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读准字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
湮(yān)啮(niè)坎穴(xué)溯流(sù)臆(yì)断欤(yú)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山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阅(经过,过了)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二石兽于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柿(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沿河求之,不亦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于是)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
四、简答题:
1、的中心思想?
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分)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第二篇:《河中石兽》教学案
《河中石兽》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准确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3、明白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准确翻译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十斤重的大铁球与一个一斤重的小铁球同时从十层楼高的地方扔下,哪一个先落地呢?答案是同时落地。可以亲自去尝试一下,因为实践出真知。我们做事不可自以为是,主观臆断。
二、把握学习目标
三、明确课堂任务
四、了解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是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他的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五、检查预习
1、识记字音
干
圮
募
重
棹
曳
钯
杮
涨
湮
啮
穴
倒
掷
转
遂
溯
颠
臆
欤
2、把握节奏
六、翻译课文
1、把握翻译方法:直译法 人名、地名、年月日不用翻译
(1)把各个词的词义组合在一起,重要的词(关键词)的词义一定要体现在句子中。(2)组合之后的句子适当地增减词语;
(3)最后适当地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
2、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翻译: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在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终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河水的方向被冲到水的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却)不见石兽的踪迹。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翻译:有个教书先生在庙里教学,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这是正确的论断。
(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一个年老的巡河士兵听了教书先生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寻找。”正因为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回来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倒在坑穴中。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人们按照老巡河士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找到了石兽。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七、理解课文
1、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1、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3、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为什么这样寻找石兽呢?他们为什么会找出这样的原因呢?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5、用你自己的话再解释一下“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道理。
6、作者根据寻找石兽这件事得出了什么结论?
7、文章得出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八、文言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临
东临碣石
沧州一寺临河干 竟
竟不可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乃
去后乃至
乃石性坚重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可以为师矣 如
如是再啮
如其言
其其此之谓乎
其反激之力
如其言
之
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2、古今异义
干
古义
今义
是非
古义
今义 物理
古义
今义
但
古义
今义
3、通假字
不亦颠乎
《兑命》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不亦说乎
尊君在不
4、文言句式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其此之谓乎? 省略句
(主语省略句)
去后乃至。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第三篇: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第五单元复习(1课时)
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积累本单元的文言词汇,背诵《河中石兽》两则。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作者简介、课文主要内容、写法借鉴,重点语句的赏析、课文主题思想。
3.能通过科学认识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作者简介、课文主要内容、写法借鉴,重点语句的赏析、课文主题思想。
复习难点:能通过科学认识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听写本单元字词。
2.整理本单元文学常识。
3.梳理本单元知识点,积累文言词汇。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字词
问题1:听写本单元生字词。
问题2:选出下列各组词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并改正。
(1)A.风定天清
B.阴阴约约
C.遥遥在望
D.毫不犹豫
()
(2)A.惊谎失措
B.哀鸣
C.变化无常
D.断肢残腿
()
(3)A.篡夺
B.扰乱
C.更胜一筹
D.夜色仓茫
()
(4)A.弥漫
B.海域
C.历历在幕
D.一叶孤舟
()
探究点2:句子。
问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支动人的歌声,同学们百听不厌。
B.参加课外活动的同学比昨天减少一倍。
C.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是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D.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问题2:根据例句的结构,再仿些一个句子。
例句: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仿句:
探究点3:文言文阅读
问题1: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阅十余岁()
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如是再啮
古义:()
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达标测评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2.第②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
答:
3.第③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
是现象,说明
是本质。
4.第③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一个例子。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5.语段中加点字“往往”、“常常”、“一般”和“常”不能去掉,理由是:
第四篇: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
实验中学 董亚丽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二石兽并沉焉。(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第五篇:河中石兽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河中石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河中石兽》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内容。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将《河中石兽》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维度:
(1)知识目标
①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②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③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将教学重点定为:①突破本文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②品味本文作者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的写作特色。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
①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学分激励法。对于文言文,初一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四)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预习检测,积累常识
①作者简介:
《纪昀(j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②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③检查朗读课文情况,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b.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c.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 d.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e.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f.师生共同解疑。(词、句解疑)第二课时
4.合作探究,感悟事理 ①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②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用文中句子)寻找经过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寻找的地点原地水中 果 不可得 无迹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第四种 果得于数里外
③通过对比分析,思考: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④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5.品味写法,拓展延伸
Ⅰ、品味写法 a.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b.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Ⅱ、拓展延伸
a.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收获?
b.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六)说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理论+实践=成功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平时的教学理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