情处理,没有时间的话布置成课后作业。
三、导结
古代很多诗词都是以传唱的方式得以传承,比如《汉乐府》《诗经》,今天我们从音乐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播放儿歌《书湖阴先生壁》。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今天的课堂,谢谢大家!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1、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
2、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齐读诗题。
3、解题并质疑。读完课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书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的诗)解湖阴先生(导学单)
4、介绍王安石。(导単)补充王安石的晚号。(王安石罢相之后隐居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在南京郊外,只茅舍一处,聊避风雨,四周连墙都没有,他自己买了一头小毛炉,常常骑驴外出游逛,也够逍遥的,那时他的住地在城东七里,离钟山也是七里,故称为“半山园”所以王安石晚号“半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王安石罢相之后所做之诗。
二、预习检测。
1、课前大家已做预习,相信大家也自学了不少的知识,那么在自学之后,对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生质疑。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对古诗的朗读。
4个组的7号读诗。3号评价。
4、读好诗句的节奏。
(1)师范读。
(2)自主读。
(3)指明读。
(4)齐读诗。
三、学习古诗。
大家古诗读得很棒,老师相信,接下来的学习大家会更棒。
(一)独学:课件。
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透过景物,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方法提示:可结合注释、插图、自己的想象说说你所看到的画面)
1、生汇报:师板书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田、山。
2、生汇报画面。
3、把我们刚才想象到的美好的画面通过我们的读作以展示。(小组读诗)
(二)群学:诗中虽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湖阴先生”。
1、各种预设:
预设:勤快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预设:朴实茅檐即茅草房庭院,说明主人的朴实。
预设:热爱生活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预设:富有生活情趣。虽住在茅草庭院但是庭院内确是花木成行成畦,可见主人有高尚的生活情趣。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的怎样,(愉悦),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古诗。
预设:主人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护田绕绿”“排闼送青”
2、课件出示后两句。
观察诗句,你发现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拟人,原因:小河守护者田地。一个“护”“送”让我们看到了小河就像母亲一样的(温柔、深情),青山的(苍翠欲滴)。“护”“送”将一水、两山转化为生命情感的对应物,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让我们读出这种和谐之美。
3、此时,让我们摇身一变,变成诗人,我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送________来。
对偶。诗句中的对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正因为诗人的绝妙,才成就了这千古名句。生读诗。
5、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不仅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格,还寄托了自己的闲适心态。(恬淡心境)
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更是自己闲适心态的寄托。
6、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诗人的情,诗人的境不仅仅在这首诗中,请看,书湖阴先生壁(其二)王安石
桑条索漠楝(liàn)花繁,风敛(liǎn)余香暗度垣(yuán)。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四、作业:
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词之美。
3.了解诗句表达的特点。
4.体会诗人对湖阴先生朴实勤劳、热爱生活的高洁品质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
(1)子曰:“温故而知新。”学习古诗同样如此。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两首诗《题西林壁》《题临安邸》(出示两首古诗,学生自读)你发现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诗人都将诗写在了墙壁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人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这样的诗,我们常常称之为“题壁诗”。
(2)明确题意。诗题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2.了解诗人
3.诵读古诗,初知诗意
自学提示一: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试着做标记。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说一说。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1)诵读
a.指名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齐读。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质疑
a.读了古诗,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
b.交流诗意
板块二:感悟诗境,发现特点
1.湖阴先生家是什么样子的,值得诗人作诗题壁呢?
自学提示二:
1.再读古诗,抓住关键字词,说说湖阴先生家庭院的特点。
2.想象湖阴先生家屋外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1)庭院整洁
a.湖阴先生家的庭院有什么特点?(净无苔)
湖阴先生的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b.花木整整齐齐,品种繁多(畦)如果你是诗人,看到这样的庭院,你的感受如何?
(2)环境优美
湖阴先生家周围的环境如何?诗人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这种美好的环境描绘得生动形象?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护”“排闼”“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在诗人眼里,山水对庭院主人也有情谊。
(3)发现特点
再读一读这两句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a.学生自读、交流
“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两两相对的,像这样的结构,我们就叫它对仗。
b.回顾旧知
同学们还接触过哪些像这样对仗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c.古诗中还有不少对仗的名句,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板块三:拓展阅读,体悟诗情
1.你感受到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拓展阅读《陋室铭》(出示原文及注释)请同学们读一读,并结合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大意。
3.从文字中,你读出了陋室主人怎样的品性?
总结:学完了古诗,现在你能背一背吗?(指名背,齐背)
课后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描写山水田园的古诗,积累下来。
第四篇:《春夜》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春夜》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
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作品原文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作品注释
1、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2、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作品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作品鉴赏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第五篇:《梅花》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梅花》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作品原文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品注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作品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作品鉴赏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